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执业西药师复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合集下载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指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定量指标,常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
1.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衡量药物在口服后被吸收到循环系统的百分比,是评价给药途径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2. 血浆最高浓度(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Cmax):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浓度,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

3. 血浆最低浓度(trough plasma concentration,Cmin):药物在给药间隔期内达到的最低浓度,用于评价维持药物疗效的药物剂量。

4. 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life,t1/2):药物在体内降解或排除的速度所需的时间,衡量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速度。

5. 消除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K):衡量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率,通常与血浆半衰期相关。

6. 清除率(clearance):衡量单位时间内从体内完全清除药物的能力,常用于调整药物剂量。

这些参数对于优化药物给药方案、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及设计药物动力学模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通过体内、体外实验以及药物浓度的测定来获得。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各种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药物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口服、注射等)进入体内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a)等参数来描述。

二、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程度和速度。

药物的分布受到药物的离子性、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分布参数包括分布容积(Vd)等。

三、代谢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酶或细胞介导的生化反应所发生的改变。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

药物代谢参数包括代谢速率常数(km)、清除率(CL)等。

四、排泄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被排出的过程,通常通过肾脏、肝脏、
肠道等途径。

排泄速率和途径也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排泄参数包括排泄速率常数(ke)、排泄半衰期(T1/2e)等。

综上所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效果具有
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掌握和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临
床医生更好地制定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
生率。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综合考
虑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参数,全面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确
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一、吸收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二、分布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

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三、消除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

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

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1).表观分布容积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

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

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ug/mL或者mg/L来表示。

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

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

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

(6).血浆生物半衰期通常指药物消除的半衰期,即体内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做高浓度(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常以符号t1/2表示。

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活排泄快的药物,其半衰期较短,而代谢慢或排泄慢的药物,半衰期较长。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1).表观分布容积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

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

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max表示,单位以ug/mL或者mg/L来表示。

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

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

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

(6).血浆生物半衰期通常指药物消除的半衰期,即体内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做高浓度(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常以符号t1/2表示。

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活排泄快的药物,其半衰期较短,而代谢慢或排泄慢的药物,半衰期较长。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适当的给药间隔时间(或每日的给药次数),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蓄积中毒。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1).表观分布容积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

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

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ug/mL或者mg/L来表示。

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

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

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

(6).血浆生物半衰期通常指药物消除的半衰期,即体内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做高浓度(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常以符号t1/2表示。

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活排泄快的药物,其半衰期较短,而代谢慢或排泄慢的药物,半衰期较长。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传递、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参数,他们是用来衡量药物作用效果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把握病人药物治疗方案。

药代动力学参数主要有六种:入髓率(F),半衰期(T1/2),清除率(CL),平衡分布容积(Vd),多次剂量公式K,最大血药浓度(Cmax)。

入髓率(F):药物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的比例。

入髓率是衡量药物是否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的重要参数,它的值越大,表明药物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的可能性越大。

高入髓率的药物往往更容易有较好的疗效。

半衰期(T1/2):衡量药物真正从生物体中消失的时间长短,半衰期越短,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越短,就更容易实现“短效能”。

清除率(CL):衡量一天内药物从体内通过排泄所被清除的速度。

清除率与药物的性质直接关联,它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滞留时间,清除率越快,滞留时间越短,则药物血药量也越低。

平衡分布容积(Vd):是指一种药物在组织与细胞内的平衡态的浓度,它反映的是一种药物的可及性,如果一种药物的Vd值高,说明它的可及性较好,该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内有效,能够发挥药效,达到治疗效果。

多次剂量公式K:是描述药物在某一时间和某一体重的平衡浓度和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参数。

它代表了一种药物在不断服药的情况下,血药浓度的稳定性,多次剂量公式K的值越小,表示每次新药物的剂量越大,总的血药浓度就越稳定。

最大血药浓度(Cmax):血药浓度的最大值,反映的是药物在服用后在肝脏的代谢水平,服药前后两次血药浓度最大值的差异,可以代表药物的滞留时间,Cmax是药物产生药理作用的标志,影响疗效。

以上这些药代动力学参数,共同反映了药物在人体内的传递、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是医生衡量药物作用效果的重要参考素。

