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1. 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2.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政策的确立3.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立与竞争4. 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热战与冷战、冲突与协调、阵营划分与势力范围5. 两极格局的终结:苏联解体与多极化趋势的兴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及其在国际局势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以加深学生对两极格局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两极格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 第一课时:介绍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重点阐述冷战政策的确立。
3. 第三课时:分析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
4. 第四课时:讨论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例。
5. 第五课时:讲述两极格局的终结,探讨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局势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
3. 案例分析: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其对两极格局形成的作用。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内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冷战政策的确立及美苏争霸。
2.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立与竞争。
3. 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热战与冷战、冲突与协调、阵营划分与势力范围。
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目标:1. 了解两极格局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分析两极格局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3. 探讨如何缓解两极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和个体发展。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曾经观察到社会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2.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知识讲解:1.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两极格局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例如,全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2. 解释示例:提供实际案例,如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极格局的存在。
讨论与分析: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两极格局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并记录下关键观点和结论。
2. 小组展示与总结: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两极格局影响的理解。
解决方法探究:1. 学生个人思考:学生个人思考如何缓解两极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和个体发展,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2. 小组分享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个人想法,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两极格局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性。
2. 学生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两极格局的案例和解决方法。
2. 社会调研: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两极格局相关的话题进行社会调研,并撰写报告或进行展示。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XX年高中历史4-1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⑴成立联合国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5.评价: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⑵消极: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6.瓦解: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篇一: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音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青年学生不应该是历史的复印机,我们培养的应当是鄙视战争,珍视和平的未来建设者,让他们知道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每一份子其实都是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神。
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课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经过,以此来说明战后国际关系的走向,对下一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编排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冷战”的兴起、北约和华约、“冷战”中的“热战”。
本课内容主要是用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来说明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走向。
重点:“冷战”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每一份子其实都是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神难点:“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和平的年代,青年学生基本对两极格局不了解,更不感兴趣,虽然在初中接触过相应的知识,但更多是感性的及被动的认识。
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上升的理性的深度是本课设计中首要突破的。
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两极格局已经结束近二十年,其所造成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过于感性,仅仅停留在课本,仅仅记住课本的几条积极及消极影响显得过于草率。
如何突破也是一个难题。
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两极格局的形成》适用年级:高中学科:历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和形成背景。
2. 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2.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
3. 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2. 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宣传短片,引发学生对两极格局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和形成背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的力量对比和国际地位,阐述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美苏冷战时期的具体案例,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局势的演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格局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学生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三、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两极格局的定义和形成背景。
2. 列举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谈谈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极格局的定义和形成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2)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3)认识冷战政策对两极格局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文献等资料,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冷战政策对两极格局的作用;(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两极格局与其他世界格局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的敏感性和关注度;(2)认识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冷战政策对两极格局的影响;(3)两极格局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两极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2)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世界的影响;(3)两极格局的结束及其原因。
1. 导入新课:(1)回顾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2)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分析冷战政策对两极格局的影响;(3)讨论两极格局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阐述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影响;(3)分析两极格局的特点及意义。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两极格局案例;(2)汇报各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交流;(3)总结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影响及启示。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课堂笔记;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国内外时事,将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能否准确描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能否分析冷战政策对两极格局的影响;(3)能否概括两极格局的特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XX年高中历史4-1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⑴成立联合国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5.评价: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⑵消极: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②西欧的衰落※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⑴表现: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
参赛 两极格局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
参赛两极格局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
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3.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标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
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1、原因:(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主要涵盖了“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历史事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等内容。
本章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时间跨度长,重要性程度高,对于学生了解国际关系发展历程,理解世界格局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理解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等内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政治体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思考世界格局变迁的原因和趋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
难点: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分析苏联对外扩张的动因和后果。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阅读任务,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图表分析法:通过制作图表,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事件发展脉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引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学习历史事件1.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等事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政治体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分析苏联对外扩张的原因和后果。
Step 3:图表制作与分析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制作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和苏联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图表,帮助理清事件发展脉络。
Step 4:合作学习与展示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展示图表分析结果和讨论结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特点;(2)掌握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及影响;(3)分析两极格局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分析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极格局对世界的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两极格局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影响;(2)理解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的互动;(3)树立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观。
二、教学重点:1.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特点;2. 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3. 两极格局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两极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2.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演变;3. 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引导学生关注两极格局的形成;2. 新课导入:介绍两极格局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3. 课堂讲解:分析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及影响;4. 案例分析:以具体事件为例,探讨两极格局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 分析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其演变;3. 结合现实,探讨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特点、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两极格局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察学生对两极格局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以及树立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观的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作为基本教学材料;2. 参考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2.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3. 两极格局的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和合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特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极格局。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引导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2. 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美国和苏联在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以及两大阵营的形成。
3. 分析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阐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性质,以及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4. 讨论两极格局的影响:让学生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两极格局的形成、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美苏两极格局下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2. 分析我国在两极格局下的外交政策及其历史原因。
七、课堂小结1.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3. 两极格局的终结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特点和影响?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特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教学设计3: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
