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谐”思想与当今启示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其思想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应该随顺自然,顺应天道。
管理者应该注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帮助,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更好地管理组织和团队,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极端。
老子强调“道之以物,物之所以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出现极端的偏见,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组织环境。
三、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修养。
老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个人做起,提高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
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注重平衡,注重自我修养和反思,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 1 -。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和谐观是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道德经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度侵犯自然资源,而是应该追求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在当代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一观点变得越发重要。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道德经的和谐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
它认为应该摒弃权力、利益的争夺,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和谐的劳动关系,倡导平等、公正的分配体制,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
道德经的和谐观对于人性的理解也具有重要价值。
道德经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只有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贪婪、狡诈。
它主张回归本真的自我,追求内心的和谐。
在当代世界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很多人感到压力和痛苦。
道德经的和谐观提供了一种心灵的解放方式,引导人们重视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德经的和谐观对于个体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强调谦逊、忍让、节制,认为个体应该克制个人欲望,尊重他人,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这一观点在当代社会中,也能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建立平和、自在的处事态度。
道德经的和谐观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为古代社会提供了生活的智慧与指导,而在当代社会中,这些观念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它提醒我们注重环境保护,倡导和谐的劳动关系,追求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以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
我们应该学习和领会道德经的和谐观,将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道德经》的现代意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心灵空虚、生态破坏、领导力不足、人生迷茫等,《道德经》的现代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灵修养《道德经》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然,对于现代人心灵的空虚和焦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不安,需要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让心灵回归自然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生态保护《道德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现代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
《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即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智慧《道德经》所包含的领导智慧对于现代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导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能力。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领导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利,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团队向目标迈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谦虚、包容、智慧等品质,这些都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四、人生哲学《道德经》的人生哲学对于现代人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抉择,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来指引自己的方向。
《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即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利,以自然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谦虚、诚信、勤奋等品质,这些都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
五、哲学思考《道德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于现代人进行哲学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哲学思考的能力。
《道德经》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思考人类存在、意义、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和谐观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中的和谐观强调了宇宙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相互依存的各个事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秩序。
这种和谐不是基于权力和压迫的、强制的关系,而是基于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利益的关系。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是和谐的本源。
《道德经》中的和谐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人应该尊重、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操控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经》中的和谐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应该以柔和的态度与他人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不是争斗、压迫、控制他人。
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道德经的和谐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和谐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谐观将我们从个人主义、利益追求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当代社会充满着竞争、冲突与分裂,人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
和谐观要求我们摆脱个人利益的束缚,关心他人、关爱他人,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和谐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常常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关爱,给自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和谐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提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人们之间缺乏理解、尊重和信任。
和谐观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
《道德经》中的和谐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跳脱了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与理解。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1. 引言1.1 老子的道家思想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老子著有《道德经》,对于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贪婪不足,不要强求功名利禄,要自觉克制个人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与空灵。
