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完整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楚州夜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楚州夜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楚州夜泊》含答案3.(2023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小题。

楚州①夜泊【元】俞俊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

【注】①楚州:古地名,元代指淮安府路,下辖淮阴、山阳等地。

(1)首联“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诗句描绘了一幅江船野火图,首联上句写江岸漏鼓之声,下句写江上野船灯火。

漏鼓报时,将欲四更,对灯无眠的客子愁思起伏,不觉时辰已近四更天气,故觉报时之声频频传来。

②作者闻漏鼓之声反觉其频,因为客子此时沉浸于因回忆思念故乡所产生的“乡梦”之中,温馨、甜蜜,使他反觉时辰太快,反衬出客愁,含蓄巧妙。

(2)①思乡之情。

漏鼓之声惊扰了诗人的思乡之梦,于是对灯而愁、四更无眠。

②孤独之感。

江中船上的吴声歌谣,与城头楚语遥相呼应,强化一个令客子感觉陌生、凄凉的环境,产生一种天涯孤鸿的孤独感。

③追悔之情。

诗人面对“离群”生涯,嗟叹追悔,后悔不该离乡背井,尝尽客愁滋味,浪迹江湖,老此一生。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画面的能力。

画面题首先需要概括画面,然后分析诗句情感。

首联上句写江岸漏鼓之声,下句写江上野船灯火。

漏鼓报时,将欲四更,对灯无眠的客子愁思起伏,不觉时辰已近四更天气,故觉报时之声频频传来。

以前的诗人写客地愁思,总是慨叹长夜时辰太长,像是永远也熬不到天明。

此诗作者闻漏鼓之声反觉其频,似甚费解。

其实客子此时沉浸于“乡梦”之中,对故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思念,对家里亲人的美好回忆,使他反觉时辰太快。

这里的“乡梦”,并非梦回故乡,而是因回忆思念故乡所产生的一种幻象,犹梦境一般的温馨、甜蜜。

这“乡梦”正是身在异地医治思乡病的,反衬出客愁,含蓄巧妙。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完整版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快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微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精选3篇(全文)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精选3篇(全文)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精选3篇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的考点。

但从学生平时测试及高考的得分情况来看,都不理想。

考题11分,学生得分大多在6分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备考复习策略。

一、吃透《考纲》,弄清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及抒发情感《考纲》规定:(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XX的观点态度。

选材方而:1.篇幅短小;2.语言内容浅易。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

诗歌方面,只选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即可,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还有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运用的主要手法依次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

每一类都有其固定的思想情感,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

像咏物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无非为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等。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

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XX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

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观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

从文学的角度积存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观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

〖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公子行(唐)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

(2)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高考诗歌鉴赏(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完整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羁旅思乡
送别抒怀 边塞征战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水田园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思妇闺怨 民生疾苦 哲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 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常见情感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A.依依不舍的留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季节 送别
时间
地点
景物
路口、长亭 秋季 清晨 杨柳、 驿站、渡口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 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 简要分析。

(完整版)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

(完整版)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一、学习目标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2、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二、咏物抒怀诗题解及常见意象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从古人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客观物象常常寄托着诗人特有的情感;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借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借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借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等,诗人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三、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完整版)诗歌鉴赏-炼字

(完整版)诗歌鉴赏-炼字
第二、这个词的使用,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 境。
第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表现力
炼形容词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
在写景诗中,可以写景也可以体现人 物情感。
炼形容词
• 特别注意: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表 现力。
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在写景诗中,可以 写景也可以体现人物情感。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 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 “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 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 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 情。
答题步骤: 析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
述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
象)
+
析效果(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 的感情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
神,它能真切透 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
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特殊词:叠词、拟声词、

表颜色的词
一、炼动词
•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E.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1)B,D(2)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

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

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报答了誓死报国的慷慨悲壮,并无悲观失望之情;D项,“怀才不遇”于文无据,注释明说了,此时作者正在承担军务,身处前线。

并非无法施展抱负。

故选BD。

(2)此题根据注释“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多少兴亡事
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 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感慨个人遭遇, 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技法上:或借古讽今,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念天地之悠悠
人生感慨诗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例 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 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 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
常见感情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内容鉴赏‚七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3.看意象把握情感 5.看注释破解难点 2.看作者了解背景 4.看尾句参透主旨 6.看题干得到启示
7.看朝代猜测主旨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 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 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 造形象。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08安徽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 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 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 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 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鉴赏方法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 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 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 坚定信念。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 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 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 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 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 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 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 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 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羁旅思乡
送别抒怀 边塞征战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水田园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思妇闺怨 民生疾苦 哲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 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 简要分析。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 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 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 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 万里的《小池》。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 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 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 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 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 《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 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 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 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
《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 ‚流水‛、‚闲居‛、‚衰鬓‛等;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 是对比衬托。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 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08天津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 (2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 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情。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 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 ‚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 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 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 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 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 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 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 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 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 湖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 表现思想内容的。
何人不起故园情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 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么? 答: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

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 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 ‚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 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 诗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 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 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 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 子的悲怨之情。
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 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 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 归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