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质子教育及其影响
唐朝对新罗宿卫质子教育研究
唐朝对新罗宿卫质子教育研究作者:权太东高福升来源:《东疆学刊》2019年第01期[摘要] 自唐建国伊始,为积极处理与周边边疆政权关系,唐朝积极鼓励并接纳周边边疆政权派遣质子入唐,并委任其宿卫之职。
通过授予官职、政治文化教育等手段,入唐的宿卫质子成为了唐朝平衡与周边边疆政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唐朝向外输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在与新罗交流上,唐朝尤为注重对新罗宿卫质子的教育,以期达到制衡新罗的目的。
经过政治文化教育,使新罗宿卫质子在政治上“质其种裔”,在文化上“习我华风”。
[关键词] 唐朝;新罗;宿卫质子;教育[中图分类号] G529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9)01 -0039 -06[收稿日期] 2017-01-13[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朝宾贡科对新罗遣唐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研究》,項目编号:18DWWJ12。
[作者简介] 1. 权太东,朝鲜族,男,山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韩教育比较;2.高福升,男,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化比较。
(淄博255000)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
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
唐穆宗长庆年间,正式设立针对外国人的“宾贡科”。
受此影响,在新罗社会掀起一股遣派留学生赴唐留学之风潮。
兴盛之时,常年居住在唐朝学习的新罗遣唐留学生更是多达数百人。
当然,关于唐朝如何对新罗质子进行教育学术界争论较为激烈,在诸多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观点。
中国学术界在新罗质子赴唐性质、学习内容、文化适应和对新罗社会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姜清波的《侍唐三韩人事迹考述》(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陈金生与费翔的《试论唐代质子制度的内容》(《社会纵横》,2009年第4期)、徐成的《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姜启明的《渤海与新罗质子侍唐比较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等。
唐朝的儒学复兴与教育改革
唐朝的儒学复兴与教育改革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该时期对于儒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儒学复兴以及教育改革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复兴儒学自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兴盛,而到了唐朝,儒学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唐太宗时,儒学开始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国家教育的核心。
当时朝廷设立了国子学,培养了大量的儒学学者,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儒学以“仁”的思想核心,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
当时的国子学提倡“文武并重”,既注重文化教育,也注重武将培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种儒家的思想对于唐朝的国家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教育改革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唐朝时期建立了多所官办学校,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供人们接受教育。
国子学、太学、私塾等教育机构纷纷涌现,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其次,唐朝重视推崇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除了基础教育外,还设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朝廷工作。
通过科举制度,唐朝不仅提高了官员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普及教育的程度。
此外,唐朝还广泛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了教育改革。
当时,纸张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大规模发展,促进了书籍的出版与传播。
这种知识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也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通过这种方式,唐朝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儒学复兴与教育改革的影响唐朝的儒学复兴与教育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儒学的复兴促进了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提升。
儒学强调仁义道德,培养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的道德观念,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
其次,教育改革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供人们接受教育。
通过建立官办学校和科举制度,唐朝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最后,儒学复兴与教育改革为唐朝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的教育制度帝国的智力培养与传承
唐朝的教育制度帝国的智力培养与传承在唐朝时期,教育制度是帝国的智力培养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唐朝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才,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以及其在智力培养与传承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制度的特点在唐朝,教育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育普及程度高。
