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9.3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等腰三角形篇一9.3章等腰三角形教案(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 ABC中,△AB=AC()△△B=△C()[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练习思考:课本P84 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9.3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九年级化学年下册
(1)工业上: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2)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
(3)生活上: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4)加强水质的质量监测
【教师】活动三: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
您能为环保做的十件大事
1、尽量乘坐公交车辆
2、请用布袋购物
3、拒绝一次性用品
4、简单装修房屋
四、废气尾气经回收处理后排放。五、汽车尾气使用净化催化剂处理等。六、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教师】活动二:保护水资。
指导学生阅书并提出相关问题。
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是什么?
2、防治水体污染措施?
主要污染:
(1)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2)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危害: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防治措施: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燃料;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教师】观察与思考
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结论: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氧化碳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9.3 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案
学习
目标
1•认识中国环境标志
2•说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3•说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说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点
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技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9.3《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9.3《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9.3《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以及角的度量单位。
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部分,我们会学习如何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转换为较小的面积单位,以及反之。
在角的度量部分,我们会学习度、分、秒这三个度量单位,并学会如何将一个角转换为度、分、秒的形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面积的计算。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度、分、秒这三个度量单位,并能够准确地将一个角转换为度、分、秒的形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以及角的度量单位。
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面积单位换算的理解,以及对于角度量单位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一块地的面积是2500平方米,我们需要将其转换为公顷,应该如何计算?”2. 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使用PPT和黑板,通过示例和公式,向学生讲解如何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
3.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使用尺子和量角器,向学生展示度、分、秒这三个单位,并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如何将一个角转换为度、分、秒的形式。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换算方法和度量单位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换算,以及角度量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部分,我会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公式,以及度的定义、分的定义、秒的定义等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块地的面积是3600平方米,请问这块地有多少公顷?答案:3600平方米÷ 10000 = 0.36公顷2. 题目:一个角的度数是45度,请问这个角有多少分?答案:45度× 60分/度 = 270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以及角的度量单位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连通器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连通器一、教学内容1. 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
2.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 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洗手盆的回水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定义和原理,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连通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连通器模型、实验器材(如茶壶、水槽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茶壶,提问学生:“茶壶是如何工作的?”引导学生思考连通器的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及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连通器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连通器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在连通器中的流动情况,验证连通器原理。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连通器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连通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锅炉水位计、洗手盆的回水弯等。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连通器1. 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
2. 原理: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 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洗手盆的回水弯等。
七、作业设计1. 描述连通器的原理,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连通器的原理是,当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例如,茶壶就是一个连通器,当茶水不流动时,茶壶中的液面是相平的。
2. 设计一个连通器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连通器实验,将两个玻璃杯分别装满水,用一个塑料管连接两个杯底,然后将塑料管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杯中的水面变化。
实验现象是,当塑料管放入水中时,两个杯中的水面会逐渐上升,直至相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茶壶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连通器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连通器的原理。
9.3《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9.3《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计算和描述。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了解角的度量单位,掌握度、分、秒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5.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和描述角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 面积的计算和描述方法。
3. 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4. 角的测量和描述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面积的计算和描述方法,角的测量和描述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等。
(2)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计算一个很大的面积,如一个城市的面积,我们该用什么单位呢?2. 探究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意义。
(2)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百万平方米。
(3)引导学生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练习。
3. 面积的计算和描述方法(1)讲解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长× 宽。
(2)引导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计算和描述。
(3)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公顷和平方千米。
4. 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1)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2)引导学生理解度、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1度 = 60分,1分 = 60秒。
(3)进行角度的测量和描述练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总结面积的计算和描述方法。
