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军纪: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六篇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00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六篇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00《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曾看过一本叫《哑舍》的书,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因为它们都不会说话”。
当一个朝代覆灭,一段历史结束,时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实的故事,我们也只能从这些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寻当年文化存在过的痕迹。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种极为亲和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激动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温馨的日常。
曾经我认为,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态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带着敬畏与小心。
但我发现自己错了,那些文物修复人员与文物的相处没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带着一种处惊不变的悠然。
文物修复工作肯定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纪录片中他们反复强调:做这项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
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们身上都带着一股安静的味道,在被故宫的红色宫墙隔绝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嚣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好这份工作的。
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几十年的老师傅,有着现代社会上的人很难见到的坚持。
在故宫这些老师傅中,王津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位儒雅的老人看着展窗里那些被修复好的钟表,细细回忆着当年修复它们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温柔极了。
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复过的文物,一定也会记得,有一双温暖的手,带着耐心与细心,一点一点轻柔地抚平他们身上的伤疤。
突然觉得,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一种长情的告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过的痕迹,可是岁月总是会无情地抹去一切。
但我想只要文物这种历史的见证者还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些文物修复者的名字。
总有一个词让我感动,它叫传承。
许多老师傅深受父辈的影响选择这门工作,手艺也是从父辈或者师傅那里传下来的。
直到现在,故宫采取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
这种手艺之间的代代相传,又何尝不是在保护文物?毕竟文物护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很开心,如今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去承担起这份护养文物的责任,去成为传承中的一环。
聆听大师教诲,感悟教育真谛
聆听大师教诲,感悟教育真谛作者:刘建军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1期八月的北京,连日的晴天,天空一片蔚蓝,但没有南方的酷热,让人感到舒适。
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我像一个贫穷的采矿者,发现了一个无穷大的金矿,我乐了,醉了,兴奋不已了。
11天的北师大生活,生怕耽误了分秒的学习,课堂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一丝的走神。
我珍惜这次组织上给我的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怀着感恩的心、朴实的情,勤奋地学习。
每天早晨五点准时醒来,五点二十分整理前天学习的笔记,挥写研修日记。
11天中我写了14篇研修日记,并记满了一本印有“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工作手册。
晚上回顾白天所学的内容,经常有感而发;回顾北师大学习的经历,我有太多太多的感受,有太多收获,有太多美好的憧憬。
现将我11天的学习感受和体会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我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的讲座中找到了答案。
我多次聆听他的讲座,每一次都会有很大收获,都会给我注入教育改革的动力。
顾教授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谈到了新课程改革。
他呼吁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都要尊重教师。
中国作为教育大国需要一大批教育家,需要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来办学,办出一流的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公平、均等的教育。
教书30年的我,做好了一辈子从教的准备。
作为特级教师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当一辈子好教师,育一大批优秀人才,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愿望。
作为教师,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孩子、爱护孩子,以爱育爱。
作为特级教师,更应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当一个好教师,就要走近每一位学生,就要认真地研究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护好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对不同的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不同教育,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智慧与艺术,让学生感到快乐,让学生有所收获。
沉思墨境——记卢沉、周思聪纪念展
聚焦展览报道F OCUS E xh i b iti on沉思墨境—记卢沉、周思聪纪念展卢沉、周思聪在1969年5月的结婚照“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开幕式现场文迟昭“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于2010年5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为期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共同主办,受到了艺术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开幕式当日聚集了艺术界众多人士,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著名艺术史家理论家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郭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远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邹佩珠先生、杨晓阳、卢禹舜、刘健、郎绍君、刘曦林、刘骁纯等专家学者、艺术家应邀而至,共同缅怀、追思两位先生的艺术历程。
