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古琴的琴学思想

古琴的琴学思想

古琴的琴学思想⼀、古琴⽂化的本体任何⼀种艺术皆植根于时代的⽣活和⽂化中,古琴也不例外。

数千年历史的古琴所表述的琴学哲学思想和琴艺审美理念,皆由中国传统⽂化⽽出。

传统⽂化中对⽣命的感悟和⼈格精神的培养是古琴发展的深层动⼒,古琴作为传统⾳乐⽂化的代表,⽐别的乐器更多地承载了传统⽂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信息,发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乐⽂化,焕发出特殊的⾳乐艺术魅⼒。

琴棋书画,是古代中国⼈⽣活中的重要内容。

琴居其⾸,因为琴之功⽤,不仅有娱⽿、平⼼的精神愉悦作⽤,还可以⽤以修⾝养性培养智慧⼈格,完善⼈⽣。

琴不仅是⼀件乐器,更是中华博⼤的⽂化的载体,还是感悟⽣命和养⽣极好的⼯具。

这样⼀件器具,⾃然成为古⼈⽣活中的选择。

古琴所承载的⽂化内涵,我们称之为“琴学”,由古琴所焕发出的中华⽂化思想和民族精神品格,我们称之为“琴道”。

⼆、古琴与传统⽂化中国⽂化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儒家⽂化⼀直居于庙堂的地位,成为中华⽂化的主流思想。

道家、佛家也以其精深的思想内涵,与儒家⼀道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思想的形成,培养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化⼈格。

(⼀)古琴与儒家天道观儒家有重视乐教的传统,儒家的天道观是以“仁、善”为基础的“天、地、⼈”之和,⽽谈到“和”莫善于为“乐”。

《周礼》⽈:“以乐教和,则民不乖。

”《乐记》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由礼达成的社会秩序安定与由乐达成的家国⼈⼼之和相结合,是儒家素来的理想国,儒家绍述的先王圣⼈⼀直以乐教化和同天下,故有“舜弹五弦琴,歌南风,天下治”的述说。

乐,担负着天地⼈和的重任。

公元前6世纪,儒祖孔⼦便将乐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六艺之⼀。

孔⼦本⾝亦⾝体⼒⾏,每⽇必弹琴⿎瑟、歌诗吹笙,教化⼦弟培养君⼦德⾏,并向各国君王宣扬,以期达到“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兴于诗,⽴于礼,成于乐,”孔⼦把乐所致成的修养看作是君⼦⽴德修⾝的最终境界。

现存的⼀百余部古琴琴谱,其表述琴道的思想和包括琴曲琴律琴艺在内的琴学内容莫不围绕这种“天地⼈和”的天的天道观。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首先,古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古琴被誉为“无言之琴”,它没有歌词,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只有一些基本的音高和弹奏技巧。

因此,古琴音乐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演奏时,演奏者通常会表达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力图在音乐中传递出自己的心声。

古琴音乐常常通过音调的起承转合、音乐的构思和演奏的技巧,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沉、宁静悠远的情感体验。

其次,古琴音乐注重意境的描绘。

古琴音乐擅长描绘山水、孤寂和思考等意境。

演奏者通过独特的琴音和演奏技巧,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古琴音乐常常运用抒发情感的技巧,如“映水而弹、山歌琴韵”等,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融入到安静、宁谧的意境中。

再次,古琴音乐具有古朴和高雅的审美。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在演奏技巧、音乐结构和曲目选择上都体现出古朴和高雅的特点。

古琴音乐追求自然简约,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的炫耀,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气质的独特。

古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注重打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超脱尘世的气质,给人一种思考人生、追求境界的高尚情感。

最后,古琴音乐注重自由和即兴创作。

古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套曲和即兴创作两种。

套曲是指演奏者按照特定的曲目和结构进行演奏,即按照传统的曲谱和规则进行演奏。

而即兴创作则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感,随意创作出曲调和曲目。

即兴创作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给演奏者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演奏者在即兴创作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音乐更加个性化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音乐具有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古朴高雅和自由创作等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方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美丽和情感。

