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互市”起源说

合集下载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⑴茶马交易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⑵茶入吐蕃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⑶茶入回纥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⑷茶入西夏和辽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⑸茶入金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茶马古道的涵义: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泥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的起源: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康藏属于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种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皮毛、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茶叶和茶文化是从中国传入西方的第一物种;茶马古道的起始和终结,很难确定在两个具体的点上,一般来说,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到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西端,包括着中国的西藏和境外的尼泊尔、印度等等国家和地区;号称植物王国的云南,为茶马古道提供了最基本的贸易货物;早在2000多年前,用贝叶记录的傣族典籍贝叶经中,就有关于茶叶种植引用的记载;茶马古道的另一端西藏,人们一天都离不开茶,藏民们有“一日无茶则滞”的说法,在藏语中“茶”的发音是“jia”,藏族有一句古语说到“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为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他们的主食,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不但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易武茶山,茶马古道的一个起点;按照古书上记载,充当着茶马古道主要货物的普洱茶主产地是在云南的南部地区,核心区域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和大理市一带,其中最着名的茶山共有六座分别叫做倚邦、攸乐、莽枝、哥登、蛮砖和易武;清朝中期,每年进入六大茶山采茶的人有十万人之多,外销茶叶60000多担,相当于300吨;易武种茶的历史从公元200年左右开始,到现在大约已经有1800年左右;由于易武最先发明了紧压茶的加工,清朝乾隆年间成为茶叶生产的重要产地;一个地方产茶,一个地方需要茶,茶马古道就应运而生;在历史上,易武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普洱茶曾经是周朝和清朝有名的汞茶,在光绪年间,清宫中就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规范;从易武到北京,当年的马帮要走三个月;朝延传递一道文书,要走死十几匹快马;而皇帝把“瑞贡天朝”的匾额,赐给一户地处偏远的普通人家,这也跟茶有关;清朝光绪20年,公元1840年,易武人车顺来同村里的三个年轻人,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顺利通过了乡试、会试,取得了到北京殿试的资格;这时候问题来了,从这个地方到北京,听说要走三个月的路,当时中途不能耽误,耽误了过了考期考不成,所以没能参加殿试;易武人给皇帝敬贡了茶叶,由此获得了皇帝的褒奖,皇帝赐给他“瑞贡进士”的品位;听老人讲,当时御赐这块匾额,在易武轰轰烈烈地庆祝了七天七夜,易武茶叶的名声大振;当时这个易武茶叶由于质量好,加工认真,每年上贡的茶叶被指定为66666斤,因为听说是六时吉祥的象征,六六有福、六六大顺,所以指定要这个数字;每年在贡茶任务完成后,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万里之外的茶商赶着马来,等着把茶叶收购装上,再一站站由不同的民族接力,将茶叶运往遥远的西域;有的茶叶被水发酵结成一块,产生了霉变,运输路途遥远,不忍心丢弃,于是有了普洱茶的特殊工艺和传说;由红土地、阳光、雨露养育出的普洱茶,经过茶马古道上的自然发酵,成为了世界上惟一可以越沉越香的饮品;当年,在抗战刚刚胜利以后,大量的藏族马帮跑到易武去驮茶,藏族马帮一来就是两三百匹骡马、两三百匹马帮到镇上,把所有的老茶叶全部收购一空,然后就付当时的银洋,银洋一摞一摞堆在桌子上,数都数不过来,堆在哪个桌子上,把那桌子都压得吱吱咯咯响;在云南这个茶马古道的起始点,曾经发生很多故事,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就向我们展示出茶马古道的一些奥秘和意蕴;。

茶马古道的文化

茶马古道的文化

“茶马古道”参考资料【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渊源】一、茶马古道的起源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

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制茶业具有相当的规模。

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等地区则出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和历史作用茶马古道发展繁荣于唐宋以后,发展繁荣的原因在于以茶叶为载体的边地商贸的兴起与发展。

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

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使这条古道得到又一次的重视与发展。

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海上交通,又截了滇缅公路运输后,国际援华物资便只剩下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茶马古道也进入了一个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丽江古城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关系】丽江古城,始建于唐末宋初,它的兴起与茶马古道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它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茶马古道里的主体——马帮展开的,因此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形如孪生兄弟。

