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下《12.清贫》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清贫”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讲述贫穷家庭的孩子拼搏学习的故事,引导学生对贫穷与富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奋斗精神。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贫困与富足的认识。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难点•对贫困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贫困家庭孩子拼搏学习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贫穷是否就意味着失败?”2. 学习新课(20分钟)1.朗读课文《清贫》,并解释生词和生字。
2.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变化。
3.组织课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 拓展延伸(15分钟)1.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你认为知识是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2.让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分享。
4. 归纳总结(10分钟)1.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要思想和要点。
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贫困与富足的认识很肤浅,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就是本节课《清贫》的教学设计,希本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清贫》,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清贫,体会清贫的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清贫》的主题,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清贫带来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难点:运用归纳法和对比法分析清贫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示例分析3.活动:讨论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4.评价办法:口头表现、书面作业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图片引出清贫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话和探讨。
2. 学习篇1.讲解《清贫》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读懂文章。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清贫对人的影响。
3. 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2.朗读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情感。
3.写作练习:就清贫的价值观点写一篇小作文。
五、示范课在示范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文中例句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清贫的内涵。
六、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类似题材的文章,进一步拓展对清贫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清贫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拥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清贫的含义,明白清贫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他们的正面人生价值观。
第12课 清贫(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2课清贫(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清贫”的概念和意义。
2.读懂课文,理解主题和情感。
3.通过朗读和课堂表演,提升语言表达和自信心。
4.通过课堂讨论和铺陈,发掘学生自身的富足和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理解主题和情感。
2.通过朗读和课堂表演,提升语言表达和自信心。
3.通过课堂讨论和铺陈,发掘学生自身的富足和感恩之心。
【教学难点】1.通过课堂讨论和铺陈,发掘学生自身的富足和感恩之心。
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清贫”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时间(10分钟)1.自由谈话:谈谈你自己最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让你感到感恩的?2.老师问答:你有没有听说过“清贫”这个词?清贫的意义是什么?二、知识点讲授(10分钟)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清贫》。
2.请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它想要告诉我们什么?3.讲解“清贫”的概念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实践(20分钟)1.朗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感受课文意境。
2.运用情感化表演方式,学生角色扮演,表达对清贫的认识与感受。
3.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人类贫穷和富足的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和铺陈。
四、巩固和练习(20分钟)1.看图识词:选用图片让学生猜测图中人物的内心想法,并运用语言来表达。
2.填空练习:根据课文中的信息填选合适的词,来验证学生对清贫的理解深度。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答问题:学会了什么?对本节课的认识与体会有哪些?2.作业布置:请在家里写一篇文章,写写你生活中对富足和清贫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第12课清贫清贫的意义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篇一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30名,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强,具有良好的书写和预习习惯。
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也有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很不稳定。
本班的优生有5名同学,.他们在平时作业、测查中审题细心答题认真、能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答案准确。
中间生25名,这部分学生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所在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遇到课死记硬背的知识能应答,遇到独立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拓展练习的题无从下手,。
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
学困生生有5人。
这些学生主要是智力相对较差,学习习惯差,十分粗心,记不住前边学后面忘,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
但我还是有信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内容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160个生字,会认的7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32个词语,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多音字;(4)选字填空;(5)改正错别字;(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清贫》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贫穷但善良的家庭,父母清贫但教育子女有方,最终子女们得以成长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才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勤奋、节俭等美德,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但他们在理解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子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孝道、勤奋等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践行和体会。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懂得孝道、勤奋、节俭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与理解,以及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2.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孝道、勤奋等美德的实际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例教学法:通过讲述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孝道、勤奋等美德。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引导。
3.作业本:准备相应的作业本,以便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清贫”是一种品质,希望学生在品德、态度等方面受到启迪。
2.培养学生一颗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表达,学习反思“清贫”的内涵。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难点,如“饭常两茶,人应二毿”。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学用品。
2.学生:准备读课文,认真听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一堂课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清贫”。
二、学习
1.听课文《清贫》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清贫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将清贫排在人生大事之首?
