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并解释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球被踢飞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现象,引导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两个人相互推挤、弹簧被压缩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让学生解答并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的掌握情况。
7.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等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8. 作业设计: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题目包括:(1)解释力的概念。
(2)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解释力的相互性。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教案我设计的这节课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的教案。
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力的概念、作用和效果,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了解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教学难点: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小车、木板、滑轮组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力的三要素。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如吹气球,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相互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如两个气球相互挤压,了解力是相互的。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并用尺子测量力的作用点。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活动难点: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建筑、科技等领域。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我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力的概念是理解力的一切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理解力的定义是非常关键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2
第七章力第1节力力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由于生活中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能理解力的概念.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尤其是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以简单的实验为基础,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探究,全方位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本节教材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引领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从宏观入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学生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学生经常说谁的力气大,但物理学中的力概念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的理解还是表面的,对于如何科学认识力的概念,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还不适应.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与条文,而应该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发现、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知识.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故本节课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实验法、归纳法.磁铁、小铁球、弹簧、小车、旱冰鞋、斜面、气球、铁钉、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P5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基本的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图片: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中国选手林清峰以总成绩344公斤获得冠军;“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教师提问:林清峰能举起杠铃的原因是什么?“神舟十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再创我国的辉煌飞天梦?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另一个人,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请同学们说出在哪些地方还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理.)二、进行新课(一)力1.力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此有关的力的现象,总结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作用.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力的存在至少涉及几个物体呢?教师列举各种力的现象,学生讨论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2.力的单位教师讲述: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学生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为2 N.教师讲述: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 N;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让学生再亲自感受一下物理教材放在手上时的2.5 N的压力.(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对点训练】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必须相互接触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答案】C(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分组实验一:1.用力捏橡皮泥;2.用力压和拉弹簧.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总结:1.橡皮泥形状改变;2.在力的作用下,弹簧缩短或伸长.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分组实验二:教师请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小铁球、斜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还可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进行实验:用力推小车,用手挡住小车使小车停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小车受力后又由运动变为静止.学生进行实验: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一侧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甲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点训练】下面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答案】D(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问题过渡: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并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交流感受.(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3)教材P4“想想做做”推门实验:用同样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看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学生进行扳手腕游戏,通过游戏,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2.力的示意图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师生归纳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要注意作图的顺序:首先找到作用点,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末端写出力的性质.教师通过例题规X画力的示意图.【例】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甲乙【解析】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沿绳子水平向右.从A点开始,沿绳子水平向右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拉力.【答案】如图乙所示.(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点训练】用100 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作出该力的示意图.【答案】(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刚才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力的现象,同学们已能正确地说出谁对谁施了力,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些现象:撑船的船夫离岸时用撑竿给河岸一个力,结果船被撑走;碰碰船去撞别人时,自己却被撞走.究竟是谁对谁施力呢?学生分组实验三: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想想做做”中图甲的实验,找一位同学做做图乙的实验.使学生体会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施力.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巩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对点训练】X斌和李晨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面对面站在水平光滑的水泥路面上,如果X斌用力推一下李晨,其结果是()A.X斌仍然静止在原地,李晨被推开B.X斌与李晨同时向后退C.李晨受到X斌的推力,X斌没有受到力的作用D.李晨先向后退,之后X斌向后退【答案】B三、学以致用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手推车时,手推车的力大于车推手的力D.孤立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2.下面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火箭刚起飞B.顶足球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3.与地面夹角成30°的方向向右斜拉小车的力为80 N,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答案】3.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4.直观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七章力第1节力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用符号F表示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1.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首先通过观看课件而引入力,然后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分析,总结出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3.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力》《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
教师用:教学课件、磁铁、大头针、弹簧、小钢球。
一、新课引入:观看图片,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
你观察到了图片中的哪些现象?又有哪些是物理现象?观看图片,一些生活中力的例子。
人推车,推土机推土,运动员举起杠铃、踢球,都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些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需要对其他物体施力/用力的例子。
二、知识讲解:这些例子中都有力存在(推、拉、提、压、举)。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我们发现这些例子中会有两个物体出现,一个是主动施加力,一个是被动受力。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产生需要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理学中,用F来表示力,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符号N。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推桌子,感受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拉力传感器,让学生观察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正确。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正确。
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人教版(new)
7。
1 力
教学过程设计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还会思考如何将力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是一个重点。
我希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也是一个重点。
力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生活中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去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力的理解。
另外,我对于活动过程的安排也是一个重点。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_力_教案
讲授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讲授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板书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
说明了什么?
