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宿命强渡大渡河18勇士缘何无伤亡

合集下载

「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珠穆朗玛峰。

长征精神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凝聚与折射出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神。

以下是YJBYS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长征故事之红军不怕远征难,欢迎参考阅读!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反动派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跨越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一段光辉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而长征途中的无数的感人事迹,更是让这段岁月大放光彩!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个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一袋干粮这是一个小红军随部队长征的故事。

1这个小红军叫小兰,13岁。

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经常受到地主的剥削和打骂。

当时生活条件没现在好,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别提读书了。

(所以同学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现在,努力上学呢?)后来,红军来了,嘘寒问暖,让小兰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就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红军问小兰:跟着红军可是很苦的,你考虑清楚了吗?)小兰毅然坚决地跟着红军战士走进了草地。

那时候的草地可没有现在这么柔软,当时的草地除了杂乱的野草就是烂泥坑,拖泥带水,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还见不着一间房子一户人家。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作者:暂无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5年第6期李贵平在巴蜀山川的古老码头中,石棉县的安顺场应该是一个特别之地。

中国近代史上,安顺场曾发生两起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1863 年5 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二是1935 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成功强渡天险。

从此,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蜚声中外。

四进四川,石达开陷入灭顶之灾提到安顺场,不得不说到石达开。

很多人知道,石达开当年是在成都科甲巷被清廷秘密处死的,那么,这名太平天国最能征善战的将领,又是如何跟四川扯上关系的呢?在今天的石棉县城北郊大渡河畔,有一座掩映在绿荫丛中的雕塑,这便是“翼王亭”,旁边是石达开塑像。

我有些纳闷的是,翼王亭和雕像,均没刻写这名抗清猛将的名字,来这里参观的游人也不多。

我从当地文史资料中了解到,20 世纪40 年代初,石棉县永和乡曾发掘出翼王碑等石刻碑文若干处,详实记载了翼王兵败始末,为中外历史学家所关注;而永和乡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古墓群及出土文物,也是研究大渡河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站在亭前,我想到石达开被诱俘前写下的那首《入川题壁》,从中读到了一种豪迈气概。

他虽非英勇捐驱于沙场,但在敌人的刑场上受凌迟处死,却无畏无惧,让人叹服。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一段历史,撇开其中是非曲直不说,读到石达开那一章,还是感到强烈悲壮意味的。

翼王石达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被杀时年仅三十二岁。

他生前率军转战过大半个中国,有关他的传奇故事遍传坊间。

关于石达开的才干,曾国藩曾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

”1862 年年初,离开洪秀全的石达开经湖北入川,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他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 年4 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

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尚有四万余人。

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起连降暴雨。

十八勇士——红军长征故事之四

十八勇士——红军长征故事之四
文学副刊Βιβλιοθήκη 2019.01十八勇士
———红军长征故事之四
DOI:10.15976/ki.37-1123/s.2019.01.029
1935 年 5 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 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 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蒋介石急令第 2 路军前线 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 令川军第 24 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 河左岸筑堡阻击;第 20 军主力及第 21 军一部向雅 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 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 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 300 米,水深流急,两岸是 险峻的群山,地势险 要,大部队通过极其 困难。
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 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团长杨得志下令大 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当时红军只 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被称为“神炮手”的 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 敌人的碉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 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江水怒吼 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
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 坚 定 的 信 念— ——一 定 要渡过河去!只见船上 的红军沉着应战:有的 用竹蒿使劲撑着;有的 干脆下水用后背拼命 顶着船;还有的用手 撑 着 岩 石 …… 经 过 一 番努力,小船才又继续 前进。在战士们的英勇 抗争下,终于,离对岸只有五、六米了。敌人像疯了一 样,火力都集中到了小船,还有一股敌人从碉堡里冲 出来,到渡口拦截。在这关键时刻,南岸红军的大炮 和机枪猛烈地开火了,在火力的掩护下,18 勇士们 迅速跳下船,冲上对岸。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 下甩手榴弹。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 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 支援下,18 勇士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 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并一举击溃川军 1 个营,巩固 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 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2018-12-22 22:59来源| 文史精华李德才,江西萍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河北省保定市政协原副主席、军分区司令员。