使用这些参数,可以有效地把握病人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治疗结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8.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等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曲线先呈锯齿状上升,继而趋于平稳,不会持续无限上升,在5~6个半衰期接近稳态血药浓度。到达稳态的时间与药物半衰期有关。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1.以白蛋白为主。
2.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暂时)。
3.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具有饱和性,达饱和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可使游离药物浓度迅速增加,引起毒性反应。
4.竞争性抑制现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较低,而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有限,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个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其中一种或两种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理作用增强或中毒。
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分类
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由于药物的广泛作用引起,单用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长期或大量应用时,药理作用过强引起的伤害性反应(可避免);
急性毒性反应:可测LD50;
慢性毒性反应(蓄积中毒):长期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反应:致畸、致癌、致细胞突变作用;长期应用应用引起胎儿畸形、组织恶变和细胞突变。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1.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峰浓度:为血药浓度的峰值;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3.达峰时间:为达到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与吸收和消除速率有关。
7.效能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表示,也称效能。
8.半数有效量ED50对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通常包括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血药浓度峰值(Cmax)、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药物半衰期(Half-life)、总体清除率(Clearance)、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等。

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后药物浓度的比较。

2. 血药浓度峰值(Cmax):指药物在给药后血浆或血清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Cmax的高低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经历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3.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总体曝露程度的参数,表示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UC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

4. 药物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来估计药物的消除速度。

5. 总体清除率(Clearance):指药物从体内完全清除的速度。

体内清除药物的总速率等于药物的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平均浓度。

所以清除率可以用来估计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6. 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计算方法是将药物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初始浓度。

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此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其他参数,如药物清除率(Drug Clearance)、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以及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在药物治疗中确定剂量、调整给药方案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物动力学重要参数

药物动力学重要参数

药物动力学重要参数
1.吸收速率常数(ka):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即
吸收速度与体内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

用来衡量药物吸收速度的快慢。

2.消除速率常数(K):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度与体内药量
之间的比例常数。

K值的大小可用来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3.吸收分数(F):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
内给药F=1,表示药物全部进入体循环;其他给药途径F<1,用来衡量
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又称生物利用度:
4.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
的总体积。

可用其来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性。

5.生物半衰期(t1/2):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与K
之间的关系为t1/2=0.693/K.用于衡量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3.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的残存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 长数致敏病人出现的异常免疫反应(与剂量和药理作用无关)。
6.继发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7.特异质反应 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
4.竞争性抑制现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较低,而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有限,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个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其中一种或两种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理作用增强或中毒。
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分类
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7.效能 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表示,也称效能。
8.半数有效量ED50 对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它是评定药物毒性的参数。
10.治疗指数 (theraputic index)LD50/ED50,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11.安全范围 (safety margin)LD5/ED95。
4.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确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长短。
5.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容积血液中的某药全部清除干净,是清除能力总和,用L/h为单位表示。是反映药物消除的指标。
6.生物利用度:指吸收进入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是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
7.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意义为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
8.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等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曲线先呈锯齿状上升,继而趋于平稳,不会持续无限上升,在5~6个半衰期接近稳态血药浓度。到达稳态的时间与药物半衰期有关。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药物代谢动⼒学重要参数⼀、消除半衰期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按⼀级动⼒学消除的药物的t1/2计算:K e为⼀级消除动⼒学的消除速率常数,可见按⼀级动⼒学消除的药物,t1/2为⼀个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K e值⼤⼩。

根据t1/2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般来说,半衰期长,给药间隔时间长;t1/2短,给药间隔时间短。

通常给药间隔时间约为⼀个t1/2。

按⼀级动⼒学消除的药物经过⼀个t1/2后,体内尚存50%,经过2个t1/2后,尚存25%,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消除约97%,也就是说,约经5个t1/2,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

若按固定剂量、固定间隔时间给药,或恒速静脉滴注,约经4~5个t1/2基本达到稳态⾎药浓度。

故根据t1/2可以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浆药物浓度的时间和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所需要的时间。

按零级动⼒学消除的药物的t1/2计算:上式表明,零级动⼒学的⾎浆消除半衰期和⾎浆药物初始浓度C0成正⽐,即给药剂量越⼤,t1/2越长。

⼆、清除率清除率(c1earance, 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总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也称⾎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CL以单位时间的容积(ml/min或L/h)表⽰。