卢沉、周思聪是20世纪晚期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伉俪。
其中,卢沉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即以写实人物著称,代表作品有《机车大夫》、《工地写生》等。
80年代以降,他广泛研究东西方艺术,在写实主义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诸多新思想,并开设“水墨构成”课程探讨中国画教学、创作之变革,影响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周思聪生前曾任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即以水墨写生《颐和园一角》在维也纳获得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
1978年,水墨作品《人民和总理》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稍后创作的组画《矿工图》则开新时期国画人物变革之先河。
80年代以降,她先后创作了人体写生系列、彝族女子系列、荷花系列等作品,注重人物沧桑经历和个人性情之抒写,完成了由“外向”到“内省”之艺术风格与体验的转换。
应该说,两位先生的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勇于创新,融传统境界、时代精神于一体,以独特的生命感悟为当代中国画史贡献了诸多经典作品。
作为两位已故画家的首次大型合展,曹星原女士提出、朱乃正先生题写的“沉思墨境”四个字作为展览的题目,语义双关,饶有趣味地凝练了两位画家一生为丹青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沉”、“思”既是两个人名字的智慧组合,又让我们今天的世人在追忆两位先生的绘画艺术流变的同时思索个人的人格魅力对画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影响人一生的文章-跟大师学文化_天坛纪想录
北京南郊有一座天坛。
知道天坛的人是很不少的,在天安门城楼未曾名闻世界以前,它曾经是旧时代北京的标志。
从前,在日历牌上、名胜挂图上、纸币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图形。
一个圆形的大建筑物,富丽典雅,逐层向上收缩,给人一种庄严大方的印象。
整个天坛区域现在成为天坛公园。
这里,古老的松树很多,树木蓊翳,是一个幽静的去处。
比起北京的其他公园来,这儿似乎游人少些。
我每次到北京,总腾出时间去逛逛天坛。
从公园大门到天坛,有很长的一段路;近年来有一驾马车在来往载客。
坐在这种像幼儿园童稚上学专用的马车里面,听着马儿得得笃笃的啼声,望着两旁那些阅尽兴亡、饱历劫难的苍松翠柏,别有一番滋味。
我到天坛公园的目的,与其说是看天坛,不如说是看“圜丘”。
人们是熟悉天坛的,但是对于“圜丘”,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就未必知道了。
它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是一个露天的巨型的圆石台,完全是用汉白玉整齐紧密组成的。
广义而论,说它是天坛的一个构成部分,也无不可。
的好地方。
自然,从古至今,大概是没有人在上面滑过雪屐的。
在封建君主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气氛的庄严神圣的所在:皇帝就在这里祭天。
天坛,原来是放置“天的神主牌”的,这圜丘,才是真正的祭天之所。
想着在绵长的数百年间,历代的皇帝们“全身披挂”,衮服冕旒,带着庄严的神色,在礼乐声中,像煞有介事地祭天的情景;周围臣子跪伏,苍弯白云飘飘,倒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事。
我想,月色如银之夜,来到这个圆形的异常洁白的石坛上赏月;或者,繁星闪烁的漆黑的冬夜,来到这里盘桓看星,一定十分饶有趣味。
可惜,公园夜里不开放,我始终无从领略想像中的这一番美景。
我爱到这里盘桓,不仅是为了凭吊这个古代的祭天之处,欣赏这座洁白美观的石台,而且,也为了想猜破这堆石头中间的一个谜。
原来,这圜丘建筑上有一个特点。
它的石栏杆也好,圆台上磨平了的石块也好,条数、块数都和“九”字有关。
那些石料,不是九块,就是十八块;不是十八块,就是二十七块……以那个高高在上的圆形平台来说,它的圆心是由九块石头围成的;外面一圈,是十八块;再外面一圈,是二十七块;再外面一圈,是三十六块……依此类推,外面最辽阔的一圈,就是八十一块了。
高密的民间世界
高密的民间世界作者:夏世龙来源:《关东学刊》2023年第04期[摘要]《檀香刑》讲述了一个关于高密的民间故事。
这个故事是以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事件为原型而写成的,在《高密县志》《筹笔偶存》以及卫礼贤的个人记述中对事件原型都有记载。
相关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在小说中有显现,也有缺失。
从这个角度看,小说写出了历史,也呈现出莫言对历史的想象。
[关键词]莫言;《檀香刑》;高密;民间世界[基金项目]惠州学院教授、博士启动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研究”(2018JB031)。
[作者简介]夏世龙(1976-),男,文学博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惠州516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的倾向成为普遍的存在。
有人把民间当作一种立场或姿态,将之作为对权威意识形态的反拨。
在《民间的还原》一文中,陈思和提出民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即“自在的文化形态”【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
基于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立场,李新宇拒绝虚构和想象民间概念。
他在《泥沼面前的误导》中提出现实层面的民间没有摆脱权威和传统的双重控制,“自由自在的民间”是难以存在的。
【李新宇:《泥沼面前的誤导》,《文艺争鸣》1999年第3期。
】而且,他还指出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文化基础是相同的,只有知识分子话语因更多地承载了外来文化而成为陌生的异己。
因而,在辨析民间概念时,我们要做具体和深入的分析,避免理解的表面化。
1900年左右,高密县发生了乡民阻路抗德事件。
莫言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写了小说《檀香刑》,为读者虚构了一个高密民间世界。
源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该事件进行史料钩沉,并从民间的角度对小说再解读。
一据《高密县志》(民国版)记载,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德人筑路至县境,民间不知为清廷所许,县民孙文率徐元禄、李金榜等聚众抗拒。
夏六月,清廷命山东大吏杀孙文,李金榜下狱(胶济路修至县境姚戈庄,有西乡官亭孙文号召柳沟河西一带,南自葛家集,北至车辋,共百零八村。
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之缘由考
《 月明松籁起涛声》 洞庭 湖 月》 幅, 守宏 《 圃双鸡 》 和《 二 方 菊 、 鲍 月娴 《 花卉》、 曾丽卿《 孔雀泉石》 。 等
第 二次全 国美展新 国画成果 如此显豁 , 笔者 认为 , 以下 几
方 面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因 素 :
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马孟容在《 现代 国画之派别 及趋势》 一
文中提 出了中国画“ 能采之 长 , 苟 补我 之短 , 以发挥 固有 之 用 精神” 的“ 中西艺术调 和论 ” 。刘 自衡 强 调 : 应 该使 中西 得 “ 有技 术上精神上之 吻合 , 以求精 神与 时代 并进 !㈤综上 所述 , ” 中国画维新的要著 , 是在 承认 东西 方文化 各有 千秋 的前 提 都
对造 成这种 与 第一次 全 国美术展 览会截 然 不 同结 果 的现 象 , 折 衷 思 潮 、 审 角 色、 从 评 艺术 活
