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同步训练 专题3 第1课 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全套教案.doc人民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全套教案.doc人民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精品教学案例_1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精品教学案例_16
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案例二沈阳有两家工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个厂只有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又从云南等地大量调进铜,造成了运输和时间的大量浪费。本来双方签定供需合同就可以解决各自的问题,但在当时就是不行。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发言
理解计划经济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区别
教学活动二
出示材料展示南方谈话的背景,学生概括关键语句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认识新道路背景
教学活动三
探究一请结合世界现代史的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学生讨论并组织语言发言
理解市场和计划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突出南方谈话的意义
教学活动四
明确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二
互动探究
问题
仔细阅读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请回答:
(1)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从第一组图片到第二组图片的转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
(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总结
教学活动六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1.提出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活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某某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极为重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和调整?每一次变革和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怎样?2.目标确定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和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三个纬度确定以下的探究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的主要步骤,明确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的大致经过。

(2)学会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历史资料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培养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认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3.资料搜集鉴于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距今时间短暂,资料极为丰富,搜集难度不大,可以采取阅读书籍、浏览、请教师长等方式,尽量拥有充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此外,还应当特别注意口碑资料的采集和分析。

一般而言,主要的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应包括:(1)文本资料:《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中华人民某某国经济史》《五十年国事概要·经济卷》《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报告》等。

(2)图像资料:“土改中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某某维吾尔族农民积极入社”“《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某某宁乡县某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等。

4.分析论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办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专题概述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专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主要介绍社会建设的头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第二部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介绍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

第三部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主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到一个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市场经济的机制引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强调解决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两大课题。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人民版必修2

(3)意义 ①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 年 9 月。
(2)内容 ①指导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公有制地位: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和认 识深化。
④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本 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⑥ 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时间:1992 年 10 月。 (2)内容 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 搞上 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初步建立的成果 (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
探究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 抓 住 “ 束 缚 ”“ 混
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 乱 ”“ 不 会 …… 对
Hale Waihona Puke 教材整理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93 年 11 月。 (2)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目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所有制: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共27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共27张PPT)

优 质 课 件 优 秀课件 课件公 开课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ppt下 载人民 版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 建设道 路的探 索2( 共27张 PPT)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考查角度
十一届三 中全会关 于改革开 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放决策的内容,认 一般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内容及意义、影响的理解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生产变为分 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产品进 入市场,自由买卖。
革 产业结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
意 众的生产积极性。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优 质 课 件 优 秀课件 课件公 开课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ppt下 载人民 版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 建设道 路的探 索2( 共27张 PPT)
【知识图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优 质 课 件 优 秀课件 课件公 开课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ppt下 载人民 版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 建设道 路的探 索2( 共27张 PPT)
优 质 课 件 优 秀课件 课件公 开课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ppt下 载人民 版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 建设道 路的探 索2( 共27张 PPT)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优 质 课 件 优 秀课件 课件公 开课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ppt下 载人民 版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 建设道 路的探 索2( 共27张 PPT)

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整合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整合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 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做出新的 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 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结归纳
• 建国以来中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及脉络 • 1.1953~1957年 • (1)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 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2)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单一公有 制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3)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4)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实现合作化,走上 集体经济道路;工业建设:开展以工业化为 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初步建立独立的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专题整合
时 空 定 位
主 干 图 说
总结归纳
要讲述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五”大 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 • 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转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 2.1957~1976年:仍然坚持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1)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 (2)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 (3)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4)经济建设:工业建设集中在重工业上,后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 农业生产: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 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1)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全面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共十三大确立党的 基本路线,目标是建立文明、民主、富强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制定了经济建设分 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2)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共十五大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内蒙古海拉尔市第一中学高中人民版必修2历史: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实质和作用;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内容、发展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措施和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1.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的讨论。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

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为中心。

(3影响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委员会。

(2)城市①中心环节:增强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评价: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结合本课的学习,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课堂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1)材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3)实现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转变的关键是什么?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材料三请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的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各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什么?指出图3所示的地区与前两者开发时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3)说明材料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课堂练习】1.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2.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含答案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构建】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策: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 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按照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_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践:⑴“一化”:①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耍工业部门建立起来。

②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改造”:①方式:a.农业方面,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 ,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方面,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__ 。

②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评价一方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_____________ o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过急要求、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遗留下许多的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二)重大事件: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中共八大的召开:①内容:a、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