CL的计算公式为:A为体内药物总量。

在⼀级消除动⼒学时,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百分率的药物,因此CL也是⼀个恒定值,但当体内药物消除能⼒达到饱和⽽按零级动⼒学⽅式消除时,每单位时间内清除的药物量恒定不变,因⽽CL是可变的。

如果仅计算某⼀器官在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积(升或毫升)⾎浆中的药物清除,则称为该器官清除率,如肝清除率(CLH)、肾清除率(CLR)。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执业药师药理学辅导精华)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执业药师药理学辅导精华)

为了定量地描述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常借助数学的原理和⽅法来阐明。

⼀、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时量关系:⾎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发⽣变化的规律。

⽤时量曲线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样,分取⾎浆,⽤适当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法测定⾎浆中的药物浓度,以时间为横坐标、⾎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浆中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称其为⾎药浓度-时间曲线,即时量曲线。

⾎药浓度变化→反映作⽤部位药物浓度的变化→药物的效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应随时间变化。

表现:药效从显效到消失的过程,药效与时间的这种关系成为药物的时效关系。

图2—1为单次⼝服给药后⾎药浓度-时间曲线,反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映药物吸收、分布和消除之间的相互消长的关系。

曲线分为三相: 吸收分布相:曲线的上升段,药物⾃给药部位迅速吸收,迅速向组织中分布,药物吸收远⼤于消除。

平衡相:曲线的中间段,药物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相当,体内药量达到暂时的动态平衡,⾎药浓度的变化趋于平缓。

消除相:曲线的下降段,⾎药浓度迅速下降。

曲线下⾯积(AUC):时-量曲线下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所覆盖的⾯积,反映药物在⾎液中的总量。

意义: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对于同⼀受试者,AUC⼤则药物吸收程度⾼。

曲线⼜可分为三期: 潜伏期:给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时间。

反映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也与药物的消除有关。

有效期:药物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之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上的时间。

长短取决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率。

在此期中: ⾎药浓度有⼀峰值,称为峰浓度。

对于特定的药物制剂,峰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

达到峰浓度所需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其长短与吸收和消除的速率有关。

C max和Tmax的⼤⼩综合反映药物制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剂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情况。

同⼀受试者Cmax和Tmax主要与药物制剂有关。

残留期:⾎药浓度已降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直⾄完全从体内消除的时间。

长短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率。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二、分布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

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三、消除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

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

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1).表观分布容积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

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

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ug/mL或者mg/L来表示。

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

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

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

(6).血浆生物半衰期通常指药物消除的半衰期,即体内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做高浓度(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常以符号t1/2表示。

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活排泄快的药物,其半衰期较短,而代谢慢或排泄慢的药物,半衰期较长。

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物动力学参数
一、药物动力学参数
1、吸收参数
吸收指的是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血液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参数有很多,包括消化道吸收极性 (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 polarities)、口腔吸收速率 (Oral absorption rate)、吸收衰减(Absorption attenuation)等。

2、分布参数
分布参数衡量药物在体内何处及何种程度被分布。

分布参数包括血液清除率 (Blood clear rate)、脑分布参数 (Brain distribution parameters)、肝脏分布参数 (Hepatic distribution parameters)等。

3、代谢参数
代谢参数主要反映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特征及代谢速率,是评价药物副作用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代谢参数包括肝脏代谢速率(Hepatic metabolic rate)、肠道代谢速率 (Enteral metabolic rate)、肠道代谢产物 (Enteral metabolic products)等。

4、排泄参数
排泄参数衡量药物在体内的排泄特征及速率,是判断药物治疗疾病的有效性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排泄参数包括尿排泄速率 (Urine excretion rate)、肠道排泄速率 (Enteral excretion rate)、肝脏代谢产物排泄参数 (Hepatic metabolic product excretion
parameters)等。

