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从新进化论角度解读中国民族文化自觉_李乐
文化自觉理论视域下新时期我国音乐教育的转型思考
文化 和 他者 文化 的基础 上 ,进 行文 化对 比,发 现二 者 的差 异 、差 技术 性 ,也 要看 到音 乐 的文 化意 义 :其 次 ,在具 体 的教 学环 节 , 距 ,甚 至矛 盾 ,通 过对 自身文化 不 足 的认识 引起 “ 自觉 ”意识 ,
思考。
关键 词 :文化 自觉理论 ;音乐教 育;多元文化 ;转型发展
一
旭 东先 生所 言 “ 现 在 , 中国任 何一 个现 象 都只 能在 别 人 的概念 框 架 中获得解 释 ,好 像 离开 了别 人 的命 名系 统 ,我 们就 无法 理 解 自 己在于 什 么 。我们 生 活 的意义 来 自别 人 的定义 ,对 于 个人 和 集体
自我 超越 意 识 ,具 有极 为丰 富 的意 蕴 ,具体 有 : 1 . 文化 认 同 ,即 个 方面 。 认 同 自身文 化 ,在 熟悉 了解 其 历史 起源 、形成 过程 和 发展趋 势 的 第一 ,在 音 乐教 育 中强化 文 化 意识 , 凸显 民族 文化 地位 ,为 基础 上 ,对 其价 值 、特 色和 样 式进 行认 同,重 在认 同 文化精 神 和 文化 自觉 意 识发 展奠 定 思想基 础 。 首先 ,从 思想 上破 除 长久 以来 唯技 术 论 ”观 念 ,既 要 看到 音 乐艺 术 的 科学 性 和 定 位 ,这是 文化 自觉 的根基 和前 提 ;2 . 文 化对 比 ,即在 认 同 自身 形 成的 西方 “
大 众 文 艺
・ 文化 教 育 ・
付 莉
( 阿坝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音 乐舞蹈 系
四川 汶川 县 6 2 3 0 0 0 )
摘 要 :在 文化全球 化趋势加 剧的 当下 ,我 国的音 乐教 育取 得 了 析 、音 乐表 演 、器 乐演 奏 等 ,即处 处 都在 体现 着 西方 音 乐语 言 、 不俗 成绩 。特别是在 与世界文化融合方面成就突 出,但却在 民族化发 音 乐 思维 、音 乐价 值观 等 ,这 就 剥夺 了个关键 因素在于音 乐教育 中文化 自觉 乐 教 育 中的 话 语 权 , 即使 在 教 育 中涉 及 到 了 民族 音乐 材 料 ,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乐记》研究综述
②〔汉〕班固:
《汉书》,
〔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第 1712 页。
③〔唐〕魏征等:
《隋书》,中华书局,1973,第 288 页。
④〔汉〕班固:
《汉书》,
〔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第 1712 页。
⑤梁厚意:
《〈乐记〉作者辨——〈乐记〉存疑探讨之三》,
汉武帝时代,这是很清楚的”。 ⑤1998 年,
《中央音
列有《公孙尼》一篇,又在《六艺略》的“乐类”列有
乐学院学报》第 1 期,刊登了赵玉卿先生论文《
“三
《乐记》二十三篇,可见应该为两本书。何况,
《汉
本〈乐记〉说”辨 ——与阴法鲁先生商榷》,赞成了
书·艺文志》中也未有将二者关联的任何记载。所
蔡仲德先生的“刘德说”。2000 年《星海音乐学院
记》为公孙尼子次撰,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即公孙
我国最早的美学专著》则说到,
“今传《乐记》,虽然
尼子编辑或写作了《乐记》,可是《公孙尼子》的二
经过《礼记》编者的编纂,但其原作者应是战国初
十八篇中并不一定含《乐记》的二十三篇。当然,
期的公孙尼”。⑧金钟在 1979 年《人民音乐》第 7 期
无论是取自《公孙尼子》还是公孙尼子次撰,在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乐记》研究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乐记》研究综述
●林冠华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乐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者与成书年代的考证,对《乐记》中的
文艺理论与音乐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乐记》中乐教思想的阐释、
《乐
记》的比较研究等六个方面。此外还有对《乐记》的心理学研究、符号学解读,以及对《乐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v1.0 可编辑可修改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 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C.民族学 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2009年01月~2012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综合 含答案
全国2009年0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 A )绪论-6A.文化内涵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 D )绪论-8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 D )1-17A.秦末B.两汉C.唐末D.明初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 C )1-21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C )1-26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 D )2-44A.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业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 C )3-116A.夏代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 A)3-121A.黄帝B.伏羲C.后稷D.鲁班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3-154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A)4-159A.伦理政治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 C )4-162A.前期的禅让制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 B )4-171A.口试B.策问C.笔试D.殿试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 A)4-192A.天神祭祀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D )5-213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文化概论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文化概论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面关于传统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礼”在根本精神上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内在一致性,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方式2.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答案:正确3.“信”最初便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答案:错误4.“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