茶马古道的历史

茶马古道的历史

今日我们所谓“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

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

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

这种贸易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

中唐以后,茶不但在内地有广大的市场,而且运销塞外。

据史籍记载,早在唐中期,“世界屋脊”上就盛行饮茶之风,汉地物产在藏族地区惟茶叶一项最为人民所喜爱。

当时输入藏区的茶种应有尽有。

如李肇《国史补》下卷中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薪门者,此昌明者,此琶湖者”。

足见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输进藏区。

宋时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

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

元丰“四年(1081年),群牧判官郭茂询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

臣闻顷时以茶易马,兼用金帛,亦听其便。

近岁事局既分,专用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

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 请如诏便’。

奏可。

仍诏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自是蕃马至者稍众。

”(《宋史》《兵十二·马政》)。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南宋人张展曾指出“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之,民恃为命”(见《宋会要·食货)))。

几句话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地讲,“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又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及其对两宋政权的严重威胁,迫使朝廷保持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维持西南地区的和平安宁,不致腹背受敌,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童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茶马古道的起点

茶马古道的起点

在云南的高山与深谷之间,道路的延伸与一望无际的中原有着很大的不同。

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

以至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人们误以为古老中国最初与外界的联系,靠的是那条起自西安、横贯欧亚大陆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事实上,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之前的几个世纪,横穿云南并最终抵达印度的南丝绸之路就顽强地传递着东西方文明。

而这条南丝绸之路,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茶马古道的前身,因为它是云南最早与外界相连的通道,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

公元前322年建立的印度孔雀王朝的两部重要著作《政事论》和《摩奴法典》中,就已有“支那”及“丝”的记载。

而茶成为世界第一饮料以及公元前5世纪凯撒大帝身着丝绸盛装出现在王公贵族面前,引起朝野震动的记载,更是茶马古道沟通东西传递文明的有力佐证。

但是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

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

当然,茶马古道真正在云南大地上频繁地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据研究茶马古道的学者统计,当年以思茅地区的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竟然有十八条之多。

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茶马古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法计数的苍生。

一、茶马北道尽管当年以思茅、六大茶山、勐海等地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交错着延伸到各地,但其主道大体可分为北道、西道和南道。

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再由昆明一直北上直至京都。

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也是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

雷继初先生在《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旅游开发》一文中谈到,当年的普洱茶由产地运至昆明,要经过思茅、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因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昆明15个驿站。

唐与回纥的互市贸易与诗歌创作

唐与回纥的互市贸易与诗歌创作

马 、茶 ,还有许多其它 物品也在进行 互市交 易。贞观二 十一年 ( 6 4 7年 ) 正月 , 唐太宗 在宫廷宴请 部落首领 , 诸 首领称 : “ 臣等既 为唐 民 , 往来 天至尊所 , 如诣父母 , 请于 回纥 以南 、 突厥 以北 开一
道, 谓之参天可汗道 , 置六十八驿 , 各有 马及 酒 肉以供 过使 , 岁贡
诗的前六旬写 回纥每年都送来很 多马 匹进 行贸易 ,以致路
数 民族 地 区的特点 出发 , 实行羁縻 政策 , 进行 茶马互 市 , 促 进 了
边 疆地 区的经 济发 展 , 改善 了人民生活 。同时 , 还满足 了封 建王
边的草都被吃 尽了 。因为路途遥 远 ,马到 了中原后就成皮 包骨
2 0 1 4年 6月
文 学 研 究
唐 与 回纥 的互市 贸易与诗 歌创 作
李枋笑
甘肃警察职业学 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4 6

要: 本文以反 映唐与回纥的互市 贸易诗为研 究对 象, 运用文史结合的方 法, 通过诗 史互证 , 考察唐王朝 与回纥的 交往 , 探 讨 民
族 融合 、 对外 交流给唐代文化和唐诗创作 带来的影响 。 关键词 : 唐; 回纥; 互市 ; 诗歌
掠, 广平 王同止之 。及收东京 , 回纥遂人府库 收财 帛 , 于市井村坊
剽掠 日而止 , 财 物不可 胜计 , 广平 王又 赍之以锦 厨宝贝 , 叶护 大喜 。” ( 并通过 绢马贸易 , 频频向唐朝敲 诈勒索 : “ 回纥恃 功 , 自
乾元 之后 , 屡遣使 以马 和市缯 帛 , 仍 岁来 市 , 以马一 匹易绢 四十
( 6 3 2年 ) 将交市监 改名为 “ 互市监 ” 。武则 天垂拱元年 ( 6 8 5年 ) , 曾经一度 改称 为“ 通 市监” , 但是不久又 恢复为 “ 互市监 ” 。“ 每监

