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口技》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比较 探究《乞丐》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比较 探究《乞丐》教案 北师大版

乞丐【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题目解说明确:《乞丐》题目点明了作者描写的对象是让人怜悯的乞丐,表达了作者对悲苦之人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2.作者简介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1.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4.背景资料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

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我”为不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内疚、自责和不安。

这表现了“我”对弱者和苦难者的尊重、关怀。

2.“我”什么都没给他,为什么他还要感谢“我”给了他周济?“我”所给予他的尊重与善意,让他非常感动。

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一等奖

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一等奖

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一等奖教案设计:语文《口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口技的特点和表演形式2.能够运用口技技巧进行表演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二、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技巧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表演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口技表演四、教学准备:1.本课文《口技》2.多媒体设备3.学生的表演道具和服装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10分钟)1.热身训练:让学生自我介绍并表演一个小技巧。

2.引入新课:老师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向学生介绍口技的特点,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口技有什么了解?你们看过哪些有趣的口技表演?Step 2: 学习课文 (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老师帮助学生遇到的生字和难词。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Step 3: 探究口技表演技巧 (25分钟)1.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课文《口技》中的表演技巧和特点。

例如:音乐节奏、语速变化、声音高低、语调变化等。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体态、肢体和面部表情来增强口技表演效果。

3.学生们分组合作,设计并练习一个小的口技表演,并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Step 4: 实践运用 (2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技表演,班级共同欣赏。

2.老师和同学们给予鼓励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

Step 5: 总结与反思 (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口技表演技巧。

2.学生回答问题:你觉得自己在这堂课中进步了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六、作业:请学生回家继续练习并准备一次完整的口技表演,下节课将进行个人展示。

七、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后准备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来评价学生的口技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才艺表演活动,展示自己的口技表演。

2.鼓励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的口技表演,培养自身审美和表演能力。

《岳阳楼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目标: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教学方法:吟咏启发诵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亲爱的同学们,望月吟诗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领略到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登楼赋诗更是古文人的一种喜好,今天,让我们和杜甫一起登楼赋诗-------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1、以思带说: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1、想象:杜甫在楼上看风景,我们在书中看杜甫,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诗人的举止、肖像、神情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调和节奏,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运用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的写法。

4.了解周总理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加深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运用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名字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一首表达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深深怀念与敬仰之情的诗歌。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深情的诗歌,去探寻那份永恒的记忆与怀念吧!2.作者简介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

曾任《诗刊》编委。

主要作品有儿童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报告文学《癌症≠死亡》等。3.文体解读现代诗歌,主流是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格律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

(二)走近周总理1.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2.普通的劳动者:1958年的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的砂砾都被晒得发烫。

奋战在水库工地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由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三百多人组成的劳动队伍。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到了施工现场,水库指挥部的负责人刚刚说出“我们热烈欢迎首长……”站在队伍里的周总理立即纠正他说: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3. 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4. 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 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第三、四课时一.组织教学.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埋葬头颅瞭望未餍饕餮鹧鸪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磅礴简陋铆牢角逐偌大惬意戛然蓦地矜持踊上清泠泠荡漾缠绵艄公揉出摇曳颤颤巍巍步履颠簸潸然浸淫饱蘸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四、总结全文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

12《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案课前预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过零丁洋》一、导入新课大家坐起来看这幅图(出示图片)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坐船过河的情景)。

几百年前,有一个诗人也从这里经过,并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过零丁洋》。

那么他是谁呢?他过的零丁洋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请大家看图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及背景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

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

有《文山先生全集》。

三、听录音,再朗读:1、字词读音2、语速及节奏3、齐读:解决字的读音,找出押韵及韵脚。

4、分组读:要求1、2组齐读,3、4、5、6组边听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每组负责译一联 (强调重点字词) 。

四、理解诗歌:1、诗意理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坎坷不平的一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

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

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乞丐》(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乞丐》(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比较·探究《乞丐》同步练习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 __________② __________③ __________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4.“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什么?5.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阅读两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袁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表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王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采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剐见怪,兄弟;我什么也连有带,兄弟。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比较探究 《秋词》、《采桑子》、《登高》预学案 北师大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比较探究 《秋词》、《采桑子》、《登高》预学案 北师大版

港中游学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预学案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5、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16、从“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等句可以看出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资料《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问题7、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明确: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乞丐》课时训练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乞丐》课时训练 北师大版

乞丐课时训练【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语言积累。

1. 给加点字注音。

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皱纹()2. 解释下列词语。

栈桥:诧异:与日俱增:恭维:郑重:3.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5. 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6. 中国广告词有相当一部份是粗制滥造,哗众取宠,有些是刻意煽情;有的危言耸听;有的糟蹋文字。

