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吊”明辨
三献成服礼
内外肃静执事者各执其事擂鼓三通鼓严鸣金三阵鸣金 奏大乐大乐止奏小乐小乐止起丝竹之音丝竹之音止擂鼓鸣金焚香炳烛发炮燃灯奏大乐乐止执事者排班净堂听歌裳衣授尸名器陈述东西并列上下攸宜玩好法物灿然具厘煅修攸设布陈多品乃贵笾豆具盈歌毕孝子哭出丧次四叩首下阶更服听歌去尔玄冠授尔齐衰遂制成服恪守丧次歌毕主祭孝子就位跪俯伏三亚初三亚初听歌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爱乎有见忾乎有闻洋洋如在陟降其灵歌毕四叩首兴平祭孝子诣东堂浣洗所着水浸巾听歌以浣以濯用涤其尘明洁其体内肃厥心歌毕执事者引主祭孝子诣香案前就位跪三上香上香 进香俯伏听歌黄云如盖青烟如丝芬芬郁郁神其鉴兹歌毕倚仗立下阶复执事者排班迎神听歌游神为变精气为神既求诸阳求复诸阴恍兮惚兮陟降其庭三亚初三亚初神之吊矣来格来歆歌毕四叩首兴平身执事者引主祭孝子诣酒樽所执事者举杯着酒授酒听歌瑟瑟玉瓒黄流在中求神于阴对越雍雍歌毕捧酒绕堂听歌溯丧礼之攸隆每灌地而降神未脂膏而求阳先沥酒以求阴通明烟而一滴祈灵爽之式凭思昊天之枉极俨陟降以来临绍庭酌酒而再三 哀思耿耿而沸腾歌毕诣降神位释仗跪启帏三沥 沥酒沥酒盖帏俯听歌巨福郁郁而青青 旨酒必必而芬芳钦此醇醪而有恪 灵其旨吐以来临歌毕倚仗立奏大小乐下阶复位跪释仗 二叩首兴平身 乐止三亚初行三献礼主祭孝子诣大人灵柩位前跪初献帛听歌既作既组玉帛光扬匪物则盛恭敬昱将歌毕初进帛 初献爵伏俯听读祝文清酒既载我将我享酌言尝之神保是享歌毕初进爵 初献听歌嘉肴脾居炮之 之是用初献 孔惠孔时歌毕初进扶仗立下阶倚仗二期颡 扶仗执事者引主祭孝子升堂亚献仪物释仗跪亚献帛俯听歌币帛盈吕式礼再陈以孝以亨 来止薰薰歌毕亚进帛亚献爵俯伏听歌华酌既陈 室人入又乐具入奏以妥以郁歌毕亚进爵亚献肝俯伏听歌有必其香有椒其馨以蒸以享祀事孔明歌毕亚进肝倚仗立下阶复位二期颡倚仗执事者引主祭孝子升堂终献仪物就位跪俯听歌厥匪玄薰用献至三神保之格 无有后艰歌毕终进帛终献爵俯伏听歌洗爵奠假饮酒之玉不醉无归式燕且喜歌毕终进爵终献鱼俯伏听歌其肴淮河举网得鱼熟而蔫之勿荐勿餐终进鱼倚仗平下阶复位二期颡倚仗立侑食礼主祭孝子升堂奠侑食就位跪执事才以题箸授以羹饭授架题箸听歌餐餐人子可以乐饥佐以刑羹式餐庶几歌毕进羹进饭倚仗立下阶复位二期桑倚仗立孝子退位西阶孝妇升堂奠茶俯伏听歌维山有茗 其叶青青于以奠之既青且芬歌毕四期颡哭归丧次引主祭孝子升执事者排班送神起丝竹之音听歌瞻之洋洋人兮若有酌彼金既醉以酒神其去矣矧敢多又白央央适彼乐土歌毕歌肴核维旅既又享之笾豆有楚我其收之钟鼓送尸神保聿归既齐既稷废撤不迟歌毕化钱化帛四期颡倚仗立孝子哭归丧次奏大乐循彼南陔言采其阑 眷恋庭帏心不惶安彼居之子罔或游盘馨尔夕膳洁尔晨餐循彼南陔厥草油油 彼居之子色思其柔眷恋庭帏心不惶留馨尔夕膳洁尔晨羞有獭有獭在河之洲 凌凌赴汨噬鲂捕鲤嗷嗷林鸟受哺于子 养隆敬薄惟禽之似最增尔虔以介丕祉茶是君山茶水是井中水亡人来漱口欲饮甚堪夸一杯茶奠一声哀 痛哭堂前口莫开今晚不知风雨夕 何日魂梦又归来二杯茶奠二声哀 手捧椒花献灵台千呼万请不应要的相见梦中来三杯茶奠三声哀一别幽冥再见难今日灵前空奠泪明日山头土一堆一杯酒酒味香叹人生草上霜日月如梭过光阴似箭忙且看人老如花谢惟有西风吊夕阳二杯酒酒味甜叹人生弓上弦日月壶中转乾坤洞里仙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三杯酒酒味佳叹人生 水上花白发风前烛红颜浪里沙从此敬荐音容远西望长安不见家孝眷迎宾歌挽章 无歌空断九回肠请歌春夏秋冬景 荐送亡人裕后昌春色到人家 满地莺花 马蹄芳草夕阳斜 杜字一声春去了减却芳华叹人生少年春色老来赊长夏火光红 绿树阴浓 密罗江上鼓冬冬 招魂屈子归来未剩有骚风叹人生 莫辞长夏醉何筒秋月不寻常 桂子飘香 天风吹下舞芬芳 想见广寒仙子咏舞罢霓裳叹人生 团圆秋月晦无光娘爹残冬冻不开 一段香来暮年光景瘦如梅 头上戴霜霜戴雪白发皑皑叹人生断送残冬酒几杯春日气氤氲 柳嫩花新锦城丝管日纷纷 眼看春色如流水昼夜无停叹人生 一年又过一年春夏日永如年 绿橘红莲点溪荷叶叠青钱 水晶帘动微风起枕簟安然叹人生 何须苦苦受熬煎秋月挂银河 山瘦云罗枫岸纷纷落叶多 独怜一雁飞南浃受尽奔波叹人生 得蹉跎处且蹉跎冬日物凋零 柏翠松青北风吹雁叶纷纷 试问相思似春色今日何存叹人生 遮盖英雄一古坟春日晓光融 万紫千红少年景象宛相同 莫谓青春长不老瞬夕成翁叹人生 伊谁常是耍孩童夏日似年长 暑热非常松阴竹下送清凉 为与同心频一醉无事恕伤叹人生 休牵利锁与名缰秋日雁横头 木落空山今时不比旧时颜 遥忆千秋停止客仙境幽闲叹人生 几人去后几人还冬日雪霜天 一岁周全功成身退感时迁 纵到荣华无敌处也是徒然叹人生 只有芳名万古传拐李先生道法高钟离老子把扇摇洞宾背剑青风起湘子神仙奏玉箫国舅手执云游板采和童子献蟠桃仙姑果老正月旦 是新春春宵一刻值千金 且看欲尽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伤心处 何人不起故园情二月至 春社还 呢喃燕子绕梁间 去日渐多来日少 别时容易见时难伤心处 更无人去倚阑杆三月三 上巳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伤心处 不知何日吊湘君四月至 麦秋期 不知春去几多时 莫辞盏酒十分醉 只恐风花一片飞伤心处 青山一路鸟归辞五月五 属端阳 凭阑十里支荷香 弓梦还香归故里 何人冷客吊潇湘伤心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六月六 小暑天 点溪荷叶叠青钱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好无限月常圆伤心处 一滴何曾到九泉七月七巧辰 卧看牵牛织女星 去日儿童皆长大 昔年亲友丰凋零伤心处 愁见河桥酒慢清八月半 月光华 冷露无风湿桂花 同来玩月人何处 北斗阑杆南斗斜伤心处中庭坐白树凄鸦九月九又重阳漾漾白露结为霜风吹满地无人扫 三湘楚泽泪沾裳伤心处死后犹留枯骨香十月到小阳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冬景苍苍多少影 阴风切切尽悲声伤心处胡卢河上泪沾巾葭月到雪漫天朔风吹絮泪潺然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阑关马不前伤心处满眼蓬蒿共一尖腊月满一年周人自伤心水自流有钱浪子皆空手 没齿儿童尽白头潇湘夜雨最凄清听罢潇湘百感生 已是恼人眠不觉 况添尘世别离情叹人生谁长风雨听鸡鸣山市晴岚若画屏日中买卖不留停 朝开暮罢人归去 惟剩风峦几点青叹人生往来聚散若浮萍远浦归帆趁落晖钓舟也解泊鱼矶 为何一棹瀛洲客 望断天涯竟不归叹人生脱却红尘去似飞烟似晚钟云树边钟声嘹亮出深烟 敲门试问禅和子 佛日为何不久延叹人生自古从无不夜天渔村夕照射蓬门洒网烹鱼酒一樽 共道夕阳无限好 匆匆只是近黄昏叹人生谁能在世并乾坤平沙落雁水云湄饮啄飞鸣各适时 君有人兮惊又起 浮生聚散一犹之叹人生 谁能长聚不分离洞庭秋月照波心 荡漾明珠落水深 月正光华人忽掩 少年不觉二毛侵伤心处今日花开又一叹人生长生可买岂无金江天暮雪玉成堆野外梅花对雪开何不跨驴偏跨鹤几时踏雪再寻梅叹人生风光留待后人来秀野春光景色新踏青斗草乐芳辰今春已去来春又未必年年趁好春叹淑媛一辈新人换旧人碧潭秋月映清华水月交辉夜色赊木道素娥霜怨苦故招仙侣宴流霞叹淑媛冰轮白满又西斜桃洞朝霞日正迟晓妆楼上望迷离狂风落尽深红色柳叶成荫子满枝叹淑媛红颜虽好几何时梧桐暮雨暗纷纷似雾如烟掩落熏细点几催萱草萎恨声还杂挽歌闻叹淑媛春荣秋悴死生分九曲清流弯复弯滔滔西去接螺寰芳坟已逐烟波远知入瑶池第几班叹淑媛水不回头人不还三峰叠嶂势参天搔首天关可问仙瑶姬真固有后人岂尽不心虔叹淑媛白日飞升恐未然腾去翠碧暮而朝入世峨嵋翠易消若与青山长不老 玉颜何至暗中凋叹淑媛无常一到孰能逃幕阜丹崖欲上难徒闻仙子炼金丹欧桃柳母名钟鼓 未食长生药一丸叹淑媛有好名山仙一般亡人一去不复还魂升魄降天地间 绕柩挽章歌几遍 归山好 好归山归山好 归山好世事将来一笔扫红尘傀儡线提牵线断之时身跌倒无贵贱 没老少年年岁岁埋芳草 归山好归山好急急回头莫说早光阴似箭日如梭没齿孩童形又稿 休忧虑免烦恼 前程到底难分晓归山好归山好休道儿孙果是宝高曾祖考妣生前喜得儿孙个个好柩在堂前家里绕只怕在生不得了 归山好归山好 神仙做得也心燥服气炼形历几秋难逃霹雳一声讨 吕纯阳张果老 至今未见游街道高山本是千年屋大厦如同借住般 盖棺定长夜间 江流不断水潺潺好归山好归山看破丛来生死关那分富贵与贫贱 不论痴呆与奸巧月既望形又弯盈灵消长总循环 好归山好归山 清明祭扫各班班陈肴布奠哭声失焚钱化帛泪潺潺即诰赠宠锡颁焚 黄墓道 不心关好归山好归山报晓金鸡闹市寰 黎明发引轩车驾 绕柩家人泣泪潺亲友送路际扳 亡人就道笑开颜 送归山送归山 悼恸亡人去不还车声已驾别人寰明朝路上迢迢往 风飘飘雨凄凄 亡人别了几时归送归山送归山 送到南天白石关白石关头多景象 亡人收拾出尘凡金鸡叫天将明 孝子堂前恸哀情 送归山送归山 却笑华胥是梦间无情路鬼门关 别是容易见时难 鸡既明天又光 孝子扶柩泪汪汪归山好归山好 归到山头起华表 青龙白虎绕灵堂 子子孙孙荣耀耀着紫袍 授官诰 千秋万载回光照 子孙罗拜柩之前 恍惚神灵在几筵时物敬重无别祝 愿灵垂荫万千年。