(3)总结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6.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面积的计算和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章节为9.3力与运动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学会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时,速度逐渐变慢,这是为什么?2. 知识讲解:(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在平地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10N,向东;另一个力为15N,向北。
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解步骤:(1)分析受力情况,确定平衡力。
(2)根据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解释为什么物体不会发生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与运动的关系:1. 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放在桌面上的书本,不会自己掉下来。
(2)一辆停在平坡上的汽车,不会自己滑下来。
9.3图形与几何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9.3图形与几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与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2. 常见图形的性质: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3. 几何图形的测量:长度、面积、体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和性质,几何图形的测量方法2.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类和性质的理解,几何图形的测量方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图形的分类a. 平面图形: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b.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2)常见图形的性质a. 点:没有大小,只有位置b. 线:有长度,没有宽度c. 面:有长度和宽度d. 角: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组成e. 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f. 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g. 圆:由一条曲线组成,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3)几何图形的测量a. 长度:用直尺测量b. 面积:用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测量c. 体积:用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测量3. 实践操作(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性质。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1)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图形性质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图形的分类和性质,以及几何图形的测量方法。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3)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声声慢》,提问:“慢”字在诗歌中的意义。
2.朗读与背诵(1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文学背景的掌握: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分析:学生对于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悟:学生对于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和理解。
-生平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学生对于李清照生平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的理解。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声声慢》诗歌解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9.3抗战胜利主题班会教案4篇
9.3抗战胜利主题班会教案4篇使同学们能深刻理解认识铭记“抗战精神”的内涵,在其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操,以继承,弘扬“抗战精神”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9.3抗战胜利主题班会,欢迎大家参阅。
9.3抗战胜利主题班会1一: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悲壮的历史,感受长征精神。
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使学生立足今天,努力学习,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新世纪的新人。
二:活动要点:1:以故事形式:让学生知道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2:以看录象形式:让学生知道,长征征途的艰难。
3:以歌舞形式: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以快板形式:让学生知道红军坚忍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长征胜利的基础。
5:以大合唱的形式:让学生铭记历史,明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
三:活动准备1:排练节目。
2:收集有关歌曲、诗歌、长征中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和一些长征图片资料。
3:培养主持人。
四:活动程序:1:各小队整队报数,全体立正。
2:出队旗。
3:唱队歌。
4: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内容及活动开始。
五、缅怀长征演讲稿主持人甲:敬爱的老师们!主持人乙:亲爱的同学们!甲乙合: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参加四年级中队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主题中队活动。
主持人甲:此时此刻,我们四年中队35颗心都在呼喊着同样的声音--全体同学合:缅怀长征,立足今天,展望未来,做新世纪的新人!主持人甲:1934年10月16日到1936年10月。
主持人乙:漫漫长夜。
甲乙合:整整两年!主持人甲:为了民族的解放。
主持人乙:为了人民的自由。
主持人甲: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渡过于都河,到陕北三大主力的胜利大会师。
主持人乙:历尽艰难困苦,行程二万五千里。
甲乙合:这是举世无双的创举!让我们高歌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全班同学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主持人甲:蒋介石五次“围剿”的失败,改弦更张,断绝了苏区物资来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北京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退位减法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熟练地进行退位减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讲解,退位减法运算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20以内加法,引入退位减法。
2. 新课:讲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a. 讲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当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需要从高位借位,进行退位减法计算。
b. 讲解退位减法的步骤:第一步:将被减数和减数写在竖式中,保持数位对齐。
第二步:从个位开始,如果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则向十位借1,个位加10。
第三步:进行退位减法计算,从个位开始,逐位相减。
第四步:将计算结果写在竖式下方。
c. 示例讲解:以18-7为例,进行退位减法计算。
3. 练习:进行退位减法运算练习。
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b.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c.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4. 巩固:进行退位减法竞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 总结:总结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强调退位减法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退位减法练习题。
2. 家长签字,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20以内退位减法2. 板书内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示例讲解、练习题八、课后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反思学生的掌握情况,是否需要个别辅导。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延伸1. 开展退位减法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3 图形王国丨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3 图形王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4.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四、教学难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2. 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吗?”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出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4. 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识解决。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公式及周长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尝试计算它们的周长。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公式及周长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9.3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9.3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探究成果,强调计算方法的关键点。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典型错误进行讲解。
