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摘要: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崛起及其中心位移的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及其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认真总结国内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实践,坚持科学发展,办好地方高教,强化其基础地位,发挥其主体功能,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地方高等教育地方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国家所办高等教育而言的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他团体和个人举办并由省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教育之合称。
纵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尽管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指谓不尽相同,但其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则是一贯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由低级阶段的大众化向高级阶段的大众化实施战略转进,进而由大转强、全面腾飞的关键时期,系统梳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自身高等教育百余年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不仅为做强地方高等教育、夯实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深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点,而且对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并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多元开放与特色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崛起中的地方高等教育与日本学者汤浅光朝(mintomo yuasa)关于世界科学中心四次转进的“汤浅定律”相呼应,此前,人类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祥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经由英、法、德三国而至美国,走过同样的道路,其间,地方高等教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 意大利自年前后被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emiliaromana)的首府诞生以来,高等学府多由学者们自发聚集某处探究学问而成,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和地方捐赠①,带有鲜明的行业会社自治和地方印记。
稍后,反映新兴市民需要的世俗性城市学校应运而生,其校长的遴选及任用、教师的延聘及薪酬、学生的入学及学费等,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决定。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
2. 拓宽办学类型多样化
有学术性研究型综合大学目前有都向这类靠的趋势,
也要更多职业性应用型、多科性、单科性、 以及专科高校 以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各方面
地区性社区高等学校、短期培训学校
2. 拓宽办学类型多样化
为此,要引进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他们更联系实际,会办得更加生动活泼; 随着科技迅速进步和老龄化社会的出现, 更多的成人培训性高校必将因势而上 它们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人们职业岗位变更
小 结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建设一个结构完善、 复杂多样、色彩斑斓、生动活泼、切合实际 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体系,成为 中国实现世界一流强国的强大支柱!
谢 谢
大
家!
欢迎讨论批评!
5. 学生多元化
高等学历教育仍占主体, 中学后直接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仍是主体 二次就学、转岗转行的业务培训、 成人为兴趣而学习等学生将大量出现, 高校不再是青年(个别少年)的一统天下 学校生活更为丰富
6. 办学形式多样化
校园中集中学习仍是主要形式
各种网络化、非接触式教学 人员和时段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办学形式
前
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为对世 界富裕具有重大责任的大国, 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做支撑与 后盾,以满足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 化诸多不同、千差万别的需要。 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普及和提高质量,为 此,必须实行多样化。
多样化应体现在:
1.
举办与办学的多元化: 中央政府、省市、地区(国立、省立··· ··) 部门、行业集团、企业集团、社会团体 政府与民间举办各类教育机构中国高教发展史 好处: 克服办学资金过于单一和集中 广泛扩大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 增加高校办学特色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与地方高校的重大任务
规 模 ,并 忠实 的充 分 的履 行培 养 高级 专 门人 才 、发 展 科学 技术 文 化 、促进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 的社 会 职 能 ,从而 满 足 国家经 济 建设 和社 会 发展 的需 要 ,
高等教 育强国的建设 与地方 高校 的重大任务
王德广 ,苏小 晓
( 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宜 昌 摘 430 4 0 2)
要 :文章 阐述 了建设 高等教育强 国的 内涵、特征 以及建设 高等教 育强 国的基本 思路 和战略 重点 ,并在此
基础上 。提 出了地 方高校在 建设 高等教 育强国进程 中的 “ 六大”任务。 关键词 :地方 高校 ;建设 ;高等教育 强国;重 大任务 中图分类号 :G 4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13 2 1 0 3 3 2( 0 0)O—0 3 一O 2 15 4
才 和各 类优 秀人 才 为根本 任务 ,为实 现全 面建设 小
二 、我 国建设 高等教 育强 国的基 本思路 康社 会 、为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复 兴提 供强 有力 的人 才 和 战 略 重 点 支撑 和 知识 贡献 。”一 是要 为 国家 培养 大批 优秀 人
1 .我 国建设 高等教 育 强国 的基本 思路 建设 高等 教育 强 国是一 项 艰 巨 的历史 任务 ,需 要 长期 坚 持不 懈 的努 力 。全 国人 大常委 会 副委 员长
一
三 是 办学 水平 高 。有若 干所 世 界一 流 大学 和一
批 高水 平 大学 作为 国家教 育体 系的 骨干 支撑 ,能够
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如何建设 高等教育强育研究所 , 北 武汉 407) 武 湖 3 0 0
摘