你一定心烦胸闷。

欣赏下面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出的最具影响力的广告词,你有什么感想?排在第一位的是麦当劳快餐的广告,“今天你该歇一歇了”。

第二名是美国陆军的征兵广告,“你能你就行”。

第三名“百事可乐对你口味”。

答:二、阅读理解。

(一)我正在街上走,一个乞丐唤住了我,他是个衰弱的老人。

红肿的两眼睛含着泪水,嘴唇发青,缠着破布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贫穷把这个可怜的生物弄成了一副可怕的丑相。

他把一只浮肿的、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没有钱包,没有表,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带。

可是乞丐还在等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颤动。

我慌张起来,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只颤抖的脏手紧紧地握住,我说:“兄弟,原谅我,我什么也都没有。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他也捏紧我的冰冷的手指。

“兄弟,哪儿的话!”他低声说,“兄弟,我谢谢你这个——这也是周济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7. “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思想基础是8. 从第2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两个字)9. 说说“这也是周济啊”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答:10. 对“我”请求原谅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 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感尴尬。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山地回忆》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山地回忆》教案1

《山地回忆》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倔犟好强、泼辣干练、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女孩子形象,高度赞扬了在浓厚时代气息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

【教学目标】1.了解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2.探讨女孩取笑、任性的话语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1.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对话中女孩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比较女孩的伶牙俐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

【教学难点】比较女孩的伶牙俐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

【教学建议】(第1课时)1.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学过孙犁先生的《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战争,但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血腥残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小说,同样表现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2.作家作品介绍。

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作品资料及图片。

(1)关于孙犁(2)关于《山地回忆》3.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担任女孩、战士、女孩的姥姥和女孩的父亲四个角色。

要注意不同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尤其要注意读出女孩子对战士的取笑的口吻。

(1)生难字词注音。

指名让学生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的地方。

(2)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3)女孩子的取笑、任性的话语表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教学建议】(第2课时)1. 导入示例。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

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

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分析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2. 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思考以下问题。

a.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b.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c.提问: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用词?d.这部分比较明显地出现抒情笔调,情致美好,使得小说充满诗意。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讨论作者的独特性情如何影响了作者的感觉和描写。

2.课文好词佳句的咀嚼品读。

3.激发孩子在主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2重点难点重点:对云海的拟人化描写,在描写中渗透人的情感。

难点:怎么理解“当年被认为寂寞的岁月,是人生难得的宁静状态”。

3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黑板上画三个大圆圈,先后请三个孩子上来,将圆圈画成人脸,并给他起个个性化名字。

不可互相模仿。

(如:J乐乐 K捣蛋鬼 L娇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我们如果潜心去体会生活,向世界,也向自己的心去追寻,往往会有很好的收获与表达。

(二)今天我们阅读《云海》,这是福建女作家唐敏所写的散文,回忆她在文革期间下乡当知青时的一段生活体验。

请大家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三)问:本文主要表现什么?——适度开放。

可以读出不同的层次来:①云海。

②“我”的与众不同的青春岁月。

③与自然相亲如手足是很美好的。

(四)读完这篇文章,很想用本文的一个词来作为本文的概括和评语,大家猜猜是哪个词?——就是开篇那句“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中的——“不同”。

问:请大家再次阅读本篇,找找,本文有哪些可称作“不同”的地方。

——讨论完成。

参考意见:对云的观察视角不同。

对云的观察,一般是仰视,而本文却是以平视和俯视。

人与云交融在一起,“相亲如手足”,是很难得的。

写云的情调不同。

一般是从美感的角度来写,而本文则有很多幽默戏谑的成分。

特别是这一段: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来去匆匆。

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在山上。

“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

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了。

写的云很不同。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乞丐》(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乞丐》(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比较·探究《乞丐》《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

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

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搜集有关屠格涅夫及其作品的资料,下发给学生;阅读相关鉴赏文章,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

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们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助人其实也是助己。

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我们将学习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二、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

2020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口技》教案

2020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口技》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方法: 1、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情感态度: 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2学情分析[%#@~*]是九年级的一篇课文。

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4教学过程4.14.1.1新设计一、情景导入[~#*%^]播放口技表演音像资料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一)学生分组翻译课文(二)研读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口技表演描摹了几个场面?请进行简略概括?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明确: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场面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大叱(一时齐发)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众妙毕备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逐步变小意少舒,稍稍正坐火起群乱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突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少而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三)分组讨论问题思考: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名著导读《水浒传》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特色备课资源(统编版)

名著导读《水浒传》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特色备课资源(统编版)

