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选修5

合集下载

2019秋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归纳提升学案湘教版选修50830110精品教育.doc

2019秋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归纳提升学案湘教版选修50830110精品教育.doc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归纳提升专题一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例1】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1975~2019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发生次数在各个大洲中居首位的灾害类型是什么?世界上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类型是什么?(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类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其原因。

(3)非洲的生物类灾害发生的次数所占比重最大,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亚洲发生次数在各大洲中居首位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世界上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是气象灾害。

第(2)题,地质灾害主要和板块活动有关,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影响。

非洲和大洋洲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震较少。

第(3)题,生物灾害主要是受气候影响,非洲气候干热,多生物灾害。

答案(1)气象类灾害、地质类灾害。

气象类灾害。

(2)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发生地震的几率较小;地形起伏小,干旱面积广,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较少。

(3)非洲气候干热,特别适宜于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非洲经济欠发达,控制作物病虫害的能力弱。

专题二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1.成因2.危害3.防治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上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沙尘暴的防护体系建设。

(3)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

(5)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例2】结合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从干湿状况看,这次强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和地区。

(2)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

(3)我国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原因是什么?(4)治理沙尘暴危害的关键是。

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为减轻京津地区风沙的危害起到了屏障作用。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从干湿地区看,多位于年降水量少于400 mm 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1课时气象灾害学案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1课时气象灾害学案湘教版

第1课时 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规律。

2.理解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成因及危害。

干 旱【自主学习】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1.除了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外,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还有哪些是气象灾害?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哪一种?提示:还有暴雨、寒潮等。

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2.干旱(1)概念: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3)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2.旱灾只发生在干旱气候区,湿润地区不可能发生旱灾吗?提示:不是。

气候干旱不等于发生旱灾,气候湿润也不意味着没有旱灾。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从气候角度来看并不干旱,但是由于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造成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降水不足,也会形成旱灾。

3.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核心归纳】1.干旱的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2.干旱的类型及分布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而引起。

根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种类型。

干旱类型形成原因地区分布气候类型和景观副热带型在广大副热带高压中心有大范围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

而位于大陆西部的沿岸地区,海洋上有寒流经过,大气稳定,进一步抑制了降水的发生副热带大陆西岸附近,如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大陆西岸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景观温带型位于温带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或位于湿润水汽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亚洲、美洲的温带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景观旱灾易发生地区的判断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不稳定。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1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2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学案 中图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1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2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学案 中图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第2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学案中图版选修5●课标要求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课标解读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

2.结合相应图表,掌握地震的成因、结构、危害及分布。

3.掌握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对比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找出异同点。

4.通过教材中的图分析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结构及危害。

5.结合实例认识旱灾造成的危害及主要分布区。

引导学习寒潮发生的季节、造成的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可利用近期世界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导入新课。

如:xx年7月21日至22日,河北省9个县(区)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村庄一度交通、通信中断,截至7月26日10时统计,河北省59个县(区)中,共造成266.92万人受灾、33人死亡、23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22.66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170.71千公顷,绝收面积22.29千公顷。

倒塌房屋28539间,损坏房屋44339间,部分基础设施受损十分严重。

据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掌握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地理读图能力。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

(重难点)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表示地震的强度。

(3)烈度: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等。

(4)地震构造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5)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与滑坡概念条件危害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给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1.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提示】 世界有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力量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雪灾等。

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正确应对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有关自然灾害的一些基础概念,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几种常见的防灾方法。

二、基础知识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力量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主要指由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灾害。

2. 自然灾害的类型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雪灾等。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变化而引起的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可引起地面的震动、地裂、山崩、滑坡等现象。

•洪水: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山洪、河道堵塞等原因引起的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

洪水可引起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受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台风:是指风力达到12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在980百帕以下的气旋风暴。

台风可引起狂风、暴雨等现象,对建筑物、交通运输和港口航运等带来重大威胁。

•旱灾:是由于气象干旱、水源缺乏、水分蒸发过多等原因,造成土地、作物、人畜生命财产等方面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

