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零零三年春季校刊总第五十期二OO三年二月
本期内容
►十年校庆系列活动安排►校务会通知
•校务会决定建立学生毕业制
•张波加盟学校校务会
•校刊发行新办法
►新一届理事会成员►2月8日校庆侧记
►十年校庆特约稿件
校务会通知
1. 校务会决定建立学生毕业制
爱默蕾中文学校校务会决定从2003 年秋季起,建立学生毕业制。
凡八年级以上的学生均要求参加十一月份举行的一年
十年校庆系列活动安排
爱默蕾中文学校成立以来,虽然历届校务会、理事会成员和辛勤耕耘的老师来自不同的背景,有过不同的经历,但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一样的付出,一样的奉献。
为了传承中华文明,一样的执著,一样的艰辛。
正是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正是这种对祖国文化的深沉挚爱,爱默蕾中文学校才能一步步地成长壮大。
十年校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事在当代,功在千秋!
2月8 日校庆系列活动拉开序幕:举办十年校庆暨新春庆祝会、历史回顾展览、中国文化展览、REFRESHMENT。
3月1 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座谈会
3 月29日全校知识竞赛 (高年级DEBATE、低年级诗歌朗诵)
5 月17 日校庆系列活动拉下惟幕:FIELD DAY
推出十年校庆BROCHURE
校庆总策划:胡慧星杨兴和
一度的 SAT II 中文考试。
考试成绩750分以上者,在次年春季期末由校务会颁发毕业证书。
建校十年来,许多学生步入初高中后由于主体功课繁重,课外活动频多,不得已放弃了中国语言的学习。
建立学生毕业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有目标,也是对学生多年努力的认可。
此外,参加SAT II 中文考试将有利于学生申报大学。
对毕业生,校务会将设立文学欣赏班、阅读理解班或者诸如此类的讲座。
让毕业生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对浩瀚深厚的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2. 张波加盟学校校务会
原爱默蕾中文学校理事会理事张波女士从2003年1月加盟学校校务会,主管学校的宣传和信息,其中包括校刊和学校校史的编辑。
张波女士的加入,必将使校务会工作更上一层楼! 如有好文章好信息,请与张波女士联系: 678-624-1382。
3. 校刊发行新办法
自2001年2月(从第39期校刊开始), 所有校刊已放在中文学校网页上。
自本期校刊起, 学校不再为每个学生发校刊。
请大家上网阅读校刊。
网址:
……………………………………
新一届理事会成员
2002年12月21日和22日中文学校分别在北分校和南分校召开了学期结束大会。
同时选举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七名,任
期从2003年1月开始。
新一届理事会成员是: 李宪周, 王岩, 顾益民, 郭英廷, 戚建平, 姜萍, 冯建华, 李海英(教师), 杨兴和(校长) 。
2003年1月24日理事会推选李宪周为理事会长。
2月8日, 爱默蕾中文学校十年校庆系列活动在北校拉开了序幕!校庆之日又赶上中国的春节, 真是锦上添花, 好不热闹。
十六个高高挂起的“热烈庆祝爱默蕾中文学校成立十周年”的大字和走廊里张贴的精美的手工艺剪字 “恭贺” “祥” “喜” “福”, 烘托起节日的气氛。
庆祝活动包括庆祝大会, 文艺表演, 校史回顾展览, 文化展览, 猜谜等。
庆祝大会
中文学校邀请了历届理事会长,校长,为中文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 爱默蕾大学, Perimeter Church , 亚特兰大中国商会,专业人士协会和各社会团体代表, FCC, 以及休斯顿总领事馆代表。
从9点开始, 近一千名师生, 家长和嘉宾井然有序地进入了礼堂。
9点45分庆祝大会由校长杨兴和主持, 他先介绍了校史, 随后发言的有副总领事毕刚, 教师代表吴真, 学生代表刘潺潺和Genevieve Tauxe 。
