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叶专卖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论-宋代的茶叶专卖制

论-宋代的茶叶专卖制
穆 龙 套 金 矿 位 于 乌 兹 别 克 斯 坦
西部 的克孜勒库姆沙漠地 区。 该矿于 2 0 世纪6 0 年代末开始开采 , 在美 国矿
米高的山上, 自1 9 世纪8 0 年代起就 已
开始 采 掘 , 目前 已形 成 一个 巨大 的矿
业巨头纽蒙特公 司的参与下 , 现 已发
展成世界 最大 的黄金产地之一。 但 尽 管 占地面积广 阔, 由于该 国政策管理 的不透明, 穆龙套真正的黄金储量 当 前仍很难确定。
松” , 能够 在 国家 与 国 民之 间找 到 续销售 。 待这批货售完之后还要把茶 须时时相随 , 商人每次卖出的茶 叶都 与 “ 包装 茶 叶的 平衡点。 券 和专用 的竹制茶 叶包 装物归还政 必 须 在 茶券 上 详 细 登 记 , 府, 予 以销毁 。
竹制 品必须在茶 叶销售后 1 0 天 内归
加 盖封 印。
茶 大虫” , 即吃人 的茶老虎 。 其 是直接参与生产和销售 , 这样 当然减 Nhomakorabea之为 “
到 了销 售 地 , 商 人 要再 次 到 当地 少 了很多行政支 出, 茶叶在运输和存 实 , 国家垄断与专卖制在本质上就是
的官府核准茶券 和茶 叶, 才能正式销 储过程 中的损耗也降低了很多 。 整个 与 民争利 。 对于某些特殊 商品 , 也许
而到了北宋立国之初 , 政府对茶 叶实 始改变 。 具体做法是 , 让商人运输粮 获利颇 丰。 而且 , 以前 为实行垄断所 行全过程垄断经营 , 其 主要表现形式 草等战争物资到国防前沿 , 按路途的 设 置 的 大批 机 构 得 以撤 销 , 节 省 了 大 就 是政府 直 接做茶 商 。 过 程是 这样 距离和物资 的价格发给商人凭证 , 即 量 的行政支出。 的, 政府给茶农本钱 , 直接投资产 茶 宋代所谓的“ 券” 。 商人再凭券到京城 但是 , 政府只是放松 了对茶商的 业, 接着收购所有 茶叶 , 然后组织 人 领钱 , 或 特准 到产 茶 的南方 换取 茶 管制 , 而对于茶农来说 , 这却是灾难。 力运送 到政府开设 的茶场或交易 市 货 。 因茶 叶利润 丰厚 , 故而商人更 多 政 府 为 了继 续 享 有 完 全 垄 断 时 的 利 场。 而 民间的茶商在京城开封或其他 地选择到南方获得茶货。 当时把南方 益 , 就把垄断时收购茶农茶叶可获得 指 定 的地方 缴纳 金 帛 、 铜钱 等硬 通 的茶叶贩卖 到西北一代 , 收益可达好 的巨大收益 , 都均摊在茶农身上 。 也

唐宋茶文化兴盛的原因

唐宋茶文化兴盛的原因

唐宋茶文化兴盛的原因
唐宋茶文化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唐宋时期,国家实力雄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人民生活富足,
有更多的财力和时间来追求精神享受,饮茶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2. 文化繁荣:唐宋时期,文化繁荣,诗歌、散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3. 佛教的传播:佛教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寺院成为了茶文化的重要场所。

佛教
倡导清净、淡泊的修行方式,茶的清雅、淡泊的特质与佛教的理念相契合,因此茶在佛教徒
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4. 政治稳定:唐宋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饮
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5. 交通便利:唐宋时期,交通便利,国内交通网络发达,这为茶叶的运输和流通提供了便
利条件,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

6. 科技进步:唐宋时期,科技进步,茶叶加工、制作、保存等方面的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
高,为茶叶品质的提高和茶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兴盛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饮茶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文化符号,成为了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表达个人品位的一种方式。

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

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

2019年第03期作者简介:李璟(1979-),女,河北南宫人,教授,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5日。

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均在汉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经济方面。

英国著名学者伊懋可(Mark Elvin )认为,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它不仅涉及农业、水运、货币和信贷等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结构的变动。

哈佛大学宋史研究专家黄仁宇甚至宣称,中国的物质文化是由宋展开的。

以“茶”为例,茶初兴于唐,却繁盛于宋。

宋代三百年间,茶的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种植、管理、采摘日趋精细,产品种类层出不穷,加工工艺不断革新。

作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日不可缺的商品,茶叶的生产、流通及消费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宋代呈现出现代社会气息。

加之文人雅士频频吟诵歌咏,宋茶逐渐走进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世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1宋代茶叶生产在我国,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历史悠久。

早在西汉,就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1]的记录。

隋唐时,茶叶的种植更加普遍,陆羽在《茶经》中就提及了产茶的43州郡。

到宋代,淮北及江南处处有茶,其中以东南诸路(包括福建)种植最广、产量最大、茶质最佳。

据专家测算,仅北宋茶叶产量就超过了1亿斤。

1.1茶园的类型与运营宋代茶园按所有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直接控制的官茶园,名盖群芳的北苑御茶园就属其中,宋代高档名茶多出于此。

另一类则是民间经营的私茶园,分布地域广泛,出产茶叶品类不一,质量也参差不齐。

私茶园的拥有者身份各异,有寺院、官僚士大夫、也有普通茶园主和茶农。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产茶州军诸寺观园圃甚有种植茶株去处”,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在家乡双井拥有茶园。

即使是园主和茶农经营的茶园,规模也大小不一,年产量从几万斤到一二百斤均有,因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茶农多为一家一户经营,从种植到采摘加工都亲力亲为,有些规模稍大的茶农会在采摘的繁忙季节,雇短工“薅采”。

