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一方宁静的乐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语文课堂一方宁静的乐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气氛有动有静,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学生的生命,进入学生的心里呢?
一、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潜心读书的空间,一个细细品味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想象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空前的。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潜心会文,让学生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用心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拥有独立的阅读空间,拥有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才能打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相隔的那扇门,让学生的身心走进文本,通过文字的桥梁,与文本面对面地交流,随文字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欢笑或流泪,甚至为文字突然点燃了自己的灵感而惊讶,而兴奋,而开心不已……试想,学习《二泉映月》一文,如果学生不通过一遍一遍地默读,怎能体会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又怎能读出文字中的深沉与质朴,感伤与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只有在静心读书后,学生的情感才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继而才能满含感情地去朗读!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给足时间让学生静心读书,师生沉浸于作品时的阅读场面,同样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美,一种外静内动的美。事实也证明:学生阅读越静心,思考越深入,体验就越深刻,感悟就越到位,交流也越精彩。
二、少一点浅尝辄止,多一点静思默想
真实的语文课堂,仅仅拥有静心阅读,潜心会文还不够,还应该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留下静思默想的时光。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静思默想绝不是简单的沉寂,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蓄势,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们再相机点拨,引发议论,就会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语文教学绝不能“紧锣密鼓”,以速成代替“思想”的生成。“请大家独立思考几分钟”,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成熟,更有个性,继而在讨论中碰撞出绚丽的思维火花。比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师生共同探讨“黄山松奇在何处?”这个问题,一开始,学生们觉得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的样子,很奇特、有趣。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静心阅读课文,对照插图,再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鼓励学生有新的理解和思考。在一番静思默想后,学生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黄山松“奇”就“奇”在每一棵松树都有独特的个性,黄山松是富有灵性的!吸收了天地之灵气,每一棵黄山松树都是一道风景。这种感性的、深刻的认识建立于学生的静思默想。
它是教学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课堂讲解、朗读、问答、议论、竞赛等不过是过场而已。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推敲、去体会、去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
想,从而促进思考,进而有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悟!
三、少一点心不在焉,多一点凝神谛听
语文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倾听环境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课堂上,教师耐心地倾听,尽可能地发现对错,捕捉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的契机,及时介入,或赞赏肯定,或质疑让人深思,或“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纠正补充,或综合归纳,将对话引向纵深,进而提高对话质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一起完成共同任务。其次,要想学生能够静静地倾听,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各个感官,调动他们的思维去倾听,恰当的评价鼓励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倾听。为此,在课堂,教师要经常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一些倾听的暗示:“大家看,某某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你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你听得最认真,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老师总是把机会奖励给认真倾听的同学噢。”在这里,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一个眼神,一句称赞,一个微笑……都是学生凝神谛听的动力。让学生学会凝神谛听,用心感悟言语中一词、一句、一段里的深邃意蕴,捕捉字里行间的知识信息,感受声音语言里的情感和真谛!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变得更生动,更精彩。所以,宁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状态,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正小学(琅小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