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骨X线、CT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骨盆摄影及造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十一)腰骶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两手抱头,双 下肢屈曲。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腰 细臀宽者在腰下垫棉垫,使脊柱与床面 平行。棘突后缘垂线置于探测器中线后 约5cm处。探测器上缘达下部腰椎,下缘 达上部骶骨。
(十一)腰骶关节侧位:
中心线 : 经第五腰椎棘突前5cm垂直射入探测器。
(十二)骶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垂直并重合探测器中线。两臂置于身旁或 放胸前,下肢伸直。探测器上缘达下部腰 椎,下缘达耻骨联合。
(十二)骶骨前后位:
中心线 : 经两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与耻骨联合上 缘连线中点,向头倾斜15°~20°射入 探测器。
屏气方式 : 深呼气下屏气。
基础知识
(一)骨盆前后位:
摄影目的 : 观察骨盆形态,显示骨质结构和双侧髋 关节的病变。 成像野大小 : 12×15英寸/14×17英寸,长轴与身体的 长轴垂直横放。(+) 摄影距离 : 90~100㎝。
(一)骨盆前后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 面与床面垂直并重合探测器中线,双下 肢伸直,两足拇指相对成八字形。探测 器超出髂嵴最高点上2cm,下缘达耻骨联 合下缘下5cm。
1.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①四肢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性疾病;动脉瘤;血管 畸形;功能性疾病;骨、软组织肿瘤;动脉扩张术 、重建术、移植术的疗效观察等。
②四肢静脉造影:血管闭塞性疾病;血栓症;静脉 瘤;静脉曲张的范围和交通情况等。
一、四肢血管造影
(2)禁忌证:
①动脉造影:肢体有严重出血;坏死;对碘过敏及严 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屏气方式 : 深呼气下屏气。
(十一)腰骶关节侧位: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脊柱摄影
【影像显示】显示颈椎斜位 影像,右(左)前斜位显示 右(左)侧椎间孔和椎弓根; 椎间孔呈卵圆形排列,显示 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 投影于椎体正中,上下关节 突显示清晰;椎骨纹理清晰; 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胸椎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胸椎正位形态及椎旁软组织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 或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两足平踏床面;IR上缘平第7颈 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相当于胸骨体中点), 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第十一胸 椎至第二骶椎椎骨侧位及部 分软组织像;第三腰椎椎体 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 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 棘突显示;椎体骨皮质和骨 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 组织层次可见。
10.腰椎斜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椎斜位形态、排列曲度、棘突、椎 间孔、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两臂上举抱头,身 体向后仰,使冠状面与床面成45°角,第三腰椎棘突置 于床中线后4cm。IR上缘包括第十一胸椎,下缘包括上 部骶椎。 【中心线】中心线经第3腰椎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 第3~12胸椎 侧位影像显示于照片正中, 胸椎序列略呈后突弯曲;椎 体前后缘呈切线显示,无双 边影现象;椎间隙显示清楚, 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清晰均包 括在照片中。
7.上段胸椎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上段胸椎侧位的形态、曲度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身体稍后倾,近床侧上肢上举, 远床侧上肢外旋并尽量伸向后下方,使双侧肩部交错。 【中心线】经远床侧锁 腰骶关节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骶关节面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双 下肢伸直并拢,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 线;IR上缘包括第4腰椎,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5°~20°角,经两侧髂前 上棘连线中点处射入。
