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文学年谱
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
(邹旗辉搜集整理)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长篇小说米《钟山》1991年第3期我的帝王生涯《花城》1992年第2期城北地带《钟山》1993年第4期-1994年第4期(连载)紫檀木球(武则天)《大家》1994年第1期-第2期(连载)菩萨蛮(碎瓦)《收获》1997年第4期蛇为什么会飞《收获》2002年第2期中篇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收获》1987年第5期你好,养蜂人《北京文学》1988年第4期罂粟之家《花城》1988年第5期平静如水《上海文学》19889年第1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舒家兄弟)《钟山》1989年3期妻妾成群《收获》1989年第6期已婚男人杨泊(已婚男人)《作家》1990年第4期妇女生活《花城》1990年第5期女孩为什么哭泣《时代文学》1990年第5期红粉《小说家》1991年第1期另一种妇女生活《小说界》1991年第4期南方的堕落《离婚指南《收获》1991年第5期十九间房《钟山》1992年第3期园艺《收获》1992年第6期刺青时代《作家》1993年第1期民丰里《啄木鸟》1994年第4期肉联厂的春天《收获》1994年第5期三盏灯《收获》1995年第5期灼热的天空《大家》1996年第6期群众来信《收获》1998年第5期驯子记《钟山》1999年第4期桂花连锁集团《收获》2000年第2期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青春》1983年第7期我向你走来《百花园》1983年第8期老实人《百花园》1984年第2期江边的女人《青春》1984年第4期空地上的阳光《青年作家》1984年第4期近郊纪事《青年文学》1984年第7期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青年文学》1985年第1期石码头《雨花》1985年第6期白洋淀红月亮(乡村一夜)《钟山》1986年第1期门《湖海》1986年第1期水闸《小说林》1986年第2期祖母的季节《十月》1986年第4期青石与河流《收获》1986年第5期北墙上那一双眼睛《广州文艺》1986年第7期流浪的金鱼(金鱼之乱)《青春》1986年第7期岔河《作家》1986年第8期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上海文学》1987年第2期桑园留念《北京文学》1987年第2期黑脸家林——一个人短暂的历史《解放军文艺》1987年第2期有三棵椰子树的地方《西湖》1987年第3期后院的紫槐和少女《广州文艺》1987年第3期北方的向日葵(徽州女人)《湖海》1987年第5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暧昧的关系)《钟山》1987年第5期蓝白染坊《花城》1987年第5期故事:外乡人父子《北京文学》1987年第8期丧失的桂花树之歌《作家》1987年的8期遥望河滩(飞鱼)《奔流》1987年第11期环绕我们的房子《雨花》1988年第2期U形铁《雨花》1988年第2期午后故事《雨花》1988年第2期乘滑轮车远去《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水神诞生《中外文学》1988年第3期死无葬身之地《中外文学》1988年第3期一无所获《小说界》1988年第5期怪客《作家》1988年第5期祭奠红马《中外文学》1988年第5期伤心的舞蹈《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杂货店的女人《时代文学》1989年第2期仪式的完成《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逃《青年文学》1989年第3期棉花地,稻草人《青春》1990年第4期狂奔《钟山》1991年第1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作家》1991年第1期吹手向西《上海文学》1991年第2期像天使一样美丽《小说林》1991年第6期木壳收音机《人民文学》1991年第7-8合期西窗《漓江》(春季号)1992年第2期回力牌球鞋《作家》1992年第4期沿铁路行走一公里《时代文学》1992年第5期来自草原《芳草》1992年第5期烧伤《花城》1993年第1期一个朋友在路上《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游泳池《小说家》1993年第2期狐狸《小说家》1993年第2期灰呢绒鸭舌帽《小说家》1993年第2期纸《收获》1993年第6期与哑巴结婚《花城》1994年第2期美人失踪《作家》1994年第3 期什么是爱情《江南》1994年第3期樱桃《江南》1994年第3期小莫《大家》1994年第3期桥边茶馆《青年文学》1994年第7期一个叫板墟的地方《青年文学》1994年第7期一朵云《山花》1994年第10期饲养公鸡的人《钟山》1995年第1期那种人(二篇)《花城》1995年第3期种了一盆仙人掌《特区文学》1995年第3期十八相送《芙蓉》1995年第3期把你的脚捆起来《上海文学》1995年第5期蝴蝶与棋《大家》1995年第5期亲戚们谈论的事情《大家》1995年第6期玉米爆炸记《长江文艺》1995年第7-8合期花生牛轧糖《湖南文学》1995年第7-8合期流行歌曲《广州文艺》1995年第8期棚车《东海》1995年第9期小猫《东海》1995年第9期犯罪现场《花城》1996年第1期公园《作家》1996年第1期表姐来到马桥镇《萌芽》1996年第1期声音研究《收获》1996年第2期红桃Q 《收获》1996年第3期新天仙配《收获》1996年第3期食指是有用的《钟山》1996年的5期饮酒歌《钟山》1996年的5期世界上最凄凉的动物园《山花》1996年第6期两个厨子《收获》1996年第6期天使的粮食《北京文学》1996年第11期白沙《东海》1997年第1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收获》1997年第1期海滩上的一群羊《上海文学》1997年第3期神女峰《小说家》1997年第4期星期六《钟山》1997年第5期八月日记《雨花》1997年第9期儿子《雨花》1997年第9期小偷《收获》1998年第2期过渡《人民文学》1998年第3期人造风景《十月》1998年第5期开往瓷厂的班车《西北军事文学》1998年第6期向日葵《大家》1999年第1期拱猪《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古巴刀《作家》1999年第1期水鬼《收获》1999年第1期巨婴《大家》1999年第2期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大家》1999年第3期新时代的白雪公主《大家》1999年第4期独立纵队《大家》1999年第5期奸细《大家》1999年第6期天赐的亲人《青年文学》1999年第8期大气压力《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女声《花城》2000年第3期遇见司马先生《钟山》2000年第5期七三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涯》2000年第7期白杨和白杨《作家》2000年第7期伞《收获》2001年第1期女同学们二三事《花城》2001年第4期白雪猪头《钟山》2002年第1期小舅理生《山花》2002年第7期人民的鱼《北京文学》2002年第9期点心《书城》2002年第10期骑兵《钟山》2003年第1期马蹄莲《大家》2003年第3期五月回家《人民文学》2003年第5期垂杨柳《香港文学》2003年第6期哭泣的耳朵《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桥上的疯妈妈《香港文学》2004年第2期手《花城》2004年第2期私宴《上海文学》2004年第7期堂兄弟《上海文学》2004年第7期二重唱《香港文学》2005年第1期西瓜船《收获》2005年第1期冬露《莽原》2005年第1期拾婴记《收获》2006年第1期。
