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6.19《促织》教案 沪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征虫受刑,神卜得虫,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兴旺发达”的情节。

2.通过诵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跌宕起伏的写作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4.体会封建社会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文章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下层群众同情的思想内涵。

难点: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促织》的作者蒲松龄和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还知道文中的皇帝喜欢斗蟋蟀,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像文中皇帝这样有独特爱好的人吗?秦始皇赢政沉迷长生不老;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女子裹小脚;明熹宗朱由校爱做木工。

大家对历史知识了解得真多!教师总结:这些沉迷自身喜好的皇帝最后都没能管理好国家。

那么文中的故事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促织》。

(二)整体感知齐读全文,回顾文意,学生概括。

明确:本篇文章是以促织为线索,为满足皇帝斗蟋蟀之乐,官员们每年在民间搜集蟋蟀,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求卜得虫后,成名儿子却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

(三)深入研读1.在文章中,主人公成名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明确:由喜到悲,由悲复喜。

2.全班分为四组,快速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思考:成名因何而喜?因何而悲?明确:(1)征虫受刑:成名屡试不中、抓虫无果、家业败落、遭受刑罚,故悲。

(2)神卜得虫:成名通过“神卜”得到了可以交差的促织,可免于惩罚,故喜。

(3)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儿子失手拍死促织后自杀,奄奄一息之时魂魄化为促织,成名失促织后失爱子,故悲。

(4)兴旺发达:成名摆脱了痛苦,获得大量赏赐,儿子也恢复清醒,全家过上了好生活,故喜。

3.人可能变成虫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设置“儿毙促织,魂化促织”这一情节呢?是否合理?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身的社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

(2)引发学生对《促织》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解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拓展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19. 促织 教案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19. 促织   教案

促织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2.鉴赏小说用心理描写来突出主题的艺术特点。

3.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官贪吏虐的罪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对小说喜剧结局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促织》设计说明一、说教材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2.鉴赏小说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

3.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对小说喜剧结局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三、说教法东湖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刚进高一,所能达到和掌握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更据心理学的量力而行的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朗读法:通过对文章第6自然段的反复朗读,理清成名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皇帝荒淫,官贪吏虐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得出文章主题。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说课稿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说课稿

《促织》说课稿目的: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说明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和具体实施教学步骤。

重点:说明教材特点和实施教学的方法。

一、关于教材1、《促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所写的怪异故事,大多采自社会流传的故事或传说,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编造。

烩炙人口的《促织》,正是这样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促织》所描写的幻异情节,当然是作者的虚构。

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凿空无稽之谈,而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的提炼和概括。

清初诗人吴梅村《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诗中就写了宣德年间宫中崇尚促织之戏的情景:不仅宫中才人斗蟋蟀以消磨光阴,而且宣宗本人也亲临观赏。

在封建社会,宫中所需,必然要取自民间。

王世贞《国朝丛记》也曾记载宫中“采取促织”之事。

记载说宫中不仅专派内官四出“采取”,而且敕令地方官员“协同他干办”,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吕毖《明朝小史》有过这样的记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这个枫桥粮长的悲剧,控诉了现实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玩物殃民的血腥罪行。

2、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促织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该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促织的含义,掌握促织这一词语的用法。

b.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促织这一词语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问题引入:你们是否了解过促织这个词语?它在哪些场景中出现过?b.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语境理解(15分钟)a. 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段落,寻找其中有关促织的句子。

b.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促织的含义,并填写在白板上。

3. 词语解析(20分钟)a. 讲解促织一词的词义和词性,并给出相关例句。

b.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并与其他近义词做对比。

4. 拓展运用(25分钟)a. 学生个人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用促织的态度来面对?b. 学生交流和分享思考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课堂作业1. 让学生围绕促织这个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用到促织的场景。

2.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寻找使用促织的句子,写下来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词语解析环节,应提前准备更多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同时,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促织这个词语。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教师讲解写字的重要性和好处。

2. 新课呈现:教师讲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进行示范。

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课堂总结: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的要点。

4.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文学手法。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评价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