接下来是一台充满节日气氛的文艺表演。
风度翩翩,谈笑风生的两位节目主持人是家长韩晓东、王莙。
北校学生绘声绘色的诗歌朗诵和南校的小话剧“东郭先生” 生动有趣; 教务长陈苑生自编自导的三句半 “说说咱们的新鲜事” ,让全场观众开怀大笑。
张岚的独舞“化蝶” ,家长张书华的一曲豪情奔放的“牡丹之歌”
,赢得了观
众的阵阵掌声和喝采。
爱默蕾中文学校合唱团, 曹英舞蹈学校, 亚特兰大芭蕾舞学校, 汪莹章太极武术学院, 东方之声艺术团和Perimeter Church 管弦乐团和诗歌班也参加了演出。
表演以“欢乐中国年” 开始,一曲全体老师合唱的“难忘今宵”结束, 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气氛。
校史回顾展览
校史回顾展是由张波负责。
张波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历年的校刊, 文献, 多次采访有关人员, 在李高超, 陈笑梅, 杨兴和, 吴真, 张明, 郭英廷, 李影, 游惠群的帮助下, 终于把这一张张历史资料、一幅幅历史照片按时呈现给大家。
许多历任理事会成员,校委会成员驻足在历史回顾展前,心中感慨不已,久久不愿离去。
前任校长刘信祥感慨地说“你们做了一件以往理事会,校委会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
校史回顾展只是编辑校史的第一步, 一部真正公正完整的校史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特别要感谢原理事长董京生, 他在任职期间就开始收集原始资料, 为这次办校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 张波还希望大家为编辑校史提供原始资料, 如: 校刊, 照片等(现缺校刊第20、21、30、 31、 35期)。
校庆总策划之一的胡慧星
当爱默蕾中文学校十年校庆活动拉开序幕时,作为校庆总策划之一的胡慧星,看着那一张张激动的笑脸,一篇篇历史资料、一幅幅历史照片,心中感慨不已,往事历历在目。
她深情的讲到, 1993 年,我的小儿子呱呱落地时,天真浪漫的女儿便开始了在爱默蕾中文学校漫长的寒窗苦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
声” 。
转眼已十载春秋,女儿已步入高中。
而与中文学校一快长大的儿子,也开始了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
十年是孩子们心心向学的时光,可对中文学校却意味着创业、奋斗、艰辛与收获。
十年来,我曾是家长、班长、老师、理事和副校长。
经历过家长的喜怒,班长的义务、老师的付出、理事的责任和校长的艰辛。
伴随着学校走过了风风雨雨、坎砍坷坷,更知道学校能拥有今天来之不易。
十年来,有多少人无怨无悔,辛勤耕耘,真诚奉献,才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师资阵容强大,教学管理严谨规范,教学课程多彩丰富,学生与日俱增的美国东南部最大的中文学校。
十年的成就是我们的骄傲,这功绩应该载入史册,留给未来。
这才不负广大家长的拳拳之心,历届理事会、校务会的殷殷期望。
拥有这十年的奋斗结晶、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学校的未来意味着巨大的希望!
众多的志愿者
没有众多的志愿者, 则不会有这次校庆的成功。
他们来自家长, 老师, 理事会和教务会。
只要有需要人的地方, 就有志愿者出现。
李海英负责的文化展览别具一格。
张丽老师的谜语也吸引了不少家长与学生。
王凡老师年询七十的父亲,展纸挥笔,为来宾写中文名字和“福” 字。
年仅九岁的学生刘兰特当场表演剪纸,卢中航年逾八十的母亲也不示弱。
李明嘉, 任晓燕为全校准备了充足的小吃和饮料。
那漂亮的“热烈庆祝爱默蕾中文学校成立十周年”十六个大字出自王守鹏, 校史回顾展的布置要归李高超。
台后, 灯光, 音乐有肖宇, 唐子华, 陈苑生, 王守鹏, 付红, 金晓仁, 郭英廷。
那700 多个红包是陈苑生的母亲
一个一个亲手装的, 发红包则由郭燕, 石力勤, 麦曼抒负责。
摄像洪曙光, 摄影曾谦和郭鹏。
其次还有顾益明, 李宪周, 李小卉, 赵克顺, 杨春富, 刘信祥, 杨兴和, 胡慧星等忙前忙后, 加班加点。
原南校校长姚华明说的好:“若有更多的家长参与的话, 爱默蕾中文学校将会腾飞”!