动 等 方 面 进 行 了分 析 和 研 究 , 示 了其 缘 由 所 在 , 而 为 再 现 两 次 美 展 期 间 中 国 画 坛 风 气 的 揭 从
变 化 , 供 一 个 可供 参 证 的 角 度 。 提 关 键 词 : 民 政 府 时 期 ; 二 次 全 国 关展 会 ; 国 画 ; 中主 义 思 潮 ; 国 第 新 折 美术 史 ; 由 缘
书在《 中国建筑进化谈》 一文 中, 中国建 筑进 化过 程 中的 中 以
西建筑模式 的调 和折 中 的实例为 依据 , 强调 整个艺 术 中西 来
在这 里 , 值得一提 的是 , 高剑父 除了担任本 次全 国美展 广
东预展会 国画审查 委员 的角色 之外 , 担任 了南京 第二 次全 还 国美展 国画审查委员之一 。姑且不论 高 氏在这方 面所 起作用
从艺术史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
从艺术史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作者:陈雷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7期摘要:美术鉴赏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通过艺术史的角度来探究一种美术鉴赏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鉴赏;艺术史;角度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作品不但是艺术家的产物,它也是鉴赏者的产物,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完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鉴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因此,美虽然是一种直观,却需要鉴赏者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正确的审美态度。
审美经验越是丰富,那么鉴赏的效果就会越好,而我们通过对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介绍与鉴赏,目的就是揭示各个时期的美学理论与标准,从而扩大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提高鉴赏能力提供帮助。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究竟要把握哪些要素呢?第一,时间的概念——这是什么时期的作品;第二,地域的概念——这是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的作品;第三,观念的概念——艺术家想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什么;第四,手段的概念——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能表达到什么程度。
艺术史可以说是一门与美术鉴赏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了。
艺术史似乎可以是归属史学的,但它却是史学中最小的,亦可以说是最边缘的史学,它似乎更多地和艺术学胶合在一起。
这门史学不仅最小且最年轻,只是在18世纪末,在考古学和古物研究兴盛之时方显出它的端倪。
18世纪末的启蒙思潮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和古物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博物馆和艺术品的收藏成为当时的时尚。
1764年德国学者约翰·温克尔曼的著作《古代艺术史》首次出现了“艺术史”这个学科名称;1872年卡尔·鲁穆尔的《意大利研究》开始了确立艺术史学科基础原理的尝试。
从1813年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开始,然后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各大学中开始设立了艺术史的教授席位。
以后,德国弗朗茨·库格勒的专著《绘画史》(1837年)和《艺术史手册》(1841~1842年)、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德国的阿洛依·李格尔的《风格问题》(1891年)、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原理》(1915年)确立了艺术史学科的真正的现代形态。
《如何看懂大师绘画:解析百位巨匠的创意、技法与代表作》随笔
《如何看懂大师绘画:解析百位巨匠的创意、技法与代表作》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本书的目的和价值 (3)1.2 绘画艺术的魅力与意义 (4)二、大师绘画的背景与风格 (6)2.1 历史背景与艺术流派 (7)2.2 创意与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8)三、百位巨匠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9)3.1 达.芬奇 (10)3.2 米开朗基罗 (12)3.3 拉斐尔 (13)3.4 荷兰画派 (14)3.5 法国画派 (16)3.6 英国画派 (17)3.7 其他地区的大师级人物 (18)四、创意与技法解析 (19)4.1 创意的表现手法 (20)4.2 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22)4.3 不同画派的独特特点 (23)五、代表作品赏析 (24)5.1 绘画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26)5.2 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7)5.3 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28)六、总结与启示 (29)6.1 本书的主要观点总结 (30)6.2 对绘画艺术学习的启示 (32)6.3 对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建议 (33)一、内容概览《如何看懂大师绘画:解析百位巨匠的创意、技法与代表作》是一本深入探讨西方绘画艺术的书籍,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欣赏百位巨匠的杰作。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大师们的创意来源、技法特点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在内容安排上,本书首先介绍了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
书中详细分析了每位巨匠的生平、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的艺术世界。
本书还深入剖析了大师们的代表作品,从构图、色彩、线条、质感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
在解析大师们的创意时,本书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还探讨了它们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比和分析,本书揭示了大师们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艺术成果。
在技法方面,本书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大师们常用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
在故宫修了十年文物的屈峰如今演绎《我在寺库雕名物》
在故宫修了十年文物的屈峰如今演绎《我在寺库雕名物》在故宫修了十年文物的屈峰如今演绎《我在寺库雕名物》2017-12-12 11:10 Yesky天极新闻【天极网IT新闻频道】2017年要说豆瓣上哪部纪录片最火?绝非《我在故宫修文物》莫属,通过对于一系列文物修复工作科普性、故事性、人性化、趣味性的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把当代匠人们技艺打磨的精湛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决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该片的热播,不少技艺精湛的工匠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比如,在片中出镜的木工匠人屈峰,他把自己十年故宫修文物的生涯,比作一次传统文化之旅的修行。