唐朝以科举制度为主,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除了儒家经典的学习,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培养。
再者,教育机构健全。
唐朝建立了官办的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并鼓励私塾的兴起。
二、教育制度的重要角色唐朝的教育制度在智力培养与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培养了大量的文官。
通过科举制度,唐朝选拔了一批才华出众的人才,他们为国家治理和政务操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其次,教育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唐朝以文化的发展为目标,注重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唐代成为了文人辈出的时代。
再者,教育制度传承了前代文化。
唐朝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使得先秦两汉的经典思想能够得以延续。
三、教育制度的实施措施为了保证教育制度的顺利实施,唐朝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承担着培养文官的任务,太学则负责培养后进之才。
其次,制定了规范的教育课程和考试科目。
例如,国子监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经义、史传等科目。
再者,选拔优秀教师。
唐朝注重选拔有才学和德行的教师,以确保教育质量。
此外,唐朝还鼓励私塾的兴起,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尽管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培养智力和传承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科举考试的门槛较高,造成了一些人才的浪费。
其次,教育内容较为局限,过于偏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再者,教育机构的地域性较强,难以普及到全国各地。
总的来说,唐朝的教育制度在智力培养与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普及教育、培养文官、推动文化繁荣等措施,唐朝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 影响
唐朝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璀璨辉煌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巅峰之时。
唐朝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在当时对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朝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它们分别是文学艺术、科技创新、社会风气和国家制度。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影响1. 文人墨客的崛起唐朝是文人墨客的放纵时期,才子佳人云集,成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们以诗词歌赋、书法和绘画为媒介,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的作品深受社会各阶层的追捧,为后世文学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诗词赋乐的繁盛唐代的文人以诗词赋乐见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白日依山尽》等,这些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的重要参考。
3. 绘画和雕塑的突破唐朝是中国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他们注重形式和技巧的研究,追求表现主体的情感和内涵。
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美人图》等,这些作品对后世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与传承1. 造纸术的发明唐朝是造纸术得以发明和传播的时期,这项划时代的技术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发展。
造纸术的出现使书写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廉价,为后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
2. 印刷术的普及唐代的印刷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木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相继出现,大大加速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数量。
这种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于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数学和天文学的进展唐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数学和天文学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淳风的《周髀算经》和孙思邈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的数学和天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风气的转变与影响1. 儒学的复兴和推动唐朝时,儒学得到了推崇和复兴,成为国家教育和文化的核心。
唐朝的教育制度及其影响
唐朝的教育制度及其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朝代之一,也是一段文化昌盛的时期。
唐朝的教育制度成为当时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完整、精细和高峰时期之一,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唐朝的教育发展唐朝时期,儒学成为了主流的教育内容,它是唐朝教育制度的核心。
在教育目标上,唐朝儒学主张施行为民,溶合成文化共识,实现民族整体性。
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1.官学教育唐朝的官学教育是按照礼制来规范教育活动的,至少经历了五个朝代的发展。