4.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和生僻字词。
三、拓展
1.鼓励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2.学生展示“清贫”主题作业,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巩固
1.小组合作,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
2.教师布置作业:重新书写一遍课文,体会清贫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1.教师自我反思:本课教学中哪些环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2.学生学习反思:学生对课文理解有哪些疑问,需要教师多加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清贫”的内涵,培养起感恩之情,懂得珍惜各自所拥有的一切。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5)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清贫》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生真谛。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视“清贫”生活的正面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情感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贫穷并非绝对消极,引导学生对贫困人群的尊重与同情。
2.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教学难点1.对清贫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帮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贫困背后的奋斗和顽强。
三、教学准备1.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2.课堂黑板、彩色粉笔。
3.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贫穷”一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清贫》,并与学生讨论贫穷的含义及对贫困人群的态度。
二、学习内容1.学生阅读课文《清贫》,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三、教学重点1.通过教师讲解,理解课文中生僻词汇的意义。
2.讨论导读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拓展延伸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贫穷与富贵的价值观。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理解。
2.记述身边的一个贫困的故事,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主题词:清贫•生词:第一声、苦中作乐•寓意: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到学生对贫穷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学生对贫穷的印象较为负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穷,并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品格。
以上是关于年级下册语文《清贫》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这篇经典的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清贫的书生因为生活窘迫,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朱文公《钗》。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贫与富贵之间的差异,以及穷人生活的不易。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能够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3.能够写出对清贫和富贵的感悟;4.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表达自己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难点: 1. 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 2. 能够用文字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清贫》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清贫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清贫》,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课文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清贫和富贵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2. 读后感悟(15分钟)要求学生就清贫和富贵的话题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1.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小故事,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清贫》这篇课文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引发学生对清贫和富贵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可以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学会同情善待他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课文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示了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如勤劳、节约、乐观等,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贫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案例时,可能对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缺乏深入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
3.换位思考,体会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贫困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贫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贫困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困意味着什么?贫困生活中是否只有艰辛和痛苦?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语音语调。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扮演文中的角色。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 (从“摸、捏”到“威吓” ,再到
“弓着背重来一次” ,最后“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
头注目搜寻了一番”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些动作描
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通过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 人。 (2)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人对清贫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
为是奇迹或夸张;共产党员认为这是美德。 (3)仅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 从没有奢侈过。
第二部分(第2 - 8自然段),写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 士兵搜身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写“我”家中也只有几套 旧汗褂裤和几双缝底的线袜。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 ,写清贫、洁白、朴素是 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 (板书: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
我从事革命斗争,……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 德。 (1)从“十余年” “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你了解到 什么?(这是方志敏的自我表白,从正面来介绍他革命多 年一向清贫。)感受到什么?(方志敏的精神难能可贵, 值得敬仰。) (2)从“经手的款项” “总在数百万元”你又感受到什 么?(他管理那么多款项,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 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 照,他的 “清贫”关键在 “清”。) (3)“奢侈”是什么意思?(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 受。) “颇”是什么意思?(很,相当的。 ) “颇似奇迹” 是什么意思? (非常像是奇迹。)“矜持”的意思是什么? (拘谨,拘束。) “不苟”是什么意思?(不随便,不苟 且。) 你对“矜持不苟”是怎样理解的?(本文指约束自 己,恪守清贫,不随便放弃操守。 )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 【出示课件 8】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方志敏同志在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时,坚定信念,保持清贫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方志敏同志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和清贫的生活态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部分学生对于先烈的英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方志敏同志的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方志敏同志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同志坚定的信念和清贫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同志的英雄事迹。