熟悉李德才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土佬”。

相传在红军初创时期,红3军攻下吉安之后,缴获了一批物资被服,分到李德才手里一条西装裤子。

他不假思索地把裤子反穿在身,还振振有词地告诉别人,那个开口是用来屙屎方便的,被大家传为笑谈。

这个笑话后来传到红军总政委毛泽东耳中,他听后笑着说道:“这个‘土佬’。

”“土佬”由此得名。

李德才作战十分勇敢,林彪和聂荣臻非常赏识,在红一方面军相当有名,无人不晓。

提起“土佬”,中央红军的老同志都说他是大渡河18勇士之一,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保存的第68军军史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升编纵队时,团级干部中,亦保有相当一批老干部,其中有参加大渡河的18勇士之一的李德才同志。

”可是,后来各种报刊又称强渡大渡河为17勇士,名单上并无李德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李德才自己邀功还是历史记载有误?通过翻阅大量的历史档案和采访有关人员,笔者证实了之所以大家称他为大渡河18勇士,的确是事出有因的。

一1935年5月,李德才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红1师红1团在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1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顺利地通过彝人区之后,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赶在薛岳、吴奇伟数十万大军之前,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是四川境内岷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奔腾在横断山中,流至石棉县,突然掉头向东,形成一个90度的大转弯。

安顺场便位于大渡河大拐弯以西20公里处。

这里河宽约300米,流速每秒4米,水深30米。

河底乱石嶙嶙,形成无数漩涡,俗称“竹筒水”,可让鹅毛沉底。

由于水深流急,驾船横渡时,先得把船拉到上游200米处,放船后,要有十几个船工,篙橹齐使,与水流形成一种合力,方能使船斜冲到对岸。

对岸有石坎,如靠岸不准,撞上岸边石壁,将船毁人亡。

飞夺泸定桥勇士连观后感

飞夺泸定桥勇士连观后感

飞夺泸定桥勇士连观后感前几天,我观看了关于飞夺泸定桥勇士连的相关资料和影视作品,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那是一段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啊!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

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就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们却要迎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前冲。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里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战士们一边前进,一边还要应对敌人从对岸射来的密集子弹。

敌人可真是狡猾又狠毒,他们在桥头放起大火,妄图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

火越烧越旺,滚滚浓烟弥漫在整个桥头。

可咱们的红军战士没有丝毫犹豫,他们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

我就在想,那火得多烫啊,平常咱不小心被开水溅到一点,都要疼得叫出声来,可战士们却要在这熊熊大火中冲锋,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有个小战士,看样子也就十八九岁,脸上还带着点稚嫩。

但他的眼神却格外坚定,在枪林弹雨中,他的步伐没有丝毫的迟疑。

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肩膀飞过,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衫,可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冲锋。

他心里想的肯定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一定要完成任务,为了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还有个老班长,经验丰富,在战斗中一直冲在前面。

他大声地喊着口号,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

敌人的子弹不断在他身边飞过,可他就像没看见一样,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斗。

他的身影在战火中显得那么高大,那么令人敬佩。

强渡大渡河人物分析

强渡大渡河人物分析

强渡大渡河人物分析
十八个勇士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机关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是的,杨得志将军所描述的,正是1935年我军强渡大渡河的场景,众所周知,大渡河是有18位勇士,为什么最后会成为了17位呢?原来,在当年红军《战士》报第186期上记载的是17位勇士,以此做根据,后来有许多文章,都记载的是17位,而实际上,大渡河勇士是有18位的,这位,就是后来成为中将的孙继先。

孙继先是山东曹县人呢,1911年出生,后来参加了红军,1934年红军长征时,孙继先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

1935年5月,任长征部队先锋的第一师第一团,在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与敌军交战,击溃了敌军,我军占领安顺场后,仅发现了一只木船。

强渡大渡河,时任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将任务交给了第一营,营长孙继先当即在二连挑选了16位勇士,再加上任连长的熊尚林,总共他们18人。

25日早上,由我军神炮手赵章成以及机枪手李德才掩护,勇士们登船强渡大渡河,在枪林弹雨中,18位勇士奋勇冲杀,击溃了川军一个营,夺取了渡河点,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下,我军顺利渡河。

红色追寻:飞夺泸定桥红军为何取胜

红色追寻:飞夺泸定桥红军为何取胜

红色追寻:飞夺泸定桥红军为何取胜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追寻:飞夺泸定桥红军为何取胜第八期:飞夺泸定桥/v/vod.html?vid=389428第八期:飞夺泸定桥关闭红军长征面临又一个生死存亡的考验——夺下泸定桥。