唐朝分设了国子学、太学和三省六部的儒学官衔,官学教育成为了当时儒学教育的主流,贡生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唐朝贡生更是被赋予了集中管理和统一考试的权限。
2.私塾教育唐朝私塾教育则是儒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以家长请先贤教授孩子为主,在社会文化活动的带领下,成为唐朝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为游学名师常自己经过血汗,而私塾先生们只求收获一二学生的拜师学习费用,所以私塾教育成本不高,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前往私塾学习。
3.民办教育唐朝时期,一些文化显贵、民众富裕家庭,通过民间金融和建设、捐赠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私立书院,对唐朝的教育事业有所帮助,并且有时民办教育能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唐朝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唐朝的儒学教育为后世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唐朝的教育制度成为历代教育制度的参考唐朝的教育制度成为了历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参考样本,尤其是当时“官制”和“诗礼文化”影响了后世官学教育的发展和规范。
2.书院教育推动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唐朝的书院制度为民间提供了独立的学习机会,推动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些书院还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民间方言和方言文字进行研究和介绍,使本地方言和文字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3.唐代学问的“复兴”唐朝时期,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其他的学问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等许多自然学问,以及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学问,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唐代吐谷浑质子考--以唐代吐谷浑王室慕容氏墓志为中心
摘 要 :在唐朝和吐谷 浑关 系中,质子入侍是一项非常重要 的内容 。从 2 0世 纪 2 O年代 以来 , 由于西北地 区十一方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 陆续 出土 ,为我 们提 供 了更 多吐谷 浑王 室成 员入 质唐 朝的珍贵史料 。通过对这些侍 子 的梳 理 ,可 以得知 :随着唐朝和吐谷 浑关 系的 变化 ,质子 的地位
慕容忠是否人侍唐朝 ,史传无载 。《 慕容忠墓志》 谓:“ 年十八授左威卫将军 ,戚承银膀 ,弱岁求
隋亡后 ,慕 容顺 自动人侍 唐朝 。唐 贞观九 年 ( 6 3 5 ) ,吐谷浑 王伏 允兵败 而 亡 ,子 慕 容顺 被拥 立 为 主 ,由 于 国人 不 附 ,其被 部下所 杀 ,慕 容顺 子诺 曷钵 继位 。6 3 6年 ,唐太 宗 以诺 曷钵 为 河 源郡 王 、乌地 也拔 勒
豆可汗。诺曷钵是否入侍唐朝 ,史传无载。陈金生认为诺曷钵是吐谷浑入侍唐朝的第二个质子
,但
未提供相关依据。笔者提供两条资料。其一《 弘化公主墓志》 记载 , “ ( 弘化公主) 以贞观十七年 出降于
唐代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TheRo e o h s a e i Na ina lu a mmu c to n t n na t l f t e Ho t g n to lCu t r lCo nia i n i heTa g Dy s y
po r mo i g c lu a o t u t r lc mmu ia in wi l n to a r a t i l , o o t g a O t e Ch n s g a d . e n n n c t t mu t a i n l e ;h r y s me h sa e c me t h ia a u r s Th y wa — o h i a d
td t e r d a c d c lu eo h n ’ a t . e Olan a v n e utr fteTa g Dy sy n
Ke r s t e Ta g Dy a t t o t g t u t r l o y wo d : h n n s y h sa e c lu a mmu iai n) u c in c nc t o fn t o
国 的 影 响 十分 巨 大 。此 后 , 边 各族 纷 纷 遣子 弟 入 质 .有 周
种讨 价还 价 , 成 某 种 契 约 , 是 委 曲求 全 、 得 保 护 的 达 或 取
质押 l 就受质子 的一方而言 , 是依靠其特殊地位 , 或凭借军
事 上 的 优 势 , 对 方 的重 要 人 物 , 般 是 国君 、 落 酋 长 甚 将 一 部
iv siaig t eh sa es se i h n n sy F rty . h o tg e d d t r n d t ,lan d t eTa g n e tg t h o tg y tm n t eTa g Dy at . isl te h sa e h e e O wo k o u y er e h n n Co re yo rb t na d weeefce y t ec l r ft eTa g Dy a t s c n l ,h o tg a h d a tg f u ts n p o ai n r fetd b h ut eo h n n sy;eo dy t eh sa eh d te a v na eo o u
出土墓志所见唐藩镇质子制度研究
出土墓志所见唐藩镇质子制度研究张 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
唐朝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质子制度。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由于难以完全控制地方节帅的任免和更替,在藩镇也推行了质子制度。
藩镇质子制度产生于唐中央实力较弱的背景下,对维护唐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制度始于代宗永泰初,在宪宗元和之后逐渐消失,是唐中期朝藩互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唐朝;藩镇;质子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12-0029-04一、安史之乱后的朝藩矛盾“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1]天宝十四载(755),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打破了唐帝国安定的盛世局面,也拉开了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由于开元、天宝时期唐朝的精锐兵力都掌握在边疆节度使手中,在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下,安禄山甫一起兵,就推进到河南地区,直接威胁东都。
