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联系起来, 同党的基本路线联系起来。 3、善于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4.青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斯的特征是意志 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 学生设计了大学。
评价: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 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 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 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 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 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 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 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 序。
(二)孤独的拓荒者 1、孤独者:
有人说,夸美纽斯是一个孤独的拓荒者。 因为生前的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压迫、被人忽 视、流离失所和背井离乡,很孤独,也很痛 苦;而死后的他,被遗忘了200年之久,才被 人从厚厚的尘灰中记起。
学前教育的内容:胎教、体育、智育、德育。
一、胎教 从母亲怀孕开始,是学前教育的起点。
二、体育 儿童充分活动、游戏。
三、智育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智力、语言。
四、德育 内容: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 方法:重视榜样、教导、示范、训练、惩罚、
表扬。 五、关于学前儿童的游戏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 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 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2.儿童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 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 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 学校。
3.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 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 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 学校。
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德育题库一、选择题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6、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

B.层次C.结构D.方法7、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B.基础C.D.途径9.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 )。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1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1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动力。

A.知B.情C.意D.行1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C.D.途径16.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

教育学第10课笔记

教育学第10课笔记

教育学第10课笔记第八章:德育第2页:【梳理】1.教学的任务:(1)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学生的能力或智力。

(2)实质教育轮:主张传授学生有用的知识。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基本规律:“舰长传教”(1)间接+直接;(2)知识+能力;(3)主导+主体;(4)知识+思想。

4.教学原则:口诀“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5.教学方法:(1)语言传递:讲授法的主体是教师,谈话法是师生之间,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

(2)直观感知:演示法教师去演示,实验法学生去做实验。

(3)实习作业与所学知识更为紧密。

检查与评定:(1)信度的关键词:稳定性、一致性。

(2)效度的关键词:正确性、准确性。

(3)难度:0.5最好。

(4)区分度:鉴别力。

信低效低,效高信高最好。

第5页:【解析】德育的概述与前面非常相似,我们在前面学到的教育与德育是非常类似的。

1.教育的概念: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德育的概念:有目的的、在政治想象道德方面施加影响。

3.教育中提到的“三位一体”有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而德育比教育多加了一个社区德育。

德育的功能:1.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的功能,可以理解为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帮助别人会感受到快乐)。

2.社会性功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功能。

3.教育性功能: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也要对学生进行教学。

在这里有一个人,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

考查方式单选题居多。

1.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

2.德育的功能有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发展功能。

3.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属于社会性功能。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体现了教育性功能。

5.生存、发展、享用中最高级的是享用功能。

第6页: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是通过目标还选择内容,通过内容选择方法。

德育的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传递的内容。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唐朝韩愈的《师说》,较系统地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外教育史上一篇出色的教师专论。

3、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思想。

4、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一一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培根2、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学者是:夸美纽斯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的学者是:洛克4、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四、教育学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2、专升本《教育理论》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批判教育学五、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范例方式教学理论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导文化的作用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以下是德育原理的重点整理:1.具体性原则:德育应具体到个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存在差异,德育应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和关怀。

2.积极性原则:德育应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鼓励、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和热情。

3.生活化原则:德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道德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4.分层次原则:德育应分层次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需求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德育内容、方式和程度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5.教育化原则:德育应与教学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德育不能脱离课程,应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和校园生活等渠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6.领导原则:德育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带领,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应制定德育方针,建立德育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7.师德示范原则:德育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品质。

8.社会化原则:德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孤立于社会,应积极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9.全面发展原则: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德育要与学校其他教育目标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0.探索性原则:德育需要敢于创新和探索,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变化。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 成考核心考点笔记 成考 成考重点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 成考核心考点笔记 成考 成考重点资料

教育学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本质和功能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意义第二节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现代化学制的沿革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的要素、内容和类型第三节课程改革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方法第五节教学手段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教学模式第八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九节教学评价与改革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的概述第二节德育的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意义和班主任素质要求第二节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方法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第二节知觉第三节观察第四节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第三节注意的品质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四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第二节记忆系统第三节遗忘第四节复习第五节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第五章思维和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第三节问题解决第四节创造性思维第五节良好思维品质及培养第六节想象第六章情绪与意志第一节情绪概述第二节压力与应对方式第三节情绪的调控与应用第四节意志概述第五节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第六节意志品质及其培养第七章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第二节动机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八章技能第一节技能的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智力技能的形成第九章能力第一节能力概述第二节智力理论和智力测测验第三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第四节能力发展和能力的个别差异第十章人格第一节人格概述第二节气质与性格第三节人格理论第四节人格测验第十一章社会态度与行为第一节社会态度第二节态度的理论第三节印象形成及其效应第四节人际关系第五节群体心理第六节社会影响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第一节心理健康第二节心理咨询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书基本内容框架2012年专科起点转升本科《教育理论》共二十二章分为两部分:教育学部分和心理学部分总要求教育学部分1、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把握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第八章 德育方法与模式