如今,屈峰利用自己精湛的雕刻技术与艺术家李敬源联手,在亚洲最大精品生活方式平台寺库打造的“空相”品牌,让古老的技艺走出博物馆,拉开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的新一轮“修行”。
今年40岁的屈峰,是故宫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的科长。
十年间,他改变着文物,也被文物所改变。
屈峰从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毕业生,变成了到现在锁门的时候都会反复拽几下的木器修复师傅。
他曾经为中规中矩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安放的艺术创新梦想而苦闷,到后来,传统和现代在他的生命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合。
“中国文化其中有一部分审美的精髓,就在木器里面,我会从这里挖掘,然后通过当代方式的转换,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屈峰坦承,一开始的时候,“我看文物就是文物,我就是我自己。
”后来,“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
你是一个生命,它是一个生命,两个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你就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物……”从事木器修复十年,一件件上千年的木器在他的细心打磨修复下,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有一个公认的泪点:屈峰一边拿着刻刀,一笔一划地雕琢着佛头,一边娓娓道来:“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很愁眉苦脸的。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所以我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
人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客服助理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客服助理个人工作述职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客服助理个人工作述职报告客服助理个人工作述职报告(通用33篇)客服助理个人工作述职报告篇1时光飞逝,20XX__年在温馨物业服务公司全体员工的忙碌中匆匆而过。
如何看待放低自己事例
如何看待放低自己事例把自己看成珍珠,你将播种痛苦;把自己看做泥土,你将收获满足;放低自己的姿态,你将得到幸福。
放低自己的姿态,不是堕落,不是消极,而是为挖掘潜力寻找空间。
萨顶顶看齐了自己姿态,沉寂在新疆的葡萄架下,挥洒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找寻理想的旋律。
本已小有名气的她,毅然退出演艺圈富足的物质生活,抛开一切浮华,回去找寻音乐的真谛。
一首源自原野的天籁之音?万物生?,例如泠泠的清泉,涤荡人们的心灵;例如悦耳的鸣叫,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
她看齐了姿态,打破了自我,将自己的音乐境界迈上一个代莱高度。
放低自己的姿态,不是自卑,而是令人仰慕的高贵。
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因?黑天鹅?一片问鼎小金人奖,她并没因为自己的高名气而自命不凡,而是挑选Bischwiller低姿态,给娱乐圈增添一丝清爽。
镁光灯小金人,那些“明星”脸上就是芒斯尔县的珠光宝气,心里就是藏没法的浮华喧闹,只有娜塔莉?波特曼就是最独有的一个,她拎两三块钱的耳环,穿几十块钱的牛仔裤,过着如普通女孩通常清爽自在的日子。
有人反问她:“你不怕不穿着晚礼服,别人可以看不下去你就是谁?”她淡然的提问:“我正但心别人会因钻石长裙而不敢相信我就是娜塔莉?波特曼。
”放低自己的姿态,不是被动认命,而是放宽自己的心态。
朱丹在颁奖典礼的后台被接待员误以为就是马伊利,当时她的名气虽比不上马伊俐,但做为嘉宾应邀出席的她大小也称得上个名人,遇到这种苦恼的场合,她没生气地摔倒门离开,也没虚弱的冲入厕所大哭花掉了脸,而是看齐了自己,她打声对自己说道:“认为我真是短了一张明星脸!”微笑着对招待人员说道:“你认错人了,我不是马伊俐老师,我就是朱丹。
”相反,有些人无法放低自己的姿态,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唯恐天下人不知。
与人相处时往往作鹤立鸡群状,一言一行都在突出自我。
其实这种人生活得很累。
卸下自我,踏出随心所欲的步伐,你的生活会洒落阳光雨露。
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又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你就会变成一条路。
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
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艺术是人类智慧与灵魂的结晶,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自古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艺术领域中,有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当代备受关注,而且会延续至今后的世代。
走进大师大师是艺术领域中的精英,他们的作品往往承载着无尽的能量和思想。
绘画领域中的伦勃朗、毕加索、梵高等人都是大师。
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于1606年在荷兰列文登出生,是荷兰黄金时期的领袖性画家。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刻画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令人难以忘怀。
伦勃朗的作品充满了光与影的变幻,使人在欣赏中沉浸其中,同时也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重要源泉。
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西班牙艺术家,在绘画、雕塑等领域都有较高成就。
他建立了立体派艺术风格,应用到了不同的媒介中,赢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抽象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他在绘画中的作品则是让人看到他深刻的思考,并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情感。
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个性化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星夜》等作品,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无助和对死亡的恐惧。
他的艺术作品成为人们最为珍视和推崇的艺术品之一。
与大师,一起探讨艺术,感悟生命。
不朽的经典经典作品是艺术史上的杰出之作,它们承载了世人对美好、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艺术珍品。
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的素描之一,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绘制。
这幅画作具有无限的神秘和魅力,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儿童文学经典之作,它的影响不仅仅在绘本、电影、动画等领域留下了印记,更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是一种享受作文(通用60篇)
艺术是一种享受作文艺术是一种享受作文(通用6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是一种享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是一种享受作文篇1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用抑扬顿挫的音乐来表达;它可以用刚柔相济的舞蹈来表达;当然,有意境,有气势,有情趣的美术也能够表达出这艺术的多姿多彩,这艺术的千变万化。