答案:正确5.土地信仰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本色信仰,春秋时,国家、地方、村落必备的祭祀土地的场所是()。
答案:社庙6.在农耕与游牧民族间的对垒中,中原农耕民族长期处于守势。
下列不是农耕民族长期处于守势的主要原因的是()。
答案: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腐朽7.继西周宗法制以后,宗法制发展到了第二阶段:( )。
答案:世家大族宗法制8.特定民族文化系统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特质,是该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基本风貌的反映,这称作()。
答案:文化精神9.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元德”是。
答案:孝10.孔子虽主张“臣事君以忠”,但与后世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不同,他强调君臣之间相互尊重,“ ”是“臣事君以忠”的条件。
答案:君使臣以礼11.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答案:礼12.在法国历史文化中的()等大腹便便的“维纳斯”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殖崇拜下的原始审美观。
答案:莱毕格维纳斯13.以下不属于佛教中国化主要表现的是()答案:宗教化14.南宋,以禅作诗的风气终于酝酿出宋代最具佛理的诗论:(),这本诗话强调诗道就是妙悟。
答案:《沧浪诗话》15.图腾崇拜的第二个阶段有共同的特点:祖先都是女性,她们所生下的都是男的。
答案:正确16.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指祈祷,醮是清洁的意思,又称为道场。
答案:错误17.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期大体开始于东晋时抵达长安,终结于南北朝晚期佛教宗派的出现。
探究传教士钱德明对中西音乐交流的贡献——以其中乐思想为例
9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年,也是耶稣会中国传教团最后一任会长。
法国派往中国的众多传教士大多都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因此,他们的任务已经远远不止传教,而是传教与研究中国文化,关于传教士活动的诸多著作或研究资料中不难看出这点,而这也注定了钱德明在当时社会状况下成为一位汉学家的必然性。
钱德明在华期间,正逢清政府与西方教廷之间的礼仪之争,传教无法正常进行,他便开始学习满文、蒙文、汉文,精研中国传统文化,陆续出版了《中国兵法》《中国古今音乐考》等多部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法语著作,积极将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汉学家、中国通。
从传播宗教的角度来看,由于乾嘉年间禁教条例的颁布,导致某种程度上传教活动无法正常进行,钱德明并没有完成最初的传教目的;但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他对中国文化孜孜不倦地研究与传播,最终为中西文化活动画上了比较圆满的句号。
2、《中国古今音乐考》的创作背景钱德明的音乐造诣很高,他熟悉西方音乐理论,擅于演奏键盘乐器、吹奏长笛,入京后秉承利玛窦等前辈“学术传教”路线,将音乐作为纽带同渴求西方知识的士大夫们进行联系。
当时,士大夫们对于中西音乐无法互通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西方人的音乐不适合中国人的耳朵,中国人的音乐也不适合西方人的耳朵,两种文化之间的审美不同,西方人如果像欣赏自己的优秀作品一样来感受中国音乐会很牵强。
而钱德明的音乐造诣很高,他意识到中西音乐之间的巨大差异不仅仅源于文化,更多的是民族性格、理念与信仰之间的差异,于是在此契机下萌发了研究中国音乐的强烈愿望。
经由高尔比神父劝说,钱德明决定翻译一本涉及中国古代音乐的古典书籍,即李光地的《古乐经传》,并将法文译本同中文原本一同寄往欧洲,但二十年后,在得知译本被法国音乐界著名人士拉莫和卢梭等人严重扭曲与歪解、法语译本不知所向、只剩下中文原本深藏于皇家文库无人问津的前提下,参考李光地《古乐经传》中关于中国音乐史部分以及朱载堉的《律吕精义》,通过与士大夫相互交流、学习,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最终写成《中国古今音乐考》,并于1790年在法国发表。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赏析八篇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赏析八篇关键词: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天人合一;音乐品位;心灵境界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处于“百家争鸣”境况之中的古代艺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成熟期。
以《诗经》为代表的春秋时期的音乐,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趋向,展示着决定民族艺术的民族审美心理世界。
一、民族审美心理流变的历程在音乐领域美学所涉及的问题是音乐的价值问题。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部体系完备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进而,乐律理论方面的“三分损益法”问世,加之孔子所编纂的歌辞集《诗经》,标志着古代音乐艺术从自发走向了自觉阶段,为此后中国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和创作的物质借鉴。
中国近现代学界趋向一致地认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自觉并真正走向成熟的艺术是音乐。
”它为华夏艺术的民族化,即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其中包括欣赏的习惯、口味、评价的标准等勾勒了草蛇灰线。
《诗经》中,以“风”为纲目的庶民百姓音乐,流丽婉转,多繁音促节,直率地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朴实美。
以“雅”为纲目的奴隶主阶级享用的音乐,其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氛围。
其乐舞阵容浩大,乐器穿透力强劲,给人以崇高、壮丽、恬静美的感受,显示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吕氏春秋》)的统治者心目中的社会现实。
以“颂”为纲目的宗庙祭祀的乐舞,节奏沉郁,声调悠长,彰显了远古图腾崇拜的遗风和神秘的宗教象征美的特征。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既是儒化音乐的确立期,也是俗化音乐的滥觞期。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宫廷乐舞除继承“颂”的传统外,又融入了佛教音乐的色彩,社会整体的审美趣味,则向“天人合一”的方向倾斜。
以乐琴、相和声、商清乐为特色,或借景抒情,或寄情山水,或状物寓意,显示出人l生和自然的和谐美。
隋唐时期,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社会审美心理要求音乐革新的呼声日高,音乐艺术顺应时代做出了反馈。
“民族”范畴的视域流变及其现实意义——以提升中华民族认同为视角
—
i 和“ s m) 后现 代 主义 ” P s—m dri 等 。对 民 ( ot oens m) 其一 , 为 民族 是 一种 思 想 状 态 , 民族 认 同感 认 是
