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14讲 初育土壤
《土壤地理学》课程笔记
《土壤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土壤与土壤地理学1.1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具有生命力的、由矿物质、有机质、生物、空气和水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土壤圈土壤圈是地球的四个主要圈层之一,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土壤圈位于岩石圈表面,是地球表面的活性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紧密相连,共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1.3 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分布、形成、演变和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地理学关注土壤与环境因素(如气候、植被、地形、母质等)的相互作用,探讨土壤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2.1 矿物矿物是构成土壤的主要固相成分之一,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指成土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次生矿物是指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发生化学变化而形成的矿物,如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
2.1.1 矿物及其鉴别方法矿物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光泽、硬度等特征来鉴别;化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矿物的化学成分、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来鉴别。
2.1.2 常见矿物及其鉴别特征石英:无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7;长石:白色、灰色或粉色,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硬度6-6.5;云母:白色、灰色或黑色,丝绢光泽,硬度2.5-3;高岭石:白色或浅灰色,土状光泽,硬度2-2.5;伊利石:白色、灰色或绿色,土状光泽,硬度2-3;蒙脱石:白色或浅灰色,土状光泽,硬度1-2。
2.2 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2.1 土壤生物组成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动物:原生动物、线虫、昆虫、螨类等;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
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3.土壤地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4.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解答
正文
一、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土壤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成因、特性以及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地理学对于了解土地资源利用、土壤改良、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分布规律、土壤成因、土壤特性、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土壤地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土壤地理学在土地资源利用、土壤改良、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土壤地理学,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等实践工作。
四、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解答
由于未提供具体的课后思考题,无法进行解答。
第1页共1页。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 问题与应用: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或缓解酸雨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
第三节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1.主要内容: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植物对土壤矿质养分及形状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1103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
英文名称:Pedo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六节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1.主要内容: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圈,地形在土壤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 问题与应用: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第七节 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空气的构成,土壤中氧扩散速率
初育土
第十二章初育土壤与岩成土壤均属幼年土壤类型,因常受侵蚀或覆盖新沉积物而使土壤发育微弱,仅具A-C 或(A)-C剖面构型是共同特点;主要继承母质的性质;虽为泛育土,但生物气候条件仍有影响。
第一节冲积土一、冲积土的分布与形成河谷内的河漫滩上;汛期洪水淹没,新鲜沉积物的覆盖;剖面下部受地下水影响,潴育化过程。
二、冲积土的中心概念、边界定义及其特性1.中心概念:发育在河漫滩上,仍有现代沉积作用,剖面具河漫滩二元结构,沉积层理明显,有潴育化特征,腐殖质层不明显的土壤。
2.边界定义:a.与灌淤土的区别:灌淤土是人为灌溉沉沙与旱耕熟化交迭作用下形成的人工土壤,耕层深厚,不具明显沉积层理,并有人工侵入体。
b.与潮土和草甸土的区别:潮土和草甸土具明显的腐殖质层,剖面中虽仍可见冲积层理,但土壤结构发育,且不再接受新鲜沉积物。
3.特性:沉积层理明显,腐殖质层不明显;理化性质和物质来源与地理条件有关,pH 在微酸性和微碱性之间。
三、冲积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性1.不饱和冲积土:南方地区,流经非石灰岩地区的冲积土,土壤不含游离碳酸钙(无石灰反应),盐基饱和度<50%,pH多<6.0。