4. 应用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解决方案,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认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题。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节日主题班会)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班会教案范文2021
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班会教案范文2021在教育显得日益标准完善的今天,我们都意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刻,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各种形式表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的信念。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9.3抗战胜利纪念日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9.3抗战胜利纪念日班会教案1一、活动目的通过纪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活动,让学生了解抗日历史,知道我们伟大祖国曾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我们英雄的人民奋起对抗,历时八年终于取得胜利,使同学们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为祖国努力学习,使她更加繁荣兴盛。
二、活动准备1. 老师和同学们收集抗日战争的资料(故事、图片、视频)2. 学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3. 班主任总结三、活动过程主持人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年9月3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高奏凯歌走向和平。
主持人乙:那是一段沧桑的历史,那是一段为了正义与和平战斗的历史,他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主持人甲:让我们勿忘国耻,共同回忆那场空前的灾难吧!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
主持人甲:看到片中日本强盗的暴行,让我们感到可恨可耻;看到无辜的百姓被杀害,我们的心在滴血,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主持人乙: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我们的祖国遭到日本强盗疯狂侵略时,伟大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保卫和平,他们的精神值得歌颂,让我们一起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的影片片段。
播放视频主持人甲:正是这些像狼牙山五壮士的民族英雄,团结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主持人乙: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让我们齐唱团结就是力量主持人甲:在我们的英雄中还有许多少年英雄,有的比我们还小,却有同样可歌可泣的应用故事请孙茜茜同学给我们讲讲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主持人甲:英雄的王二小为了保护乡亲们,牺牲了自己,真是伟大极了!主持人乙:像王二小一样的小英雄还有很多,雨来,嘎子等,都与我们年纪相仿,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二)讲授新课环节一:建设文化强国展示图片归纳当前文化生活的特点。
举例说明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区别。
试从国家、企业、个人角度分析如何清朗饭圈整治乱象。
总结:区分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要求:提高辨别的能力,增强抵御其影响的能力,拒绝污染。
1、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措施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弘扬主旋律;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
企业: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履行文化传承的义务。
个人: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作出正确文化选择。
措施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措施三: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提高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措施四: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环节二: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图片结合上述材料,总结: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文化自信来自对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1、文化自信的地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的来源: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文化自信的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3雪梅》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3雪梅》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雪梅》的寓意和主旨。
2.掌握《雪梅》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认识《雪梅》的作者和他的作品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分析和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懂《雪梅》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赞美。
2.理解《雪梅》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雪梅》中的隐含意义。
2.掌握《雪梅》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阅读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雪梅》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听读: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雪梅》,让学生跟读理解。
3.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与讲解1.教师讲解《雪梅》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解读隐含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雪梅》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展示组内讨论成果。
第三课时:写作与表达1.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一篇与《雪梅》相关的作文,包括阅读感想、情感表达等内容。
2.学生课堂上相互交流作文,进行互评和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价1.师生互评:学生互相交流,老师给予认真评价和指导。
2.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雪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日常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表达能力,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方法。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量和鉴赏能力。
2.设计相关的扩展活动,如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热情。
3.与其他学科结合,探索《雪梅》在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
以上为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3雪梅》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3 商的变化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3 商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商的变化规律2. 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三、教学重点1. 理解商的变化规律2. 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四、教学难点1. 理解商的变化规律2. 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复习乘法的基本知识。
-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口诀,那么大家知道商的变化规律吗?2. 探究新知- 利用PPT展示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 引导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进行验证。
3. 巩固练习- 利用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 应用拓展- 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商的变化规律,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了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
同时,课后作业要布置具有思考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板书设计1. 商的变化规律2. 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九、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3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对称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3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对称青岛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对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对称。