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深思和美好的艺术体验。

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钢琴演奏评价的启示

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钢琴演奏评价的启示

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钢琴演奏评价的启示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表演评价标准总是和音乐美学思想在一起。

一些音乐史书籍如《礼记·乐记》、《文心雕龙·知音篇》、《溪山琴况》都比较系统的提出了音乐演奏的美学思想和评价标准。

钢琴作为一种舶来品,它的演奏艺术和评价标准不仅受到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在东方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古代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必然会渗透进现代钢琴演奏艺术和审美评价标准。

因此,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领域下的音乐表演评价文献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古人在音乐演奏上的美学思想和评价标准,对当代钢琴演奏评价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多的指导意义。

一、古代音乐家对于音乐演奏的评价古代音乐史中,季札对音乐表演的评论可谓开创了音乐表演评价的先河。

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出使到鲁国,在听了《周南》、《召南》之后,季札评论说:“真美啊,表现了周公和召公的基业,虽然还未能安居立业,但乐声勤而不哀怨。

”季札评论音乐并非就音乐论音乐,他认为从音乐上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和教育。

孔子继承了季札的音乐评论思想,既注重艺术形式,又讲究思想内容。

史料记载,孔子曾向师襄学琴,学到相当的深度,他不但做到“习其曲”、“得其数”,还能“得其志”、“得其人” 。

孔子认为音乐极富美的魅力,超过了其它所有的艺术。

不仅如此,音乐还可以为政治服务,正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要达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关键在于所选择的音乐是否能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

除孔子以外,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记载了其对音乐表演评价的准则:“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崎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就是说具有慷慨、蕴藉、浮慧、爱奇等不同性格的人,所喜好的音乐对象并不一样,使得音乐表演标准也无从统一,只有精通一千首乐曲才能辨别音乐的好坏,如同只有见识过一千把利剑以后才能识别兵器。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曾几何时,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它与我们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相互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

所谓“学”就有了其深刻的内涵与价值,在所有器乐中何一乐器可自立门户称之为“学”,古琴便是有了这种可称之为“琴学”的魅力,经典的《红楼梦》称之为“红学”,可见其研究价值极为显著,那古琴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卓越的研究价值。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一种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琴”还是有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功用,如琴人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中曾说:乐曲以音传神,犹之诗文以字明其意义也。

其为音也,出于天籁,生于人心。

凡人之情,和平、爱慕、悲怨、忧愤、悉触于心,发于声,而即此五二之音也。

因音以成乐,因乐以感情,凡如政事之兴废,人身之祸福,雷风之震飒,云雨之施行,山水之巍峨洋溢,草木之幽芳荣谢,以及鸟兽昆虫之飞鸣翔舞,一切情状,皆可宣之于乐。

是以听风听水,可作霓裳;鸣唱莺啼,都成曲调。

这里不难看出音乐表象精神文化情感之体验,宇宙万物,天地之间能及包揽的所情所况都可用琴音宣之。

琴者,情也。

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情。

所以,“琴”不仅可以观风教,也足以正人伦,调心志,偕伦理,平阴阳,诸般个体生命的感念可借琴来抒发,所以“琴”也就成为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必需。

不仅仅如此,琴学中的韵味与文雅还要伴随中国文人的诗辞、情操、文化修养与境界的演进和发展。

“诗意”的人文精神将琴渲染得惟妙惟肖。

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相统一相协调,将人类的宝贵文化素养融入古琴艺术,使其生命力更生机勃勃,展示出一种高于物质利欲生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这逐渐让我们领悟到一种琴文化的审美意义。

