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之灭亡
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兵器不利,打不好仗,输就输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失败的根源。
有人问:“六国一个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别的国家贿赂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力外援,不能独自保全自己。
所以说:失败在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苏洵的写作⽬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洵《六国论》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国下矣。
【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地来贿赂秦国。
拿⼟地贿赂秦国亏损了⾃⼰的⼒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原文、详解、赏析和译文

六国论〔宋〕苏洵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
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名为动。
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以,而。
25.为:治理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32.是故:因此33.始:才34.当:如果特殊用法一、一词多类一词多义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3、举以予人(来)省略句:举之以予人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2、始速祸焉(副词,才)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二、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古义:以至于。
六国论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六国论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浅析《六国论》中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浅析“六国灭亡”之根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为秦所灭,是“弊在赂秦”。
苏洵写此文目的在于借古鉴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步六国破灭的后尘。
从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及议论文的角度看,苏洵以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苏洵的观点有其偏颇。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六国灭亡的根源进行浅析。
秦灭六国,苏洵在文中只提到六国的“弊”,没有论及秦国当时的情况。
也就是说只看到六国的灭亡,没有看到秦国背后的努力。
哲学以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要遵循规律”。
秦灭六国,天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必然。
即使没有秦国,也会有别的国家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战国时期的游戏规则比较简单,那就是没有规则。
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之一是战争不断,主要动机是兼并——当然,最终还是为了统一。
连年战祸,百姓遭殃,和平统一成了百姓的愿望。
“六王毕、四海一”符合百姓意愿,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统一六国是顺势而为。
秦统一六国,有其自身的实力,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商鞅的两次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经济、政治基础。
秦孝公执政期间,商鞅第一变法,其中“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给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族势力沉重打击,为大量引进和重用其他国家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削弱了奴隶主阶级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次变法,推行县制,将全国政权和军权集中在朝廷,统一度量衡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生产关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变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国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买卖。
这样从法律上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取得里优势。
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作文

《论六国灭亡之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在《六国论》中的这句警言,如黄钟大吕,至今仍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引发后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无尽思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当韩、魏、楚三国以土地赂秦之时,便如同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一发而不可收。
各国为求一时之安,纷纷割地求和,殊不知,这只是饮鸩止渴。
土地有限而贪欲无穷,秦国的野心如同饕餮之兽,永远无法满足。
此乃六国灭亡之首要原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种短视与怯懦,令人扼腕叹息。
回想六国先人的创业艰难,披荆斩棘才获得尺寸之地,而后代子孙却毫不珍惜,随意拱手相让。
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苟且,却忘记了远方的忧患。
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没有坚定的抵抗决心,只图一时之快,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在六国之中,实力较为雄厚,且未尝以土地赂秦。
然而,齐国却坐视五国灭亡而不救,妄图与秦交好,以求自保。
殊不知,唇亡则齿寒,五国既灭,齐国岂能独存?这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使其失去了盟友的支持,最终也难逃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燕国和赵国,可谓是六国之中的有识之士。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他们在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奋起抵抗。
赵国的廉颇、李牧,皆是一代名将,他们率领赵军多次击败秦军,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生存的机会。
然而,赵国国君却自毁长城,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害了李牧,使得赵国失去了最后的支柱。
燕国太子丹,更是孤注一掷,派荆轲刺秦,虽壮志未酬,却也展现了燕国人的勇气和决心。
可惜,他们的力量终究太过弱小,无法扭转六国灭亡的大势。
六国灭亡,亦有其内在的政治腐败和人才流失之因。
各国君主昏庸无道,奸臣当道,忠良被斥。
如赵国的郭开,为一己私利,陷害李牧,导致赵国灭亡。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大全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

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秦灭六国顺序及时间

秦灭六国顺序及时间
秦灭六国的顺序如下:
1. 韩国:公元前230年,秦国先后攻陷韩国的都城韩阳和手庸(韩国最后的国君),将韩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2. 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国进攻魏国并攻陷魏国的都城大梁,俘虏魏国最后的国君安釐王,彻底灭亡了魏国。
3. 赵国:公元前222年,秦国攻陷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国最后的国君昭襄王,赵国完全被秦国消灭。
4. 楚国:公元前223年,秦国进攻楚国,并于公元前223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城,俘虏楚国最后的国君信陵君,彻底灭亡了楚国。
5. 燕国:公元前222年,秦国攻陷燕国的都城蓟城,俘虏燕国最后的国君燕王喜,燕国被秦国征服。
6. 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国进攻齐国,攻陷齐国的都城临淄,俘虏齐国最后的国君齐湣王,齐国也被秦国统一。
总结起来,秦国灭亡六国的时间可以大致确定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之间。
四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四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1.苏洵《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李桢六国论

