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be370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4.png)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在必修四的政治课本,我们将会学习哲学知识。
哲学是一个我们学生比较陌生的概念,所以学习必修四的课本时一定要认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哲学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1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41fb1a4f46527d3250ce0c0.png)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讲:什么是哲学?
讲了三大关系: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课讲:哲学的派别(哲学的具体形态)
哲学的派别是对哲学问题(含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
哲学的派别主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三课讲: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源于时代,又反作用于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又促进时代的发展)
总的思路是:从生活中发现哲学,了解哲学的流派,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选择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选择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8890d8844769eae109ed35.png)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选择题知识点总结专题一物质和运动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
6.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专题二物质和意识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3.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6.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7.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8.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9.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0.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1.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
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
3.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
4.认识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观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5443b6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4.png)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
(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来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11b119a6c30c2259019e23.png)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7、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0、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2、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5、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26、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27、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28、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9、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0、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3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3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3、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3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36、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3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1)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A.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B.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么办: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8、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1、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3、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1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1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注: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2、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辩证否定的实质)★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社会实际.(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注: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内容和意义)★2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6、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8、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生活与哲学》主要哲理之公式解析一、(辩证)唯物论1.××(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上三者均可结合“十二五”规划,嫦娥二号,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等重大时政)4.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人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1.××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殃及中国”——联系。
高中政治会考必背知识点之哲学与生活_
![高中政治会考必背知识点之哲学与生活_](https://img.taocdn.com/s3/m/672384989b6648d7c0c746f5.png)
高中政治会考必背知识点之哲学与生活_(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
辩证法: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影响到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2)搞好局部,优化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要坚持辨证否定观(扬弃),坚持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4.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把握时机,促成质的飞跃(2)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e4ed9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0.png)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1382239b6648d7c0c7460e.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7a6171acfc789eb172dc8d2.png)
欢迎阅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3区别:4区别:联系:1)123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34(1(2(3诡辩论。
5方法论:6造福人类。
12(1(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c7afb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d.png)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政治《⽣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单元⽣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活 (1)哲学就在我们⾝边。
①哲学智慧产⽣于⼈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活、与我们置⾝于其中的⾃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觉或不⾃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作和⽣活。
(2)哲学是指导⼈们⽣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智慧、使⼈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的统⼀(世界观决定⽅*,⽅*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的指导。
)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
另⼀⽅⾯,思维和存在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们在⽣活和实践活动中⾸先遇到和⽆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31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31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0c85cc84254b35eefd3425.png)
《生活与哲学》31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又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但人们又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同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ddc911b6b307e87100f696d9.png)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背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a9ce70b5caaedd3382c4d325.png)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背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3.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动物没有意识)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内容。
(2)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特点: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唯一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