我们的主人公,也将沿着当年的道路行进,一同跨过清康熙年间十三根铁索打造的铁索桥。

在那里,他们会遇到怎样的神秘嘉宾?请关注《红色追寻》第八期直播。

双重挑战下,红军如何在泸定桥斩获决定性胜利?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被敌军拆下了木板,只剩了摇摇晃晃的铁索,而当年连队的前辈、夺桥的二十二勇士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攀着没有桥板的铁索前进作战最终取得了战斗胜利。

智慧和勇气的双重挑战,战士们是如何诠释的?【点击进入直播页面】号声嘹亮桥下是湍急的河水,桥上是扶都扶不稳的铁索,身后是数倍于我军的敌方援军,战士们内心得多强大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正是有了这些智勇双全的战士,不断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红军主力才能继续前进,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

——@燕南天看到这一期直播,内心被触动久久不能平复,红军先辈们经历了怎样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叽里咕噜作为一名90后,我从父辈口中知道了关于红军的这段历史,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希望能有更多渠道去了解这段历史,重温先辈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感动。

——@shshh223 上一期的大渡河和这一期的泸定桥都发生在我家乡四川,作为当地人我对这段历史更为耳熟,这种精神至今都影响着我的家乡人奋斗拼搏。

——@呼啦圈心惊胆寒,是我看到泸定桥的感受,先辈们克服的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的艰险,还有人为阻挡追击,红军先辈们都是好样的。

——@玉容山飞夺泸定桥的故事_红军长征故事_中国历史故事网红军成功飞夺泸定桥后毛泽东看到什么眼睛湿润?飞夺泸定桥的22名红军战士,最后为什么只发了18枚奖章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沪定桥飞夺泸定桥 - 红军长征期间重要战役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简介30字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简介30字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简介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1团占领大渡河南岸石棉之安顺场,控制渡口。

25日,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连长熊尚林率领下,强渡大渡河成功。

共歼国民党川军第24军2个连,击溃1个营,中央红军一部渡过大渡河。

关于《强渡大渡河》的事件意义: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大渡河勇士熊尚林悄然消失之谜

大渡河勇士熊尚林悄然消失之谜

大渡河勇士熊尚林悄然消失之谜作者:蒲润洲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2期文蒲润洲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集体,“大渡河十七勇士”即其中之——。

大渡河,地处深山峡谷,安顺场一带河宽达300多米,水流湍急,激浪翻滚。

蒋介石想利用这一天堑,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南岸,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团冒雨赶到大渡河安顺场右翼。

为给主力部队打开一条通路,团长杨得志率一营直奔安顺场渡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南岸守敌。

午夜,他们找到一条船和10多名船工,同时选出17名勇士组成渡河敢死队。

第二天上午,17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分两次乘船穿越激流,胜利抵达北岸。

勇士们在滩头会合后,迅速抢占了渡口要地。

红一师紧随其后顺利过河,与南岸的部队夹河而上,夺取了泸定桥。

随后,中央红军跨过天险大渡河……“十七勇士”有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后经杨得志、刘伯承回忆证实,参加强渡大渡河的还有一营营长孙继先,所以准确地说应为“大渡河十八勇士”。

扬威平北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一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熊尚林依然在这支英雄的部队中。

独立团在团长杨成武、政委邓华的率领下,驰骋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很快就由不足2000人迅速发展到近万人,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扩编为独立第一师。

后来,独立师第三团吸收平西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32、33大队,熊尚林被编在33大队,与雁北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四纵,挺进冀东支援抗日大暴动。

1939年11月,33大队改为挺进军第七团,熊尚林任七团二营营长。

他继续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率部在反“扫荡”中痛击日伪军。

1940年3月,日伪军从承德、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地调集一万余众,配备50门大炮,10架飞机,组成混成旅团从东、北、西三面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最新精品]帅士高-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起第一杆

[最新精品]帅士高-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起第一杆

帅士高-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起第一杆帅士高: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起第一杆帅士高是红军强渡大渡河时奋力撑起第一杆的船工。

这位震撼了历史一瞬的英雄一撑成名,英雄壮举长留天地间。

令人感动的是,红军与红军的传人曾经三次寻找帅士高。

一寻老船工:红军敲开了帅士高的家门1935年5月12日,中央红军在云南皎平渡成功渡过金沙江后,到达四川会理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天险,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 涛声如雷,浪高水急,漩涡密布,只有借助熟悉水文情况的当地船工的摆渡才能渡河。