历经沧桑的岁月,而不灭的古琴艺术虽有一段冷漠的时期,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那种和静清远的人生会越来越强烈,在忙碌与喧闹的人群中,再一次掀起“古琴热”的狂潮,古琴艺术在当今时代会再一次崛起。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清”范畴论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清”范畴论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古琴音乐美学中的“清”范畴具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思 考,体现了古人对音乐艺术的独
特理解和追求。
“清”范畴涵盖了清微淡远、清 纯柔和、清丽脱俗等审美特质, 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
、注重内在修养的价值观。
古琴音乐美学中的“清”范畴对 后世音乐美学、艺术理论产生了 深远影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
详细描述
古琴音乐追求的是一种空灵、幽远的境界,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诗歌等艺术 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演奏者需通过音符 的组合、琴弦的震动,营造出一种空灵、幽 远的氛围,使听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这种美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更能让人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
地。
04
“清”范畴的美学价值
明清时期的古琴艺术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琴曲创作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出现了大量琴论和琴谱, 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01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中和之美”,即音乐要平
和、中庸、有节制。这种思想对古琴音乐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
古琴音乐在表现上追求含蓄、内敛,注重内心的表达。
文化传承
通过“清”范畴的音乐美学,古琴音乐的 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它激发了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为古琴音 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05
“清”范畴在现代古琴音乐创作 中的应用
传统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琴曲的演奏与传承
传统古琴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发扬传统琴曲是现代古 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任务。
提升审美境界
清新雅致

浅谈《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

浅谈《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

浅谈《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发表时间:2019-09-22T00:53:07.8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由玥[导读] 摘要:《溪山琴况》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琴乐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具有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溪山琴况》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琴乐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具有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这本书并对清代乃至近现代的琴论和古琴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溪山琴况;古琴;美学专著;文化精神;欣赏中国古典音乐,需妥了解中国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

明末清初著名琴师徐上瀛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的《溪山琴况》向我们讲解的就是古人在演要古琴时琴法、指法、控制音色的技法和意境。

“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

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音乐的主要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

而“静”和“清”尤让我们动心。

音乐本就是声音的艺术,“清静”不是与之相背吗?细读之下方始明白,“抚界……独难于运指之静”,“静在声中求静耳”。

欣赏古乐,我们可以从琴声中体会出演奏者的心境。

音乐来自于心境,如果心有杂念的叶候弹琴,是不可能得到淡泊宁静、游神于皇之上的“希声”的。

而“清”则是声音的主字。

要想做到这个“清”字,必须要选择一个很清静的场地,找把好琴,将琴弦擦拭十净,然后调整好心情,以平静的心态投入地演奏。

一句话,弹者心静、气静,听者也。

一、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和与自然融合的审美体验《溪山琴况》中可以被纳为审美标准的章节有“和”“清”“远”……,在“中正”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庸”的观点上),不避讳谈论如“今”与“古”、“俗”与“雅”等容易走向极端的矛盾关系,并且各取其美,有着非常开放包容的态度。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琴音乐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鉴赏和理解。

首先,古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古琴曲中常常有“律动”、“声韵”等术语,强调的是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从乐曲的节奏变化、音符的连贯性以及曲调的变化等方面来感受古琴音乐的内在魅力与情感表达。

其次,古琴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其审美魅力的关键。

古琴被誉为“心琴”,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音乐富有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意蕴。

古琴音乐常常表达的是一种恬静、清雅、内敛的情感,在收听时不妨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古琴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古琴音乐的音色也是其审美特点之一。

古琴的音色清悠、明快,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质感。

在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手指的技法和力度控制,可以使得古琴的音色产生变化和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古琴音乐的音色之美常常能够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音乐的曲调结构也值得我们深入欣赏。

古琴曲多以古诗和古文为基础,曲调结构复杂多变,旋律优美动人。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琴曲的曲调结构和演奏技法,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欣赏古琴音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更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领略古琴音乐的神韵与美感。

明清时期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明清时期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108音乐鉴赏明清时期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摘要】明清中叶后,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兴趣,所以商业社会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繁荣,随之精神生活的享受也变得不可或缺。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因此音乐和艺术等也受到影响,达到空前繁荣的状态。

本文主要探究明清时期古琴演奏家的美学思想观,通过雅、丽、和这三方面入手,用以探究中国音乐和艺术的思想进程。

【关键词】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美学思想【作者简介】陈晓静(1986~),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美学源远流长,可以从国语到越记,持续到现代的各类音乐理论,这都展现中国的音乐是一门形态性学科,因而要从雅、丽、和的角度探寻音乐的明清时期古琴的音乐思想。