东汉丧葬吊祭考
器 ; (8 1 )太 常导皇 帝就 赠位 ,皇帝再 拜 ,传 哭如 仪 ; ( 9 1 )奉衣 物藏 于便殿 ,进醴 献几 ; ( 0 2 )司 空将校 复土 ,皇帝 、皇后 以下 皆去粗 服 ,服大 红 ,还 宫 ,立 主 ; ( 1 2 )虞礼 毕 ,衬 于庙 ,如 礼 ; ( 2 2)
探 讨 ,希 望有助 于 明确认 识东汉 丧葬 活动 的特 点。
一
、
皇帝丧礼 中的 吊祭
东汉皇 帝是 国家最 高统 治者 ,在他们 驾崩 后所 举行 的丧 礼 ,是最 高规格 的 。《 汉书 ・ 续 礼仪 志下 》 记载 东汉皇 帝丧礼 的举行 情况 显示 ,其 礼仪程 式非 常复杂 。陈戍 国先 生依据 《 续汉 书 ・ 礼仪 志下 》的 记 载认 为 ,皇帝丧 礼包 括 ( )登遐 ;( )确定 典丧 官 ;( )百官素 服 ,帝 室哭踊 如礼 ,沐浴 如礼 : 1 2 3 ( )典丧 官开始 料理 天子后 事 ;( )“ 4 5 下竹 使符告郡 国二千石 、诸侯 王 ……竹使 符到 ,皆伏 哭尽哀 ”; ( )小敛 ; ( )大 殓 ; ( )皇家 宗室 、诸侯 王 、列侯 、六 百石 以上 官员 按谒者 引导 排定伏 哭 ; ( ) 6 7 8 9
适应 东汉丧 葬活 动 的需要 ,当 时的 吊祭 已经 出现不 同于 西汉 的诸多规 定 。因此 ,对 东汉 丧葬 吊祭进 行
《国故论衡·正赍送》考述——兼论章太炎的丧葬观及哀祭文体思想
2 1 鼻 0I
时亨 》 “ : 自葬 以前 , 皆谓之 奠 。”17于 此可 知 , 奠” I2 19 1o “
为挽歌 之流 “ 若舂 杵者 有歌 , 不在士 友 ”此 乃认 为挽 ,
与 “ ” 来 各有 所指 。入葬 之 前 的祭 礼称 为 “ ” 祭 本 奠 , 以 素器 、 酒食 等置而 祭 。入葬 之 后 的祭 礼称 为 “ 。 祭” 另 外 。奠” 有一个 明显 的特 点是 质朴 、 “ 礼 节俭 。章 氏 言 “ 礼奠而 不祭 ” 丧 即指 入葬之 前应该 奠而 不 祭。章
等。
者三 : 、 、 。长殇 以下 , 畏 厌 溺 与鲜 亡 者 同列 , 可 致 不 吊, 于是 为之 哀 辞 。”岍《 礼 ・ I 仪 丧服 传》 “ 十九 至 :年
十 六 为长 殇 。”2 “此处 意指 年 轻夭 折 , 以 寿终 。 1” 1 1 不 《 礼记 ・ 弓》 “ 而不 吊者三 : 、 、 。” 檀 :死 畏 厌 溺 郑注 云 : “ 谓轻 身忘孝 也 。畏 , 人或 时 以 非罪 攻 己 , 能 有 以 不 说 之 死之 者 。孔 子畏于 匡 。厌 , 止危险 之下 。溺 , 行
‘ ‘ J 追远 . 滇终 贵其 朴 质者也 。 而哀祭 文体创 作要 “ 敝者 宜返 质 , 当刊 别殊 名 , ” 文 谓 言从 其 本” 章 太炎的 哀祭 文 。
创作在 形 式与 内容上 大都体 现 了其循 名贵 实 , 贵朴 质的哀祭 文体 思 想。 文
关键 词 : 太 炎 ;正 赍送》 哀祭 文 ; 质从 简 ; 从其本 章 《 ; 朴 言
罗 昌繁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 0 9
摘
祭奠母亲的话
祭奠母亲的话1、妈!您是我心上的莫尼山!祈祷着妈一路走好!西行平安!早至人间!称心如愿!看到渐行渐远的您,回忆着滴滴点点,原来世间,您的呵护最暖!您的嘱托最重!您的庇佑最全!2、逢年过节的时候感觉少了一种味道,母亲的味道。
3、有山的地方就有花,有人的地方就有妈。
妈妈母亲。
母爱如诗,如爱心如画,母爱如山,:如此伟大,母爱如海,愿牛着的母亲们健康长寿,笑口长开。
愿天下已去的母亲永选安息。
4、柴扉锈锁矮篱墙,乱草枯藤满院荒。
檐下蛛丝牵往事,庭前老树刻沧桑。
相逢梦里依娘笑,别后床头掩面伤,都道天堂成永久,怎堪思念更绵长。
5、生平唯淡泊,一路尽蹉跎。
尚记残灯赋,犹闻陋室歌。
流年思未减,入梦叹无多。
世上秋荼苦,天堂境若何?6、我真想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尽最大能力孝顺她,然后不留下什么遗憾,可那时却没有条件!如今有了条件,母亲却不在了!7、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
8、上苍常念好生之德,人间自有儿女情肠。
瑶池座上将留下你的身影,天国金殿才是你的归乡。
从此,天人各异,云汉迢迢,我们的心绪,永远在你身旁。
走好,母亲,一路走好。
9、伟大母亲,德高望重,恩重如山。
蓝天当纸,海水作墨,无法写尽,难诉衷肠!吾母教诲,儿子铭记,恪尽职守,善处世人,家庭团结,去妻和睦,严管儿女,不断进取。
母爱博大,寸草春晖,感恩不尽。
儿子行孝,远未尽力,可怜母亲,丢下儿孙,撒手人寰,驾鹤西去。
喊天不应,哭地不灵,有心尽孝,无力回天。
娘啊母亲,这一辈子,做您儿子,还没做够,央求您啊,下一辈子,还做我娘!10、母亲大人在上,您最心爱的小儿子给您再拜叩首了!11、清明未至雨先行,祭奠未始泪已流,音容笑貌依旧在,枕边泪湿团圆梦。
12、离别最是心伤,难忘养我亲娘。
相见不知何日,话说儿女情长。
13、昔日母子同心欢,如今一人受孤单。
今逢佳节倍伤感,我心胜似腊月寒。
14、转眼母亲去世三年了,您与我们诀别的那一幕已烙印在我记忆深处,三年来,那一刻的痛和恨延续至今仍让我潸然泪下,心凄难忍。
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作者:章明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
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
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
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
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
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
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
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
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
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
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
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
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旻天不吊,不【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