能否渡河成功,关乎红军安危。

为了阻止红军过河,国民党川康军阀刘文辉曾命令火烧安顺场的所有渡船及安顺场街上的房子。

但安顺场是守敌营长赖执中的家,街上大半房屋为赖家所有。

赖执中拒不焚烧场镇,同时还悄悄留下一条小船,以便渡河密会情人。

正是这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花。

5月24日夜,红军先遣支队红一团借道彝海,冒雨急行70余公里来到距安顺场仅5公里的马鞍山。

经过激战,一举打垮守敌,缴获了那条唯一没有被焚烧的渡船,控制了安顺场河段。

先遣团得知安顺场上最好的船工名叫帅士高,年约20出头,性格沉稳、身体强健,自小就在大渡河的激流险滩中搏击,练就了一身绝技。

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立刻电令杨得志,务必要找到这名年轻的“老船工”。

经过红军一番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打消了帅士高的疑虑。

次日黎明,与红军战士一道在家中和衣而卧的帅士高醒来后,立刻找到平日一起驾船的好伙伴张子云、王有刚、郑本利,4人决定一道驾船渡河。

25日清晨,帅士高和另外3名船工一起,在黎明的雾气中将那条小船推下了河。

随后,红军先遣队的17勇士飞似的登上了小船。

见突击队上船后,一名船工高喊道:“帅老幺,你力气大,你来撑第一篙哟!”帅士高二话不说,接过篙杆,急速地搅动着滚滚的河水,惊心动魄的强渡就此开始了。

17勇士在惊涛骇浪中与守敌顽强激战,最终以无一伤亡的奇迹抢占了敌人工事,成功控制了对岸渡口。

强度大渡河18勇士叫什么名字?最后都去哪了?

强度大渡河18勇士叫什么名字?最后都去哪了?

强度大渡河18勇士叫什么名字?最后都去哪了?2021-11-07 07:48·我是中国人我心向阳18勇士强渡大渡河,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被史学家称为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改变红军命运的历史功绩,永远成为了人民军队战史上辉煌的一页,18勇士的精神也将永远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成长。

强渡大渡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心还分布有明礁、暗礁无数,在一些地方还有漩涡,这些对渡河都是不小的考验。

蒋介石听说红军到大渡河南岸地区后,扬言要让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

强渡大渡河时,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营营长孙继先,孙继先又找到熊尚林,问:“你敢不敢为红军杀出一条血路?”熊尚林拍着胸膛说:“我要没这个胆量,就不参加红军了!营长你放心,今天过不了大渡河,我提头来见!”熊尚林把二连战士全部集中起来,开始挑选精兵勇将,最后挑了16个人,加上熊尚林和孙继先,合称“十八勇士”。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上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

勇士们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勇士们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

此时,神炮手赵章成又打出了仅剩的两发炮弹,一一命中敌群。

智勇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

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在没有牺牲一人情况下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名勇士,他们是:孙继先,红一军团2师4团1营营长,山东曹县人,开国中将,1990年逝世。

熊尚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1连连长,江西高安icon人,突击队队长,1942年牺牲罗会明,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2排排长,籍贯不详、去世时间不详。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 解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 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绵延不断
对偶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巍峨高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 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上承“万水”二 颈联 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国民党认为最不可能进行的战役———强渡大渡河
湘江一战,中 央红军付出了 空前惨痛的代 价,由从江西 出发时的8.6万 人锐减至3万多 人,但红军硬 是从国民党军 重围中杀出一 条血路,其大 无畏的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在 湘江血战中再 次浴血升华。
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肖华上将后来 在《长征组歌》 中写道:风雨 浸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 坚。官兵一致 同甘苦,革命 理想高于天。 这正是当年的 真实写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wēi yí
pá ngb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mí n
课外作业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 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谢谢观赏
mí n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军怎样的精神?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了红军的 英雄气概和百 折不挠的勇毅 精神。

采访大渡河战役的战士的采访稿

采访大渡河战役的战士的采访稿

采访大渡河战役的战士的采访稿当无人机缓缓飞向天空,大渡河两岸群山尽收眼底,岸边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唯一的喧嚣就是十几米开外的大渡河水。

