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陆地和海洋
高一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
高一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 地球的结构:核、地幔、地壳经度和纬度-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 纬度:表示南北方向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地图的使用与制作- 地图投影方式- 地图的图例与比例尺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大气圈与水圈- 大气圈的组成与功能- 水圈的分布与作用陆地与海洋资源- 陆地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 海洋资源:渔业资源、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与保护-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征-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第三章:人口与城市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迁移城市与城市问题- 城市的发展与特征- 城市问题: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城市污染第四章:农业与工业农业- 农业的类型与区域分布- 全球农业问题工业- 工业的类型与区域分布- 全球工业问题第五章:交通与通信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的方式- 交通网络的建设信息通信- 信息通信的手段- 信息通信的发展第六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原因与影响 - 区域的协调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解决-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总结本册地理知识点包括了地球与地图、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增强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能力。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优教教案】《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2课时)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
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指标,是重点知识,而海水的盐度又是本章的难点。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综合思维: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3.区域认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多媒体教学平台、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的简图,用于课堂练习。
导入:大家都知道,海面总是汹涌澎湃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您能否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及以前所学的知识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如波浪、涨潮落潮、风刮的、洋流等等)很好,大家说得很全面,海水运动形式主要3种,波浪、潮汐和洋流。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形成风浪,这是最常见的波浪。
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
如果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时,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
那种波浪的浪高就很高了,并且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力。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2-3课时)(共28张PPT)
思考:利用晒盐的自然条件?
1、地形:地形平坦,海滩宽广 2、气候:风力强劲,降水较少,晴天多,
日照充足,气温高,蒸发旺盛 3、土壤:泥质海滩,孔隙率低 4、水文:陆地入海径流量小,海水盐度高
14
2.径流量大的河流,淡水可扩展到河口外很远的海域。例如,长江在洪水期小 潮时,淡水向东北扩散,一直影响到朝鲜半岛以南的济州岛,向南进入杭州湾海 域。读图 4-15、图4-16,描述夏季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并分 析其成因。
特点:等盐度线从河口地区向外呈舌状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 原因:夏季长江径流量大,离河口越近,淡水汇入量越大,河水与海水交换 多,盐度越低;而离河口越远,长江的淡水对海水的影响就越小,盐度越高。
海水盐度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 气候因素 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 洋流因素 同一纬度海区, 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 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 河流径流注入因素 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 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问题探究1: 1.表层海水的密度可以直接进行测量,是否也可以将深层海水直接 提升到海面来测量其密度?为什么?
不可以。海水密度的变化与温度、盐度和压力都有关系。深层 海水直接提升到海面后,其温度、压力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 深层海水的密度也会随之变化,导致测量不准确。
问题探究2: 见课堂导学案P105情景3 轮船“吃水”问题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2节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1: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的盐度、密度的含义,
运用图表等 列举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
资料,说明 水平2: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
海水性质对 布规律。
人类活动的 水平3: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
二 海水的盐度 1. 概念: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 01 _盐__类___物质与 02 __海__水__质
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 03 _质__量___来量度。世界海洋
的平均盐度约为 04 _3_5__‰__。 2.海水的味道:海水既咸又苦,是因为 05 __氯__化__钠___(味咸)和 06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我国选择7~9月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原因。 (2)比较上海附近海域和北极地区水温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据照片说明海水温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成果展示] (1)7~9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地区海水温度高,极冰 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上海附近海域水温高,北极地区水温低。上海纬度低,获得太阳辐 射多;北极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下图为欧洲局部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完成
下列问题。
(1)L1到L2沿线盐度变化规律是_先__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 (2)A海域盐度较高的原因是____受__暖__流__影__响____。 (3)B海域是世界盐度___最__低___(填“最低”或“最 高”)的海区,原因是_纬___度__高__,__气__温__低__,__蒸__发__量__小__;_ _降__水__较__丰__沛__;___沿__岸__径__流__汇__入__;__海__区__较__封___闭___。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