1. 小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了解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2. 对称: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学会判断图形是否对称,以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读写小数,了解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与整数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概念,学会判断图形是否对称,以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点的作用,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的概念及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数,如商品价格、体重、身高等,引导学生对小数产生兴趣。
2. 小数的初步认识:(1)讲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2)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并进行练习。
3. 对称:(1)讲解对称的概念,使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引导学生判断一些常见图形的对称性,并进行实践操作。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小数和对称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小数读写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改正。
(1)0.5 (2)1.2 (3)3.62. 题目:判断下列图形是否对称,并说明理由。
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班会教案范文93 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班会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如何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片段,如《南京!南京!》《血战台儿庄》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2)提问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2、知识讲解(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介绍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行动,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
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中国人民面临的危机。
(2)抗日战争的经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如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情况。
(3)抗日战争的结果讲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历史时刻。
强调中国人民经过 14 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国内方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础。
国际方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哪些伟大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抗日战争中的精神?(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课 科 题 化学 年级 九 设计人 总课时 王 猛 2 课型 新授 溶液的酸碱性 第 1 课时
⑴知道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目标 ⑵掌握污水净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 污水净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酸雨的形成过程与防治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生自由回答 观察,讨论小 结填表记录 现象:无色酚 酞试液变红 色。紫色石蕊 试液变蓝色。 备课札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讨论】空气污染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很多:主要有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可吸如颗粒等。 【活动与探究】 形成过程 污染危害 防治措施 点燃 影响水生生物的 植树造林 生长和繁殖;使桥 化石燃料脱硫 S+O2== S O2 尘埃 梁、艺术品、建筑 处理; 2S O2+ O2== 2SO3 物、机器被腐蚀; 经济高效回收 SO2+H2O=H 2SO3 使土壤酸化、矿物 二氧化硫 SO3+H 2O=H2SO4 营养元素流失、破 开发新能源 坏农作物和森林 (如太阳能、氢 的生长、危害人体 能等) 健康 【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和防治大气污染 减少和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有:1、开发利用新能 源 2、化石燃料的除硫方法 3、经济高效地回收二 氧化硫的技术 4、车辆尾气的净化催化剂 【教师讲述】保护水资源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 污水。 【交流与讨论】课本 245 页 【资料】污染水体的主要物质有六类:
观察,讨论
小结填表记 录
小结记录
1.有毒物质: 包括氰化物、有机农药、酚、 砷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类物质(如汞、铅、镉、 铬)和致、癌物质(如芳香族化合物) 。 2.病微生物:包括各种病毒、细菌、原生动 物等。 3.耗氧污染物:这些物质能消耗水中大量的 溶解氧,恶化水质,使水发黑变臭,危害水生生 物,危害农业,包括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 【讨论】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阅读课 本 246 到 247 页 【小结】垃圾的处理方法:分类回收、填埋和高 温堆肥 【练习】严聪等同学以“串场河水污染情况调 查”为研究性课题,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回答 以下(1)~(4)小题。 (1)为较准确地测定河水样品的酸碱度,你建 议使用(填序号)。 A.紫色石蕊试液 B.蓝色石蕊试纸 C.无色酚酞试液 D.pH 试纸 (2)通过上网查询得知,用于测定磷含量的试 剂是钼酸铵[化学式为(NH4)2 MoO4,请问钼酸铵中 钼(Mo)元素的化合价是 . (3)以下几种研究方案中,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填序号)。 A.请教专家、老师后,进行氮、磷、钾等元 素含量的测定 B.考虑到沿河建有硫酸厂,拟用氯化钡和稀 硝酸检验河水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 C.只到串场河上游取水样进行研究 D.调查沿河生活污水、工厂废水及化肥农药 的使用情况 【板书】 一、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二、 护水资源 三、 收利用固体废弃物
教学重点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教学难点 用湿润的 pH 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的后果分析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举手回答 备课札记
复习: 1、如何用简单的实验区别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2、如何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引新] 某同学用湿润的 pH 试纸来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 后果会怎么样呢? [新授] [讲解]同种溶液的酸碱度与其浓度有关: 酸性溶液的浓度越浓,其酸性越强;反之越弱。 碱性溶液的浓度越浓,其碱性越强;反之越弱。 溶液酸碱度 一、溶液酸碱度的变化 1. 某同学用湿润的 pH 试纸来测定某溶液的酸碱 度,后果会怎么样呢? 如所测的是酸性溶液, 如所测的是酸性溶液,其结果的 pH 会偏大; 如所测的是碱性溶液 是碱性溶液, 如所测的是碱性溶液,其结果的 pH 会偏小; 如果所测溶液为中性,pH 其结果的 所测溶液为中性, 其结果的会偏小。 所测溶液为中性 讨论: 讨论: 在坐标系中画出下列溶液的 PH 变化图象。 1、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巡视,参与讨论, 巡视,参与讨论,找代表发言
应用知识解 释 观察并描述 现象得结论
116
教师活动 学习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脱水性——会使有机物碳化 3、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
学生活动 实验中感悟 小结 观看小电影 记录中感悟
备课札记
强腐蚀性
4、溶解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稀释浓硫酸切不可将水倒入浓 硫酸中。防止硫酸飞溅,造成伤害。 硫酸中。防止硫酸飞溅,造成伤害。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酸 1、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比较 2、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比较 3、浓硫酸的特性 教后记:
117
淮安外国语学校基础教案设计纸
学 课 科 题 化学 年级 常见的碱 九 设计人 总课时 王 猛 2 课型 第 2 新授 课时
了解 Ca(OH)2、NaOH 的制法,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掌握鉴别 NaOH 和 Ca(OH)2 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碱的化学性质, 学会有关方程式的书写,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碱 Ca(OH)2、NaOH 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 OH 的关系
[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学生练习书 写此类反应 的化学方和 式 观察并描述 现象得结论
备课札记
碳酸钠分别与稀 HCl、 H2SO4 作用 小结 3、酸能与碳酸盐反应 讨论 4 酸溶液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酸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 H+ 思考 [小试牛刀] 白醋是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其中含有 3%~5%的醋 酸。醋酸是常用的一种有机酸,化学式为: 醋酸在水中能产生 CH3COO - 、 H+。 CH3COOH , 请参照盐酸,写出醋酸与锌、 氧化铁、碳酸钙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摹仿 [实验探究] 向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紫色变为红色。 交流讨论设 用实验探究: 计方案 1、是盐酸使其变色,还是水使其变色? 2、你认为在盐酸溶液中是哪种粒子会使指示剂变 色? 请设计实验证明之。 实验探究:稀硫酸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观察现象 吗? 讨论小结 实验:铝分别与稀硫酸与稀盐酸作用 提问:现象一样吗?又是什么原因?
