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第三章

合集下载

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3.1 复习笔记一、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概述1.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1)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两者之间的矛盾引起了资本过剩;②资本家为追求资本剩余价值,一方面,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另一方面,继续剥削雇佣工人,造成他们的支付能力相对下降,但是,资本家不是把过剩的资本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输出到国外以获得更高的利润;③资本天生具有国际性,它为了获取剩余价值,不受国家和民族疆界的局限,去海外开拓世界市场。

(2)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①垄断资本家手中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由于在国内找不到足够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而形成过剩资本,为了追求垄断高额利润,这些过剩资本必然要涌向国外,特别是那些资金少、工资低、地价贱、原料便宜和利润率高的落后国家和地区,这是资本输出的必然性;②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为资本输出创造了可能性。

(3)新旧资本输出情况的比较①现代资本输出的主体范围更广,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流动顺应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之前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国家单向资本输出;②现代资本流动是在殖民体系瓦解、各国主权平等条件下进行的;之前是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扩张和掠夺相联系的;③现代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对外直接投资;之前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证券投资;④现代资本输出的结果是同时促进了投资国和受资国的经济发展,之前是只有利于资本输出国而不利于输入国。

2.西方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于1976提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市场缺陷意味着不同国家的公司进行竞争时,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包括外国企业)而牟利;②在同一产业中,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优势时,就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③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3、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第二章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

经济全球化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内涵:(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B.经营环境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课程介绍1.2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3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4 世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分类2.2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2.3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2.4 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功能3.2 国际金融市场的体系与机构3.3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业务3.4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与管理第四章:国际资本流动4.1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与类型4.2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与影响4.3 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与调控4.4 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第五章:国际经济合作5.1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类型5.2 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5.3 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与组织5.4 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景与挑战第六章: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6.1 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6.2 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6.3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6.4 中国在全球经济政策协调中的角色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7.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7.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7.3 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特点7.4 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第八章: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政治因素8.1 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互动8.2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8.3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8.4 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机制第九章:世界经济趋势与挑战9.1 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9.2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影响9.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9.4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展望第十章: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与战略10.1 中国世界经济地位的变化与影响10.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10.3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经济合作10.4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学科体系难点解析:理解世界经济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背景、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第3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第3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填空题1.________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是国际短期货币金融资产进行交换的场所,融资期限在________年以内。

2.国际资本市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统称为________,它是国际资本市场的核心内容。

3.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欧洲货币交易中心有30余个,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中东、美洲等地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________,其他重要的中心还有________、________、香港、法兰克福等。

4.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功能的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汇交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

7.辛迪加贷款具有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8.若某一币种的购入额多于售出额,则银行该币种外汇头寸出现_____;若某一币种的购入额低于售出额,则银行该币种外汇头寸出现_____。

9. _____是长期资本融通的场所,通常是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本借贷或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市场。

10.国际股票市场上股票发行涉及的当事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1.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有( )。

A.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B.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政策环境C.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D.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2.按照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的历史可将国际金融市场分为( )。

A.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B.黄金市场C.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 D.资本市场3.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又被称为( )。

A.超级国际金融市场 B.在岸国际金融市场C.自由国际金融市场 D.离岸国际金融市场4.国际债券是在国际证券市场上筹资,发行对象为众多国家的投资者,主要包括( )。

A.外国债券 B.欧洲债券C.武士债券 D.扬基债券5.国际股票市场按照其基本职能可划分为()。

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广泛影响)

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广泛影响)

第一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广泛影响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跨国生产、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超越国界,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诸方面发展变化的集中体现。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①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开始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仍局限于国际流通领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加速发展并形成了新高潮,已经涵盖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国际流通过程在持续扩大,而且生产过程也在全球展开,真正实现了整个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生产过程向全球范围延伸生产过程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过程超越国界,形成日益密切的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的生产联系。

(2)世界市场规模扩大世界市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途径:①借助于国际分工与合作把各国和各地区市场联系在一起;②各国经济部门的扩大与开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产生循环效应;③通过对外贸易的乘数效应,促使国民收入的扩张和收缩在贸易伙伴国之间相互传递。

(3)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迅速扩大金融资本流向世界各地给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影响:①使资金短缺国家可以利用流入资金来促进经济发展;②投机性资金流向金融基础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常常给这些国家的货币金融市场造成破坏性冲击。

(4)技术交流与信息网络的全球化技术和信息在世界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获得外来技术和信息已成为各国产业升级、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 第三章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一,决策效率低。 第二,经济效益差。 第三,劳动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二)社会主义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出现的问题及其改革 济体制。经济改革的成效不显著。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持续了几十年的苏东国家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演变成俄罗斯和东欧转型国家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政策表现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并于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英美等西方 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形成的更 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世界 经济 概论
第三章
不同类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变迁
《世界经济概论》编写组
目录
01 第一节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 取向的改革
03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02 第二节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 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04 第四节 俄罗斯和东欧转型国 家的市场化改革
以李嘉图 (1772—1823)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深入分析自由市场经济的特 点与原理,不断完善和发展古典经济学。
直至 20世纪30年代以前,以马歇尔 (1842—1924)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其 全部理论分析仍然建立在自由放任的假设基础之上。
18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这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市场机制是调节自 由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别,各国的上层建筑的形 态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思考题答案第3章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思考题答案第3章思考题答案