要 : 述 高 等教 育 强 国 的 内涵 , 坚持 重 点 建 设 与 带 动 整 体 发 展 的 道路 , 论 即 建立 多元 化
的 高 等教 育质 量保 证 体 系 。 等教 育要 坚持 国际 标 准 , 动 高等 教 育 国 际化 , 高 推 充分 发 挥 高等 学
了明显 的提高 和改善 , 为建 设 高等教 育强 国奠定 了支 撑基 础 。 建设 高 等教 育强 国是每
所 高等学 校 的历史使 命 , 充分 发挥其 应有 的作 用 。 要
一
、
科 学认 识 高 等 教 育 强 国 的基 本 特 征
建设 高等 教育强 国是 一项艰 巨的历史 任务 , 需要 长期 坚持不 懈地 努力 。为 此 , 我 们 一定要 搞清 楚高等 教育 强 国的基本 特征 。
维普资讯
20 0 8年 9月
高 教 发 展 与 评 估
Hi he g r Educ ton De l m en d Ev l aton a i veop tan a u i
Se . 2 08 pt 0
第2 4卷 第 5 期
NO .5,V o1 2 .4
科学 家 和政治 家 、 自然科 学 和社会 科 学 的领 军人 物 , 出了顶 尖级 的科 研 成果 , 有 做 具 有世 界影 响力 , 人类发 展和社 会进步 作 出突 出的贡献 。 同时 , 对 造就 各行各 业 的业 务
骨干 和在生 产第一 线做 出创新性 的成果 。 第三 , 高等 学校拥 有一 批具 有 国际领 先 水平 的学 科 和具 有 国际竞 争 力 的教学 科 研 队伍 , 具有 国 际影 响力 和吸引 力 。拥 有相 当一批 重点学 科达 到世界 一流水 平 , 有 具
加快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做 的。不做 可能 有时候反 而适得其 反 ,
加快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 ,这个高 新 体 系 中 ,知 识 技 术 驱 动 力 的 主要 来
水平的理 解 ,我觉得可 以狭义 ,也可 以广 源。这里有很多可以探讨的。
义。广义怎 么讲 ,两千多所 中国的大学 ,
( 二 )加强 地方 高水 平大 学建 设 ,
我记得有一个专家的报告讲 ,我们建设高 刻不容 缓。 这里 主要存 在三个 情况 。一
是不 对等 的。 得 非常有 启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 的非 常好 ,应 用型 、 么选 择研究 方 向,撰 写项 目申报
( 四 )地 方 大 学 内涵 发 展 ,就 是 提 创 新性很 多。我们 培养手 段其实就 是教 些都 是特别 基础性 的工作 ,没有
升质 量。从 我一个基 层工作 者 自身 的理 育 教学方 法 ,脱 节现象 比较严 重 ,跟不 少 会 ,也 不是轰 轰烈烈 ,也不是 解 ,认 为需要 关注几 个问题 ,现在 大家 上。过 于追求形 式 ,课 堂教学要 求愈加 式 。但我 觉得应 该能给教 育教学
涵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而不仅仅可能建几 用。地方高 水平 的大 学 ,应 该讲 是它 的
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
科研 实 力 ,学科 门类 ,相对 比较 齐全 , 技术 人才 比较密 集 ,所 以在 区域 里有 时
一
、
地方大学 内涵发展需要关注几个 能够 通过直 接参 与地 方的重 大研 究 ,产 问题 业发 展和社 会事 业发 展项 目,是 区域 创
会有各种各样 的形态 ,而每个大学可能也
我觉得你办好一个人民满意 的教育 ,提供 有 各种 各样 的形态 。就像 有所 国外 的大
高等教育强国_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高等教育强国_大学的使命与责任2002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这项为时6个月的研究其主题是: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教育的密切关系,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随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作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提出并引起政府高层和高教界的高度重视。
毫无疑问,这是认识和观念上的一个飞跃,而中国是最需要观念突破的国家。
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怀特曾在《美国的观念》中写道:美国是一个观念造就的国家。
如果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天翻地覆的巨变寻找源头的话,毫无疑问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提出。
没有这次意识形态问题大讨论带来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突破,很难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要滞后多少年。
每年我们都要纪念“五四”,因为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
正是这场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对科学和民主的崇尚追求和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
亦如科学发展观从价值选择和思想指引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和重大影响一样,我们期待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观念的引领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会迎来一个新的健康发展的春天。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明确“高等教育强国”这个基本概念。
所以,对高等教育强国之内涵、本质、特征及其指标体系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尤为必要。
在这种讨论中,应当对“高等教育强国”概念有如下的认识:其一,所谓强国、弱国是一个国际比较的概念,自我闭锁不进行国与国的比较就无所谓强和弱,也难以判断谁强谁弱。
因此,“高等教育强国”概念的建立必须以世界作为背景和参照系。
其二,“高等教育强国”绝非是一个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概念,而是一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
从高等教育的绝对数量看,我国有不少指标已经处在世界的前端,据此似乎已是高等教育强国,无需再强调什么建设。
比如,不久前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的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据教育部郝平副部长介绍,以SCI数据库统计,按科技论文数量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世界第五位。
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本”
·2018年第2期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本”韩延明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了新时代,提出了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方略,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号角,同时也全面开启了新时代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伟大动员令。