64层CT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骶骨骨折中的价值论文
64层CT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骶骨骨折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64层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骶骨骨折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83例临床诊断骶骨骨折病人前后进行x线平片及64层ct扫描检查,其中54例x线显示骨折,全部病例ct检查均显示骨折,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mpr重建及容积再现(vr)三维技术等方法后处理,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利用各种处理技术对骶骨骨折进行诊断,结论不一致时讨论决定。
对各种方法检出骶骨骨折的检出率进行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t诊断骶骨骨折由于x线平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mpr对x线显示正常的骶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横断位及冠状位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层ct各向同性扫描mpr成像,尤其是矢状位pmr 成像可提高骶骨骨折的检出率,可作为对骶骨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骶骨;隐匿性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平面重建【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2-02以往认为骶骨骨折比较少,但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有较多的骶骨隐匿性骨折(occult fracture)被发现,隐匿性骨折是指x平片检查阴性而实际存在的骨折。
由于骶骨位置相对隐蔽,所造成的神经损伤也不引人注意,常在伤后第一时间漏诊或不被重视,仅在合并伤稳定后,骶尾骨骨折所引起的神经损害症状出现时才被发现[1]。
如果对这种病人只拍摄骶骨正侧位x线片,由于骶尾骨形态复杂,加上盆腔内容物的影响,使骶骨骨折线不易显示[2],极易造成误诊、漏诊。
本研究利用64层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分析54例骶骨骨折病例,其中29例x线片显示正常,总结mpr 及vr技术在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期间ct诊断骶骨骨折8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54例,年龄16~75岁。
骶尾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
Case8 男,56岁,脊索瘤
• X线:S2以下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影
• MRI:S2以下软组织肿块影,突出盆腔及骶管 内,内见斑片状短T1信号及更长T2出血信号。
Case9 男,60岁,骶尾部疼痛5月
• CT:S3-5骨质破坏,骶前软组织肿块
• MRI:软组织肿块长T1、 长T2信号,内见斑片状 短T1信号;T2内见多发 网格状低信号;横板征。
Case5
男,65岁,骶尾部疼痛
• 尾1椎体前缘局部骨质破坏,前方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 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内见细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强化。
病理:脊索瘤
MRI: • 病变等T1、长 T2信号,富含 粘液
• 病变边缘及分 隔轻度强化
Case6
男,59岁,腰骶部疼痛8月余
• CT:S5及以下骨质破坏,肿块内见散在斑 点状钙化及残余骨
脊索瘤
普通型
• 又称经典型,最常见 • 占总数80%-85%
病理分型
软骨样型 去分化型
• 占脊索瘤的10%
• 占脊索瘤的5%-15%
• 瘤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 质成分 • 多见于40-50岁患者
• 在病理上可有几种生长 方式,但片状生长为其 特征,由空泡状上皮细 胞和粘液基质组成 • 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 原的免疫染色阳性,电 镜见核粒 • 这些特征有助于本病与 软骨肉瘤区别,后者免 疫染色阴性,电镜无核 粒
Case2 男,37岁,骶尾部疼痛一年余
• 骶尾椎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内见点 状钙化影及稍高密度分隔,境界清楚,增强扫 描轻度不均匀强化。
病理:脊索瘤
• 病变信号混杂:长T1长T2,T1WI示病灶内见斑片状 高信号,周围少许水肿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 见条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
43张图轻松诊断骶、尾椎骨折
正常骶椎的CT特征(图1A、B)
图1 正常骶骨CT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
