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 格雷厄姆格林有何作品

合集下载

人性之光的延续者——论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父型英雄

人性之光的延续者——论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父型英雄
肯定通过忏悔 、 觉悟 走 向 救 赎 的 行 为 , 认 为 即 使 在 人 本 精 神 迷 失 的 道 德 困境 下 , 人 性 还 是 能 最 终 回 归 自我 , 而这
是 个 体 存 在 的 最 大 意 义和 价 值 。 ‘
[ 关键词] 父型英雄 ; 救赎; 行 动
[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4
2 0 1 3年第 3期 ( 总第1 3 9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LLEGE OF EDUCAT1 0N
N O.3 ,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3 9
人 性 之 光 的 延 续 者
混 乱衰颓的世界 中, 他们 的灵魂都曾经堕落过 , 但 他 们 最 终
凭 借 着 自己 的 行 动 , 凭借着 足够的信仰 , 超 越 了 自己 走 向 了 救赎 , 在 痛 苦 和 绝 望 中 延 续 了人 性 的 光 辉 。 他 们 的 生 命 最 终都获 得了神性的升华 , 他 们 父 型 英 雄 般 的 内在 也 都 获 得

威 士 忌 神 父屡 次 逃 亡 的失 败 不 是 因 为 墨 西 哥 警 察 疏 而
不 漏 的 追捕 , 更多 的成 分 是 为 了 拯 救 他 人 , 为 了 履 行 神 父 的 责 任 。 正是 逐 渐 清 醒 的认 识 使 他 明 白 了 自己 作 为 这 个 国 家 唯 一 留 下来 的神 父 的 职 责 , 他 也 为 此 感 到 无 比骄 傲 和 自豪 。 他要对 上 帝 和 自己 的信 仰 负 责 , 而 尽 职 地 履 行 职 责 超 过 一
了前 所 未 有 的超 越 。 二、 格 林 笔 下 的父 型 英 雄 ( 一) 威 士忌神父 : 使 命 和 责任 《 权利与荣耀 》 的 主 人 公 威 士 忌 神 父 从 一 开 始 就 陷 入 了

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

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

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1904- 消遣:Stamboul Train斯坦布尔列车;A Gun for Sale一支出卖的枪;Our Man in Havana 我们在哈瓦纳的人严肃:The Power and the Glory权力与荣誉;The Heart of the Matter问题的核心;The End of the Affair爱情的结局;The Quiet American;The Comedians喜剧演员;The Human Favor人的因素in full Henry Graham Greeneborn Oct. 2, 1904, Berkhamsted, Hertfordshire, Eng.died April 3, 1991, Vevey, Switz.English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playwright, and journalist whose novels treat life's moral ambigu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ettings.His father was the headmaster of Berkhamsted School, which Greene attended for some years. After running away from school, he was sent to London to a psychoanalyst in whose house he lived while under treatment. After studying at Balliol College, Oxford, Greene converted to Roman Catholicism in 1926, partly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his future wife, Vivien Dayrell-Browning, whom he married in 1927. He moved to London and worked for The Times as a copy editor from 1926 to 1930. His first published work was a book of verse, Babbling April (1925), and upon the modest success of his first novel, The Man Within (1929), he quit The Times and worked as a film critic and literary editor for The Spectator until 1940. He then traveled widely for much of the next three decades a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searching out locations for his novels in the process.Greene's first three novels are held to be of small account. He began to come into his own with a thriller, Stamboul Train (1932; also entitled Orient Express), which plays off various characters against each other as they ride a train from the English Channel to Istanbul. This was the first of a string of novels that he termed “entertainments,” works similar to thrillers in their spare, tough language and their suspenseful, swiftly moving plots, but possessing greater moral complexity and depth. Stamboul Train was also the first of Greene's many novels to be filmed (1934). It was followed by three more entertainments that were equally popular with the reading public: A Gun for Sale(1936; also entitled This Gun For Hire; filmed 1942), The Confidential Agent (1939; filmed 1945), and The Ministry of Fear(1943; filmed 1945). A fifth entertainment, TheThird Ma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novel form in 1949, was originally a screenplay for a classic film directed by Carol Reed.One of Greene's finest novels, Brighton Rock(1938; filmed 1948), shares some elements with his entertainments—the protagonist is a hunted criminal roaming the underworld of an English sea resort—but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moral attitudes of its main characters with a new degree of intensity and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this book, Greene contrasts a cheerful and warm-hearted humanist he obviously dislikes with a corrupt and violent teenage criminal whose tragic situation is intensified by a Roman Catholic upbringing. Greene's finest novel,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1940; filmed 1962), has a more directly Catholic theme: the desperate wanderings of a priest who is hunted down in rural Mexico at a time when the church is outlawed there. The weak and alcoholic priest tries to fulfill his priestly duties despite the constant threat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a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Greene worked for the Foreign Offic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was stationed for a while at Freetown, Sierra Leone, the scene of another of his best-known novel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filmed 1953). This book traces the decline of a kind-hearted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whose pity for his wife and mistress eventually leads him to commit suicide. The End of the Affair(1951; filmed 1999) is narrated by an agnostic in love with a woman who forsakes him because of a religious conviction that brings her near to sainthood.Greene's next four novels were each set in a different Third World nation on the brink of political upheaval. The protagonist of A Burnt-Out Case (1961) is a Roman Catholic architect tired of adulation who meets a tragic end in the Belgian Congo shortly before that colony reaches independence. The Quiet American (1956; filmed 1957) chronicles the doings of awell-intentioned American government agent in Vietnam in the midst of the anti-French uprising there in the early 1950s. Our Man in Havana (1958; filmed 1959) is set in Cuba just before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there, while The Comedians (1966; filmed 1967) is set in Haiti during the rule of François Duvalier. Greene's last four novels, The Honorary Consul(1973; filmed 1983), The Human Factor (1978; filmed 1979), Monsignor Quixote (1982), and The Tenth Man (1985), represent a decline from the level of his best fiction.The world Greene's characters inhabit is a fallen one, and the tone of his works emphasizes the presence of evil as a palpable force. His novels display a consistent preoccupation with sin and moral failure acted out in seedy locales characterized by danger, violence, and physical decay. Greene's chief concern is the moral and spiritual struggles withinindividuals, but the larger political and social settings of his novels give such conflicts an enhanced resonance. His early novels depict a shabby Depression-stricken Europe sliding toward fascism and war, while many of his subsequent novels are set in remote locales undergoing wars, revolutions, or other political upheavals.Despite the downbeat tone of much of his subject matter, Greene was in fact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British nove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books' unusual popularity is due partly to his production of thrillers featuring crime and intrigue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his superb gifts as a storyteller, especially his masterful selection of detail and his use of realistic dialogue in a fast-paced narrative. Throughout his career, Greene was fascinated by film, and he often emulated cinematic techniques in his writing. No other British writer of this period was as aware as Greene of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cinema.Greene published several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mong them Nineteen Stories (1947; revised as Twenty-One Stories, 1954). Among his plays are The Living Room (performed 1952) and The Potting Shed (1957). His Collected Essays appeared in 1969. A Sort of Life (1971) is a memoir to 1931, to which Ways of Escape (1980) is a sequel. A collection of his film criticism is available in Mornings in the Dark: The Graham Greene Film Reader (1993).Additional ReadingNorman Sherry, The Life of Graham Greene, 3 vol. (1989–2004), is a thorough biography. A.A. DeVitis, Graham Greene, rev. ed. (1986),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author and his career. Cedric Watts, A Preface to Greene(1997), provide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格雷厄姆 格林的主要著作