观察,讨论小 结填表记录
分小组讨论 生答:石灰水 与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 液与硫酸铜 溶液反应与 指示剂反应
118
教师活动 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碱+非金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 氢氧化钠固体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学生练习书 写此类反应 的化学方程 式并归纳 观察并描述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 现象得结论 已变质? 讨论 3 应用知识解 某工厂二氧化硫气体泄漏,抢险人员向空中喷洒 释 氢氧化钠溶液,某原理是什么? 观察并描述 [演示实验] 现象得结论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 写此类反应 3、碱溶液能与硫酸溶液反应 的化学方程 4、氢氧化钠的腐蚀性 小结复分解反应 讨论 4 生讨论后代 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的 表发言 原因是什么? 如何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呢? [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设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如 计方案 何用实验的方法根据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它们确实 验发生了反应? 板书设计: 常见的碱 一、常见的碱 1、碱的物理性质 2、碱的化学性质 3、碱的保存与应用 教后记:
观察,讨论
记录思考
同组讨论 小结
同组讨论 后试着绘图 表达与交流
11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PH
学生代表上 黑板板演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
[引思] 引思] 思考 了解溶液酸碱性的及其强弱程度有用吗? 溶液酸碱性的及其强弱程度有用吗 了解溶液酸碱性的及其强弱程度有用吗? 二、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人体本身就处在一个大的溶液中。人的体液 观察表 P1837-1, 有一定的酸碱度,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 pH 观察表 P1837-2 范围。 2、大多数的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pH 在 6.5~7.5 之间) 的土壤中生长。 在改良酸性土壤时, 我们一般是使用熟石灰来调节其酸碱度。 3、雨水一般呈略酸性(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溶解在雨水中) 人们一般把 pH 小于 5.6 的雨水 , 称为酸雨。 板书设计: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可以变化 一、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可以变化 二、 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教后记:
114
淮安外国语学校基础教案设计纸
学 课 科 题 化学 年级 九 设计人 总课时 王 猛 2 课型 第 1 新授 课时 常见的酸一
认识从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常见的酸,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的化学性质, 学会有关方程式的书写,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常见酸(盐酸、硫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 H+的关系 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生自由回答 备课札记
115
再现实验现 象 归纳酸的第 1、 条化学性 2 质
教师活动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酸+金属────→金属化合物+氢气 [演示实验] 铁锈与稀 HCl、 H2SO4 作用 介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摹仿 讨论 3 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到稀盐酸中,你可能见 到什么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1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111
提问:酸果汁、白醋、稀盐酸的酸性强弱不同, 学 生 练 习 书 石灰水、氨水和肥皂水的碱性强弱不同。那么如 写测盐酸、石 何来衡量溶液酸性、碱性的强弱程度呢? 灰水、食盐水 的 PH 酸碱度)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酸碱度 酸碱度 -----通常用 PH 表示 通常用 1、测定 溶液 PH 最简便的方法:使用 pH 试纸 、 最简便的方法: 操作方法: 小结 ① 用 玻 璃 棒 蘸 取 待 测 试 液 沾在 PH 试纸上 ② 把 PH 试 纸 显 示 的 颜 色 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③确定溶液的 PH,记录结果。 2、溶液 pH 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 溶液 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 ① PH=7,溶液呈中性 ② PH< 7,溶液呈酸性, 且 PH 越小,酸性越 强 ③PH >7,溶液呈碱性, 且 PH 越大,碱性越 强 3、精确的用 pH 计: 精确的用 板书设计: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酸碱度)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酸碱度 酸碱度 -----通常用 PH 表示 通常用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