(二)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大பைடு நூலகம்坡、海沟、深海平原、海岭等。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 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三)地貌对生物界产生影响 (四)地貌对自然地理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颐和园里的昆明湖与万寿山
京杭大运河
二、地貌类型
世界上地貌种类繁多,而且大小不一,但它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成因关系。 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按形态成因原则,可将各种地貌分为5级200种 (参见表6.20)。现将主要地貌类型简介如下:
(一)陆地地貌
1、山地
山地是具有尖锐的山顶、急陡的山坡(>25°)和低缓的山麓 的高地,不论高度和起伏变化都很大。高度在海拔500m以上 至8000多米。山地主要生成于地壳强烈隆起区,其中包括褶
欧 洲 某 一 平 原
7)海积平原:由海岸带的沙质海滩或淤泥质海滩演变而成。 前者多由沿岸堤、干渴湖及海岸沙丘等综合组成,地面起伏 较大。后者组成物质细小,地面低平,多洼地及沼泽。 8)珊瑚礁平原:由珊瑚礁破坏后的珊瑚砂、砾组成。如台湾 南端大板湾沿岸的平原,我国南海珊瑚岛(如东沙岛、永兴岛、 太平岛等等)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珊瑚岛上的平原。 珊瑚礁平原面积较小,四周较高(3-5m),中间低洼,如碟形。
洞 庭 湖 平 原
5)风积平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堆积而成。平原上布满 了各种各样的沙丘,或者是平铺的沙地,如沙漠中的沙丘平原等。
沙丘平原
6)冰碛平原和冰水平原:主要分布在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地区, 如欧亚和北美洲北部。其中冰碛平原是由各种冰碛物组成,平原起 伏较大,平原上还有冰碛丘陵、蛇形丘、鼓丘、终碛垄等残留地貌, 如欧洲大平原,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包括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 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地理现象是指由地表层、陆地、海洋圈、大气围绕而形成的物质空间,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地球的时空上分布。
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是指其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这个空间范围变化的特点。
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是局部特征,也可以是全局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有二种:(1)间分布特征:指地理现象在一定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如按照形状有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滞后分布、斑点分布等;(2)间分布特征:指地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如按照程度有缓慢变化、迅速变化、临时变化、突变等。
第二节:时空分布规律时空分布通常由某些规律所控制,它们可以是自然规律,也可以是社会规律,以及它们的结合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大规律:(1)想分布规律:指地理现象按照理想状态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斑点分布等;(2)然因素规律:指地理现象受气候、土壤、地形、植物覆盖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在各地不同的分布;(3)史渊源规律:指地理现象由于受历史积淀而在时空分布上有深刻的差异;(4)间结构规律: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进行的层次化的功能定位,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5) 交互作用规律:指地理现象因交互作用而发生变化,并形成一定的时空分布格局。
第三节:时空分布规律的作用时空分布规律作用于地理现象的分布空间,其作用包括:(1)态调节作用:指地理现象时空分布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和影响,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济发展作用: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策制定作用: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为政策制定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政策研究和政策设计。
综上所述,地理现象在时空上的分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其特有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本章主要内容是全球气象,包括全球气象要素的构成、全球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全球气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象要素的构成全球气象要素由气温、降水、气压、风和湿度等组成,这些要素的变化影响着全球的气象状况。
1、气温气温是全球气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可以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
气温主要受到地球表面阳光辐射的强弱、大气中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
2、降水降水也是全球气象中重要的要素,它可以说明全球气候干湿变化的状况。
降水是大气中水分蒸发后,在高处冷凝变成水滴,根据大气层面的温度及湿度等条件,决定降水的类型,其中以雨为主,雪、冰雹等偶尔也会出现。
3、气压气压是地球大气层压力分布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大气层的流动状态。
高空气压的变化可以影响大气的温度及湿度,从而影响到大气中的水汽的运移及蒸发,从而影响降水量。
4、风风是大气层流动的结果,它可以反映大气层中给力的分布状况。
全球气象中风的变化可以影响大气层的温度、湿度以及大气中的风速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大气中空气的运动。
5、湿度湿度是全球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大气中水分的含量。
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降水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大气层中风速等其他要素。
二、全球气象要素的变化全球气象要素是不断变化的,它们会根据季节、地理位置及其他条件而发生变化。
1、季节性变化全球气象要素会因季节性变化而发生变化,其中气温、降水、气压和湿度等要素都会发生季节性变化。
2、空间性变化全球气象要素也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空间上,温度、降水量等要素都会有明显的差异。
3、其它变化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全球气象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其中气温、降水量、气压、风速等要素会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气温更加明显。
三、全球气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象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1、影响农业气温、降水量、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粮食产量及质量。
高一地理海陆变迁知识点
高一地理海陆变迁知识点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地理学中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研究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发展历程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中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一、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指的是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变迁。