2.饱和冲积土:北方地区,流经非石灰岩地区的冲积土,土壤不含游离碳酸钙(无石灰反应),但盐基饱和度≥50%, pH 6.5~7.0之间。
3.石灰性冲积土:北方地区,流经石灰岩或黄土地区的冲积土,土壤含游离碳酸钙(石灰反应),盐基饱和度100%, pH 7.5~8.5之间。
4.盐化冲积土:地下水矿化度高,表土有盐化特性,底土有潴育化待征,多分布在黄河三角洲。
四、冲积土的开发利用1.行洪地,开发利用以不影响行洪为前提;2.主要发展畜牧业;3.修滩造地。
第二节风沙土与黄棉土一、风沙土的分布、形成、定义与划分1.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即“三北”风沙区,以及滨海风沙土。
2.形成:风沙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稀疏,风蚀沙化、流沙过程与腐殖质积累过程往复循环:流动风沙土阶段--半固定风沙土阶段--固定风沙土阶段。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自然地理学之土壤精品PPT课件
土壤水分重量 土壤固相重量
100%
◆田间持水量:指土壤中微空隙和毛细管的水分, 能够抵抗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那部分水量。 ◆凋萎系数:指土壤中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那 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 ◆吸湿系数:指土壤中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 以自然蒸发的那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吸湿系数。
2、土壤水分类型
粘粒
100 0
土壤质地三角分类法
①砂质土:砂粒含量在
②
70%以上。结构松散, 通气和排水条件良好, 但保水保肥能力弱。
0
砂粒
①
100
100 粉 0砂
②粘质土:粘粒占优势,粘粒含量不低于40%, 结构较紧密,湿粘干结,通气和排水条件不佳, 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③壤质土:砂粒、粉砂粒和粘粒三者含量相对 均匀,特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农业价值较高 的土壤大都属于壤质土。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 亚热带大陆西岸与温带大陆 内部。
9、寒带森林土壤 ——灰化土
是典型的灰化过程所形 成的土壤。灰化土层属于强 酸性土壤,养分缺乏,对农 业利用不利。 分布较广泛,在欧亚大陆北 部和北美北部,东西向延伸 形成连续的土壤分布带。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是在严寒湿润气候和苔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 土壤。土层浅薄(一般<50cm),质地较粗,下 面是基岩或永冻层,基本无农业利用价值。
《土壤形成和发育》课件
目录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 土壤的物理性质 • 土壤的化学性质 • 土壤的生物性质 • 土壤的保护与改良
01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Chapter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定义
土壤形成
是指土壤在气候、生物、母质、 地形、时间等外在因素影响下, 发生物质迁移和转化,并最终形 成土壤的过程。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如蚯蚓、蚂蚁、蜈蚣等,它们对土壤 的形成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动物对土壤的改良
动物在土壤中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同时也能帮 助分解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动物的活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和产量。
土壤中的植物
植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合理利用土壤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 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保护土壤的措施
加强土地管理,控制污染源,提高公 众对土壤保护的认识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土壤的物理性质
Chapter
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包括矿物质、有机质 和水分等。
土壤质地分类
根据土壤颗粒组成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不 同质地类型。
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肥力
土壤颗粒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从而 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这一阶段,土壤的理化性质逐渐稳 定,土壤结构、肥力等特征逐渐显现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起着关键作用,植物和微生物通 过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14讲土壤-【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课原卷版
第14讲土壤1.能够运用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2.通过实地观看或运用土壤标本、图片、视频等,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构造,把握观看土壤的根本方法。
3.熟悉土壤对生物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熟悉土壤的功能,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学问点01 观看土壤根底学问梳理一、概念陆地表层具有肯定,能够生长的疏松表层。
二、物质组成矿物质、、水分和。
三、野外观看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保肥性能弱,易。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抱负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保肥性能好,但质地,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某科研团队以广东省佛冈县为讨论区,通过采集与分析土壤样品发觉,讨论区内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来源为主,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土壤中的硒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壤酸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