不经意间,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记者不由得叹息这一天的外景拍摄又要被迫中断。

当我们把时间拨回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红1师1团1营营长孙继先和他带领的十七名勇士哪里管得上天气如何,他们只是握紧手中的武器,准备去和汹涌的河水、对岸虎视眈眈的敌人展开一场殊死搏斗!“一举强渡胜,三军大步前。

”强渡大渡河之战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战斗,十八勇士的名字更是铭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查阅相关史料,记者却发现,在1935年5月26日的一份红军油印小报上,赫然写着“十七个渡河的英雄”。

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为什么少了一个人,这一个人又是谁呢?回到北京,我们见到了孙继先将军的儿子孙东宁,他为我们解开了疑惑。

孙东宁回忆起,父亲常常会给孩子们讲述“强渡大渡河”的故事,讲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覆灭、讲到大渡河的天险、讲到当时红军所处的绝境……最后,由于部队只找到一条船,且船内空间狭小,他们一行十八人只得分为两批,如此才能渡河。

在杨得志上将撰写的《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中也明确地提到:“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将与其他光荣的革命事迹一起,永远被人记入革命史册。

”后来,孙东宁听到外界报道“十七勇士”的时候也感到疑惑——如果按父亲所述,渡河的应该是十八个人,他也曾追问父亲,这第十八名勇士究竟是谁?“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很多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如果再去争什么‘勇士’,我感到很羞耻。

”孙继先的一番话让孙东宁明白,原来,作为强渡大渡河战斗指挥员的孙继先并没有把自己算在勇士之内。

光而不耀,功成不居。

记者敬佩革命前辈冲锋陷阵地视死如归,更敬佩他们居功不自傲的这份淡泊与宁静。

其实,强渡大渡河这场战斗中的勇士又何止率先乘舟渡河的十八个人,他们身后站立着千千万万“只要党组织一声召唤,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生命去赢得胜利”的红军战士。

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人数之谜

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人数之谜

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人数之谜
樊永强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14(0)7
【摘要】1957年5月,《红旗飘飘》丛书第二集中收录了杨得志的一篇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

文章写道:“18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总页数】1页(P21-21)
【关键词】大渡河;红军;《红旗飘飘》
【作者】樊永强
【作者单位】四川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74
【相关文献】
1.杨得志晚年揭开大渡河勇士人数之谜 [J], 周燕
2.水急浪高拌不住英雄的战十枪声密集拦不住英勇的奇士碉堡林立截不住英武的勇士大渡河以红军胜利强渡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成为古今闻名的地名 [J], 李维民
3.强渡大渡河到底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 [J], 路福贵
4.强渡大渡河到底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 [J], 远兵
5.廖志山:三次强渡大渡河的勇士 [J], 钟同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渡大渡河故事

强渡大渡河故事

强渡大渡河故事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段令人永远铭记的壮丽史诗,那就是红军长征中的强渡大渡河。

这是一次极具传奇色彩的战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1935年5月,红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局面,为了突围腊子口包围圈,毛泽东主席决定率领红军进行大渡河强渡。

这一壮举不仅是对敌人的挑战,更是对生死的考验,也是对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和英勇斗志的最好写照。

大渡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河水湍急,河面宽广,两岸崇山峻岭。

当时的红军只有简陋的木筏和皮筏,没有大型船只,更没有装备完善的渡河工具。

而敌人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严密监视着大渡河。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和恶劣的条件,红军士兵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在毛泽东主席的率领下,红军艰难地渡过了大渡河。

他们用绳索系住木筏,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狂风巨浪,勇敢地向对岸进发。

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中,红军战士们顶着惊涛骇浪,浑身湿透,但他们毫不退缩,毫不动摇。

他们用坚定的意志、英勇的斗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地渡过了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红军士兵们在这场战役中,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展现了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史诗般的壮丽乐章,谱写了一曲永恒的英雄赞歌。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勇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才能从一个小小的山村发展成为了强大的人民军队,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胜利。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在新的时代,我们也要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勇士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勇士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勇士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勇士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篇1】今天,我看了电影《勇士》,那一幕感人的瞬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看着那红军走过的泥泞的草地,好象化成了战士不倒的身躯。

在这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曾经从这里走过的足迹,沉淀成了一件永久的爱,使他们越过生死,坚定前进,为了祖国的人民,为了家中老母,我深知,这和平,来之不易。

