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天后信仰的特色及历史意义——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年第2期

19 -20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天后信仰的特色及历史意义

—以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为例

肖文帅

[摘要]公元15到18世纪中国商舶便持续不断地来到新加坡商港从事贸易活动,从而使得妈祖信仰在 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得到传播。本文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天福宫、粵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从三个方面对它们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庙宇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2)庙内保留下来的铭文、碑记、牌匾等文物资料;(3)迎神、酬神、送神等庙会活动。通过回顾天后宫在新加坡殖民统治时期历经百 年的历史过程,证明天后宫作为华人移民的信仰中心,担负着联络乡情、增强团结、开展会众之间的互助合 作等社会功能,奠定了华人移民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社群整合与社区建构之基础。

[关键词]新加坡妈祖信仰天福宫粵海清庙琼州天后宫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8) 02 -042 -08

_、刖b

新加坡约五百座大大小小的华人庙宇无疑是新加坡人文历史的印记。它们不仅是民众出钱献力所建的、供奉膜拜各种神明的宗教场所,也是具备华人社会内部整合与社群认同凝聚功能的民间活动中心。尤其是天后古庙,无论是被列为国家古迹的庙宇建筑,还是庙内保存下来的匾额、楹联、碑文等珍贵文物资料,无不折射出新加坡华人社会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其中三间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庙宇:福建帮的天福宫、潮州帮的粤海清庙和海南帮的琼州天后宫,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华人方言群及其组织的形成与沿革

新加坡是马六甲海峡出南海的重要港口,控 制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航路。1819年英国人弗莱士开埠新加坡后,大批华人漂洋过海,涌入新加坡谋求生计。“人口过剩、自然灾害、频繁的战争、地主剥削和沉重的赋税负担,构成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华人社会的形成也与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殖民扩张密切相关。"®

《南洋学报》提供的1824至1871年新加坡华人人口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824年新加坡总人口为10683人,其中华人总数仅为3317人;1830年 华人人口为6555人,占总人口的39. 4%;1840年 华人数量增至17179,占比为50. 6%;1860年达50043人,占比为61. 3% ;1871年则高达54572 人,占总人口的56. 2%。②

[作者简介]肖文帅(1978 -),女,江西遂川人,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研究生。(德国慕尼黑,80539)

①参阅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②参见《南洋学报》1960年第1、2期,第79页。

③参见《新加坡各主要民族人口比例#1824 - 1980》,载于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台北:正中书局1985 年,第2 页。

42

关于华人移民的地域结构,以1881年为例#在总数86766人中,福建移民24981名,占28. 8% ;潮州移民22644名,占26. 1% ;广府移民14853名,占17.1%;海峡侨生9527名,占11.3%;海南移民8319名,占9.6%;客家移民6170 名,占7.1%。③

总而言之,华人人口占比在19世纪大幅攀升,且华人移民数量排名依次为:闽、潮、广、琼、客。

曾玲提到:开埠初期新加坡主要存在两个华人移民社群:一是以马六甲漳泉人后裔为主的海峡华人社群;一是以闽粤移民为主的中国移民社群。由于闽粤移民所操方言不同,彼此不能沟通,而且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亦有差异,因此华人移民内部形成了各自“帮群”的认同,从而与异帮群有所区分。®

他们主要是来自福建漳州府、泉州府和永春州的“福建帮”;来自广东潮州府八邑(潮安、澄 海、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和南澳&的 “潮州帮”;来自广东珠江下游的五邑(南海、顺 德、东莞、番禺和中山&和潭江流域下游的四邑(台山、新会、恩平和开平&的“广府帮”;来自 福建汀州府永定、潮州府的丰顺和大浦、广东嘉应州五属(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和蕉岭)、隶 属惠州十县(惠阳、博罗、龙川、河源、紫金、海丰、陆丰、和平、连平和新丰&的“客家帮”以及来自海南岛的“海南帮”等五大帮派。

受当时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各帮群或帮群分立,或帮群联合,19世纪前期形成两极性“帮权”政治架构:一极为财雄人众的闽帮;另一极为广、客、潮、琼四帮联合阵线。与此同时,各帮群不但开始设立总机构,而且还成立了地缘性、血缘性、业缘性等下属社团。这也导致“帮权”政治含有三个层面:一是闽帮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关系;二是联合阵线各帮之间的关系;三是两阵营之间的关系。

道光七年(1827年)漳、泉集团建立了最早的华人公塚②(也称“义山"&恒山亭,三年后闽帮总机构由恒山亭迁入天福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福建会馆。同时,福建帮内部又分出富有帮会色彩以及以州县为单位的组织,如: 供奉清水祖师的金兰庙(1830年)、崇祀土地神的梧槽大伯公(1836年)、供奉广泽尊王的凤山寺(1836年)、长泰会馆(1849年)、永春会馆(1867年)、供奉圣侯恩主陈渊夫妇的浯江孚记庙(1876年)、杨四知堂(1911年)、南安会馆(1926年)等。其中,闽南语系的福建九龙堂(1857年)、保赤宫陈氏宗祠(1878年)则为非地域性宗亲集团。以府为单位的组织有:福州会馆(1909年)、漳州总会(1929年)。

潮帮于道光六年(1826年)创建粤海清庙为总机构,之后又成立了义安③公司(1845年),出 资649印度卢比设立坟山泰山亭,为同乡处理营葬事宜。除此之外,还有汾阳公司(1865年)、潮州西河公司(1879年)、李厝公司(1890年)以及非地域性宗亲集团潮州江夏堂(1867年)。成立于1929年的潮州八邑会馆是潮籍人士第一个最尚机构。

经济实力弱小的广帮为了谋求生存空间则建立了如:奉礼关帝的宁阳会馆④(1822年)、香公司(1838年)、冈州会馆(1843年)、高要会馆(1941年)等地缘性组织;曹家馆(1819年)、黄 家馆(1854年)等血缘性组织以及梨园堂(1857 年)、木匠行会北城行(1868年)、裁缝师行会轩辕馆(1880年)、雇佣木匠行会鲁北行(1890年)

①参见曾玲《越洋再建家园一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②关于新加坡华人坟山请参阅曾玲《坟山崇拜与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移民之整合》,《思想战线》2007年第二期第33卷。

③“义熙五年分东官立潮为义安郡属县五(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昭)。”参阅(明)郭春震(校辑&《潮州府志》卷之一地理志。摘自饶宗颐《潮州志汇编》,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

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建宁阳会馆碑记可以参考陈荆和、陈育崧编《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香港#香港中

文大学出版部1971年。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