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本章重点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的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德育的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的基本模式等。
此外,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等知识点也有出简答题的可能。
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掌握。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进入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名词。
就西方而言,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到19世纪中叶,斯宾塞发表《教育论》,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里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就我国来看,虽然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就是德育,但并无“德育”之名。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有学者认为,l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词①。
l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
在其影响之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要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②。
今天,尽管“德育”这个词耳熟能详,但不同的教育观对德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德育的“德”是指品德。
狭义的品德是指道德品质,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只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3.能力方面(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教案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培根
坚硬优质的钢条,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瑰丽美观的贝壳是经过水冲日曝而得的。我们的意志和毅力也必须在火热的斗争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去经受长期的锻炼。
2.整体思路
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掌握理论,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主要内容:
1、加强基本知识教育
2、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教育学生把理论运用到自己具体的实践中去。
二、课程导入:(65分钟)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什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3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6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教 案
课 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授课学生:
班级:
学号:
教 材:
第九章第四节P20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具体案例
孔祥瑞,中共党员,高级工人技师,现任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煤码头分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先后在天津港一公司、六公司固机队作司机、任队长。孔祥瑞同志是伴随天津港建设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1994年以来,9次被评为天津市"八五"、"九五"、"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先后荣获1998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2000年度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0073《德育原理》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0073《德育原理》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
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16分,一般为3道题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左右,一般为4道题题型三:论述题共50分左右,一般为2道大题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德育范畴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
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3、习俗性德育·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
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即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即德性生活。
德性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性和生物性的总和,也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物质生活到意义生活的中介。
德性、德性生活的综合和中介属性揭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综合和中介作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们 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 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 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 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 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教 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平行 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 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不 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它 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体系, 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教育原理第九章
教育原理第九章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第九章德育一、考试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德育内容的层次;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要求;德育途径的概念;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的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的要求。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德育的概念;(2)德育原则的概念:(3)德育途径的概念;(4)德育方法的概念。
2.理解:(1)德育的组成部分;(2)德育的功能;(3)德育的任务;(4)德育内容的层次;(5)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6)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要注意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
2.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具体规定学牛发展的政洽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意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
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
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前者。
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唐朝韩愈的《师说》,较系统地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外教育史上一篇出色的教师专论。
3、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思想。
4、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一一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培根2、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学者是:夸美纽斯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的学者是:洛克4、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四、教育学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2、专升本《教育理论》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批判教育学五、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范例方式教学理论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导文化的作用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九章教育方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教育方法第三节德育方法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一、启发式与注入式(一)启发式1.基本含义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位“引”师,引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在学生观上,学生是有待唤醒的独立个体。
第三,在教学效果上,居发式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注入式1.基本含义注入式就是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递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以听讲、记忆为主,“注入”是形象的比喻,比喻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就像一个注入容器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接受的容器。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二,在学生观上,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客体。
第三,在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注入式方法没有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教和学等关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灌输,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真正完成了教育过程。
二、接受式与发现式(一)接受式1.基本含义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为主,以理解、掌握等思维活动为主。
接受学习理论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主要思想第一,教师观上,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辅助者。
第二,学生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三,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接受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二)发现式1.基本含义发现式教学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自身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发现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发现式教育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
2.主要思想第一,学生观上,学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大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二、简答题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三、分析论述题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简答题1、试述80 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3、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三、分析论述题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说的认识。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二、简答题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三、分析论述题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三、分析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3、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五章教育目的二、简答题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三、分析论述题1、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
2、试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去实施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二、辨析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三、简答题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越 来越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 用,并且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主张个性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当今的学校德育应该结合学生的时代特 定因时因地进行. 定因时因地进行.
德育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同时又需要更多地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 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有开阔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理 念,更好地对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予以必 要的,恰当的引导! 要的,恰当的引导!
4,德育过程的矛盾 ,
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
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德育原理与实践
时的改变还不能长久坚持,就需要反复提醒,不断巩固达到稳定的效果。这种长期性、反
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十九分。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道德认知性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 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结 构反映其道德判断水平;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交往 和生活情境是最适合个体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环境。在此认识基础上 柯尔伯格提出了经典的认知性发展理论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 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 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 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 俗)、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1995年2月颁布的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 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 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 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 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十九分。
第一节 德育模式简介
二、体谅模式
该模式属于情感性发展模式,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 菲尔及同事首创。他们于1964—1971年以问卷和访谈方式对 英国13~18岁的男女生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提出了一些关 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教材。
7-教育学原理第九章、第十章
主讲老师:
教育学原理-德育
教育学原理-德育
也是一种教学, 德育原则,德 育方法
教育学原理-德育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德育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1.广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 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德育
教育学原理-德育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1.含义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 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 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知情意行相结合) 2.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注重情绪和意志的调节作用)
教育学原理-德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含义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 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 为学生的品德。
2.基本要求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教育学原理-德育
(五)因材施教 1.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 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德育
Hale Waihona Puke 教育学原理-德育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补充知识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 其中,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选 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 主导作用。 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它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反复的不 断提高的过程
四、现代德育观念的实然与应然
(一)德育的主体化 (二) 德育的生活化 (三)德育的审美化
第二节 德育践行机制
一、德育途径与德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沟通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
从德育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 初中各年级互相衔接的评价体系。
从评价对象的人员而言,要构建对学生德育评 价、家长德育评价、社区德育评价诸方面相互 联系的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而言,应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现代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
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 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 个方面。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维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功能 2.德育维护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第九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三)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 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 相联系。从区别来说,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有本质,特 殊的矛盾和作用。
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在:第一,它们共同 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 性的形成;第二,德育工作为其他教育提供了精神动 力和价值方向;第三,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只有德育与智、体、美育相互配合进行, 才能彼此促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 美诸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1.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个性的发展与人的现 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是一致的。
2.个人的价值是在个人对社会的关系中体 现的。
3.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个性发展的多样性 的统一。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 一培养的过程
(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促进其思想心 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德 育具有价值教育属性,即德育对学生价值追求 的引导;教育人如何做人;二是德育作为教育 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影响,即德育对智、体、 美育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德育为其他各育 提供高质量的动机、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好 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等。
(四)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 能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