看着银幕上战士们不屈不饶身影,望着他们用生命保卫起的美丽国土,看着一个一个前仆后继的战士,我看到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心,这是敌人无论用什么高精尖的武器都打不倒的,一瞬间,我感动了,我为中国而骄傲。

都说战场上无生死,但是,如果你看到为死去战友默哀的战士,就会知道,当你看到望着死去的兄弟的尸体怒吼的战士,就会明白,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兄弟姐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瞬间吧!一定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一起共创明天,不要再给侵略者一个可乘之机。

一、舍生忘死的精神。

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是最可敬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消灭敌人,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军歌中总结的,正是《勇士》剧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英雄壮举。

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勇士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需要认真学习的精神。

二、锲而不舍的精神。

面临敌人四面围追堵截,不畏艰险,生死关头一往无前,勇士们一夜急行军240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徒步行军的世界之最。

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世界的奇迹,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应当永远传承的精神。

三、团结合作的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

影片中,影片中小士兵在自己体力已经透支、没得吃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背起投降的敌方炮手,在体力严重透支时仍坚持,最后活活累死,场面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最后炮手被生生打动,主动加入了红军队伍,为小士兵报仇。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写照。

勇士这个题材对我来说很亲切,因为我姥爷就是一名红军。

红军能顺利渡过大渡河的原因(历史 群众 地势 信念等)300

红军能顺利渡过大渡河的原因(历史 群众 地势 信念等)300

红军能顺利渡过大渡河的原因(历史群众地势信念等)
300
1、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指挥和战略方针,吸取历史上石达开渡河失败的教训。

当年石达开渡河时贻误了战机,而红军能及时抢夺先机,有效避免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2、中国共产党实行争取、团结、联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政策。

特别是刘伯承与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的彝海结盟,为红军突破天险大渡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军民团结一心,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帮助。

3、广大红军指战员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强渡大渡河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红军仔细探查地形,发现渡河船只,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屡次击退敌军,奋勇到达彼岸。

4、红军信心坚定,行动迅速,强夺泸定桥,巧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宿命强渡大渡河18勇士缘何无伤亡?2008年02月13日星期三 11:36打破宿命强渡大渡河18勇士缘何无伤亡?羊肠道疾走一天拿下百公里泸定桥猛攻突击队员舞大刀———红军在大渡河畔的战斗,有两个具体场景:“安顺孤舟”和“飞夺泸定”。

与其他战斗相比,大渡河畔的战斗更能体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特点。

安顺场渡口一叶孤舟上的18名勇士、泸定桥13根光溜溜铁索上的22位英雄,其个人的战斗素质和勇猛精神,被提到了决定整个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高度。

但大渡河畔的战斗,如果只是为了证实红军战士的勇猛,是远远不够的。

它真正的含义在于打破了一直笼罩在红军高级将领头上的宿命———一个关于大渡河的宿命。

大渡河畔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打精神战这张牌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暂时跳出敌军的包围圈,从云南北进。

蒋介石亲自坐镇昆明,一面令薛岳渡金沙江紧追,一面严令大渡河的川军加紧布防,同时宣称:“要让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大渡河边,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处。

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3万人到达安顺场(彝语紫打地)。

一个多月前他们在云南巧家抢渡金沙江,清军毫无知觉。

他北上时选了一条山间捷径,而且也没有选择跟先遣队同在大树堡抢渡,而是把渡口改在大树堡上游的安顺场。

石达开到达的当天,立即派人渡河到北岸侦察,没有发现敌情,决定停留三天,征集船筏。

此时是阴历4月27,往年大渡河汛期最早也要到5月底。

石达开做好渡河准备时,发现河对岸出现清军,便派出5000精兵以船筏大举抢渡。

此时大渡河却提前涨水,几十年所不遇,洪峰猝至,船破筏毁,渡河精锐皆葬身洪水。

奇怪的是,强渡失败后,洪水旋即消退,两军都疑是“河神”显灵,清军士气大振,太平军则士气低落。

随后,太平军又做了几次渡河尝试,皆告失败。

石达开决定向扼守要路的番族土司王应元以金银买路,遭到拒绝,只好冒死向东突围。

由于洪水、战斗、疾病和饥饿,最后突围的不过6000人。

为了轻装,石达开甚至让妻妾抱幼子裹帛投河。

最后突围仍未成功,石达开被迫请降,被押解到成都处以极刑。

72年之后,红军无论是从到达的时间、路线、兵力和面临的困境上看,跟石达开当年确实有着几分相似。

毛泽东知晓石达开的典故,不过他自有妙计。

毛泽东建议,让刘伯承任中央红军先遣队的司令员。

刘伯承在江西曾因反对李德而遭贬,黎平会议之后才被官复原职,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