仓促之际,玄宗只能临时募兵来抵挡叛军,“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令募兵三万以御逆胡”[2]230,又“以京兆牧、荣王琬为元帅,命高仙芝副之,于京城召募,号曰天武军,其众十万”[2]230。
然而,临时召募的军队不堪战阵,京师宿卫的彍骑也一触即溃,此后唐中央就失去了可以直接控制的军队。
因此,玄宗为了平定叛乱,一方面征调边疆藩镇军队进入内地勤王,另一方面在内地也设置了许多藩镇,并在西幸蜀地的途中发布了《幸普安郡制》: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虢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3]这道制书赋予了地方节度使自募军队、自筹钱粮、自署官吏等特权,尽管这是平定叛乱的客观需要,但同样导致了藩镇坐大,中央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肃宗和代宗虽然凭借地方节度使的力量收复两京,平定了叛乱,但受安禄山叛乱的影响,中央对手握重兵的军将难以放心,因此极力加强对地方军队的控制。
唐朝的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唐朝的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朝,又称为“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教育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对于当时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唐朝,教育制度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
官学是由政府创立的学校,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主要培养官员和文人;私学则是由民间、家庭或寺庙创立的,形式多样,培养的对象也比较广泛。
在官学和私学中,重点培养的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在官学中,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科目是最重要的。
这些科目包括经、史、子、集等四种,其中经和史被称为“经史”,是孔孟之道的基本重要内容;子和集则是其他文学作品的选集。
除了这些科目之外,还有数学、音律、法律、礼仪、兵法等课程。
而私学则主要教授基础的九经、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等。
2. 教育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唐朝的文化发展与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在官学中,大力推崇儒家思想,推广文化。
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宋朝和明朝,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
唐朝的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学科。
在诗歌方面,唐代的李白、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在书法方面,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也被视为国宝级人物,一直影响到现代;在绘画方面,唐朝的吴道子和李思训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双绝。
此外,唐朝的教育制度也为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数学方面,唐朝的数学家张丘建和李冶分别创造了“天元术”和“太平御览”等数学学科;在药学方面,有徐处仁创造的针灸学;在地质勘探方面,唐代永徽年间成功钻井130米,创造了古代科技领域的一次辉煌。
总之,唐朝的教育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朝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作品和成就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文化。
虽然当时的教育制度有着诸多局限性,但是它无疑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唐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唐代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唐代,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学校数量增加,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唐朝初期,教育制度比较简单,只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主要培养官员和士人,而私学则是由私人或家族设立的,主要培养普通百姓的子弟。
但是,官学的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经学和儒家经典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教育比较缺乏。
私学则注重实用性和技能的培养,但是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教学标准。
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随着唐朝的发展,教育制度逐渐完善。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设立了州学、县学和府学等地方性学校,以进一步扩大教育的范围和覆盖面。
这些学校不仅注重经学和儒家经典的学习,也开始涉及到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数学、音乐等。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和规范,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为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唐朝晚期,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玄宗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中央性学校,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主要培养皇室子弟和高级官员,太学则是培养普通士人和学生。