一、雅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的代表诗歌选集,里面部分诗歌现今仍在传承,诗经中很多名章被世人传颂,同时构成章节“风雅颂”被很多艺术门类使用,中英翻译中“风雅颂信达雅”是翻译的六大组成要素。

由此可见传统的文化内容源远流长,同时在历史发展中,风雅被看作是诗歌的代表典范,“大雅”常被指代美妙的琴声音。

根据史料记载,自从远古的音乐失传后,虽然也创作出很好的雅乐,但是这些音乐略显单薄,单独演奏有韵味,如果和其他乐器合奏都不适宜欣赏。

故而获悉,古人很看重俗与雅。

古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乐器,在明清之际更是受人推崇,热播的《甄嬛传》就是以明清之际的宫廷故事为背景,其中场景中多处古琴配乐,长相思配以长相守也成为甄嬛传中的一段佳话,从挂念到意境都体现出古琴的雅。

对于古琴演奏家而言,雅俗的划分则在微毫之间,要求弹琴者心思沉静,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体会乐器的意境美感,如果弹奏者心浮气躁那么多么雅的乐曲会变俗,但是现代音乐中俗与雅的划分,多从听觉角度判断,从观念上划分的很少。

二、丽“丽”即为美丽,在古琴演奏中强调音韵正,运用合适的指法弹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这类音乐被看成是“美”,曾有云,美与媚,判若泰岳,辨在毫微,审音者当自知。

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尽管那时的音乐文化零散而不系统,但先民们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音乐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感性思维。

当然,任何音乐美学思想,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中,都是历史中产生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研究,都是以历史过程中展现的音乐美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乃至审美情感的物态化表现。

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自春秋至三国,大都属于他律论美学;魏晋之际的嵇康,创立了自律论美学;嵇康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北宋人朱长文等,也持自律论美学观点。

1纵观中国古代的文献,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回答一系列问题,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音乐本身是否具有情感”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也就是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喜、怒、哀、乐、惧等情绪或情感是音乐本身就有的,还是人们自己所赋予给音乐的。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中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感的,情感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外界事物的变化使人的感情产生各种变化,音乐则是这种感情变化的表露。

《乐记》中还指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感情,所以不同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如“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又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於心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并且,笔者认为音乐中的情感都是人们赋予给音乐的,不是音乐本身具有的特性。

“纯粹物理的现象不是艺术,不是音乐,音乐的本质在于由这物理形迹所带出的意义。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雅乐之祖”。

在古代,古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被视为君子之乐,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

因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备受瞩目。

首先,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瑟琴。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了以“琴”称为的弹拨乐器。

而在汉代之后,古琴逐渐走向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方式。

在唐代,古琴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宫廷文化和文人雅士的代表性乐器。

从唐宋以后,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奉为尊贵的文化传统。

古琴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音乐、造型和演奏三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美学方面,古琴音乐以简洁、深沉、内敛而著称,强调音与静的结合,追求奇妙的音韵和灵动的情感表达。

古琴曲调多为南国风光、宫廷雅乐、山水田园等题材,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力。

其次是造型美学方面,古琴的制作工艺精湛,从琴体的选材、结构设计到漆艺雕饰,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匠人的匠心独运。

古琴的琴头、琴颈、琴身等部件均采用传统的木制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对于音乐和艺术的极致追求。

最后是演奏美学方面,古琴演奏注重“清心寡欲”,强调音与静的和谐,倡导“商彝之声、淡若秋风”,讲究内心的沉静与情感的细腻。

古琴演奏既注重技巧,更注重表达情感,通过琴声传递文化内涵和精神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和启迪。

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古琴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认识,更有助于探讨古琴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通过对古琴的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沉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为当代人们提供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超凡脱俗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感。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於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

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

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於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写过相类似的话题。