这一思想,深度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国情、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是扎实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指引、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教育强国首先是高教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昭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强力抓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切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系统发展水平。
第一,就其语义而言,“以高等教育做强国家”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本真”语义。
从语义上理解,“高等教育强国”既可以解释为“高等教育的强大国家”,又可解读为“强力发展高等教育而使国家强大”。
前者强调的是“强大的高等教育国家”,后者强调的是“国家强大的高等教育”。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精神,以及我国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强劲势头,笔者认为,当下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指“建设高等教育的强国”,应该理解为“建设中国强大的高等教育”或“建设大而强的中国高等教育”,即强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使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育才功能、科研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更强的辐射功能、批判功能、前瞻功能和引领功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摘要]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能缺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突出特色是关键,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工艺型人才是核心。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新中国建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已经位居世界教育大国的行列。
但是,我们的整体教育水平还不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还不快,高等教育水平还比较低。
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距高等教育强国的距离还很大。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党和政府很早就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号召。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上个世纪末,我国曾一度出现大学合并“造大船”的热潮。
进入新世纪以后,各个大学都在积极征地,扩建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尤其应该侧重从提高高等教育的内在质量上下功夫。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着重突出大学的特色。
独具特色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的大学数量不少,规模不小,但特色不鲜明、不突出,所以不能成为一流大学;我国还只是教育大国而不是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既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要有基本的教学型大学,还要有高等职业技术型院校。
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协调发展,才能构成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作用与贡献。
本文祈求探讨从如何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的角度以就教各位同行。
一、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突出院校特色是关键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含本、专科两个层次)2000多所。
高等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新探
面和 中观层面的发展 定位 分别 是指 国家 和地方教 育主管部 门在对全国高校进行 统筹 规 划时 , 将某 一类 型高校 的层次 、 类型 、 教育水平 、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以及管理权 限、 管理手段 等方 面的定位 。微 观层 面 的发展 定位是 指这 类高校 自身发
队伍 、 学科建设力 度不够 ; 育资 源短 缺等等 。这些 问题 严 教
予正确 的政策导 向, 不能把它们 同其他 类型高校 等同起来 对 待 。而对于此类院校 中发展势头 较好 、 办学水平提升较快 的 个别院校 , 应鼓励和 引导其 发展成 为 “ 本科 和研究 生层次 的
一
、
正确 定 位 新 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的 发 展 层 次 。 清 发 展 理
一
思路。
一
般认 为 , 校 的 发 展 定 位 是 指 是 “ 所 高 校 根 据 社 会 高 一
政治 、 经济和文化 发展 的需要 及 自身条 件和所 处环境 , 从学 校的办学传 统与办学现状 出发 , 自身在 某一 时期在高等教 对
-- _
I .I
C j
同
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新探
金 丹
( 阳师 范 大 学 , 宁 沈 阳 10 3 ) 沈 辽 10 4
[ 摘
要]
我 国高等教 育改革 以来, 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成立 , 些院校 的成立极大地 丰富和 完善 了我 国高等教 一 这
育体 系。然而此类院校发展 中的诸 多问题 , 不仅 阻碍 了其 自身的发展壮 大, 也影响 了我 国高等教 育的总体质量 。本 文尝试 着
此类 院校发展现状 , 能促进 其可 持续发 展 的策略 , 使其 更好 地指导我 新建地方本科 院校 的发展实践。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潘懋元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1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是本科院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做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一般来说,地方院校的人才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潘懋元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新探 [J], 金丹
2.抓住机遇把公安教育做强做优--2003年度全国公安院校建设论坛发言摘要 [J],
3.做强高等农林院校建设高等农林教育强国 [J], 魏毅
4.中小企业的成就表明:“做中做强”、“做小做强”亦应倡导 [J], 杨靖
5.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做中做强”、“做小做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动因.doc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动因作者:程远志刘欣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7期[摘要]文章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走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理性选择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取向四个层面,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动因。