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势而为,顺着自然法则生活,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超然。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至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注重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心灵的空灵。
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困境时,老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理解和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心态,应对人生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1.2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为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自然,在生活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自我,不与他人争斗,不自我矜夸,保持谦逊和淡泊的态度。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坚强的力量,而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才是真正的富足和满足。
在老子看来,为人处世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柔克刚,保持谦逊。
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子的哲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这种心境可以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外部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提倡一种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不争不矜夸。
这些原则对当今在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
在求学生涯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道家思想,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2. 正文2.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家思想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这些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1. 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这对于现代社会提倡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修身养性:- 《道德经》强调内心的修养与自我完善,提出“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观念,教导人们保持谦逊、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对于个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处理以及领导力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3. 社会治理:- 老子的政治哲学主张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强调减少过度干预、让百姓自然生长,这种观点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治理方式,提醒领导者如何更好地平衡政府权力与民众自治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构建。
4. 教育实践:- 《道德经》的许多教诲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例如提倡非强制性的引导式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创新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知识积累。
5. 文化传承与影响:-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对整个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念被广泛吸收并融入到多种文化体系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6.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道德经》所传达的“知足常乐”、“宠辱不惊”等思想有助于人们调整心态,面对压力时保持平静和从容,提升生活质量。
7. 商业伦理与战略决策:- 《道德经》中的诸多哲理,如“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也启发了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策略思维和伦理选择,使其认识到企业成长应遵循内在逻辑和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
总之,《道德经》作为一部跨越千年的哲学经典,其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弹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从中汲取到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人生困境的智慧源泉。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所著。
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
关于和谐观的阐述尤为重要,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道家的和谐观可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人应当顺其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乎天理、顺应自然,不要强行干预自然的运行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也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调以柔克刚,以平和、包容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道家和谐观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谐观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
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和紧张。
利益冲突、竞争激烈等问题时常出现。
道家和谐观强调以柔克刚,以包容、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避免冲突与对抗,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工作、家庭、社交等各个领域,和谐观都能够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借鉴。
和谐观有助于调整自然与人的关系。
当代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道家和谐观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观有助于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动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和谐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在政治领域,和谐观要求领导者以柔克刚,以平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民众,注重民生、民情,尊重民意,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
这对于政治体制的优化、政府治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观有助于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当代社会的追求目标之一,而和谐观能够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哲学指引。
通过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态度,以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家庭、组织、社会,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中的和谐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能够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老子的代表作。
尽管《道德经》写作于约公元前250年左右,但它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分析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传达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相反的力量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世界中,而通过保持平衡和和谐,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运用相对论的思维方式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相对论的观念。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种相对论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冲突常常是复杂而多元的,而通过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推崇自然的智慧《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了自然的智慧。