在这里主要论事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就古琴艺术这个话题来说我主要是从每个人对曲子的演奏的理解和看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做好自身修养,文人的心理特点与古琴艺术的审美。

二、演奏的方法。

三、曲子意境。

一、文人的心理特征与古琴艺术的审美,有这几个方面①自我的意识:“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这也是文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古琴多禁始自汉《新伦.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在《白虎通》之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言“禁”,因此,才琴禁的范围被不断演变扩大,从禁止不平和的“烦手浮声”不禁止音乐之声,也对演奏人的身份及演奏以后的形式都有许多禁忌,如蒋克谦《琴书、大舍》规定“疾风甚雨不弹,市不弹,对浮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杨表正《琴谱合璧大舍》也有“风雷阴雨,日月交,在法司中,在市,对夷狄、对浮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毁形异服、腋气噪臭、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嚣”不能弹琴等种种繁琐的,而洗手、焚香、宽衣等作为弹琴前的仪式。

“琴”已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指标。

对“琴者、禁也”的推崇,使古琴美学将古琴作为修身、禁心、灭人欲的工具,认为对美的爱好和追求不仅乱人心性,使人道德沦丧,更可导致三国之祸。

如此,历代琴论都排斥“媚耳之声”道德沦丧,“悦耳之音”等一切美声,形成了古琴没雪中的非美倾向,并因此忽视古琴的艺术性,忽视人的需求,限制了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从而使古琴逐渐远离普通民众。

古琴发生从我国的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了对文人的自我的意识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②自我陶醉意识:古琴曲中有许多山水意境的曲子,如《高山流水》《歌》《问等》等,这些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产生了用山水意境来抒发人们情怀的音乐创作,并且通过音乐实践创造出了“借物抒情”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规律,在那把音乐作为“”的表现形式,把音乐作为宗旨,祭和政治变化工具的时代,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出现,无疑是“士”的阶层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一种新的觉醒。

明清时期的古琴艺术

明清时期的古琴艺术

明清时期的古琴艺术古琴,在中国古代的音乐器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汉初年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古琴不仅在音乐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在造型上和制作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明代的古琴艺术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在制作工艺上,明代的古琴与唐宋时期的差不多,但其却比那些时候的琴要更注重音质和气韵。

同时,明代在古琴造型上也做了很大的改进。

它们不仅采用了新的材料和工艺,而且在琴形上也对唐宋时期的覆瓦琴进行了改进,使琴的音质更加优美,气韵更加悠长。

这些变化使明代的古琴被称为“十香琴”。

明代的古琴音乐也有不少的发展。

据记载,明代的琴曲有1200余种,其中以"百家琴谱"和"神奇秘谱"最为著名。

"百家琴谱"由明代吴自牧编纂,内容丰富,技艺优美。

"神奇秘谱"则是由明代张自獰所著,其中有八音奏普、九成宫、太古遗韵、琴音髓等曲目,风格优美,技巧精湛。

清代的古琴则更注重艺术造型和技术上的改进。

在制作方面,清代琴师们采用更好的材料,如金丝楠木,以提高琴的音质,丰富音色。

此外,他们还注重琴的造型美感,秀美流畅,富有动感,威严优雅,自成特色。

至此,琴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琴的美感亦达到了巅峰。

在音乐方面,清代的古琴艺术坚持了明代的传统,发展了自己的风格。

清代的琴曲以张居正较为著名,他创作的《广陵散》被誉为“曲中极品”,不仅技巧高超、构思新颖,而且在形式、意境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此外,清代的古琴曲还有《清池曲》、《乌夜啼》等,风格独特,体现出清代的艺术特点。

明清时期的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的十香琴以其独特的造型美感和丰富的音色,而成为了古琴发展的一个阶段。

清代的琴制造工艺和音乐技术则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古琴艺术的水平,不仅强调音色上的精致,在造型和艺术上也有了很大的创新,既重视继承传统,又注重创新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的美与哲思

中国古代音乐的美与哲思

中国古代音乐的美与哲思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中国古代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传统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美与哲思。