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件

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件

图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法 【题型解读】 图画型选择题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 片为依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 象思维巧妙地结合。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 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典型例题】 下图是 1980 年 12 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 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C )
2.从票证一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二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C )
票证一 A.计划经济的盛行 B.改革开放的起步 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
票证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票证 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它的取消和票证二股票的出现是市 场经济的因素,反映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票证的废止是 在 20 世纪 90 年代,A、B、D 三项均与此时间不符。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从计划经济 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曲折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条 知识主线:
线索 1 20 世纪 50-70 年代经济建设的探索 1949—1956 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的 时期。 在这 一时期 ,中国 完成了 “一 五”计 划(1953—1957 年 )和 社会主 义三大 改造,基 本上建 立起社 会主义制 度。在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中国经济建设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 左” 倾错 误导 致重 大失 误, 并最 终酿 成“ 十年 动乱 ”的悲 剧,国民经济遭受 重大打击。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4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2021/9/142021/9/142021/9/1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42021/9/14September 1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42021/9/142021/9/142021/9/14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7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76人民版PPT课件

1979年1 月1日的《时 代》,邓小平 被评为本年度 的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 邓小平,中国 新时代的形象。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高中历史必修(二) 人民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授课教师 和丽珍
丽江市玉龙县一中 2015年1月20日录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时代》(又译《时代周刊》、 《时代杂志》;英语:TIME)是美 国的一本新闻周刊。每年年底都会选 出该年度的《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是对该年最有影响力的人、事或物。 放眼全球,能够两次以上名列其年度 人物的,总共不超过10人。《时代》 两次选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 小平作为自己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动农民的积极性; (4)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凤阳地多不打粮 30 磙子一住就逃荒 年 只见凤阳女出嫁 前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三年跨了三大步,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如今飞出金凤凰。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那么中国 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点怎样从农村转移到 城市呢?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中心环节分别 是什么呢?
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高中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件+检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

高中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件+检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导学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史料一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 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史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问题:如何解读这段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史料?
提示:(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是计划经济 体制。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中国进行了对外开放。 (3)由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体 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导学二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史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年间,毛泽东领导下的 政府开始使经济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①……中国领导人在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推翻最初采取的一些政策, 向外面的世界开放中国市场②,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 术。……政府的作用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 境③。
பைடு நூலகம்
史料三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 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共十八大报告
问题:(1)从史料一中可认识到什么问题? (2)怎样理解史料二的意义? (3)史料三反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的要求是什么? 提示:(1)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这句话表明了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标准。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姓“资” 还是姓“社”的标志这样一个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我国的经 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条件(1)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2)的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3)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能力的加强。

(4)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这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 依据: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

(2)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对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形式和必由之路:国家采取了、、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②实行的政策:。

(2)对农业的改造:形式:国家创造了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的过渡形式。

(3)对手工业的改造: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4.改造的完成及其重大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①内容:《论十大关系》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95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95人民版PPT课件
◆市场体制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使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 性。
◇要求: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小结】 ★中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了市场体制的理论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体制的目标
(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市场体制的目标 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
【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
机,但是企业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 ★
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和盖章,等最后的图章盖 反
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映 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
什 么
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 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1)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 ①、②、③……
(2)意义: ①使市场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规定了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
3、中共十五大:(1997)
(1)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 (2)阐述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历史 必修 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夯基础·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抓应用·规范集训
课时作业
[易误提醒]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 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 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 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历史 必修 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夯基础·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抓应用·规范集训
课时作业
(2)沿海港口城市: ①设立。1984 年 5 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 共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措施。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意义。增强了中国 改革开放 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经济开放区:自 1985 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 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 年 4 月,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这成为中国进 一步 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
历史 必修 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夯基础·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抓应用·规范集训
课时作业
3.对外开放格局 (1)格局: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历史 必修 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夯基础·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巩固
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答案 A
解析“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D.建立人民公社
答案 C
解析“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意为将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3.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 B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
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
下③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①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改造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未确立公有制,排除①。

②③④正确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原因,故选D。

5.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

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答案 D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但经济仍比较落后,故A、B、C三项都符合史实。

而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故D项不符合史实,应当选。

6.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现在和合作化前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的消极影响。

农村的“民怨沸腾”“生产凋零”“濒于破产”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公社化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瓦解和破坏,C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与题干无关;“八字方针”是1960年冬实施的,其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D项错误。

能力提升
7.以下为1952~1959年我国总税收一览表(摘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与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责任意识增强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对
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1952~1959年我国的总税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题目中从社会主义改造、“一五”
计划、民主政治及经济体制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相关的原因,都符合历史事实。

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答案 C
解析图上C到D点对应的时间是1960年到1965年,与这段时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

所以C项正确。

A、B两项时间与题意要求不吻合。

D项相对应的是B到C点变化,所以也不正确。

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 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1)根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