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登楼赋》及《秋兴赋》之异同

合集下载

《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

《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朗读再三 其义自见
1.初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2.再读:读懂大意,了解诗歌的基本内 容,整体感知诗歌基调。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
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分析意象(意境) 品味语言
赏鉴手法
把握感情
合作探究
比较
1、创作背景 2、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李白与杜甫有那么多的不同,却结为挚交好友,你对他 们二人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他们的诗歌谈谈你的感 受。
3、思想情感 4、表现手法
1、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765年四月 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登高》——767年秋夔州
相同的背景
知人论世,以世推人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 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 南天地间”。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 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 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楼赋和秋兴赋比较

登楼赋和秋兴赋比较

王粲《登楼赋》与潘岳《秋兴赋》对比“秋”和“登高”是古人借以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时间和地点,秋天的萧瑟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等情愁;登高远望,眼前景色之辽阔或激起人们的豪情壮志或使人产生壮志难酬的愤懑。

本文将对这两种重要意象的代表作《登楼赋》和《秋兴赋》进行对比。

(一)表达感情不同两篇赋的首段中,“聊暇日以销忧”(《登楼赋》),“谅无愁而不尽”(《秋兴赋》),虽都旨在表达愁思,却有所不同。

王粲的《登楼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直截了当的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一位怀归不得只能通过感受故乡刮来的风来拉近自己与故乡距离的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读完让人潸然泪下。

第三大段中,诗人将“忧”字的内蕴做了更深一步的挖掘,他不仅有苦恋旧土,思念故国的的悲痛,还有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痛。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表达了诗人对生不逢时的感慨,“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慨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痛。

文章最后,“循阶除而下降”,与文章开头的“登兹楼以销忧”相应;登楼时的销忧愿望正同下楼时的沉重心情相对照。

从首段的“曾何足以少留”到结尾的“夜参半而不寐”里,人们仿佛听到了一位悲愤填胸、辗转反侧的羁客,在萧瑟寒风中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悲痛。

潘岳的《秋兴赋》中“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

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表达了自己对权贵生活的羡慕之情,对官场的憧憬;最后一段借用老庄思想来抚慰自己痛苦的内心,“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用庄子的“齐物论”来抚慰自己,篇末写了归隐后的一派祥和逍遥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乐的向往。

找到了排解不被重用的出路。

这与登楼赋文末的忧愁不能解是完全不同。

(二)两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王粲的《登楼赋》中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首段中“华实弊野,黍稷盈畴”,繁花硕果遮蔽了整个原野,离离禾黍长满了每一田畴,山川秀美,庄稼丰茂,一句一景,如展图画,作者浓墨涂抹,极写所见,然而面对这幅美好的自然风景画,作者之忧不但没有消除,却更加挑逗起作者的忧思“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以乐景衬哀情。

汉赋八篇——精选推荐

汉赋八篇——精选推荐

汉赋⼋篇汉赋⽬录洛神赋长门赋归⽥赋恨赋酒德颂秋兴赋闲情赋登楼赋洛神赋(魏)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有⾔,斯⽔之神,名⽈宓妃。

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

其词⽈: 余从京域,⾔归东藩。

北伊阙,越缳辕,经通⾕,陵景⼭。

⽇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丽⼈,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告之⽈:“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闻河洛之神,名⽈宓妃。

然则君王之所见,⽆乃是乎!其状若何?⾂愿闻之。

” 余告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辅靥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

奇服旷世,⾻像应图。

披罗⾐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翠之⾸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震荡⽽不怡。

⽆良媒以结欢兮,托微波⽽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佩以要之。

嗟佳⼈之信修,羌习礼⽽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兮,怅犹豫⽽狐疑。

收和颜⽽静志兮,申礼防以⾃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若将飞⽽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流芳。

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弥长。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

从南湘之⼆妃,携汉滨之游⼥。

叹匏⽠之⽆匹兮,咏牵⽜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

动⽆常则,若危若安。

大学国文第二次作业

大学国文第二次作业

大学国文作业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院系_________试比较王粲《登楼赋》与潘岳《秋兴赋》的不同【摘要】王粲的《登楼赋》是他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做的诗赋,该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最具影响力的登高诗赋,而潘岳的《秋兴赋》则是他在三十二岁仍不被重用时所写的一篇伤秋悲己之赋。