话说茶马互市

话说茶马互市
有 高 档 的 ,也 有 比较 便 宜 的 ,买 茶 还 可 以讨 价 还
日久 ,茶 叶渐 渐 成 为他 们 日常 生活 不 可 或 缺 的必 需 品 。但 藏 族 聚居 区不 产 茶 , 他们 获取 茶 叶只 f H l iJ  ̄
仗 内地 供 给 。于是 , 马 市易 、 通 有无 , 茶 互 就成 为 中 原王 朝 与 西北 吐蕃 族 共 同的需 求 和愿 望 。
价 。西 宁许 许 多 多 商场 各 种 茶 叶琳 琅满 目, 消费 者 选 购到 称 心 如 意 的 茶 叶 是 十 分 容 易 的事 。可 是 往 前推 三 百 年 ,那 时 青 海 人 要 买 点 儿 茶 叶还 真 是 件 难 事 , 其 是 平 民 百 姓 , 钱 也 买 不 到 , 叶 是 要 尤 有 茶 用 马来 换 的 。本 文 要 就说 说 历 史 上 的茶 马互 市 。 啥 叫茶 马互 市 ?就 是 茶 叶 与 马匹 直 接交 换 , 不 经 过 钱 币作 为 中介 的 一 种 物 物 交 易 形 式 。历 史 上 茶 马 互 市发 生 在 我 国西 部 , 要 在 汉 、 两 族之 间 主 藏
为牢 同 。 明代 与茶 马 贸 易 配 套 的管 理 机 构 更 为 庞 大 ,管 理 制度 比前 朝 更 为 严 密 ,茶 马 交易 更 为 活
跃, . 步 趋 于 制 度 化 。如 产 茶 地 方 有 茶课 司 、 且逐 茶 仓 , 叶运 输 由茶 运 司管 , 所 官 军 有 巡视 保 卫 之 茶 卫
上 占有 重要 地 位 。 据 史 书记 载 , 国 历 史 上对 茶 叶 实行 征税 、 我 管 制 、 卖 措 施 始 于唐 朝 , 其 晚唐 时茶 马互 市 渐 渐 专 尤 增 多 。不 过 , 正 较 大规 模 的茶 马 互市 开 始 于北 宋 真 时期 。我 们 知 道 , 代 战争 使 用 的都 是 现代 化 武器 现 和装 备 ,如 最 近 发 生 的 美 英 法 等 多 国部 队 打 利 比 亚 , 匹 根 本 用 不 着 , 古 代 作 战 , 匹 是 不 可 缺 马 但 马 少 的 重 要 装 备 ,它 的 作 用 不 亚 于 现 代 的 汽 车 、 飞 机 。北 宋 朝 廷 因 为 常 常 与 辽 、 夏发 生 战事 , 马 西 战 消 耗 多 、 求 量 大 , 中原 本 土 又不 容 易 解 决 这 个 需 而 问题 ,于 是 便 把 获 取 马 的希 望 寄托 在 西 北 地 区 的

黑茶的故事和传说

黑茶的故事和传说

黑茶的故事和传说
黑茶是一种传统的茶类,起源于中国湖南省的黑茶区,经过长时
间的发酵和储存,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以下是一些关于黑茶的
故事和传说:
1. “茶马互市”:黑茶在古代便开始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交换商品流通。

据传,唐朝时期,茶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黑茶作为一种
储存时间较长、口感醇厚的茶类,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由于丝
绸之路的畅通,黑茶开始在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和贸易,形成了“茶马互市”的局面。

2. 唐朝黑茶:唐朝时期,黑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成为一种专业
的茶叶制作流派。

在唐朝,黑茶被广泛用于祭祀、商务、军事等方面,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3. 黑茶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陈藏器的人,在唐朝时期发
明了“黑茶”,并将其发扬光大。