第八章 德育方法与模式

(三)理想激励法 三 理想激励法 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 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 方法。 道德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价值理想和 人格理想两个方面,理想激励的方法也就可 以分为价值理想激励和人格理想激励两个方 面。现代社会往往是不太有理想激情的一个 社会,而没有真正的道德理想,就没有真正 的道德生活。因此理想激励法是道德教育的 根本方法之一。
对于具体方法意义上的教育方法,我国有学者曾依据教 育活动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将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交流 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以直接 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 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和实习作业法等),以陶冶为主的 教学方法(感化、暗示等)等四种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编:《教育学》,第444-45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将“教育方法”(相当于我 们的德育方法)分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的方法, 组织活动和形成社会行为经验的方法,以及执行调整、纠正 和鼓励学生行为与活动的职能的方法等三种方法(巴班斯基 主编:《教育学》,第208页,375-376页,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6)。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一定教育活动的形态。
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
和情趣的化育过程; 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 至人格上的提升。 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 一。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 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 情感的培育。
陶冶的方法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等人 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南 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 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 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宋史·程颐 传》则明确记载:“今夫人民善教其子者, 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洛 札洛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以及最近我国 学者在语文教学中探讨的…情境教学法”也 都基本上属于“陶冶”的教育方法。

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分析和总结

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分析和总结

教育理论重点分析和总结第一部分教育学课程知识框架第一章绪论(上)本章重难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教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3.理解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教育理论和思想4.认识教育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本章小结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问题。

2.教育学的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萌芽、学科独立、学科规范化和学科科学化四个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的贡献比较巨大。

4.当代教育学发展贡献巨大的是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5.认识教育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有谁正确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推动教育改革和科研四个方面。