这两篇赋内涵丰富,感情真挚,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仔细研习品味。

【关键词】登楼赋秋兴赋写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情感登楼赋和秋兴赋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两篇诗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习。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并比较两篇诗赋的不同。

一、不同的写作背景导致不同的情感基调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

在建安七子中以擅长诗赋见称,被誉为“七子之冠冕”,蔡邕曾盛赞他“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他所在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北方战乱不断,王粲听说荆州刘表爱才,遂逃往荆州避难,但是尽管他才华横溢,依附刘表后,却不被重用。

诗人登上麦城楼,眺望北方故乡,有感而发,一时胸中的各种抑郁不平之气全部得以倾吐。

王粲写作此赋也正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和忧虑。

《登楼赋》开篇即写“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直接点出诗人的写作目的就是“销忧”,销自己之忧——漂泊之忧,思乡之忧,不得志之忧,国家人民之忧。

而其忧思之深,使其“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人生于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诗人迎风登上楼阁,看山河动乱,想自身凄境,内心忧思难释,慨然而作此赋。

然而倾吐出胸中不平之气后,其“忧”并未减少,因为诗人更加清楚的明白自身的境遇,忧思又怎会减少?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登楼赋》中的情感不仅又对自己的,还有对国家和百姓的,因此其基调应该是凄怆深沉的,于己是凄怆的,于国家是深沉的。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

西晋文学家,天资聪明,早负盛名,作品善写哀,笔触细腻,与陆机齐名,被誉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秋兴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兴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兴赋》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兴赋朝代:晋朝|作者:潘岳|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

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

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

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

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

其辞曰: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

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

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

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

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

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

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

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

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

游氛朝兴,槁叶夕殒。

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

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

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

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

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

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

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

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

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

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

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

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

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

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

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

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

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

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

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

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

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古诗简介《秋兴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赋。

此赋先叙述时序变易引起的人情感触:自己虽然已近中年,头发已经花白,但官滞难迁,因而悲秋之感强烈。

2021年秋兴八首赏析

2021年秋兴八首赏析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同学互助一起进步(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秋兴八首赏析秋兴八首原文赏析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赏析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31页PPT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31页PPT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6





氛,天高 Nhomakorabea风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二、《登楼赋》的创作主旨通读《登楼赋》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意文人的真实形象,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的淋漓尽致。

当然要想真正体味王粲《登楼赋》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了解王粲作此赋的社会时代背景。

《三国志·王粲传》载:“(粲)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6]王粲因避董卓之乱而离开长安前往荆州, 王粲认为投奔刘表可以辅佐他成就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刘表却以貌取人,认为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不予以重用,使得本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粲大失所望,以致流寓荆州十余年。

东汉建安十三年,荆州刘琮投降于曹操,王粲以降俘之身随军南下,途经麦城,登楼四望,感慨于自身的遭遇而写下这篇名作。

结合王粲的坎坷遭遇,关于《登楼赋》的创作主旨,笔者倾向于早期的研究观点即文本所体现的主题:思乡怀土的感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苦闷。

文章第二段着重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至“涕横坠而弗禁”[7]句描写了诗人因山水阻隔难归故乡而涕泗横流的情状,接着又以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去不得的痛苦心情。

然而麦城黄昏之时由“风萧瑟”、“天惨惨”、“兽狂顾”、“鸟相鸣”构成的灰暗图景又与作者黯淡的心理相吻合,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深层次的升华,这就是文章第三段所要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

作者同样引用典故“惧匏瓜”、“畏井渫”来表达自己徒具才能不被重用的苦闷。

而且尾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8]更是清晰而完整地体现出诗人穷愁潦倒、孤寂哀怨的形象。

