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教案6(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精品)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精品)

第三节工业区位考点1.工业生产的收入一支出(1)工业投入要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等。

(2)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及工业三废,另外,部分工业三废经回收后可作为投入要素重新参与工业生产。

(3)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并且,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连续生产。

考点2 工业分类(1)按劳动对象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按产品用途分:轻工业和重工业。

考点3.世界工业的发展(1)近代工业的起源:18世纪中期的英国。

(2)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概况: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②工业仍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或地区。

(3)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4)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②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变化: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点4 工业联系(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2)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考点5. 工业的集聚与分散(1)工业集聚好处:①相关产业集中,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②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③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工业分散好处:①各种零部件工厂能选择最优区位布局生产、降低生产成本②环境污染小。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特点3.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4. 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5.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特点、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的工业地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特点、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工业地域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如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

(2)介绍工业地域的特点,如集中性、连片性、专业化等。

(3)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如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

(4)讲解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政策、技术创新、劳动力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典型工业地域为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工业地域的异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特点、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记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工业地域,让学生直观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高三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高三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高三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标题:高三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一、引言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工业生产的空间布局,还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

本课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复习这一重要知识点,提高对人文地理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提要本课件将重点介绍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地域的形成:从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两个方面阐述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2、工业地域的发展:介绍工业地域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工业地域的影响:探讨工业地域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四、重点与难点解析本课件的重点是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和工业地域的影响,难点是不同类型工业地域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解析,并配以图表和数据说明。

五、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本课件提供了课后作业和思考题。

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作业和思考题,加深对人文地理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的人文地理知识。

六、结语本课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复习人文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对这一知识要点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数据说明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并为未来的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高三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及城市化一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课件一、活动目标:1、追忆雷锋事迹,激励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

2、引导学生认识雷锋,学习雷锋精神,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教案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基本概念;2.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因素;3.掌握工业地域分布的规律和特点;4.通过实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探究工业地域的特点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因素;2.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引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工业地域就是各类工业经营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集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2.知识讲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工业地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按一定规模、类型和集中程度布置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基础设施组成的空间结构。

根据其类型,可分为传统工业地域和新兴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因素①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水文条件等。

②自然条件:气候、土壤、资源分布等。

③政策环境:税收、补贴、优惠政策等。

④劳动力条件:劳动力素质、数量等。

(3)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①规律:集中度越高的地区,产业链的完整度和多样性越高。

②特点:工业地域集中,工业聚集度高,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以及区域特色鲜明。

(4)工业地域的发展战略①优选区位,提升区域竞争力;②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③构建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化进程;④完善政策,搭建发展平台。

3.情境案例分析(1)日本的工业地域:讲解日本的工业地域分布情况、特点,以及其成功经验和政策环境等相关信息。

(2)中国的工业地域:讲解中国工业地域的形成、分布及布局,分析其市场格局、竞争现状,以及发展机遇和挑战。

4.巩固试题1.工业地域是指什么?2.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是什么?4.工业地域的发展战略有哪些?5.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工业地域分布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制定发展战略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3.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提问】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上的问题。

(引出工业联系)师: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它又可以分为生产工序上和空间上的联系,以及信息联系。

教师展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 【过渡】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课件展示“工业集聚”内容。

师: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翡翠加工中心和翡翠消费市场。众多海外大牌公司看好中国内地市场,纷纷将市场重点转移至中国内地。瑞丽(位置如图)是我国重要的翡翠加工基地之一,玉石加工历史悠久。
材料二翡翠全球生产和营销格局变化表。
1993年2012年
原料供应地缅甸、云南缅甸、云南
加工中心香港北京、云南、广东、上海等
(2)结合材料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3)今后我国将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析主要原因。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复习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以及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课后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 工业区位 含义
影响因素
5种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






导入新课
展示部分学生整理的知识提纲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原料、燃料、土地、水源)社会经济
(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5
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3.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大气污染-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向
水污染-远离水源地或靠近河流下游地区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村庄和农田
④降低关税,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
不同环境污染的工业的布局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该 城 市准备规划建设一个高新科技工业园, 该工业园应布 局 在( )
A. ① 处
B.②处C.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解释工业地域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工业地域是由工业集聚形成的。

3.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经济、地理、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4. 讲解工业地域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征。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工业地域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转化的原因。

3. 学会分析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发展的转化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

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

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②主要特点: ❖ 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
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 ③发展模式的特点: ❖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
的发展模式。
3、典型案例——美国“硅谷”
3、典型案例——美国“硅谷”
①区位条件: ❖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 气候宜人,温暖湿润; ❖ 交通便利; ❖ 有高等院校; ❖ 军事订货; ❖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 ②主要特点: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②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的 原
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
因 世界性钢铁过剩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③整治措施
特点:面积广,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钢铁城:鞍山、包头、马鞍山、芝加哥 (美国)、福山(日本) 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英) 汽车城:长春、十堰、底特律
特点: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如: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①原因: ❖ 在各地寻找最优区位; ②目的: ❖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形成: ❖ 轻、薄、短、小的电子元件生产厂与组装厂之间的
3、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分类:
工业地域
①按形成: ❖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以降 低生产成本。)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教学难点: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农业地域的形成,那么什么是工业地域呢?2.学生回答:工业地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区域。