受伤机制鉴别 骶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骨盆其他部位损伤。 ①横形骨折,多为坠落、跌倒时骶尾骨直接着地; ②纵形骨折,纵形骨折均为强烈暴力所致,多与髂骨或耻骨骨折同时发生,受伤机制 多为车祸伤以及高处坠落伤,下肢或骨盆侧方着地; ③粉碎性骨折,多系直接严重暴力作用于局部而引起的星状或不规则状的粉碎性骨折; ④撕脱骨折,由于骶结节韧带于骶骨侧下缘附着点处撕脱,骨折易漏诊。 与病理骨折鉴别:骶骨肿瘤较多见,当受伤暴力非常轻微时发生骨折应高度怀疑是病 理性骨折。
骶尾关节脱位X线片与CT对比
图10
2.骶尾关节脱位CT与MR对比
2.1 CT检查(图11A、B) A.CT示尾2-3椎体间隙增宽 B.CT示尾3椎体向前移位 2.2 MR检查(图11C~E) C、D.MRI TSE-T1WI和TSE-T2WI显示尾3、4椎体向前移位;E.MRI STIR序列示尾3椎体前移,局部软组织肿胀
图8 尾椎骨折与无骨折鉴别
2.尾椎骨折与可疑骨折鉴别
2.1 X线片(图9A、B) A.骶尾椎侧位X线片显示尾椎前屈角度增大 B.示意图 2.2 CT检查(图9C) C.CT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尾1椎体前缘游离
图9 尾椎骨折与可疑骨折鉴别
二、骶尾关节脱位 1.骶尾关节脱位X线片与CT对比
1.1 X线片(图10A、B) A.骶尾椎侧位X线片显示骶尾关节脱位,尾骨前移 B.示意图 1.2 CT检查(图10C) C.CT矢状面重建显示骶尾关节脱位,尾骨前移,局部可见碎骨片影
症状和体征鉴别
骶尾骨组成、弯曲形态、骶尾骨骨折诊断及X线和CT影像学表现
骶尾骨组成、弯曲形态、骶尾骨骨折诊断及X线和CT影像学表现临床上对于骶尾部损伤诊断主要依据为X线片,特别是侧位片诊断意义更为重要。
因骶尾骨变异较大,因认识、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了解骶尾骨正常变异情况及骶尾骨骨折、脱位的X线表现对提高诊断率尤为关键。
骶骨由5块骶骨融合成一块形成,尾骨由3-5组成。
在人类的退化结构中骶尾骨变异较大,特别是侧位的弯曲形态变异较大。
研究表明在X线侧位片上骶尾骨共同向前弯曲,但由于其变异较大,弯曲形态各异。
按不同的弯曲形态将其分为:均匀弯曲型、骶骨成角型、尾骨成角型、尾骨脱位型4种类型(见图1-9),其中骶骨成角一般在S3、S4-5和S5部位,成角最大为70°。
尾骨成角常在尾1-2或尾2-3部位,成角最大可达80°。
图1:均匀弯曲型;图2:骶骨成角型(骶3);图3:骶骨成角型(骶4-5);图4:骶骨成角型(骶5);图5:尾骨成角型(尾1);图6:尾骨成角型(尾1-2);图7:尾骨成角型(尾2-3);图8:尾骨脱位型;图9:尾骨脱位型骶尾骨骨折以骶4、5椎骨骨折最常见,约占骶尾骨折病人总数的84%、75%,尾骨骨折次之。
跌伤方式以臀坐式为主。
骶尾椎骨折以横形及斜行骨折多见,在正位X线片上可见骨折线呈横形或骶下部两侧骨皮质断裂,远端可有轻度错位。
侧位片上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有骨皮质断裂、皱褶、嵌入等征像。
骶尾椎骨折远端轻度向前或向后移位并两折端相嵌是骶尾椎骨折的特殊表现。
尾椎脱位以尾椎向前脱位多见,X线侧位片上见尾椎前移,骶尾椎边缘的自然弧度消失,骶尾关节间隙增宽或错位。
由于骶尾骨变异较大,防止下列几种假象造成误诊:1、骶骨下部成角,并可见前缘骨皮质凹陷,但无骨折透亮线,也就是骶骨成角型变异(见图2-4);2、尾骨成角,向前倾斜,关节间隙尚好,无骨折片,易误认为尾骨脱位(见图5-7);3、尾骨向后滑移,也就文中所说的尾骨脱位型,常易误诊为尾骨脱位(见图8、9)。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二、X线检查技术操作 规范的一般原则
编辑课件
(一)X线摄影体位
1、体位与X线影像
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然而,X线影像是 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平面显示,它们相互重叠、干 扰。
体位选择的价值在于被检部位或病变的显示。 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取决于两点:第一,具有使病变 显示出来的对比度;第二,具有显示病变的适当体 位。最佳体位是①遵循X线摄影的常规体位、中心 线射入角度和投射方向。这些是最标准、最易发现 和显示病变的体位。②当病变部位与常规体位不一 致时,可利用荧光透视转动不同体位,找出其病变 显示的特异征象。③对处于边缘部位的病变,只有 采取切线位才能显示。
(19)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取双侧胫骨结节侧位对照。
(20)小儿髋关节脱位,取双髋正位。
(21)大骨节病,取手、踝正侧位。
(22)痛风,取手、足正位。
(23)股骨颈骨折,取髋关节正位、水平侧位(加静止滤
线栅)。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二)胸部X线摄影
l、胸部X线摄影的难点及质量改进的焦点,胸 部组织对X线的衰减程度有一个极广泛的范围。穿 透肺组织的射线大于穿透纵隔的几千倍。在一张 胸片中精确地反映存在如此广泛密度差异的信息 量是极其困难的。
颈 部 摄 影 方 向 : 枕 额 向 ( P→A)、 额 枕 向 (A→P)、颌顶向、顶颌向、枕颌向。
四肢部摄影方向:胫腓向(从胫骨向腓骨)、 腓胫向(从腓骨向胫骨)、桡尺向(从桡骨向尺骨)、 尺桡向(从尺骨向桡骨)。
编辑课件
(二)体表定位
1.颈部 颈部的边界:颈部上方以下颁下缘、乳突
至枕外粗隆连线与头面部分界。下方自胸骨上窝、锁 骨、肩峰向后到第7颈椎棘突为界。以上与胸部、上肢、 背部分界。 颈部体表标志:颈部体表标志因年龄、性别和个体 而异,儿童和妇女呈圆形,成人男性骨性标志突出。 舌骨;位于颈中线最上方,相当第4颈椎水平。 甲状软骨:成人男性在上缘处构成高突的喉结,其 后方正对第5颈椎。 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它的后方对第6颈 椎,它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点。 胸骨颈静脉切迹:相当于第2、3颈椎水平。
X线、CT如何辨别骶尾骨骨折?