生 活方 式 、 产方 式 、 流方 式 , 生 交 继而 产生 了 固有 的语 族 范 畴 的界 定 大致 有 三类 : 言 、 化、 文 宗教 信 仰 等 民族 特 质 。部 落 间不 同血缘 的 主要 出现 在 “ 生 主义 ” “ 原 和 永存 联 姻 、 易产生 的商 品交 换 、 端带 来 的 战争 等 更 深 和民族 意识 的表达 , 贸 争
会问题。重拾马克思主义民族 的基本视域 , 检视马克思主义民族 范畴的流变过程 , 对我 国现阶段 民族问题的
认 识和 解决 有重要 的理 论 与 实践 意 义。
关键 词 :马克 思 主义 ; 民族 范畴 ; 民族认 同 中图分 类号 : 8 1 B 4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0 0 2 1 )4— 0 9—0 1 0 2 8 (0 2 0 0 3 3
不 文 与 政 主义 ” 民族 的 界定 中 , 汉斯 ・ 恩在 《 对 如 科 民族 主 义 明确 的范 畴和理 论边界 , 能从 “ 化 民族 ” “ 治
的差 异 根 源 出发 , 决 现今 出 现 的 民族 问 题 。 解 的观 念》 书 中指 出 : 民族 主 义首 先 而 且 最 重 要 的 民族 ” 一 “
收稿 日期 :0 2— 6— 2 2 1 0 0
作者简介 : 聚芹 (9 0一) 女 , 王 17 , 河北 石家庄人 , 华北 电力大学政教部副 主任 , 副教授 , 博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释读“文化自觉”
释读“文化自觉”作者:侯样祥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05期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至今已有整整20年。
20年来,“文化自觉”研究一直成为学术热点。
然而,不对“文化”和“自觉”进行概念性的约定,会使研究十分尴尬,讨论无从进行。
本文试图释读“文化”、释读“自觉”,进而释读“文化自觉”。
关键词:文化;两种文化;觉;自觉;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5-0026-05承蒙心峰先生抬爱,约我写一篇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章。
诚然,无论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信,都是超级大的文化学术命题,在一篇文章中试图论述清楚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不大可能的。
更何况,还要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贯通起来论述?或许,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等分别地进行论述,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将在重点释读“文化”、释读“自觉”的基础上,努力对“文化自觉”作个大致的诠释。
一、“文化”和“两种文化”毫无疑问,在我们的语境中,或者过于深奥,或者极其含糊,“文化”这个词早已被滥用和用滥。
因此,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但凡要讨论文化问题,尤其是要以文化为学术研究对象时,如果不事先对其內涵与外延进行大致的合理的限定,结果一定会陷入南辕北辙、似是而非的尴尬境地。
①论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当然也必须进行这样的限定。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被认为是当下对“文化”最全面、最权威的定义。
然而,每每看到这个定义,尽管其附加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内容,我仍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糊涂——因为当一切都是文化的时候,即意味着一切又都不是文化,即使其有“特指”也无济于事。
因此,关于文化,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里,比较而言,我还是钟情并选择了CP斯诺的发现②和论断。
斯诺(1905—1980年),英国人。
浅论“文学自觉说”
浅论“文学自觉说”作者:黄漫玲来源:《教师·中》2010年第09期摘要:关于“文学自觉说”的讨论自鲁迅先生的“魏晋文学自觉说”伊始,各家的争论甚是热闹。
本文介绍其中的典型,从“文学自觉”的初始性及其过程性、可逆反性,以及回归文学的诗意本质等方面来探讨“文学自觉”的发生。
关键词:文学自觉说;初始性;过程性;可逆反性;诗意一、总论“文学自觉说”关于中国“文学自觉”,前人多有看法。
其首倡者是日本人铃木虎雄,他于1920年发表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一文。
1927年,鲁迅先生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提出:“曹丕的时代可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李泽厚先生的推崇,以鲁迅为代表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高潮,主要分歧有:①“文学自觉”始于汉代。
②“文学自觉”只是一个过程,从建安持续到齐梁。
③“文学自觉”始于南朝的宋齐时期。
④“文学自觉”始于魏晋。
⑤“文学自觉”始于建安。
上述的分歧,主要在“文学自觉”的时间分界上。
根究各家对于“文学自觉”的内涵认识,即何谓“文学自觉”,借以探究衡量“文学自觉”的标准。
二、探寻文学诗意的发生1.“文学自觉”的初始性及过程性上述观点的时间跨度从汉代至魏晋至建安,实际上是对鲁迅先生关于“文学自觉”学说做进一步的拓展和细分。
曹丕所提出的“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等观点,左右了各家“文学自觉”的看法。
有学者提出,曹丕的“文气说”承继了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西汉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精气说”,以及王充的“元气说”和“以气品人说”。
曹丕将它引入文学批评的领域,使之具备了文学审美的美学特质。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在春秋时期的“三不朽说”已出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就是对该观点的承继,班固在《杨雄传赞》中的“(杨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之论,也是汉代文人追求“立言不朽”的证明。
中国民族性格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意义
中国民族性格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特性。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民族性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其所形成的独特性格特点与现实意义备受社会关注。
一、中国民族性格的历史演变1. 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仁爱”、“礼让”、“忠诚”等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这些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也为后代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