2.难点:感悟方志敏同志坚定的信念和清贫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方志敏同志的英雄气概。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方志敏同志的图片、生平事迹等资料。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学习资料: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方志敏同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方志敏同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适时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情境,体会方志敏同志的英雄气概。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向方志敏同志学习,做一名有信念、有担当的人。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精品教案
12*清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筹、矜”等生字,会读本课词语。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
3.情感与价值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身份特征,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圈出生字、生词。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课题:清贫)2.作者简介。
作者是方志敏。
大家对于方志敏有哪些了解?(找两名同学回答)方志敏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用一生坚守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
祖国和人民称他是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
在今天,“方志敏”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已经符号化了的精神品质,为何方志敏牺牲后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所坚守的信念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来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解题“清贫”。
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
(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 筹集、矜(jīn)持、俘虏、金镯(zhuó)、威吓(hè)等。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志敏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把握情感1.首先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同学读方志敏自白,一个同学读跟士兵对话的方志敏,另外两名同学,一个读拿手榴弹的兵士,一个读另外一个兵士。
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问题:“清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2.方志敏为什么要坚守清贫?今天大家如何看待清贫?清贫是革命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与简单,学会感恩和满足。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寓意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贫困和清贫的概念有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清贫的意义,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与简单。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感恩和满足的心态。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次的意义。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与简单,培养感恩和满足的心态。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寓意。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贫困和清贫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12 清贫》课文文本。
2.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3.贫困和清贫的案例:准备一些贫困和清贫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写作练习纸:准备一些写作练习纸,用于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贫困和清贫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课文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中贫穷,但母亲依然勤劳节俭,含辛茹苦地供孩子们上学。
课文通过回忆儿时的家境和母亲的教诲,教育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勤俭节约,奋发向上。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一些表达贫穷的细节理解不够,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勤俭节约的认识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清贫”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清贫”造句;深刻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勤俭节约的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教材、字典等教学用具。
4.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出示图片,展示贫穷家庭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贫穷的生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方志敏在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时,坚定信念,保持清贫的故事。
课文通过方志敏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文中一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革命先驱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难点:理解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以及课文中的相关背景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发音。
2.相关背景资料:教师准备关于方志敏的事迹和革命历程的资料,用于教学中的讲解和拓展。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方志敏的事迹和革命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方志敏的精神。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语音语调和重音,纠正发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和指导。
第12课《清贫》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学目标、重难点(一)教学目标语言目标:1.认识“筹、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目标:1.默读课文,从人物自述和对话中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2.理解“清贫”的含义,交流对“清贫”的理解。
价值目标:1.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2.正确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信念。
1.过渡:这篇课文是作者方志敏的自述,其中还包括了大量他与两个国方兵士的对话,从人物的语言中我们能够了解人物的品质,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三。
2.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三: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方志敏和兵士的对话,边读边思考,完成图表。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完成图表填空。
4.结合图表具体分析对话。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从国方兵士的话中你体会到他们是怎样的人?)②“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你们要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语言对话的句子。
2.交流合作完成图表。
3.具体品析对话。
①从国方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们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不择手段,且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官的一样很有钱,从侧面突出了共产党的清廉。
②从方志敏的回答中感受到了他的从容自若,无所畏惧。
同时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进行贪污腐败,搜刮民财的行为,赞美了共产党革命者们的清贫美德。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5.国方兵士在搜找钱财时的心理变化从“满肚子热望”到“激怒”再到“不相信”再到“企望有新的发现”,最后是。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一曼在狱中坚守信仰、英勇斗争的故事。
通过对赵一曼同志精神的赞扬,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但对于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内涵,如赵一曼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等,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尚浅,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加深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赵一曼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赵一曼坚定的信仰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赵一曼的事迹。