X线、CT如何辨别骶尾骨骨折?目前影像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式,其中X线和CT又是其中常用的两种。
骶尾骨骨折作为常见的一种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X线和CT又该如何辨别骶尾骨骨折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了解骶尾骨骨折1.什么是骶尾骨骨折骶尾骨是脊柱的末端部分,位于骶骨和尾骨之间,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
尾骨由4个尾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椎体状。
骶尾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支撑身体、保护盆腔脏器、传导重力等。
骶尾骨骨折指的是骶骨或尾骨的骨折,其中以骶4、5椎骨骨折最为常见,尾骨骨折次之。
骶骨骨折大多是由于交通伤或是高处坠落伤等高能外暴力所引起的,且常常合并有较为严重的其他器官的损伤和其他部位的严重骨折。
尾骨骨折的外伤暴力方式多以臀坐式跌伤为主,但多见尾骨脱位。
大部分患者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后可以治愈,但预后的情况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差异也较大。
2.哪些人容易出现骶尾骨骨折?(1)长期从事高空作业人群或司机:由于骶尾骨骨折大多是由于外伤所引起,因此该症状和一些特殊行业有关,例如长期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或是司机等,更容易受到伤害。
(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老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情况,一旦由于腿脚不灵活,或是意外情况,向后跌坐更容易造成骶尾骨骨折。
3.骶尾骨骨折的症状(1)疼痛:骶尾骨骨折常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坐位或排便时,患者还会出现惧坐的情况。
这是由于坐位时重力会直接作用于骶尾处,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因此患者更愿意保持站位,或是一侧臀部就座。
(2)肿胀瘀血:由于骶骨较浅,骨折损伤后更容易显露于皮下,因此在体检时可以发现患者骨折处有血肿,皮下出现淤血或是皮肤挫伤、擦伤等。
患者还会因此出现活动障碍,包括坐立、行走困难等。
(3)马鞍区感觉异常:如果骨折波及到了骶孔时,还有可能会刺激到骶神经支,从而出现马鞍区感觉异常的情况,例如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异常现象。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四肢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四肢※※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脊柱、四肢脊柱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2.椎间盘变性或病变。
3.椎骨外伤(如骨折、脱位等),特别是观察碎骨片的情况、金属异物的位置以及脊髓的损伤情况。
4.椎骨骨病(如结核、良恶性肿瘤等)以及椎旁肿瘤对椎骨的侵犯情况。
5.椎骨及脊髓的先天性变异。
6.协助进行介入放射检查。
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
①颈椎扫描:头部略垫高,使椎体尽可能与床面平行,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双肩尽量向下;②胸椎扫描:患者双手抱头;③腰椎扫描:用专用的腿垫将受检者的双腿抬高,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尽可能与床面平行。
(2)定位像:颈椎和腰椎常规扫描侧位定位像,胸椎扫描正位或侧位定位像。
胸椎和腰椎要显示出骶骨,便于计数椎体。
(3)扫描基线:若以观察椎体和椎旁组织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椎体;若以观察椎间盘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相应的椎间盘。
(4)扫描范围:颈椎椎体扫描时应包括全部颈椎,颈椎椎间盘扫描则需包括所有颈椎间盘,胸椎扫描时应包括全部椎体及椎间盘,腰椎和骶尾椎应包含所有椎体,腰椎间盘常规包括L2~3、L3~4、L4~5、 L5~S1共 4个椎间盘。
(5)扫描参数:管电压 120 kV,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以扫描椎体的大小而定。
2.容积扫描方案:通过容积数据采集,进行三维后处理。
3.增强扫描:脊柱常规不进行增强扫描。
三、图像处理1.图像显示:脊柱的显示和摄影需同时采用椎体窗和骨窗。
2.三维后处理:(1)椎间盘图像重组:对于容积数据采集的检查,需要重组椎间盘图像,使用 MPR重组,层面平行椎间隙;(2) VR 图像三维重组:颈椎、胸椎、腰椎可以重组三维立体骨结构图像;(3)MPR 重组:矢状面MPR 重组,重建层厚和层间距均为2~3 mm。
骶尾椎ct报告模板
骶尾椎CT报告模板颈/胸/腰椎未见异常。
定位片显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正常,诸椎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正常,轴位见椎间盘后缘清晰,未见间盘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黄韧带未见增厚。
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L4椎体向前/后Ⅰ/Ⅱ/Ⅲ度滑脱。