而我们这学期的特色课程就是这奇妙的美术。
我们熟知的美术一般就是那立体感强烈,对比鲜明的素描;或者层次感丰富,意境突出的油画;或者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漫画。
但是,这一次,这些熟悉的美术表达方式都不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要学的是——钢笔淡彩。
或许大家都没有听说过钢笔淡彩吧,其实钢笔淡彩是用钢笔勾勒出大致的形状,然后用水彩抹上一层淡淡的色彩这样构成的一幅画就叫做钢笔淡彩。
这钢笔淡彩奇妙无比,给人一种充满意境的美的感受。
老师告诉我们,画画首先是要心静,心静下来才会有所感受,才会在那一刹那间产生灵感。
在画画中线条的表现也是极其重要的,线条是造型艺术与视觉形式中最本质的语言要素,而线条的表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线,粗线,曲线,硬线,软线……而每一种线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都有自己不同的运用的地方。
而形是根本之根本,写形来源于造化,造型出自与心源。
在画画时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变形,使画变得丰富多彩,让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而在风景写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分清主次,画出风景的层次感,画出风景的美感。
而我们也应该学会取舍概括,比如一个美丽的风景旁,有一个垃圾堆,我们就应该把这个垃圾堆去掉。
而且我们还应该抓住重点,把重要的细画出来,而把次要的画个大概就行了。
画画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东西,你不认真,不倾注情感的去画,你就不能画出这幅画真正的含义,就只能画得有形无神。
“尽精微 致广大”的美术深度学习——由《生命中的色彩梵高绘画赏析》一课想到的
学科教育与教学“尽精微 致广大”的美术深度学习——由《生命中的色彩:梵高绘画赏析》一课想到的●段鹏*摘 要:深度学习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学习理念,契合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实践追求。
本文通过《生命中的色彩:梵高绘画赏析》一课的教学实例说明学校美术教育需要由“表浅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并给出了“深度进阶”的路径与方法,尤其指出纵深度、广泛度与关联度是深度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美术教学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知识类型 学习进阶*段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当前,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方向,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在“潮流”当中,亦处于大变革的关键时期。
如何让“美育育人”的理想诉诸实践?课堂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方法为何?除了热情与目标的坚定之外,还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
一、学校美术教育需要由“表浅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当前,基于“双基”本位的传统学校美术教育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
“表浅学习”或低水平认知仍屡见不鲜,要么固守知识技能本位,过于强调美术教育的“术课”特质——这使得美术学习呈现出“碎□ 美术梵高作品《麦田上的乌鸦》学科教育与教学识、技能等解决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
此间,学习者将习得的内容(或经验)内化、融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其外化形式呈现出的素养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有效迁移和应用。
基于教育学的思考,深度学习具有多重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承继人类认识成果,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体验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思想的、行为的、判断力的精华,成长为能够明辨是非、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的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
总之,教学为了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美术课程和教学自然也从属于上述“深度学习”之观念与教学行为逻辑,需要由“表浅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由单一的美术知识技能传递、训练走向深度的艺术感知、理解和创造,由信息传输般的“碎片化”教学走向追求理解的统整式教学。
骁勇之美,传情帕米尔——具象写实画家侯作存专访
40画家侯作存采访媒体:《美术档案》被采访者:侯作存骁勇之美,传情帕米尔——具象写实画家侯作存专访侯作存,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山东油画学会会员、泰安油画学会副主席,具象中国精英创作团队成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油画创作院院聘画家、2012伦敦奥运会参与艺术家、2016里约奥运会创意团队成员之一。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绘画作品40余篇。
作品应邀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美术档案》:您在艺术界以具象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被大家所熟知,多年来创作颇丰,也在国内外多有获奖。
请问,您多年来钟情写实风格创作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这一艺术风格对您的吸引力有哪些?侯作存:包括我的老师王沂东在内的诸多画家执着地坚守写实风格,用这种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不仅是因为个人的素质、修养所决定的,还有中国当代文化历史与现实多方面的原因。
我之所以钟情写实风格创作,是因为我生活秉承据事直书,喜欢真实地描绘事物,并且经过三十多年的具象油画写实思维的训练和表达,始终认为,它是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创作的最重要的风格范畴。
我从艺术前辈的作品中了解到写实油画的巨大魅力。
我很推崇那些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大师,不仅因为他们出色的写实技巧,而且因为他们的作品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全面的修养。
油画是一种起源于国外的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题材的了解,那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引起中国观众共鸣的油画,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动力。
《美术档案》:具象写实油画是一种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积淀的绘画语言,在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它的时代性?作为这一方向创作的画家该如何推演其发展?侯作存:就绘画语言而言,具象写实油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今天,油画家自然也在谈论“笔墨当随时代”之内涵推进。