第二章的重点1.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2.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教育内容和目的3.教育的社会属性4.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1.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3.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社会的促进;正向和负向功能;显性和隐性功能)4.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关系)第三章教育目的(上)本章重难点1.我国的教育目的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3.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本章小结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的生产方式、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关教育目的论)2.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社会本位→辩证统一)第四章教育制度本章重难点1.教育制度和建立学制的依据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现代学制颁布的年代及学制名称)3.新中国的学制改革本章小结1.教育制度和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影响学制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学制的性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学制的具体内容、国内外学制的先进经验影响新学制的制定)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3.新中国的学制改革(教育结构要实际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教育目的和教育体系的统一性和教育层次、规格的多样性并存;普及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相结合;学制相对稳定性与灵活调整相结合)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本章重难点1.教师的作用2.教师的劳动特点3.学生的特点4.正确的师生关系5.教师的素养本章小结1.教师的作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导作用)2.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域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3.学生的特点(独立性、独特性、发展中的人)4.正确的师生关系(民主型)5.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发展;能力素养:表达、管理、组织、反思)第六章课程本章重难点1.课程计划的原则2.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原则3.课程的类型4.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本章小结1.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2.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3.课程的类型(国家、地方、校本;分科与综合;显性与隐性)4.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学科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结合;加大课程难度,筛选和培养尖子生)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本章重难点1.教学的基本任务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4.教学原则5.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6.教学手段7.教学的组织形式8.教学模式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本章小结1.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统一)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4.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5.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法)6.教学手段(口耳相传→直观教具→电教工具→计算机与多媒体→网络教学)7.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8.教学模式(讲授-接受式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陶冶模式)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本章重难点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德育原则3.德育途径4.德育方法本章小结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培养提高学生知、情、意、行;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长期的反复和逐步提高)2.德育原则(现实性与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3.德育途径(校内;校外)4.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第九章班主任工作本章重难点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本章小结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品德教育;学习指导;组织和指导活动;家校沟通;操行评定)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本章重难点1.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4.三结合教育本章小结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2.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课外阅读活动)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4.三结合教育(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心理学课程知识框架第一章绪论(上)第一章绪论本章重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发展史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4.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结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心理学的发展史(萌芽→诞生)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理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额叶:语言、运动和智慧中枢)第二章感觉和知觉本章重难点1.感觉的种类2.感觉的属性3.知觉的种类4.知觉的基本特征5.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本章小结1.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外部感觉)2.感觉的属性(适应性;对比性;联觉)3.知觉的种类(感官知觉;对象知觉)4.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5.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第三章注意本章重难点1.注意的特征2.注意的功能3.注意的种类4.注意的品质5.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本章小结1.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2.注意的功能(选择性;保持;调节和监督)3.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4.注意的品质(广度/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分散;起伏)5.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利用积极作用)第四章记忆本章重难点1.记忆的基本过程2.记忆的主要类型3.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4.遗忘的基本规律5.影响遗忘的因素6.遗忘理论本章小结1.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2.记忆的主要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瞬时:图像编码;声音编码;短时:听觉编码、视觉编码;长时:语义编码)4.遗忘的基本规律(先快后慢/负加速度)5.影响遗忘的因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的序列位置;态度)6.遗忘理论(记忆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第五章思维和想象(上)本章重难点1.思维的特征2.思维的基本过程3.思维的主要形式4.概念的形成5.问题解决的阶段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7.良好思维的品质8.良好思维的培养9.想象的功能本章小结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2.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3.思维的主要形式(概念、判断、推理)4.概念的形成(抽象化→类化→辨别)5.问题解决的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人的知觉特点;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性差异)7.良好思维的品质(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8.良好思维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9.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代替)第六章情绪与意志本章重难点1.情绪的分类2.情绪的功能3.意志的基本特征4.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5.意志品质本章小结1.情绪的分类(悲哀、愤怒、恐惧;心境、激情;应激)2.情绪的功能(适应环境;调节认知活动;信息传递)3.意志的基本特征(目的性;克服困难;以随意动作为基础)4.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5.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第七章需要与动机本章重难点1.需要的类型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类型4.动机理论本章小结1.需要的类型(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3.动机的类型(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主导动机、从属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4.动机理论(动机的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第八章技能本章重难点1.技能的特征2.技能的类型3.动作技能的特点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5.智力技能的特点6.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本章小结1.技能的特征(学习得来;活动方式;合乎法则)2.技能的类型(动作技能;智力技能)3.动作技能的特点(对象的物质性;运行的外显性;结构的展开性)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认知和定向→模仿和联系→整合→协调和完善)5.智力技能的特点(对象的观念性;进行的内隐性;结构的简缩性)6.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7.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第九章能力本章重难点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2.能力的分类3.智力的主要理论4.智商的测量5.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6.能力的个别差异本章小结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2.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3.智力的主要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三维结构理论;智力形态理论;三元结构理论;智力多元理论)4.智商的测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5.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6.能力的个别差异(发展水平;能力的类型;能力表现早晚)第十章人格(上)本章重难点1.气质理论2.人格理论3.人格测验4.气质与人格的关系5.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第十一章本章重难点1.气质理论2.人格理论3.人格测验4.气质与人格的关系5.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1.气质理论(体液理论;体型理论;激素理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2.人格理论(特质理论;类型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实现理论)3.人格测验(自陈式;投射式)4.气质与人格的关系(联系:性格相同气质未必相同;气质相同性格未必相同。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八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八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疏通引 导
题目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 目
题干
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境的自主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
选择一项 :
A.陶冶教育法
B.长善救失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 连续 性
D.教育和自我教育 结 合
E.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选择一项 :
A.榜样 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心理咨 询法
E.认知明理法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心理咨 询法
题目
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
选择一项 :
A.心理咨 询法
B.认知明理法
C.榜样 示范法
D.品德 评价法
E.自我修养法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品德 评价法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 连续 性
B.疏通引 导
C.长善救失
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E.知行 统一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 严 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 结合
题目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 目
题干
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 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
D.将德育目 标层次化、系列化、具体化
E.通过强 化措施和机制把德育 纳入学校的各 项工作之中
反馈
你的回答部分正确
您已 经做对了4个。
The correct answers are:将德育目 标层 次化、系列化、具体化,把德育目 标变为 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让家长和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认同感,通过强 化措施和机 制把德育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创造良好条件给予相应的人、财、物保 障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校外非正式途径是指无明确的和严密计划、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选择题及答案