…………………………………
事在当代,功在千秋
校长 杨兴和博士
爱默蕾中文学校于一九九二年由龚晓红、赵东方发起创立,是亚特兰大第一所以教授汉语拼音和简体字为主的中文学校。
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第一任理事长是刘信祥。
十年来,中文学校共产生了13任理事长, 约60 多名理事。
自一九九六年秋季正式开始聘任学校校长, 至今已是第五任校长, 共约20 多名校务人员。
从一九九四年秋季开始, 理事会着手注册准备工作。
历经三任理事长, 从起草章程(bylaw), 讨论, 修改, 再起草, 讨论, 修改, 直到一九九五年八月正式在本州注册; 一九九六年三月国税局正式批准爱默蕾中文学校为501(c)非盈利的教育组织。
爱默蕾中文学校在历届理事会,校务会,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秉承“惜时,坚韧,创新”的精神,从几十个学生的小学校,发展成全美最大的中文学校之一。
如今已有两个分校,33个中文班,共700多学生,40多名教师,学校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模式和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文学校不仅教中文和传播中华文化, 还在凝聚华人社区、 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中文学校能有今天, 是多少人努力奋斗和奉献的结果。
借十年华诞之际, 我向你们说一声“谢谢”, 谢谢各届理事们无偿的奉献, 谢谢各位老师和校务人员的辛勤耕耘, 谢谢家长们的参与, 谢谢全体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也谢谢各个团体和个人的支持。
让我们共同祝愿爱默蕾中文学校再上一层楼!
为了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
--- 写给爱默蕾中文学校十年校庆 现任 理事长 李宪周
十年砥砺, 十年成长。
爱默蕾中文学校在风风雨雨中已走过十个春秋。
这是一个飞逝的十年,在这短暂期间, 她已发展成为拥有学生七百多名,中文班、才艺班五十多个的美国东南部最大的中文学校。
这也是一个漫长的十年, 她曾是那样弱小,又饱经动荡艰辛;是奠基者、创办人、历届理事会、校委会和广大家长 用心血和智慧,一天天扶持她长大,给了她结实的骨架、强健的体魄。
爱默蕾中文学校能有今天, 来之不易;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所有为中文学校奉献过心血、流淌汗水的人。
十年风雨,十年积淀。
过去十年的经历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它留给我们许多经验和许多智慧。
十年来爱默蕾中文学校能一次次做出正确的历史决择,能一步步成长壮大持续发展;是因为她心怀理想、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回首过去,我们陆续来到美利坚大地,落地生根。
作为华人家长、为人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认同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的血脉。
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或许也是眷眷的梦想。
为了孩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走在了一起;为了孩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不断地探寻求索;为了孩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多少家长无怨无悔,真诚奉献。
这就是爱默蕾中文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也正是这个精神和灵魂,使我们的中文学校能够日益壮大、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十年校庆标志着爱默蕾中文学校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未来,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所写的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淡却。
但是,爱默蕾中文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将长久地指引并保护我们,将长久地指引保护我们的后来者。
为什么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年
吴真老师
93年春,我拿着一本破旧的十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和一块刚从 Wal-Mart买来的小黑板蹋进了EMORY中文学校的课堂。
说是课堂实际上是学生家属宿舍顶楼的公共活动室,三室一厅,记得有间房是套间,连窗户都没有。
每间屋里倒有张大桌子,但椅子不齐全,黑板就更别提了。
第一天是用两把椅子架起来再支上那块小黑板上课的。
我当时被分派教小班,只有九个学生。
这个班原来没有自己的老师。
要等大班和中班的同学上音乐课的时候,他们的老师才能教小班。
对于我的到来。
小班家长特别高兴,连声叫好:“我们班也有老师了!”当时我信心十足,心想在国内正经也当过七年老师,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语文,算术,图画,音乐,甚至体育全都教过。
教这几个孩子没问题,费不了多大劲儿。
但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用二十几年前的经验和方法教这些生活在美国的孩子不灵了,首先他们个个活泼好动,不象国内的孩子从小受严格的纪律教育,上课坐得直直的,双手背后。
他们既爱表现自己,又爱观察别人,因此上课的时候,随便说话的多,小动作多,给别人告状的多。
原本桌子高,人小只露半个脸,有时一回头,这半张脸也不见了,原来整个人都爬到桌子底下去了。
因此每次备课的时候我都要反复地考虑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怎样合适地组织教学,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既兴奋又不疲劳。
另一个困难是孩子们对书中的许多生词象工人、农民、海狮、喜雀… , 还有暖水瓶之类的没有概念,需要用画画或英文来作解释。
当时学生手里既没有书,也没有作业练习。
每次上课我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准备详细的讲义和形式多样的练习,而且还得图文并茂。
于是,我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动摇。
我想,我应该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教中文,还是应该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学英文?可想到初来时,家长的那股高兴劲儿,又不好意思打推堂鼓,心想先教个一年半载再说吧!