略论两宋禁榷(专卖)制度发达的原因

略论两宋禁榷(专卖)制度发达的原因

略论两宋禁榷(专卖)制度发达的原因专卖,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生产、销售,限定由国家设置的专门机构独占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有完全专卖和不完全专卖等多种形式。

前者是对产品的生产、收购、运输、销售的整个产销过程,都由专卖机构独占经营;后者只对产销过程的某个环节(如生产环节或收购、销售环节)独占经营。

凡属专卖的产品,都由国家专卖机构严格进行管理。

除国家专卖机构外,任何单位或个人违法经营的,都要受到惩处。

专卖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榷”、“禁榷”。

禁榷制度在两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

宋代禁榷专卖制度发达。

按学者所分,那时大致有食盐专卖、茶叶专卖、酒类专卖(“榷酤”)、矿产(如矾)专卖、舶来品专卖、榷场互市等(见薛梅卿、赵晓耕主编,马志冰、臧杰斌副主编《两宋法制通论》)。

宋朝廷在京师和地方特设有管理专卖事务的机构,称作“榷货务”。

禁榷收益是两宋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宋代禁榷制度发达的原因很多,师、友亦有论述。

笔者也理出几条,略述如下。

一、沿袭前代之制如唐有“榷茶”,宋承其制;五代禁榷制度已颇盛行,宋代继承之。

二、宋代统治者经济意识较强宋代君主、官员经济意识较强,不以言商为耻。

如宋高宗赵构曾对市舶有过颇为经典的正面论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统治者有重商思想是政府专卖制度得以盛行的原因之一。

三、宋代统治者法律意识较强太祖、太宗皆重法制,于开国之初即召集窦仪、苏晓等人,参照《唐律疏议》,制定出有宋一代基本法典《宋刑统》并诏令刊版印行。

同时,又先后编成《建隆编敕》四卷及《太平兴国编敕》十五卷,以补律文之不足。

其后,仁宗、神宗诸帝继承了这一传统,重视法制,关心律例。

如神宗“留意法令,每有司进拟,多所是正。

······又曰:‘禁于已然之谓敕,禁于未然之谓令,设于此以待彼之谓格,使彼效之之谓式,修书者要当识此。

浅析宋代榷茶制度与官府垄断下的茶市贸易

浅析宋代榷茶制度与官府垄断下的茶市贸易
口事件是园户因为官榷制度下茶利亏损而不满导致 的与官府 的正面冲突事件 , 因为闹事人数众多 , 官府无计镇压 , 正常斗 争使官府规定茶息减少 , 稍微减轻 了园户的压力 。 综上所述 ,宋代政府 的榷茶制度以及茶税制度 的变更保 证 了政府 的收入 , 但是却使茶叶贸易被 国家垄断 , 通过茶 叶而 萌芽的商业 资本发展受阻 , 种植茶 叶的园户受到严重 的剥削 , 利益遭受到严重 的损害 ,这些导致园户与官府和巨贾豪绅 的 矛盾激化 , 导致民怨沸腾 。 但是封建政府对榷茶制度的不断变 更在另一方 面也促使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 的发展 。 注释 : ①漆侠 : 《 宋代经济史》 ( 下) , 中华 书局 出版 , 2 0 0 9年 9月 第1 版, 第7 9 3页


商人的方式 , 并且用定金招雇工人 , 部分小型规模的园户依靠 借贷来筹集 资金雇佣种植茶叶的工人 。 随着茶 叶贸易的发展 , 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也逐渐发展起来 ,本来茶叶是一种在 市场上极其活跃 的商品 ,它可以带动商 品贸易 的发展甚至会 刺激资本主义的萌芽 。 但是在封建 国家里 , 商业的发展总会被 封建政府 以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法令条文控制 ,从而使我 国古 代 的商业资本发展扭 曲和缓慢。首先 , 北宋设榷 场 , “ 榷者, 禁

所得 的茶 叶分成三份 , 一份用来 纳税 , 一 份用 作食茶 , 当 然, 政府规定 的食茶是极其 少的分量 , 比重最大 的那一份必须 以低 价卖给官府 , 这样一来 , 作 为一个宋 代的茶农 , 辛苦劳作 之后 , 生活 压力 并未减少 , 尤其是 中小型茶农 , 这样 的剥削几 乎是在奴役他们 , 所 以, 园户对官榷 的不满也是势之所趋 了。 园户对榷茶的不满表现在三个方 面 : 其一 , 虽然政府严格 禁止私 自卖茶 , 但是私卖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也不是罕见的 , 政 府严禁私 自卖茶 ,但是牙官收取茶叶的时候 ,一方 面压低分 量, 另一方面压低价钱 , “ 往往早茶每斤货卖得九十至一百文 , 现今只买得六十至七十文……第三等茶 ,每斤 合准直价钱七 十文 ……又只作大钱三十七文 ” ⑦ 园户缩水卖茶 , 不仅是获利 宋代官 借榷茶之 名垄断茶市贸易 。 稀少 , 难 以维持生计 , 并且茶 叶种植需要雇佣工人。 所 以, 园户 我国种茶饮茶的文化有着有悠久的历史 , 在秦 以前 , 主要 在极重 的剥 削下 , 违规卖茶也是人 心所 向 , 即便有人告 发 , 但 是四川饮茶之风盛行 , 秦统一之后 , 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 是 当时私卖现象实在太多 ,官府并不能一一都作出惩罚。其 向外传播 , 安史之乱后 , 经济重心南移 , 茶叶在宋朝 已经成 为 二 , 在榷茶制度之下 , 茶叶种植主获利太少 , 虽然饮茶之风在 茶 叶需求量也很 大 , 但是一个茶叶种植 主 种极其重要 的经济作 物。 自唐代以来设立 了茶税 , 茶税收入 当时社会及其盛行 , 成为政府 收入 的一个重要 的部分 。茶叶本是一种商业性的种 的生活或许不如种植水稻获其他一些未被禁榷的作物的百姓 植作 物 , 但是宋朝政府通过设置一些法律条令 , 将茶叶贸易垄 生活的舒坦 , 所 以园户便开始懒于劳作 , 茶叶生产量减少。 “ 熙 断在 国家的手里 。 宁九年 …… 比八年计亏九万余斤 , 比七年计亏六万余斤 。 ” ③ 其 在蜀茶征榷之前 ,园户以预定收取定金直接把茶叶卖给 三 :园户因为牙官故意在收买茶叶时压低分量降低价钱而不