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
(邹旗辉搜集整理)苏童小说创作总目(1983——2006)长篇小说米《钟山》1991年第3期我的帝王生涯《花城》1992年第2期城北地带《钟山》1993年第4期-1994年第4期(连载)紫檀木球(武则天)《大家》1994年第1期-第2期(连载)菩萨蛮(碎瓦)《收获》1997年第4期蛇为什么会飞《收获》2002年第2期中篇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收获》1987年第5期你好,养蜂人《北京文学》1988年第4期罂粟之家《花城》1988年第5期平静如水《上海文学》19889年第1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舒家兄弟)《钟山》1989年3期妻妾成群《收获》1989年第6期已婚男人杨泊(已婚男人)《作家》1990年第4期妇女生活《花城》1990年第5期女孩为什么哭泣《时代文学》1990年第5期红粉《小说家》1991年第1期另一种妇女生活《小说界》1991年第4期南方的堕落《离婚指南《收获》1991年第5期十九间房《钟山》1992年第3期园艺《收获》1992年第6期刺青时代《作家》1993年第1期民丰里《啄木鸟》1994年第4期肉联厂的春天《收获》1994年第5期三盏灯《收获》1995年第5期灼热的天空《大家》1996年第6期群众来信《收获》1998年第5期驯子记《钟山》1999年第4期桂花连锁集团《收获》2000年第2期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青春》1983年第7期我向你走来《百花园》1983年第8期老实人《百花园》1984年第2期江边的女人《青春》1984年第4期空地上的阳光《青年作家》1984年第4期近郊纪事《青年文学》1984年第7期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青年文学》1985年第1期石码头《雨花》1985年第6期白洋淀红月亮(乡村一夜)《钟山》1986年第1期门《湖海》1986年第1期水闸《小说林》1986年第2期祖母的季节《十月》1986年第4期青石与河流《收获》1986年第5期北墙上那一双眼睛《广州文艺》1986年第7期流浪的金鱼(金鱼之乱)《青春》1986年第7期岔河《作家》1986年第8期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上海文学》1987年第2期桑园留念《北京文学》1987年第2期黑脸家林——一个人短暂的历史《解放军文艺》1987年第2期有三棵椰子树的地方《西湖》1987年第3期后院的紫槐和少女《广州文艺》1987年第3期北方的向日葵(徽州女人)《湖海》1987年第5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暧昧的关系)《钟山》1987年第5期蓝白染坊《花城》1987年第5期故事:外乡人父子《北京文学》1987年第8期丧失的桂花树之歌《作家》1987年的8期遥望河滩(飞鱼)《奔流》1987年第11期环绕我们的房子《雨花》1988年第2期U形铁《雨花》1988年第2期午后故事《雨花》1988年第2期乘滑轮车远去《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水神诞生《中外文学》1988年第3期死无葬身之地《中外文学》1988年第3期一无所获《小说界》1988年第5期怪客《作家》1988年第5期祭奠红马《中外文学》1988年第5期伤心的舞蹈《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杂货店的女人《时代文学》1989年第2期仪式的完成《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逃《青年文学》1989年第3期棉花地,稻草人《青春》1990年第4期狂奔《钟山》1991年第1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作家》1991年第1期吹手向西《上海文学》1991年第2期像天使一样美丽《小说林》1991年第6期木壳收音机《人民文学》1991年第7-8合期西窗《漓江》(春季号)1992年第2期回力牌球鞋《作家》1992年第4期沿铁路行走一公里《时代文学》1992年第5期来自草原《芳草》1992年第5期烧伤《花城》1993年第1期一个朋友在路上《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游泳池《小说家》1993年第2期狐狸《小说家》1993年第2期灰呢绒鸭舌帽《小说家》1993年第2期纸《收获》1993年第6期与哑巴结婚《花城》1994年第2期美人失踪《作家》1994年第3 期什么是爱情《江南》1994年第3期樱桃《江南》1994年第3期小莫《大家》1994年第3期桥边茶馆《青年文学》1994年第7期一个叫板墟的地方《青年文学》1994年第7期一朵云《山花》1994年第10期饲养公鸡的人《钟山》1995年第1期那种人(二篇)《花城》1995年第3期种了一盆仙人掌《特区文学》1995年第3期十八相送《芙蓉》1995年第3期把你的脚捆起来《上海文学》1995年第5期蝴蝶与棋《大家》1995年第5期亲戚们谈论的事情《大家》1995年第6期玉米爆炸记《长江文艺》1995年第7-8合期花生牛轧糖《湖南文学》1995年第7-8合期流行歌曲《广州文艺》1995年第8期棚车《东海》1995年第9期小猫《东海》1995年第9期犯罪现场《花城》1996年第1期公园《作家》1996年第1期表姐来到马桥镇《萌芽》1996年第1期声音研究《收获》1996年第2期红桃Q 《收获》1996年第3期新天仙配《收获》1996年第3期食指是有用的《钟山》1996年的5期饮酒歌《钟山》1996年的5期世界上最凄凉的动物园《山花》1996年第6期两个厨子《收获》1996年第6期天使的粮食《北京文学》1996年第11期白沙《东海》1997年第1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收获》1997年第1期海滩上的一群羊《上海文学》1997年第3期神女峰《小说家》1997年第4期星期六《钟山》1997年第5期八月日记《雨花》1997年第9期儿子《雨花》1997年第9期小偷《收获》1998年第2期过渡《人民文学》1998年第3期人造风景《十月》1998年第5期开往瓷厂的班车《西北军事文学》1998年第6期向日葵《大家》1999年第1期拱猪《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古巴刀《作家》1999年第1期水鬼《收获》1999年第1期巨婴《大家》1999年第2期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大家》1999年第3期新时代的白雪公主《大家》1999年第4期独立纵队《大家》1999年第5期奸细《大家》1999年第6期天赐的亲人《青年文学》1999年第8期大气压力《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女声《花城》2000年第3期遇见司马先生《钟山》2000年第5期七三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涯》2000年第7期白杨和白杨《作家》2000年第7期伞《收获》2001年第1期女同学们二三事《花城》2001年第4期白雪猪头《钟山》2002年第1期小舅理生《山花》2002年第7期人民的鱼《北京文学》2002年第9期点心《书城》2002年第10期骑兵《钟山》2003年第1期马蹄莲《大家》2003年第3期五月回家《人民文学》2003年第5期垂杨柳《香港文学》2003年第6期哭泣的耳朵《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桥上的疯妈妈《香港文学》2004年第2期手《花城》2004年第2期私宴《上海文学》2004年第7期堂兄弟《上海文学》2004年第7期二重唱《香港文学》2005年第1期西瓜船《收获》2005年第1期冬露《莽原》2005年第1期拾婴记《收获》2006年第1期。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苏童,无处安放的青春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苏童,无处安放的青春苏童,无处安放的青春李诚混战年代苏童只是个笔名,意思很简单——姓童的苏州人,他的本名叫童忠贵。
