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资料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___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
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
19___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___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___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___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___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
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高考历史特点类材料解析题做法突破
如何概括“特点”?
1、第一步正确审题:概括特点题做题过程中,第一步是审题,在试题的设问句中找 到归纳“特点”的定语或定语从句,即……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限定限定语。 2、第二步:提取信息: (1)需要概括段落大意,搞清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准确找点对特点进行归纳; (3)高度概括信息、学科术语表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特点的定语从句;限定语是 “我国历史上”、“大豆种 植和利用”的特点
本题做法探究:
1、审题,找特点的定语;看清楚问的是什么的特点。读题后得出这道题问 的是“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2、审材料,定时空; 材料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第二段说的是美国近现代 3、拆分材料找特点:划出材料层次大意;一句一句的拆开材料,一句一句 地分析概括每一句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什么样的特点。 (但要注意各层之间的联系;不要绝对孤立地主句分析)
从利用方面分析;各式各样豆制品; 答案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加了一个动词; 动宾句型
逐句分析提炼特点
4、“《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 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 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逐句分析提炼特点
1、“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从时间上分析:时间最早;答案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分析结论与试题标准答案的 差距:答案有主体——我国 人民;“最早培育、驯服” 加了两个动词,表述更到位!
空间变化整体分析提炼特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 战争爆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2. 主要战役:介绍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等主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战争结果:分析盟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和纳粹德国、日本的战败原因,并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 抗日战争: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胜利,突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精神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3. 解放战争:学习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主要战役和取得的胜利,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和毛泽东的重要角色,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解体: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 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介绍东欧剧变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关注柏林墙倒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政策,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回顾冷战的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核武器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2. 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宗旨,了解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
3. 冷战局势的演变:分析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理解冷战局势的动态变化。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提纲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政治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2-17经济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P2-22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2-18 古代史思想史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24-37专题二商鞅变法P14-27改革史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26-34专题四王安石变法P38-44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22-35政治史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P44-54中经济史必修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28-39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P46-57思想史必修3:国近代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6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革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P118-126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史——第三节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P12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第四节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P34专题五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四节发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P10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62政治史必修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8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44-56 现代史经济史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60-72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P62-74思想史必修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80-92政治史必修1: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P100-111 古代史思想史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P98-114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P116-128政治史必修1: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P134-146世经济史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P78-100专题七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辉煌P118-135思想史必修3: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P140-159近代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P50-58国改革史选修1:专题六默罕默德·阿里改革P66-72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P78-86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P94-111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思想渊源(除第三节)P2-12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除第四节)P18-30 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专题三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P42-66专题四民主潮流的发展壮大P72-82专题五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P86-98政治史必修1: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 152-164 现代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P108-120经济史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P128-141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P148-158。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对过去事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记录。
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现代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纸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被称为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古代朝代的兴衰: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沉浮,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掌握每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3. 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名人和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了解各国的兴衰和争霸。
4. 秦汉时期: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掌握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等重要事件。
5. 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了解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掌握各个朝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二、世界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掌握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了解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2. 欧洲中世纪: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了解欧洲国家的兴起和交往。
3. 近代科技革命:了解近代科技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信息革命等,掌握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4. 世界两次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各方参战国家和重要战役。