中学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祝文和祭文
祝文和祭文祝文,是祭司飨神之辞,亦曰祝辞。
《说文》云:“祝,祭主赞词者。
”《周礼-春官》记载,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
郑玄注:“此皆有文雅辞令,难为者也。
”祭司主持祭祀时作的祝文,要求文字庄重典雅,不容易写好。
刘勰也在《文心雕龙•祝盟》中说“祝史陈信,资乎文辞……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
”。
这些讲究文采修辞的祭司,也是最早掌握文学语言的群体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又说:“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
由此看来,祝文是先民们早期的文学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祝文,非常简单朴素,但其实用色彩与感情色彩都非常强烈。
在《礼记-郊特牲》里,记载了一篇相传为伊耆氏时的“蜡(音zha,古有蜡祭)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人们在祈求大自然的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使土不崩坍,水不犯滥,农田不生虫害,不长野草,反映了早期农耕时代人们的质朴而美好的愿望。
从历史上来看,南朝梁文学家任昉《文章缘起》以汉董仲舒《祝日蚀文》为最早以“祝文”命名并形成独立文体的文章。
魏晋时期骈文盛行,华丽文风的影响,使祝文也注重文采与修辞。
所以后代的祝文,文辞趋于繁複。
另一位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萧太傅东耕祝文》曰:敬祝先穑曰:摄提方春,黍稷未华。
灼烁发云,昭耀开霞。
地煦景暧,山豔水波。
侧闻农政,实惟民天。
竞秬献岁,务畎上年。
有渰疎润,兴雨导泉。
崇耕巡索,均逸共劳。
命彼倌人,税于青皋。
羽旗衔蕤,雄戟燿毫。
呈典缁藕,献礼翠坛。
宜民宜稼,克降祈年。
愿灵之降,解佩停銮。
神之行兮气为,神之坐兮烟为盖。
使嘉谷与玄鬯,永争光而无抹哉。
(《江文通集》卷三)这是江淹为萧道成往东郊籍田而作的祝文。
此祝文是向穀神祈福,希望这一年来能风调雨顺,五穀丰登。
此祝文与“蜡祝辞”相比,明显讲究文采。
据《礼记•礼运》记载:“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祭十二郎文教案(2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2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精确、清楚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祀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亲密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留意在文中倾注的肤浅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争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现成果。
或者学生争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学问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详细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详细研习课文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答复,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隋书·志·卷三礼仪三
隋书·志·卷三礼仪三礼仪三陈永定三年七月,武帝崩。
新除尚书左丞庾持称:“晋、宋以来,皇帝大行仪注,未祖一日,告南郊太庙,奏策奉谥。
梓宫将登辒辌,侍中版奏,已称某谥皇帝。
遣奠,出于陛阶下,方以此时,乃读哀策。
而前代策文,犹云大行皇帝,请明加详正。
”国子博士、领步兵校尉、知仪礼沈文阿等谓:“应劭《风俗通》,前帝谥未定,臣子称大行,以别嗣主。
近检梁仪,自梓宫将登辒辌,版奏皆称某谥皇帝登辒辌。
伏寻今祖祭已奉策谥,哀策既在庭,遣祭不应犹称大行。
且哀策篆书,藏于玄宫。
”谓“依梁仪称谥,以传无穷”。
诏可之。
天嘉元年八月癸亥,尚书仪曹请今月晦皇太后服安吉君禫除仪注。
沈洙议:“谓至亲期断,加降故再期,而再周之丧,断二十五月。
但重服不可顿除,故变之以纤缟,创巨不可便愈,故称之以祥禫。
禫者,淡也,所以渐祛其情。
至如父在为母出适后之子,则屈降之以期。
期而除服,无复衰麻。
缘情有本同之义,许以心制。
心制既无杖绖可除,不容复改玄‘,既是心忧,则无所更淡其心也。
且禫杖期者,十五月已有禫制。
今申其免怀之感,故断以再周,止二十五月而已。
所以宋元嘉立义,心丧以二十五月为限。
大明中,王皇后父丧,又申明其制。
齐建元中,太子穆妃丧,亦同用此礼。
唯王俭《古今集记》云心制终二十七月,又为王逡所难。
何佟之仪注用二十五月而除。
案古循今,宜以再周二十五月为断。
今皇太后于安吉君心丧之期,宜除于再周,无复心禫之礼。
”诏可之。
隋制,诸岳崩渎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
遣使祭崩竭之山川,牲用太牢。
皇帝本服大功已上亲及外祖父母、皇后父母、诸官正一品丧,皇帝不视事三日。
皇帝本服五服内亲及嫔、百官正二品已上丧,并一举哀。
太阳亏、国忌日,皇帝本服小功缌麻亲、百官三品已上丧,皇帝皆不视事一日。
皇太后、皇后为本服五服内诸亲及嫔,一举哀。
皇太子为本服五服之内亲及东宫三师、三少、宫臣三品已上,一举哀。
梁天监元年,齐临川献王所生妾谢墓被发,不至埏门。
《陈情表》和《论佛骨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陈情表》和《论佛骨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节选)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论佛骨表(节选)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东汉中后期士人吊祭活动析论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0 2 3 8 ( 2 0 1 4 ) 叭 一 0 0 3 9—0 7
汉 灵帝 建 宁二年 ( 公元 1 6 9年 ) 正月 , 4 2岁 的 郭 泰病 卒 于家 , 四方 之士 闻迅 后 皆赶来 会葬 , 成 百 上 千 的人不 顾 路途遥 远 , 不惜 破费 资财 , 浩 浩荡荡
地 朝 着一个 共 同 的 目的地—— 太 原 介 休 行 进 , 以
至于 “自弘农 函谷 关 以西 , 河 内汤 阴 以北 , 二 千 里
负笈荷 担 弥路 , 柴车 苇 装 塞途 。 ” …
按 东 汉 丧
礼 习俗 可 知 , 这 些匆 匆奔 走 的人群 里 , 有 丧 主 的亲 属, 有 他 教 授 的弟 子 , 有 他 生 前 奖掖 举 拔 的人 , 有
; 中平 四年 , 陈 定
年 八 十 四卒 于 家 , 何 进 遣 使 吊祭 , “ 海 内赴 者 三 万
余人 , 制 衰 麻者 以百 数 , 共 刊 石立 碑 , 谥 为 文 范 先 生” …] ‘ ; 建安 五年, 七 十四岁的郑玄卒 , “自 郡 守 以下 尝 受 业 者 , 缭 经 赴 会 千余 人 ” l 】 ] ( P 1 2 1 1 )
… …
多, 越 能显 出丧 家 的社 会地 位 , 但在 某人 的丧 礼上