陈藏器善于制茶,所制的黑茶口感醇厚,受到了广泛好评。

他的黑茶制作工艺和配方,一直被视为茶中精髓。

4. 茶王争霸:在湖南省的黑茶区,有一位名叫吴智强的茶农,他
所种植的黑茶品质优异,被誉为“茶王”。

吴智强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不仅在口感、品质上不断改进,还致力于将黑茶的制作工艺传授给更
多的人,成为了黑茶事业的代表人物。

拓展:除了以上的故事和传说,黑茶在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生活方
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古代战争中,黑茶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被广泛用于储备和运输。

在清朝时期,黑茶成为了重要的祭祀
品,用于敬祖祭神和祭祀仪式。

如今,黑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推崇。

茶文化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

茶文化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

茶文化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今日我们所称的“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

茶马互市的出现茶马互市始见于唐代。

据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茶“往年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就是例证。

但此时的以茶易马,并未形成一种定制,西北少数民族向中原市马,其地仍按值回赐“金帛”。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盐铁史王明才上书:“戎人得铜钱,悉销铸为器。

”于是设“茶马司”,禁用铜钱买马,改用茶或布匹换马,成为一种法规。

另外,在设茶马司的同时,在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开设马司,用茶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的马匹。

这是因为边境少数民族有马无茶,在他(她)们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而内陆有茶无马,马还是战争和生活用具。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对安边卫国、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于川(成都)、秦(甘肃天水)分别设立茶司和马司,专管茶马互市之事。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至宋高宗绍兴初,改设为都大提举茶马司,它的职责是根据《宋史·职官志》载:“掌榷茶之利,佐邦用。

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南宋时,有8个地方,设有茶马即四川五场、甘肃三场。

前者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吐蕃的茶马互市;后者全都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回纥、党项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政策,自宋代确立以后,到了元代,因本部蒙古族不缺马匹,茶马互市暂告中止,买卖茶叶改用银钱和土货交易。

明代开始,茶马互市重新作为一项治国安民的国策,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方休。

茶马互市的沿袭自宋代茶马互市定制以后,由于这项政策对于补充战马,满足军需,增强国防,以及安定边境,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生活,进而对推动和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以致茶马互市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一直为历代官府所采用。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摘要: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

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同样具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关键词:茶马古道历史意义经济文化政治茶马古道的由来与线路形成茶马古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马古道尽可以上溯到青藏高原与低地社会有交流开始,譬如先秦商周旧石器时代,是以云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滇、川、藏、湘、黔、桂等省区及其与毗邻省市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古代交通运输干线。

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中国唐代汉族产茶区的茶和吐蕃良马的交易,史称茶马互市或茶马互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

商人在官方指定的交易地点,茶和马互相交易,时间久了就有了相对固定的茶马互易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茶马古道四川到西藏部分是古代唐蕃古道的路线,而且茶马古道与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天水、兰州等地交叉、重叠,可以看到,茶马古道与中国其他几条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马古道在中国境内主要有两条(一说有三条,即西宁至拉萨的唐蕃古道①属于茶马古道):第一条是以云南产茶区西双版纳、普洱为中心的路线,走向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最后到达拉萨,从拉萨出境,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家。

第二条是以四川的雅安为中心,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到西藏的昌都,与滇藏茶马古道相汇,经过察隅、林芝等地,进入到拉萨。

茶马交易的起源是什么

茶马交易的起源是什么

茶马交易的起源是什么在很久之前,人们都是用同等的货物来交易,以便达到自己所需要的货物。

那你听过茶马交易吗?茶马交易我国西北地区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茶与粮是同等必需,有'一日无茶则泻,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古时战争,主力为骑兵,马是战场上决取胜负的重要条件。

于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换多数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6~758年),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宋代茶政严厉,于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 各置榷茶、买马司。

其后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复分为两司。

元代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政策。

到了明代,不仅恢复了宋朝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只换茶120斤,平均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

清代茶政执行松弛,私茶多,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到雍正帝胤祯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止。

茶马交易实施将近700年。

古代政策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

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

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

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由于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统治者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并严禁私贩。

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

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发展,民间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进行贸易。

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

最新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

最新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

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内容提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叙述了唐代和宋代茶马互市的基本情况、发展演变,同时也对唐宋两代茶马互市的不同点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茶马互市民族贸易唐宋时期一、引言互市,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或不同地方割据政权之间的一种特殊经济交往与沟通形式。