苏童的成名经历,和家庭没有太大的关系,父母都是上班族。
也没时间来管他。
幼年苏童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为了打发在病床上的时间。
读了不少书,也算是打基础吧。
1978年,15岁的苏童正上高二。
我在苏州39中上的高中,我一直把那段时期称为‘后文革时期’,尽管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上学能改变命运。
却不知道怎么学,老师也不管,学生每天在外无所事事。
当时苏童一个班有近40人,不上课的时候,那帮学生几乎都混迹在苏州小城的街道上,嬉戏、闹事、打架……无处安放的青春就这么悄然逝去。
苏州城北的郊外有个石灰场,那大片空地就是孩子们聚伙打架的理想‘战场’,几乎每个小孩都有‘帮派’,每天至少都有一场混战。
后来,他们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刺青时代》里,成了达生、天平、小拐……不过苏童没有参加这种组织斗争,他自己也承认不是打架的料,每次都是很安静地在外围观战。
苏童有自己的圈子。
他和几个爱看书的同学暗暗交流着一些没有封皮的禁书,有些书甚至都不知道书名,惟一的身份是上面盖着××图书馆的蓝戳子。
看得多,写文章的水平自然就上去了,苏童的每篇作文几乎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当堂朗读,他还经常代表学校到省会南京参加作文竞赛。
说起‘想当年’的时候,这也成了骄傲,哈哈。
高中时期的苏童还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在39中,还有一个他青梅竹马的玩伴魏红。
8年后,魏红成了他的妻子。
一次次震撼1980年,苏童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全班只有两人考取大学。
刚到北京就给了苏童一个很大的震撼。
一下火车就开始亢奋,因为从小就在苏州,看的全是家门口的世界——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的年代。
在这个18岁的少年对外界是如此向往、充满好奇的时候,一个大千世界‘嘭’的一下,活生生出现在他面前。
在北京的四年里,他最大的感受是思想开放的脚步如此迅速。
苏童
苏童生平
2009年出版《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 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2009年之前为止最好的作品。 2013年苏童的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在《收获》发表,这一次,苏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 为读者所熟悉的‚香椿树街‛题材。 2015年3月21日下午,作家苏童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 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严歌苓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
创作特征
女性视角 苏童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他看来,也许 ‚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笔下的女性那种绝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读者深感压 抑与窒息。小说《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颂莲由一个女学生变成大户陈家四姨太,渐渐溶入陈家大院的 争风吃醋中,目睹陈家女人的一个一个的悲惨命运,最终连自己也变成了疯子。《红粉》中的秋仪和 小萼由‚茫茫世界难以改变‛的姐妹关系,因为一个男人而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妇女生活》中的 娴,错误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托在一个主导她的男人身上,以至于在男人短暂的温情中走完了自己 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换婚‛的女孩,在经历过城里生活之后,还是无奈地回 到农村,嫁给了当初要嫁的那个患有羊癫疯的丈夫…… 这些角色有类似的心性,同样的命运。一直以来,苏童被誉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性的男 作家‛。 其实,苏童对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对童年观察与感受的回忆与思考。书中一半以上的篇幅, 都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各种各样女人的身影隐现其间。她们有评弹家、教师,也有裁缝、小贩等 底层人物。这些人物成为苏童写作的重要财富。
1987年,苏童与中学同学魏红结婚 。这一年苏童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 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该年苏童在《收获》的第五 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 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1988年9月,苏童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后被张艺谋改编 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苏童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中短篇小说
《妻妾成群》 《红粉》 《南方的堕落》 《刺青时代》 《河岸》 《像天使一样美丽》 《1934年的逃亡》 《祭奠红马》
散文随笔集
《寻找红绳》 《纸上的美女》 《苏童散文》
在苏童的文章中,少年人形象是比较多的, 苏童笔下的少年 都有一些相似点: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年龄相近,都属于教 育心理学上所说的危险期;家庭背景相似,在成长过程中父 母或多或少有缺席;心理上都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生命的 尊重程度不够等等。 在苏童的笔下, 有特别多关于死亡的笔墨。比如说《告诉他 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爷爷让孙子把自己活埋死,《白沙》中 雪莱选择海葬结束自己的生命,《南方的堕落》中红菱被李 昌扔进河里丧命,《妻妾成群》中丫鬟投井自尽,《平静如 水》中弟弟强迫姐姐吃鱼,因姐姐不肯就用刀将她刺死》, 《稻草人》中的荣因和另外的两个少年争夺一个齿轮,被其 中一人失手敲死,《园艺》中的孔先生,深夜被三个不良少 年勒死· · · · · ·
经历
• 中学,写小说被退稿。 被分配去当老师,但他晚上熬夜写小说。在南京文学界的 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随之,顺理成章地跳 槽到《钟山》编辑部。 • 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长篇小说