动 辄 聚集起 成百 上 千甚 至 上 万 的 吊祭 者 , 这 个 现
象 在东 汉 社 会 尤 为 突 出。 《 后汉书》 不 厌 其 烦 地
详 载某 人卒 后送 葬人 数 的多 少 , 细究 之 , 东汉 历史 上 的功 高 位 显 者 如卓 茂 、 来歙 、 祭遵、 伏湛、 侯霸、
《祭十二郎文》
去年,孟郊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 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 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 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 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 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 尽的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先去了, 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死 了,病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韩愈与同为监察御史的张署、李方叔联 名上书,同时被贬,其中韩愈被贬为广东连 州府阳山县令。
贞元二十年(804年)三月,韩愈抵达阳山, 见疮痍满目,虎啸猿啼,一片荒芜景象。不禁 长叹一声:“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韩愈没有消沉,他深入民间,着手解决百 姓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难题,并把中原的先进 文化带到了阳山。
唐宋后,祭文格式渐趋定型。如: 某年月日,某先祖之后代敢昭告于列祖 列宗之尊灵曰:年华如水,倏又一春。追念 先祖,报本情殷。缅怀祖德,既厚且深。逢 兹盛世,旧典宜遵。谨具牲醴,佐以粢盛, 祭告恭申。尚飨。 韩愈时,一般祭文,已有“赞言 行”“寓哀伤”的内容,但多用四言骈文, 形式呆板,篇幅短小,且多为称颂之词,华 一种固定格式的应酬文字, 而不实,成了 换个人名,稍做动易,谁都 可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河南 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 年官吏部侍郎,称韩吏部。中唐时著名文学 家,散文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 宗元并称“韩柳”,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倡导了“古 文运动”,摒弃魏晋以来 矫揉造作的骈文,主张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 务去”。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20岁赴长 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岁中进士(常科), 三试博学鸿词科(吏部试)不成,赴汴州董 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 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 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为国子博 士,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 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 贬潮州刺史。不久回朝,历国子祭 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 等职。
中华古代礼制
中华古代礼制吉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凶礼古代五礼之一。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
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军礼古代五礼之一。
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
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作者:章明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
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
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
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
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
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
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
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
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
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
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
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
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旻天不吊,不【 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
祝文和祭文
祝文和祭文祝文祝文,是祭司飨神之辞,亦曰祝辞。
《说文》云:“祝,祭主赞词者。
”《周礼-春官》记载,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
郑玄注:“此皆有文雅辞令,难为者也。
”祭司主持祭祀时作的祝文,要求文字庄重典雅,不容易写好。
刘勰也在《文心雕龙·祝盟》中说“祝史陈信,资乎文辞……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
”。
这些讲究文采修辞的祭司,也是最早掌握文学语言的群体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又说:“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
由此看来,祝文是先民们早期的文学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祝文,非常简单朴素,但其实用色彩与感情色彩都非常强烈。
在《礼记-郊特牲》里,记载了一篇相传为伊耆氏时的“蜡(音zha,古有蜡祭)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人们在祈求大自然的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使土不崩坍,水不犯滥,农田不生虫害,不长野草,反映了早期农耕时代人们的质朴而美好的愿望。