整体感知
古清 风韵
整体感知——教学目标
1.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赏读《水浒传》,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研读经典片段,认识到《水浒传》这部 经典名著百读不厌, 具有强大生命力。
3.激发阅读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学的 热爱。
整体感知
名著阅读四部曲:
略读,了解情节; 精读,分析人物; 思辨,透视社会; 对话,理解情感。
合作探究 专题2: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李逵(黑旋风):沂岭救母、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 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合作探究 专题2: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
人物简介 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
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闻名天下。因 晁盖等在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晁盖等上 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 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后被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 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从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 坐了副头领之位。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面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 日后,宋江率众被朝廷招安。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 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赐御酒毒死。
合作探究 专题2: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
斗杀西门庆
例 一日,潘金莲挑帘失手,将竹竿打在西门庆头上。西门庆乃是
阳谷县的恶霸,见潘金莲娇娆动人,就与西邻王婆定计勾引。不久, 丑事被小贩恽哥得知,告知武大,武大赶至王婆家,西门庆反将武 大踢伤,又将武大毒死,武松公干回来,看出破绽,特备水酒邀请 众亲邻问讯,查出了真情,向官衙告状。可是县官受了西门庆贿赂, 反打了他40大板。武松义愤填膺,赶至狮子楼将西门庆杀死,回家 又杀了潘金莲,报了兄仇。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最苦与最乐》教案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

(二)教学建议[~@#&%]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

《游岳阳楼记》教案袁中道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学习文章第一段,掌握裣衽、泫然、愀然、皤、妖蒨等词汇的意义。

作者介绍: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后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

袁中道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被称为公安派。

在"三袁"中,他的成绩仅次于宏道。

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

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即《袁小修日记》)20卷。

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沅湘皓淼旁溢裣衽对峙关隘漫衍酒垆沟壑屯蓄熨愀然泫然汩汩犒生增堞毛锥子窘迫皤屏息妖蒨文题与文体题目表明作者游览的地点,作者凭借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抒发了内心痛苦之情。

《游岳阳楼记》是一篇游记,袁中道游岳阳楼触景而思古,由思古而伤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隐衷。

朗读停顿指导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炮车云|生翻译句子1)九水方奔腾浩森,以趋浔阳2)竭九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3)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当堂检测:1、填空:“公安三袁”指()()()2、写出下列划横线字词的读音:皓淼()旁溢()裣衽()屯蓄()熨()愀然()泫然()增堞()毛锥子()窘迫()皤()妖蒨()第一段(后一部分)重点字词可数:可以点数。

盖:原来。

故:所以。

直:相当。

以:用。

粘(连接)。

沃(浸泡)。

为:成为。

奇:奇观。

诎,缩短。

妖蒨,妩媚。

文:装饰。

况:况且。

屯:驻扎,防守,蓄:聚集,储藏。

致:意趣。

故:因此。

壮:壮美。

妍:美好。

翻译句子:1)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2)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第二段重点字词。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秋词》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秋词》教案1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方法: 1、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情感态度: 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2学情分析[%#@~*]是九年级的一篇课文。

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4教学过程4.14.1.1新设计一、情景导入[~#*%^]播放口技表演音像资料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一)学生分组翻译课文(二)研读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口技表演描摹了几个场面?请进行简略概括?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明确: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场面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大叱(一时齐发)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众妙毕备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逐步变小意少舒,稍稍正坐火起群乱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突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少而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三)分组讨论问题思考: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实际应用。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写作角。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一、三题[#*~@%]板书设计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正面↓声音小→大→小→大口技→善描写↑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侧面听众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1.2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仿口技一学生学习模仿,全部学生体验场面影响力1 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教学要求:二、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四、二、教学重难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五、三、教学课时:3课时六、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七、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八、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十、指导看图。

十一、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四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十二、②范读课文。

十三、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十四、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十五、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十六、 1.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十七、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3.出示句子。

[@*#%^]十八、"海面……" "小船儿……"十九、"四周……" "我们……"二十、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二十一、从课文中找出来。

二十二、四、作业:二十三、 1.描红:二十四、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二十五、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二十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二十七、第二课时一、复习:[^~&*@]1.指名背诵第一段:[#~@&^]二十八、 2.默写生字:二十九、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三十、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三十一、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三十二、③比较"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十三、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三十四、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三十五、 2.小结。

(让学生自己讲)三十六、三、学习课文第三段三十七、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三十八、 2.理解词义"尽情"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3)“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4)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4.思考:①课文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5.小结这一段。

第三课时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板书:1.让我们荡起双桨[*@#^~]倒映环绕(欣赏)自然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问谁安排(感情)祖国[~%*&#]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目标: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

会写“铺、泥”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并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3.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学生齐读。

2.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3.师总结:“水泥道”我们经常看见,但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初读课文,遇到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2.学生试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自由谈,教师指导。

[^~@*&]提示:这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

我从课文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泥、印、迟”,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的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