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两个总特征),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 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联系概念/联系的观点(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之是诡辩论)。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指导意义):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整体离不开部分要求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唯物辩证法专题(一)——联系、发展观
高考总复习:唯物辩证法专题(一)——联系、发展观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发展的概念;5.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6.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关注热点: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如何看待我国各项改革步入深水期二、知识清单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参考答案:① 制约 ②意志 ③条件 ④主导地位 ⑤决定 ⑥最优目标 ⑦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⑧有序性 ⑨综合 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①____和相互作用 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②____为转移 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③____为转移特点 世界是 普遍 联系的 相互区别:整体居于④____,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 于整体 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⑤____作用;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坚持整体 与部分的 统一 树立全局观念,实现 整体的⑥______; 重视部分的作用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⑦____系统优化方法的内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⑧____;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用⑨____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 统优化 的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参考答案:①人的认识 ②新事物 ③旧事物 ④生命力⑤性质 ⑥必要准备 ⑦量的积累 ⑧质变三、考点聚焦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正确观研讨发言材料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正确观研讨发言材料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观念。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正确的观念对于实现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坚定正确信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正文一、正文二、正文三和结论。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可以逐步深入地探讨如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并通过具体措施实现其落地应用。
我们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分析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牢记正确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研究每一个部分,读者将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从中获取实践指导和启示。
正确认识和践行正确观念,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发展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建立起正确的发展观。
首先,在经济领域,我们应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鼓励科技创新、改革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
同时,协调发展是确保各个领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需要加强区域间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另外,绿色发展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我们应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
此外,开放合作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最后,共享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我们应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和机会均等。
其次,在社会领域,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联系与发展的五大范畴
联系与发展的五大范畴联系与发展的五大范畴包括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
这些范畴在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理解和研究事物的重要工具。
1. 整体与部分:整体是指事物的全体,而部分则是指事物的局部或组成。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现为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注重整体性原则,从全局出发,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和规律。
同时,也要关注局部细节,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2. 系统与要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而要素则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或子系统。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注重系统性原则,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也要关注要素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它们对整体的影响和贡献。
3. 原因与结果: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根据或力量,结果则是事物在原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发展或变化。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注重因果关系原则,从原因出发,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
同时,也要关注结果的反馈作用,理解因果关系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4. 偶然与必然:偶然是指事物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必然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
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偶然性和规律性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注重偶然性原则,认识到事物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也要关注必然性原则,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5.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指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和状态,本质则是事物内在的属性和特征。
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从外在表现出发,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特征。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更重要的 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事物质变过程中。
要把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理解矛盾的同一 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同一的相对性是指矛盾统一体以 及贯穿其中的同一性受着特定条件的限制。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矛盾的斗争 性既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同时又能打破这些特定条件的限制。
根据对规律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把规律划分为动力学规律和统计学规律。 动力学规律的概念是在经典力学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统 计学规律是通过统计学方法揭示的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体现的是一种必然性 与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 5 版)
编 著 陈先达 杨 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点问题
● 规律的特征和类型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 量变质变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七、否定之否定: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简述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简述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们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种联系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各种形式。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发展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这种发展包括量变和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等各种形式。
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停滞不前,要看到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联系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发展是联系的结果和体现,没有发展就没有联系的深化和拓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摘要: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既是课本中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关键词:认识和把握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既是课本中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那么,如何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联系(一)明确联系的含义、根本原因及其特征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根本原因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结构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
3.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内部联系)。
这种联系使该事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外部联系)。
从横的方面看,它表现为左邻右舍的联系;从纵的方面看,它表现为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联系),即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来看,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物质世界。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4)联系的可变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的联系也会不断变化。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专题三 把握世界的规律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题中要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 象”,就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孤岛现象”就是部 分之间存在障碍,无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 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③④正确切题。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材料没 有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①观点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排除。题中强调诸多“孤 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②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重点: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2.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形式或状态:质变量变辩证关系 (2)发展途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全面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发展的 普遍性 发展 的实质
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提示: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2)人类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世界原本没有的联系。( ) 提示:联系具有客观性,人类创造联系必须依据原有的联系。 (3)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提示:当部分有序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杂乱无章时,整体功能小于部 分功能之和。 (4)量变的积累必然会引发质变。( ) 提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质变。 (5)事物发展就是一种质变,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 ) 提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质变,但是质变也可以导致事物倒退,所以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与难点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与难点作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13期新理念是新认识的反映,是新实践的导向,是新事业的要素,是新局面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新发展理念既是新发展的理念,旨归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又是新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还是不断发展的新理念,将伴随发展的进程实现自我持续发展。
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以及普遍性发展规律与中国发展实际的深度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关系。
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被首次提出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向前的过程,始终在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构成的螺旋式上升中前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环境、新条件,要解决新发展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要落实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空間属性、内外联动的系统,不断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问题的五对关系
政策是由自上而下多个层次组成的宏大体系。政策总体设计既包括政策顶层设计,也包括政策分层对接。其中,政策顶层设计是战略性设计,解决的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政策分层对接是战术性设计,解决的是把顶层设计付诸实践的具体问题。搞政策研究,应善于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政策问题中所包含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将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对各层次因子的比较分析,将不同政策方案按重要性或适用性排列,作出不同层次政策最优方案的选择。
正确认识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把握政策的“渐进性”
研究政策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的政策是昨天政策的延续,明天的政策又是今天政策的发展。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发展没有止境,政策创新永远在路上。搞政策研究,不仅要科学把握当前的情况,而且要预测前瞻发展的趋势,还应该深入分析历史的轨迹,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理清该项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总体脉络,提出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做到既不脱离历史,又不落后时代。
发展观知识点高三
发展观知识点高三发展观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认识的总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
在高三学习中,对发展观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发展观知识点,包括主要内容、历史演变和实践意义等方面。
一、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的内涵:发展是指社会和个人相对稳定状态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变化过程。
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2. 发展的目标: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人类发展。
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
3. 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的创造力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科技的进步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人的创造力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4. 发展的路径:发展的路径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和方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既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包括计划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1. 传统发展观:早期的发展观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关注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这种发展观主要体现为生产导向和经济发展至上的特点。