互市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如“边境互市”、“合市”、“和市”、“榷场”、“榷场贸易”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互市主要包括绢马贸易或茶马贸易等内容,其内容变化主要取决于特定时期贸易双方的需求。

互市的产生,实际上是由内地与边疆生产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农耕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分工。

互市出现的时间比较早,而茶马互市则兴起于唐宋,盛于明清,维系时间长达千余年之久。

茶马互市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以物易物的一种特殊性贸易形式,系一种互补性经济,在我国商贸史和民族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茶马互市曾经对繁荣农牧业经济,改善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生产和生活结构,促进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马互市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禁榷的性质,一度曾由政府实行统购统销,并完全由政府垄断;即使商人从事经营,也必须在官府的严格控制下进行。

茶马互市首先兴起并主要发展于我国西北地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我国古代的西北地区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地带,这里亦农亦牧,农牧相间,民族经济的交往是当地民族须臾不可或离之事,正如史书上所言,西北地区是“华戎所交”之地,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北地区又往往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分界线,或者说是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分界线,不同类型的经济互补是这里自始至终存在的一个特色。

至迟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开始,丝绸之路便贯穿于西北地区全境,民族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族经济交往已经初具规模。

茶马古道原来是这么来的

茶马古道原来是这么来的

茶马古道原来是这么来的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遗产丰富而神秘的路线,它既是一条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还是一条适合徒步的极品路线,它就是茶马古道。

如果你对茶马古道感兴趣,一定不能错过它的由来。

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又先后与吐蕃、回纥、突厥开展了以丝绸、茶叶交换马匹的互市交易,订立了互市地点,建立各种互市制度并安排专人管理。

互市初期,中原王朝主要用金银、绢帛交换西域的战马和畜牧业产品,历史上称其以丝绸为主的“绢马交易”。

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

在需求价值不平等的情况下,自然西域人拥有更大的易货定价权。

“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不平等”的绢马交易很快给大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和经济负担,无以负荷。

为遏制这样的贸易逆差,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贸易主体由可有可无的丝绸演变为“不可一日不食”的茶叶。

茶,成为中原可以与西域战马抗衡的重要物资,从此再也没有从互市清单中消失。

宋朝,更是订立了“榷茶博马”的制度,专以茶购买马匹,禁止或限制他物与马的交易。

短短几十年里,吐蕃、回纥等地方出现了大量买卖交易茶叶的人,安徽茶、江苏茶、湖南茶……来自中原各地的茶叶都可以在互市的市场中见到。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唐代的《新唐书》《封氏闻见录》都记录下了这样的互市盛景。

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间,能够达成双边贸易并非易事,这取决于对所交易物品的普遍需求性,及所交易物品的对等价值。

中原对马的渴望由来已久,然而从“绢马互市”过渡到“茶马互市”,大唐王朝是如何在短时间完成这一完美的过渡,又是如何大幅提高茶叶市场需求,将大唐的贸易逆差局势反转?吐蕃、回纥、匈奴、吐谷浑皆不产茶,本无饮茶习惯,更不了解茶叶的药用功效及茶文化内涵,为何外来的饮品会成为比丝绸更珍贵的货物呢?这样的贸易地位的变化真正要归功于那些和亲公主们百年的文化铺垫。

探寻古道的阅读答案

探寻古道的阅读答案

探寻古道的阅读答案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

“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注重“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讨厌饮茶。

宴请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拎的也就是茶;辛苦了,饮几口热茶能够消解烦躁;病了,饮一口浓茶能够解热回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食牲畜,马喝了急增慢,牛喝了减少奶量。

尤其就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吃饭可以求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多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至了清代,“茶马互市”做为一种关键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市场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例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市场需求也已经开始减少;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市场需求虽然增加,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稀有药材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为;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经济繁荣。

南宋时期宕昌茶马互市研究

南宋时期宕昌茶马互市研究

南宋时期宕昌茶马互市研究张士伟【摘要】宕昌是南宋最重要的茶马市场.政府在河池县(今徽县)设立了秦司,并制定了奖惩激励制度,对宕昌茶马互市进行有效管理.为了规范茶马贸易的秩序,稳定马匹价格,政府一方面严厉打击贩卖茶叶、茶籽和茶苗入蕃的奸商;另一方面严禁私贩马匹.宕昌马主要用来供应三衙和川陕驻军.押运纲马到都城的路途遥远,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花费浩大,而且马匹的死亡率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南宋试行了水路运输,这是中国航运史上的创举.但在操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最后夭折.宋金曾多次争夺宕昌.1236年,蒙古军队占领了宕昌,宕昌茶马市场消亡.【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南宋;茶马贸易;宕昌【作者】张士伟【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研究中心,甘肃陇南 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在南宋和金的博弈中,战马的作用非常重要。