浅析宋代榷茶制度与官府垄断下的茶市贸易

浅析宋代榷茶制度与官府垄断下的茶市贸易

浅析宋代榷茶制度与官府垄断下的茶市贸易作者:于雅楠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榷茶制度是在官府的垄断下一种茶叶专卖制度,榷茶制度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衰于清代。

宋代官府围绕榷茶不断地变革,总体上是关于贴射法和交引法两种制度的不断交替完善,显示了官府人员在茶税制度与政府利益上的智慧。

宋政府通过官办榷场隔断商人和园户的联系,抑制商业资本的发展。

宋朝政府不仅依靠榷茶制度获得是高额的税收,并且还通过垄断茶叶贸易,在商人与园户之间斡旋,获得巨大的差额利润。

但是园户在榷茶制度下遭受到了严重的劳动与经济剥削,于是园户与政府和巨贾豪绅的矛盾逐渐激化,导致宋代社会中反官榷制度的斗争。

关键词:榷茶制度交引发贴射法园户商人封建国家一.宋代官府借榷茶之名垄断茶市贸易。

我国种茶饮茶的文化有着有悠久的历史,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饮茶之风盛行,秦统一之后,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茶叶在宋朝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

自唐代以来设立了茶税,茶税收入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茶叶本是一种商业性的种植作物,但是宋朝政府通过设置一些法律条令,将茶叶贸易垄断在国家的手里。

在蜀茶征榷之前,园户以预定收取定金直接把茶叶卖给商人的方式,并且用定金招雇工人,部分小型规模的园户依靠借贷来筹集资金雇佣种植茶叶的工人。

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也逐渐发展起来,本来茶叶是一种在市场上极其活跃的商品,它可以带动商品贸易的发展甚至会刺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在封建国家里,商业的发展总会被封建政府以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法令条文控制,从而使我国古代的商业资本发展扭曲和缓慢。

首先,北宋设榷场,“榷者,禁他家,度王家而为之”,榷,就意味着垄断。

榷场就是在统治控制下经济贸易交流的地方。

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国家设专职官员管理榷场贸易,设牙官评定商品货色,参照茶叶等级来依等级收取牙稅。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市场化原因之我见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市场化原因之我见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市场化原因之我见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但生产发展缓慢,茶业只是传统农业的附庸而已。

进入唐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勃兴,茶业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自唐代中叶以降,南方地区不仅大量农户兼营茶业,而且愈来愈多的农户专门从事茶叶生产,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规模较大,需雇工经营或租佃经营的大茶园也出现了。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异军突起,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茶叶的广泛种植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而茶叶作为执商品界牛耳的大宗商品的流通则强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与此密切相关,茶税、茶利成为封建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庞大官僚机构的运行。

唐宋茶叶生产欣欣向荣,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生产力的转移全面地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唐宋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阶段。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多种生产工具的改进,受强大人口压力的驱动,在全国不少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人们开始把开发的目光由平原、坝区转向丘陵、山地,与山争田,与山争地,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土地垦殖浪潮,从而揭开了一场社会生产力在空间上实现大转移的历史性序幕。

社会生产力由平原、坝区向丘陵、山地转移所产生的直接结果便是山区的开发。

在山区开发过程中,梯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应运而生。

如在福建,“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

”在皖南,“凿山而田,高耕入云者,十倍其力。

”江南东路的徽州,虽然梯田“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但“大山之所落,深告之所穷”,仍然有“民多田其间者。

”这表明梯田开发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

而梯田的出现则巨大地改变了山区的面貌,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引发了社会生产在外延上的巨大扩张。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梯田就是社会生产力在空间上发生巨大转移的最显著标志。

茶叶经济的崛起正是这种新的活力的最充分体现。

宋代的茶叶专卖制

宋代的茶叶专卖制

宋代的茶叶专卖制政府专卖制度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种经济手段,目的是使政府在某种物资销售上的利益最大化,其实说到底就是垄断。

现今,中国依然对烟草等产品实行专卖。

众所周知,只要是专卖的产业,就意味着暴利,其从业者的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令人叹为观止。

也正因为此,专卖行业极易引发民众的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也使得人们盲目期待能从事专卖这种超额回报的行业,从而破坏合理、正常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

在我国历史上,宋代就曾大搞严苛的茶叶专卖制度,对此值得我们一探。

政府直接做茶商中国古代从秦汉帝国开始,就对诸如盐、铁、酒等当时的战略物资或高利润产品实行专卖。

专卖制度当然也不全都是与民争利,在特殊情况下,出于国防和战争的需要,必须对某些产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如汉武帝时期铁的专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冶铁技术和铁器流传到北方的敌对势力——匈奴那里。

当然,专卖给历朝政府所带来的利益,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每一个统治者都深谙其道,并屡试不爽。

正是由于有这一悠久的传统,因而到了北宋立国之初,政府对茶叶实行全过程垄断经营,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政府直接做茶商。

过程是这样的,政府给茶农本钱,直接投资产茶业,接着收购所有茶叶,然后组织人力运送到政府开设的茶场或交易市场。

而民间的茶商在京城开封或其他指定的地方缴纳金帛、铜钱等硬通货,以换取购买茶叶的凭条,这样才可以到政府储存茶叶的固定地点领取茶货。

北宋为了保证茶叶完全被政府所收购,把货源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即首次交易排除任何一个民间商人),还下达行政命令,规定如果茶农私留茶叶,将按照其所隐匿的数量,分级予以惩罚;私下与茶商交易,也按照其交易量来惩处。