《米》 《我的帝王生涯》 《城北地带》 《武则天》 《蛇为什么会飞》 《黄雀记》 《碎瓦》 《碧奴》
苏童通过死亡来揭示人性的恶,他笔下致人死亡的人都不是 大奸大恶的人,而且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且多是儿童。 儿童本来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苏童却颠覆了传统儿童的形 象,完成了对“人之初,性本恶”的文学诠释。苏童对人性是 持悲观的态度的,在他笔下,任何人都有置人于死地的隐藏 的暴力举动,死亡随时可能发生。而且人物在杀人之后,并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负罪感跟忏悔。 他构建了一幅幅砍死非理性的死亡图景,真实折射出他对社 会、人生体验的文本投射,也真实揭露出一种被传统小说理 性叙事所遮蔽的永恒的真实,即人存在终极意义上的虚无和 飘渺,人生命的脆弱,人性深处的丑恶因子。
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人物简介01苏童,本名童忠贵,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中国当代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
1988年,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
2015年8月16日,凭借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出版《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2019年,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人物经历02196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说产生了影响。
1969年,开始就读于齐门小学。
1972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生病的痛苦因素使他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这种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使得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死亡恐惧的氛围。
1975—1980年,在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读,功课不错,作文得到老师赏识。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写小说,但总是被退稿。
1983年,在《飞天》第四期发表了处女作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在《星星》诗刊发表组诗《松潘草原离情》,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
1985年底,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同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年,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1988年9月,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在《收获》杂志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作家词典·苏童
年 ,苏童 的短篇 小 说创作 出现 了一个 小高 潮 , 几部作 品之一 ,后于 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 《人民的鱼》(《北京文学12002年第 9期 )让 学 奖 。此外 ,苏 童 还 曾先 后 获 得 庄 重 文 文 学
人 感 知 了“苏 童小 说 的浪 漫 与哲 理 意 绪 和 情 奖 、《小说月报》百花奖、鲁迅文学奖、汪曾祺
境”;《骑兵》(《钟山12oo3年第 1期 )以瘸腿 文 学 奖等重 要 奖项 。
这 一物 象来 牵 引叙述 ;《桥 上 的疯 妈 妈 》(《小
苏童: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外国小说
苏童: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外国小说“雷德利亚神父在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
”这是《佩德罗·巴拉莫》中的某一节的开头,大家是不是觉得眼熟?当然,这令人想起著名的《百年孤独》的开篇部分,比较具有戏剧意味的是,人们通常把这著名的句式当做马尔克斯的注册商标,却不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对另一个伟大的作家的脱帽致敬。
一位优秀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他藏在百宝箱中的那份“秘密清单”,不仅是打开其创作世界的钥匙,也为我们展现了浸润着私人经验的,有色彩有温度的文学版图。
这个周末的夜晚,分享苏童《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外国小说》,并推介《小说月报》2016年3期选载的苏童短篇新作《万用表》。
更多新刊精彩,敬请期待。
苏童,1963年生,江苏苏州人。
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河岸》《黄雀记》等。
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妻妾成群》《人民的鱼》《私宴》《拾婴记》《香草营》《她的名字》分获《小说月报》第四、十、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届百花奖。
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外国小说文│苏童孩子们打开他们的百宝箱,箱子里的东西不一定是别人心目中的宝物,但一定是箱子的主人所珍爱的,一堆杂物,因为凝结着收藏者的感情和记忆,自然闪烁着珍奇的光芒,百宝箱便也有了毋须商榷的价值,现在我做的这件事,其实就是把自己的百宝箱从床底下拖出来,打开的时候有一种强加于人的粗鲁,一意孤行的执着,好在里面的都是小说,不读不知好歹,就像孩子们用天真烂漫绑架别人的目光,选家用自己的记忆绑架别人的阅读时间,我想这是现实世界上唯一可以容忍的绑架了。
当然,关键词仍然是影响。
影响——一个意味深长的词汇,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巴拉莫》可以倒背如流。
他从来没有掩饰过他对后者的狂热。
“雷德利亚神父在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
《年谱》读后感
《年谱》读后感《年谱》是一部由莫言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这部小说以家族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多代人物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中国百年来的风雨沧桑,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的建立,每一个时代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在《年谱》中,作者还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家族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