药代主要参数

药代主要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主要参数根据时间-药物浓度曲线,采用相应的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包进行数学处理,可估算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相关的若干药代动力学参数pharmacokineticparameters,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规律和特点;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一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药峰时间Tmax是指用药以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药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药峰时间长,则表明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也往往较长图3-7;药峰时间是研究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药峰浓度Cmax又称峰值peakvalue,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见图3-9;药峰浓度与药物的临床应用密切相关,药峰浓度要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但若高出安全范围则可表现为毒性反应;二时量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timeconcentrationcurve,AUC又称曲线下面积,是指由坐标横轴与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围成的面积;它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的药物的相对累积量,也是研究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图3-11;其单位为μg/ml·h,通常采用梯形法计算,计算公式为:三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afractionofdose,F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生物利用度也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即给药量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的比值见式①:相对F是评价厂家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制剂质量不合格,生物利用度低,临床疗效肯定差;一般药典上都规定药厂生产的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距不应超过±10%;生物利用度的意义在于:①从制剂方面而言,剂量和剂型相同的药物,如果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药物,仅因批号不同,都可以使药物的晶型、颗粒大小或其他物理特性,以及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崩解和溶解度,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生明显的改变,导致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的改变见图3-12;②从机体方面而言,剂量、剂型甚至制剂都完全相同的药物,因为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应用,也可引起生物利用度的改变,使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发生改变;如空腹和饱食后给药,或肝、肾功能不全时给药,均可因生物利用度的改变,而使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发生改变;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在临床用药中应十分留意;尽管药典上规定药厂生产的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距一般不应超过±10%,但对一些治疗指数低或量效曲线陡峭的药物如苯妥英钠,地高辛等在换用其他药厂生产的制剂时,应特别注意剂量的调整;另外,口服药物时,由于首关效应也可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也应引起重视;四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dVd是指药物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量以L或L/kg为单位;是一个计算所得的理论数值,而并非指药物在体内所实际占有的体液真正容积,也不代表某个特定的生理空间,故称为表观分布容积;Vd值的大小可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它常用体内药物总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其中A为体内药物的总量,C为血药浓度;如一个70kg体重的正常人,总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30L±,细胞外液约占15L±;细胞外液中,血浆约占5L±见图3-13;所以当一个药物的Vd=5L此值与血浆容量相似时,表示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中;Vd=10~20L此值与血浆容量+细胞间液=细胞外液的容量相近时,表示药物已进入细胞外液中;Vd>40L此值>血浆容量+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的容量时,则表示药物己广泛进入到组织器官中;Vd>100时,则表示药物高度集中于某个器官内如碘集中于甲状腺或分布至大范围的特殊组织中如集中分布于骨骼或脂肪等组织中;一般来说,Vd值的大小除可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还可间接反映药物排泄的快慢和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我们还可以利用Vd值和血浆药物浓度,来推算体内药物的总量或求得为达到某血药浓度所需药物的总量;五半衰期halflife,t1/2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不同,半衰期有吸收半衰期halflifeofabsorption、分布半衰期halflifeofdistribution和消除半衰期halflifeofelimination之分;一般讲半衰期就是指消除半衰期;即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过程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因此其半衰期总是一个固定值,它不受血药浓度高低的影响,而取决于药物消除速率常数k,它们的关系为:t1/2因药而异,例如青霉素0.5h,吗啡3h,阿司匹林6h,地高辛36h,苯巴比妥5日,洋地黄毒苷9日;了解t1/2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及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除少数t1/2很短、很长的药物或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外,按t1/2设计给药间隔时间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按t1/2的长短不同可将药物分为5类:超短效,t1/2为≤1h;短效,t1/2为1~4h;中效,t1/2为4~8h;长效,t1/2为8~24h;超长效,t1/2为>24h;六清除率clearance,CL该概念来自生理学中的肌酐清除率,是药物消除速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CL是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表观分布容积Vd的药物被清除,其单位为ml/min;CL 仅表示药物从血中清除的速率,并不是被清除药物的具体量;其计算公式为:CL=Vd·k式中k为消除速率常数,Vd为表观分布容积;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主要是通过肝代谢和肾排泄而清除,因此,药物的总清除率totalclearance,CLtotal相当于肝清除率hepaticclearance,CLh和肾清除率renalclearance,CLr的总和;七多次给药的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和稳态浓度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大多数药物均需多次给药,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如每隔一个t1/2等量给药一次,则经过5~7个t1/2血药浓度可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此时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称稳态浓度steadystateconcentration,Css或称坪值plateau,见图3-14;若能将稳态浓度的波动控制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是最理想的状况;稳态浓度也是临床多次给药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药代动力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式中,D为每次用药剂量mg/kg,T为用药间隔时间,ke为消除速率常数,F为生物利用度;例如:60kg患者,每8h口服吸收苯妥英钠250mg,生物利用度为0.7,表观分布容积为0.6L/kg,血浆半衰期为20h,求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每毫升血浆中药物浓度;此例患者给药剂量为D=250mg/60kg=4.167mg/kg,则:由上述计算公式可见,Css与给药总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频率之间的关系密切;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可采用首次剂量加倍的方法一次负荷法,在药物吸收后,随即可达Css见图3-15;如抗菌药物磺胺嘧啶就采用首次剂量加倍的给药方法;2.当每日给药总量不变时,仅改变给药间隔时间,一般对Css时间及血药浓度平均值影响不大;用药次数愈多,每次用量愈少,时间-药物浓度曲线波动幅度越小;反之,用药次数愈少,每次用量愈多,时间-药物浓度曲线波动幅度越大见图3-16;3.当每日给药间隔时间不变,而增加药物剂量时,Css水平可提高,即Css的高低与每日总剂量成正比,而与用药次数无关;当每日总剂量加倍时,Css也增加一倍;反之,当每日总剂量减少一半时,Css也减少一半见图3-17;总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及特点,同时还可以通过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参数如Cmax,Tmax,Vd,t1/2,AUC等的估算,来推算给药剂量和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