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说:“朝得贤辅佐,军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

”[1]卷369《刘光世传》宋孝宗曾下诏:“军机之务,马政为先。

”[2]卷242《马政》抗金名将虞允文也曾说:“况今日之事,敌以多马为强,我以无马为弱。

强弱之所以异,三尺之童皆知之,马政其可以不议哉!” [2]卷242《马政》故在南宋与金、蒙古的铁骑搏杀过程中,马政被置于国防的最高级别。

南宋的马匹来源分为二部:“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陲,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

”[1]卷198志第151·兵十二·马政宕昌茶马市场的规模大,马匹主要来自党项族、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地区,品质优良,久负盛名,是南宋时期最好的战马,“川、秦马司互市之地,惟西和、阶州并是西马,比诸州为最上。

”[3]职官43宕昌茶马市场的兴衰与宕昌马的交易数量和质量,对南宋部队的战斗力和对外战争的胜负有决定性影响。

茶贸与茶马互市

茶贸与茶马互市

茶贸与茶马互市作者:兰字尧来源:《现代艺术》2018年第07期汉代,蜀郡茶叶交易繁盛。

宣帝时谏议大夫、资中人王褒在《僮约》中所记,“下至江州,上至湔主”“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市聚,慎护奸偷”。

这说明,当时从都江堰、青城山(湔主)至成都,又至彭山(武阳),再至泸州(江州)已形成茶路。

茶路上茶商云集,买卖兴隆,这是蜀茶贸易的南路。

从汉代开始,都江堰、青城山为冉駹、羌氐、吐蕃的茶贸之地,称为茶贸西路。

《天府源头第一镇紫坪铺》一书中记载:蜀汉时,平西将军马超守护都江堰,修建了对羌贸易的邸城,吸引羌人在邸城用羌地马匹和其它特产交换都江堰、青城山所产的羌人无比喜爱的茶叶,开茶马互市先河。

唐代,由于蜀地茶叶种植生产历史悠久,并且具有特殊的区位、地理、气候、土质优势,故使青城山所产的雀舌、鸟嘴、麦颗及周边的名山、绵竹、彭州、涪州的茶叶成为天下名茶。

由于质量优、产量高,加上朝廷对茶叶流通无限制,因此蜀茶“南走北越,北临五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

不但如此,蜀茶还广销黎雅、松潘及藏区,并经陕西进入西北地区。

唐初文成公主出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将茶叶作为陪嫁品带入吐蕃,并带去唐朝的饮茶习俗。

吐蕃人饮茶后,油腻去、消化良,于是嗜茶成性,饮茶成风,无茶不可。

同时,产于青藏高原的战马,满足了唐王朝国防和征战的需要。

于是,便开始了汉和吐蕃两大民族、内地和青藏高原两地的茶马交易,继而形成互利互惠的茶马互市。

唐代,青城山与吐蕃地相邻、人相往。

青城山以茶易马的茶叶运出通道被称为“茶马古道”,有“西路茶马古道”和“南路茶马古道”之分。

唐朝,岷江在上游的治理范围为沿岷江河谷一带,从青城山翻越熊耳山后即为吐蕃族的活动区域。

仅一山之隔,有山道相通,民国《灌县志》记载,“唐时吐蕃崛起,蜀与为邻”。

青城山所产的边茶味浓、味涩、味苦,是去油腻、助消化的佳品,深受吐蕃人的喜爱。

于是,蜀、蕃就近开设茶马互市,熊耳山峡谷便成为了“西路茶马古道”。

唐朝茶马古道历史介绍

唐朝茶马古道历史介绍

唐朝茶马古道历史介绍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

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

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

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

茶叶Jo ur na l of T e a2008,34(3):192~195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韩海华周斌星’(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昆明650201)摘要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起源古代的“茶马互市”。

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茶马互市”足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