5. 当代国际关系:了解冷战时期、联合国的成立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超级大国的角逐、东南亚局势和恐怖主义等。
三、现代史知识点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贡献和思想。
2. 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掌握重要事件和政策。
3.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红卫兵、四人帮等的作用和相关事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总结专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 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
高考材料题40 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概括特点、变化、比拟类【考分布】一般集中在新卷40〔 1〕和修〔 1〕考【考向分析与知定位】概括特点度大、易失分。
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
特点,名思,就是“特之〞,但在答复史,它包括“突出之〞。
的来,分析史事物的特点从史事物的成元素入手;句,也就是分析史事物的成元素的特或突出之。
具体来,史事件的特点可以考其背景原因、,主力、斗争目、斗争方式、斗争、斗争果或影响、史地位等,如本太平天国运的特点的分析:所史代和革命任;民斗争的最顶峰;提出展本主的方案等;史文献的特点可从背景原因、属性、所反映的代特征、内容特点、史地位、史影响等方面行分析,例如? 政新篇? ;史代的特点〔特征〕可从政治、、事、民族关系、外关系、文化等方面行分析,例如明清期代特点⋯⋯某一史象依据材料信息其展程中所反映的特点,主要依据材料信息,划分材料主要信息,合分要点。
种型是在高考最常考的型。
其,所有些律都是知构的再次运用。
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与微双向性的知构是答好史的基,是以不万的良策。
当然,需要的是,只是一种常用和比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的首思路。
根据的具体,以及所的分,有也需要我做一些灵活取舍。
答复特点各域考的要点: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原因、内容性、立、果和影响等政治局面分裂与一、清明与黑暗、步与反等【分类做题思路】原因、、主力、性、斗争方式、斗争目、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合所学知,概括⋯⋯〔特点〕?政治事件程、果和影响等相关真题:关系治与被治;治内部2021年新卷一40〔 2〕根据材料二并合所学知,概括近代学者解人口力的主;2021年新卷一40〔 2〕根据材料一、二并合所学知,指出16 世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政性属性,即代表哪些的利益2021年新卷二40〔 1〕根据材料并合所学知,概括孟子和格拉底的法制念;2021年新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分指出宋星、牛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汇总.docx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汇总专题一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附:非选择题完整版1.(2017-广西河池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高三第一次联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
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
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溢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
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材料二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为了有效地制约国王、削弱君权,其权利的规定针对被国王滥用的特权而作出,包括:(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2)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 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7)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8)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等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在哪些方面限制了王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考的每一轮复习都有它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一)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
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
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
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二)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历史作为高考考试的一科,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一门科目。
在历史考试中,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特点类题目在高考历史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技巧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特点类题目在历史考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题型:特点概括题、特点归类题、特点分析题以及特点判断题。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特点概括题特点概括题要求考生对所给的历史事物进行概括,准确表达其主要特点。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所给历史事物的关键信息。
在概括特点时,要注意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避免出现无关紧要的信息。
其次,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概括特点时,要使用准确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述。
最后,要注意逻辑性。
概括特点时,要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确保表述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特点归类题特点归类题要求考生对所给的历史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其相同或相异之处。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所给历史事物的关键信息。
在归类时,要抓住其相同或相异之处进行归纳。
其次,要运用适当的分类原则。
分类时,可以根据事物的性质、时间、地域等维度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分类原则,确保分类的准确性。
最后,要注意逻辑性。
归类时,要按照事物的相同或相异之处进行归纳,确保归纳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三、特点分析题特点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所给的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认识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所给历史事物的关键信息。
在分析时,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找出其规律。
其次,要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
分析时,可以参考历史资料、历史事件等,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最后,要注意分析的深入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n 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n 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n 前8-前3世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出现铁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井田制瓦解;私田、土地私有制;水利;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3、处于奴隶制时期1、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科技:日食、哈雷彗星1、思想: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科技:天文(石氏星表)、医学(扁鹊)、司南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l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l 古罗马帝国的统治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后半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罗马法的起源。
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do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敦刻尔克大撤退《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2)1940年,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包围英、法军队主力,30余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3)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以共同军事行动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条约》。
2.不列颠之战:法国败降后,希特勒试图同英国达成和解,以腾出西线兵力,转战苏联。
英国首相丘吉尔加以拒绝。
1940年8月,希特勒下令空袭英国本土,史称不列颠之战。
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英国借助新发明的雷达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乱炸,英国人的民族斗志被激扬,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能实施。
3.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4.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
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日本随即向美、英宣战。
同日,美、英向日宣战,以后,荷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四天后,德、意与美国相互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古今中外政治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2)王位的继承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在地方管理上上实行分封制。
(4)在王族内部按血缘关系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从地方看,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
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40(1)和选修题(1)考查【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
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
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分析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的特别或突出之处。
争方式、斗争经过、斗争结果或影响、历史地位等,如课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的分析:的特点则可从背景原因、阶级属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内容特点、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资政新篇》;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明清时期时代特点……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
