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3)【含详解】
地理必修三主观题训练
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区域地理位置的确定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结合图中信息可具体分析如下:(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滇、黔两省的能源储藏量占我国南方地区总量的80%左右,其中云南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滇、黔、桂三省(区)GDP的总和仅为广东的一半。
材料二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可形成我国西电东送南部主要通道。
材料三:珠江水系图(1)图中A地区是我国内河航运发达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2)图中B省区是我国也发展潜力较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云南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并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
•(1)A地处珠三角,•(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地势平坦)水流平稳;•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客货流量大;•河网密集,无结冰期,全年通航。
•(2)光、热、水资源充足且配合较好,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丘陵地形利于发展多种经营;•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生物品种多样;•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临近工业基地和港口,为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人教版湖南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湖南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深圳河发源于牛尾岭,在深圳湾入海,是深圳和香港的界河。
其干流中下游地势低平,因河底低于海平面导致潮流可上溯,排水不畅易引发洪涝。
研究发现河道淤积是洪涝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圳河河道的冲淤变化受潮流涨落和径流变化的共同影响。
2018年12月深圳市对部分河道进行了清淤。
2019年12月研究人员发现河道回淤明显。
图1为深圳河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示意图,图2为回淤期间三类沙源对总淤积量的贡献率统计图。
(1)指出2019年深圳河回淤期间淤积沙主要来源的变化。
(2)深圳河汛期中下游淤积量大,分析其原因。
(3)清淤后枯水期潮流的涨落加剧了河道淤积,请说明其过程。
(4)结合材料信息,说明深圳市为防治深圳河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2~6月前以潮流来沙为主,6~11月主要以上游地表来沙为主。
(2)汛期(以上游地表来沙为主),上游降水多且强度大,雨水和地表径流侵蚀能力强,导致河流含沙量高;河流流量大,对泥沙搬运能力强;深圳河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且受潮流顶托,导致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
(3)清淤后,河床降低,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涨潮时,潮流从海洋带来更多的泥沙,上溯到河流中下游地区;退潮时,潮流流速减慢,利于泥沙在河道中淤积。
(4)上游地区加强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中下游河道定期清淤;修整河道,加高堤坝;下游河口建拦沙坝,减少潮流来沙;利用下游湿地,建设滞洪区;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港深协调,共同防治洪涝灾害。
【解答】(1)据回淤期间三类沙源对总淤积量的贡献率统计图可得,2019年深圳河回淤期间,其中2~6月前以潮流来沙为主,6~11月主要以上游地表来沙为主。
(2)由材料信息可得,深圳河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上游地区由于降水多且强度大,雨水和地表径流侵蚀能力强,导致河流含沙量高;河流流量大,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强;深圳河中下游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流速慢,且受潮流的顶托,导致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训练50道主观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训练50道主观题第01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在0℃以上的相对于农作物的低温而形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在0℃以下造成冻害等两大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1954年~2008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
(4分)(2)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6分)(3)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
(6分)【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2分),且南方多于北方(2分)。
(2)建立预警机制(2分);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2分);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2分)等。
(3)原因: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
(3分)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
(3分)第02题: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195l~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7分)(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8分)【答案】(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2分)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5分)(2)春季和秋季(4分)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4分)。
第03题:目前,频发的沙尘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读中国沙尘天气日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根据图中所示,大致归纳出我国沙尘天气的分布规律。
(2分)(2)根据灾害的类型划分,沙尘暴属于灾害,与沙尘暴相关的自然灾害是。
(2分)(3)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简要描述一下沙尘暴。
(2分)(4)如果当地出现了沙尘暴,你该提醒家人要注意什么?(2分)(5)与广东省相比较,沙尘暴对山东省的影响(大,小),为什么?(2分)【答案】(1)南方少北方多,西北最多(主要分布在北方)(2分)(2)气象(1分)干旱等(1分)(3)出现大风、沙尘(能见度降低)、降温等(2分)(4)注意交通安全(1分);外出要注意防风(1分)等(5)大(1分)位于北方,近沙源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稀疏等(1分)第04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主观题练习选(三)含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主观题练习选(三)含答案(一)下图是“某城市简图”,该市常年盛行西北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①代表的功能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6分)(2)a、b、c、d四区域哪一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说明其原因。
(8分)(3)近年来,该市发现了一大型铁矿,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指出最合适的选址,并阐述理由。
(10分)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②功能区位于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①功能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占地面积大,应为住宅区。