定位片示L4以上椎体向前/后移位,约及椎体的1/4,轴位像见L4双/左/右侧椎弓峡部不规则裂隙,边缘不规整,相应部位有硬化,形成双边征,相应椎间小关节增生硬化,L4/5椎间盘向后/向前均匀膨出/突出。
1.C3/4,C4/5,C5/6,C6/7间盘膨隆/突出。
2.颈椎病(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诸椎体边缘骨质毛糙、变尖,轴位像见C3/4,C4/5,C5/6,C6/7间盘后缘向后均匀膨出/向后局灶性突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诸椎体上、下缘呈唇样增生,椎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椎骨内未见异常。
1.C3/4,C4/5,C5/6,C6/7椎间盘突出(中央/左外侧/右外侧型)。
腰骶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椎体前后缘毛糙、变尖,诸椎间隙未见异常变窄,硬膜囊受压,明显变窄,左/右侧神经根未见受压,椎管狭窄/无狭窄/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1.腰椎退行性变。
2.L3/4,L4/5,L5/S1间盘膨隆。
定位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椎体前后缘毛糙、变尖,L3/4,L4/5,L5/S1椎间隙未/略变窄,横断面示L3/4,L4/5,L5/S1间盘后缘轻度均匀后膨,并可见'真空'征,硬膜囊无明显/轻度受压,左/右/双侧侧隐窝轻度变窄,黄韧带略增厚,诸椎体上下缘呈唇刺样,椎管内未见异常增生。
骶椎体骨质改变,考虑为脊索瘤。
骶椎体膨大并见骶椎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区,肿块穿破皮质成分叶状低/等/略高密度影,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
C/T/L脊柱裂伴脊髓脊膜膨出,并发脂肪瘤。
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可,C/T/L椎板棘突缺如,并见C/T/L骨性椎管闭合不全,椎管后方可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由硬脊膜包绕,并与皮下脂肪相连。
骶椎解剖影像学
骶椎解剖影像学骶椎是脊柱的最下端,由5块骶椎骨组成。
当我们进行骶椎解剖影像学学习时,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骶椎的结构和特点。
X射线影像是最常用的骶椎解剖影像学技术之一。
通过X射线片,我们可以观察到骶椎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正位片可以显示出骶骨体、骶椎棘突和骶横突的结构,侧位片则可以展示出骶椎的生理曲度以及骶尾关节的情况。
通过X射线影像,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骶椎是否存在异常变化或损伤,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CT扫描是一种更加精细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在多个平面上呈现骶椎的立体结构。
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出骶椎的横断面和三维重建图像,帮助医生判断骶椎骨折、畸形和肿瘤等病变。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评估椎间盘的情况,对于椎间盘膨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MRI成像则是一种无辐射的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可以在不同信号强度上呈现出骶椎的软组织结构。
通过MRI,医生可以观察到骶椎周围的神经、血管和韧带等结构,对于神经根受压、脊髓病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十分有益。
此外,MRI还可以显示出骶椎的水肿、炎症和肿瘤等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信息。
另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也可以在评估骶椎脊柱血管病变时发挥重要作用。
DSA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摄入造影剂,结合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出骶椎血管的情况,对于腰椎间盘血管瘤、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骶椎解剖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骶椎结构和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未来,我们对于骶椎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磁共振成像对骶尾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骶尾关节
骶骨与尾骨之间的连接 部分,具有一定的活动
度。
韧带与肌肉
骶尾椎周围有多条韧带 和肌肉附着,起支持和
稳定作用。
骶尾椎疾病分类及发病原因
01
02
03
04
骶尾椎骨折
多由外伤导致,如跌倒、撞击 等。
骶尾椎脱位
可由外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引 起。
骶尾椎肿瘤
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发病原因复杂。
磁共振成像对骶尾 椎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
目 录