中国古代音乐的美,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上。

中国古代音乐以器乐为主,如古琴、笛子、箫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纯净、悠扬,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古代音乐更注重音色的表达,而不是速度和技巧的展示。

这种注重音色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其次,中国古代音乐的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旋律和曲调上。

中国古代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这与西方音乐的七声音阶有所不同。

五声音阶的使用使得中国古代音乐的旋律更加简洁、朴实,给人以亲切和自然的感觉。

同时,中国古代音乐的曲调也多以古老的民间传统曲调为基础,这些曲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故事性和情感表达力。

除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旋律,中国古代音乐的美还体现在其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上。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以音乐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

古人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奏和聆听音乐,人们可以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心灵的共鸣。

这种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宁静和平和的境界。

中国古代音乐的美还体现在其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内涵上。

中国古代音乐与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紧密相连,融合了伦理道德、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古琴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

通过演奏古琴,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这种与哲学思想的结合使得中国古代音乐不仅具有美的感染力,还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

另外,中国古代音乐还注重以音乐表达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

明清时期的音乐与艺术表达

明清时期的音乐与艺术表达

明清时期的音乐与艺术表达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时期,音乐与艺术表达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艺术的方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同时,音乐也透露出了明清时期社会变迁的脉络,给我们提供了反思与思考的空间。

首先,明清时期的音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在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并存发展。

宫廷音乐以御乐为主,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御乐分为内府御乐和外府御乐,内府御乐是专为皇帝和后妃所设,而外府御乐则是供应宴会等场合演奏的。

宫廷音乐的曲调高亢激昂,富有仪式感,代表了宫廷权力与威严。

而民间音乐则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婚庆音乐,又有军乐、舞蹈音乐等。

这些音乐作品展示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

其次,明清时期的音乐也体现了社会变迁的脉络。

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种繁荣自然也反映在了音乐艺术上。

明代音乐以“乐府风雅”为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

而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兴起,音乐艺术开始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清朝宫廷音乐具有更多满族音乐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这些音乐作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此外,明清时期的音乐艺术表达还常常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

在明清时期,传统戏曲成为了重要的文艺表演形式。

京剧、评剧等流派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发展,音乐成为了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与音乐密切配合,使得观众能够通过音乐来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情感。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曲艺形式,如评话、弹词等,也融合了音乐表演的元素,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的演变不仅展示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为音乐表达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总之,明清时期的音乐与艺术表达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又展现了社会变迁的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周幸润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6期
【摘要】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城市更加繁荣,中国的封建经济获得了高度发展。

这一时期的各类音乐艺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文将从雅、丽、亮、采、和五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美学
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国语》《左传》到《乐记》,再到现代的各种乐论,都可以体现出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

那么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明清时期古琴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雅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由风、雅、颂组成的,而后人也常用“风雅”来代指诗歌创作的典范,用“大雅”来代指美妙的琴声。

而根据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中所叙述的“自古音沦没,即有继空谷之响,未免郢人寡和”,也就是说自从古乐失传了以后,虽然也有很棒的雅乐创作,但是都不适合合奏欣赏。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当时也是很注重雅和俗之分的。

对于明清时期的古琴家而言,雅俗之间的区分非常微妙,特别热闹的、指法不合理的、弹琴吕莽的、心情浮躁的等等都是俗的。

在现在的音乐界,雅俗的区别也就是人通过听觉从音乐中所获得的感受,而不是观念上的区别。

雅俗的区别跟个人喜好有着更大的关系。

当代音乐界,音乐种类繁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标签,喜欢的音乐风格更是不尽相同。

如果说,某一类音乐是雅乐,某一类音乐是俗乐,那一定是不公平的。

如果说,音乐学院演奏的音乐一定是雅乐,而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奏者的音乐就一定是俗乐,那也是不公平的。

有些音乐学院更加注重技巧性的训练,而忽视的音乐情感上的表达,因此很容易演奏出不带任何情感的音乐。

因此,雅俗的判断并不是绝对的。

二、丽
“丽”也就是美丽,用最正的音韵,最合适的指法,弹出美丽的音乐来打动人的内心。

而根据青山所叙述的“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音者当自知之。

”美和媚,感觉好像很相似,但实际上差别悬殊,精通音乐的人便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在哪了。