第(2)题,据图分析,c区域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城市河流上游,污染小,环境优美,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第(3)题,该城市常年盛行西北风,丁位于城市东南方向,为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市区污染小;靠近河流下游,取水方便,且对城市水源污染小;靠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靠近原有工业区,基础设施好。
答案:(1)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
(6分)(2)c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城市河流上游,污染小;环境优美。
(8分)(3)丁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市区污染小;河流下游,取水方便;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靠近原有工业区,基础设施好等。
(10分)(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丑柑,学名“不知火”,由日本农水省杂交育成,于2000年引入四川省蒲江县种植,2016年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26万吨。
丑柑10月上旬开始着色,12月上旬完全着色,次年2~3月成熟(属晚熟品种)。
丑柑易剥皮,无核,肉质柔软多汁、脆嫩,果汁糖度在13%以上,果肉富含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其种植要求为土层深厚肥沃、水源条件较好。
近年来,蒲江县丑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比重明显上升。
下图为蒲江县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说明浦江县发展丑柑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6分)(2)分析浦江县引进柑橘品种时,选择丑柑的主要原因。
(8分)(3)与传统的销售方式相比,请你简述电商平台销售丑柑的好处。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6)【含详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一)(2019东营模拟)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表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⑶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解析:(1)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
(2)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非常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3)亚欧大陆夏季被低压控制,冬季则被高压控制。
由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东亚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该气候区雨热同期,非常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大约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C等温线相吻合)、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一般纬度越低,林线越高;中高纬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林线高度的分布状况。
(1)描述图中林线的分布特征。
⑵分析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
⑶在林线附近多生长针叶林,试分析针叶林的生长习性。
(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推测Q地区的林线高度会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解析:(1)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时,一般从变化趋势、疏密状况、极值位置及弯曲方向等方面去考虑。
(2)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主要从地势及降水条件去分析。
(3)针叶林的生长习性主要根据林线附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去分析。
新课标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找寻新出路的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资源枯竭型城市找寻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B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找寻绿色替代能源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爱护相协调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2.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D )A.GDP肯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D.因地制宜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解析】第1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不能禁止开采矿产资源。
第2题,在合理开采利用的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新兴产业。
读云南省2013-2015年接纳风电规划表(单位:万千瓦),回答3~5题。
3.A.气候改变强风资源增多B.水电发电量大幅削减C.水能资源开发达到饱和D.居民用电量同步增长4.从水电、风电最佳搭配来看,接纳风电发电量最多的季节是( D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5.云南省实施风水互补,比之于水火互补,有助于( C )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B.解决枯水季节水能不足C.降低成本爱护环境D.解决枯水年份水能不足【解析】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接纳风电主要是弥补水电的不足,故2013-2015年风电快速增长主要是水力发电量大幅削减。
气候改变短时间内不会对风能产生较大影响,云南水能资源开发未达到饱和,风力发电主要是弥补水电的不足,故无法推断居民用电量是否同步增长。
第4题,风力发电量最多的季节应当是水力发电量最少的季节。
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5)【含详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一)(2019·天津调研)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写出大青山顶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站在大青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
解析:(1)结合铁路桥与公路桥之间的图上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由于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
(2)小桥至古庙一段路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
(3)结合图示中的指向标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
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
答案:(1)1 000~1 200 m之间。
250~350 m之间。
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2)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3)地势北高南低。
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位于巴西东北部赤道附近的伦索伊斯国家公园,白色的沙丘连绵起伏。
每年1-6月为湿季,湿季结束时,沙丘间便会出现数以千计的湖泊,形成沙湖连缀的奇景。
在干季(7-12月),持续不断的东北风最远能使沙丘从海岸边向内陆延伸50 km,沙粒极细,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
此区域内两条大河从东西两面将“床单”揽入怀中。
下图为巴西轮廓图及伦索伊斯国家公园景观图。
(1)判定伦索伊斯国家公园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并阐述理由。
(2)从沙源和动力两方面分析沙丘的形成过程。
(3)简述沙丘间湖泊的形成原因。