•雪灾:是由降雪导致的灾害,主要指暴雪、霜冻等现象。

雪灾可导致房屋和道路的受损,对车辆和人员的出行造成影响。

3. 三角洲的特点三角洲是指河口两岸的沙滩隆起成为的三角形陆地。

三角洲具有以下特点:•三角洲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

•三角洲上的河流水量较大,容易形成洪水。

•三角洲的建筑物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防灾措施。

三、防灾方法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灾方法:1. 地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防震支撑结构,增加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在建筑物外围设置抗震墙、加强柱等设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大楼内部设置避难室,以防止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教学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诗经·小雅》之《十月之交》思考探究: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种自然灾害?简述其形成过程。

提示:地震。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基础知识要记牢———————1.地震(1)地震的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地震的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地震构造: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形成条件: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3.滑坡(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形成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3)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地震1.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地震规模有大有小,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各不相同。

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用烈度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下表所示:概念数量影响因素联系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表示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一次地震有无数烈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建筑物2.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1)形成机制与成因:(2)分布:地震带走向特点板块交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以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贯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这一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造成的灾害往往很大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二、滑坡与泥石流1.形成机制2.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类型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地点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作用力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由外力作用导致诱因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特点突发性;破坏力极强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建筑、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方法技巧很重要———————分析烈度大小的方法地震发生时,烈度大小要考虑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建筑物和发生时间等因素。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教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教案中图版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具准备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一、自然灾害(板书)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活动]:讨论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某一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的短文。
2.教师提醒学生在撰写作业时,注意查阅资料、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提高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
3.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从他人的观点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后续教学提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或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详细介绍洪水、台风、地震、山体滑坡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3.教师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对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推理和论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讨论该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自然灾害发生的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亲身体验自然灾害的威力,提高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学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课件中图版选修(实用资料)ppt

学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课件中图版选修(实用资料)ppt
火山喷发、海啸、龙卷风 森林生产力略有增加,病虫害及森林火险增加
日发生在海地的大地震造成 23 万人死亡,5 万人失踪,经 本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这将可能对珠江三角洲等低洼地区带来严重影响。 长江上游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水土流失的总趋势逐渐减弱。 济损失达 10 亿美元。 预计未来50年该地区气温可能上升,冰川和多年冻土面积减少。
害。火山喷发属于地质灾害,霜冻、冻雨、龙卷风属于气
象灾害,海冰属于海洋灾害。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8 “思考” 如下表所示:
自然灾害 的延续时间
数秒
数小时
数天 数月
数年
本 课 时 栏
自然灾害 的类型
地震
火山喷发、海啸、 洪涝、飓
龙卷风

干旱
干旱、土地荒 漠化、水土流 失


关Hale Waihona Puke 教材 P9 “思考”(上)
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西 森林生产力略有增加,病虫害及森林火险增加
本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导致人体疾病发生和死亡率的增加,该地区未来发生百年一遇洪水的可能性增大,对沿海生态系统和社会 课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西南地区; 时2050年后,农牧交错带边缘和绿洲边缘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将会增加 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风暴潮分布在东部沿海地 栏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显著。
开 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23 “思考” 非洲、亚洲造成损失最重,原因是这些大洲自然灾害
频发,且多为发展中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大
本 洋洲、欧洲损失最轻,原因是这些大洲自然灾害较少,且

时 栏
多为发达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学案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教材P11复习题1.如下表所示:类型举例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洪灾、涝灾、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生物灾害蝗虫灾害、农田鼠害2.特点举例严重的危害性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近7万人,受伤36万余人突发性和渐发性地震、旱灾区域性海啸发生在沿海地区连锁发生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教材P23复习题1.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干旱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世界热带气旋的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北半球为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五个海域;南半球为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三个海域。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2.世界的主要自然灾害带有两条: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和近70%的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灾害。

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大陆地震,带内的沿海地区是全球风暴潮和热带气旋灾害严重地区,内陆地区是山地地质灾害和冻融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这一灾害带的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及冻害等也相当严重。

教材P27思考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将引起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最严重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而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湘教版选修5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湘教版选修5