文章还指出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必须重视和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强国特色发展[作者简介]程远志(1967- ),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刘欣(1962- ),男,湖北荆州人,荆楚理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湖北荆门448000)[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AIA080001)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08JZD0029)的子课题“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编号:AGA08034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13-03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起源于工业发展初期以工程应用教育为主的高等专业教育。
这类教育一般指针对工业生产的设计、制造、安装、加工、运行、维护、检测等方面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
高等专业教育主要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兴起的。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高等专业教育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我国高等专业教育从洋务运动时的中西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等算起,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化资源布局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李立国 李建龙一、导言高等学校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
高校发展需要人财物、土地等资源投入,同时高校又通过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以及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回报社会,并将这些产出的资源用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布局与优化关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全局,关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调整。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国际上普遍把80%以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也是世界教育强国的平均水平)作为高教强国的标准,65%是其基准水平。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与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的国家有17个。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未来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减少,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任务虽有压力,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的目标问题不大。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是以资源布局优化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以高等教育之强带动教育强国建设,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以高等教育之强促进和引领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从教育强国建设看,教育经费投入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增长,学龄人口可能逐年下降,而且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的背景下,资源布局优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适应、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从国内看,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实施,对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提出了新 摘要: 面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在资源布局与优化方面,我国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效益。
在教育经费投入难以大规模增长、学龄人口可能逐年下降,且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的背景下,资源布局优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适应、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
教育强国的政策梳理
教育强国的政策梳理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教育强国,不断推出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
本文将对教育强国的政策进行梳理,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多项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地区、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
其中,乡村教育发展战略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重要举措。
乡村教育发展战略旨在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普通小学、普通初中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加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职业院校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三、素质教育政策中国政府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政策,中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激发。
四、高等教育改革政策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主要包括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针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高等教育强省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
此外,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