“美”和“媚”的区别就是在于能否打动人的内心。

在最开始接触音乐时,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能够打动自己内心的琴曲来聆听,这样能够很快的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而这个选择不是完全的,并不是说难度高的琴曲就一定很美、难度低的琴曲就一定不好听,因此跟随自己
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当自己听过一定量的琴曲以后,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多听听除了自己喜欢的琴曲之外的音乐。

听得多了,就知道各个类型音乐的特点,就能潜移默化的知道什么音乐耐人寻味、什么音乐只是一时新奇了。

三、亮
“亮”也就是弹琴音色响亮。

这个跟清实是不同的,清实是清晰实在。

“亮”跟“燥”也是不同的,燥便是响亮得太过火了。

想要达到非常合适的“亮”也是很不容易的。

而根据青山所叙述的“音渐人妙,必有次第。

左右手指既造就清实,出有金石声,然后可拟一‘亮’字。

”这位古琴家认为,把音弹到一个很妙的境界,也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这是练就技术必须经历的过程。

想要弹出“亮”的音色,首先第一点,需要一台好琴。

好琴能创造一个合适的音响效果。

如果音响效果过大,就会造成余音过长的缺陷,让整个音乐不够清晰。

如果音响效果过小,就会造成声音过小,也不能说是“亮”。

第二点,需要好的琴弦。

琴弦质量的优劣,对于音色的影响最大。

有些琴弦过于刺耳,有些琴弦又有杂音,声音不纯粹。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奏者的技术。

演奏者当时的坐姿、手势、入弦的角度、演奏的力度、手指的灵活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出声的音色。

因此,选择一台适合自己演奏习惯的好琴,弹出自己感觉“亮”的音色,是很重要的。

四、采
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亮采”这个词是经常出现的,但是出现时大多都是在描写政治,一般都不会有人把这个词从政治中剥离开来,但青山却非常聪明的用“采”来形容古琴音乐。

那么在音乐中,“采”是什么意思呢?“而未发其采,犹不足表其丰神也。

”他认为,如果声音没有焕发出光彩,则仍然不足以完全表现出风神气度的感觉。

“光彩”与“黯淡无光”是一对反义词,黯淡无光是一种不明亮、昏暗的感觉,光彩是一种明亮、华丽的感觉。

演奏者表演出的音乐是很华丽的,而演奏者本身是带有光芒的。

这些光芒都是经过不断的练习,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才能把表面的粗糙打磨光滑,流露出它内在的光芒。

这是一件很需要耐心,需要强大的心理,以及高难的技巧才能达到的高度。

五、和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和”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历史中,“和”已然成为了中国各种传统思想和传统文艺的价值核心。

但在古琴中所提到的“和”或许与其他的并不一致,青山所提到的“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琴合,音与意合。

而和至矣。

”也就是说,“和”的三种方法是弦与指合,指与琴合,音与意合,如果可以做到这几点,也就能达到至高的和谐境界了。

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艺术,如何看待艺术家水平的高低,便是其驾驭艺术的细腻变化了。

画同一只老虎,画家总能更好的描绘出这只老虎的神韵之美;弹同一首乐曲,演奏家总能
更好的演绎出音符所要表达的内涵。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而言,即使表面上技巧相当简单,但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琢磨出来,而达到自然与工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琴色、音色与曲目的意境都是明清时期古琴家所关注的,对于调音的技巧方面,或者与现代是不同的,他们要求用泛音来分辨调节,只有当泛音和按音都和谐了,这时的音色才是真正的“和”。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更加注重的是以音乐为本、具有辩证性和包容性的“中和”之美。

“雅”是整个思想的审美取向,而“和”贯穿了整个思想,是琴乐至美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徐樑.溪山琴况[M].2013.
[2]郭树荟.对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特征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2002(03).
[3]董双双.浅谈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繁盛的原因[J].科技信息,201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