教材 P18 活动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 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环太平洋地 区正处于板块边界地带,所以多地震。
3.(1)伊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处于亚欧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地震可以摧毁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诱 发其他地质灾害共同影响人类,比如火山、海啸等。
教材 P27~28 活动 非洲象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没有食物,生存环境受 到影响。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教材 P25 活动 1.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甲基汞、重金属粉尘、镉、 多氯联苯、光化学烟雾等。 2.略。
教材 P26 活动 因地而异。比如南北方的差异:气候变暖,对北方有利的是 农业生产的积温值可能增加,但是可能降水减少,造成干旱, 影响农业生产。
教材 P27 活动 氟利昂作为氟氯烃化合物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 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 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 发泡剂等都使用了氟利昂。氟利昂在使用中排放到大气后, 其稳定性决定了它将长时间滞留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 氟利昂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 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 氯原子将会破坏臭氧层。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章末整合提升
教材 P3~4 活动 第一个是天灾,第二、三个是人祸。
教材 P5 活动 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 1.地形:河口三角洲地形,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当西南 季风来得早,退得迟,且势力强大时会造成洪涝灾害。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中图版选修5(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中图版选修5(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中图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中图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中图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教、导过程设计【讲授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圈层中,1、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灾害.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而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 (一)热带气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从气流来看,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2、分类:(国际标准)3、形成条件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 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②有下热下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和避防措施。

3.掌握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征。

2.自然灾害的影响和避防措施。

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

三、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影响和避防措施。

2.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

四、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

2.自然灾害避防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2.讨论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征1.通过幻灯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灾害分布图,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和类型。

2.介绍各类灾害的特征,如地震、火山、洪水、滑坡等。

3.分类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损失。

2. 自然灾害的影响和避防措施1.通过课件介绍自然灾害的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例如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

2.案例讨论生活中如何自救和互救,提高自身和家庭的防灾能力。

3.分组讨论制定避险计划和应急预案。

3. 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1.通过实例讲解地震、台风和洪水的预测和预警方法。

2.老师进行模拟演练,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到灾害发生时可能会遭受的情况。

3.讨论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七、教学资源1.幻灯片。

2.课件。

3.实例。

八、教学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

2.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并制定了避险计划和应急预案。

3.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Markdown格式文档结束。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课后检测能力提升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课后检测能力提升湘教版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事件才称为灾害B.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造成的,二者可以叠加造成灾害C.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较多的地区,自然变异造成的灾害则相反D.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比自然变异造成的灾害少得多解析:选B。

A项将危及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事件排除在外,缩小了灾害的范围;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并不是由人多人少决定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不具有可比性。

2.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解析:选A。

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把握两点,一是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二是是否对人类造成了损害。

本题中的四个选项均为自然原因形成的,但A项对人类没有造成危害。

3.自然灾害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是( )A.可预测性B.不可避免性C.周期性D.一致性解析:选C。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

4.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滑坡—台风—雷暴B.火山爆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C.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D.地震—山崩—泥石流解析:选D。

地震可以诱发山崩和泥石流。

5.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日本面积不大,自然灾害频发;巴西面积很大,自然灾害较少发生;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B.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减轻C.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就是灾害之间的联系D.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解析:选C。

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包括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及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

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A.广泛性B.区域性C.频繁性D.不可避免性7.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 )①位于板块内部,以平原地形为主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④地处温带大陆的西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材料主要说明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即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章末整合提升教材P11复习题1.如下表所示:类型举例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洪灾、涝灾、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生物灾害蝗虫灾害、农田鼠害2.特点举例严重的危害性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近7万人,受伤36万余人突发性和渐发性地震、旱灾区域性海啸发生在沿海地区连锁发生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教材P23复习题1.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干旱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世界热带气旋的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北半球为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五个海域;南半球为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三个海域。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2.世界的主要自然灾害带有两条: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和近70%的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灾害。

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大陆地震,带内的沿海地区是全球风暴潮和热带气旋灾害严重地区,内陆地区是山地地质灾害和冻融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这一灾害带的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及冻害等也相当严重。

教材P27思考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将引起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最严重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而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气候变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沿岸平原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城市密集区和比较发达的地区。

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和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等流域,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

而在春季和初夏时节,许多地区的干旱将会加剧,干热风将更加频繁,土壤蒸发量也将逐渐上升。

气温升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盐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频繁。

受影响最大的是农业。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

2000年中国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害。

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而二氧化碳增加有可能导致光合作用增强,这将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