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不仅注重经学和儒家经典的学习,也涉及到其他学科,如天文、医学、法律等。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教育法规,规定了教育的组织、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为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数量增加唐代的教育发展不仅在制度上有所改进,学校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增加。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设立了州学、县学和府学等地方性学校,以扩大教育的范围和覆盖面。
这些学校不仅为官员和士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普通百姓的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途径。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一些私人或家族设立的学校,如书院、道观等,这些学校不受政府管理,但也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唐朝的教育体系与学术传承
唐朝的教育体系与学术传承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和学术传承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儒学成为国家正统学派,经院教育兴盛,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唐朝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学术传承的持续。
唐朝的教育体系以儒学为核心。
儒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体系,它讲究人伦道义,尊崇礼义廉耻。
儒学被视作理想的教育方式,并被政府用作培养人才的工具。
在唐朝,儒学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石,教育机构如太学、国子监等纷纷兴起。
太学是皇帝直接管理的最高学府,提供高级教育,并选拔官员。
国子监则是培养朝廷官员的地方性学府。
这些学校为师生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儒学经典为教材,讲授文学、史学、经学、礼制等内容。
通过这些教育机构,唐朝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除了太学和国子监,经院也是唐朝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经院是专门培养儒者和研究经学的机构,即今天所说的研究院。
经院在唐朝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培养学者的重要场所。
经院注重经学的传承和研究,提倡对经典的诠释和研究。
这种学术传统产生了众多著名的儒学家,如韩愈、柳宗元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经院教育对唐朝的学术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为教育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的兴起使得教育的目标从培养实用人才转向培养优秀官员。
唐代的科举制度包括明经和进士两个阶段。
明经是对候选人经典诵读、注释和解说的考察,进士则是通过文化科目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朝廷能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避免了世博门第和贵族的滥觞之风,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唐朝的教育体系也特别注重对女性的教育。
在唐朝,女子教育开始兴起,塑造出了一批才女。
女子学习诗词、音乐、绘画等技艺,被视为有教养的标志。
节度使 义子 制度
节度使义子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在唐朝之时,更是如此,唐朝君王为了能够分担自己身上的担子,同样加强对手中权力的把控,推出了藩镇节度使政策。
虽然在一开始这一政策确实是行之有效,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还是暴露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隐患。
在唐朝中后期,分政制度衍生下了质子制度。
而节度使的地位也逐渐凌驾于刺州使之上,成为了该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
唐朝君王自然知道大事不妙,于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节度使的统治,便会对藩镇地区征召质子,以此来巩固权力。
挟质子以令天下,其实是一种缓和政治冲突的手段。
而在中国的历史当中,质子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词语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继位之前,就曾经在赵国做过人质。
而在唐朝之时,唐朝君王便有样学样,将这一废除多年来的制度再次使用,以此起到制衡的作用。
一、藩镇质子制度的实施在唐朝,藩镇节度使主要是掌握一方疆域,日常的工作便是控制当地的人口以及财政大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兵权。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可以子承父业的。
于是长久以来,割据于一方的节度使便成为了该地区的掌管者,这样的情况就类似于周天子时期的诸侯王。
所以唐朝为了控制局面,并对其征召之子,以此来对其进行牵制。
换而言之,当朝廷设立藩镇节度使之后,节度使想要上任,就必须将自己的亲人送到京城当中做人质。
一般都会挑选上任之人的儿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其父母兄弟的。
如若藩镇节度使愿意将侄子送进朝廷的话,就表明他愿意接受中央对自己的管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节度使因为手握重权而产生野心的话,也会因为自身处境予以退让,甚至不得不接受朝廷下发的一系列不公平待遇。
藩镇之子制度是在唐玄宗在位之时颁布的,当时的唐玄宗已到暮年,对待朝政也不如年轻之时那般钟爱了。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稳,所以唐玄宗便利用宰相太子、宦官、外戚。
以及边疆等诸多势力予以干涉,相互牵制,以此来达到自己统治朝廷的目的。
但其实到了唐朝中后期之时,一方节度使送往京城的质子往往是假冒的。
新罗入唐“质子”多重政治角色分析