五、创新教育政策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政策包括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创新课程的开设;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推动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地方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战略选择
到世 界学 术 前 沿 水 平 ; 四是 高 等 教 育 对 经 济 发 展 和社 会进 步 有 很 高 的 贡 献 率 和 影 响 率 , 不 低 于 应
率高 ; 六是 高校具有 一流 的管理 , 依法 自主办 学 的 自 主权得 到切 实落实 , 高校拥 有 民主 、 松 、 宽 开放 、 和谐 的 良好 学术 环境 和精神文 化氛 围 。 总之 , 设高 等教 育 强 国将 是 培 养 和造 就 世界 建
国 。 因此 , 为 我 国 高 等教 育主 体 的 地 方 高校 , 作 应该 在 科 学发 展 观 的 统领 下 , 失 时机 地 实 施好 制 度 创 新 、 不 学科 立 校 、 才 强 校 、 技 兴校 、 量 固本 、 色 发 展 、 人 科 质 特 品牌 服 务 七 大 战 略 , 建 设 高 等 教 育 强 国作 出 应 有 为
一
1% ; 是本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应 该 有 很 强 的 国 际 吸 5 五 引力 , 能够 为人类 进 步 、 界 文 明 和 全球 经 济 发 展 世
做 出贡献 , 拥 有 有 一 批 能 在 国际 舞 台 和 国 际 组 并 织 中发 出强 烈声 音 的 专 家 、 者 和 活动 家 ; 是 具 学 六 备强 有力 的 高等 教育 保 障体 系 。2 Ⅲ
个 方 面 : 是 高 等 教 育 普 及 程 度 高 。国 际 组 织 公 一 认 的毛 入学 率 一 般 在 5 % 左 右 ; 是 高 等 教 育 质 0 二
量 高 。能够 培养 出大 批 国 际认 可 的各 领 域 的 科 学 技 术人 才—— 主要 体 现 在 培 养 的 大 学 毕 业 生 具 有 强 烈 的创 新 精 神 、 强 的创 造 能力 和 较 高 的 创 新 较 水平 , 能够 对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的创 新 创 造 产 生 明 显 的推动 作用 , 企 业 、 区和社 会 的发 展 进 步 做 出 对 地 较 大 贡献 , 能影 响 世 界 高 等教 育 的 发 展 ; 是 办 学 三 水平 高 。有若 干所 世 界 一 流 大学 和一 批 高 水 平 大 学作 为 国家 教 育 体 系 的骨 干 支撑 , 够 提 出 影 响 能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一、大学在履行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传统使命时,也负有引领社会文化的使命《世界教育信息》:人们一般认为大学肩负着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大学在履行传统使命和职能的同时,还应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吹响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人们对大学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中肩负的使命更是寄予深切的厚望。
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您如何看待现阶段的大学使命?潘懋元:大学肩负的使命,也就是全面地、卓越地实现大学的社会职能。
你所说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中外教育史上所形成的大学社会职能,也就是大学应当完成的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大学三个职能的强化和发展。
尤其是,讲话中特别提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我的理解,一方面它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含义,因为教学(培养人才)的本质意义就是文化传承,而研究(发展科学)的本质意义就是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它又昭示了大学负有引领社会文化的使命,大学是社会的学术文化中心,应当负起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任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虽然是在清华大学说的,我认为对所有高等学校都有普适性。
即使是高职院校,也具有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使命,只不过具体的任务有所不同。
高职院校的教学,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也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的研究,以应用性、开发性为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更讲求密切与具体。
当然,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上,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对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二、大学按人才培养类型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三类《世界教育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来说,比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应用型/实践型大学、职业技术/技能型大学,您认为前面提到的这些使命和职能能够合理并存、整合为一体吗?您觉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到底孰先孰后,在实践操作中是否可以有所侧重,或者区分对待?请结合您正在研究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题进展谈一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地方高校的“位”和“为”
关键 词 : 高等教 育 强国 ; 地方 高校 ; 使命 ; 功能 ;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6 G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3 4 2 (0 00 — 0 9 0 17 — 6 92 1)6 0 3 — 3 舞 台的核心竞 争力 ,已引起 社会各界 的广泛 关 注。
的状 况 ,特别 是近 年来 高 等教 育 发展 状况 的基 础 上 。适 时 提 出 了建 设高 等 教育 强 国 的宏伟 战 略 目
大提高 阶段 , 即提 高教育 质量 , 提高办 学水平 , 着力
建设高 等教育强 国阶段 。 地方高 校作为我 国高等教 育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实现 高 等教育 大 众化 、 设 在 建 高等 教育 大 国的历史 进 程 中发 挥 了重 要作 用 。 当 前, 地方高校 如何认识 并履 行 自身所肩 负 的历史 使 命 理应引起我 们的高度 重视 。
据显示 ,0 8 全国共有普 通高等学 校 2 6 20 年 2 3所 , 在
校生平均 规模为 87 69人 ,在校学生 总数 达到 2 0 97
族伟大复兴赋予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是未 来 相 当长一段时期 内高等教育系统为之奋斗 的 目标 。 ] 1 2
而要实 现这样一个 目标 . 需要 各方 面长期坚 持不懈
第2 8卷 第 6期