作者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年谱》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通过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作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无奈与坚韧。
在《年谱》中,作者还通过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家族成员的命运多舛,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总的来说,《年谱》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小说。
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中国百年来的风雨沧桑。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史,值得一读。
2021茅盾文学奖书籍苏童《黄雀记》(精编版)
2021茅盾文学奖书籍苏童《黄雀记》
20xx年8月16日,被誉为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经过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
其中,江苏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苏童以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奖在列。
《黄雀记》作者简介:
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教师、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
从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代表作为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三盏灯》,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河岸》。
苏童《黄雀记》
《黄雀记》推荐: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
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xx案。
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
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
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
苏童
《米》作为一部人性幻想曲(苏童语),写了 五龙逃入城市后的个人命运。虽然写了五龙这 个个体,但无疑却又更深层的普遍意义。离开 了土地的农民,心始终是虚的,犹若漂在浩浩 荡荡的大水中的棉花;活在城市的农民,则像 爬上了一辆不知开往何方哐当作响的火车的五 龙。那些失业、没有了土地的农民,他们逃荒 逃到城市。他们能干什么,就像五龙刚开始做 的一样,帮别人抗麻袋,出卖劳动力,城市里 的人却看不起。“我吧你们怎么了,你们为什 么看不起我,怀疑我。你们把我当成一只大公 狗。五龙想”。他们的根永远在农村,肉体迷 失在城市里,永无出路,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
《米》故事情节: 民以食为天,《米》讲述了主人公五龙 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 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 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 “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 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 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 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 国传统特色的“米雕”。
苏童,姓童, 叫童忠贵,苏州人
被公认的 “天生说故事的高手” 先锋小说的代表之一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
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 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 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 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
《。
《妻妾成群》故事情节: 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 框架,一个男人(陈佐千)娶了四个女人 (毓如、卓云、梅珊、颂莲)做太太。但 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 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 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 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 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苏童文学年谱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农历虎年的小年夜里,苏童出生。
苏童,原名童忠贵,祖籍江苏扬中。
老家住在苏州城北的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小街上,这是一条很窄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从名字看叫齐门外大街,其实是一条小街巷。
苏童家里有六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
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浮肿着的,因为疲劳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
多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①一九六六年,四岁。
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对于只有四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②“我对‘武斗’的印象是一阵枪声。
我家后窗隔河相望的是水泥厂的一座大窑,夜里有人在高高的窑顶打枪,子弹穿透了我家后门的门板”,“墙上刷写着打倒×××、×××的标语”,“一个干瘦的中年女人经常挂着纸牌在街上走来走去”……这都是苏童的“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成年后的苏童回到老家,再看见那个干瘦的女人,“脑子里立刻闪过‘历史’这个沉重的字眼”。