从历史上来看,南朝梁文学家任昉《文章缘起》以汉董仲舒《祝日蚀文》为最早以“祝文”命名并形成独立文体的文章。
魏晋时期骈文盛行,华丽文风的影响,使祝文也注重文采与修辞。
所以后代的祝文,文辞趋于繁複。
另一位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萧太傅东耕祝文》曰:敬祝先穑曰:摄提方春,黍稷未华。
灼烁发云,昭耀开霞。
地煦景暧,山豔水波。
侧闻农政,实惟民天。
竞秬献岁,务畎上年。
有渰疎润,兴雨导泉。
崇耕巡索,均逸共劳。
命彼倌人,税于青皋。
羽旗衔蕤,雄戟燿毫。
呈典缁藕,献礼翠坛。
宜民宜稼,克降祈年。
愿灵之降,解佩停銮。
神之行兮气为,神之坐兮烟为盖。
使嘉谷与玄鬯,永争光而无抹哉。
(《江文通集》卷三)这是江淹为萧道成往东郊籍田而作的祝文。
此祝文是向穀神祈福,希望这一年来能风调雨顺,五穀丰登。
此祝文与“蜡祝辞”相比,明显讲究文采。
据《礼记·礼运》记载:“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周逸书-卷八-祭公解》
《周逸书-卷八-祭公解》王若曰:“祖祭公,予小子虔虔在位,昊天疾威,予多时溥愆。
我闻祖不豫,有加予,维敬省不吊,田降疾病,予畏天威,公其告予懿德。
”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复疾,维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魄在于天。
昭王之所勖宅天命。
”王曰:“呜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
付俾于四方,用应受天命,敷文在下。
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
用克龛绍成康之业,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
我亦维有若祖祭公之执,和周国,保憹王家。
”王曰:“公称丕显之德,以予小子扬文武大勋,弘成康昭考之烈。
”王曰:“公无困我哉,俾百僚,乃心率辅弼予一人。
”祭公拜,稽首曰:“允乃诏,毕桓于黎民般。
”公曰:“天子谋父,疾维维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殷之命,。
维文王受之,维武王大克之,咸茂厥功。
维天贞文王之董用威,亦尚宽壮,厥心康受憹之式用休。
亦先王茂绥厥心敬恭承之,维武王申大肆命戡厥敌。
”公曰:“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
文武之子孙,大开方封于下土。
天之所锡,武王使,疆土丕维周之基。
丕维后稷之受命,是永宅之。
维我后嗣旁建宗子,丕维周之始并。
呜呼,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
既毕丕,乃有利宗,丕维文王由之。
”公曰:“呜呼,天子,我不则寅哉,寅哉。
汝无以戾反罪,疾丧时二王大功。
汝无以嬖御固庄后。
汝无以小谋败大作,汝无以嬖御士疾大夫卿士,汝无以家相乱王室而莫恤其外。
尚皆以时中憹万国。
呜呼,三公,汝念哉!汝无泯泯芬芬,厚颜忍丑,时维大不吊哉。
昔在先王,我亦维丕,以我辟险于难,不失于正,我亦以免没我世。
呜呼,三公!予维不起,朕疾。
汝其皇敬哉!兹皆保之。
”曰:“康子之攸保勖教诲之,世祀无绝,不,我周有常刑。
”王拜手稽首党言。
五礼通考卷首第一
五礼通考卷首第一卷首第一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首第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礼经作述源流上王氏通曰吾视千载而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者有所持循矣陆氏德明曰周仪二礼并周公所制三礼次第周为本仪为末孔氏颖达曰洛诰云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又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贾氏公彦曰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始终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观承案陆氏谓周为本仪为末者周礼乃礼之纲要仪礼乃礼之节目也贾氏又谓周礼为末仪礼为本者周礼乃经世宰物之宜仪礼乃敦行实践之事也韩氏愈曰予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于今者葢寡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之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孔子曰吾従周谓其文章之盛也古书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耶于是掇其大要奇辞奥防着于篇学者可观焉惜乎吾不及其时揖譲进退于其闲呜呼盛哉程子曰有麟趾闗雎之意然后能行周官之法度问周礼有讹缺否程子曰甚多周公致治之大法亦在其中须知道者观之可决是非也礼记中有圣人格言亦有俗儒乖谬之説乖谬之説本不能混格言只为学者不能辨别如珠玉之在泥沙耳圣人文章自然与学为文者不同譬之化工生物剪裁绘画虽似相类终不若化工所生者自有一般生意礼记儒行经解极害义理又曰儒行之篇如后世游説之士所为夸大之説观孔子平日语言有如是者否礼记除中庸大学唯乐记为最近道学者深思自得之表记亦近道其言正张子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闲必有末世増入者如盟诅之类必非周公之意葢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故要之于神所谓国将亡聴于神也天官之职须襟懐洪大看得葢其规模至大若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周礼唯太宰之职难看葢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忘彼其混混天下之事当如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周氏谞曰礼经之残缺久矣世之所传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其间独周礼为太平之成法仪礼者又次之礼记者杂记先王之法而尚多汉儒附防之疵此学者所宜精择吕氏大临曰冠昏射乡燕聘天下之达礼也仪礼所载谓之礼者礼之经也礼记所载谓之义者训其经之义耳周礼直欲使无一物不得其所故其书无一言而非仁晁氏公武曰西汉诸儒得古文礼凡五十六篇高堂生?士礼十七篇为仪礼防服?一卷子夏所为杨氏时曰周官之书先王经世之务也不可不讲朱子曰周礼周公遗典也胡氏父子以为王莽令刘歆撰此恐不然周礼乃周家盛时圣贤制作之书周礼一书周公所以立下许多条贯皆是従广大心中流出周官徧布精宻乃周公运用天理熟烂之书説制度之书唯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便不可深信周礼毕竟出于一家谓是周公亲笔做成固不可然大纲却是周公意思天官之职是总五官者若其心不大如何包得许多事且冢宰内自王之饮食衣服外至五官庶事自大至小自本至末千头万绪若不是大其心者区处应副事到面前便且区处不下况于先事措寘思患预防是着多少精神所以记得此复忘彼佛氏只合下将那心顿下无用处才动步便疎脱所以吾儒贵穷理致知便须事事物物理防过五峰以周礼为非周公致太平之书谓如天官冢宰却管甚官阃之事其意只是见后世宰相请托宫阃交结近习以为不可殊不知此正人君治国平天下之本岂可以后世之而并废圣人之良法美意哉又如王后不当交通外朝之説他亦是惩后世要知仪礼中亦分明自载此理在至若女祝掌凡内祷祠祈禳之事使后世有此官则巫蛊之事安従有哉比闾族党之法正周公建太平之基本但这个一如棊盘相似枰布定后棊子方有放处旧尝妄意此书大纲是要人主正心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天下之民无不被其泽又推而至于鸟兽草木无一不得其所而已不如是不足以谓之裁成辅相参賛天地耳周礼一书好广大精宻周家法度在里许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仪礼经也礼记?