2 1年 1 月 00 2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V 1 8 No6 o . . 2 D c mb r2 1 e e e 0 0
J RNAL OF L OU ONGYAN UNI RST VE IY
建设 高 等教 育 强 国 与地 方 高校 的“ " “ " 位 和 为
规划纲要解读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暨强省的思考
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26%
11年
我 国
12年
中等 偏上 收入 国家
14年
O E C D 国 家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5%
20%
9.9%
发
中等
我
偏上
国
收入
我国
2020 年
达 国 家
现
国家
在
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四是人力资源规模,谈强国还可加入规模的权重,现在 美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700万,印度是1200-1300万,5月 27日,教育部公布了《二O O三年至二O O 九年教育系统人 才工作综述 》,该文件透露我国每万人中高校学生在校生 数由2000年的72.3人增加到2009年的212.8人,总人口中大 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另据综述, 2019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比 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其它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90%
51%
75%
36%
62%
75%
2009年
2020年
中等偏下 中等偏上 高收入国家 高福利国家 收入国家 收入国家
第三个指标是义务教育完成率
现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已 经相当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低水平了,2020年估计义务教 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纲要》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总体战略目标的主题词,基本实 现教育现代化是这样定义的:在2020年,教育发展水平达到 目前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有关专家对这个目 标曾有不同的意见。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大举措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大举措高等教育强国是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何谓高等教育强国?目前,其内涵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语义双关且内含丰富的概念,它既有通过高等教育来强大国家之意,也有一国高等教育比较强大之味,无论是其“意”还是其“味”,均非能够一语道破,因而自然难以界说。
本文既无意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也无意对其给予新的阐释,而仅想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策略问题。
所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简单地说,是指国家通过采取某些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使本国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明显国际声望的活动。
从哲学视角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实践活动,理当具备实践活动主体、实践活动赖以维持的物质资源、引领实践活动的指南。
我们认为,对于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实践活动来说,高等教育师资是其主要的实践主体,高等教育投入是其赖以维持的主要物质资源,而高等教育政策则是其重要的引领指南,因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三大举措。
一加强高等教育师资建设“师资是指可以当教师的人才”,高等教育师资是指可以在高等教育机构当教师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师资建设,就是指通过培养、培训以及引进的方式,为高等教育机构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资力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等均为合理且具有竞争优势与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工程。
高等教育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与之相应,高等教育存在三大活动,即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
这三种活动其实都是特殊的生产劳动。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特殊生产劳动。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主体作用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生产劳动的成效。
高等教育的三大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都是高等教育师资,显然,高等教育师资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力量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高等教育活动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报告人:潘懋元
2010-05-29 福州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做
强地方本科院校
中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致由三种类型的高校所组成:学术型大学,一般为教育部直属或有关部委所属大学、省属“211工程”大学;应用型高校,一般为地方本科院校;技能型高校,即高职院校。
在全国1092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约占90%。
地方本科院校是本科院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教强国的中坚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战略目标。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力量,也是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任务之一。
在三种类型的高校中:
如何做强学术型大学。
既有中外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可资借鉴,近年来又有众多建设“一流大学”的研究成果可资参考;
如何做强技能型高职。
培养目标较明确,并有若干较为具体的规范。
近10年来,已累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编写了数以千计的高职教材,选拔出100多所示范性高职以供借鉴;
如何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各地虽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经验或创新见解,但存在许多基本的、重要的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定位问题;其次是改革创新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情况复杂,高低不一,强弱悬殊;既有历史悠久的老大学或学院,又有新建的本科院校,还有尚未脱离“母体”的独立学院。