2. 家庭文化与忠孝精神的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注重传统的家庭文化,家庭观念也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家庭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深深地植根于家庭观念,十分注重对家庭的关注和维护。
同时,“忠孝”这一价值观也被广泛传承,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恭敬、孝顺的态度,这一点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3. 长期的封闭激励了中国人的团结意识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等因素,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的团结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和强化。
在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时,中国人愿意携起手来团结抵抗,这一特质也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中国民族性格的现实意义1. 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团结中国民族性格所形成的团结意识和家庭观念,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无论面对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社会危机,中国人总能够携手应对,打造一个更为稳定、发达的社会。
2. 增强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民族性格所形成的特点和魅力也是其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其民族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软实力。
中国文化精神梁漱敏考试题
中国文化精神梁漱敏考试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也同时传达了本届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
据此回答1~2 题。
1、“乐羊羊”创意源于千年前五位仙人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的传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得益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乐羊羊”有五种不同色彩,分别象征着珠江、岭南文化、木棉花、白云山和“穗城”。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B、独特性的特点C、区域性的特点3、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申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的成功人选(。
①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②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③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④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完全融合A、①④B、①③C、②③D、①②4、抗震救灾精神是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5、材料一2000多年来,儒家作为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虽屡遭批判、排斥、挑战。
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近代西方文明输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中儒家学说又发展到新的阶段,影响更为深远。
材料二孔子说:“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
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谢丹【摘要】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晴,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危机;精英阶层;普通民众【作者】谢丹【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2“民族国家”这一名称,来自于英文的“nation--state”,即“民族——国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和国家注定是连在一起的;哪一个没有对方都是不完整的一场悲剧。
”[1]尽管两者的发生、形成或各有先后,但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包含“民族”的“国家”,也没有不属于“国家”的“民族”。
在民族国家中,以“他者”作为参照物,想象中的民族共同体得以体现,民族的情绪得以寄托,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以界定。
[2] 中国关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芽,时间则相当晚近,大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究其原因,如有学者谈到,直到那时的中国“一个统一的民族概念和统一的民族身份才遭遇历史的需要。
”[3]清季民初,国内外矛盾交相冲突,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开始萌芽,并且还肩负着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国内专制统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双重使命。
从多续藏语的保护探讨中国民族文化自觉之路
从多续藏语的保护探讨中国民族文化自觉之路
李乐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8)002
【摘要】多续藏语濒临消失,民族文化自觉的意识引发了多续人强烈的危机感.如何去做才能保护其特色的语言文化,成为民族工作者和多续人共同矣心的问题.本文用新进化论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自觉之路,试图为多续藏语及多续文化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李乐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以文化自觉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综述 [J], 仲高
2.基于体育强国角度探讨足球文化自觉的必经之路 [J], 周沈斌
3.走永续利用之路——浅谈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 [J], 项存平
4.博物馆展陈在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中的作用探讨——以“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为例 [J], 周旸;贾丽玲
