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合集下载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其功能的影响;3. 探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生活的环境条件;3. 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细胞结构模型或图片;3. 实验材料:玻璃片、显微镜、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等;4.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那么细胞是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适应的呢?2. 激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回答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 解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分别取一块玻璃片,涂抹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和适应情况。

3.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原因。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结果和知识讲解,探讨细胞在其他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胞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的小论文,包括实验结果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细胞在特殊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且能够探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实验探究环节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环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媒介。

1、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堂练习(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a表示__________;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______;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

(2)以上b、c、d合称__________,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

【答案】(1)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细胞外液内环境【解析】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血管内血细胞生活的环境为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液,三者合称为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根据图示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液。

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④是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C.②中的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①D.体液中细胞外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①为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为淋巴液,内环境是有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不同,B错误;②为血浆,其中的物质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即②→③→①,C正确;体液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D错误。

故选C。

3. 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2层磷脂分子C.HCO3-D.肝细胞、甲、乙三个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是淋巴液,A正确;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肝细胞膜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血浆中含有HCO3-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中的PH,使其稳定在7.35~7.45,C正确;CO2是肝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废物,故刚细胞中浓度最大,D错误,故选D。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以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为例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3.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科学思维)4.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系统结构和功能有了基础性了解,但学习间隔时间长,记忆较为有模糊。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用图片等搭建桥梁帮学生回顾。

其次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教师可以搭建一些供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资料分析】红细胞在体外必须特定溶液中才能保持活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什么物质有关?除温度和渗透压外,内环境还有什么理化性质?介绍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资料分析】展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情况。

分析:正常人血浆的PH范围,PH值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联系生活】解释生活实例:如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营养不良时人容易浮肿?腹泻时要补充淡盐水?【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思考题教师总结,重点分析:以动画形式展示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同时辅助以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完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式图。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完成物质交换模式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足发展。

本节课设计经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结论,充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性和发明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

本节课设计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环境》一节包含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成份、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要求“说明稳态生理意义”基础。

本节内容关键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关键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叙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环境”这么宽广视角。

这么,既能够和《分子和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经有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含本节关键内容和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关键性等。

该关键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了解生命活动本质,了解系统分析思想和方法,提升对生命系统和环境关系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包含,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结构和功效做了常识性介绍,但因为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结构和功效作了较具体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老师引导学生将已经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络。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碰到最大问题是将抽象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立体结构。

关键采取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试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液体环境为依靠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足利用已经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桥梁。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

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

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2.知道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能够分析其适应性;3.掌握常见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概述•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差异•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的要求2. 不同类型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分析•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方面的差异适应•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高山植物和沙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3. 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贴壁培养、悬浮培养、三维培养等•细胞培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设计细胞生活环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分组合作完成细胞生活环境实验设计和操作•分享实验心得,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合作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团队成果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践操作:提供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四、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结论、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实际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组内互评:小组成员对彼此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3. 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4. 细胞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细胞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其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 讲解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包括正常范围内的适应和极端环境下的适应。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细胞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生存和繁殖。

四、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例如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六、拓展延伸(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细胞在其他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高压、低温等。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细胞生活环境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教材资料;2.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学生对于细胞在不同环境下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并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的联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带答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带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目标导读]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

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重难点击]1。

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内环境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中的作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是生活的直接环境.问题探究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2.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13.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吗?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④血细胞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活学活用】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2)②中的水分可以进入________中(填序号)。

(3)给病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②与①从化学成分上看,最大的差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③为细胞内液。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2A.④为淋巴B.血红蛋白存在于②中C.①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②→④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及功能;2. 了解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和生长的影响;3. 能够理解和解释细胞内外环境维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2. 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机制;2. 掌握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教科书;2. PPT课件;3. 实验材料:显微镜、玫瑰花瓣、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结构图,引入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学习细胞的结构及功能:通过PPT课件,详细介绍纤维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 讨论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的影响:通过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玫瑰花瓣生长情况,引导学生探讨细胞与环境的关系。

4. 探究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掌握细胞维持内外环境稳定的机制。

5. 总结:总结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以及细胞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1. 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2. 按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写出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和解释细胞与环境的关系。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细胞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了解环境对细胞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环境对细胞的影响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2. 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2. 采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讲解环境对细胞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实验步骤包括:准备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提问等。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步骤的掌握、实验结果的观察等。

3. 学生的课堂作业,包括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

4. 学生的小组讨论,包括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
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
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11和13,进行独立思考,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插图只反映人体局部组织中的情况,要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必要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

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

要让每个
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

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

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

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