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二轮模拟题汇编——秦汉时期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Ⅱ)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Ⅱ)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典中经常出现“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的语句。
在地方官看来“无讼”是其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外儒内法的结果B.儒学执政理念的追求C.封建法制的完备D.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2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
这一现象说明A.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分王子弟是皇权至上的体现26.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27.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28.《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忻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29.在谈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时,晚清政治家郭嵩涛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李鸿章也认为:“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这表明A.清政府腐败无能难御外辱B.缺乏团结统一导致战争失利C.清政府上下离心无力反帝D.民众抗清斗争导致战争失败30.1938年,苏联军官巴季茨基曾来华担任第二战区阎锡山将军的军事顾问;1949年5月,已是中将的巴季茨基来华协助建立防空部队,为保卫上海免遭空袭作出贡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高考历史秦汉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历史秦汉专项练习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短暂而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1-7题。
1?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2?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B.太尉C.丞相D.郡守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6?焚书坑儒反映了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②郡县制度和分封制的矛盾③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④统一和分裂的矛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但是,汉朝在废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
据此回答8-11题。
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比较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9?西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除察举外,还有A.皇帝征召B.辟除C.大臣举荐D.考试10?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C.控制剥削平民D.维持地方治安11?汉代税收中较重的是A.田租和更赋B.人口税和更赋C.人口税和附加税D.人口税和田租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他们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和亲与友爱。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1.政治(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问世等。
(3)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重点识记】汉代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秦汉时期的经济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秦始皇复习建议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
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2016高考历史二轮模拟题汇编——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政治1.(2016衡阳八中)“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B A.权力世袭制度长期存在B.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C.贵族享有特权导致争乱D.森严的等级制度限制地方管理权2.(2016哈师大附中)《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2016西安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B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②新的社会阶层兴起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4.(2016开封模拟)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5.(2016衡水四调)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两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6.(2016衡阳联考)《札记·札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精编(二) 含答案
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精编(二)【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下列各项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强调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有机结合C.反映了相权削弱与君权加强的有机结合D.实现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有机结合2.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对该“总结”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三代时期只有受过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流行的做官途径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等阶段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郡县3.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
这主要是指( )A.它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B.它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C.它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D.它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4.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B.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D.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召集议会5.有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是国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A.大英博物馆规模大,馆藏条件好B.英国人偏爱中国文物C.在殖民扩张的历史上,英国殖民者的掠夺方式最野蛮D.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也是英国对外殖民掠夺的见证6.凤凰网评论说,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强盛。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代①中央集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方面(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欧;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出现专供贸易的“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方面(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设计考向一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承秦制(2018·高考海南卷,T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2015历史二轮复习题汇编——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政治1.(2015郑州质检)《汉书·严助传》记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B 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2.(2015黄冈月考)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3.(2015长沙模拟)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C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 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4.(2015哈六月考)廖凤林在《中国通史要略》中说:“盖战国之世,平民已代贵族而执政,草泽之徒,易生觊觎富贵之思。
史称项羽年少时,观秦始皇帝渡江,曰,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繇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为解决这种现象,西汉政府DA.分封同姓为王,确保刘姓江山B.察举征辟,扩大选官范围C.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郡国长官D.确定新儒学思想主流地位5.(2015海口调研)刘邦认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
刘邦这一制度探索的着眼点是B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中央官制 D.扩大统治基础6.(2015玉溪一中)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B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7.(2015昆三联考)右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B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8.(2015西工大附中) “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2讲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_秦汉时期练习
第2讲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
答案:B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A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是使地方权力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排除C项;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答案:A3.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外朝制。
材料体现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排除D 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城郭,决通堤防,消除六国地区的关隘险阻等。
这些措施旨在(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形成统一国内市场C.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复辟D.强化君主专制权力2.(2021湖南永州二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解决进攻南越的粮食供应,派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一条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打通了粮道。
将越族打败后,在岭南地区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
由此可知,当时( )A.征服越族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B.交通运输决定兼并战争的进程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逐步奠定D.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3.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面,用小篆书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 )A.文字体系走向成熟B.制度创新,国家统一C.“焚书坑儒”,思想专制D.经济繁荣,百姓安居4.(2021河南中原名校第五次质量考评)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
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5.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占领区。
这一战略布局( )A.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D.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6.(2021湖南永州一模)汉高祖时,强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
汉武帝时,“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推动政治中心的北移D.削弱地方诸侯实力7.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步骤一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高考模拟】陕西省咸阳市2016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6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注竟事项:1.本试卷共15页,全卷满分300分,答题时间150 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第II 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 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 分,计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淤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A. 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C .法家治国精髓 D.儒家传统道德【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是指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到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所以题干中一成不变的观念是指传统儒家道德,符合题意的是D项,题干中没有侧重表明宗法血缘思想,排除A项,B项是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排除;C项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答案】D25.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
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
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C.“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社会对人才推崇,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提到的是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西施和钟无艳依据自己的才德取得一定成功,B项正确;C项中的“祸水”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不是题干主要意思,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模拟训练:第1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2.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B.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3.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时,周天子要派人员协助诸侯运送人及一应器物,同时还要派人员协助营建封国的都城。
此做法旨在()A.提高了诸侯政治地位B.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C.加强了中央集权D.解决各诸侯建国的困难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5.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5.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6.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