5.红色建筑对历史建筑的改造续用及其保护与利用策略探讨——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例 [J], 党新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总第115期科学 经济 社会Vo.l27,Su m No.115 2009年 第2期SCIENCE ECONOMY SOCIETY No.2,2009从新进化论角度解读中国民族文化自觉李乐(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进入一个变革的时代。
西方与东方的距离在逐渐拉近,在享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同时,西方文化给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面对挑战,中国民族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新进化论的角度为中国民族文化选择一条自觉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进化论;民族;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9)02-0024-03Interpretation the Chi nese Nati onal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fro m the Angle of New Evol uti onL I Le(Instit u te of N ationalit y,South w est Un i ver sit y for N ati ona lities,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 t:A s g l obalizati on goes on and on,w e a re enter i ng a revo l utionary era.The d i stance bet w een w estern wo rld and eastern w orld is bei ng shortened,asw e are enjoy i ng t he techno log i ca l c i v ilization the w estern culture is bri ng i ng g reat i n fl u-ence to trad iti onal Chi nese culture.T o be faced w ith chall enges,where i s the way out f o r Ch i nese nati onal cu lt u re?T his es-say tr ies to d irect a se lf-deve l op m ent and se lf-consciousness w ay f o r t he Ch i nese na tiona l culture from the ang l e of new e-vo l ution.K ey word s:t he t heory of ne w evoluti on;nati onality;culture se lf-consciousness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整个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全球市场的建立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从某种意义上重塑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形貌,人际关系、族际关系、国际关系都有了重大变化,而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所谓文化,依据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观点, 是 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和习惯 。
一般说来,文化是以民族为单位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推动世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各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市场全球社区这个开放的空间里,受到了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的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制度、礼仪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某些文化要素甚至已经或濒于消亡,如一些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技艺(如 达瓦孜 )、民族口头说唱艺术等等。
尽管国家在宪法和法律的层面上制定了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规定,但主观的国家意愿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一面,如何应对这样一种局面,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培育并强化民族的 文化自觉 来摆脱困境。
文化自觉 是费孝通教授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并具体使用的名词。
在社会转型时期,费孝通教授认为: 文化自觉 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收稿日期:2008-10-19作者简介:李乐(1978 ),女,讲师,新疆昌吉人,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学和民族理论。
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1](p34)文化自觉,其实质就是个体对于所处文化的自我认知,在通晓本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缺陷与不足,在对文化核心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后,取精华,去糟粕,在保持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构筑起充满活力而又开放大气的民族文化发展模式,进而从容应对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这样的文化自觉其实就是建立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新型的认识论。
在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上,长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保守主义观点,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凝聚本民族群体的根本力量,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核心和关键,因而任何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改变都是不能容忍的,而理论界关于 民族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的观点,在被保守主义者断章取义后,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既然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那么我们的 民族文化 被 改变 ,或 丧失 了,我们这个 民族 还能存在吗?保守主义者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抱着 万世不易 的观点,对于外来先进文化又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历史上 洋务运动 的 中体西用 在列强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充分表明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更令人忧虑的是民族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合流后带来的两种消极结果:一是造就民族文化上的狭隘民族主义,表现为民族文化上的盲目自大,唯我独尊,最终恶化民族关系;二是陷入民粹主义的浪漫主义空想,自我陶醉,拒斥交流,进而造成自我封闭的结果。
