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四道门和两大屏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四道门和两大屏风

作者:李锡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1期

学习文言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依然是畏途。因为学生发现文言文既跟现代汉语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却是最使他们困惑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对文言文只能是看得半懂不懂。文章看不懂,翻译就必然成为考生头痛的题目。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上,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同理,文言文翻译设题的关键也是着眼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而不是相同。因此,要准确高效地做好文言文翻译,必须准确、熟练地把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在哪里。

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现代汉语大多为双音节的词,文言文大多为单音节的词。这是一个基本概念,把握此,也就等于进入了文言文的第一道大门。

现代汉语表意多为实词,虚词的作用较弱;文言文实虚均可表意,且文言文中虚词表意的作用尤其突出。虚词的不同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把握此,也就等于进入了文言文的第二道大门。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可以有多种用法,但活用的较少;而文言文实词活用则很常见。至于实词的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则更为文言文所独有。把握此,也就等于进入了文言文的第三道大门。

参照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可以见出文言文独特的句式特点,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把握此,也就等于进入了文言文的第四道大门。

下面依次看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子的翻译。

一.单音节词大多译为双音节词。

原文: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012年全国大纲卷)

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提示:大多数单音节的词都译为双音节的词。闻—听说;虑-担忧;间-机会;盗-侵犯;边-边境;愿-希望;选-挑选;将-将领。)

二.关键虚词的翻译,一是虚词的多重用法,一是虚词的特殊用法。

原文: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安徽卷)

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提示:本句中有几个关键虚词显然是得分点。虽然:即使这样。以:把。

三.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原文: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011年福建卷)

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提示: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是活用现象。

原文: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2011年山东卷)

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提示:注意“本事”的翻译,在句中是两个词,本——主要的,根本的;事——事情。这是典型的古今异义的现象,要与现代汉语中的“本事”一词区别开来。

原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鸿门宴》

译文:派遣大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别的强盗进入关内以及其他意外的(发生)。

提示:“出入”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在“入”,所以,对“出入”的翻译应是“进入”。

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原文: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1年湖北卷)

译文: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提示:“厚衣之以薪”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应该归位为“以薪厚衣之”,即“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

原文: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2009年天津卷)

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提示:“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归位为“必不予吾也”,即“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由上可知,高考命制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正是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下手。因此,我们要学好文言文,必须走进上述的四道门。

除此之外,文言文还有两大屏风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屏风一:根据句子的对称性由已知推出未知。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是句子具有骈俪对仗性,其实就是讲究句子的对称性,有些句子前后两个部分结构一致,表意也大致相同,相当于对偶的浓缩。这种结构在表意上起着强化的作用;在吟诵上起着节奏复沓的效果,具有音律美。这样的句子当我们只理解其中一部分的意思而不理解另一部分的意思时,就可以根据句子对称性的特点,借助已理解的部分大胆推知不理解部分的意思。

请看《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其中的“靡财”是理解的,可是却不知道“单币”的含义。如果学生有文言文句式对称性的意识,就可以看出“靡财”和“单币”结构上一致,“靡财”为动宾式,那么“单币”也应为动宾式,而前后同一位置的宾语“财”和“币”意思一致,由此可知前后同一位置的动词“靡”和“单”意思也是一致的。“单”和“靡”一样也是动词“浪费”的意思;如果再有一点通假字的意识,就更可以大胆推知“单”通的是“殚”字。因此,“靡财单币”就应译为“浪费耗尽钱财”。

再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关于“赤壁之战”中有“兵精足用”一句。其实可以理解为“兵精用足”,根据句子的对称性,可以判断“用”和“足”一样是名词,并且是与打仗有关的名词,自然不难理解为“物资”。

这样的现象在成语里最多,因为成语本来就是文言文的“微缩景观”。

句子的对称性又大致分两种类别,一是前后一致性,一是前后相反性。为了举例的方便,就以成语为例。

前后一致性:显亲扬名千辛万苦含辛茹苦痛心疾首

前后相反性:否极泰来党同伐异前倨后恭兴利除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