教育学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B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2、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A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中庸》D.《大学》3、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B )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教育论》4、苏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是( A )A.克鲁普斯卡娅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凯洛夫5、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A.《新教育大纲》B.《教育漫话》C.《教育过程》D.《论语》6、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B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7、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A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8、《教育与发展》一书的作者是( D )A.克鲁普斯卡娅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赞科夫9、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 A )A.基础学科B.应用学科C.自然学科D.管理学科10、《教育过称》一书的作者是( D )A.斯宾塞B.根舍因C.赫尔巴特D.布鲁纳11、《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作者是( B )A.克鲁普斯卡娅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赞科夫12、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爱弥儿》13、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 )A.赞科夫B.布鲁纳C.根舍因D.杜威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基本规律1、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D )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家庭教育2、狭义教育一般指( B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高等教育D.家庭教育3、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 D)A.目的B.内容C.方法D.职能4、任何社会都需要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C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相对独立性5、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这说明教育具有(D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相对独立性6、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被称为教育( A )A.生物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需要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7、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B )A.利托尔诺B.孟禄C.卢梭D.洛克8、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 )A.军事体操教育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D.全面发展教育9、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C )A.社会意识形态B.民族文化传统C.政治经济制度D.生产力发展水平1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B)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1、教育要做到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A)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2.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是( C )A.四书B.五经C.六艺D.七艺13、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D )A.军事体操教育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D.全面发展教育14、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B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绝对作用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绝对作用第三章教育目的1、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 C )A.生产相结合B.劳动相结合C.生产劳动相结合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3、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C )A.体育B.体育和美育C.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D.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4、美育即( A )A.审美教育B.艺术教育C.社会美教育D.自然美教育5、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D.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6、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B )A.赫尔巴特B.席勒C.卢梭D.孔子7、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C )A.课外体育锻炼B.课间操C.体育课D.运动会第四章教育制度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D )A.国民教育制度B.教育规章制度C.招生考试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2、广义的教育制度指(A )A.国民教育制度B.教育规章制度C.招生考试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4.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5、我国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在( C)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6、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D)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7、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 C)A.中等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8、在不同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传递方式和受教育者修养方式。

8、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说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10、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常规性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两类。

11、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4、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16、人的思想品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其自身的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

17、构成德育过程得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19、锻炼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教育。

三、选择题1、《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学校德育效果决定于(学校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菘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6、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起坏作用)。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通过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说服教育法)。

10、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11、“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2、学校德育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体现了(教育景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显著的方式方法是(说理)。

14、说服教育法包括的方式是(参观)。

四、判断题:1、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在改正错误后肯定会出现反复现象。

(错)2、德育守程中的教育者就是指教师。

(错)3、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

(对)4、德育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

(对)5、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对)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效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错)7、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交往。

(错)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对)9、学生思想品德在形和发展中出现反复和曲折是正常现象。

(对)10、俗话说:“棒头底下出孝子”,因此,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

(错)1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错)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落后的学生。

(错)五、简答题:1、德育的任务是什么?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2、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答:(1)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2)依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区别:(1)任务不同。

智育侧重传授予知识、发展智力;德育则是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过程不同。

智育通过逐年增加和交换课程来实现;而德育则在各年级同时反复进行;(3)涉及的范围不同,德育比智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4)德育比智育具有情感性,智育是以兴趣激人,德育则是以情感人。

联系:目的相同,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性、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答:德育过程是外在的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在的发展过程;两者有内在联系;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才能实现把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目的。

6、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贯彻要求是什么?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是指德育工作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将两者统一起来。

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即“平行教育原则”。

(2)学生集体和个人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

贯彻要求:A、培养和建立良好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B、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C、充分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对每个成员施加影响。

(2)知行统一原则;涵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使学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发展”规律的要求。

贯彻要求:A、要注意结合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B、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把道德原理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C、教师还应做到以身作则,表里知一,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摆事实事实、讲道理、树榜样进行正面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依据:(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本质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贯彻要求:A、要注意运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B、在评价学生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C、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监督;D、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4)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涵义:指注意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依据: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毛度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贯彻要求:A: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B: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后进生;C: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D: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

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

贯彻要求:A 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B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

C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

D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照顾学生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差异相合原则。

涵义:指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相适应。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差异理论。

贯彻要求:A要全面深入研究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同时注意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B教育内容、要求、形式应该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己有能力相适应。

C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依据:(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3)德育的内容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德育的要求要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

贯测要求:A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做到同心协力,相互支持,B要统一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C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之沿着正确的统一的轨道向前发展;D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