解析:(1)依据图中信息可知,伦索伊斯国家公园处于热带地区,每年1-6月为湿季,7-12月为干季,说明当地干湿季分明,因此为热带草原气候。
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1)【含详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一)(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
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
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
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与图a比较,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解析:(1)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
(2)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
(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高考地理二轮:主观题选练(三)及解析
2019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主观题选练(三)及解析1、(2018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四川省合江县荔枝主产地位于长江、赤水、习水沿岸河谷地带,合江是我国分布纬度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质最优、市场价格最高的荔枝产区。
荔枝口味鲜美,但果实不耐储藏。
荔枝生长喜温暖,对温度的要求是年均温18~26 ℃,不耐冰雪霜冻。
极端低温若低于-2 ℃,来年基本绝收。
据近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合江县年平均气温为18.1 ℃,极端高温为43.4 ℃,极端低温为-2.2 ℃,平均有霜期仅6天,大约每三年有一年是完全无霜的。
下图示意我国荔枝主要分布区。
(1)分析合江县适宜荔枝生长的热量条件的成因。
(2)从气候条件分析合江荔枝产量波动大、品质优、价格高的原因。
(3)当地农民常用绿肥、田间杂草、作物茎秆等覆盖于荔枝树下,说明该做法对荔枝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答案(1)四川盆地受山地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河谷地区地势低,水域面积大,对大气增温作用显著。
(2)合江纬度较高,低温冻害天气比岭南地区多,荔枝不耐寒,因此产量波动大;分布纬度高,气温低,生长周期长,品质优;成熟期晚,与其他产地上市时间错开,价格高。
(3)夏季可减少阳光强烈直射地面,降低土温,冬季可减少地面热量损失,起到保暖作用;既能增加降水下渗,又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防旱保湿;可减少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肥力。
解析第(1)题,答题的切入点:合江县纬度偏高,但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荔枝生长。
进而从山地阻挡冬季风、地势低和水体调节等角度分析合江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
第(2)题,分别说明“产量波动大”“品质优”“价格高”的原因,注意提取、整合图文中的有效信息。
第(3)题,结合所学原理,分别分析“覆盖”对温度、水分和肥力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即可得出结论。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示意图。
城市综合体是集居住、办公、餐饮、文娱为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
人教版地理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
人教版地理高考仿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地区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A. 黑龙江省B. 广东省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 辽宁省2、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黄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B.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C. 淮河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D. 海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3、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跨寒、温、热三带B. 我国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C. 我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D. 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水量季节变化大4、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气候复杂多样B. 季风气候显著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D.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5、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下比在大陆下更厚。
B、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处于液态。
C、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D、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因素D、人口密度7、题目:以下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B.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不足C. 我国东部地区以山地为主,矿产资源丰富D.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森林资源丰富8、题目:以下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B. 我国南方地区经济总量最大,北方地区经济总量最小C.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D.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发展差距逐年缩小9、下列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全球变暖只会导致海平面上升B. 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有害的C. 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D.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10、下列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B. 中国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C. 中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D. 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越南等国家陆上相邻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A. 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形成雨影效应。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如图是云南省元阳县麻栗寨河沿岸水稻梯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该地发展水稻种植业,主要是改造了()A: 光照B: 热量C: 土壤D: 地形(2)有关该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受市场的规模影响大B: 商品率高C: 机械化水平较低D: 属于现代混合农业(3)该农业生产最容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 土壤盐碱化B: 荒漠化C: 生物多样性减少D: 水土流失【答案】DCD【解答】(1)种植业适宜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发展,图中的水稻梯田景观,改造了地形条件,使土地便于耕作,D对。
修建梯田,不能改造热量、土壤、种子,ABC错。
故选D。
(2)由题可知,梯田农业种植面积小,农田分散规模小,难以机械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精耕细作,但产量低,商品率低,故ABD错误。
故选C。