老子认为,自然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来引导我们的生活。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人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通过回归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并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松身心,不要过分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当我们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有时候放下执念,顺势而为,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达谦逊与无私的品质《道德经》中体现了谦逊与无私的品质。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并将自己置于他人之前。
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重要。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但通过谦逊和无私,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强调内省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内省和自我修养。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达到心灵的宁静。
道德经老子哲学的智慧与启示
道德经老子哲学的智慧与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示的指南。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所包含的智慧,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启示。
1. 万物无为而为,安静守道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运行,而非人为地干涉。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利和虚名,而要安静守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启示,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忙碌与追求,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2. 柔弱胜于刚强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于刚强”,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力量和权势,却忽视了柔和友善的力量。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柔弱并不代表无能,反而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以柔克刚,我们可以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也能够拥有更平和的内心。
3. 掌握自己的欲望道德经中提到“知足者富”,强调掌握自己的欲望。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满足,贪婪和不满足却让我们陷入困境。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只有掌握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才能够真正拥有内心的富足。
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物质诱惑和压力具有重要的启示。
4. 尊重自然和他人道德经中强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醒我们尊重自然和他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却忽视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与自然界保持平衡。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谦卑、尊重和包容,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5. 简朴生活,追求道德道德经中提到“小国寡民”,强调简朴生活和追求道德。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和浮躁的生活方式中,而忽视了心灵的滋养和道德追求。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抛弃浮华的表象,才能够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的高尚。
道德经老子哲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道德理念。
其中的和谐观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承载了古代智慧和当代价值。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和谐观出发,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及意义。
道家文化强调和谐共生、自然无为,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在《道德经》中,和谐观贯穿于始终,主张“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无为而治”,强调万物平衡共生、相互依存、不强不弱、不争不斗。
这种和谐观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也贯穿于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之中。
《道德经》所倡导的和谐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道德经》的和谐观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如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而《道德经》所强调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的理念正是人类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和谐观的指导下,人类可以借鉴自然界的平衡和谐之道,推崇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道德经》的和谐观对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互动日益频繁,各种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而来。
此时,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学习“和而不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以求取人际关系的和谐,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国家治理也可以借鉴《道德经》的和谐观,推崇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和为贵的理念,实现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道德经》的和谐观对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容易陷入功利主义、攀比心理等浮躁的境地,而《道德经》所强调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观念则能够让人摆脱功利的桎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个人修养上,我们可以借鉴《道德经》的和谐观,学会“以柔克刚”、“无欲则刚”,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和谐。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包含的和谐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是指事物间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种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
首先,和谐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项利益的冲突逐渐增多。
因此,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需要结合和谐观,保持积极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以期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在社会交往中,和谐观都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冲突,保持心灵的平静。
其次,和谐观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社会是复杂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合作,才能实现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和谐观认为,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一种信任、协调、互敬的力量。
在实际的社会建设中,我们需要借鉴和谐观的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集体凝聚力,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最后,和谐观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需要对自然环境保持最大的尊重,以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和谐观认为,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追求一种和谐的发展方式,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和谐观的思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发展,便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道德经》中的和谐观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观念,其价值不仅在古代有所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希望我们能够将和谐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赋予其更加深刻的人文特征,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道德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道德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1. 哲学思想与现代生活指导:- 《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理念倡导顺应自然规律,这对于现代社会强调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观念可以启发人们在管理社会事务、企业运营和个人生活中寻求不强加干预、顺应事物本性的智慧。