作者: 周宇浩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出版物刊名: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页码: 137-14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质子 新罗 唐朝 政治角色
摘要:新罗与唐朝交往的近300年中,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紧密的关系。
双方紧密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自然得益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然而新罗入唐"质子"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子之一。
目前,学界较集中于新罗入唐"质子"在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讨论,鲜见有对其在双方政治关系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罗入唐"质子"在唐罗政治关系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于促进双方关系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古代质子的作用
古代质子的作用
古代质子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文化交流和政治交流:古代质子通过作为人质的身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交流。
他们被派往其他国家或民族,以表示诚意、获取信任,从而缓解双方紧张的关系。
2.保障国家安全:当国家遇到危难时,通过派遣质子到他国,可以寻求帮助。
送质子给敌方的强国,可以表示诚意,获取他国信任,以缓解双方紧张的关系。
3.维护君臣关系:质子是以人身为抵押来获取对方信任,派遣“质子”又称“纳质”或“遣质”。
在大多数情况下,质子活动应包括纳质者和受质者两方面的活动,是一种国家或民族行为。
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待质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质子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
4.作为外交手段:在古代,质子常被用作一种外交手段。
他们被派遣到其他国家或民族,以表示一个国家的诚意和善意,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5.增强国家实力:在某些情况下,质子可能被用作一种增强国家实力的手段。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其他国家的质子,那么这个国家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拥有对其他国家的优势,例如在军事方面。
总的来说,古代质子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文化交流、保障君臣关系、作为外交手段以及增强国家实
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土墓志所见唐藩镇质子制度研究
A Study of the Hostage System of the Military
Governorship in the Tang Dynasty Seen in
Unearthed Epitaphs
作者: 张飘[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9-3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唐朝;藩镇;质子
摘要: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
唐朝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质子制度。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由于难以完全控制地方节帅的任免和更替,在藩镇也推行了质子制度。
藩镇质子制度产生于唐中央实力较弱的背景下,对维护唐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制度始于代宗永泰初,在宪宗元和之后逐渐消失,是唐中期朝藩互动的重要内容。
唐代的教育制度与科技发展
唐代的教育制度与科技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其文化的繁荣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节点。
唐代的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是唐朝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教育制度唐代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古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之作。
首先,唐朝设立了尚书省、太学、祭酒、崇文院等诸多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机构体系。
这些机构的职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人才。
其中太学是最为著名的教育机构。
太学是唐代的官办学校,这种学校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同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为其校长和教授。
由于太学的优越条件和严格管理,所以成为唐代最重要的学校。
其次,唐朝注重启蒙教育,尤其是注重儿童教育。
唐朝时期,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高的意识,很多家长都会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同时,唐朝也建立了许多私塾,这些私塾无论在教学质量上还是在管理上都远胜于家中的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最后,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这也是唐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在制度上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形成了一种较为和谐的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也促进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和国力提升。
二、科技发展唐朝的科技也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支点之一。