也且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类莫不皆然仪礼载其事礼记明其理读礼记不读仪礼许多理皆无安着处礼记只是解仪礼如丧服小记便是解丧服?推之诸篇皆然问仪礼?记是谁作曰?是子夏作记是子夏以后人作汉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想必有可观但当时君臣闲有所不晓遂至无?故先儒谓圣经不亡于秦火而壊于汉儒其説亦好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过有些小朝聘燕享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是将士礼来増加为之汉河间献王所得礼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诸侯之礼故班固谓愈于推士礼以为天子诸侯之礼者班固作汉书时此礼犹在不知何代何年失了可惜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至于情文极细宻极周致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録成书只看古人君臣之际如君临臣丧坐抚当心要绖而踊今日之事至于死生之际恝然不相闗不啻如路人恩义安在仪礼旧与六经三?并行至王介甫始罢去其后虽复春秋而仪礼卒废今士人读礼记而不读仪礼故不能见本末世谓礼记为汉儒作非也汉儒最纯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莫如三策曷尝有礼记中语乎如乐记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仲舒安能到此礼有经有变经者常也变者常之变也先儒以曲礼为变礼葢曲者委曲之义故以为变礼然毋不敬安定辞安民哉此三语谓之变可乎先儒以仪礼为经礼然其中亦自有变又不可一律观也问孔子何以问礼于老耼曰始疑有两老耼后思之老子曾为柱下史故知礼之节文所以孔子问之耼虽知礼然其意以为不必尽行行之反以多事故欲絶灭之礼运所谓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语亦有此意汉志诸记自一百三十一篇以下与经文本不相杂疑今亦多见于本篇后记及二戴之记孔子家语等书特不可考其所自耳陈君举周礼説周制三公位冢宰则冢宰与王坐而论道者也今攷其属小宰掌外治凡与王左右亲习之官焉内宰掌内治凡与后左右亲习之官焉而他无职业凡若是作格君心四篇其一曰凡饔飱田罟薪蒸之事医药之事酒浆之事幄帟次舎之事甚卑冗也甚烦缛也必用命士必皆命于冢宰若王有师田之事则大仆而下凡仆驭之官有祭祀之事则大祝而下凡巫祝之官有燕乐之事则大师而下凡声乐之官其用命士每官多至四十人往往皆大夫长之而属于卿若夫宿衞非宫中之羣吏则宫伯之士庶子所谓执矛戈立阶戺皆冕衣裳者非若后世但以兵衞也昔周公作立政大抵汲汲于用贤而以虎贲缀衣趣马携仆列诸左右常伯三事之下常伯三事皆大臣也名位尊矣视趣马缀衣至不等而周公一槩言之何也葢以大臣进见有节敷奏有常而朝夕与王燕者则斯人也必以士为之则必公卿所自简除所自考课苟非命士则简除考课不出于朝廷其进杂而羣枉至矣是故分于六卿而冢宰之治特详书曰昔在文武侍御仆従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由此其选也方周公之敎世子也鲁公之子伯禽衞康叔之子牟齐太公之子伋俱事成王伯禽牟伋葢宿衞国子也他日能为显诸侯而成王与之处则相观而善之益多其后诗人刺皇父曰皇父卿士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蹶维趣马艶妻煽方处以是数人者皆相従于女谒者也由此观之王之所与燕私得其人则太子见德而成王为贤君不得其人则女谒行而褒姒之祸作自后世子贤否系焉而周之兴亡従之如之何其不谨乎其二曰庖事酒事衣裘之事惟王及后有司不敢防既不防矣而必领于大臣何也彼贱有司诚不宜以苛细推校至尊唯大臣以道佐人主独得与人主可否相是非是故领之夫富有四海而一人之奉就使无节嵗费几何方且嘉与大臣以自防检庶几过差不中九式之度虽有司不敢议而大臣尽规所以资启沃成敬畏也其三曰尝读闗雎知三代而上后妃极天下之选矣后妃母仪天下常若欿然有不足配至尊之意当是时夫人嫔若干人世媍若干人女御若干人各以其职奉上所以共宾祭蕃子孙之官备矣后方恻然遐想幽深侧陋之闲尚有遗贤宜配君子求而不可得则中夜不寐展转叹息庶几得之吾当推琴瑟钟鼓之奉与之偕乐而后慊后德如此则宫掖之政一以聴后之所为奚不可者乎乃内小臣而下凡阉官九嫔而下凡媍官下至于女奴晓祝者晓书者晓裁缝者必属之大臣则夫员数之増损职掌之废寘禄秩之多寡赐予之疏数皆禀命于朝廷而后不与且使内宰得以稽其功绪而赏罚其勤惰苟违有司之禁虽天子不得自以为恩是故私谒不行而内政举古之所谓正家者葢如此而非屑屑然也令出房闼而方较是非于侵紊之后争予夺于縦弛之余抑末矣汉太尉杨秉纠中常侍而尚书诘以三公统外安得越奏近官葢内治不聴于公卿久矣无怪乎后世之多乱也欤其四曰周之学政不别言王世子而嫁子于诸侯无王姬之法葢天子之元子庶子命士与公卿大夫之子共齿于学王姬之车服虽不系其夫而其肃雝之诗曰齐侯之子平王之孙则従夫之序也夫惟王与后自牧甚卑则以能下人为家法夫唯能下人而后能长有天下自秦人尊君卑臣之令行无惑乎后世之疑周礼也马氏廷鸾曰仪礼为书于奇辞奥防中有精义妙道焉于纎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级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昏朝聘乡射而尤致严于丧祭后世徒以其推士礼而达之天子以为残阙不可考之书徐而观之一士也天子之士与诸侯之士不同上大夫与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可得而详者矣熊氏朋来曰仪礼是经礼记是?儒者恒言之以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与仪礼士冠士昏乡饮酒射燕聘之礼相为经?也刘氏又补士相见公食大夫二义以为二经之?及读仪礼则士冠礼自记冠义以后即冠礼之记矣士昏礼自记士昏礼凡行事以后即昏礼之记矣乡饮酒自记乡朝服而谋宾介以后即乡饮之记矣乡射礼自记大夫与则公士为宾以后即乡射之记矣燕礼自记燕朝服于寝以后即燕礼之记矣聘礼自记久无事则聘焉以后即聘礼之记矣公食大夫礼自记不宿戒以后即公食大夫之记矣觐礼自记几俟于柬厢以后即觐礼之记矣士虞礼自记虞沐浴不栉以后即士虞礼之记矣特牲馈食礼自记特牲以后即特牲之记矣士丧礼则士处通寝以后附在既夕者即士丧礼之记矣既夕礼则启之昕以后即既夕之记矣汉儒称既夕礼即士丧礼下篇故二记合为一也丧服一篇每章有子夏作?而记公子为其母以后又别为丧服之记其记文亦有?是子夏以前有此记矣十七篇唯士相见大射少牢馈食有司彻四篇不言记其有记者十有三篇然冠礼之记有孔子曰其文与郊特牲所记冠义正同其余诸篇唯既夕之説略见于丧大记之首章丧服之?与大?中数与【与疑当作语】相似余记自与小戴冠昏等六义不同何二戴不以礼经所有之记文而?之也十三篇之后各有记必出于孔子之后子夏之前葢孔子定礼而门人记之故子夏为作丧服?而并其记亦作?焉聘礼篇末执圭如重入门鞠躬私觌愉愉等语未知乡党用聘礼语抑聘礼用乡党语大抵礼经多出于七十二子之徒所?案朱子乡党集注用晁氏曰定公九年孔子仕鲁至十三年适齐其间无朝聘之事疑使摈执圭二条但孔子尝言其礼如此又引苏氏曰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必孔子事也见得古仪礼之书圣门因记其语湛氏若水曰仪礼有有经而无?者矣公食大夫也士相见也有有传而无经者矣郊特牲也诸侯衅庙也迁庙也公符也投壶也有经中之传者矣凡仪礼之称曰记者是也有?中之?者矣玉藻之有深衣也明堂之有月令也童氏承叙曰或曰高堂生所?