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参数用于描述这些过程,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1. 吸收(Absorption):-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表示药物经过给定途径(通常是口服)后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的程度。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即吸收到循环系统的药物量与总给药量的比例。

2. 分布(Distribution):-体积分布(V olume of Distribution,Vd):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度,是总体内药物量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比值。

大的Vd 可能表示药物更多地分布在组织中,而不是血液中。

3. 代谢(Metabolism):-代谢半衰期(Metabolic Half-life,t1/2):描述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速度。

代谢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4. 排泄(Excretion):-清除率(Clearance,Cl):表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药物的速率。

清除率与药物浓度的降低成正比。

5. 浓度(Concentration):-峰浓度(Cmax):血浆或组织中药物浓度的最高点,通常在给药后的某个时间点达到。

-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MEC):血浆中药物浓度降至此水平时,药物开始产生治疗效果。

-有效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药物在体内维持治疗效果所需的浓度范围。

这些参数对于制定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案、确定剂量和给药频率等方面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因此这些参数在具体药物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医生和药物研究人员在制定用药方案时通常会考虑这些参数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能够达到安全和有效的水平。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二、分布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

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三、消除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

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

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二、分布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三、消除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 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部位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吸收过程扩散被动扩散: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无特异性;无饱和性;药物分子必须具备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大部分化学药物是通过被动扩散途径吸收的;膜孔扩散:分子量小于100的物质;易化扩散:需转运载体的参加,有饱和性和特异性;但需要一定的浓度梯度;如细胞摄入葡萄糖、、小肠吸收VB12 ;转运主动转运: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无关;有结构特异性机体所必需的营养分子如氨基酸,可作为药物转运的载体、有饱和性;毋须具备一定的脂水分配系数;是耗能过程;离子对转运:强解离性的化合物如磺酸盐或季铵盐与内源性物质结合成电荷中性的离子对,再以被动扩散的途径通过脂质膜;胞饮作用:脂肪、油滴、蛋白质等;细胞受体介导;首过效应:小肠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代谢肠肝循环:肝脏中的药物随胆汁分泌到胆囊,再由胆囊排到小肠,最后在小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1、水溶性水是药物转运的载体,体内的介质是水;药物在吸收部位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解度,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因此,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极性引入极性基团可增加水溶性、晶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熔点均影响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影响生物利用度;2、脂溶性细胞膜的双脂质层的结构,要求药物有一定的脂溶性才能穿透细胞膜;进得来一定的脂溶性,出得去一定的水溶性;将易解离的基团如羧基酯化;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引进脂溶性的基团或侧链,可提高药物的脂溶性,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3、离解度药物只能以分子形式通过生物膜;生物膜本身带有电荷,相吸,进得来,出不去;相斥:进不来;离子具有水合作用,药物分子体积增大,不能通过生物膜微孔;因此,离解度越大,吸收越差;离解度与药物的离解常数和吸收部位的pH有关;同一药物在不同部位的解离度不同,吸收程度不同;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解离