保守主义的观点其实是从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推导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原因就在于它用僵化的经验主义观点看待文化,忽视了文化的有机性、可变性的特点。
这个世界上拥有 万世不易 文化的民族在哪里呢?刻舟求剑,安能得剑!另一种是激进主义的观点,认为本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在民族塑造和凝聚方面发挥过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和世界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的变迁,变成为本民族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已经危及到本民族的生存,与其坐等它被外来 先进文化 慢慢侵蚀,逐步破坏,最终被淘汰,不如主动出击,自行打倒、抛弃,然后轻装上阵。
因为这是一个导致失败的文化,因而按照当时开始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这必然就是一个较低级的、较劣势的文化,它理当被胜利的文化 西方文化来取代。
这一结论导致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弃。
尽管不少知识分子痛心疾首,中国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的衰落是一个事实。
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讽刺: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抛弃民族的文化。
[2](p194)激进主义积极的一面在于意识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且愿意也能够采取主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它消极的一面在于采取对本民族文化持全盘否定、全面抛弃的态度,对外来 先进文化 却持全盘接受、全面肯定的态度,没有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中既有落后时代阻碍发展的元素和观念,也有符合甚至引领世界潮流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没有认识到外来文化中既有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理念,也有腐朽生活方式和异化社会关系,结果就造成了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开窗户放进新鲜空气也放进了苍蝇、蚊子的局面。
长期以来,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民族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交替充当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认识论基础,人们的思想也在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从而造成了民族文化自觉的紧张。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在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方面造成失衡。
所以必须选取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我国的民族自觉,构筑一个民族文化的科学的认识论。
而美国新进化论的一些理论判断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角度。
二战后,美国文化人类学界形成了以怀特、斯图尔特、塞维斯和萨林斯等学者为代表的新进化论学派。
该学派在继承古典进化论学派关于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在文化进化的理论中又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麦卡锡主义猖獗时期,一些人攻击怀特的工具箱里 塞满了斧头与镰刀 ),[3](p219)使新进化论学派在世界文化人类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帮助我们摆脱在民族文化自觉中的困境。
首先,新进化论与古典进化论一样都承认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同时新进化论又提出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
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廓清文化自觉中关于民族文化 万世不易 的保守主义认识,排除庸俗文化相对论对于文化自觉的干扰。
文化相对论本来是针对西方殖民主义时期欧洲一些殖民主义者提出的 欧洲中心 主义、 白人至上 主义的批判,因为欧洲殖民主义者为掩盖并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将殖民侵略活动称为西方 先进 文化对 野蛮落后 的亚非拉殖民地民族进行的传道,将西方与殖民地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归因于人种的差异,从而得出白人天然地优于其他人种,西方人对其他民族的殖民侵略是文明对野蛮、先进对落后的斗争,其实质就是人为制造种族差异,为侵略活动张目,其结果最后发展成为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而文化相对论则主张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在其产生发展的环境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只是由于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
[4](p8)文化相对论并不否认各民族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它只是否定将这种差异归因于人种或民族智力和体制差异的说法。
但是庸俗文化相对论者片面理解文化相对论关于 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 、 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观点,机械照搬文化相对论的理论来为自己在民族文化上的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认识辩护,固执地排斥外来先进文化,这样下去只能坐看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逐步边缘化,最终消亡。
其次,在文化进化中包括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两个方面,这种进化的 二重性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判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