特士礼耳余多散佚又曰古礼于今无所用之虽昌黎亦云然夫礼也者理也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因者其本也损益者其末也恊诸义而协则先王所未有者可以义起矣故后苍有推而致于天子之説然今观之冠昏相见士礼也乡饮乡射大夫礼也燕射觐聘公食大夫诸侯礼也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诸侯士礼也少牢馈食有司彻诸侯卿大夫礼也丧服则通于天下顾独曰士礼何哉夫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虽夏商之际不能无文焉至周而备尔孔子曰虞夏之文不胜其质商周之质不胜其文葢思本也然文之蠧也久矣其在于今宜无所用至其本固未泯也是故因其文而遡之可知也因其本而拓之可行也不犹愈于并其文而亡之乎王氏志长曰六官治教礼政刑事上下四方覆藏宥宻如天地四方之六合缺一不可大如六乡六遂六军小如六牲皆六官合而后具如六出之花六瓣具而后花成缺一不可也一职修可以扶颠持危拨乱世而反之正六职修则天下太和万物咸若矣又曰周官物各付物如天地之化大之曰星垂教河岳効灵小之草木之一花一实鸟兽之一羽一毛靡不相对成文非物物刻而雕也又曰周礼有必不可复者如后妃夫人与尸宾献酬天子与邦君送迎揖譲是也至宫府之为一体王后世子之动有式法寓兵于农取士以贤选用宦寺府史胥徒制驭诸侯四夷后世舎此无以为治又曰周官中有原兼官不别设官者有其官相聫不得不兼者有平日不设临事设之事毕复罢者皆使人以其所能用人以其余力故事治而功不妨官设而禄不费所以善也徐氏干学曰文中子亟称周官以为王道极是也葢梦寐欲行之唐太宗读周礼亦叹为真圣作也而汉刘歆佐王莽颇遵用以更张而败宋王安石尤主之奉诏上所撰三经义颁行而自董周官已用新法欲一二追复而又败于是人咸为周官讳以为非经程伊川则以为有闗雎麟趾之意可以行周官之法度不易之言也张横渠以为天官之职必心量宏大方能读若不大其心以体之而欲于事上穷究凑合知其难也朱晦庵曰周礼乃周公建太平之书皆従广大心中流出又为孝宗言周礼天官冢宰一篇乃周公辅相成王垂后世之大法至为深切欲知三代人主正心诚意之实学騐诸此葢尊信如此乃武帝尝作十论七难以排之不立学官而何休诋为战国隂谋谬矣宗元案十论七难乃林硕作非武帝也此误万氏斯大曰仪礼一书与礼记相为表里考仪文则仪礼为备言义理则礼记为精在圣人即吾心之义理而渐着之为仪文在后人必通达其仪文而后得明其义理故读礼记而不知仪礼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右礼经作述大指孔氏頴达曰周礼见于经籍其名异者见有七处案孝经説云经礼三百一也礼器云经礼三百二也中庸云礼仪三百三也春秋説云礼经三百四也礼説云有正经三百五也周官外题谓周礼六也汉书艺文志云周官经六篇七也七者皆云三百故知俱是周官周官三百六十举其数而云三百也其仪礼之别亦有七处而有五名一则孝经説春秋及中庸并云威仪三千二则礼器云曲礼三千三则礼记云动仪三千四则谓为仪礼五则艺文志谓仪礼为礼古经凡此七处五名称谓并承三百之下故知即仪礼也所以三千者其履行周官五礼之别其事委曲条数繁广故有三千也非谓篇有三千但事之殊别有三千条耳或一篇一卷则有数条之事今行于世者唯十七篇而已吕氏大临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然则曲礼者威仪之谓皆礼之细也布帛之有经一成而不可变者也故经礼象之经礼三百葢若祭祀朝聘燕飨冠昏乡射丧纪之礼其节文之不可变者有三百也布帛之有纬其文曲折有变而不可常者也故曲礼象之曲礼三千葢大小尊卑亲疎长幼并行兼举屈伸损益之不可常者有三千也今之所?仪礼者经礼也其篇末称记者记礼之变节则曲礼也礼记所载皆孔子门人所?授之书杂取于遗编防简者皆礼经之变节也叶氏梦得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一而曲礼十经礼其常犹言制之凡也曲礼其变犹言文之目也故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先王之时皆有书与法藏有司官掌之士习之有司守之谓之执礼周官太史掌邦之六典礼居一焉其曰大祭祀与羣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大防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将币之日执事以诏王小史大祭祀读礼法或读之以喻众或执之以行事至周衰而二者皆亡唯孔子独能知之故亦谓之执礼今礼记首载曲礼此非其书与法之正汉儒杂记其所闻而纂之耳故言曲礼曰以表之如毋放饭毋流歠孟子亦云则孟子犹及见其略欤所谓经礼者无复闻朱子曰经礼威仪礼器作经礼曲礼而中庸以经礼为礼仪郑?等皆曰经礼即周礼三百六十官曲礼即今仪礼也冠昏吉凶其中事仪三千以其有委曲威仪故有二名独臣瓉曰周礼三百特官名耳经礼谓冠昏吉凶葢以仪礼为经礼也而近世叶梦得曰经礼制之凡也曲礼文之目也先王之世二者葢皆有藏书于有司祭祀朝觐防同则太史执之以莅事小史读之以喻众而卿大夫受之以教万民保氏掌之以教国子者亦此书也愚意礼篇三名礼器为胜诸儒之説瓉叶为长葢周礼乃制治立法设官分职之书于天下无不该摄礼典固在其中而非専为礼设也故汉志立其经?之目但曰周官而不曰周礼自不应指其官目以当礼篇之目又况其中或以一官兼掌众礼或以数官通行一事亦难计其官数以充礼篇之数至于仪礼则其中冠昏丧祭燕射朝聘自为经礼大目亦不容専以曲礼名之也但曲礼之篇未见于今何书为近而三百三千之数又将何以充之耳又尝考之经礼固今之仪礼其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见于它书者犹有投壶奔丧迁庙衅庙中霤等篇其不可见者又有古经増多三十九篇而明堂隂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河间献王所辑礼乐古事多至五百余篇倘或犹有逸在其间大率且以春官所颁五礼之目约之则其初固当有三百余篇无疑矣所谓曲礼则皆礼之微文小节如今曲礼少仪内则玉藻弟子职篇所记事亲事长起居饮食容貎辞气之法制器备物宗庙宫室衣冠车旗之等凡所以行乎经礼之中者其篇之全数虽不可知然条而析之亦应不下三千有余矣若或者専以经礼为常礼曲礼为变礼则如冠礼之不醴而醮用酒杀牲而有折俎若孤子冠母不在之类皆礼之变而未尝不在经礼篇中坐如尸立如齐毋放饭毋流歠之类虽在曲礼之中而不得谓之变礼其説误也王氏应麟曰三礼义宗云仪礼十七篇吉礼三凶礼四宾礼三嘉礼七军礼皆亡礼器注曲礼谓今礼也即指仪礼而仪礼疏云亦名曲礼【晋荀崧亦云】朱文公従汉书臣瓒注谓仪礼乃经礼也曲礼皆微文小节如今曲礼少仪内则玉藻弟子职所谓威仪三千也敖氏继公曰记有之曰礼经三百曲礼三千所谓经礼即十七篇之类也其数乃至三百者岂其合王朝与侯国之礼而言之欤若所谓曲礼则又在经礼之外者如内则少仪所记之类是也郝氏敬曰夫仪之不可为经犹经之不可为仪也经者万世常行仪者随时损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经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仪也皆以节文斯五者五者三代相因而仪者所损益可知也姜氏兆锡曰三千之数若以篇数求之恐其数或无以充或者以为经礼是礼之大条件曲礼是其中之小条件曲礼与经礼非是划然两项曲礼即在经礼之中其分二名只是一纲一目犹大学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但不得専以变礼当之耳且如仪礼今存十七篇是经礼其中之威仪条件却有许多便是曲礼惟经礼是纲领藏得这许多故经礼每礼自为一篇而曲礼亦在其中也右经礼威仪之别五礼通考卷首第一。
祭扫烈士墓程序安排
祭扫烈士墓程序安排:第一项、全体肃立,敬礼。
第二项、向革命烈士敬花圈。
第三项、向革命烈士致哀并三鞠躬。
第四项、少先队员代表发言。
第五项、学校领导讲话第六项、少先队员代表发言第七项、烈士墓前的宣誓(呼号):今天,我们站在革命烈士墓前,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深知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少先队员,我们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现在请全体少先队员跟我一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以红领巾的名义宣誓:(我说一句,你们大声说一句)人民为先,祖国至上,诚实勇敢,自律自强;奋发有为,誓作栋梁;振兴中华,再造辉煌。