如果茶农有抵触情绪,从而毁坏茶树或销毁茶叶,那么也按照其所损毁的数额予以严惩。

本来,全面垄断能使政府独占茶叶贸易的利润,但即便是现代国家,为垄断所付出的人力、财力成本也是巨大的,更何况是古代。

毕竟,国家绝对不可以也没有这个能力来替代灵活多变、善于经营的商人。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

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

而且,茶马互市也是制约藏族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

“茶马互市”对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

其次,通过茶马贸易,还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

形成原因1.宋代茶叶生产的大发展,为朝廷开拓茶马互市贸易提供了丰宫的物质基础。

宋代东南地区的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诸路植茶在唐代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

东南9路产茶遍及60个州242个县。

福建的建州,不但产区集中,产量较多,而且品质优异,引起朝廷的关注.因而设置规格宏大,管理严密,专造贡茶的“北苑龙焙”,以代替顾渚贡茶院。

每到采茶季节,“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砚”。

同时北宋王朝继唐朝开发江南广袤土地之后,继续向岭南开发。

在广东、广西开辟了很多新茶园。

如广东的南雄、循州,广西的静江府及融、浔、宾、昭等州。

东南地区的茶叶产量,在北未嘉祐四年(1059),已达到两干多万斤,成为全国茶业经济中心,因此北宋政府规定专榷东南茶。

大祖乾德三年(965),茶利“岁人百余万绪”。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叶贸易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叶贸易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叶贸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中,宋朝的茶文化与茶叶贸易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特色。

一、茶文化在宋朝的兴盛宋朝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是在宋朝才真正达到鼎盛。

当时,茶叶是被高度重视的饮品,不仅是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消遣,也成为了普通百姓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味清香,养生益智,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在宋朝,茶叶的烹饪与品味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

有许多专门的茶文化团体和学派,如“茶谱学派”和“茶道学派”,他们致力于推广茶叶的烹饪和品鉴技巧,并且将其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卓越的茶文化。

二、茶叶贸易的兴盛宋朝时期,茶叶贸易发展得如火如荼。

茶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商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被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茶叶贸易不仅带动了内陆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宋朝时期的茶叶主要产自江南地区,尤其是现今的浙江和福建两省。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在宋朝,农民们大规模种植茶树,茶叶的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从而满足了广大市场的需求。

茶叶贸易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农业和制茶业的发展,也对交通运输和商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将茶叶运输到各地,宋朝建设了一系列的运输体系,如运河、轮船和陆上交通网。

这些交通运输设施大大提高了茶叶的流通速度和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

三、茶叶贸易的影响宋朝茶叶贸易的繁荣不仅仅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及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茶叶贸易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各地的茶叶种类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使得茶叶在各地的口味和风格有所差别。

通过茶叶的贸易,人们不仅品尝到了不同地区的茶叶,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其次,茶叶贸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宋朝的茶叶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成为了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重要媒介。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

契丹、女真:契丹和女真等 北方少数民族也与宋朝进行 茶叶贸易,将北方的马匹、 皮毛等特产与宋朝的茶叶进 行交换。
这些茶叶贸易活动不仅促进 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也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与繁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 ,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宋与 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的具 体情况及其影响。
02
宋朝的茶叶产业与贸易概况
历史意义
03
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
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04
茶叶贸易的影响与意义
对宋朝经济的影响
财富增长
茶叶贸易为宋朝带来了大量财富,成为当时重要 的出口商品之一,提升了宋朝的经济实力。
促进商业繁荣
茶叶贸易推动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增加了商人的 数量和规模,进一步促进了宋朝的商业繁荣。
贸易也应关注消费者需求,发掘潜在市场。
03
强化国际贸易规则与监管
宋朝茶叶贸易历史上也曾出现一些纷争,提示现代国际贸易需在公平、
透明的基础上进行,加强国际贸易规则和监管机制的建设。
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传承传统制茶技艺
在茶叶贸易繁荣的同时,要重视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保护茶文 化遗产。
创新茶文化推广方式
检验与监管
设立专门的茶叶检验机构,对进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确保茶叶 品质符合标准,维护消费者权益。
政府政策与监管措施
贸易政策
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鼓 励茶叶贸易的政策,如 减免茶叶交易税、提供 贷款支持等,以促进茶 叶贸易的繁荣。
监管机制
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管 ,打击假冒伪劣、掺杂 使假等不法行为,维护 茶叶市场的秩序和公平 竞争。
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的茶叶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 为世界各地带去了独特的饮品体验。

古代茶叶专卖制度:茶叶是如何影响古代经济的?

古代茶叶专卖制度:茶叶是如何影响古代经济的?

古代茶叶专卖制度:茶叶是如何影响古代经济的?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说前六件物品,乃是做饭的必需之物;那将茶叶和生活必须品相提并论,可见国人对茶的痴迷。

国人的饮茶之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颇多繁琐的规矩。

在封建社会成熟之后,茶叶还成为了影响当时经济的一个积极要素。

而古代茶叶专卖制度的演变,也恰好论证了这一现象。

茶叶国人喝茶,起源于上古时期。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时,便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

到了春秋战国以后,商品经济的萌芽出现,不少商人在茶叶中看到了巨大商机,于是茶叶逐渐传播开来。

根据顾炎武在《日知录》所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便可知在先秦时期,饮茶之风便已经形成了。

一、茶叶专卖制度的由来茶叶历史虽然悠久,但它真正有能力影响到经济,是在唐代中期以后。

在此之前,品茶之风虽然流行,但依旧局限在上层贵族和少数士大夫群体中。

直到唐代以来,茶叶才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并逐渐在全国各阶层中普及。

唐代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提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