于绚烂处探幽深,于细微处寻奇伟——又凡《大理非遗守艺人》读札
文学·文艺评论说及概念的复杂性,“文化”一词必然位居前列。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人类学家克鲁伯、克拉克洪搜集的1871—1951年八十年间各种关于“文化”的解释就多达164种,其丰富和复杂可见一斑。
对文化的多样性认知在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英国古典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那里便可寻及源头,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
这一解释,时至今日依然是众多关于文化的释义中的经典,也是后世识别文化范畴的重要来源依据。
文化的这一包容开阔特性,在由大理白族作家、学者又凡历时五年完成的《大理非遗守艺人》(以下简称《守艺人》)一书中,可谓是得到了最具体形象又淋漓尽致的呈现。
该书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内遍及十大类目、共72位非遗传承人为对象,通过他们对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持守和传续,以兼具写实和诗性的手法呈现滇西大理地区多元驳杂、精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让人领略并惊叹于祖国西南边陲苍洱大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大理古称叶榆,是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文献名邦”之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于绚烂处探幽深,于细微处寻奇伟责任编辑:田蓓蓓投稿邮箱:**************——又凡《大理非遗守艺人》读札●农为平产资源丰富,2011年,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至2022年,全州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全州建有非遗传习展示中心、传习所、传习点共200余个,确保了非遗文化在苍洱大地上薪火相传。
各种如星辰般散布于大理各地的非遗文化项目,可谓是大理地域文化的丰厚“家底”,它们影响、决定着大理的文化底蕴与气质。
《守艺人》作者又凡与大理非遗文化的正式结缘,源于一场目的明确的“误打误撞”。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随笔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1)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1)2.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的研究意义 (2)二、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色彩 (3)1. 图画的构图特点 (4)2. 图画中的色彩运用 (5)三、人物描绘与生活场景 (6)1. 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 (7)2. 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 (8)四、交通工具与市井生活 (9)1. 交通工具的进步与城市发展 (10)2. 市井生活的繁荣与多样性 (11)五、细节中的文化内涵 (12)1. 书法艺术的体现 (14)2. 诗词歌赋的融入 (14)六、结论 (15)1.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的艺术价值 (16)2. 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17)一、内容概括《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是一部关于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性著作。
本书通过对画中细节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幅传世名作背后的丰富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人物、建筑、交通、市井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幅画所展现的繁荣景象和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
本书还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这幅名画的机会。
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其背景深厚且富有历史意义。
这幅画作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的时间背景是在宋徽宗执政的年代。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这幅画的创作地点在中国的河南省,具体地点可能是当时的开封,也就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创作者张择端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画家,他的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造诣,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其历史价值体现在多方面,作为社会风俗画的重要代表,它展示了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百态。
陈金龙-为古琴曲画现代像
陈金龙-为古琴曲画现代像陈金龙:为古琴曲画现代像今年是上海音乐学院建校九十周年,也恰逢古琴演奏家陈金龙从该校古琴专业毕业四十年。
他的学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段视频,内容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在十六年前对他在上海大学和中医学院实践古琴教学的报道。
这段颇有年代感的视频很快在朋友圈、校友圈、同行圈里被热传、被点赞,这样一档权威的央视深度新闻节目,这么早就关注报道了陈金龙,并对他的古琴艺术和教学给予高度评价,可见其资历之深和影响力之广如果说,央视报道只是陈金龙曾经很牛的一个佐证,那么去年陈金龙又完成了一件牛气冲天的大事,而且为其背书的又是一家庭院深深的权威机构,北京故宫出版社为陈金龙出版了一部厚重的专著《金龙琴谱》,这是他近十年来始终专注的一项浩繁工程,其间倾注了他对古琴传承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一个被长期边缘化的乐器的演奏者,又被央视报道,又在故宫出版社出书,陈金龙究竟何许人也,他的“江湖地位”不妨从入行之初的“全国唯一”说起那是在文革后期,当时中央主抓文艺的江青认为古琴镇得住外国人,一阙汉代的《广陵散》,简直让外国人佩服得1五体投地。
她嘱咐时任文化部长于会泳在上海音乐学院以“抢救文化遗产”之名特招一名古琴专业学生。
陈金龙正赶上那年投考上海音乐学院,但他擅长的是笛子,招考老师从进入笛子复试的学生中选出了陈金龙,认为他乐感好、头脑灵活,最具备学古琴的条件,遂将他分入古琴专业。
当时的陈金龙对古琴艺术一无所知,甚至连古琴这种乐器也从未见过。
去学院器材库领乐器那天他才知道,原来叫我学的是这个“冷板凳”,未按上弦的古琴形似板凳,。
就这样,陈金龙成了当时全国唯一的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学生,也是文革后正儿八经接受专业训练的古琴演奏第一人师承三大师,习琴贵创新陈金龙习琴之路虽然长期没同学,但身边却始终不乏好老师上海音乐学院刘景韶先生是上音有史以来唯一的专职古琴教师,他是陈金龙的第一位古琴老师。
然而还没等陈金龙毕业,刘先生年事已高,告老还乡。
卢浮宫油画赏析纪录片
篇一:《油画艺术欣赏答案 85分》油画艺术欣赏答案 85分[考试说明]:1、2004年油画《工棚》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及北京《世纪风采》展。
正确错误2、《逐出乐园》是马萨卓的作品。
正确错误3、《根特祭坛画》由凡·埃克兄弟创作,祭坛画全部完成后,共有10个画面。
正确错误4、《春》创作于1480年。