(二)新课讲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1)讲解工业地域的定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

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政策等。

3.工业地域的特点(1)产业集聚:工业地域内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产业链。

(2)空间分布:工业地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地域格局。

(3)规模效应:工业地域内企业规模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4.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1)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工业基础好。

(2)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交通运输不便,工业基础较差。

(3)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需要转型升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地区进行案例分析。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工业地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思考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为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工业地域的理解是否深刻?3.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理解;2.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工业地域的定义,解释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如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让学生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工业地域形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5. 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案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工业地域的发展阶段:介绍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包括初期发展、快速发展、成熟期等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2.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物流、劳动力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七、实践活动设计1. 调查身边的工业地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周边的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 小组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规律,提出发展建议。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特点3.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4. 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5.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地域的现象。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3. 总结工业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工业地域的特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 分析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4.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2. 思考如何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促进工业地域的发展。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工业地域的实例图片。

2. 案例资料:国内外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

3. 视频素材:工业生产过程的视频。

4. 地图素材:展示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地图。

八、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设计: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关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教学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掌握工业地域的区划和特征,了解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发展。

3.深入理解工业地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

2.工业地域的类型,区划和特征。

3.工业地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教学难点:1.工业地域形成的几种模式的理解。

2.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分析和掌握。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PPT展示、研究探究、案例分析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课件、PPT、案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相关知识思考(10分钟)1.以案例的形式引出:如何解释“工业地域”?2.让学生思考,现今时代的工业地域与一百年前的工业地域有何不同?Step 2 探究案例: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15分钟)1.课件介绍:教师介绍了常见的工业化背景,并引导学生分析背景的推动力。

2.分组讨论:以独立经济体为例,分组策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

Step 3 研究探究:工业地域的类型,区划和特征(20分钟)1.课件介绍:教师介绍工业地域的类型和主要特征,讨论工业地域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区划规律。

2.组内研究:学生自组队分析案例图片,分析其区位特点,找出区域特色。

Step 4 分析评价:工业地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20分钟)1.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中国工业地域有关图表,引导学生探究其领先地位。

2.分组讨论:学生小组分析中国工业地域发展规律,找出工业地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Step 5 总结回顾:知识梳理(10分钟)1. 小结: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2.自我评价: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教学评估:1.个人台词展示,评估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展示,评估学生对工业地域的类型,区划和特征的理解深度。

3.小组反馈讨论,评估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分析和掌握。

4.自我评价,评估学生自我发展的态度和学习成果。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认识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2.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典型工业地域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工业地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运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新课导入: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认知水平。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工业地域形成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准备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资料,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第二课时: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材:高中地理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 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认识:“你们对工业地域有什么了解?它们有哪些特征?”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工业地域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地域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企业集聚、劳动力充足等特征。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选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德国的鲁尔区等工业地域进行分析。

Step 4:影响因素介绍(15分钟)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

Step 5: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5分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工业地域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

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调查本地区的工业地域,并撰写一份报告,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总结能力。

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需要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避免过度拖延。

高一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高一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高一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指向类型;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3.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有关资料第1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型含义举例生产对象采掘工业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采煤工业、水电工业加工工业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产品性质重工业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轻工业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食品工业、服装工业高一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2、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委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区位因素区位优势饲料因素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高一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地域类型气候草场分布对象产品机械化程度市场乳畜业温和湿润人工为主人口密集地区奶牛牛奶及奶制品高本地为主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天然为主地广人稀地区牛、羊肉、皮、毛较高外地为主章末总结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气候光热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合谷、湖畔、山麓地带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土壤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2、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西亚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商品谷物农业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农业成本高,耗能大大牧场放牧业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场、饲料供应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高一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动物疫病的防治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本节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因此工业联系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狱: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集聚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

另一在种是现在工业集聚,其往往是为了控制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工业分工,有良好的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中尽量结合实例讲解,如果有本地工业作为例子效果更好。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分散,是因为工厂在某一地区过度集中,达到饱和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工业随后向其他地区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而这种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

另一种是现代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1、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费较低,或者产品价值较高,运费本身所占的比例较少;2、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的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

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回顾】
1.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2.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3.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的分析
世界上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工业过于集中,导致工业用地紧张,水源紧缺,社会问题严重;污染严重;工厂规模较大,转变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受工业惯性影响比较大;运输量较大的工厂过于集中,交通压力大。

对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一般途径有: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网;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大规模的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4.意大利新兴工业与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
“马桶盖的日本自由行”——今年春节期间,“马桶盖”火了,原因是中国游客跨洋去日本购买马桶盖,还买断了货。