2.难点:深刻理解赵一曼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以及课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赵一曼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赵一曼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赵一曼事迹相关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赵一曼的精神。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赵一曼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赵一曼产生共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庭生活贫困,但他的父亲仍然坚持让他上学, him 通过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学者。
课文旨在教育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努力,克服困难,追求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记叙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理解不深入,写作表达能力有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父亲坚持让他上学的原因和教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来分析和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勤奋努力、克服困难、追求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父亲坚持让他上学的原因和教育的意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来分析和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和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3.写作表达法: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译文2.PPT或黑板3.生词和短语卡片4.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5.写作纸张和文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传达的珍惜生活、感恩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道理的理解。
3.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相关生字词的卡片或课件。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询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贫穷?”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贫穷的含义,进而引入课文《12 清贫》。
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基本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如“贫瘠、清苦”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道理。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随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以及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主旨,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2.教学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3.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随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
五年级下册第12课《清贫》
学习目标:
1.认识“筹、矜、俘”等10个生字,理解“筹集、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品读体会重点词句,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模块一:古诗导入,简介背景
活动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课件出示):
咏竹(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师读,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
2.简介方志敏。
课件出示: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弋阳人。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3.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文章《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模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读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认真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
活动2:出示字词,归类学习
1.出示生字,自主认读。
同学们,本篇课文共有10个生字:筹矜俘镯吓裆企彼褂坞
你会读吗?同学们可以点击暂停读一读。
2.出示词语,自由认读
筹集矜持被俘金镯威吓
裤裆企望彼此褂子船坞
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奥,同学们可以点击暂停试一试。
3.学习多音字。
“威吓”的正确读音。
4.理解词语意思。
(1)矜持不苟:端庄严谨,毫不马虎,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本文指约束自己,恪守清贫,不随便放弃操守。
(2)威吓:指用武力或威风使对方恐惧或产生自卑感的方法或手段。
文中指一个士兵拿出用手榴弹吓唬方志敏。
(3)清贫:清白廉洁,贫穷。
模块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活动1:默读了解故事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表现了方志敏什么品质?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同学们可以点击暂停默读课文)
2.【出示课件】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从没有奢侈过。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家中也只有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底的线袜。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
模块四:品读句子,感受形象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清贫”的意思,文中哪些词句直接写方志敏的生活十分清寒贫苦?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圈画相关的词句,并在课文的相应处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大家可以点击暂停读一读。
3.感受清贫
出示第九自然段
旧汗褂裤和线袜:唯一:什么意思?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吗?
传世宝:什么是传世宝?什么样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传世宝?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加双引号?方志敏将这两件东西奉为“传世宝”别人怎么看?“齿冷三天”什么意思?富翁们可能怎么笑话他?这样笑话他,方志敏还将这两件东西做为传世宝,我们体会到方志敏怎样?在乎这些笑话吗?(清贫,而且甘于清贫,清贫并没有使他感到羞耻,反而让他感觉是个宝。
)读出这种感觉来!(感受到乐观,甘于清贫)
读到这里让我们感觉到了方志敏生活的“贫”
方志敏的“贫”是因为什么?
出示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大家可以点击暂停读一读并思考。
师: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数百万元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一点一滴”这个词表明他把所有的钱都用作了革命事业,没有浪费一分一毫。
4.对比感“趣”
就在方志敏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发生的一桩“趣事”,这件趣事“趣”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2--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点击暂停进行阅读思考)
5.出示句子
(1)“趣”在两个士兵的动作上:“搜”“摸”“捏”“抢”,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富有经验的贪婪的士兵形象。
(2)“趣”在语言上。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极尽威胁、恐吓之嘴脸,野蛮至极,丑陋之至,狡黠中掩饰不住无尽的贪婪。
②“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老奸巨猾的嘴脸跃然纸上。
(3)“趣”在两个士兵的心理上:两个士兵的心理先是“热望”,继而“激怒”“企望”,最后是“失望”。
这里既是对两个士兵的心理变化的刻画,又是对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形象的赞美。
6.在这件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方志敏的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泰然自若、从容镇定。
)
板块五: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1.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全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
2.出示另一首诗
板块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方志敏清贫的一生用8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透过他的清贫,我们看到了他伟大人格的富有。
2.课外拓展: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如《可爱的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