(3)A.在降水多的地区不会发生土壤盐碱化问题,故A错误;B.南方山区水土流失,可能导致岩石裸露,出现石漠化现象,不是荒漠化,故B错误;C.读图,该农业生产会破坏植被,但改造过程中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种植了其它作物,不是单一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不一定减少,故C错误;D.图示区域位于云南,降水多。
在坡地修建梯田,容易破坏植被,在坡度大的地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故D正确。
故选D。
第2题.潜蚀是指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侵蚀作用。
陷穴属于潜蚀地貌的一种,它的形成与地层、地形以及植被等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示意云南元谋干热河谷陷穴发育演化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正确表示陷穴发育演化过程的是()A: a-b-c-dB: b-d-a-cC: c-a-d-bD: d-c-b-a(2)元谋干热河谷中利于陷穴地貌发育的条件是()①湿热的气候条件②土壤透水性较强③地层构造节理发育④沟底多隆起的地形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D【解答】(1)由材料可知,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对应b 图;流水向着地下沟谷集中,并侵蚀沟谷使其增大延伸,对应d图;流水侵蚀沟谷形成地下河流,对应a图;地下河流对岩层加大侵蚀,上部岩体被侵蚀搬运走,地下河流出露地表,对应c图。
人教版广东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广东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盆山系统是由山地和盆地组合而成的一种典型地貌。
3400万年前,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是曾经相连的内陆盆地,之后阿尔金山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该古盆地一分为二。
受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干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形成了多种矿床(化石燃料、金属矿、盐湖及盐类矿床),且储量丰富。
下图示意阿尔金山与古盆地的演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山前盆地沉积特征可以恢复盆地沉积环境,追溯沉积物源,进而反推造山带隆升的历史。
阿尔金山快速隆升期的沉积物主要特点是()A: 单位时间沉积层厚度小B: 碎屑物分选差C: 沉积物形成的时间新D: 沉积物中多化石(2)阿尔金山的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河流、湖泊影响比较明显的是()①盐湖减少②补给增多③流域面积减小④河流流向变化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柴达木盆地形成多种矿床(化石燃料、金属矿、盐湖及盐类矿床)的主要原因是()A: 海陆变迁,自然环境变化大B: 地处中纬,水热条件比较好C: 生态环境脆弱,人类影响少D: 反复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强烈【答案】BDA【解答】(1)由图文信息可得,山脉快速隆升时期,沉积速率变大,沉积物源变近,沉积物分选性差和磨圆性变差。
故选B。
(2)阿尔金山隆升对河流、湖泊的影响,主要从对气候、河流的流向的影响进行分析。
盆地封闭性增强,大气降水补给减少,河流向盆地内部汇聚,且蒸发能力较强,流域面积减少,③正确;柴达木盆地西北侧地势抬升,阻隔了柴达木盆地向西北流出的河流,河流流向发生改变,④正确。
故选D。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海水消退,柴达木盆地隆起为陆地。
受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干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形成了多种矿床(化石燃料、金属矿、盐湖及盐类矿床)。
故选A。
第2题.博鳌论坛2015年会期间,我国发布一带一路路线图,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延伸至欧洲南部沿海。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林下养鸡是利用树林下的场地放养土鸡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图)。
山东济南某乡村曾大力发展果树林下规模养鸡,但近年来该模式逐渐遇冷。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笼舍圈养相比,林下养鸡()A: 饲料成本较高B: 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较高C: 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D: 受天敌影响较大(2)该地果林下养鸡模式遇冷,主要原因是()A: 管理难度大B: 市场需求小C: 土地租金高D: 环境污染大【答案】DA【解答】(1)林下养鸡通过以林下虫、草等为食,再补充人工饲料,可降低饲料成本,A错误;笼舍圈养的养殖密度大,集约化程度更高,B错误;露天放养受冻害、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也受黄鼠狼、蛇、鹰等天敌影响较大,C错误,D正确。
故选D。
(2)由于露天放养,且受自然灾害和天敌影响大,加之鸡群常飞上树枝啄食果实,果树和养鸡的多种经营同时进行,这些都使得该模式管理难度大,人力成本较高,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逐渐遇冷,A正确;生态放养的土鸡倍受市场欢迎,B错误;林下养鸡使用原有林下土地,并不会大量增加土地租金,C错误;材料中说明林下养鸡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对环境污染小,且鸡粪还可堆肥还林,对环境不会产生较大影响,D错误。
故选A。
第2题.80岁及以上老人一般称为高人口,我国高龄人口数量分布东多西少。
形成该分布特点的决定因素是()A: 环境差异B: 人口迁移C: 经济发展水平D: 人口基数【答案】D【解答】环境差异决定了我国人口的总体分布特点,但不是高龄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A错误;目前的人口迁移中,15~64周岁的人口占多数,高龄人口迁移少,所以人口迁移不是造成高龄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B错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吸引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主因,但高龄老人不是迁移主体,C错误;东部地区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所以高龄老人数量东部多于西部,D正确。
故选D。
第3题.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中下游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
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
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沙物质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
下图示意柽柳灌丛沙丘剖面。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区域中,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A: 绿洲边缘B: 砾石海滩C: 高山灌丛带D: 泥沙淤积的河床(2)柽柳常发育成灌丛沙丘,主要由于其()A: 根系发达B: 喜光照C: 植株矮小D: 耐盐碱(3)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A: 土地沙漠化加剧B: 地下水资源增加C: 风蚀作用增强D: 植被覆盖率降低【答案】AAB【解答】(1)由材料可知,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
所以灌丛沙丘的形成,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分析选项可知,绿洲边缘有灌丛生长且最符合灌丛沙丘发育条件,A符合题意。
故选A。
(2)由材料可知,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柽柳常发育成灌丛沙丘,主要由于其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固沙能力强,A符合题意。
故选A。
(3)由材料可知,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
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地下水,因此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地下水资源的增加,B符合题意;土地沙漠化加剧、风蚀作用增强和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灌丛沙丘衰败退化,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解答题第2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50多年来,长江入海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