思乡怀土和怀才不遇的情感是笔者在读《登楼赋》的过程中体味到的。

随着对于王粲研究的不断成熟,还有学者从政治角度来探讨该赋的主旨内容。

例如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登楼赋>主旨辨》根据文章引用的典故提出该赋的核心是怀汉归曹,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更是直接指出此赋是王粲写给曹魏集团看的。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飞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瑟惨淡、辽阔苍凉 雄浑壮阔
• 意象不同,意境相近。
2、比较情感
秋兴八首 其一
• 1、悲自然之秋:秋气肃杀,万物凋零。 • 2、悲人生之秋:人到暮年,漂泊异乡。 • 3、悲国运之秋:历经动乱,风雨飘摇。
• 触景不同,感情相近
3、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766年秋夔州 《登高》——767年秋夔州
——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夔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市,巫峡所在地。
• 背景相同
二、合作探讨。
《登高》 比较 《秋兴》 异同
1、景物特点--意象不同,意境相近 2、情感 --触景不同,感情相近 3、写作背景--背景、时间相同
三、总结归纳: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 意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由《登高》《秋兴》探讨杜甫诗歌风格。
➢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 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 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 最高水平。杜甫生活在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 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 艺精湛,被奉为“诗圣_”。
成都杜甫草堂
《登高》 比较 《秋兴》 异同

第2课:王粲《登楼赋》和江淹《别赋》

第2课:王粲《登楼赋》和江淹《别赋》

忆念桑梓,希冀安定,这是一种很朴素自然的感 情。不过这还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看,王粲 出身名门,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 在汉末极重视门第的风气中,他自少即出入洛阳、 长安两京,很得势要者赏识。史载他初访蔡邕, 邕即“倒屣迎之”,而蔡邕“此王公孙也”的一 句介绍,就使在场众宾客肃然起敬。因此,王粲 对功名一向怀有很强的信心。他虽然不得已到荆 州避难,但是刚到荆州时政治热情很高,曾积极 参与荆州牧刘表的一些政治活动,并赞颂刘表 “荆衡作守,时迈淳德,勋格皇穹,声被四宇” (《荆州文学记官志》)等。在当时,并未见他 流露出什么厌倦怀归心情。王粲在荆州后期才有 思乡之情的大迸发,
二、写景与抒情契合巧妙。如上所说,此赋的三 个段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三个层次;而其中的 景物描写,也随著作者思路的转进和感情的发展, 表现了不同的色调和风貌。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写, 是为抒情主体“四望”而展开的,重在衬托“显 敞”和“信美”两点,所以就写“通浦”、“长 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 “黍稷盈畴”等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配合 着“怀归”、“怀土”之思的,所以就写“平原 远”、“路逶迤”、“高岑”、“修迥”等。至 于第三段,作者的情绪已发展到“心凄怆”、 “意忉怛”的程度,所以景物描写也一变而为 “风萧瑟”、“天惨惨”,白日西匿、鸟兽狂顾 等。它们不仅具有陪衬意味,
作者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古人,以古人的思乡衬 托自己,进而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穷达虽异, 思乡情同。写到这里,一种由思乡而触起的坎坷 不遇、怀才莫展的愁思油然而生,文章也转入第 三段。
第三段的前六句抒写期望时世清平,使自己得以 施才建功的迫切心情。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 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 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王粲流落荆州十余 年,期间世族官僚、豪强地主割地分疆,逐鹿中 原,统一的帝国长期陷于分裂。王粲忧虑时局, 迫切望治。相传混浊的黄河之水千年一清,而河 清又是国安的预兆。一个“俟”字,和盘托出作 者不衰的忧国之情。国家的动乱,

秋兴登高比较阅读

秋兴登高比较阅读

文化传承价值异同点比较
异处
秋兴诗和登高诗在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上存在差异。秋兴诗更注重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登高诗则更强 调登高远眺所带来的超越和启示。
同处
两者都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 深刻思考和感悟,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
情感表达与内涵异同点比较
异处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秋兴》主要表达了悲秋、孤独和家国之思,而《登高》则主要表达了壮志豪情、 时光流逝之叹和忧国忧民之情。
同处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家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两首诗都运用了生动的意 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主题异同点比较
异处
秋兴主题更注重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内 心情感的抒发,强调个体感受;而登高 主题则更强调登高远眺的视野和对自然 山水的赞美,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同处
两者都涉及到秋天景象和自然山水, 都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同时也都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 思考。
03 文学手法与技巧比较
比较了不同秋兴登高作品 之间的异同,分析了作者 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ABCD
探讨了秋兴登高作品的艺 术特色,包括诗歌的意境、 语言、结构等方面。
考察了秋兴登高作品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 后世文学的启示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入研究秋兴登高作品的文化 内涵和思想意义,挖掘其更深
层次的价值。
家国之思
诗人在悲秋和孤独中,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以及国家的 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登高情感表达剖析
壮志豪情
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山,俯瞰大地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豪情 满怀、壮志凌云的情怀。