• 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 己在世时合纵不散。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 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 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 已经替秦国出征了。
•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 复增一秦也。 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又 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成为 像秦国一样的国家。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 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李桢《六国论》论点: 他认为六国和秦一样,都是暴虐无异。 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 为秦所为;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 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 颇之论 。
•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 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 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 (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 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 抵抗秦国: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 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 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 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 得哉! 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 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 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 (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 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 做秦国所做的事。
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六国灭亡的原因:
1. 六国弊在赂秦,过于依赖秦国的援助,割地求和,导致国力日渐削弱。
2. 六国之间缺乏团结和协作,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3. 六国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国家根基不稳。
秦国灭亡的原因:
1. 秦朝暴政,严刑峻法,赋税徭役沉重,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 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异己,压制思想,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3. 秦朝过度使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等奢侈工程,加剧了社会矛盾。
4. 秦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政治不稳定,难以维持长期的统治。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六国和秦国的灭亡。
六国因为内部和外部的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终被秦国所灭。
而秦国虽
然一度强大,但由于暴政和内部矛盾等问题,最终也走向了灭亡。
六国论中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六国论中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六国论中,讨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包括以下句子:
1."国无危亡之积,有危亡之时,卒取之于不意也。
"(六国论第一篇)-意味着国家的灭亡往往是在危机未曾积聚之时突然来临。
2."夫六国者,伐国之兵也,而兵之发也,数变于国;攻防之事变者,其理一也。
"(六国论第二篇)-指出六个国家在内外战争中无法适应不断
变化的局势和战争策略。
3."夫国家之胜者,藏于民之中,存乎众而死乎寡。
"(六国论第三篇)-强调国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民众的支持和团结,而没有民众的支持,国
家将无法生存。
4."五亡之国,或欲之而不可以立;或可以立而不能自守也。
"(六国
论第四篇)-指出一些国家或者有建立的愿望但条件不允许,或者能够建
立但无法自我保护。
5."弱国之成也,防国之事也,尧舜之道也;弱国之亡也,困国之累也,桀纣之患也。
"(六国论第五篇)-比较了弱小国家的成功与亡国的原因,借用了尧舜与桀纣的典故。
请注意,以上句子并不是完整的论述,仅仅是从六国论中选取的部分
句子来表达原因。
想要全面了解六国论中对六国灭亡原因的论述,建议详
细阅读相关章节。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翻译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翻译
六国破亡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的故事之一,它记录了战国时期
六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最终导致六国的灭亡和统一。
这段历史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展开了多次战争。
其中最著名的战争就是楚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
楚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秦国则是一个崛起的强国。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楚国也因此而灭亡。
除了楚国和秦国之外,赵国、齐国、魏国、燕国和韩国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命运。
它们之间的战争不断,最终导致了六国的破亡。
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明白了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
然而,六国破亡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它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争斗最
终只会导致灭亡和毁灭,而和平与合作才是真正的选择。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努力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同时,六国破亡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统一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的六国之间长
期的争斗和战争,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统一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也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六国破亡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教训。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同时也应该明白统一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繁荣与发展的道路。
六国灭亡顺序顺口溜

六国灭亡顺序顺口溜
六国灭亡顺序顺口溜: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
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六国灭亡的事件: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
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秦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经七代努力,终有扫六和而并天下的结果。
至于六国之所以破灭,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苏洵以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确实不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六国岂乏精兵良将。
就赵国而言,灭国前期尚有李牧、庞煖两位名将,而且能数次大败秦军。
但六国之弊却不在“赂秦”,秦与六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务实”。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
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
而六国对人才却是敬之而不用之,徒取“敬贤”的虚名罢了。
譬如当时的战国四大公子门客动辄就是数千人,得势之时则人聚,失势之时则人散,究竟是“养贤”还是“养闲”?齐国大兴学宫论学,却不用士子治国,一切“治国长策”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
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
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
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
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
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有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名为“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秦国地处于山西,远离中原文明,所以春秋战国之时,那些儒家大师们都视之为荒蛮之地,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却唯独没去过秦国。
及后商鞅变法,以法治国,六国以及后世之许多名士又以暴秦呼之。
其真为“荒蛮”,其真为“暴”吗?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小盗只不过是偷偷钱财,而大盗偷的却是人之本性。
圣人废置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欢用喋喋不休的说教来“感化”人民,最终也致使天下大乱。
文明中充满了虚浮与奢靡,人性之美在于淳朴自然,刻意的雕饰,虚伪的礼仪华饰才是真正的粗俗,才会有“邯郸学步”的笑话。
老秦人民风淳朴务实,所以现在陕西那边的人还保持这种淳朴豪放的风气。
民风之务实也为之后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所以秦之能统一天下并非运气,六国破灭也并非简简单单的“赂秦”二字。
六国不务实最终导致灭亡,今人不思之戒之,终会走上六国的道路。
其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其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
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
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从秦国方面来看,秦之所以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由于秦国有两个主要的主客观条件:一是秦国采纳张仪连横之计,引诱六国各自割地和秦,破坏六国合纵,挑拨六国互相残杀,削弱六国力量,秦乘机从中取利。
六国合纵,对秦的存在是个极大威胁。
于是秦派策士孙衍引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秦想侵夺魏的安邑,但又怕齐救魏,于是劝齐灭宋。
当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韩国时,秦又说齐灭宋是不义的,劝诸侯去伐齐。
二是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
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
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
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盛产钢铁。
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
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正是这种现实的写照。
因此,削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
其次,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东方六国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
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
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
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国强盛,这一点决定了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毒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来自北大附中《秦王扫六合》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生产力
提高了;第二,国家的军队,政治都要有组织,有秩序,一切都在上轨道。
秦国当时做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政治,军事也都组织得很好,所以他能平定六国。
其它国家像楚国,虽然屈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没有受到重视,很悲哀。
楚国军事没有组织好,政治也没有组织好,不安定,生产力水平也没有秦国提高的那样快,所以跟秦国斗争的时候,楚国就失败了。
当时全国统一是符合潮流的,对提高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有好外的。
----金庸《金庸畅谈中国历史大势》
强悍的军队是统一不可或缺的武装力量!
秦国统一中国的军队
更强的为战争服务的国家机器――这其实就是上边优点的总结,500万人口可以支持60万军队在外常年征战,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蒙古帝国征战了80多年,秦国从一个小国到一统江湖打了500多年的战争。
这个国家任人唯贤,而且君主对军队的控制比它后来的朝代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