图3是图2中AB横断面0米以下等深线变化统计图。
材料二:辽河三角洲素有北国江南之称,单季粳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6%,水稻插秧机械化水平达55.3%,产量占全国50%以上,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产量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10多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梯田是山区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条状台阶式田地。
陕南汉水谷地和陕北黄土高原都有大面积梯田分布,但两地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差异。
(1)分析黄土高原发展梯田农业的主要原因。
(2)说出凤堰梯田农业生产的特点(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并分析原因。
(3)分析黄土高原梯田农业春季常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原因。
解析:(1)黄土高原修筑梯田的原因一方面具体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另一方面应分析梯田农业相比坡耕地的优点。
(2)由景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可知,凤堰梯田的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应为水稻;凤堰梯田地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作物熟制应为一年两熟。
(3)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
答案:(1)地势起伏大(或地表崎岖),坡度陡;人多地少,(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修筑梯田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
(2)特点:耕地类型为水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原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降水充足。
(3)春季气温较低,覆盖地膜有利于保温;有利于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春季多大风天气,覆盖地膜有利于减小风力侵蚀。
(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潜在蒸散发量表示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可能达到的
最大蒸散量(包括土壤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潜在蒸散发量的大小主要受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潜在蒸散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可以估算区域干湿状况、作物需水量,进而为水资源合理规划提供依据,降水量小于潜在蒸散发量时出现水量赤字;降水量大于潜在蒸散发量,且土壤蓄水良好时,则水量可能有盈余。
下图示意厄瓜多尔潜在蒸散发量分布。
(1)描述厄瓜多尔潜在蒸散发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2)分析处于山间盆地的甲地潜在蒸散发量较大的原因。
(3)指出在种植同类农作物的情况下,乙、丙两地农业灌溉水量较大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1)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要先整体后局部。
(2)读材料可知,潜在蒸散发量的大小主要受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甲、乙两地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的大小即可。
答案:(1)沿安第斯山脉两侧呈带状分布,西部沿海地区、东北部地区及山脉内部的河谷盆地地区相对较大,山顶地区及两侧山坡相对较小。
(2)甲地地处山间盆地地带,受地形阻挡,降水较少,大气湿度小;纬度较低,海拔相对较低,气温高,且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蒸发较强。
(3)丙地。
丙地地处西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缺少水汽抬升条件,降水较少;受沿海寒流及离岸信风的影响,降水少;潜在蒸散发量较大,降水量小于潜在蒸散发量,出现水量赤字,土壤湿度较小,农业灌溉水量较大。
(三)(2019·广东四大名校联考)九寨沟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
九寨沟景区旅游接待人数不断攀高,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之后,旅游订单被大量取消,当地旅游业进入“冰封期”。
分析本次地震对九寨沟旅游业的影响。
解析:地震对九寨沟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从旅游者人身安全,游客减少对旅游业的影响,地震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旅游服务业相关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等方面考虑。
答案:破坏旅游资源(自然景观),降低旅游资源价值;损毁交通、宾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影响游客的集散和接待;地震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危及游客人身安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大减,可能使从业人员大量流失;旅游品牌效应和经济带动作用降低,旅游业发展受影响。
(四)白头叶猴独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左江以南和明江以北地区,该地繁茂的亚热带植被和喀斯特地貌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各种人为原因,白头叶猴栖息地急剧减少,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白头叶猴处于灭绝边缘。
下图示意白头叶猴种群灭绝区和稀疏区的分布。
分析白头叶猴濒临灭绝的人为原因。
解析:影响生物灭绝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影响生活空间、食物来源、直接捕猎等。
图中种群灭绝区、稀疏区大多距居民点近,人类活动影响大;铁路、公路等道路的修建,侵占和割裂了白头叶猴的生活空间;人类不合理开垦、过度樵采及交通道路的修建,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环境恶化、食物减少;当地居民滥捕猎杀,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下降。
答案:居民点与道路(铁路、公路)的修建,侵占和割裂了白头叶猴的生活空间;不合理开垦、过度樵采以及交通道路的修建,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环境恶化、食物减少;当地居民滥捕猎杀,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下降。
(五)(2019·郴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
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 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
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分析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成活率较低的原因。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降低的原因。
解析:(1)可从两地距离、环境差异与种植技术角度分析。
(2)“荒山秃岭”说明当地土层薄,图示高床利于根系发育,雨季便于排水。
(3)可从湿度、土层角度分析。
(4)材料提及“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小气候得以改善”,则围绕植被覆盖率分析即可。
答案:(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外来树木,难以适应当地环境;种植技术落后。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3)南坡为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雨水冲刷严重,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削弱冬春季风势力,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霜冻的概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