③“革命”、“历史”在苏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是残酷、血腥、暴力的印记,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小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
一九六七年,五岁。
苏童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去上学,而是去玩或是因为家中无人照看,所以跟着大姐到了她的学校。
“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坐在一群五年级女生中间,怯生生地注视着黑板和黑板前的教师,那个女教师的发式和服饰与我母亲并无二致,但清脆响亮的普通话发音使她的形象变得庄严而神圣起来,那个瞬间我学术年谱苏童文学年谱张学昕①苏童:《过去随谈》,《河流的秘密》,第7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苏童简介
苏童简介作者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
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声蜚声海内外。
作品:《妻妾成群》、《井中男孩》等。
课文是苏童于202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
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
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
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
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
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
看多了,手痒。
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
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
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
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
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
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
广种不收。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
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
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
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他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
倒霉的是,每稿必退。
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
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
散文丨苏童:追忆逝水年华
散文丨苏童:追忆逝水年华文丨苏童今天的题目我倒不是故意和同学们卖什么关子。
小说,逗号也好;小说,冒号也好。
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的是什么逝水?什么年华?不行,我还是不能说。
这个题目会不会让同学想到苏童会谈到普鲁斯特,但是我今天是要从一个作家开始谈起。
他不是普鲁斯特,是另外一个作家。
也许在很多人的认识里比普鲁斯特更伟大的一个作家。
1910年11月28号凌晨五点,在俄罗斯(我看到同学们瞪大眼睛我很满足啊,笑)一个叫别昂纳的小火车站上寒风凛冽,站台上站了两个人。
一个是八十多岁、长满了白胡子、垂垂老矣的老人。
另外一个是五十多岁的,看上去像一个私人医生。
这两人站在那里干什么,他们在等火车,这很正常。
但是火车迟迟不来,这两人要去哪里,很怪。
他们并不清楚,后来说,也许是要去莫斯科,也许是要去圣彼得堡,或者也许他们哪一个地方都不一定去。
然后这个老人跟着他的私人医生带着简单的行李箱上了终于等到的火车。
火车开动后,老人很快就病了,他的私人医生没有办法,只好改变所有的旅行计划。
在到达一个火车站后,下了车。
在俄罗斯深秋季节是非常寒冷的,什么也没有。
当时的俄罗斯火车站空无一物,到了谁的家呢?是那个小火车站站长的家,然后这个私人医生扶着这个颤颤巍巍的老人进了那个小火车站站长的家,这个小火车站站长看到来了个客人倒不奇怪,但看到这个老人的面孔,他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傻了,说:我这是做梦吗?为什么伟大的托尔斯泰到了我家里?这个老人是托尔斯泰。
那么现在说起来大家都清楚,托尔斯泰在他去世前的七天,突然有些非常奇怪的行为。
他离家出走了,他离家出走和普通儿童不同啊,他还有私人医生,这是他出走的待遇。
后来关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也好,研究俄罗斯文学等,关于他的出走,有种种的材料和佐证要说。
有一种最有价值的当然是来自他的太太,他太太叫索菲亚,这是一个著名的女人,本来她是托尔斯泰的女人,就已经名垂青史,但是她让晚年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她更加名垂青史。
那么据索菲亚的说法,她说她和晚年的托尔斯泰相处不好,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第三者,这第三者不是女人,大家不要往歪处想。
苏童《1934年的逃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苏童《1934年的逃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作者简介苏童,196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在苏州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写作,并在198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到南京工作,1986年调入《钟山》杂志社当文学编辑至今。
著有长篇小说《米》、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红粉》、短篇小说集《伤心的舞蹈》、《祭奠红马》等作品。
内容概要1934年是个灾年。
我祖母蒋氏拖着怀孕的身子在财东陈文治家的水田里干活。
陈文治站立在东北坡地的黑砖楼上,从一架日本望远镜里窥视着蒋氏的一举一动,脸上漾满了痴迷的神色。
蒋氏是个丑女人,祖父陈宝年18岁娶了她。
陈宝年从前路遇圆脸肥臀的女人就眼泛红潮穷追不舍,兴尽方归。
陈宝年娶亲的第一夜,他骑在蒋氏身上俯视她的脸,不停地唉声叹气“你是灾星”。
以后的七个深夜陈宝年重复着他的预言。
1934年陈宝年一直在城里吃喝嫖赌、潜心发迹,没回过我的枫杨树老家。
在我已故亲人中,陈家老大狗崽以一个拾粪少年的形象站立在我们家史中。
蒋氏对狗崽说,你拾满一竹箕粪可以换两个铜板,攒够了钱娘给你买双胶鞋穿。
对一双胶鞋的幻想使狗崽的1934年过得忙碌而又充实。
不过,他得到的铜板没有交给蒋氏而放进一只木匣子里。
那只木匣子在某个早晨失踪了。
蒋氏说,你非要那胶鞋,就把娘肚里的孩子打掉,省下钱给你买。
狗崽对着娘的腹部连打三拳。