一年半载过去了,我的这份工作却辞不了。
为什么呢?首先,家长对我工作的
肯定和赞扬鼓励着我。
接小班不久就有家长反应说:“吴老师,我们孩子喜欢做你出的作业。
” 暑假回来,有家长告诉我,他孩子的汉语拼音学得比国内的孩子还好;还有家长说爷爷奶奶夸奖孙子:“瞧! 你这个小洋人,普通话说得还挺标准!” 听了这些话,我很受鼓舞。
从孩子的进步、家长的赞扬中,我意识到自己在这里的价值,于是决心工作下去。
其次学校各届领导的信任和尊重支持着我。
建校初期。
学校经费不足,除教师工资和必要的教学开支外,行政人员分文不取。
他们的无私奉献奠定了我们中文学校坚如盘石的基础,也是我一直学习的榜样。
另外,我在这里的工作和在别的地方感觉不一样。
校领导的各级管理人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却总是口口声声地说:老师辛苦了。
谢谢老师,并称我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再有同学对我的爱戴感动着我。
我教过五个班一百多个学生,张张可爱的笑脸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有个小女孩每次上课见到我就抱着我的腰用她细嫩的小脸在我身上蹭蹭,表示友好。
有个同学见我读课文时把眼镜摘下,就把他奶奶的眼镜盒拿来给我用。
还有个同学每次上课都送我一瓶矿泉水,口中只有“给你!” 两个字。
每年我都能收到许多贺年卡,我离开时,他们为我开PARTY 。
我失去亲人时他们送我鲜花。
所有这一切象蜜糖一样滋润着我的心,我唯一能做到的是把对他们的感激和疼爱倾注到我的教学中去。
另外家庭的支持始终帮助着我。
我不擅长画画儿,我先生就帮我画,设计寒署假作业封面,还为学校和班级的重要活动拍照;我公公为我做了一个土制的COPY MACHINE ,我用它做了四年半的教案和作业;我女儿不论多忙都帮我登分,看到好
的作业还不时地夸奖一番。
前年我父母来美时,我还在南北校两边同时教课, 我曾想辞去一边的工作,腾出时间陪他们玩玩,她们不同意,说教中文比陪他们玩更重要。
1999年8月我获得国务院侨办授予的华文优秀教师称号,那奖状上虽然写的是我的名字,但那名字背后是中文学校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每一届理事会和校务会的领导,是你们塑造了我。
九年前在华协(NACA) 的春节酒会上,李道豫大使对我们说:“你们比我们更了解美国,你们比美国人更了解中国,希望你们能成为中美友好和互相理解的桥梁。
” 今天,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了解美国,我们要教会他们中文,使他们能了解未来的中国。
我们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担当起中美友好和相互理解的桥梁。
有首儿歌唱道:“中文学校是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
” 今天在这里我要说:“中文学校是我家,同学爱我,我爱你们大家。
” 我已为中文学校工作了十年,我希望我能再为她工作十年!
学中文使我感到自豪! 刘潺潺
我叫刘潺潺,在Duluth 高中上三年级。
前不久参加SAT 中文考试,我有幸得了满分。
我考了满分,功劳首先是老师们的。
没有他们的循循善诱和敬业精神,我是不会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
我是从中文学校开办的第一天就入学了,一直到2002年12月,其间很多老师
给我教过课,但我要特别感谢赵东方老
师、周美林老师和周启盈老师。
赵老师用拼音把我扶进学习中文的门槛;周美林老师把我带进中文美好的世界;周启盈老师让我认识到学习中文的甘苦和掌握中文的作用。
我其次要感谢我的父母。
妈妈是中文学校最早的创办人之一;爸爸做过中文学校的校长和理事长。
他们的不辞辛苦和他们偶尔的横眉竖眼给我学习中文提供了动力。
我还要感谢我的大大小小的同学。
我们在一起学中文,用中英文谈天说地,结成了友谊,也互相竞争。
我的小妹妹刘莎莎也为我学中文制造了一点压力。
她生在这里,学习中文比我要难一点。
她在学,我没有理由不学;我还要学到能教她写中文。
看到她写中文作业时眼泪往下掉,我想我小时候肯定也是这样。
我最后要对所有的老师们、家长们和同学们讲:我可以讲中文、写中文,我很骄傲!我可以用中文给我在国内的奶奶和叔叔发电子邮件,我很自豪。
我前年夏天回去到一个中学听课,要是老师不讲,没有人知道我是从美国回来的,我很高兴。
学习中文,难!在美国学习中文,更难!在美国利用周末学习中文,难上加难!但是,学中文就象爬山;爬的时候很累,上到山上,你就看得远;你就觉得只有苦一点才能体会到甜。
我喜欢中文
Tauxe珍妮
我从小开始对中文有兴趣。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芳芳。