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
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
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
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
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分类做题思路】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2015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做题思路:答案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做题思路: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
政治: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成为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工业革命以后,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文艺:19世纪以来,在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的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美术产生;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兴起。
国际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帝国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六、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1917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
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考历史40题总结
历史综合性大题(25分)规律兵团二中陆冲辉大题15分以上神总结总体时间:西方1640年——1945年东方1840年——1949年命题思路:新事物在东西方不同的命运。
同一事物在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
第一问常规设问——背景:1:新事物在东西方不同的命运的背景。
同一事物在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的背景。
答题规律:1:抄写材料啊。
有一半的分数会在材料里面。
2:东方没落规律: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
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经济:自然经济阻碍。
民族危机加深。
技术,资本,市场,管理上的不足。
战争的破坏(外部的侵略【鸦片战争TWO,甲午中日,八国联军】,内部的起义——太平天国,义和团)思想:传统思想(儒家思想)、中体西用的弊端。
3:西方崛起规律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立法的保护。
经济:世界市场专利制度自由主义思想思想: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近代教育制度第二问常规设问——影响:新事物在东西方不同的命运。
同一事物在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
西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巩固代议制制度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变大,阶级矛盾。
环境问题产生。
东方:原则——一分为二。
积极作用紧扣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的壮大。
救亡图存。
经济近代化: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先进技术的引入。
先进管理模式的推广。
思想近代化:冲击了传统思想。
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想。
第三问常规设问——特点:反向推导——A多B一定少或者没有A有特色B一定没有特色中国一般会有曲折性,西方一般会有影响深远或者广泛口诀:能抄写就不要自己写。
先抄写在自己写。
能用书上的话,就不要用自己的口语。
能一一对应对比,就不要分开论述。
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事情,就不要用两句。
高三历史二轮备考资料整理
高三历史二轮备考资料整理
1. 复计划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在历史考试的二轮备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们
整理了以下复计划:
- 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保持连续性和积累性;
- 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制定每周的复重点,重点复重要
知识点和考点;
- 制定时间表,安排自测和模拟考试,以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和做题技巧。
2. 资料整理
为了更好地备考历史,我们整理了以下资料供高三学生参考:
2.1 教材复
- 教材复是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建议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复计划,逐章深入研究和理解;
- 复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重点复,并进行思维导图、笔记整理等方式来加深记忆。
2.2 历年真题
- 搜集并整理历年历史考试的真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考试的命题方向和题型特点;
- 针对历年真题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分类复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
2.3 考点梳理
- 对考试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理清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
- 梳理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笔记和课堂讲义等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2.4 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
- 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扩大知识面和深化理解;
- 阅读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3. 总结与反思
- 备考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反思研究的不足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 备考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回顾备考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备考做好准备。
希望以上备考资料整理对高三学生的历史二轮备考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材料题40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40(1)和选修题(1)考查【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
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
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争方式、历史地位等,;……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
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
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
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
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
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分类做题思路】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 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2015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做题思路:答案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做题思路: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
2、阅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首先要找出材料中心;并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3、将解读信息进行概括合并,尽量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角度,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专业化、学科化语言,尽量简练。
【强化训练】1、(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
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2、(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二、设问类型二:概括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或者趋势(此类问题材料有明显的时间分期或阶段性提示)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016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做题思路:注意在概括变化的时候要从历史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概括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联系上下文。
其他同设问一思路。
三、设问类型三:比较异同类。
相关真题:2015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
2016年新课标卷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做题思路:比较两者的异同,①先分别概括各自的特点,一定要关注角度,便于更好的进行比较(具体见设问一思路)②同一角度出发,可进行归类比较,找到相同与不同。
针对训练:1、(16年3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
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
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
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
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
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
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
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
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
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
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
(13分)高考材料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之概括类答案12、( 2 ) 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1、(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也可以写成政权巩固)。
(应该主要是从政府或者统治者角度出发,先直接目的再根本目的进行分析)(6分)相同:政府主导(救济力量或者主要承担者);设置救济机构(救济手段);立法保障(救济方式);因类而异(救济对象)。
(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英两国国情和指导思想决定的)(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2.(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