图示意讨论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硒含量剖面分布状况。
完成下面小题。
1.土壤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A.成土母质B.土壤酸碱性C.土壤有机质D.地表植被2.在三类土地利用方式中,表层土壤硒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的缘由是〔〕A.地下水蒸发携带硒元素在地表不断积累B.地壳运动导致含硒物质抬升至地表分解C.农产品生长后期大量施用含硒元素化肥D.生物循环促进土壤深层硒元素到达表层3.采集土壤标本是科学讨论的重要环节,为确保试验数据的精确性,以下关于采集土壤标本原那么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采样位置要兼顾典型性和匀称性,保证样本的客观性①采样时间选择在降雨过程中进行,便于采集深层土壤①每次采集前要清理工具上的泥土,防止样本间的干扰①封装标本前剔除根系石块等杂物,保证样本的纯洁度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即时小练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养分元素。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
土壤圈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提要)一、有机土定义: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有机水成土)特点:地形低洼、地表潴水。
分布: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
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及祁连山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注:泥炭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二、人为土定义: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特点: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表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多土壤入侵体。
分布: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耕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
三、灰土定义:是具有铁铝螯合淋溶作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灰化土、漂灰土)特点: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灰化作用)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端及长白山北坡。
四、火山灰土定义: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火山灰土)特点:发育程度低,属初育土范畴,属于原始发育阶段。
火山灰母质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导致了火山灰土形成过程十分迅速。
分布:主要分布于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我国主要分布面积不大,多见于东北大连池、长白山及云南腾冲等地。
五、铁铝土定义:是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特点:土体厚,多在2~3m以上,通体红色,发生层分化明显。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六、变性土定义: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高胀缩性的黏质开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砂姜黑土,玄武岩、页岩以及泥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特点:地形为河湖平原、河流阶地和坡麓洼地;自吞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如印度的德干高原、非洲的苏丹等地。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2014.9.17
六盘水师范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0705012106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54,其中,讲授学时:40 ,讨论、习题学时:6,实践学时:8。
学分:3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本科)开设学期:第3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
课程的目标主要有:①建立完整的土壤地理学理论体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的肥力及其生态环境功能;②使学生能够将土壤地理发生学理论与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体系:③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壤分类、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和土壤空间分异规律;④掌握土壤地理调查、土壤样品化验分析的基本方法、土壤遥感解译方法和STONE,并能够将GIS、GPS和RS的最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土壤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中;⑤使学生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了解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机理与防治对策,形成以节约土壤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持续资源利用观和科学发展观。
《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五、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矿物和母质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一些相关问题;初步掌握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分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我省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性质及其改良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土壤性质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利用遥感分析软件,分析土壤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改良提供知识贮备。