他早年在讨袁战争中失去一只眼睛,毛泽东多次有意放出话去:“刘伯承绰号‘独眼龙’,无论是金沙江还是大渡河,区区江河之水又岂能困住龙乎?”刘伯承彝海结盟抢出生死攸关的三天用刘伯承过大渡险关,关键在于他是川中名将,熟悉川西的地理人情,在当地威信很高,且心思缜密。

刘伯承担负开路任务后,经大凉山彝族区,走冕宁,经德昌、西昌北进安顺的羊肠小道,迅速接近大渡河边。

过彝族区之前,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海子边结盟成兄弟,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三天通过彝区,就是这关键的三天改写了历史。

刘伯承事后回忆:“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蒋介石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们了,就有可能走石达开的下场了。

”为使刘伯承顺利夺取安顺场,军委又派左权率部分兵力在大树堡佯攻,制造红军由此强渡攻打富林、雅安、成都的假象。

18勇士渡河击溃一营敌军却无一伤亡(一营由300多人)1935年5月24日,担任先遣队的红一军团的第一师第一团急行军80余公里,首先赶到安顺场右岸。

此时船只已大部被敌掠往对岸,红军只夺到一只小船,马上以一营营长孙继先率17名勇士组成了渡河奋勇队。

5月25日上午,冲锋号吹响,红军集中了3挺重机枪,连同轻机枪和步枪一齐向对岸敌人进行压制射击,第一批9名勇士每人带着一支驳壳枪、一支冲锋枪、一把马刀和8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火力奋勇向前。

9名勇士上岸后,小船立即返回运渡第二批9名勇士。

在火力的掩护下,孙继先率17名勇士奇迹般地突破了川军一个营的把守,控制了渡口,并且又缴获了3只小船,天险大渡河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更令人惊奇的是,勇夺安顺场的18人(营长和另外17名勇士)无一人伤亡。

他们是孙继先、熊尚林、罗会明、刘长发、张表克、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郭世苍、张成球、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事后,这些建立殊勋的勇士,每人得到一件列宁装的奖励。

创造神奇的,还有在激流和弹雨中奋力撑船的8名船工,以及以3发炮弹进行关键性掩护的神炮手赵章成。

不过刘伯承高兴之余,又添新愁:水流太急无法架桥,靠4只渡船,即使昼夜摆渡,全军2万多人过河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敌中央军主力正向大渡河急进,只有几天的路程,堵截的川军主力也将陆续赶来,红军必须另找出路。

飞夺泸定桥创两项纪录为尽快渡过大渡河,军委把目光瞄向距离安顺场北面约160公里的泸定桥。

军委确定的最佳之策,是沿河两岸分两路直取泸定桥:红一师及军委干部团继续在安顺场渡河,然后沿河东岸北进;沿河西岸的一路作为重点,以红四团为先锋,主力红军紧随其后,争取通过泸定桥渡河。

此时,敌军两个旅已前往增援泸定城,双方都在抢时间。

5月27日凌晨,担任西路夺桥先锋的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沿西岸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衔枚疾走,沿途还打了两仗。

行军途中忽降大雨,对岸与红军隔河而行同奔泸定的敌军停下避雨,红四团则乘机加快行军速度,28日一天就走了120公里,于29日晨6时先敌赶到泸定桥边。

夺桥的时间定在下午4时。

全团就地休息,饱餐一顿。

铁索桥高悬于10丈高空,桥板大部分被抽走,桥上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链子微微起伏。