那被击打的胎儿就是我父亲。
在收割季节里,蒋氏在干草垛上分娩了父亲。
陈文治借助望远镜窥见了分娩的整个过程后,瘫软在楼顶。
下人赶来时发现他那白锦缎裤子亮晶晶湿了一片。
陈文治和陈宝年祖上是亲戚。
陈宝年曾用他妹妹凤子跟陈文治换了十亩水田。
凤子给陈文治当了两年小妾,生下三个畸形男婴,被陈文治活埋了。
事后不久凤子就死了。
陈文治家有只白玉瓷罐,里面装着枫杨树人所关心的绝药。
一天,狗崽被陈文治骗到谷仓里,他萌芽时期的精液滴进了白玉瓷罐里。
事后陈文治给了他一双胶鞋。
在城里运竹子的人回来说,陈宝年发横财了。
苏童作品目录(中文部分)
苏童作品目录(中文部分)
佚名
【期刊名称】《小说评论》
【年(卷),期】2004()2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苏童;江苏文艺出版社;《妻妾成群》;作品目录;中文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丢了魂的苏童——以《黄雀记》为例分析苏童作品风格 [J], 白雪
2.窥视苏童的世界——苏童颓废题材作品解读 [J], 郑琼
3.《张海书法作品展》目录(附部分作品自解)2004年7月北京·中国美术馆 [J],
4.北京大学图书馆收录中文核心期刊目录(部分) [J],
5.1995年度新疆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获奖作品目录(汉文部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农历虎年的小年夜里,苏童出生。
苏童,原名童忠贵,祖籍江苏扬中。
老家住在苏州城北的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小街上,这是一条很窄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从名字看叫齐门外大街,其实是一条小街巷。
苏童家里有六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
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浮肿着的,因为疲劳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
多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①一九六六年,四岁。
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对于只有四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②“我对‘武斗’的印象是一阵枪声。
我家后窗隔河相望的是水泥厂的一座大窑,夜里有人在高高的窑顶打枪,子弹穿透了我家后门的门板”,“墙上刷写着打倒×××、×××的标语”,“一个干瘦的中年女人经常挂着纸牌在街上走来走去”……这都是苏童的“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成年后的苏童回到老家,再看见那个干瘦的女人,“脑子里立刻闪过‘历史’这个沉重的字眼”。
③“革命”、“历史”在苏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是残酷、血腥、暴力的印记,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小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
一九六七年,五岁。
苏童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去上学,而是去玩或是因为家中无人照看,所以跟着大姐到了她的学校。
“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坐在一群五年级女生中间,怯生生地注视着黑板和黑板前的教师,那个女教师的发式和服饰与我母亲并无二致,但清脆响亮的普通话发音使她的形象变得庄严而神圣起来,那个瞬间我学术年谱苏童文学年谱张学昕①苏童:《过去随谈》,《河流的秘密》,第7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②苏童:《六十年代,一张标签》,《河流的秘密》,第94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③苏童:《年复一年》,《寻找灯绳》,第89-90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崇敬她胜过我的母亲。
”①这便是学校和老师留给苏童的最初印象。
一九六九年,七岁。
秋季,苏童进入由从前的耶稣堂改建的齐门小学校读书,在一个政治运动的背景下,“入学前父母带着我去照相馆拍了张全身照,照片上我身穿黄布仿制的军装,手执一本红宝书放在胸前,咧着嘴快乐地笑着,这张照片后来成为我人生最初阶段的留念”。
②一九七一年,九岁。
小学二年级,苏童患了很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于是,休学半年在家专心治病。
那时候,苏童跟随父母去医院,坐在父亲的破旧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地扶着,“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
大半年内,苏童没有吃过一粒盐,每天都是喝一碗又一碗的中药。
生病造成的痛苦因素挤走了苏童所有的稚气的幸福感觉,九岁的苏童,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一点,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③正是这种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才使得苏童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死亡恐惧的氛围。
苏童自己曾说到:“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描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惯性,但这个惯性可能与我小时候得过病有关。
”④半年之后,苏童的病痊愈了,又回到了学校继续上学。
在这病榻上度过的这大半年时间里,苏童经常随手拿起姐姐借来的小说,“最早读过的小说就是《艳阳天》,那时候有一奇怪的癖好,在纸上写下一连串臆造的名字,然后在名单后面注明这人是党支部书记,那人是民兵营长,其实是在营造人物表”。
⑤这应该算作是苏童最早的文学启蒙和最早的文学创作了。
苏童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暗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四个孩子围坐在方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两个姐姐把肉丝让给两个弟弟吃,但因为肉丝本来就很少,挑几筷子就没有了”。
⑥在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由于弄丢了五元钱而彻底绝望地哭泣时,苏童对母亲说:“别哭了,等我长大了挣一百块钱给你。
”⑦这时的苏童显得早熟而机敏,但是也因为早熟或者是不合群的性格,苏童很少参与街头孩子的游戏。
苏童的童年生活伴有着苦涩的味道,但是,正如苏童自己所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
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
⑧苏童的大量小说,都是由童年视角切入,其中闪烁着天真、稚气和调皮的甚或迷茫的光晕。
许多作品都流溢着“少年苏童”的经历、踪迹,哪怕是暗示着一种情绪或是情感向度上的选择。
在苏童的回忆中首先浮现的还是苏州城北的那条百年老街。
“我从小生长的这条街道,后来常常出现在我的小说作品中,当然已被虚构成了‘香椿树街’了。