度小,易被吸收;在肠道,弱碱性药物解离度小,是弱碱性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强酸强碱药物及离子性药物,难以吸收;但是进入细胞后也难以出来;4、分子量同系列的化合物中,分子量越小,越易被吸收;口服有效的药物的分子量一般在500以下;表面积、药物停留时间、pH影响药物的吸收;口腔:起效快,直接进入循环;舌下含片、口崩片;接触面积小,适合小剂量药物;胃:血液循环好、停留时间长,pH偏酸;适合弱酸性药物吸收;胃刺激;小肠:pH适中,表面积大,停留时间长;首过效应;大肠:表面积小;可进行药物转化直肠:血流较丰富,直接进入血液,避免胃肠道刺激和肝脏代谢;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透过毛细管,离开血液循环;借助血液的流动到达作用部位;借助浓度的差异,经被动扩散,进入组织器官中;毛细血管由脂质性物质构成,管壁上的孔隙可自由通透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血脑屏障:特殊的内皮细胞构成,没有间隙;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一般有较高的脂溶性;亲脂性:向组织分布,必须通过细胞膜;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电荷:带电分子难以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与组织或蛋白的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穿越细胞膜或血管壁,不能扩散入细胞内,也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影响分布容积、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够维持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因此调整药物分子中的非活性必须结构,可以改变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由于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结合的可逆性结合,不直接影响疗效,但是影响药代过程,因而间接地影响受体部位的药物有效浓度;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影响分布容积、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亲脂性强的药物与组织蛋白或脂肪组织的亲和力高,结合较强:起长效作用;烷基、芳环基、卤素等疏水性基团,增加与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可离解性的药物,也可通过电荷相互作用与蛋白结合;药物的立体结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手性药物的不同光学异构体具有不同血浆蛋白结合作用;利用某些组织对特定配基的选择性识别和结合作用,将药物分子与这些配基偶联,将药物分子选择性投放于特定的组织,以提高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主动靶向:如抗体导向药物;受体靶向药物被动靶向:利用组织的屏障作用,将药物包裹于或微球中,避免药物向非作用部位分布,以免代谢失活或产生毒副作用;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就是生物转化,也就是代谢;从理化性质上看,药物生物转化的结果,是使其增加极性和水溶性,以利于排泄,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从生物学性质上看,药物的代谢物的可能失去活性,也可能提高活性或产生毒性;特别是代谢的中间体,化学活性较强,可能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药物的生物转化的过程第一步,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氧化或暴露出还原或水解极性基团,如:-OH,-COOH,-SH,-NH2等;氧化作用有可能形成活性产物如环磷酰胺就是通过氧化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而发挥抗癌作用的;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第二步:极性基团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共价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这是解毒过程;药物代谢对药学性质的影响药物代谢的结果是药物的失活、活化或产生新的毒性;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由于代谢酶的个体差异,会引起药效或毒性的个体差异,造成药学性质的不可预测性由于不同药物共用同一种代谢酶,引起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代谢一般在肝脏进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化学活性较高的中间体,从而带来肝脏毒性;年龄、种属、遗传、性别等的不同,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药物对代谢酶也有诱导或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耐药性和药物相互作用;代谢机理相同的药物,合并用药时,药代动力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肾小球过滤游离状态的药物及代谢物都能被肾小球过滤;过滤速度取决于游离药物的浓度,没有结构特异性;肾小管的主动分泌:与分配系数有关,有饱和性;肾小管的重吸收:不带电荷的药物分子穿越肾小管的脂质膜,又回到血液;为被动扩散过程;与极性、电荷、解离度、脂溶性等有关;药物经胆汁排除具有极性基团,分子量较大;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由胆汁排泄;结合物水解,被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排泄途径机理相同的药物,合并用药时,药代动力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肾功能的异常会引起药物蓄积,产生毒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