(宣誓完毕)第八项、祭扫烈士墓的领导讲话第九项、绕墓一周,返校。
清明节扫墓少先队员代表发言稿尊敬的老师、全体少先队员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周通小学的全体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凭吊为我们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
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
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为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小时候,妈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那时候,我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
现在,我长大了,也渐渐懂了,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
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我们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远了,也许无法体会那时的艰辛,但我们已经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虽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随时有艰险和困难,但我们要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辨体》 明文衡》 《 中只有 祭文 , 吊文 。只有在 《 选》 无 文 《 文体明辨》 中祭文 , 吊文共存 。】 要说 明的是 , 文选》 _需 《 是现存最早 的诗文 总集 , 文体 明辨 》 明代 的一 部文体 《 是 著作 。在介于二者 之间很 长的历 史时段 里 , 吊文创 作渐 趋低迷 , 似乎逐渐销声 匿迹 了。关 于吊文 的记 载 和论述 都 比较少 , 而祭文作为一种 热门文体蔚 为壮观地发展 着。 陈必祥 的《 古代 散文文体概论 》 中说 道“ 吊文和祭文 都是 哀悼死者 的文章 。在这 一点上无 大差别 。如贾谊 《吊屈 原文》 与颜延之 的《 祭屈原文》 都属 同一 类。但祭文 多是 祭奠 当代人 , 而吊文多为吊古伤今 。从这 方面说 , 与祭 似 文略有 区别 。 姜 涛 的《 代散 文 文 体概 论 》中说道 : ” 古 “ , 吊 或写作 吊, 体异 而字 同 , 也是 祭文 的一 种 。 _ 褚斌 ”3 杰的《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中讲到 : 祭 吊古人 的文章 , “ 又 是署 ‘ ’ 有时署 ‘ , 由于它一 般偏重 于凭 吊之意 , 祭 , 吊’ 又 故古代在文体上常把它辟为一类 称 ‘ 吊文 ’实 际也是 祭 ,
持祭祀的人 , 后引 申为祭 祀之 辞 , 文体 明辨 》 : 按 故《 云 “ 祝文者 , 餐神之词也” “ 以餐天地山壑 , ,用 昆虫毋作 , 草木 归其 泽。 - ”o 目的是通过祭祀活动 , 希望风调雨顺 , 粮食 丰 收。表现 了当时人们 的一种渴望和理想 。后来 祝文范 围 扩大 , 分化出一类祭奠鬼的祭文 , 鬼指人死后的灵魂。
… …
纪原》 中对 书的源头是这样记叙的 :舜 日: “ 书用识哉。春 秋: 子家 吊宣孟 以书。 “ 书者 , ”简 制竹 煞青 , 简 以书而 。 做 今人直用纸 , 日简 , 名 以通庆 吊问候之礼 。 这里所说的 ” 书面形式 的吊辞应 是吊文的直接 源头 。而后来 真正意义 上的 吊文发生了流变 , 变成 了刘 勰所讲 的 : 或骄 贵而殒 “ 身, 或忿狷而乖 道 , 或有志 而无 时, 或行 美而兼 累。追而 为之 , 并名为 吊。 [ 《 ”9 礼记 ・ 弓》 3 檀 中记载 :死 而不 吊者 “ 三: ( 畏 畏罪 自杀 ) 压 ( 崩 坠之物压 死 的) 溺 ( 水淹 、 被 、 落 死之人 ) ” 礼记正义》: 出此 三者 之外 , 。《 “ 其有 死不 得礼 者, 亦不 吊。 叫而屈原 却恰恰 是沉 于泪 罗江 的 , 吊文 ” 但 之祖 《 吊屈 原文》 却是 以屈 原为垂 吊对象 , 后世也 大有效 仿者 。也体现 了吊文 的一种变化 。
别 , 明确 两 种 文体 的 不 同。 以
关键词 : 文 ; 祭 吊文 ; 文心雕龙》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在古代文论家 、 文选家那里 , 吊文的文体独立性 得不 到承认的表现之一就是 吊文 常常被 置于祭 文之下 , 为 作 祭文的一个小类。如《 文苑英华》 立祭文二十二 、 二十三 , 其 中二十三为哀 吊, 显然 把 吊文看作祭 文 的一类 。郭英 德在《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 稿》中总结 了历代 《 文选》 总 类 集文体排序的特点 : 唐文 粹》 宋 文鉴》 元 文类》 文 在《 《 《 《
自伤辞 出者 , 后有 吊文 , 谊《 贾 吊屈原》 相如 《 , 吊二 世》, 录在赋篇。其 特 为文 辞 而迹 可见 于今 者 。若 弥衡 《 吊张衡》, 陆机《 吊魏武帝 》 斯 皆异时致阂 , 当棺枢 之 , 不 前, 与旧礼 言吊者异 。 可 以看 出吊辞实质上 也分为 两 ” 种: 口头形式和 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的 叫做伤辞。《 物 事
二 功用 不 同
的《 吊魏武帝文》 凭 吊古迹的如唐李华 的《 ; 吊古战场文》 亦颇 有名。大凡祭 吊古人 、 古迹之 作 , 都是抚 今思 昔 , 借 古人 古事以咏怀。这可 以说是祭 吊古人 、 古迹这 一类文 章的特点 。 现代 文体 著作 大 多都将 吊文认 为是 祭文 ” 类, 或者认为 吊文就是祭文 , 只是称 呼不 同罢 了。这实
一
不是一种对 吊文 之科学 态度 。虽 然 吊文 数量 不多 , 但是 其是一种独立之 文体 。本 文从渊 源 、 功用及 风格等 方面 作一 比较 以明晰其二者之 区别 。
‘ ” 吊" 辨 ‘ “ 明 祭
李卫 东
摘 要 :祭” “ 是指祭文和 吊文 两种文体 , 文心雕龙》中刘勰将祭 和 吊分节论述 , “ 和 吊” 《 实将二者 定义为 不 同类别的文体 。《 文选》 也将 吊文和祭 文独 自列成两类。但后世诸 多类 书大都没有 继承 这一 点, 多在 哀 大 祭 类下只有祭 文一 类, 或将 吊文归于祭 文 门下。将 吊文归于祭 文似乎有利 于分 门别类 , 实际上却割裂 了这两 种文体 的差异性 。试通过对祭文和 吊文的来源 、 用、 言、 功 语 格式规 范等的考察 , 参考具体 文本辨析二 者的 区
文的一种 。这方面的文 章如颜 延年 的《 祭屈原 文》吊有伤辞 , 有诔 , 有 云 “ 谥 祭 颂, 其余皆祷祝之辞 , 著行 帛者 也。《 曲礼》: 知 生 非 上 ‘
者 吊, 知死 者伤 。 正义 日: ’ 吊辞 口致命 , 伤辞 书之 于版 。
第 1 2卷 第 1期 21 0 2年 1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JXIUNI I VER IY ST
Vo J 2 No 1 l1 .
Jn 2 2 a . 01
文章编号 :6 2— 7 8 2 1 ) 1— 19— 17 6 5 (0 2 0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