激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并熟记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并评价课文《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与《促织》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5 沪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5 沪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5 沪教版第一册
一、导入
方案1:《画皮》----《聊斋志异》----《促织》
方案2:《柳毅传》----人神恋----人鬼恋----《聊斋志异》----《促织》
方案3:对联
△有志者……(自勉)
△写鬼写妖……(郭沫若题联)
二、整体感知与鉴赏
1、文章结构?(故事+评论)(《史记》《伊索寓言》)
2、概述故事(注意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促织----虫(题)
△故事:征虫----捉虫----得虫----毙虫-------化虫----献虫
(起因)(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
△暗线:情感悲--------喜-------悲--------喜(曲线图展示)(☆心理描写分析)△成名(一家)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

),以促织富。


3、主旨探讨
☆关键句:以蠹贫,以促织富----讥讽科举取士----知人论世(联系蒲松龄生平)
4、细节分析
△结尾(喜),故事是喜剧么?(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作者评论中流露出的思想?
△故事背景选定在明宣德,何故?(相似处----借古喻今)三、小结。

高中语文 6.19《促织》教案 沪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6.19《促织》教案 沪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6.19《促织》教案沪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及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2、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关于《聊斋》及作者: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1)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促织》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上册)

《促织》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上册)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作家蒲松龄b)知道《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和他人仿作2、过程与方法: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b)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b)理解成名看似悲剧开场、最后喜剧首场背后所孕育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层面的改革阐发,试说利弊,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

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

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二、背景知识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教案7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教案7

《促织》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典型的文言现象。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文言小说,语言较浅近,情节一波三折,思想内涵丰富、深邃,是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放手让他们实践,通过互助、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读,归纳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副词,表转折,不过。

顾成顾蟋蟀笼虚动词,看。

(2)古今异义久不售古义:考取。

今义:出售。

(3)词类活用笼养之(名——状)笼归(名——状)成以其小,劣之(意动用法,以……为劣。

)昂其直(使动用法,使……抬高)成然之(意动用法,以……为对)(4)句式省略句`:岁征(于)民间归以(之)示成(虫)入石穴中倒装句:得其尸于井又试之鸡(5)通假字昂其直(直——值)手裁举(裁——才)(6)表示时间的词语旬余:十多天未几:不久既而:不久,随后翌日:第二天既:以后俄:片刻,一会儿岁余:一年后二、编写情节提纲。

1、开端:宫中尚促织而民间流毒遍及。

2、发展: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为捉促织历尽苦难。

3、高潮:成名的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使家人喜出望外。

4、结局:成名因献促织致富,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三、课文的思想内涵。

文章开篇即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多征民间”,说明祸起于宫廷,篇末又提到“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至于文章的喜剧性结尾,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作者出于对低层百姓民不聊生的深切同情,用“善有善报”的圆满结局表现了一种美好愿望,的确有消极的一面。

同时,我们也知道,成名之子“魂化促织”,在现实中是绝不可能的,百姓的生死福祸竟系于区区小虫,这是何其可悲可叹!。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教案4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促织教案4

《促织》教案《促织》教案3节教学目的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及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2、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关于《聊斋》及作者: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1)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阅读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 宣德间:宣德年间。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用笼子(名词作状语)
③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按:累,音lě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④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

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⑤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8成以其小,劣之:“以”,因;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劣”。

句子: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译:难道------吗?)
2折藏之,归以示成。

(省略句归以之示成)
3掭以尖草,不出。

(省略句掭之以尖草,虫不出)
4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得失”为主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

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 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板书设计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

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

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

“贪”译“贪婪”为好。

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

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

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

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

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

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
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板书设计
情节
起讫段
内容
故事起因
第1段
宫中尚促织之戏
故事开端
第2段
成名因无促织受苦
故事发展
第3、4段
成妻求卜得虫
故事高潮
第5----7段
成子魂化促织
故事结局
第8段
成名因祸得福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

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

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
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
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

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

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

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教后反思:
这节课对文章的情节,描写特点掌握的比较好,有关思想内容的理解做的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