• 骶尾椎疾病概述 • 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 • 骶尾椎疾病磁共振表现及解读 • 磁共振引导下骶尾椎疾病治疗技术 • 临床疗效评估与随访管理 • 总结与展望
01
骶尾椎疾病概述
骶尾椎解剖结构
骶骨
位于腰椎下方,由5块骶 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
形。
尾骨
位于骶骨下方,由3-5块 尾椎融合而成,形态各
骶尾部感染
如骶尾部脓肿、藏毛窦等,多 由细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骶尾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等,严重者可出现神经损伤症
状。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步态、姿势及骶尾部 外观,触诊检查有无压痛、肿 块等。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明确骶尾椎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有助于评估感染或炎症的严 重程度。
复发监测及预防措施
复发监测
通过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预防措施
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避免长时间坐立等,以降低复发风 险。
复发处理
一旦发现复发,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骶尾骨 X 线、CT 检查技术分析
骶尾骨 X 线、CT 检查技术分析摘要:目的:对骶尾骨病患进行X线、CT检查技术的扫描,和正确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此来来计算出X线、CT检查技术在患者身上诊断结果的精准率。
方法:在84例已经患上骶尾骨病的患者中,分别对他们骶尾骨部位用X线和CT检查技术进行正面和侧面的扫描,参照实际结果对患者病变的的准确率进行分析。
结果:X线检查结果:在84例患者中,有62人得到诊断结果为由从高处跌坠引起的骶尾骨骨折,还有22人在骶尾骨中扫描出患有肿瘤的症状;CT技术的检查结果:在84例患者中,有62人得到诊断结果为由高处跌坠引起的骶尾骨骨折,有14例因为骶尾骨病变对周围的组织器官产生了恶劣影响,发生了肿瘤病变,还有8人在骶尾骨中产生坏死症状。
结论:通过临床的实际结果能得到CT技术比X线技术更加准确的结果,CT检查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定位出病变位置,对医患都能提供很大帮助,患者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治疗。
关键字:骶尾骨病;X线;CT检查技术;引言:由于骶尾骨产生病变的人越来越多,我院也对这个类型的病症加强重视程度,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通过X线、CT检查技术对骶尾骨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到X线、CT检查技术对骶尾骨病的诊断结果和X线、CT检查技术在骶尾骨病中起到的的作用。
骶尾骨处于骶骨的尾骨部位,这个部位与臀部接近,经常会因为坐下或者起立的动作引起疼痛,并且病情在女性身上比较常见。
在发现此类症状时,应该及时到医院治疗,及时采取治疗方案,对轻度疼痛患者一般只要进行一般治疗即可,通常使用按摩,改变坐姿等方法进行救治,对于一些严重的患者,就要采取专业的手术,比如骶尾骨发生癌变的部分需要进行切除手术。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了解到在我院确定患有骶尾骨病以及骶尾骨病变的84例患者中,其中男36例,女49例,患者年龄在16到64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46.6岁。
84例患者均患有骶尾骨病,有确定的受伤缘由,由久坐受压引起的有5例,由轻度或者重度的交通事故导致的有37例,由尾骨自身骨髓炎引起的有13例,由高出跌坐引起的有29例。
冠状CT扫描在骶尾椎外伤中的诊断价值
冠状CT扫描在骶尾椎外伤中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4-05-23T14:41:01.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向若谷1,2 雷冬梅1[导读] 在临床工作中,骶尾椎外伤患者常采用平片和CT轴扫[1],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向若谷1,2 雷冬梅1(1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443003)(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 443003)【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冠状CT扫描对骶尾椎外伤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骶尾椎外伤患者的影像资料,男11例,女19例,均先进行常规平片,CT轴扫后再进行冠状CT扫描。
结果平片及轴扫发现骨折20例,可疑骨折10例。
行冠状CT扫描后,除发现轴扫征象外,9例可疑骨折确诊为骨折,1例为正常。
结论冠状CT扫描,在确诊骶尾椎骨折中,能够准确显示骨折部位,是骶尾椎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骶尾椎外伤骨折冠状扫描【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184-01在临床工作中,骶尾椎外伤患者常采用平片和CT轴扫[1],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但临床高度怀疑而平片及CT轴扫未发现明显骨折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冠状位CT扫描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30例骶尾椎外伤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5岁;病程为伤后1~5天。