这些变迁可以是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地貌变动。
海陆变迁对地球形态和环境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海陆变迁的分类根据变迁的时间尺度和规模,海陆变迁可以分为长期海陆变迁和短期海陆变迁。
1. 长期海陆变迁长期海陆变迁是指地质历史长时间尺度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发生较大变化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变迁包括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板块相对移动,导致大陆的位置变化。
板块构造运动是地壳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推挤和分离的过程,形成了地震带、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等地质现象。
2. 短期海陆变迁短期海陆变迁是指相对较短时间尺度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发生较小变化的过程。
其中的变迁有河流的冲积和侵蚀,海岸线的侵蚀和堆积,以及沙漠的扩张和收缩等。
这些变迁可以是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力学和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构造力、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1. 构造力构造力是引起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会导致海陆位置的变化。
例如,地震引起的板块推移和沉降可以改变海岸线的位置,形成新的海陆格局。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暖或变冷会导致冰川的融化或扩张,从而影响海平面的高低,引起海陆位置的改变。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直接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和流速,进而改变河流的冲积和侵蚀能力。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迁产生了一定影响。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的改变以及矿山开采等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明显的改变,进而影响海陆位置的变化。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案4-3 海-气相互作用 (6)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第三节归纳总结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着水热交换。
海洋与大气通过蒸发和降水进行着水分的相互交换,且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推动大气运动,大气通过风将动能还给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海洋与大气进行着能量的相互交换,并促使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且海洋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教师板书水热交换海—气相互作用承转海—气相互作用进行着水热交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呈现材料三、“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和“摩尔曼斯克位置图”,提出问题:思考:1. 结合左图,说出摩尔曼斯克附近海域的热量收支状况。
2. 想一想,根据热量收支情阅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回答:1.热量收支状况: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2.不会,北大西洋暖流从较低纬度将热量源源不断的输送,使其冬季水温高于0℃,港口终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探究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问题情境推进课堂况,摩尔曼斯克海水温度会不会越来越低,导致港口封冻?为什么?年不冻。
教师总结大洋环流促使着热量在高低纬度之间交换,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平衡。
承转大气环流是否促进全球热量的交换呢?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呈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东亚季风示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引导学生归纳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作用。
看图回顾知识并思考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作用,并归纳总结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作用。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梳理,培养知识建构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大气环流大洋环流水热交换水循环学生读图,验证推测,学生自主分析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与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高一地理知识点梳理:陆地和海洋
高一地理学问点梳理:陆地和海洋广阔中学生要想顺当通过高考,接受更好的教化,就要做好考试前的复习打算。
小编带来高一地理学问点梳理:陆地和海洋,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凹凸不平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高一地理知识点海洋临海
高一地理知识点海洋临海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资源,占据着世界总面积的71%,而临海地区则是距离海洋最近的地区。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关于海洋临海的重要知识点。
一、海洋临海的定义海洋临海是指地球表面与海洋直接接壤的地区,包括沿海、海岸线及其周边地区。
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二、海洋临海的地理特征1. 海岸线: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带称为海岸线。
海岸线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海洋的侵蚀作用,海岸线形态多样,包括沙滩、峭壁、湾泊和海角等。
2. 海湾:海洋向陆地凹入的部分称为海湾。
海湾通常是深水域,对于航运和港口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上著名的海湾有墨西哥湾、波斯湾等。
3. 海峡:连接两个海洋或连接海洋与内海的狭长水道称为海峡。
海峡在地理格局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如英吉利海峡连接了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
4. 海洋资源:海洋临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石油、天然气、矿物质、鱼类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5. 海洋气候影响:海洋临海地区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气候温和且变化较为缓慢。
海洋对于调节气温、降水和风向都有重要影响,如季风现象就是由海洋和陆地的温差所引发的。
三、海洋临海地区的经济意义1. 港口和航运:海洋临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成为国际贸易和货运的重要枢纽。
港口经济对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外贸贡献巨大。