'《膳夫经手录》到了唐代中后期,有'茶圣'之称的陆羽,经过多年研究编写了一本《茶经》,于是'天下益知饮茶矣'。

茶叶走进千家万户,代表了它的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

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人们已经培养了闲暇时饮茶陶冶情操的乐趣。

既然茶叶有了市场,它自然能带动商品经济。

由此,茶叶的税收也成为了唐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过,茶叶带来的利润和市场过于庞大,以致于统治者不得不效仿古代的盐铁专卖制度,对茶叶也实施起了专卖制度。

盐铁专卖制度的理论,形成于战国时期,由著名'理财专家'管仲提出。

齐王在听取了他的意见后,将盐铁两大产业收归国有,由官府统一调配和出售,最终使得齐国经济迅猛发展。

中国古代茶叶专卖制度

中国古代茶叶专卖制度

中国古代茶叶专卖制度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金都实行古代茶叶专卖制度,尤以北宋古代茶叶专卖法律厘定的最为细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1.后唐的古代茶叶专卖制度据《唐会要·杂税》记载: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奏请诸道津要,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但被驳回。

四年后,赵赞又以军需迫蹙,常平利不集时,乃请税屋间架,算除陌钱而再次请求行税茶之法。

793年,德宗历史性的决定向茶叶征税,史称初税茶。

先是,诸道盐铁史张滂启奏说:‘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

今之国用,须有供储。

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有三等时佑,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其明年以后所得税,外贮之。

若诸州遭水旱,赋税不办,以次代之。

’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条奏。

字次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前拯赡。

由此我们发现,古代茶叶税的开征,不论是赵赞还是张滂都打着为民的旗子,但是他们都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救济灾民,而多用于国家的财政开销和被官吏贪污和挥霍。

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实行古代茶叶专卖制度。

据说后汉国君派将军路昌祚购买茶叶,适逢南唐灭楚。

路昌祚被俘后被送往金陵,被李景释放赐古代茶叶18000斤,路昌祚一时激动竟跪呼万岁。

陆游《南唐书·契丹传》多次提到契丹王遣使到南唐以羊、马换取罗、茶、药。

据《资治通鉴》记载:湖南判官高郁,请听民自采茶卖于坊客,收其征以赡军,楚王殷从之。

秋,七月,殷奏于汴、荆、襄、唐、郢、复等州置回图务,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仍岁茶贡茶二十五万斤,诏许之。

2.南北宋时期的古代茶叶专卖制度根据《宋史·食货志·茶上》的记载,宋代榷茶制度,选择交通要道,如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的蕲口等六地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征收榷茶。

开始的时候,在京城、建安、襄州、复州等地也委派专门的官员进行古代茶叶管理。

关于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再认识

关于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再认识

关于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再认识宋代禁榷专卖制度是指宋朝时期国家对一些商品进行专卖并设立专卖机构进行管理的经济政策。

这个制度存在于北宋临安时期,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统一对商品的管理。

首先,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出现与宋朝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

宋朝以文治为主,重视财政收入和统一对商品的管理。

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对商品流通的控制和财政收入的需求。

通过禁止私人贸易,国家制定限制商品交易的规定,确立了国家对商品的垄断和控制。

其次,禁榷专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禁榷是指国家对一些重要商品或者特定行业进行专卖,通过出售商品得到利润。

宋代各种榷场经营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价格调节和限制商品供求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商品销售的垄断和利润的最大化。

再次,宋代禁榷专卖制度对商品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

榷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国家设立榷场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商品的质量、价格和流通状况。

这样一来,国家具有了对商品的统一管理权,并能够通过制定榷场规则和标准来保障商品质量和整个商品流通的有序进行。

然而,宋代禁榷专卖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由于国家对商品的垄断和控制,导致了商品的价格比较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负担。

其次,国家设立的榷场和榷铺在其中一种程度上也存在腐败问题,榷场规则的执行不严格,私人贸易等一些非法交易仍然存在。

此外,禁榷制度也限制了市场竞争的发展,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宋代禁榷专卖制度是一种具有特殊背景和时代意义的经济政策。

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商品的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制度也逐渐被后来的朝代所取代,但它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仍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思考。

宋代的茶叶“交引” 和“茶引”

宋代的茶叶“交引” 和“茶引”

【内容提要】宋代的“交引”和“茶引”是不同茶叶制度下的产物,却常常被人们误认为同一事物。

茶叶“交引”主要盛行于北宋前期,政府直接控制茶叶的生产与批发,“交引”作为取货凭证的“交钞”转变成有利可图的有价证券。

北宋末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直接参与茶叶生产与批发的“实物禁榷制”,改为通过专卖税方式间接控制市场的“茶叶专卖税制”。

“茶引”由“长引”,也就是发给商人的贩运凭证,变成收取茶叶专卖税的凭证。

本文试图从宋代茶叶制度入手,对茶叶“交引”和“茶引”的来源、含义以及性质变化作一考察,从历史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

【关键词】宋代;茶叶;交引;茶引【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200444)在宋代茶叶经济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茶叶“交引”和“茶引”这样两个名词。

因为二者的名称非常相近,且都是商人交纳一定的钱物之后取得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券”,都可称为“茶券子”,它们往往被误认为是同一事物。

尽管“交引”和“茶引”在实质上并不相同,但有时候也会混为同一名词。

例如,在北宋前期的榷茶制度下,宋人往往因为茶叶“交引”这个名词过于烦琐,将其简称为“茶引”。

正是由于我们无法单从字面上给予这两个名词以明确的区别,所以,在今天的许多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将茶叶“交引”和“茶引”混同的情况。

茶叶“交引”与“茶引”却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分别盛行于不同的茶叶制度之下。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果我们将其混同理解,或者在行文中将其混同使用,会出现研究偏差和误会。

通过对茶叶“交引”和“茶引”这两种“券”的制度背景,以及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作用的介绍,本文从茶叶制度及变迁的角度,对这两种“券”加以区分,以便从历史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