主要临床表现有伤后骶尾部疼痛,步履坐卧大多困难,尤其仰卧、翻身受限。
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受伤部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
1.2 方法采用美国GE Prospeed AI全身螺旋CT机。
显示矩阵为512×512,重建矩阵为256×256,30例患者均先进行常规DR摄片和横断扫描后再进行冠状CT扫描,扫描时间1.0s/层,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
分别摄取骨窗窗宽1500~2000,窗位500~600,软组织窗宽250~300,窗位40~50,,扫描体位:标准体位,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双上肢抱头,膝关节微屈,臀部下垫一三角形软垫,使臀部尽量抬高,也就是使骶骨与检查床面的夹角加大,以髂嵴连线为基准线,分别作腰骶椎正位及侧位定位像,采用侧位定位相,在侧位定位像上去做扫描计划,根据需要倾斜扫描架,使扫描初始线尽量与骶骨长轴平行,重合,我们采用由前向后扫描,扫描层数约为8-10层左右。
7.脊柱X线摄影技术
【体位设计】 摄影体位与腰椎前后位相同;暗盒
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5°或20°角(男性15°、 女性20°),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暗 盒。
5、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体位:被检者取仰卧位。 被检侧的臀部抬高,身 体冠状面与台面成 25°~30°,被检侧的 髂前上棘内2.5cm处对 台面中线。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 10°~25°对准耻骨联 合上缘水平。
7.脊柱摄影管电压较高,需使用滤线器摄影技术, 并使用适当厚度的过滤板位
(一)颈椎 1.第1、2颈椎张口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并
重合于台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颌稍仰,使上颌切牙咬 合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床面,上、下切牙连线对暗盒中 心;曝光时被检者口尽量张大并发“啊”声,使第1、2颈 椎投影于口腔阴影之中。
腰椎前后斜位摄影体位
【标准影像显示】腰椎附件 在斜位片上显示为 “小狗状” :近片 侧横突为“狗嘴”, 椎弓根为“狗眼”, 椎弓峡部为“狗颈”, 上关节突为“狗耳”, 下关节突为“狗前 腿”, “后腿”为 下关节突,“狗尾巴” 为横突。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 曝光。
腰椎前后斜位显示图
4.骶髂关节前后位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颈椎 斜位影像。近胶片侧椎间 孔、椎弓根显示清楚,右 后斜位显示左侧椎间孔, 左后斜位显示右侧椎间 孔;。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 曝光。
【用途】观察颈椎椎间孔、 小关节及椎弓根。一般同 时拍左右两侧,以便对比。
(二)胸椎 1.胸椎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身体正中 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对 准台中线;两臂置于身 旁,下肢伸直或屈髋屈 膝,两足平踏床面;暗 盒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 包括第1腰椎。
骶尾椎正常报告模板
骶尾椎正常报告模板
背景
骶尾椎是人体最底部的骨骼结构,由骶骨和尾骨组成。
对于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的检查,医生需要进行骶尾椎检查。
规范的骶尾椎正常报告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协助医生做出确定的诊疗方案。
报告内容
基本信息
骶尾椎正常报告的基本信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报告结果:报告的主要结论;
•检查日期:进行检查的具体时间;
•检查医生:进行检查的医生姓名和部门。
影像学表现
骶尾椎正常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骶尾椎影像学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
其中,应涵盖以下内容:
骨质
骨质应严格按照保密标准进行描述,包括以下信息:
•骶骨的形态大小:用数字或者比较描述;
•骶骨的质地:分为正常/异常;
•尾骨的形态大小:用数字或者比较描述;
•尾骨的质地:分为正常/异常。
关节
关节应严格按保密标准描述,包括以下信息:
•骶骨与耻骨联合:分为正常/异常;
•骶尾关节:分为正常/异常。
软组织
软组织应严格按保密标准描述,包括以下信息:
•骶尾隔:分为正常/异常;
•韧带和肌肉:分为正常/异常。
诊断结论
骶尾椎正常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诊断结论。
根据骶尾椎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可以在这里给出明确的诊断结论,具体内容应与影像学表现一致。
结束语
骶尾椎正常报告是骶尾椎影像学的基本表现,对医生了解患者底层骨骼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骶尾椎正常报告的内容应该严谨、完整、准确,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