首先,唐代的工艺美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瓷器、绸缎等工艺品的制作和应用,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商品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其次,唐朝在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方面也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创新,比如曹操所言的“治农之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实践,唐代人对水利工程的熟练应用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出。
最后,唐代的数学和医学也实现了重大的进展。
数学家李淳风和王孝通等人在数学领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零散的一些数学知识上积累起来,形成了以后的数学发展进程。
同时,唐代的医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韦达和孙思邈都在医学上有着不同层次的贡献。
综上所述,唐代的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为唐朝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 敕新罗宿卫生王子金 义琮等 , 所请 留住学生员 , 仰准 旧例
留二 人 , 粮 准 例 支 给 。 ”又 “ 农 敬宗 宝历 元 年 (2 8 5年 ) 月 庚 五 辰 , 罗 国 王 金 彦 升 奏 , 在 太 学 生 崔 利 贞 、 叔 贞 、 季 业 新 先 金 朴
四人请放 还蕃 。 其新赴朝贡金允夫 、 金立之 、 朴亮之等一十二
不仅 如此, 唐对质子 实施教育 的政策也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 的影响。 关 键词 : 唐代 ; 民族教 育; 质子 ; 影响
中图分 类号 :6 G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2 28 (093 — 0。一0 1 0- 59 20 )1 2。 2
在唐代 的民族关 系中, 存在着大量的质子 。对于唐代 民 族关系中的质子 , 已有不少学者从不 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和论 述。如 向达 的《 唐代 长安与西域文明》 马驰的《 ㈣、 唐代蕃将》 、 章群的《 唐代蕃将研究 》 黎虎 的《 、 汉唐外交制度史》 等都 对唐代质子有所关注 。唐代质子 , 有相 当一部分接受 了唐王
的南诏贵族子弟达数千人。”1 了成都 , 还在边疆其它地 1 7 除 唐
Ji oYU a Li LUn Yan i jU
☆ 教 育 理 论 研 究 ☆
咸遣就学 。” 南诏大 臣子 弟被 留在地方 , 唐为他们修建馆舍 , “ 日渐月摩” 改变其“ , 羌夷 之性 ”使 其为我所 用。 ,
“ 咸遣就学 ” 。有人认为 ,这所学校 办了五十余年 , “ 前来就学
朝较为系统的教育 , 这在我 国古代的 民族教育史上是一个值
得关注的内容 。 对质子进行抚养教育 , 自汉 以来就实行 的一项重要政 是 策。 两汉时期 , 匈奴 、 鲜卑 、 乌桓及 西域各 国的质子入侍 , 汉王
说明的是入唐 宿卫 的各 族质子很 多 , 能得 到接受高等教育机
会的质子 只是其 中一小部分 。 他们是质子中 比较特殊 的一些 人。这些人来唐虽也有 “ 宿卫” 的名义 , 但却作 为学生进入唐 朝的学校学 习 , 他们 就是所谓 的“ 卫生” 宿 。如“ 开成元年六
教育 。
中央教育 就是 对一部分 入朝 宿卫 质子 , 先让他们进入太 学, 经过一个学习阶段后 , 再充入宿卫。 薛宗正认为 ,质子在 “ 唐待遇很 高 ,一般先送 人太 学接 受汉 文化 高等教育之后 , 再 送入宫廷 , 见习唐礼 , 顶班值勤 , 谓之 ‘ 留宿卫 ’ ” 不过 , 。嘲 需要
( 肃联 合 大学 甘 人 文学院 , 州 兰 700 3 0 0)
摘
一
要: 对质子进行教育 , 自 以来就实行 的一项重要政策 , 是 汉 至唐则更加正规和 系统 。唐对 质子的教育可分两种 ,
是中央教育, 二是地 方教 育。 唐对质子实施教育 , 产生 了良好的文化效应, 质子实际上成为一个 自觉的文化使者 。 使
良好的教 育。 不过 , 以前对质子实施 的教育 , 唐 似乎还不是很 正规 。 到了唐代 , 情形为之一变 , 中原王朝对质子施 加文化影
响的成份徒然 增加。唐王朝本着 “ 质其种裔 , 习我华风” 的 【 引
经过其本 国盼清求 , 得到批准后才入学 的。这种机会不是人
人都有 , 而是有名额的限制。 不过 , 一旦取得资格 , “ 就 诣太学 生例读书”且 由“ , 鸿胪 寺给衣粮 ”享受优厚的待遇 。 ,
又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五月庚辰新罗国王金彦升奏先在太学生崔利贞金叔贞朴季业卷976外臣部请求新罗渤海等国都派大量的学生入唐学习并不时请求支给衣粮宿卫生只是这些学生中的很少一部分
Theor y Res ear ch
学 棚 影 响
陈 金 生
人请 备在宿卫 , 仍请配国子监 习业 , 鸿胪寺给衣粮 , 从之 。”l 5 l
( 9 6 外 臣部 ・ 卷 7《 请求》 新罗 、 ) 渤海等 国都派大量的学生入唐 学习 , 不时请求支给衣粮 ,宿卫 生” 并 “ 只是这些学 生中的很 少一部分 。 还有吐蕃质子仲琮 “ 年少时尝充质入朝 , 诣太学生 例读书 , 颇晓文字 ”接受 了很好 的教育目 卷 9 2外 臣部 ・ , 。( 6 《 才 智》 透过 以上事例 可以看 出 , ) 质子 在唐朝 中央接受教育 , 是
朝除 了对他们施加政 治影 响之外 , 已经注意到 了对其进行文 化教育的重要性 。《 剑桥 中国秦汉史》认为汉代 的有些质子
“ 可能接受 中国的教育”l l, 1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信 的判 断。 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 , 许多少数 民族 由于在两汉 时就与 中原乇朝有 了广 泛的接触 , 对汉族先 进的文化 有较为深 刻的认识 , 因而 出现 了有些 民族 以遣子入侍 的方式 ,主 动学习汉族 文化 的 事。 如鲜卑族力微遣太子沙漠汗入魏 , 目的就是“ 其 观风土”] t。 2 实质上“ 就是一方面作 人质 , 一方面去留学 。” 同样 , 先后人 侍于魏 、 晋两代的匈奴质子刘渊也被允许“ 习史汉等书” 。 显 然, 魏晋时期 的鲜卑 、 匈奴等族侍 子 , 已经在 中原接受 了比较
地方 教 育 就是 唐 为 纳质 于 地 方 的 少 数 民 族 子 弟 , 办 学 兴
宗 旨, 一 部分 入 唐质 子 接受 教 育 , 他 们 得 以 “ 让 使 曳裾 庠 序, 高步黉门。 ” 说明部分质子接受 了唐朝较为系统和正规的
教育 。
唐 对 质 子 的 教 育 可 分 两 种 , 是 中 央 教 育 , 是 地 方 一 二
校, 让他们接受汉文化 的熏 陶。如南诏 向唐西川节度使韦皋
遣送的大批官员子弟 , 被留在 了成都 。《 新唐 书》 2 2 南诏 卷 2 ̄ 传》 , 诏“ 以大 臣子弟质于皋 , 载 南 请 皋辞 , 固请 , 乃尽舍成都 ,
作者 简介 : 陈金生( 94 )男, 16 - , 甘肃会宁人 , 甘肃联合 大学入 文学院副教授 , 士, 博 主要从事少数 民族历 史、 文化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