2. 伦理价值观的补充与批判性思考:- 道德经提出了“上善若水”、“知足常乐”等道德准则,这些观念有助于纠正过度消费、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
- 老子对权力和欲望的批判,对于当今世界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权力滥用等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材料。
3. 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延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不断注释和解读,使得后世能从中汲取古代哲人的智慧,丰富和完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
4. 科学方法论的启示:- 道家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物理学中的系统论、生态学中的整体生态观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与《道德经》中论述的相通之处。
5. 全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 《道德经》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跨越时空界限,其崇尚和谐、追求内在自由和平静生活的态度,对于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启发作用,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6. 心理健康与养生保健:- 道教哲学中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之道,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心理疗法和健康养生领域,比如瑜伽、冥想练习和中医理论等,强调调整身心状态,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健康的统一。
综上所述,《道德经》在当代不仅提供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也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道德经》人生哲理的启示
《道德经》人生哲理的启示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给人生带来了许多启示。
本文将阐述《道德经》对人生哲理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以期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中不断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而是强调在行动中保持内心宁静,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的干预与控制只会带来更多的纷争与矛盾,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接纳事物的自然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与地位,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平和。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灵,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从而找到真正的幸福。
二、无为而无不治的互补《道德经》中强调了阴阳相互补充的哲学思想。
它告诉我们,在世界的运行中,存在着互补与依赖的关系。
阴阳互补可以理解为相互存在却相互依赖,如生与死、善与恶等。
只有相互互补的存在才能实现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群体之间产生了无休止的对抗。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相互补充和谐共存,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和体察不同观点的价值,以求达到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三、守静而求变的智慧《道德经》提倡守静的智慧,它告诉我们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来观察和思考。
只有在守静中,我们才能看到形式背后的本质,找到真正的改变与发展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信息和噪音所淹没,刺激与忙碌成为常态。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在守静中,我们才能获得清晰的思考和判断力。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孤独和宁静,给自己一些专注、沉思的时间,以求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个人的内心和谐与成长。
四、以德治国的智慧《道德经》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依靠武力和政策,更应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和谐观,这些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道德经》中,道家重视道德修养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无为而治”、“和而不唯”的思想,这些都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让自然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做强制干预。
这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即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人为地强行干预。
在环保、自然资源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这个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强调“和而不唯”,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摒弃唯物主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思考,即在社会发展中要尊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保持开放、平和的心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越来越重要,而《道德经》的“和而不唯”思想正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
《道德经》中强调“至柔服牛,含之千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道家主张的和谐观。
这些观念对当代社会指出了重要的方向,即倡导柔性力量、包容与大爱。
在家庭、组织或国家管理中,我们应该遵循柔性治理、包容执政的原则,解决矛盾,化解纷争,实现和谐共生。
《道德经》中强调虚心谦和,反对奢华与粗俗,倡导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应该重拾朴素、简约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让简单幸福成为我们当代人的追求。
《道德经》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和谐观,这些观念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道家的和谐思想,倡导顺应自然、柔性治理、多元共生、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现实意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记录了老子对道德、天地、人生等一系列问题的见解,反映了老子“天下为公”的和谐观。
作为中国智慧的经典,《道德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经》的和谐观从老子的观点来看,“道”是一种普世的、宇宙的、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老子认为,“道”可以带领人们走向天地的和谐,让世界的一切充满和谐。
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双手手拉着手一样亲密。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应该有和谐相处的状态,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表明,天地之间要有和谐,而圣人也要以和谐之心态来处理人民的事务。
此外,老子认为,“以尊古为本”,尊重古老的文化,形成一种文化和谐。
许多古老的文化思想,如“以柔克刚”、“持之以恒”等,都是老子提出的,这些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形成和谐的思想和行为。
二、《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今天,《道德经》的和谐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道德经》的和谐观可以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强调“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尊重古老文化,这些思想可以促进国家内部和谐发展,营造一个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道德经》的和谐观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
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劝人不倦”,“改革能使百姓更和谐”,以和谐之心处理社会矛盾,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世界和平。
最后,《道德经》的和谐观可以帮助人们做到“自然而然”,保持自然的和谐。
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和谐美其自然”,接受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破坏它,这样可以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总之,《道德经》的和谐观是中国智慧的经典,它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道德经心得感悟