土地管理与法规:初育土纲土壤
七、初育⼟纲⼟壤初育⼟纲⼟壤主要包括黄绵⼟、红粘⼟、新积⼟、龟裂⼟、风沙⼟、⽯灰(岩)⼟、⽕⼭灰⼟、紫⾊⼟、磷质⽯灰⼟、粗⾻⼟、⽯质⼟11个⽅⾯⼟类。
(1)黄绵⼟代码:G11。
黄绵⼟是黄⼟母质经直接耕种⽽形成的⼀种幼年⼟壤。
因⼟体疏松、软绵,⼟⾊浅淡,故名黄绵⼟,其实质为岩成⼟或原⾊(质)⼟。
分布地区:黄绵⼟⼴泛分布于我国黄⼟⾼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其中以⽢肃东部和中部、陕西北部、⼭西西部⾯积较⼴,宁夏南部、河南西部和内蒙古境内也有分布,常和⿊垆⼟、灰钙⼟等交错存在,是黄⼟⾼原上分布⾯积的⼟壤。
主要特征:剖⾯发育不明显,⼟壤侵蚀严重。
黄绵⼟区多属地⼴⼈稀地区,可农、林、牧并举,但需修筑梯⽥,挖沟打坝,积蓄秋⾬,以控制⽔⼟流失;深耕、多施有机肥料以加厚活⼟层。
黄绵⼟适耕期长,适种作物⼴,尤宜种⾖;⼀般以种⼩麦、棉花和⽟⽶为宜,产量与所处地形部位有关;⽩绵⼟可种糜⼦、粟、马铃薯和春⼩麦等,但产量不稳定。
(2)红粘⼟代码:G12。
红粘⼟是由碳酸盐类岩⽯或其他富铁岩⽯在湿热⽓候条件下风化形成的,⼀般呈褐红⾊。
分布地区:我国的红粘⼟以贵州、云南、⼴西等省区最为发育,分布⼴。
主要特征:红粘⼟具有表⾯收缩、上硬下软、裂隙发育的特征。
在天然状态下,红粘⼟孔隙⽐⼤,多处于饱和状态,天然含⽔量接近塑限,多呈坚硬、硬塑状态。
强度⽐较⾼、压缩性⽐较低,经搬运、沉积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
(3)新积⼟代码:G13。
新积⼟是⾃然⼒及⼈为作⽤将松散物质堆叠⽽成,⼤多分布在地势相对低平地段,如河床、河漫滩、冲积平原、洪积扇、⾕地或盆地,以及沟坝地等。
分布地区:新积⼟分布于全国各地,故其⽓候条件也差异甚⼤。
主要特征:⼟体结持疏松,沉积层理明显,原⽣矿物清晰可见,受地下⽔位的影响,其⼼底⼟层有时可见锈纹锈斑。
其成⼟特征主要受⽔⽂条件和沉积规律的影响。
⼀般来说,主流带流速快,沉积物质较粗;缓流带,沉积物质较细,其间过渡地段可出现壤质⼟或砂、粘间层⼟壤。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土壤类型-初育土+水稻土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土壤类型-初育土+水稻土初育土一、名词解释: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岩成土——岩成土壤是指受母质特性影响明显、成土时间短及土壤发育微弱、土壤层次分异较差的土壤,是初育土的一种。
紫色土——是一种主要由白垩系、侏罗系(也包括部分三叠系、第三系部分岩层)的紫色岩石风化演变而成的土壤类型。
二、思考题1、岩成土都有哪些基本特性?岩成土的共性有三点:1、由于母质对土壤性质具有很大的延续作用,使土壤保持了相对的幼年阶段,明显带有母质特征。
2、土壤的层次分化差,多为A-C或A-(B)-C层次组合,层次薄、质地粗。
3、由于土体发育差,土壤的保水、稳定性差。
2、石灰土为什么能长期停留在幼年成土阶段?由于石灰土多出现于岩溶地貌发育的喀斯特地区。
由于源源不断的石灰岩新风化物以及含碳酸盐的地表水进入土体:CaCO3+CO2+H2O=Ca(HCO3)2就推延了土壤中盐基成分的淋失和延缓了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形成年幼的石灰土。
本来热带、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已完成脱钙阶段,进入脱硅富铝化阶段,但由于特殊的成土作用形成了石灰土特殊的土壤性状。
3、紫色岩风化成土的特点如何决定了紫色土的基本性质?1)紫色砂页岩,易吸热、岩性疏松,矿物组成复杂,膨胀系数有差异——易破碎、物理风化强。
2)岩石中多富含CaCO3,风化过程中盐分虽有淋失但由于风化层不断被侵蚀、更新,所以土壤中仍有较多的游离CaCO3,延续了成土作用,使土壤停留在初期的成土阶段,形成幼年土。
3)由于紫色岩石物表面有一层紫色铁质胶膜,矿物不易受水作用产生深刻分解,所以风化物——土壤基本上保持岩石颜色。
4)由于上述特点,矿物化学风化十分薄弱,风化物中除石英外,还有大量的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的原生矿物,次生矿物也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硅铝率一般>3.0,土壤的矿物组成与岩石十分相似。
4、用紫色土的发育阶段观点说明非地带性土壤和地带性土壤间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可把紫色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07章初育土
全文电子教材土壤与土壤资源学(下篇:土壤资源)林学专业第7章初育土〔本章提要〕初育土是保留有母质特性,尚无明显剖面发育的幼年土壤。
初育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
本章主要介绍了初育土纲中的风沙土、黄绵土、石灰(岩)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粗骨土和石质土等土类的地理分布、成土特征、基本性状及其合理利用。
初育土是一个较庞大的土壤类群,在我国分布广泛。
其共同特征是:土壤发育微弱,处于成土的初始阶段,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属A—C或A—R构型),母质特征显著。
初育土的形成,或是因母质(母岩)特性,或是因较强的侵蚀、堆积条件,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自然因素固然是重要的,人为因素则往往加重了这一过程。
初育土所处地貌类型多样,有强烈水土流失的山坡地,也有坡积、洪积作用盛行的坡麓地带或山前平原,还有泛滥频繁的冲积平原、风沙活跃的流沙地带等。
由于成土物质不断更新,所以风化土层无明显物质移动或积聚,土壤发育微弱。
按照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初育土纲依母质特性差异分为土质初育土和石质初育土两个亚纲。
土质初育土包括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龟裂土、风沙土等土类,石质初育土包括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粗骨土和石质土等土类。
石质初育土中的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又称“岩成土”或“岩性土”。
初育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
7.1 风沙土7.1.1 分布与类型风沙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内陆沙漠地带或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以及河湖沿岸和滨海滩地。
主要集中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塔克拉玛干、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毛乌素、科尔沁、海拉尔沙地,柴达木盆地,嫩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滩阶地,黄河下游故道及其现代河漫滩的高滩地,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河滩阶地,以及东南沿海滨海滩地。