正确错误5、《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
正确{卢浮宫油画赏析纪录片}.错误6、《逐出乐园》的创作时间是()。
1476年1427年1480年1650年7、以下作品属于波提切利的是()。
《蒙娜丽莎》《教皇英诺森十世像》《贝尔登肖像》《春》8、《逐出乐园》现存于()。
佛罗伦萨圣马利亚·德尔·卡敏教堂的勃朗卡奇小礼拜堂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9、()的作者是委拉斯开支。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贝尔登肖像》《莫第西埃夫人》《拾穗者》10、《贝尔登肖像》现存于()。
佛罗伦萨圣马利亚·德尔·卡敏教堂的勃朗卡奇小礼拜堂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11、《莫第西埃夫人》的作者是()。
让·弗朗索瓦·米勒居斯塔夫·库尔贝安格尔列宾12、马奈于1866年创作了()。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卢浮宫油画赏析纪录片}.《日出·印象》《大碗岛的星期天》《吹笛少年》13、《星空》的创作者为()。
莫奈达·芬奇梵高{卢浮宫油画赏析纪录片}.列宾14、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现存于()。
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克罗勒-穆勒国家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馆15、《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现存于()。
佛罗伦萨圣马利亚·德尔·卡敏教堂的勃朗卡奇小礼拜堂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篇二:《卢浮宫和紫禁城艺术品分析》{卢浮宫油画赏析纪录片}. 卢浮宫和紫禁城艺术品分析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班级:采矿工程(1)班学号:201214410120姓名:刘永亮当一种辉煌遇上另一种辉煌,当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相遇,充满人文精神和历史力量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便应运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军纪: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作者:刘斌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04期【采访手记】访邢军纪老师事先设计了三套话题方案,其一,报告文学作家的大学教育与训练。
去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聘任6名著名作家为导师,指导首届文学创作方向的10名硕士,希望经过3年的精心培养,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新锐力量,此讯引起界内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借此“由头”,请邢老师谈些独到见解。
解放军艺术学院是作家的摇篮,军事文学创作重镇,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可谓星光熠熠,他是学院军事文学创作教研室主任,在教坛辛勤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用心血铸就的《让细节放大我们的感觉》这本文学创作学基础,让成千上万的学子和文学青年奉为宝典,进入了神圣的文学殿堂。
时下,报告文学作家的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已被高度重视,请创作丰盈、教学丰富的邢军纪老师深入谈经论道是正逢其时的。
其二,报告文学的学术理论有一个恒久话题:揭露性的本质和批判性的美学特征。
多年前读过邢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种危险》,敬佩他的冷峻、胆识和勇气,敢于伸张正义,揭示真相,勇于坚持真理,表达立场。
叫板央视“焦点访谈”在“97.8.24”交通肇事中的移花接木,剑指新闻腐败和法治黑洞,十多年前他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当下深入探讨“勇气”与“理性”,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更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三,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
讲述《最后的大师》的创作始末和心路历程,引领我们跨越大师光芒四射的庙堂前殿,推开尘封沉重的后院大门,走近命运多舛的大师身边,在内外光照强烈的反差中,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让苦涩和震撼再度触动反思的脉穴。
三套方案只能选一,实在难以取舍,遂向李炳银老师讨教,他脱口而出:第三套方案的内容更为丰富,军纪沉静、谨严,十年磨一剑,功夫在诗外。
遵从,我再度翻开《最后的大师》,发现之前读得太囫囵吞枣了,便“恶补”三日,细做了访谈提纲,三赴魏公村解放军艺术学院,围绕“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话题向邢老师讨教。
多年后再见邢老师,他还是那样儒雅慈善,和蔼可亲,当年在一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上,他一身戎装,英气逼人,此时,他着深青色对襟立领苏绣花边汉服,配一条浅灰丝绸围巾,戴一副黑色宽边眼镜,更显博学气质、不凡风度。
访谈从《最后的大师》这本书谈开来,接着谈及邢老师正在创作中的两位大师人物,一位是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之一的韩愈,另一位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孙其峰。
三位古今大师的心灵探访之旅,一堂耳提面命的珍贵报告文学传记创作课,特别是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情节均为首次披露。
在接下来的茶聊、酒聊、饭聊中,邢军纪老师的语言平朴自然,如涓涓的清澈细流,不时泛起逻辑和思想的晶莹水花。
刘斌:邢老师,先讲一个“开场白”,近些年在我读到的传记作品中,至少有五、六本人物出场都是在漫步、闲步、散步、徘徊、徜徉,多是街头、林荫道,有的在沙滩、海边,似乎成了场景模式。
读了您的《最后的大师》,我在“引子: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中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初始范本,原来有心人已经把《最后的大师》作为模写的式样了。
邢军纪:模写也好,仿写也好,如同练习书法、绘画的道理一样,学习好的句型句式、文章结构,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训练。
你首先提到《最后的大师》引子: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不是我的主观臆想,凭空想象,更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我深入采访,沙里淘金得到的真实细节。
报告文学写作一定要坚持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我是以泪洗面写下了这篇文字的。
培养了几十名共和国扛鼎之才的一代宗师,晚年竟如此凄凉悲苦,无人问津,无人知晓,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默默远去。
刘斌:我也浅薄寡闻,读您的《最后的大师》之前,对叶企孙也是闻所未闻,一无所知。
您是何时知晓叶企孙大师的呢?邢军纪:说来话长,什么叫“缘”?“缘”就是茫茫人海一定要遇到的人,“缘”就是世事缤纷一定会遇到的事。
“良缘”是遇到对的人,共同做对的事。
我写《最后的大师》与叶企孙大师是有良缘的,我在书中都有讲述,但事情并不是像小学生做算术题,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那么简单,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用了十年时间,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环生。