一、茶叶禁榷制与“交引”的出现北宋初期,沿袭五代时的榷茶制,对茶叶贸易实行政府垄断。

由于茶叶利润的丰厚,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扮演最大批发商的角色。

榷茶制在最初设立的时候,北宋政府尚没有统一江南地区,所以并不能控制所有产茶区生产的茶叶。

论蔡京茶法改革——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

论蔡京茶法改革——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

论蔡京茶法改革——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蔡京茶法以苛密著称,论及蔡京茶法的学者都会谈到这一特点。

但自政和二年蔡京推行合同场法后,不仅徽钦两朝未有改动,而且其以引榷茶的基本模式为南宋所继承。

北宋始终不相统一的东南茶法和四川茶法在南宋时具体内容虽仍不尽一致,但都采用了政和茶法以引榷茶的模式。

可以说,蔡京茶法所创行的以引榷茶是宋代实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影响最持久的榷茶制度。

可见蔡京茶法除了其苛严的弊端而外,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迄今对蔡京茶法论述得最详细的是朱重圣博士《北宋茶之生产与经营》(〔台〕学生书局1985年版)和漆侠先生《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两书。

朱博士主要依条列举了蔡京茶法的内容。

漆先生虽然指出了“政和茶法不但对南宋有极大的影响,对后代的榷茶制度也有不小的影响和作用”(见该书第793页),但对蔡京茶法的特点、根源及影响并未做进一步的论述。

本文试图在以上方面作深入探讨,并由此透视宋代榷茶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一、蔡京茶法的内容和特点蔡京主政时期对东南茶法进行了三次变革。

要真正弄清蔡京茶法的性质和特点,不能仅仅罗列其条文,而必须分析其历次茶法对茶叶产、购、运、销各个环节及茶课的具体管理方式。

(一)崇宁年间的两次茶法改革自嘉佑改法以后,东南茶法实行了40余年的通商法。

通商法虽然消除了北宋前期禁榷法下茶叶用于沿边折中时的虚估问题,但自身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欧阳修曾指出通商法有一利而有五害。

所谓一利是“通商法行民无私贩之罪,岁省刑人甚多”,五害简单地说,就是使民破产甚至逃亡自杀、贩茶商人数量大减、顿亏国用、茶价高昂、不利沿边入中等。

“一利不足以补五害”,他建议重新审议茶法。

(注:《历代名臣奏议》卷263《理财》。

)此外,孙长卿、刘敞等人也纷纷上书指责通商法。

对于宋政府而言,嘉佑法最大的弊端是蔡京所说的“祖宗立禁榷法,岁收净利凡三百二十余万贯,而诸州商税七十五万贯有奇,食茶之算不在焉”(注:《宋史》卷184《食货下六》。

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与商人的关系(1)

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与商人的关系(1)

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与商人的关系(1)北宋在东南地区和川陕地区都先后实行过榷茶制度,其中东南实行至仁宗嘉祐四年之前,川陕开始于神宗熙宁七年之后。

北宋榷茶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官府首先严密控制茶叶生产,几乎完全垄断了茶叶资源,然后高价把茶叶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转向各地销售。

官府和商人构成了茶叶流通领域里的两大经营主体,双方围绕茶利的瓜分,结成了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本文试就此做集中剖析。

一、北宋榷茶制度与官、商共利争利关系的结成北宋前期,宋政府在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南北、福建七路地区实行的榷茶制度有交引法和贴射法两种。

所谓交引法:1.在淮南的蕲、黄、庐、舒、寿、光六州,官府设置十三个山场负责茶叶购销,六州产茶之民每年既要向官府输纳名曰“茶租”的岁课,还要以茶折税,余下的茶叶亦得全部卖给山场,官府给他们的报酬是预支的所谓“本钱”。

2.在淮南之外的其他六路,官府也设置了很多山场,但并不向园户预付“本钱”,而是在园户输租折税后,“余则官悉市而敛之”,官府再把茶叶分别运送到设在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口的六榷货务。

3.商人贩茶,必须先到京师榷货务交纳现钱或金帛实物,换得提货凭证性质的“交引”,再到六榷货务十三山场兑取茶叶,转向各地售卖;也可直接到六务十三场入纳钱帛,“计直予茶如京师”[1]。

4.自太宗雍熙年间始,宋朝在西北大量驻军,“切于馈饷,多令商入刍粮塞下,……授以要券,谓之交引。

至京师给以缗钱,又移文江淮荆湖给以茶及颗末盐。

”[2]这样,一手控制茶叶资源,一手换得入中粮草,中间“以茶引走商贾”[3],成了北宋交引法的主要运作方式。

5.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严酷的律条禁止园户隐匿茶叶及商人私贩,如“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没入之,计其直论罪”[4]。

又因福建生产的腊茶质优价高,故“腊茶之禁尤严于他茶,犯者其罚倍”[5]。

所谓贴射法:1.官府不再预给园户“本钱”征购茶叶,允许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

宋朝的茶叶专卖制度

宋朝的茶叶专卖制度

宋朝的茶叶专卖制度最早对茶实行专卖的是唐代,不过那时候茶还是高档消费品,饮用的人不多,因此收入不多,最高不超过四十万贯。

到了宋代,茶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对茶的专卖开始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源。

汉代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最早对茶实行专卖的是唐代,不过那时候茶还是高档消费品,饮用的人不多,因此收入不多,最高不超过四十万贯。

到了宋代,茶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对茶的专卖开始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源。

汉代为了增加政府收入,一批法家就想出来一个办法,把盐、酒这些东西人们实行政府专卖,既可以赚好多钱,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到了唐宋时期,茶叶的消费逐渐普及,政府当然又开始打起了它的主意。