风沙土虽非地带性土壤类型,但其分布格局主要处于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漠土地带内,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构成中国著名“三北”风沙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冲积 土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
1. 冲积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河流沉积过程和潴育化过
程。冲积土则主要分布在河床与河漫滩上。年度内
地下水周期性的升降,剖面中下部氧化还原作用则 交替进行。 AC 或( A ) C 层,颜色浅浅,黄泛平原粉沙壤质的 冲积土表层,呈浅浅黄或淡黄橙色,亮度 ≥7 ,彩 度<6。可见薄层沉积层理,无明显结构。C层:沉 积层次。氧化还原现象不明显。Cg:氧化还原层。 有多量的绣色斑纹,时有软铁子。有轻度潜育化特 点。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Hale Waihona Puke 第12章 初育土壤主要内容: 冲积土;风沙土;黄绵土;石灰(岩)
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石质土;
粗骨土。
重点与难点:冲积土与风沙土的成土特点和剖面
形态特征。
第12章 初育土壤
初育土是指剖面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
第一节 冲积土
二、冲积土的特点
1 .它属于河漫滩相沉积,具有明显的河床相沉积
与河漫滩相沉积的二元结构,尚没有脱离河流泛滥
的冲积物覆盖的影响,表土层有明显的近期薄层沉
积层理。 2.生物作用极弱,基本无有机质表聚现象。 3.地下潜水埋深变化可周期性影响底土,而具有 潴育化过程。因此,它的剖面可以是 A-C-Cg 型或 (A)C-Cg型。
原生植被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以耐旱灌木或半灌
木为主,以及耐旱、耐瘠的沙生植物。
地形为风沙地貌。 成土母质为多岩石就地风化的产物,也有河流冲积物、
洪积物、海积物,在海积沙地中的沙粒为海生动物的壳 骼风化粉碎而来。
第二节 风沙土
二、成土过程
1. 风沙土的形成始终贯穿着风蚀沙化的风蚀过程和植
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为
A-C剖面
初育土纲包括紫色土、石灰(岩)土、火山灰上、
磷质石灰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龟裂土、
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共11个土类。
本章重点讲授冲积土与风沙土,其它自学为主。
第12章 初育土壤
初育土壤的特点: 第一,根据母质特点,一般可分为疏松母质的土质 初育土和基岩类的石质初育土,其土壤剖面构型可 以分别为AC型与AR型。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方
内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第一节 冲积土
形成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 冲积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冲积土
四、亚类划分
冲积土
不饱和冲积土
冲积土
石灰性冲积土
盐化冲积土
第二节 风沙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风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风沙土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于沙性母质上形成的
仅具有 AC 层的幼年土,处干土壤发育的初始阶段,
成土过程微弱。
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和多沙暴的地 区,包括世界各大洲的沙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 带。中国主要分布在北纬 36°~ 49°之间的干旱 和半干旱地区。东南沿海也常有所见。
第二节 风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温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的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
地带,部分处于海滨。大陆性气候明显。常年多风,风 期长,风力大,是风沙土形成的基本动力。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中国,风沙土的利用大致以 300毫米的降水量等值线为界 ,东部为牧业和部分旱作农业,属半牧半农区;其西部基 本只有牧业,少量绿洲农业区。
综合改良措施包括: 1、生物措施;①保护自然植被 ②建
立人工绿色带。2、机械措施;用可取草秆、砾石等材料覆 盖于沙表面,减少流动。3、化学措施;利用某些化学物质 增加风沙土颗粒的固结能力以减缓风沙土的流动性。4、水 利措施;①引水拉砂。②引水阻砂。③引水灌淤。彻底改
第二,这些土壤,除冲积土外,其肥力都比较低下 ,多为低产土壤,因此,它的分布区也是中国农业 生产的低产区。 第三,这些土壤所在地区,除冲积土外,也是生态 条件比较脆弱的地区,如风沙、水土流失、干旱等 的限制因素比较严重,所以,对这些土壤的改造也 包括整个生态环境的改造。
第一节 冲积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冲积土(Fluvisol; alluvial soil)是发育在河流泛滥 地或河漫滩地冲积物土的一种非地带性泛域土。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泛滥地、冲积平原、三 角洲,以及滨湖、滨海的低平地区。
变风沙土地区面貌的关键在于发展灌溉事业。
思考与作业
初育土纲包括哪些土类?
风沙土的形成过程特点。
被固沙的生草化过程。 2.风沙土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流动风沙土阶段 ( 覆 盖 度 <10% ) 、 半 固 定 风 沙 土 阶 段 (10%~30%)、固定风沙土阶段(>30%)。
第二节 风沙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典型的剖面构型为A-C。A层:生草—结皮层或腐殖质染色 层,厚度5~30cm或更厚,浅黄色或淡棕色,片状或弱团块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30%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状结构,沙土或沙壤土,根系较多。C层:沙土,浅黄色,
单粒结构。 风沙土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6g/kg之间,以富里酸为主 ,土壤钾素丰富,氮磷缺乏, pH 值在 8 ~ 9 之间,呈弱碱至 碱性反应。
第二节 风沙土
四、亚类划分
流动风沙土
半固定风沙土
风沙土
固定风沙土
第二节 风沙土
五、利用与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