但据国内媒体披露,在日本大受追捧的“马桶盖”实际上是由位于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生产,而且该企业生产的马桶盖不仅销往日本,而且销往新加坡、香港等地,在国内也早有销售,令质疑国内制造企业能力的民众大跌眼镜。

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日本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工厂生产马桶盖,再返销日本主要考虑的是()
①劳动力成本低②管理成本低③运输成本低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2.从“马桶盖的日本自由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实质出发,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
①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质量②加强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
③大力引进国外知名品牌,让民众在国内即可购买到高品质的国外产品
④降低关税,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199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4.该城市规划建设某大型钢铁厂,最适宜布局在()
A.M处
B.N处
C.O处
D.P处
下图所示区域工业发达。

读图完成5-6题。

5.甲国是西欧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原因主要是()
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②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③领土面积大④河流多、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近年来,乙国的部分钢铁公司将炼钢高炉从鲁尔区搬迁到丙国的海边,其主要目的是()A.就近获得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获得进口的铁矿石
C.接近消费市场,便于出口产品 D.减少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2014年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深度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工业机器人已经达到全球销量的1/5,约为3.7万台,居全球首位,回答7-8题。

7.工业机器人大量用于我国制造业的目的是降低
A.能源成本 B.人工成本 C.土地成本 D.物流成本
8.广泛在制造业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可以
A.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劳动风险 B.促进工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C.降低劳动强度,增强可控能力 D.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外向型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其生产活动主要分布在开发区。

下图示意2010年我国各省区外向型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

读图完成9-10题。

9.导致我国外向型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政策 B.交通、劳动力
C.技术、市场 D.交通、政策
10.外向型制造业布局在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机会 B.减轻环境污染
C.节省内部交易成本 D.减少职工工资支出
无人机的未来将是飞翔的“智能手机”。

目前深圳已从中国全球3C(电脑、通讯、消费类电子)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无人机生产基地。

无人机企业已经超过300家,仅消费类无人机就占有全球70%市场,专业无人机占有国内60%市场。

读图完成11-12题。

11.深圳成为3C研发制造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丰富廉价 B.基础设施完善
C.科技实力雄厚 D.开放政策支持
12.一架无人机需要2000〜3000个配件,均可从深圳当地采购。

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零部件及航材供应商、精密制造装备及技术提供商等企业大量集聚深圳的优势是
A.减少工人工资开支 B.加快产业升级
C.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 D.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
【参考答案】
【答案】1.D 2.C
【解析】试题分析:1.和日本相比,我国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日本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工厂生产马桶盖再返销日本,主要考虑的是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

2.这一现象反映出科技水平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和发展方向
【答案】3.C4.C
【解析】试题分析:3.读图找出气温增幅为0℃、0.5℃、1.5℃、2℃、3℃的等值线,可以看出增幅最大的为3℃,它位于市中心的东北方,热岛效应最明显气温增幅大说明人口集中,产业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多,气温增高快,故本题选 C。

4.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得知是欧洲西部某城市,所以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而吹西南风,具有大气污染的钢铁厂应该布局在西南风的下风向,所以适宜布局在城市东北部 O 点,故本题选 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答案】5.A 6.B
【解析】试题分析:5.据图可知:甲为法国,在欧洲西部国家中,领土面积较大;该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相对西欧其他国家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本题 A 正确。

6.乙为德国,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钢铁业的发展对煤炭和铁矿布局区位需求量逐渐减少,对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

所以乙国将炼钢高炉从鲁尔区搬迁到丙国的海边,其主要目的是接近消费市场,便于出
口产品,所以本题 B 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区位因素。

【答案】9.D 10.C
【解析】试题分析:9.读图分析,我国外向型制造业产值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的比重大,西部内陆比重小。

根据材料,外向型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主要面向国外市场,东部沿海地区港口优良,海上运输便利,便于产品出口。

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早,有多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区。

所以主要因素是交通、政策,D 对。

劳动力人口大量迁入,不是制造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主要因素,A、B 错。

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不是技术指向型的,
C 错。

10.外向型制造业布局在开发区或非开发区,提供的就业机会是一样的,A 错。

工业生产总会有废弃物排放,加重环境污染,B 错。

开发区工资水平比非开发区一般要高,不会减少工资支出,D 错。

在开发区布局,形成相关产业集聚的效应,可以节省内部交易成本,C 对。

【考点定位】工业布局差异及原因,经济开发区特点。

【名师点睛】结合材料提供信息,分析影响产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制造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是制造业分布引起的劳动力迁入,不是劳动力迁入形成制造业分布。

外向型产业面向国外市场,交通的影响重要。

【答案】11.C 12.D
【解析】试题分析:11.研发制造基地主要是需要科技和人才,所以深圳主要优势条件为科技,选C项。

12.此题考查产业集聚的意义,产业集聚促使专业化分工空前发展,相关产业之间可以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规模效益的产生,选D项。

考点:工业的主导因素,工业集聚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