蔡京推行了“茶引制度”宋代茶叶的主要产区在秦岭、淮河以南,政府在这些地方成立了六个“榷货务”负责对茶实行专卖。

政府规定,茶农所生产的茶不得私自出售,一律要卖给“山场”(“山场”再把收购的茶送到“榷货务”),收购价格以品质不同差别很大。

另外,收购时每百斤茶还要扣除25%的“耗茶”(茶叶会缩水)。

总而言之,老百姓和政府打交道一定是吃亏的。

政府收购到茶以后有两种销售方式,一是“官鬻”,主要是卖到国外,对金、夏的贸易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染指的。

再就是“通商”,卖给商人。

商人想做茶叶生意必须首先到东京去交钱,东京也有一个“榷货务”,这个机构是负责收钱的,收到钱以后开具提货单,商人凭提货单到南方的“榷货务”提货。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时使用的货币是钱和帛,运输非常麻烦,政府就把这项工作转嫁给了商人。

另外当时地方政府也常常挪用政府款项,此举也避免了这个弊端。

这个称为“入中钱帛”,简称“入中”。

宋朝建立不久就开始和金夏等国打仗,边防军队需要大量粮食,政府又想出一个主意,鼓励老百姓自己把粮食运到边境,驻军收到粮食以后给他们开具“交引”,凭借这个“交引”到东京可以领钱帛,也可以领茶叶的提货单。

这个称“入边趋粟”,简称“入边”。

“入边”政策实行以后,很多老百姓都踊跃往边关送粮,拿到“交引”以后他们没有实力做茶叶生意,就把它卖了。

2018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训练:两宋社会经济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

2018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训练:两宋社会经济练习题(无答案)-教学文档

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2.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3.胡焕庸、张善余的《中国人口地理》中,曾将南宋嘉定十六年、北宋崇宁元年各路人口的密【注:以北宋各路人口为100;两宋的淮南地区包括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大致包括今天安徽中部、河南的淮河以南、湖北东部地区。

】①政局变动使人口分布发生巨大变化②人口变化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③南宋江南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④福建路是南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反映出了①铁钱使用不便是交子出现的诱因②交子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票据③是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④官府发行管理保障资金周转需要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6.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润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茶叶专卖原因探析---对2010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第21题第1小问参考答案的质疑 [内容提要]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1题第1小题的参考答案,命题者给予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我们认为是有问题的,并结合题干中出示的材料、史实、史学界研究结论,认为真实原因应该是在茶叶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经济)“为了获得战马(军事);利用西北少数民族在经济上对宋王朝的依赖而在政治上加以羁縻(政治)”。

并指出命题者的参考答案出错的原因很可能是对材料的误读。

因此,我们呼吁要“有效地考查整个学界的研究概况,结合相关学科背景、准确地理解材料,编制出更准确、有效的参考答案”,“更好地为高考服务。

”[关键词]茶叶专卖,参考答案,原因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第21题: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这一小题的参考答案,命题者所提供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对这一答案,不知命题者为何如此议,但我们认为,这个参考答案是有一定问题的,与史实、史学界研究结论都有所不符。

一宋代茶叶专卖的原因茶马贸易自唐开始,发展至宋代,逐渐形成了以官营茶马贸易为主的体制,即宋政府垄断了茶叶的买卖,这是宋王朝统治者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考虑到军事、政治需要的结果。

军事上的需要,即对战马的需求,这是由宋代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决定的。

两宋时期,北部辽(契丹)、夏(党项)、金(女真)政权先后崛起,对宋王朝的统治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契丹自辽太祖阿保机建元后,开始南侵,先后灭渤海,从后晋石敬瑭手中获得燕云十六州,成为北方一大国。

北宋建立后,为夺回燕云十六州,开始了长期的战争。

而党项,至元昊时称帝,开始与宋交恶。

至于金,给宋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两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也旷日持久。

与辽(契丹)、夏(党项)、金(女真)等政权战争的失败,使宋王朝认识到战马的重要性,而宋王朝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产马质量不高,且花费巨大,迫使其把目光投向西北力量相对弱小,产大量优良战马的民族,如吐蕃、回鹘、党项(西夏政权以外的部分)等。

宋王朝购买西北三族的战马,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用钱币,但这种做,一方面宋政府难以承担其费用;另一方面,铜钱外流,会造成钱荒,并且如果外流钱币被销毁制造兵器,会威胁边境安宁。

所以北宋熙宁(宋神宗)以后,宋王朝即禁止以钱博马,改以茶博马为主。

以茶易西北少数民族的马,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宋王朝有足够的茶,还有是西北少数民族需要大量的茶。

宋代,茶叶种植、饮用、贸易已非常发达。

种植方面,在宋代产茶地已包括今淮河及秦岭山脉以南各地,《宋史》记载:“天下户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三分其一为产茶州军。

”[1]而这么多的产茶地、产茶户,最终生产出的茶叶,数量应该是惊人的,孙洪升先生推测:在宋代,茶叶一般年产量在7169万斤左右。

[2](P.81)这么大量的茶叶,就为宋代官营茶马贸易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物质前提。

这么多的茶叶,仅靠宋代本土居民,是无法消耗完尽的。

此时宋代的人口,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徽宗大观年间达到顶峰,但也仅2088万户,4673.4万余口。

[3](P.225)诚如贾大全先生指出的:“在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的宋代,每人每年平均是消费不了一斤甚至二斤以上茶叶的。

”[4](P.48)但实际上生产如此多的茶叶,说明茶叶的销售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

这个市场即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茶叶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效,而西北少数民族因食肉饮乳,“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5]茶叶成为其必须生活资料,吸引广大牧民,不论富贵贫贱,争相购买。

到宋代时已经是“不可一日无茶以生”。

[6]正是因为一方面中原地区茶叶经济的发展,同时西北少数民族把茶叶作为自己重要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受制于自身条件,宋王朝需要从西北地区进口大量的军马,而上述少数民族地区是战马资源的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正是这种所需,使宋王朝开始垄断茶叶贸易、推行茶叶专卖政策。