桥下是汹涌咆哮的河水,对岸就是泸定城,敌军一个团在桥头已筑好了工事。

红军必须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从光溜溜的铁索上攀援而过。

杨成武政委与最后选出的22名勇士一一握手:“我已经向毛主席保证了,一定要过去,千方百计要过去。

如果我们过不去,蒋介石的阴谋就要得逞,朱毛红军就要变成石达开第二!”冲锋开始时,全团司号员一起吹响军号,22名突击队员扶着桥栏、踩着铁链,冒着弹雨向对岸冲去。

桥头的桥板被火点燃了,他们依然奋勇向前,有3人中途倒下。

冲过桥去的战士大刀挥舞寒光闪闪,以至于对岸路两旁的不少小树也被拦腰砍断。

此时,从安顺场过河的东路部队也赶到泸定城南发起攻击,枪声大作,守城之敌更感惊恐,于是落荒而逃。

两路红军夹河而上,控制了泸定桥。

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

泸定桥的夺桥勇士们得到的奖赏是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一支派克笔和一套列宁服。

此役创造了两项战争史上的纪录:徒步急行军速度和匍匐爬过百多米长铁链索战斗的纪录。

这样的速度和意志力考验了人类体能的极限。

点评战胜“宿命”摆脱追敌红军过了大渡河,在泡通岗(抱桐岗)穿越原始森林,把从中央苏区长途尾追而来的中央军薛岳部彻底甩掉,从此完全摆脱了追兵,红军得以把主要精力用去对付前面的雪山和草地。

蒋介石关于大渡河的预言成空,成了战斗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败者。

不仅红军战士不再信他的蛊惑,他的部下也对他的判断心存疑虑。

大渡河之战,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也战胜了自己的“宿命”。

强渡大渡河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来源: 【2006-11-2 10:09:50】【大中小】“十七勇士说”的由来据查证,“十七勇士说”最早源自1935年5月26日(即红军强渡大渡河后的第3天)印发的红1军团主办的《战士报》第184期,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七个强渡的英雄》的文章,简要介绍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

而在同年6月3日出版的《战士报》第186期上,则刊登了《牲部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的文章,公布了十七勇士的名单。

名单又在1935年5月30日出版的中央红军机关报《红星报》上刊登。

根据当年红1团团长杨得志等人生前的回忆,人们大致可以了解十七勇士产生的经过。

1935年5月24日晨,红军首长决定立即组织奋勇队(即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1营营长孙继先。

战士们争先恐后要参加奋勇队。

孙继先征得杨得志同意后,决定集中在二连挑选队员,最后选了以熊上林为奋勇队队长的十七个人。

勇士们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以及作业工具。

显然,孙继先并不是奋勇队成员。

这可以从一些健在老红军的回忆中得到证明。

现年89岁的李水清,当时任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

老人回忆说,当时宣传队从政治部带了18份慰问品,每人一条印着“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个搪瓷碗。

多余的一份慰问品,他发给了营长孙继先。

“因为他是渡河战斗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李水清说。

强渡大渡河时,两船分渡过去18人1935年5月24日上午9时,渡河战斗打响。

在不少出版的强渡大渡河的读物中,描述渡河战斗的情景时,都说十七勇士全部登上木船,在几名船工的帮助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对岸冲去,并成功登岸。

而事实是,十七勇士是分两次强渡的。

原本计划是让十七勇士乘第一船渡河,但由于流急滩险,一条小船难以承载全部勇士一次渡完,根据船工的建议,才临时决定小船往返分两次运载。

作为强渡大渡河的一线指挥员,孙继先早在1957年《星火燎原》第三集发表的《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中,就明确说明了勇士们是分两次渡河的。

红1团团长杨得志在回忆录中也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我们挑选了17名同志组成奋勇队,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上林带队,过9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同志带队,我在第三船上。

”“红军战士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勇士”由此看来,“十七勇士说”和“十八勇士说”的分歧点在于算不算时任红1团1营长的孙继先。

作为重要当事人的杨得志,曾在1982年发表的《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勇士是多少个?》的文章中,回顾了渡河情况后提到:“我们可以把奋勇队17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18勇士也没有错。

”“长期以来,我们通行的正式党史军史中,都采用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说法,其基本依据就是第186期《战士报》的原始文件。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在这期报纸上,有“十七个红色英雄冒险渡河,即将河两岸敌人全部击溃”的记载,并刊登了十七勇士的名单。

从此,十七勇士的威名广为传诵。

对于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的争论,孙继先生前的回答,也许能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据孙继先的儿子孙东生回忆,父亲在世时,他们曾多次问起此事,父亲总是这样回答:“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我的回忆录中已经阐述清楚,至于自己算不算勇士,没有必要争论。

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应该说在长征路上英勇战斗的红军战士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勇士。

”十七勇士后来大都在革命战争中牺牲。

作为当年强渡大渡河一线指挥员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因病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