2. 旅游和海滨度假:海洋临海地区的美丽海滩和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海洋旅游业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3. 渔业资源:海洋临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渔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渔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食物,还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4. 海洋能源:海洋临海地区丰富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来源。
开发海洋能源有助于国家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海洋临海地区的环境保护1. 海洋污染:由于海洋临海地区经济活动的增加,海洋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地理高一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上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高一必修一上册的地理课程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生命之舞、人口与文化、经济活动与区位等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与总结。
首先,我们来了解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不同的地理要素构成,如大气圈、水圈、土地和岩石等。
地图则是一种抽象的地球表面平面展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分布。
在学习地图时,我们需要掌握地图的符号和图例,以及如何使用经纬度来定位地点。
通过了解地球和使用地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各个角落。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上没有被海水覆盖的部分,而海洋则是指被海水所覆盖的广阔水域。
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地等地形决定着地理格局和气候分布。
海洋则对气候和气候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陆地和海洋还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础。
生命之舞是地理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生命之舞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适应性和分布反映了地球各地环境的不同特点。
此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文化是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人口分布和人口变迁,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趋势。
文化是人口和地理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它包括人们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人们的文化差异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多样性。
最后,我们将研究经济活动与区位。
经济活动是地理学中一个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重要领域。
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开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活动,人们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梳理+学法考点指导(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教师版)4.1 水循环 >知识梳理<水循环知识概览:知识点一 “水的行星”: 1. 从形态上看:(1)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
(2)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 从分布上看:(1)海洋水特征: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2)陆地水特征: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3)大气水特征: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海洋水96.53%陆地3.47%大气0.001%冰川水1.74%地下水 1.69%其他永冻土底冰冰0.022%土壤水 0.001% 湖泊水 0.013% 沼泽水 0.0008% 河流水 0.0008% 生物水 0.0001%3. 从利用上看:(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目前人类利用的很少。
知识点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 动力: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相互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3 . 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 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2. 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水循环还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 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 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2节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
第二课时海水的运动【热点链接】2010年8月2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10岁小男孩弗里登堡在海滩上将一个漂流瓶扔进了大海,这个瓶子里塞了一封弗里登堡写的信。
2019年10月10日,法国的杜布瓦捡到了这个漂流瓶,并给19岁的弗里登堡写了回信。
9年后,杜布瓦捡到了漂流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受海水运动(洋流)的影响,漂流瓶从美国东海岸来到了法国。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1:能够根据资料,说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水平2:能够根据资料,列举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海水运动规律及其成因。
水平4:能够根据资料,探讨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对海水运动的开发利用。
人地协调观:能够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时,应该遵循海水运动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海水运动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海水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查阅海水运动的相关资料。
一波浪1. 01风力作用产生的。
2.类型(1)02波动,形成风浪。
(2)03源地向04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风浪区域内的风已05平息06存在的海浪,称为涌浪。
3.影响(1)07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也是一种重要的08海洋能资源。
(2)波浪造成的颠簸,对09海上航行、10海洋工程、11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3)巨大波浪对12防波堤、13港口、码头等14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
1. 判断正误。
(1)波浪对海岸起着侵蚀和堆积的作用。
(√)(2)波浪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2.目前影响世界波浪能开发的限制条件是( )A.可再生,蕴储量大B.不稳定,成本高C.目前利用率高D.分布广,易开发答案 B解析波浪能清洁、蕴藏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目前利用率低。
3.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和海洋
2009-10-10 作者:匿名来源:网络资源进入论坛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
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