道德经心得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和研究《道德经》,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感悟,下面将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享。
1. 道法自然《道德经》中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即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平衡的心态,不要追求过度的物质欲望,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富足。
正如经文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静心养性《道德经》强调了静心养性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心怀烦躁和焦虑。
而通过修炼内心,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冲突和挑战。
经文中说:“抱一无疵,能无离乎?”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中庸之道,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
3. 无为而治《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了放弃私欲,顺应事物的自然运行规律。
这一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和解的方式,不过度干涉和控制他人和事物。
正如经典中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窍门不可设而让。
”4. 仁爱和谦逊在《道德经》中,仁爱和谦逊被视为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通过关爱他人和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道德境界。
经文中强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包容,并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
5. 自觉和宽容道德经提倡自觉和宽容的态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要过度自大和傲慢。
同时,对于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我们也应该保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经文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微妙的事物中领悟和体会。
6. 淡泊名利《道德经》指出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是空虚而无意义的。
相反,通过超越这些浮华的欲望,我们可以找到更高层次的满足和快乐。
经文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告诉我们追求内心的坚强与深度,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功利。
《道德经》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道德经》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意义《道德经》的思维特征之一是强调“道”的概念。
道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和法则,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它超越了个人、家族、国家和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无所不在的。
现代意义上的“道”可以理解为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一个繁杂复杂的社会中,个人和组织需要以理性思维为指导,尊重科学的原则和法则,追求真理和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一个思维特征是强调“无为而治”。
《道德经》提倡不争、不抵抗、不干预的理念。
它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法则,顺从宇宙的规律,放弃冲突和竞争,追求和谐与平衡。
现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可以理解为自由主义的思想。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个人和组织应该遵循法律和道德准则,保护个人的权益和自由,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自由。
只有保持平衡、和谐和协作,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加良好和稳定。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它认为柔弱不是软弱,而是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通过柔弱而非暴力的方式,人类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实现和平与和谐。
现代意义上的“柔弱胜刚强”可以理解为和平主义和非暴力思想。
在一个纷争和冲突不断的世界中,个人和组织应该追求和平与友好,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问题,而非采取暴力和战争的方式。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自然”的思想。
它认为人类应该顺从自然的法则和秩序,而不是试图改变和控制宇宙。
人类应该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可以理解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一个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时代,个人和组织应该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道德经》的思维特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
它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倡导自由主义和和平主义,强调和谐与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道德经》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2000字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20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宗教文本中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它提出了深刻、系统的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今的社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提出了“仁”的概念,劝告人们勇于付出,重
视爱心,尊重他人,并以感恩的精神去待人,这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品质。
正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仁精神,社会关系才能够和谐睦邻。
其次,《道德经》也主张“忠信”,强调社会成员应该真诚守信,有效落实承诺。
这使得社会关系磏更加可靠,大家都能够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此外,《道德经》还认为“施政”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政府
官员应该时刻牢记的责任便是以民为本,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努力把自己的能力与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的事业中。
只有用善的政策、真诚的态度,去帮助老百姓,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力。
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也同样可以应用于治理艰巨的国家及社会大局,因此它对当代政治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要求政府官员应该以公正客观的方式来施政,并真诚地努力去改善民生;其次,它强调社会中应该具备仁爱及忠信的精神,使得社会中的矛盾及问题可以通过双赢的协商和谐解决;最后,它还呼吁社会中的人们在行动中应该以“道”来引导,而不能为了谋取一时的利益而犯下违法犯罪行
为。
总之,《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代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只有像它所要求的那样重视爱心、守信、以民为本以及以“道”为准则,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和谐”思想与当今启示"Harmony" and the current inspiration(2010-12-20 08:08:05)转载丁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题词:道家道教老子《道德经》和谐思想内容摘要:“和谐”思想是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所论最早而且丰富独特、自成一脉。
本文从其“道”论和谐、阴阳和谐、自然和谐、均衡和谐、身心和谐以及当今启示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和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物,历代哲人圣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世界多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东方尤其中国,崇尚并追求“和谐”成为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家学派的“和谐”思想根植于春秋以前原始五行,阴阳矛盾依存、转化和“和合”学说等,最早由其创始人老子提出,并在其著中多有论述。
考查《道德经》,“和”七见、“合”二见、“中”二见,其“和谐”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道”论和谐“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
他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奥也”,天地万物一切都出之于“道”,又复归于“道”。
“道”不仅是对天地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天地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德”首先是“道”的本性的体现。