1 试述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主要内容:(1)信息技术。

(2)新材料技术。

(3)(4)生物工程技术。

(5)空间开发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科技革命基本特点:(1)涉及领域和参与国家更加广泛。

(2)科技革命和军事发展密切相关。

(3)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5)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2 简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到作用(1)生产力实体要素变革。

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非天然化。

(2)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3)科技革命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物质性基础。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扩大了商品市场。

3 试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高技术化趋势。

(2)服务化趋势。

(3)融合化趋势。

(4)国际化趋势。

产业结构变化影响:(1)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改变了就业结构,提高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3)提高了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减缓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速度。

(4)促进了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4 简述二战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1)交通运输业出现了更多的方式。

(2)商业中出现了更多新的商品销售方式。

(3)科研、信息、咨询、设计等行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4)银行、保险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和风险承担者。

(5)文娱、体育、旅游、教育等部门发展迅速。

5 试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国际经济交往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国际贸易迅速崛起;为生产国际化或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创造了便利条件;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与答案:1.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有哪些?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1)统一性。

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世界市场并不因为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集团并存甚至是对立而被割裂。

(2)竞争性。

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

这种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3)扩展性。

除了战争或危机的年代,世界市场的范围、规模及容量都在不断扩大,在科技革命浪潮所引发的工业高涨期间则更具飞跃的势头。

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1)国际价格机制;(2)关税率机制;(3)资本收益率机制;(4)汇率机制;(5)资源配置机制;(6)传导机制。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3.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重创,世界贸易的缓慢发展,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国际金融秩序不稳定,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国际金融动荡与金本位制度瓦解。

金本位制度崩溃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

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无序状态,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和困扰。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2.0版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2.0版

一、怎样认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与区别?(1)国际经济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它以国家为出发点和单位,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商品交换,资本、技术和劳务交流等的经济关系。

而世界经济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它以世界为一个整体,反映全球性经济问题。

(2)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①历史同步性。

两者都要求国与国的联系密切,都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前提。

②共同主体。

两者都以国家为共同主体。

③两者都超越单一国家之上,受到如国际价值/价格规律等共同经济规律的支配。

(3)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①主体不同。

相对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主体还包括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等。

②对象不同。

世界经济研究对象为全球性经济问题;国际经济研究对象为国际经济关系。

③抽象层次不同。

相对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更为抽象。

④存在的历史时期不同。

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

四、战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荷兰:马克思称其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15世纪末-18世纪末,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圈地运动”大力发展毛纺织业资产阶级革命争夺海上霸权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而成为工业强国和“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

2)、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的动荡a.表现: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瓦解b.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3)、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19世纪下半叶,西部开拓、南部归于统一的市场体系,美国国内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容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经济中心加速向美国转移1938-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一次以中立政策大做战争双方的生意,大发战争财二战后,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霸王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战后美国所采取的措施: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路线”对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实施“第四点计划”实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其发展4)、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a.原因: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的联合冷战结束南南合作取得初步成功经济全球化b.多“极”中有哪些“极”:西方世界三大经济中心苏联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集团化一、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进程?1)内涵:(1)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2)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3)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2)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特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资本、劳动力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第二阶段自一战至20世纪60年代特征: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第三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特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扩散/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流动/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一、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结构的变化情况如何?表现:战后,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具体表现就是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华盛顿共识”:由以华盛顿为基地的机构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北京共识”:“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创新的价值;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理论。

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

宪法秩序: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它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的制度变迁方式。

二、简述题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是: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化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2.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

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 2.a。

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a.b.c.在贸易前,当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供给决策是由个人获得的最大收益决定时,只有当时,这两种货物才能被生产。

所以,教科书问题的答案1. a。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截获苹果轴在400(1200/3)和香蕉轴上600(1200/2)。

b。

机会成本的苹果,香蕉是3/2而言。

它需要3个单位的劳动收获一个苹果,但是只有两个单位的劳动收获一根香蕉。

如果一个人foregoes收获一个苹果,这释放3个单位的劳动。

这3个单位的劳动就能够被用来收获1.5香蕉。

c。

劳动力流动,保证了每一个环节上常见的工资和竞争保证了货物的价格等于他们的生产成本。

因此,相对价格的相对成本相等时,它等于倍的工资单位劳动条件为苹果的工资倍除以单位劳动要求香蕉。

由于工资是平等的交叉,价格比率之比相等单位劳动要求,为苹果每2是3个香蕉。

2,3,6,7,11,14]。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线性的,在苹果和拦截800/5相当于160(轴)和拦截踩在香蕉轴等于800(800/1)。