但是,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入侵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

气候变暖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是不利的。

教材P27复习题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如果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趋利避害,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使自然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列正确的是(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解析:选C。

灾情的大小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客体有关,其中致灾因子越强烈,灾情越大;受灾客体越脆弱,灾情越大。

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产生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故选项C正确。

2.影响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在发生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台风夏、秋季②泥石流(西南地区)冬季③干旱(华北地区)冬季④寒潮冬末春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

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季节是在多雨的夏季,华北地区的干旱多发生在春季。

3.下列地区及其易发或多发自然灾害组合正确的是( )A.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B.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C.旱灾多发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南地区D.地震多发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中解析:选B。

结合我国的气候、地形作答。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泥石流C.风暴潮D.地震5.下列有利于“缩小”该灾害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解析:第4题,由题图可知该灾害类型为洪涝。

第5题,洪涝灾害是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从形成因素看:一是减少洪水径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达到此目的;二是分泄洪水,减轻对沿岸重要经济区的危害;三是在洪水高风险区,尽量减少人类经济活动,以“缩小”灾情。

B项符合这些条件,A、C、D三项与减轻洪涝灾害无关。

答案:4.A 5.B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癌症”,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松树的一种危险性和毁灭性病害,也是国内外要求控制和消灭的一种检疫性病害。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松材线虫病害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传染容易B.致死速度快C.蔓延迅速D.危害树叶7.下列属于常见森林虫害的是( )①松材线虫②松毛虫③杨树蛀干害虫④泡桐大袋蛾⑤蝗虫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第6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松材线虫病害具有传染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的特点。

第7题,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属于森林虫害,而蝗虫属于农作物虫害。

答案:6.D 7.A8.2017年7月全国多地进入“烧烤”状态,四川泸州、宜宾等地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41.5 ℃的高温天气。

与形成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有关联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风暴潮C.干旱D.寒潮解析:选C。

形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应是反气旋,受其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形成干旱。

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644.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81.7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24.8万间房屋倒塌,250.5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1 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 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 704.1亿元。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材料充分反映了( )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自然灾害可造成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10.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从而改造局部地区环境,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B.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能以各种行为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往往受灾严重,“放大”灾害效应D.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解析:第9题,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产生的损失。

第10题,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缩小”灾害影响。

答案:9.D 10.C二、综合题(共60分)11.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________。

(2分)(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________地过境的。

(2分)(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________风,C地的风向为________风。

(2分)(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2分)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该天气系统在短时间内气压、风速变化较大,过境时中心气压极低,应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B处风速与周围相比急剧降低,应为台风眼,不同地点在台风结构的不同位置,风向有所差异。

台风带来的强烈天气现象能危害工农业生产,但带来的丰沛降水对缓解旱情有一定好处。

答案:(1)台风(热带气旋) (2)B(3)处于台风中心(台风眼)(4)偏北偏南(5)利:带来丰富的降水,减轻伏旱,缓解高温酷暑。

弊:带来暴雨和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代111次蝗灾发生月份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1)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是________季。

其中________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冬季蝗灾几乎没有的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蝗虫的繁殖、生长主要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

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繁殖,无法成灾。

答案:(1)夏 6 夏季特别适合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2)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发育。

13.读中国和日本两国地震死亡人数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0分)(1)中国历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差异较大,除震级和震源深度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请指出其他主要的自然因素。

(2分)(2)比较图示时间内中国和日本地震死亡人数特点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8分)解析:第(1)题,地震死亡人数的差异,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位置、地质构造等密切相关。

唐山地震发生在夜晚,人们多数在睡觉,死亡人数多。

发生在白天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

第(2)题,对比两图分析,中国地震死亡人数多,日本死亡人数少。

中国地震死亡人数波动较大,日本在关东地震后,死亡人数波动小。

这种差异主要是日本地震预报技术、防震技术水平高;日本地震频繁,人们的防震意识强;日本是发达国家,国家的救援机制完善。

答案:(1)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地质构造等。

(2)中国死亡人数多(日本死亡人数少);中国死亡人数波动较大(日本在关东地震后,死亡人数波动小)。

日本地震预报技术、防震技术水平高;防震意识强;救援机制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