刘斌:先详细谈谈您与大师叶企孙的缘之初吧。
邢军纪:好的。
我第一次听到叶企孙这个名字,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那是春夏之交时节,一天上午,时任军艺院长傅庚辰将军给我打来电话,要我抽时间与他一起到钱老——钱伟长副主席家里去一趟。
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方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老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傅庚辰院长,时常在一起开会,有一次,钱老拿着一份登有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者名单的报纸,指着报告文学一栏第一名的我问傅院长,你认识这个人吗?傅院长看了一下报纸说,不但认识,而且还特别熟悉,你问对人了,他是我们军艺文学系的老师,教文学创作的。
钱老高兴地说,好!你问问他,能不能抽些时间,我想请他写一写我的老师,你带他到我家来具体谈谈。
钱老是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我与钱老素昧平生,钱老为什么会选中我呢?是对鲁迅文学奖的看重,对军艺的信赖,对傅庚辰院长的信赖,对我的名字“军”和“纪”的信赖。
当我们坐着傅院长的车到达小西天钱老的住所后,钱老热情地讲述了他的老师叶企孙。
钱老先如数家珍地讲了一长串大师级人物和他们的辉煌业绩,如“航天之父”赵九章、“原子弹之父”王淦昌、“光学之父”王大珩、老幼皆知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大数学家华罗庚以及许多在两弹一星、国防军工、石油地质等国家重大科研生产活动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院士、科学家。
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大师同出一门,他们有一位共同的老师,这位老师叫叶企孙,你知道吗?我一时脸红语塞,诚实地摇了摇头。
想到自己搞了多年新闻,又弦外有音。
搞教学,又写报告文学,竟浑然不知,闻所未闻,钱老前面所说的大师我都知道,还知道他们的一些故事,如华罗庚自学成才,钱学森留学归来等。
可是,我怎么就不知道这些大师的老师呢?实在汗颜。
钱老似乎没注意到我的窘态,听到我回答“不知道”三个字后,连拍了三下桌子说:“这就是我们中国!这就是我们中国!”当时,傅庚辰院长和我都惊呆了。
“这就是我们中国!”话中有话,弦外有音。
这样一位培养了几十位声名显赫人物的老师,却默默不名,鲜为人知,其中定有难以名状的复杂原因。
沉默片刻,钱老把一本资料汇编递给我说,这是我老师的一些资料,还有清华大学的有关人员姓名电话,他们会协助你采访。
我站起来,双手接过资料,给八十岁高龄的钱老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从小西天回魏公村的路上,傅院长和我两人没说一句话,心中都压着一份难以释怀的沉重。
刘斌:您与钱老相见的情节记忆得如此清晰,可想而知,对成功写作《最后的大师》至关重要。
邢军纪:太重要了,刻在我心上一样,特别是钱老激动地拍桌子讲的那句话,字字千斤重。
后来,每当我在采访中,在写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受钱老重托的情景,我觉得我们太对不住叶企孙。
如果这么多大师都在缅怀一个人,而我们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航天事业、国防工业甚至中国863计划都由他的学生担纲当主打,想起他为我们国家从居里夫人买来的第一克镭,想起他一个人负责庚子学款出国留学欧美的战略设计,就觉得他是一个挽大厦于既倒的民族英雄,我们中华民族能雄立世界之林,幸有斯人,但我们这个时代对他太不够意思,太过苛刻,我要为国人还他这个人情,就咬咬牙关,坚持下来了。
刘斌:后来的采访、写作遇到哪些大的困难?邢军纪:困难?险些“夭折”!起始时,由于我的轻率,差一点儿辜负钱老托付,险让已屏蔽日久的叶企孙再度与大家失之交臂。
想起“轻率”,我甚愧疚。
今天该和盘托出,这是我多年以来首次披露,可谓教训深刻。
刘斌:谢谢!您慢慢讲。
邢军纪:当年,我接受钱老重托之时,又被点将接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一项写作任务,也可以说是国家级写作项目。
时任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的胡振民同志在《光明日报》上看到我写的报告文学《新郑钟鼓》后,便直接约见我,授命我写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全景式长篇报告文学。
我只得“临急领令”立即进入角色。
怎么办?两个重要题材同时压到肩上,便想,先完成紧迫的国家项目,然后再回头写叶企孙这个题材。
就在这个时候,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学生毕业后滞留在校,想在我的名下干活儿。
我想这也是个办法,如果找个帮手,或可一身兼二事,同时能完成两个题材的写作任务,岂不更好?便把找助手的事报告给中央文明办,中央文明办很尊重我的意见,便以中央文明办的名义给他所在部队写信请假。
或许是不对口,该生的单位竟然没同意中央文明办的意见。
这种情况下,我又把叶企孙这个题材告诉了他,让他先着手叶企孙的资料准备并完成我构思好的草稿写作任务。
实际上,我对他更多的期待在采访和收集素材资料的环节上。
我把钱老给我的叶企孙资料书集和我写的初步构思大纲交给了他,嘱他按资料中的现存线索把所有需要查阅的书先去图书馆和书店找出来,做足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交代完毕后,我就上路全力以赴写《中国精神》去了。
两年多时间我除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跑了十多个省、50多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和一百多个农村乡镇,采访了近千人,可以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如期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书稿,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几位领导利用国庆假期审阅,最终正式出版了70多万字的《中国精神》(上、下两册),该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研讨会上,一些评论家发言说我是用中国精神写就了《中国精神》,我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不过完成一项任务而已。
《中国精神》尚未完工时,就接到学生的报告,说叶企孙已经写完。
我颇为吃惊,以我的经验,仅寻找采访资料就要耗费许多时日,如今他却不到一年就全部竣工,速度之快令人诧异。
书稿和资料寄来时,竟还是钱老给我的那本书,这使我很生气,他只是按我写的提纲去走,在那本书里掐头去尾,辑录了十几万字而已。
无巧不成书,也就在此时,山东《时代文学》杂志副主编黄强兄来京约稿。
我是他们的老客户,由于长期合作,我的长篇作品,多是先在此刊首发,然后才正式出版。
我说和学生合写了一个人叫叶企孙,他当即拍板要稿,我自知心虚,因正忙《中国精神》,无暇顾他,我只是凭经验掂量它的不足,至于如何不足,却不知端底。
我对黄强兄说,你先回去,到发稿时一定火速寄你。
于是我就将叶企孙的资料和稿子给了胞妹小娓,她是快手且文笔优美,我对他说,你别管皂白,先逐句顺一遍,在某月某日按地址寄出就是。
我想这样一来,由我的学生和妹妹两道关卡,再差也到不了那去,等东西发出来后,《中国精神》刚好完成,我在出书时再好好收拾不迟。
妹妹便匆匆改了一遍,直接发给《时代文学》了。
几个月后,我收到退稿,竟然连退稿信也没有,我惊呆了,这是我从事创作二十余年来第一次遭遇退稿,而且还是与我过从甚密的《时代文学》!在办公室里,适逢空窗期,《中国精神》已经付梓,按照计划,本来可以安静地修改叶企孙的文章,没想到却遭遇退稿,有一刻,我甚至很好奇,我想象不出,很哥们的黄强们,有什么理由能退我的稿呢?我努力安静下来读退稿,读着读着,冷汗就下来了,可以说大汗淋漓,身上鸡皮疙瘩顿起,脸上烧得通红,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幸亏没有刊发,真该感谢《时代文学》,真该感谢李广鼐、黄强一帮哥们儿,他们为了维护我的荣誉和文学的尊严而大声说不!如果依了情面不慎发表,以这样肤浅的文字,怎么向钱伟长副主席交代,怎么告慰逝去的大师们!还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呢,真是丢脸,无地自容!刘斌:起始不顺,客观上,时间紧迫,两个重大项目同时压肩,分身乏术,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