b。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建立确定供应苹果相对于供应的香蕉在每个相对价格。

最低的相对价格,比如苹果是收获3苹果每2个香蕉。

供给曲线是平的相对这个价钱。

苹果的最大数量的价格提供3/2在家里是400所提供的同时,以这样的价格,外国的丰收,800香蕉和没有苹果给最大相对供应以这个价格的1 / 2。

这种相对供应价格之间3/2适用任何和五日。

的价格是5,两国将在收成苹果。

供给曲线是又相对平坦的5。

因此,相关的供给曲线是一步成型,公寓,租金价格相对而言3/2供应为0到1 / 2,垂直的,从3/2数量相对半上升到5元,然后再从半无限地来讲一个。

《世界经济概论》全套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全套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各自取决于哪些条件?2.简述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4.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思考题解答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3)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4)世界货币的出现。

2.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简称大危机)。

大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2)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日、意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3)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总之,为了尽快从1929—1933年大危机中摆脱出来,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和调节,而德、意、日则采取了法西斯统治。

大危机致使国际金融领域混乱无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由此导致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日益尖锐,进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有如下表现如下:(1)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2)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美国、日本大发战争财促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鲜明对照,英国、法国、德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都遭到严重削弱。

世界经济概论习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习题及答案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 盾有何变化

要点:冷战结束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 超级大国解体,但社会主义作为影响世界 经济的重要力量仍然存在。冷战前,资本 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的核心体现是美苏 争霸;冷战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 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融入南北矛盾更广阔的视野 中,成为南北矛盾重要的部分。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 关系是什么


要点: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 界经济形成的前提条件。(2)世界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 和世界市场的发展。(3)国际分工为世 界市场上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供 了基础,世界市场为国际分工生产提供了 价值实现的环境。
试述当代世界经济中拥有显著优势的国家或国 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及消长变化



要点(4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60年 代初)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压倒优势的年 代,这是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达到了 历史的顶峰。 (2)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末60年第初到70年 代前期)是苏联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并成为世 界经济中能在相当程度上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再加上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初步发展,从 而导致了美国国际经济地位从顶峰上下落的时 期。

(1)国际分工以水平化为主,并不断深化。 (2)世界商品贸易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3)劳务、货币、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 场也一一发展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发达世界市 场体系。(4)产业资本国际化有了长足进展, 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5)发展中国家成 为独立经济体,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6) 在水平化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各国对外经济关 系以全球为对象。(7)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 步伐加快。(8)跨国公司发展迅猛。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第三章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第三章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第三章第三章课后习题与答案: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

(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4)产业结构的变化。

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

另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5)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2.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

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思考题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主要表现

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思考题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主要表现

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思考题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

所以,对于一个已经走上开放经济道路的国家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降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成本支付。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发展,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影响的分析辩证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采取恰当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以及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因时应势,把握好主动参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应把增创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与融入全球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发展变化了的客观事实更全面.更深入.更充分更高水平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全球化的道路。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体现在资金流动和资本市场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各国之间巨额资金开始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进行流通。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激发了科技开发和知识普及丰富市场供给的多样化,促进了世界生活方式的。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这样使世界紧密联合起来;使世界资源得以最有效的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效益;有助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课后习题与答案: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
特点:
(1)全面性和世界性。

(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
(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
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4)产业结构的变化。

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

另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5)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2.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
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

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扩大了资本积累。

(3)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4)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扩大了商品市场。

二是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三是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

(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在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也很有限。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对社会生产的作用空前加强,并日益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化的循环加速,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
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武装了劳动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产生新机器、新设备和新工艺;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开发上,产生出新能源和新材料。

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各个实体要素发生变革和提高效率、效能的决定性因素。

3.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

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

(1)高技术化趋势。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网络、电子控制和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将成为一切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基础,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的高技术化倾向。

(2)服务化趋势。

这一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在为企事业部门服务,为个人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
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3)融合化趋势。

所谓融合化,就是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将不同行业的技术和经营技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结构融合化也反映了技术复合化的趋向。

产业结构融合化的发展,将日益突破传统行业和产业的界限,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并为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

(4)国际化趋势。

在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企业为了消除国际摩擦和追求经营的合理化,在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领域,都在实现国际化。

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将使各国的经济关系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融化,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如何认识和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意义?
在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告别了农业社会,现在正在告别工业社会,而进入信息社会。

首先,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信息渗透到一切经济和经营的环节中,是最具渗透性和扩散性的资源,是企业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速度、战胜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2)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
要素。

(3)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

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被信息流构成的密网所覆盖。

这些信息流及其载体在世界迅速普及,形成互联网,给各国特别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渠道和工具。

其次,正因为信息具有上述特点,它已经从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成为一群宏大的产业,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信息产业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产业。

这种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进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先导产业。

它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最后,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渗透深度和覆盖广度的增强,标志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飞跃,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它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转变、市场经济制度的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