2. 环境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观逐渐转向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3. 全面发展观: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观逐渐扩大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全面发展观强调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发展观的实践意义发展观对高三学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 强化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通过了解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演变,高三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事物的统一与斗争。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与意识是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主体的能动反映。
只有从物质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和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矛盾的辩证观念深化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三,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各种联系而存在和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对联系的认识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内部的联系是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在联系中实现的,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各个矛盾的统一,也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事物的斗争是指事物内部各个矛盾的斗争,也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排斥。
事物的统一与斗争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事物的统一与斗争。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法则。
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的内在动力,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工具。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
必修4 《哲学与文化》-高考政治考前必背核心知识梳理(统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备考策略以“科学技术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议题,探究哲学的产生、哲学是什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1 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提醒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②哲学就是世界观;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提醒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相互决定的关系。
②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提醒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两者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基本形态: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考点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推动的。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历史渊源联系与发展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机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观点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都能够体现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二、联系与发展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联系与发展观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也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此外,在科技领域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典型应用。
例如,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中,相互之间的交叉研究不仅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支持。
三、联系与发展观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联系与发展观点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
城市对农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而农村则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
此外,在教育领域中,跨学科教育也是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典型应用。
例如,在大学教育中,不同专业之间开设跨学科课程或者开设复合型专业可以促进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四、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启示联系与发展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社会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不能够孤立地看待问题。
其次,它强调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合作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它也提醒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避免一方面过度强调而导致其他方面被忽略。
联系观和发展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观和发展观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观和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观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发展观则强调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
一、联系观1.1 概念联系观是指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2 方法(1)整体看问题:将一个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不断从整体中找出其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环境和条件等因素。
(3)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从对立统一规律出发,把握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化过程。
二、发展观2.1 概念发展观是指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即“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2.2 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
(2)实践基础方法:把握事物的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注重实践探索和创新。
(3)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握事物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三、联系观与发展观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1 相互关系联系观和发展观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联系观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发展观则强调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3.2 方法论意义联系观与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世界、认识世界。
通过联系观,我们可以将一个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并找出其中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通过发展观,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
其次,联系观与发展观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联系观,我们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辩证思维与实践路径
2022年第3期理论建设NO.3.2022●新理念·新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辩证思维与实践路径于新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5)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促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必须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为此,要深入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坚持普遍联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相互联系之间的本质性和规律性,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好运动变化而非静止不变的观点方法,以这五种辩证思维为指导,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辩证思维;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2)03-0037-13收稿日期:2022-03-16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新方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692115300)作者简介:于新东(1969—),男,湖南邵阳人,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1]。
这表明我国已经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在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又必须与时俱进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新影响、新效应、新任务,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新格局。
试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试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客观规律性1.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座大山’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拥有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有利的更新和发展过程。
因此,要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道路,就需要坚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趋势。
2.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发挥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3. 清除多种政策禁锢。
社会主义发展就不能受到金融、技术、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和禁锢,应该积极推行民主集中制,落实政策,建设世界一流技术制度,推进社会生活控制效果完善。
二、主观能动性1. 促进全民参与改革。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丰富的’动态、积极、创新’和’多元参与’去推动改革,提升决策效率,增强发展动力,实现社会的长远稳定。
2. 要发掘和吸纳中外先进经验。
要充分吸纳中外先进经验,发掘’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成果,运用’自觉中国特色’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更加深入,科学进行。
3. 推动科学管理和治理。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助力,它应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实施科学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技术全球化,实施’社会化、高科技、精细化’技术改造,落实行政改革,建立科学治理体系,完善法治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抓住机遇,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作者:梅其蕉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第01期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既是课本中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那么,如何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联系
(一)明确联系的含义、根本原因及其特征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根本原因
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结构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
3.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内部联系)。
这种联系使该事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外部联系)。
从横的方面看,它表现为左邻右舍的联系;从纵的方面看,它表现为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联系),即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来看,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物质世界。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
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4)联系的可变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的联系也会不断变化。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5)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内容和形式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因和结果的联系等。
其中,我们最常见的联系有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二)搞清三对关系
1.生活中所讲的联系与唯物辨证法所讲的联系的关系
生活中所讲的联系是具体的联系,是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一种抽象的联系,它是对具体联系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二者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与联系的客观性的关系
区别:世界的物质性是指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就必然承认作为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的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也就必然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客观性与实践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然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然事物中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体现了“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具备了客观性,才能经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三)把握三个原理及方法论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统率着部分。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
(一)认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发展的含义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3.发展的基本条件
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的联系。
4.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及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发展的原因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发展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发展的状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
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
8.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二)正确把握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1.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总趋势的关系
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必须把握发展的实质,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
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和总趋势,而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可能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我们要积极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推动事物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发展的含义、原因、状态和趋势的内在联系
发展作为哲学概念,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
发展作为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内容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从状态和形式上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动力和原因上说,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矛盾(包括内因、外因,其中内因是源泉);从趋势和途径上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