登楼赋得的区别赏析

登楼赋得的区别赏析

《登楼赋得的区别》赏析
《登楼赋》和《登楼》两首诗都是描绘登楼观景的情感抒发,但在内容和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登楼赋》是一篇抒发作者在乱世中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的抒情小赋。

作者通过描绘登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所处的困境,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而《登楼》则是一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楼赏景、感慨时事的心境,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两首诗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情感抒发和意境上有所不同。

其次,从风格上来看,《登楼赋》以抒情为主,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

全篇以“忧”字贯穿,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时局的忧虑。

而《登楼》则以豪放、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担忧。

两首诗在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总的来说,《登楼赋》和《登楼》两首诗都是通过登楼观景来抒发情感,但在内容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登楼赋》更注重抒发作者在乱世中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而《登楼》则更强调诗人在战乱中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忧虑。

这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登楼赋》读后感

《登楼赋》读后感

《登楼赋》读后感登楼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篇赋文,描绘了他登上某座高楼后的所见所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触和思考。

刘禹锡以深入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登楼的场景。

他描述了登楼前的准备,以及爬上楼顶后周围的景色。

文字间流露出他的喜悦与兴奋,让读者仿佛也能体会到登楼的乐趣。

阅读这篇作品,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爬上楼顶的经历。

每每站在顶层,我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自由和广阔。

与刘禹锡相似,登楼的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仿佛可以与天空对话。

登高望远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行为,寄予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刘禹锡也借着登高的机会,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希冀。

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切溢于言表,呼吁人们在维护社会和谐、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共同努力。

此外,刘禹锡顺势所思,插入了对历史名人的赞美和思考,使整篇文章更加丰富多元。

他以诗人杜牧、杜甫为例,阐述了诗歌给他带来的启发和鼓舞。

这些让人激荡心灵的诗句,唤起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刘禹锡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他的视角。

他的文章以清新明朗的风格赋予了登楼这一场景更深的内涵,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全身心地感受登楼的快乐和登高的豪情。

通过《登楼赋》的阅读,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

它不仅能带给人无尽的愉悦和享受,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启我们的思维,引发灵感和启示。

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考和成长的过程。

总之,刘禹锡的《登楼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精妙细腻,展现了一个登楼者的喜悦与思考。

通过这篇作品,我也更加体会到登楼的乐趣和登高的壮志。

这篇读后感使我更加热爱文学,更加坚定了我持续阅读和写作的决心。

期待在未来的旅途中,能够登上更高的楼层,触摸到更远的天际,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PPT文档25页

《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PPT文档25页
《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Leabharlann ou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登楼赋的写作特色

登楼赋的写作特色

登楼赋的写作特色
《登楼赋》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清晰:全文分为三段,首段写登楼所见,次段叙怀乡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惧,遵循主人公情绪的自然发展而来,层次极为清晰。

2.结构严谨:第一段写景中透露出“忧思”,“望”“忧”两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

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

开头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为情思。

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揭示出“忧思”深层的政治内涵。

3.情景交融: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

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

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诗词赏析:王粲《登楼赋》

诗词赏析:王粲《登楼赋》

诗词赏析:王粲《登楼赋》登楼赋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

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

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

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登楼赋》与《秋兴赋》之异同
北京大学工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子阳
摘要:东汉文学家王粲的《登楼赋》和西晋文学家潘岳的《秋兴赋》皆为著名的抒情小赋,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文本的内容、写法、表达情感、语言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和写作动机等方面比较两篇赋的异同。

关键词:登楼赋;秋兴赋;异同;比较
《登楼赋》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所作,大体写了作者登上麦城楼的所见所思。