湖北省黄石市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第二单元测试题(秦汉时期)
黄石市2016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测试题第二单元秦汉时期一、选择题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措施。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7题。
1.秦朝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职权是A.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B.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C.负责任免诸卿和郡县长官D.负责管理军事和监察百官2.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原因是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郡县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C.郡县官吏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3.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秦始皇能够厉行法治D.秦朝实现政治大统一4.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②奠定了此后二千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④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下列表述不符合秦朝文化教育状况的是A.统一文字 B.教育官办 C.以儒为教 D.以吏为师6.秦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这主要说明当时A.赋税苛重B.徭役沉重C.兵役繁重D.刑罚严酷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C.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D.所以殄来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代)也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但是,汉朝在除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8~14题。
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精编(四) 含答案
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精编(四)【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难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清“康乾盛世”时期的两倍多,都城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然而北宋“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体制因素是()A.强干弱枝,地方兵权收归中央B.削弱地方官员的实权C.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D.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3.阅读右面统计图,其所揭示的本质问题是()A.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B.雅典存在严重阶级压迫C.雅典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D.雅典社会成员构成并不复杂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解除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的职务。
在这个企图落空后,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可人们对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5.辛亥革命后,各省咨议局改为省议会,各省都督改称省长,中央资政院改为国会,中国实际上在实行没有君主的立宪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中国毕竟因为这场革命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大门。
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辛亥革命开启了民主法治的大门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1938年,艾思奇在《共产主义者与道德》一文中说道:“如果有人说共产主义者只是国际主义者,不能同时成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因此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也不能谈民族道德的发扬,这就完全是一种公式的、形式论理学的曲解。
2016年陕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2016 年陕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2016 陕西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 每小题3 分, 共60 分)1.(2013 北京模拟)《老子》中说: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解析:A 据“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为贵”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等可看出题干中的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故答案为A项。
2.(2014安溪统考)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 i,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解析:A 材料大意为曹操强悍且有大功, 但不敢废汉而自立, 并不是其“不欲” , 而是他担心名不正言不顺。
故“名义”应指等级名分, 源于儒家思想。
3. 战国时期,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 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 孟子B. 韩非子C. 墨子D. 荀子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用礼仪教化百姓, 用法管理百姓, 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这符合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主张。
4.(2014 宁波模拟)古人造字意蕴深远, “伪”者“人为”也。
“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现哪家学派思想()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解析:A “伪”意为虚假不真实。
新教材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含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广东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
这表明秦代( )A.基层治理完善B.官员素质提升C.儒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2.[202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
”由此可见,秦朝( )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3.[2023·福州市高三质检]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4.[2023·安徽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
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 ) A.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B.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D.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5.[2023·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图1、图2为汉初郡国变迁图。
据此可知( )A.朝廷与诸侯矛盾渐趋激化B.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发生逆转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6.[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汉朝游侠“修行砺名,施声于天下,莫不称贤”,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政治1.(2016西安一中)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C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2016衡阳八中)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汉朝创业之主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
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吏。
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
另一大将韩信寒微时曾一度乞食,黥布和彭越曾为盗。
”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最准确的是BA.汉朝选官制度使统治基础扩大B.农民战争基本上摧毁了贵族世袭势力C.汉朝开启中国平民政治的时代D.平民的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得到缓和3.(2016湖师附月考)汉代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的秘书处即六尚,其中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
宰相的秘书处设有十三曹,比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据此可知BA、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的统一B、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C、汉代皇帝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汉代宰相擅权使得皇权受到严重削弱4.(2016哈师大附中)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BA.中外朝制 B.郡国并行制 C.刺史制度 D.州—郡—县三级管理5.(2016银川一中)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这反映出汉唐时期D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6.(2016江淮十校)“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B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7.(2016江淮十校)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BA.汉代中外朝制度 B.汉代察举征辟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8.(2016江淮十校)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B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9.(2016衡水二调)“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
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材料观点说明()C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10.(2016衡水四调)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就是说 ( A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11. (2016武昌调研)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B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12. (2016湖南联考)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B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13.(2016衡阳一中)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B)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14.(2016湖师大附中)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说“官吏权责的划分,仔细考察起来,无非是专制君主及揽权者们弄权斗法的结梁。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A、“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B、“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D、“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15.(2016银川一中)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
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
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
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DA.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C.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D.皇权至上16. (2016衡阳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D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17.(2016陕师大附中)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到了秦汉时期则用“若干石”称呼,如郡守是2000石,则习惯上称作“二千石长史”。
这一变化说明BA.宗法观念消亡B.官僚体制确立C.粮食产量剧增D.爵位制度废除18.(2016正定中学)学者陈苏镇指出: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以致二世而亡,所以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继承秦朝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实际上说明了汉代CA.“宗法分封”的政治特点B.“王国问题”的尖锐复杂C.“郡国并行”的文化背景D.“汉承秦制”的历史渊源19.(2016河北名校联盟)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
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
”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B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20.(2016临川一中)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此制度为B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21. (2016湖师附月考)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谈到:“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
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
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其原意CA.郡县制与秦朝灭亡没有必然关系B.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D.分封制从西周之后逐渐走向消亡22(2016银川一中)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B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地方分裂势力坐大23.(2016中原名校)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C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24(2016哈六月考)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了由“不能肯定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会被认为是统治人民的理想典范”到“保存中央集权国家成为每个有野心的政治家的自然的和公认的目标”的变化。
中国古代在此期间BA.“百家争鸣”局面持续发展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C.藩镇割据局面已经终结D.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25(2016长郡模拟)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
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B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26(2016长郡模拟)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
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
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AA.选官制度较为粗糙和原始B.九品中正制赋予世家大族特权C.门阀势力破坏了君主专制D.贵族世袭制残余较多经济1.(2016衡阳八中)“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DA.自给自足B.家庭经营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2.(2016衡阳八中)《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