芳芳教我写”猫”和”狗”, 虽然我经常写颠倒。
七年级的时候, 芳芳的妈妈在中文学校教一年级, 我就开始到中文学校。
六年来, 我每个星期天去中文学校, 我喜欢各种语言, 但最喜欢中文。
我很幸运, 我有一个中国人教我。
今年夏天, 芳芳和我要去北京旅游, 学习中文。
我很遗憾我不能在秋天回到中文学校, 因为我要上大学了。
但是, 我很幸运。
我在中文学校这么多年, 我计划在大学上中文课。
编排三句半的启示
北校教务长:陈苑生博士
承蒙大家厚爱,小节目《三句半:说说咱的新鲜事》在爱默蕾中文学校“十年校庆暨新春佳节庆祝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作为家长和主要的编导,欣喜之余,最令我感慨的是: 中文教育一定要寓教于乐,方式对头,事半功倍。
准备编这个三句半是在校庆会前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
因为时间很紧,我们选择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肖帆帆(10岁),肖大圣(8岁)和北校一年级李海英老师的两个孩子林之恺(9岁)和林之涵(7岁)来表演。
选这四个孩子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中文基础多么好,完全是因为林家兄妹每天放学后来我家,四个孩子天天在一起,我母亲可以帮助他们排练,非常方便。
初稿编好后,念给四个孩子听,他们大概只懂了一半。
不过琅琅上口的韵律和贴近生活的内容让他们很感兴趣。
我们意识到这是让他们学中文的一个好方式。
于是提出两点要求:1。
每个人都要会背全部台词,而不只是自己的那一部分。
2。
每个人都要搞懂台词的内容,这样表演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出乎意料的是达到这两点要求毫不费力!孩子们的排练热情十分高涨。
台词定稿的第二天,我女儿肖帆帆就宣布她已经全部背下来了。
天哪,平时让她背比这短得多的中文课文绝没有这么轻松!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四个孩子都在院子里玩得正欢。
我说,“孩儿们:进屋来给我演一遍,看看你们练得怎样了”。
四个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喊,“Yeah ”,然后分秒不误地跑了进来。
我很难想象,如果我喊的是:“孩儿们,快进来把第五课读一遍给我听”也会有一样的反应。
还有一次我带着四个小孩去餐馆吃饭,吃着吃着,他们就念开了“包子饺子中国菜,其实沙拉也不赖,汉堡热狗和Pizza, 我最爱。
”不光说完这段,还一直把全部台词都说完,惹得旁边吃饭的老美不解其意却笑脸盈盈地看着他们。
我同样很难想象,这样的自觉性会出现在我那平时里老师让念两遍生字就绝不念三遍的儿子肖大圣身上。
更有一次在家庭的春节聚会上,林之涵看着父母和朋友们打麻将,她爸爸林放刚‘糊’了一把,收来‘赌资’,她随口来一句:“发财致富千条路”,把一屋大人们逗坏了,都纳闷儿这小孩哪儿来的词儿。
林之恺在演出前三天发高烧,烧退后腿疼得站不起来,连着几天都没能上学。
可是问他还能不能上台,他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表演那天他只好坐在椅子上。
很难想象要是一般的中文课,他会像这样一次不肯拉下。
总而言之,通过演出, 这些孩子不仅学了很多新词汇,了解了更多父母们当年‘东风吹,战鼓擂’‘抓革命,促生产’
的生活背景,还改掉了不少南腔北调,说出了字正腔圆的中文。
寓中文教育于这样的形式中,孩子爱学,大人轻松。
我们建议家长老师们都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排一些有乐趣的小节目。
除了中文课的正餐,来点这样有滋有味的小菜,事半功倍。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愿我们的节目除了为大家带来笑声,也为孩子的中文教育带来有益的启发。
应很多家长和观众的要求,现将《三句半》的台词附于此。
三句半:说说咱的新鲜事
作者:陈苑生
东风吹,战鼓擂, 中文学校大聚会,
说说咱这儿的新鲜事儿, 吹一吹。
好事坏事都得说, 说了别往心里搁, 只当笑话听个乐, 真啰嗦。
股票市场大滑坡, 叔叔大爷愁工作, 发财致富千条路, 再琢磨。
抓了革命促生产, 生了老二生老三, 革命事业接班人, 一大串。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中国百姓喜洋洋, 奥运世博全担当, 特别忙。
叔叔回国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