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板书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总结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
第七章 第1节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章 第1节力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案
第1节力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或者学生:举例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 由课前举的例子分析,得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进而引出力的定义、单位、符号力的表示符号:F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学生活动:思考题①.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力的产生至少要两个物体②.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与是否接触无关。
2.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提出疑问: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效果?(有条件或者在课室上课可做)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PPT上的动图和实验视频,让学生理解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三要素由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观察下列图片分析总结(有条件或者在课室上课可做)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学生活动:练习反馈5. 课堂小结课时2:1.回顾上节内容的知识点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7.1力一、教材剖析本章叙述的是对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含力、弹力、重力。
本章内容与高中的相关力学知识联系亲密,是是此后学好其余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观点,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明确力的作用成效,会进行简单的剖析。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习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剖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表示图。
本节拥有预备性,无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课目的1、认识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因素3、会做力的表示图三、教课要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成效2、力的三因素四、教课难点力的作用成效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相关五、教课过程(一)情形引入、展现目标1.由以上现象能够发现什么?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由以上现象能够发现什么?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研究、精讲点拨1.力的观点⑴力的描绘: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成效: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单位:牛顿2.力的三因素3.力的表示图⑷力的表示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堂小结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波及力的观点、力的三因素、力的表示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成效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相关。
例 1对于力,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因此这个力能够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可以走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必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不过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分析本题可依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要想有力,一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二者缺一不行.物体在对其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必定遇到其余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 D选项离开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 C 项则扭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需有两物体发生互相作用即可,不必定非得接触,故 C 错.选B。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教案
7.1力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
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3、会做力的示意图三、教学重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四、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力的概念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单位:牛顿2.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解析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
八年级物理下7.1力教案
第一节力【教课目:】1、知与技术:(1)知道力的看法和力的位。
(2)知道力的三因素,能用表示表示力。
2、程与方法:(1)通活和生活感觉力的作用成效。
(2)认识物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相关象。
3、感情、度与价:(1)在察体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度。
(2)从力用三因素表示的案例中科学方法的价。
【教课重点:】1、力的看法和力的位。
2、力的三因素,用表示表示力。
【教课点:】1、力的看法2、物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相关象。
【教课程:】一、引入新( 3’)"力 " 个字大家太熟习了,同学知道" 力 " 字有多少呢?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斗力⋯⋯“ 力”力所不及、力所能及、言传身教、身力壮、力求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出的么多" 力 " 中,力的含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 力 " 又是什么呢?二、新教课1 、力的定( 10’)手拉活一:① 同学使劲拉簧、弯尺、气球,感觉力的出。
人推②把磁和一个分放在小上,凑近,察象。
脚踢合才的感觉和,再合生活中的一些力出的景,以及本上的 12.4-2 ,达成右上表。
手扑引学生出的案例,尽量成效各不相同。
磁吸引生剖析上表得出:力是物体物体的作用。
力的位是,称,符号活三:领会力的大小。
手托物理本的力大是 3 牛。
充例子:托起两个蛋所用的力大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是700N;一个量是 40 的同学地面的力大是400N 等等。
剖析:力不可以走开物体而存在;力的出最少的有两个物体,两个物体分叫施力物簧球球球磁体和受力物体。
而且是同时存在的。
力作用时物体必定一定接触吗?不必定。
2、力的作用成效( 5’)活动二:小组议论,上边的案例中力产生的成效分别是什么?分组回答总结: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能够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要特别说明运动状态中的双方面:运动速度,运动方向。
反过来,我们也能够依据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能够判断物体遇到了力的作用可是我们也看到力的成效在改变时,有时却不相同,如脚踢球后,球速有时是不相同的。
(完整)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整体设计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
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
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7_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明白得应注意以下两点。那个地址所说的作用指的确实是力。当有力显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彼此的
从生活中的体会咱们能够明白,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得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什么缘故咱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历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专门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咱们一路来探讨吧!
教学活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咱们常常提到“力”那个字,可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小、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使劲。这些有力显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因此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大量情形下,尽管没有显现肌肉紧张的情形,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成效。大伙儿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4)学生举例(各类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成效吗?
板书设计
1.力
教学反思
学生对力有浅薄的熟悉,但往往是不确切乃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归纳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彼此的;(3)力所产生的成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术
明白力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
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
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
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
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教师:做完活动后,赢的一方请站起来;同学观察一下,这些同学有什么体征呢?
学生:个头较高,身体较壮。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个头较高,身体较壮,侧面反映这个人的一个什么特征?
学生:“劲”大。
教师: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劲”大,实质上就是我们物理上的力,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
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下课本上的图片。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起重机,汽车等。
教师: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其他物体能否产生同样的效果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力是什么
教师:结合上面的事例,我们分析下要产生力,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学生:需要两个物体。
教师:而在物理学上,我们把推、拉、举、压等称为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下力是什么?
学生: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两个物体呢?
学生: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用力敲桌子,小车的作用,站在滑板上推墙。
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发现什么?
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甲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高跳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弓、跳板和撑杆发生了形变。
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踢球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球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头球攻门时还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这些都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所以,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下面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学生:发点球、下落的物体撞在地面上、下落的物体越来越快、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乒乓球遇到球拍反弹回来。
4.力的三要素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推门的游戏。
首先在门的同一
点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沿方向推门,同学们感觉下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其次在门的同一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沿不同方向推门,发现此时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再次在门的不同点用同样大小的力沿相同方向推门,发现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以上演示实验,我们发现当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会有不同。
教师:物理学上,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教师:在任何科学技术读物中,图都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图往往能够把有关现象或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人的印象有时比文字叙述更清楚。
同样的为了表示力,我们引入了示意图,这样可以很直观明了把力展示出来。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画力的示意图吧。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了力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教师:物理上我们就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
例1.(多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空的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
A.紧急刹车
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
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
五、达标测试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学案达标测试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的概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给学生介绍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明白力对生产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