难点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
雅尔塔体系及其之下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
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
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本课引言可谓独具匠心。
首先,引用著名政治家丘吉尔非常形象化的语言,借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这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的描述中轻松理解战后世界局势的特点──美苏两强并立;而更为巧妙的是,此番描述,特别是对英国的比喻恰恰是出自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英国政治家之口,这就更加具有可信性,其说服力也随之大大增加。
“雅尔塔体系”一目主要叙述了因美苏双方联盟基础消失,两者成为战后实力彼此能够抗衡的强国,从而在战后初期逐渐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多个会议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
该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和战后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也是两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3)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3)第一篇:《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3)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2.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概念;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及特点明确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分析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必然性,从整体上把握两极格局的形成。
认识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关系格局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通过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形成的讲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世界问题的能力。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图表比较合作交流认识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信念和责任感。
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弱美国的崛起;英法的衰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战后的人民民主政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重点难点】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难点: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涉及的某些概念及评价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运用图表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图表资料,从中寻找疑问,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其形成背景。
2. 掌握两极格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 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形成背景解释两极格局的概念,介绍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二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等。
2. 两极格局下的主要国家介绍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包括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3. 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定义、两极格局下的主要国家、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形成背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两极格局下的具体国际关系案例,如美苏争霸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形成背景。
2. 第二课时:介绍两极格局下的主要国家。
3. 第三课时: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如美苏争霸等。
5. 第五课时:分组讨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相关的历史教材或教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影视资料:播放与两极格局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其形成背景。
2. 掌握两极格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 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其终结原因。
三、教学重点:1. 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其形成背景。
2. 两极格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 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其终结原因。
四、教学难点:1. 两极格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其终结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极格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其形成背景。
2. 讲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其形成背景:介绍两极格局是指在冷战时期,世界上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构成了这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3. 分析两极格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美国、苏联、中国、欧洲其他国家等主要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的地位、政策和影响。
4. 讨论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其终结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如冷战的爆发、国际关系的紧张等,并探讨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如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等。
5. 总结与评价:对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评价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其终结原因。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清晰地讲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及其形成背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两极格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及其终结原因?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延伸:1.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冲突和战争:分析两极格局下发生的重大国际冲突和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以及它们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 两极格局下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探讨两极格局下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军备竞赛,以及核武器的扩散和核战争的威胁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5.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二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苏联采取回应措施,最终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2)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学习方法。
4. 教学反馈
(1)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向教师反馈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家长对美苏两极格局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关注程度等。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两极格局的形成”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两极格局的形成”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参与讨论: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历史讨论活动,与其他同学或历史爱好者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撰写心得体会:学生可以撰写心得体会,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5)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可以选取美苏两极格局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分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6)组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历史角色扮演等,增强对美苏两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
(4)撰写心得体会:学生可以撰写心得体会,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历史教案: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宏观概览第18讲两极格局的形成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美苏“冷战”2.信号: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3.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
4.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5.表现6.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国家分裂(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局部热战(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3.核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最终从古巴撤出导弹.4.阶段特征(1)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拨云见日想一想]1.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试答提示: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
2.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的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吗?试答提示:否。
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3.马歇尔计划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吗?试答提示:否。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什么关系?试答提示:“杜鲁门主义"表现为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24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案
第25课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及教学要求】一、美苏“冷战”1、背景:(1)二战后期,以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确立。
它奠定了战后世界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的对比。
①和衰落。
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的实力不断增强,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和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概念:二战后以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表现:(1)政治(标志):主义,以“”作为指导思想。
(2)经济: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国家。
(3)军事:成立了,简称“”。
加剧了“”的程度。
4、形成:年,苏联和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组成,简称“”。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1)德国分裂:年,在和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和国和。
(2)朝鲜分裂:年,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和。
2、导致国际关系紧张:(1)越南战争:年,发动越南战争,被迫于年撤出。
(2)古巴导弹危机:年,结果表明当时占有优势。
知识结构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苏联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概念关系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相互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实质: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解析与探究(通过分析,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来理解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XX年高中历史4-1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
5.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
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
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
②西欧的衰落
※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⑴表现:
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
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
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
①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
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②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社义阵营形成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4.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表现为“冷战”
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
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疑难解析
、几个相关概念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
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单元线索: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
两极格局
→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③“冷战”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
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
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
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
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基础金题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铲除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③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④划分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大国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局面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3.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争夺霸权
B.美国极力遏制苏联,苏联与美国抗衡
c.美苏在处置法西斯问题上态度一致
D.苏联要争当霸主,但战后重建依靠美国援助
5.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B.国际性组织的建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
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7.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有
A.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并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欧、亚、非、大洋洲等地
B.英国有效地加强了殖民地的统治,使其帝国的基础更加稳固
c.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
D.战后,亚、非、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8.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欧洲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B.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c.亚洲4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