有的长期受传统大学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有的刚从专科升格为本科,旧的模式不适用,新的模式未建立。
地方本科院校,是当前高等教育分类定位,去同质化的研究重点。
《规划纲要》第七章第二十二条: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
……”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因为宏观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微观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都要在定位中求解,才具有适切性、可行性、有效性。
地方本科院校虽情况复杂,但有若干实然或应然的共同特点: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培养研究生。
——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的科研。
——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与全国。
……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
——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
——单科性或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
其中最重要的定位是: 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应用型本科定位,进行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转变观念
一个可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将原来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学术型)大学,改变为多科性、应用型高校;
但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影响下,这一转变要成为全校以及管理部门的共同认识与建设方向,还需做很多有说服力的工作。
要使大家都认识到:
——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进入人才资源强国的行列,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市场上,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竞争的优势。
以就业为导向,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无论哪一层次、哪一类型的高校,都能在各自层次与类型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学以致用”,是培养人才的最终价值。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三、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创
新问题
在实践上,必须将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落实到办学的各项措施上——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质量保障机制……等等。
因此,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对学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下面仅就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讨论。
(一)课程建设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既要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老本科院校),又要将能力型课程提升为应用型课程(新建本科)。
这是一项
攻关的工作。
在应用型本科专业中,有两类课程:
——按学科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
——按实践设置的专业技术课程
前者的建设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后者的建设在于贴近实践。
在应用型本科专业中,有两类课程:
——按学科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
——按专业设置的技术课程
前者的建设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后者的建设在于贴近实践。
应用型本科仍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但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也不同于高职:
学术型本科:理论要求深厚与宽博
应用型本科:理论要求扎实,并有一定的宽度
技能型高职:理论只求够用
按学科设置的课程,仍应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适当的宽度。
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运用理论、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以培养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专业设置的技术课程,要贯彻产、学、研结合原则,通过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要重视升本之前所积累的经验和所建立的基地,并适当提高技术要求。
不论哪一类课程,都要倾力编撰应用型教材。
采取的方式是:自编——校际交流——合作编撰。
应用型本科应有自己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
(二)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可以借鉴高职院校“双师型”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建设一支专、兼职的有充分实践经历与能力的应用型教育队伍。
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既有一定数量的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又有相当数量具有充分实践经历与能力的专、兼职工程师、技术员、经理……。
两支教师队伍,都应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师德。
两支教师队伍,应当具有平等的地 位、公平的待遇。
受到同样的尊重。
为 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 规定:
——评聘教师,不应只看发表论文的篇 数和是否刊载在核心刊物。
对应用型教师应 根据其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
——派出进修教师,不只是为获取学 位。
应用型教师,应着重到有关实训基地挂 职锻炼(历练),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合 作培训应用型教师。
为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或出台 有关应用型本科管理条例。
(应用型院校在 自主权范围内,也可以改革或出台自主的条 例)。
——适用于应用型教师的评聘条例 ——适用于应用型教师的奖励条例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评估条例 ……
个人见解,只供参考。
请批评指导!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