云南茶区的各族人民是最早发现、利用茶树的民族。

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也赋予了“茶马古道”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互市,民族风情中图分类号:T S272;G11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0577—8921(2008)03—192—04茶马古道:The Minorities’S Culture o n T h e RoadHAN H ai hu a,Z HO U Bin xin g(College of L o n g R u n P u—e r T e a Y u n n a n Agr icul tura l U n i v e r s i t y。

K u n m i n g650201)Abstract茶马古道,which is ca lle d“The Si l k Ro ad”i n sou th chin a,ca n date ba ck t o the “茶马互市”.“茶马互市”can b e appreciated kin d o f t r ad e a ct ivi ty d om i na te d by dealings w ith Tea a nd Horse.Yunan is t h e c r a d l e of茶马古道,and th e m i n or i t i e s in th is reg ion first discover and ma ke u s e o f th e te a.Th e mel ting o f d i v e r se peopl es bring o u t the vi vi d cu l tu ra l c ha r ac t er is t ic of a ll t he m ino ri ti es.Key wo r d s茶马古道;t h e cult ur a l o f al l t h e m i n o ri t i e s;a kind of tr ade;a mo ro us fe el i ng s of a l】th e m i n or i t i e s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茶马互市演变及贸易特点

茶马互市演变及贸易特点

茶马互市演变及贸易特点茶马贸易,又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国政府在边境区域同治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茶易马的贸易政策或制度。

茶马贸易虽然始于唐朝,但真正形成完善的制度却是在宋朝。

茶马贸易兴起需具备两个基础:一是少数民族对茶有着很大的需求,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本民族地区又欠缺茶叶,需从中原输入,而拥有马匹又是优势所在;二是中原盛产茶叶,茶叶产量丰富,制造极精,可以满足周边少数民族的需求。

宋朝几乎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之下,战争的频繁,必定对战马需求量极大,而采用钱币贸易,对自身来说也是一大威胁。

《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八年,有司言戎人得钱,销铸为器,乃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

《宋史•食货志》云:“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熙宁间,又置场于熙河。

南渡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其间卢甘蕃马岁一至焉,挑州蕃马或一月或两月一至焉,叠州蕃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马也。

其他诸蕃马多鸳,大率皆以互市为利,宋朝曲示怀远之恩,亦以是羁糜之。

绍兴二十四年,复黎州及雅州碉门灵西碧易马场。

乾道初,川、秦八场马额九千余匹,淳熙以来,为额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匹,自后所市未尝及焉。

”一、茶马互市的演变迄至宋代,汉藏茶马贸易才有了空前的发展,宋廷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茶马互市。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茶叶已成为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自唐茶叶传人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31。

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均有饮茶习惯。

同时,中原地区种茶区域扩大,种植技艺不断提高,茶叶产量达到空前水平。

第二,宋代定都中原战马紧缺问题相当严重,制约着人民的生产与宋朝的边疆防御。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为缩小,其控制区主要是农耕地带,而且,在北方相继出现了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夏政权。

他们长期与宋对立、挑衅争战,威胁着宋的安全。

同时,产马之地的契丹、西夏政权为了自身利益,绝不轻易将马匹输入宋朝,因为此举只会加强对手的实力而威胁自身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马互市”起于唐,兴于宋。《滴露漫录》中说:“茶之为物,西戎、土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这里“茶”已同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起来了。宋朝的统治者们用茶马贸易来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并提倡,人民需要,“茶”借此而传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茶马互市在唐朝开始。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由于西夏、辽国等切断了唐波古道,川藏古道成为内地前往拉萨的主干线。
元代,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为利益驱使,走私者大量出现。
清朝时茶马互市的规模更大,茶马古道的滇藏古道基本成形,康熙时批准在打箭炉设立茶关,形成了茶马古道的北道,叫做川藏商道。
清末民初,茶商大量增加。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茶马古道在全盛时期时,来往于丽江至拉萨之间的马帮的牲口由四五千头,发展到一万多头。
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藏区居民,因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摄取大量的脂肪和热量,其主要食物是糌粑、奶类、酥油和牛羊肉,但是糌粑太燥热,奶类和肉类脂肪过多、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藏民为分解脂肪、防止燥热,于是需要靠茶叶来帮助消化和分解热量。同样,内地的军队和民间役使因为征战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多良马,于是,这样各取所需的茶、马交易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就是茶马古道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