宋王朝对战马的需求,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

而西北少数民族并不是宋王朝直接控制之下,一定程度上甚至和辽(契丹)、夏(党项)、金(女真)一样,威胁到宋王朝的统治,而西北三族中同程度上对中原地区经济的依赖,宋王朝自然会利用这种经济上依赖性,达到政治上“羁縻”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西北三族(吐蕃、回鹘、党项)中,吐蕃[7]被“羁縻”的程度最深。

吐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但自达磨(809~842年)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宋朝时,仅西北地区的吐蕃就分为三部分,一部在河西(今甘肃武威、酒泉一带);一部在陇右(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还有一部在河湟地区(今西宁一带)。

这三部中,都受到西北劲敌西夏的威胁,因此,吐蕃诸部自然与他接壤的宋王朝联合起来,对抗来自西夏的威胁。

对宋而言,吐蕃诸部也自然是“宋朝利用来抵制西夏的重要力量”,[8](P.340)成为“羁縻”的主要对象。

这一点,当时的宋人也认识得非常清楚:“国初博易戎马,或以铜钱,或以布帛,或以银绢。

以钱则戎获其器,以金帛则戎获其用,二者皆非计之得也。

熙宁以来,讲摘山之利,得充厩之良,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戎人得茶不能为我害。

彼所嗜唯茶,虽奔风逐电之骏犹所不靳,以我蜀产易彼上乘,此诚经久之策者。

”[9]在这样一种目的下,宋朝用茶博马,在一定程度上,不求马之为用和马价,但求通过茶马贸易,从经济利益上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保持边境安宁,牵制西夏等政权。

综上,在宋代“与周边民族的马贸易中,表现得最兴旺、最活跃的是…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贸易”。

[10](P.139)而官营茶马贸易体制形成、宋王朝茶叶专卖的原因有二:一是宋王朝在中原地区茶叶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利用西北少数民族把茶叶作为自身重要的生活资料,而获得其大量优良的战马;其二是政治上宋王朝对大量战马与西北诸少数民族联合对抗北方诸强,保护边境安宁的需要,进而从经济上控制诸蕃,达到长久“羁縻”的目的。

二参考答案出错的原因前面已阐述了宋王朝进行茶叶专卖的原因,一为获得更多的战马,一是羁縻诸蕃。

但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中,为什么没有直接表明此两点,反而出现了“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这样两个莫名其妙的原因呢?我们猜测可能是命题者在对材料的理解上有偏差。

原材料引自明代谢肇制的笔记《五杂俎》卷四《地部二》,原句作:“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湮酪腥腥,非茶不解其毒,而中国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但茶禁当严,马数当核。

今之茶,什五为奸商驵狯私通贸易,而所得之马又多病残疾,不堪骑乘者。

直与之耳,非市也。

”命题者取其前半,并改“而中国藉之”为“……(中原)藉之”,这样的改写并不影响全句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命题者所取的前半部分有四句话。

去除首句“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11]剩下三句:“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而中国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我们认为:命题者即可能根据这三句话,与之对应,分别得出三个参考答案:“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增加财政收入”。

这样问题出来了。

其一,不能说因为说因为见(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宋王朝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推动茶叶专卖、满足其需要,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及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来说,宋王朝不会这样做,只会通过茶马贸易来控制当时位于西北,势力相对弱小的民族。

这一点,前面已经论述得非常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正是因为宋政府垄断茶叶买卖,加强对茶马贸易的管理,并且因为要达到“羁縻”的目的,对西北的马匹,一定程度上会不求其用和其价,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宋王朝同西北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发展。

如贾大全就指出:“两宋王朝所提倡和经营的茶马贸易,对宋朝军事上保证战马的需要,政治上保持同…吐蕃等族的友好关系和边境安宁,经济上促进汉族和兄弟民族相互之间的生产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2](P.54)即我们认为:“促进贸易发展”并不是原因,而是客观上带来的积极作用。

其二,“而中国藉之可以得马”,得的是战马,命题者给定的参考答案是“增强军事力量”,意思上没有变化,但如能直接表述为“为了获得战马”,似更佳。

其三,“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对这个“利”的理解,命题者可能把“利”单纯理解为“金钱”上的和“利”,故得出“增加财政收入”这么一个参考答案。

我们认为试题中对材料的断句是对的,即“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为一句,但这一句中的两部分应该是属于并列关系。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为一句。

而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总结,这个“利”应指“(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从而)羁縻诸蕃”、“可以得马”。

而不是与前一句处于并列状况。

命题者正是因为认为是并列关系,而得出一个多余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参考答案。

这而与实际情况也不类的,众所周知,茶马贸易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易,并且易的是战马,宋王朝交易过来的目的是军事,而不是再转卖于民间谋利。

如果硬要涉及金钱,那也应该是宋王朝用钱去西北易马,如宋神宗熙宁以前,曾以钱去易马,导致金银大量外流,最终还是转到以物易物的渠道上来。

三余论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1题,通过以茶叶为线索,考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镇、城市)、民族关系(宋蕃关系)、思想文化(理学、宋词)等。

在选材上紧密联系生活,内容上高综合,体现了新课改后高考命题趋向,因而受到不少师生的好评,但上述的参考答案不准确的瑕疵,是应该引起命题者的重视的。

如能有效地考查整个学界的研究概况,结合相关学科背景、准确地理解材料,编制出更准确、有效的参考答案,则能更好地为高考服务。

[参考文献]:[1] 《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下六》[2] 孙洪升:《唐宋茶叶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4] 贾大全:《宋代四川同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载《西藏研究》1982年第二期[5]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6] 《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7] 原材料中的“土蕃”,应读为“吐蕃(tû bó)”,而不应读为“土蕃(tû fán)”,从而理解为当地土著少数民族。

理由:一,宋时称少数民族为“戎”,如原材料中即有“西戎”一词;二是《五杂俎》卷三《地部一》有句云:“唐时回纥、土蕃,出其不意,便至渭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