“道”化生万物,“德”蓄养万物,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的“和谐”思想恰恰以他的“道”论为基础。
他还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悉“和谐”方能认识道的无形与玄妙,方能掌握“道”的运行变化规律。
老子的“尊道贵德重和”的理念,他的宇宙合一与辩证和谐的系统思想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自身心灵的矛盾提供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如果以现代社会面临的人与大自然的紧张关系和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冲突为思考的背景和救治的对象,老子道论的“和谐”思想的确更富有时代启示意义。
阴阳和谐《道德经》一书通篇都在論述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各种矛盾,诸如阴阳、有无、正反、利害、福祸、荣辱、强弱、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兴废等等计约四五十对,这些矛盾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对立双方互为生成,相互依存,交融渗透。
每一方都包含着对方,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离开了对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
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与阳、有与无等诸多矛盾现象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阴阳二气相交形成一种协调、互动、和谐、统一之状,即“冲气以为和”。
“冲”是涌动,激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冲突、对立,矛盾双方这种不平衡和对立状态运行变化终究发展为和谐与统一。
而天地萬物運行變化的律則又总是朝向對立面進行的,即“反者道之动”。
老子一个“反”字表达了两重含义,即“反”(否定)和复(返归)的统一,二者构成了运动的和谐循环结构,可以说整部《道德经》都在彰显着与惯常的、世俗的“正”的价值取向不同哲人那特立独行的“反”的价值取向。
由于否定的方面往往隐而不显,因此要善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相反的方面用力,虽深知世之雄强却安守雌弱,虽深知世之洁白却安守昏黑,虽深知世之荣耀却安守卑辱,与道同体、与道相通,才能保持事物的稳定和发展,克敌制胜而稳操胜券。
自然和谐自然和谐贯穿于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
老子从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源说明“道”化生万物的过程。
道、天、地、人四大中,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符合逻辑地推导出人亦“法自然”的结论。
“道法自然”是道性自然的结果,“人法自然”则是人性自然的结果。
老子由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法自然”。
显然,老子的“自然”是一种排除外力干扰情况下的事物自发状态的保持与延续的习惯与趋势,或者说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老子所描绘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是治政者与老百姓之间互不干扰,相安自得,怡然自乐,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式理想状态。
刘笑敢先生最新研究认为,老子的“自然”其本质或核心意义是“人文自然”。
它表达了老子对人类以及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的终极状态的关切、对群体关系的关切即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各种群体之相互关系及生存状态的希望和期待、对人类的各种生存个体存在与发展状态的关切。
概言之,老子的自然表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的向往。
老子的治世良方,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要求治政者切勿为所欲为,不可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力求达到治政者与民众之间相安无事,和谐共存。
老子的“无为而治”首先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
其次,“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之为、以静制动之为、不敢为先之为、为之于未有之为、不为私己之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被喻为“南面之术”。
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尤其不要扰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等均可从中寻求启示,获其大益。
均衡和諧《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里所提的“以有余以奉天下”是自然机制的均衡问题。
这种均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使然。
自然不均衡,不和谐,就难以发展为继。
一旦出现某种失衡时,自然本身便会修补缺失,推动滞后,调整自我。
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的稳定与和谐。
如果懂得了客观规律,也能善于运用各种调节机制,社会运转就能平衡有序,避免因失衡引起动荡。
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引申出人间的平等法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
其积极内涵是共同富裕,并非平均主义。
均衡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历代有良知智慧之士的共同理想。
任继愈先生最近指出,“老子所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他最早也最系统的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诉求。
”时下所论,构筑和谐社会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是有所盈余的社会,还不是物质财富非常富足的社会。
其中,仍然存在着一批处在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阶层或群体,对待这一群体,国家、政府、部门各级决策者以及社会上已经首先富裕起来的强势群体理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照和优待,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优待政策”或“优惠政策”,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推进他们的发展。
身心和谐老子认为不争不夺、无知无欲、清静无为是“道”蕴含的特性之一,“道”成就了万物却从不把万物占为己有,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之德(本性)都来自“道”,与“道”保持一致。
既然“道”是清静无为的,人之本性又“道”道赋予的,那么清静无为当是人性初始的原本状态,老子将其称为“朴”,又形容其为“婴儿”,并一再告诫人们能回到“婴儿”——尚未受到社会污染,保有“道”赋予他那无是非利害善恶之嫌,呈善良纯真美好的原始本真之性状。
在“婴儿”眼中,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和谐的整体世界。
故应尽力保护之。
如果人们不幸失去了这一淳朴本性,也应尽快地使其回复自然本性。
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道”一经散为器,即形成千差万别的客体,同时也随之形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千差万别。
世俗之人也就难免陷入价值转化的旋中不能把握自我,受其滋扰奴役而终不所悟。
人际社会名利价值的污染,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变得污浊不堪、残缺不全。
种种人类的丑恶行为,其主要根源之一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扭曲诸多不正常现象。
学道体道的过程,就是擦洗掩盖在本性上面的污垢的过程。
待到把本性上面的污染物全部擦洗干净,完美无缺的天然原本真性就会重新显现。
面对世俗价值观和价值异化现象,老子主张从“道”的高度对世俗社会的世俗价值以“守中”即“玄同”的方式超越富贫、贵贱、名利、高低等,排除杂念,消解纷争,见素保朴,少私寡欲,保持真性,心如明镜,超然物外,与“道”冥合,把自己融于茫茫世人之中,人我和谐、身心和谐。
求得天下大同的境界。
当今启示 2005年11月“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鹿邑宣言》指出:老子的“道”论特别是“尊道”思想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根据,对于中国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老子的“贵德”思想能够促进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既体现了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又体现了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强调,它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正在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困境,建设绿色家园的重要传统资源。
老子反对物欲至上、反对把物质财富作为追求的目的而提出的“节欲”思想,有益于人们树立合理的利义观,反对、防止和克服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最后,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的丰富养生思想也日益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成为造福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王德有撰:《〈老子古今〉值得存阅》,《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邢宇皓撰:《任继愈:缘何四度译〈老子〉》,《光明日报》2007年1月8日第12版;《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刘笑敢著:《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张松辉著:《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秦榆编著:《老子学院》,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