《秋兴赋》为西晋文学家潘岳所做,主要写了作者值秋而生的感慨。

下面本文将简略比较两篇赋的异同。

一、从文本方面比较
1.内容、写法和情感
《登楼赋》首段写登楼所见之景:“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华实蔽野,黍稷盈畴”,描写了楼周围开阔宽敞、水草丰美的景观;段尾笔锋一转,“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由乐转哀;第二段写远望故乡的动作情态和所见:“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接下来举例论证人思乡的情感的普世性:“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第三段表达感慨:“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后写了天色渐晚时的所见和返回的后续:“步栖迟以徙倚兮……征夫行而未息”、“循阶除而下降兮……怅盘桓以反侧”;同时,“风萧瑟”四句也衬托了作者此时的情感。

全文层次清晰,以作者情感变化为顺序,先写登楼所见情形,接下来叙思乡之情,最后抒发对动乱时局的忧虑、表达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

《秋兴赋》的序写出自己厌倦官场渴望归隐:“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
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首段由草木盛衰写起,引用并阐释宋玉的诗文,表现秋天的哀愁:“览花莳之时育兮……伊人情之美恶。

善乎宋玉之言曰……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谅无愁而不尽。

”第二段先写秋天日夜之景色:“野有归燕,隰有翔隼……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再表达自己的反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第三段表达对矛盾的思考:“闻至人之休风兮,
齐天地于一指……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而后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表现“乐秋”情感:“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文章以作者对秋天的情感与思考为线索,一二段用宋玉之言和一些典型景象描写秋景,逐层展开,抒发悲秋情绪,第三段“以老庄哲学‘齐物论’的自然人生观来解脱现实中无法克服的矛盾”,同时又跳出传统的悲秋情绪,转入乐秋景象,表现出对归隐的向往[1]。

两篇赋相比较,《登楼赋》和《秋兴赋》都有对秋日景物的描写,都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都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但是《登楼赋》表达出王粲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这在《秋兴赋》里是没有的;而《登楼赋》里的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忧愁,则与《秋兴赋》里表达的归隐之思是相反的。

2.语言、结构
《登楼赋》结构清晰、笔调从容:先写登楼所见情形,接下来叙思乡之情,最后抒发对动乱时局的忧虑、表达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语言隽永,如“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句,意味深长,“怅盘桓以反侧”,有戛然而止之意味;表达上情景交融;骈散结合。

《秋兴赋》的语言风格同样也是意境深远、情景交融、骈散结合,但语言与《登楼赋》相比更为精致,景物描写也非常有层次,如:“野有归燕,隰有翔隼。

游氛朝兴,槁叶夕殒。

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

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

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

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

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富有层次感[2],这是《登楼赋》所没有的。

二、从作者方面比较
《登楼赋》的作者王粲出身官宦世家,有着比较强烈的出仕意识,但他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后却因外貌不佳而不得重用,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3];同时他又长期客居而无法归乡,因此他还有着强烈的思乡情结。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王粲的创作动机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受到重用的渴望,二是抒发自己浓烈的思乡感情。

《秋兴赋》的作者潘岳出身低级士大夫家庭,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有强烈的功名之心;但他在写《秋兴赋》是已经在官场经历过10年,期间仕途不顺、长期滞官不迁,因此对周旋官场感到厌倦[4],产生了归隐思想。

所以,潘岳写《秋兴赋》的动机,大抵是出于对他现状的不满与牢骚、有感于心而抒发的。

三、结论
在文本方面,《登楼赋》和《秋兴赋》都有对秋日景物的描写,都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语言均骈散结合、意境深远,都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但是《登楼赋》结构更加清晰,情感上表达了王粲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而《秋兴赋》的语言更为精致,且表达了归隐之思,这与《登楼赋》里的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忧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反的。

在作者方面,两人都有较强出仕情结,但王粲在经过仕途不得意后表现出对受到重用的渴望,这较潘岳的归隐思想更为积极,这导致了两篇赋在感情和主题上存在不同。

参考文献:
[1]高胜利。

潘岳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28]
[2]高胜利。

潘岳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28]
[3]柏俊才。

建安文学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55]
[4]高胜利。

潘岳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