街上的人和事物常常收录在我的笔下”,⑨“我喜欢把他们的故事搬进小说,是一组南方少年的故事”。
⑩就这样,“香椿树街”成为苏童诸多小说中的叙事背景,被称为“香椿树街”系列,包括二〇〇八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苏童短篇集《香椿树街故事》。
一九七五到一九八〇年,苏童的中学阶段。
苏童的中学是在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读的(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与苏州市第三中学于一九九六年合并)。
中学时代的苏童经常身穿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蓝色或者是灰色的中山装,显得老气横秋,“当了学生干部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功课不错,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师赏识,经常①②苏童:《初入学堂》,《河流的秘密》,第86、87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③苏童:《九岁的病榻》,《河流的秘密》,第9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④《苏童王宏图对话录》,第197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⑤苏童:《答自己问》,《河流的秘密》,第23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⑥⑦⑨⑩苏童:《过去随谈》,《河流的秘密》,第78、76、77、79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⑧苏童:《童年生活的利用》,《河流的秘密》,第14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被推荐参加竞赛或展览什么的”,①有一次还代表苏州市去省城南京参加一个大规模的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数百名来自全省各个地方的中学生,都住在建邺路的省委党校招待所里,但是苏童名落孙山了。
从南京回苏州之前,路过玄武湖,“一大群中学生沿着湖岸一字排开,大家都把手伸进湖水里,很认真地洗了回手。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群蹲在湖边洗手的少男少女的音容笑貌,二十年过去以后所有人手上的玄武湖水已经了无印痕,而我却在无意之中把那掬湖水融进了我的未来”。
②南京之行,是苏童十八岁前去过的最远的一个城市,通过这次比较特别的旅行,“南京”这个城市在少年苏童的内心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所以苏童后来会作《错把异乡当故乡》一文,“至今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南京人,越做越有滋味”。
③一九八〇年,十八岁。
苏童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九月初的一天我登上了北去的火车,从此离开古老潮湿的苏州城。
在经过二十个小时的陌生旅程后我走出北京站。
我记得那天下午明媚的阳光,广场上的人流和十路公共汽车的天蓝色站牌。
记得当时我的空旷而神秘的心境。
”④从此,苏童开启了他的新生活。
在大学期间,苏童“基本上沉默寡言,说话带着口音而且常常词不达意”,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小说和文学杂志。
“中文系的学生起码有一半想当诗人或作家,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⑥这个时候的苏童大量地写诗,后来转为狂热地写小说,但是都是寄出去又被退回来。
总是被退稿,使得苏童陷入了一种非常渴望发表但是又害怕同学讥笑的尴尬境地,一度使苏童十分憎恨惧怕退稿。
“后来通讯地址改成北京一个女同学家里,为的是怕让别人看到我的退稿。
”⑦一九八三年,二十一岁。
这一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
《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
最初的诗歌写作成为苏童的文学训练期。
对语言和意境的锤炼,对苏童日后的诗性小说语言形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苏童的处女作《第八个铜像》(短篇小说)发表于《青春》第七期,于第二年获得了《青春》的“青春”奖。
《第八个铜像》是“遵循当时流行的小说套路,‘改革’加‘爱情’,写一个老知青回城使工厂起死回生”⑧的故事。
还有小说《我向你走来》发表于《百花园》第八期。
虽然苏童后来回忆起这些篇文章时,觉得十分荒唐、稚嫩,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发表,让苏童重拾信心,“有一种找到光明前途无量的骄矜和自傲,从此确立了要当作家的宏大理想”。
⑨对于苏童来说,“在北京求学的四年是一种真正的开始。
我感受到一种自由的气息,我感受到文化的侵袭和世界的浩荡之风”。
⑩时至今日,苏童仍然十分怀念那段时光,“怀念着北师大的阶梯教室、图书馆和球场”。
輥輯訛“我记得那时候非常急于把自己打扮成孤独者形象,渴望独来独往,远离人群,每天在校园里或者北太平庄一带走走停停,神情忧郁地思考一些人生的痛苦和矛盾……二十岁的年纪在北京是一棵歪歪斜斜的树,我无法判定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生活、爱情、政治、文化,东西南北风都轻而易举地袭击了我。
我现在依稀能闻见一股青春的气味在荡漾,我怀念这种曾经有过的气息。
”輥輰訛一九八四年,二十二岁。
苏童大学毕业,离开了北京,选择了去既有繁华旧梦又是六朝古都的南京工作和生活,在南京艺术学院当辅导员。
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
他白天工作晚上开夜车写小说,第二天经常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
他对当老师并没什么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乎也无法赏识。
该年,苏童发表了《老实人》(《百花园》第二期)、《江边女人》(《青春》第四期)、《空地上的阳光》(《青年作家》第四期)、《近郊纪事》(《青年文学》第七期)等短篇小说。
一九八五年,二十三岁。
苏童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青年文学》第一期)和《石码头》(《雨花》第六期)。
年底,苏童离开了南京艺术学院到《钟山》杂志做了编辑。
这对苏童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①⑤⑥⑦⑧⑩輥輯訛苏童:《年复一年》,《寻找灯绳》,第91-93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②③苏童:《错把异乡当故乡》,《河流的秘密》,第97、98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④⑨輥輰訛苏童:《一份自传》,《河流的秘密》,第105-10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要转折。
“后来经朋友的引荐,谋得了我所喜爱的工作,在《钟山》杂志当了一名编辑。
至此我的生活就初步安定了。
”①《钟山》杂志给予了苏童一个很好的文学氛围,“在这里每天所干的事所遇见的人都与文学有关,还经常坐飞机去外地找知名作家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