格雷厄姆 格林的主要著作
该小说的背景是美国全面侵入之前的越南,当时的越南已在胡志明的 领导下,结束了越南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和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年来的外国殖民统治,成 立了临时政府并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但以法国为主的殖民主义者却 不甘心放弃越南,而是想方设法加紧重占越南,继续它的殖民梦想。
该小说主要以倒序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人到中年的福勒是英 国伦敦时报的一位资历深厚的驻外,他自愿申请到越南这块被炮火蹂踊却 充满热带浪漫气息的土地是为了逃避生活、放逐自己。
格雷厄姆·格林的主要著作
《生活曾经这样》是2012年译文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格雷 厄姆.格林(英国)。
内容简介
英国大师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自传《生活曾经这样》将在2012上 海书展登场,本书由翻译界泰斗陆谷孙先生亲自操刀翻译,堪称自传作品 中的传世名作。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刚果 殖民地和麻风病院为背景,展现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的欧洲隐居者渐 渐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着力于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书中描述了一个陌 生人没有任何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在一个偏远的麻风病治疗地。这个人是一 个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厌倦了世事,对事业、对爱情、对宗教信仰都已 走到了尽头。
《没有地图的旅行》是一部纪实作品。格林深入利比亚内陆行走350 英里,共耗时4星期的一段旅程。深度描绘了利比里亚当时未开化的情况, 许多地方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样。格林对途经的小镇做了健康状况的记录, 大多数利比里亚人遭受着多种疾病的威胁,格林自己也在旅程接近尾声的 时候身染重病,险些丧命。
一九三五年,三十岁的格林无法忍受婚姻窒息般的压力,邀请他年轻 的表妹陪同他开始长达四周的非洲内陆探险之旅。这是格林首次离开欧洲, 他们需要徒步穿越长达三百五十英里的森林,这片森林位于两个国家内, 一个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塞拉利昂,另一个是世界上最失败和战争影响 最深的国家之一利比里亚。格林当时关心利比里亚的奴役劳工状况,本书 中有一段秘密任务就是作为反奴隶制社会的耳目。在此次旅行中,他希望 能远离文明,探索非洲的“黑暗之心”。

近十年国内格雷厄姆·格林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格雷厄姆·格林研究综述
语文 学刊
2 0 1 4年 第 1期
近十 年 国 内格 雷厄 姆 ・ 格 林 研 究 综述
O夏 玉玲
( 南 京信息 工程大 学 语 言 文化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 摘 要 ] 近十年来我国对英国作家格雷厄姆 - 格林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但也存在不足, 应注意在历史
英 国作家格雷厄姆 ・ 格林 的作 品在我 国的译 介史 呈现 以下特点 : 译 介早 、 跨度长 、 数量大 、 版本多 , 但发展阶段不均
章还有温华的《 格 雷厄姆 ・ 格 林 小说 的 “ 修辞 学 ” ——格 林 小说艺术风格分析》 ( 《 周 口师范学 院学 报) 2 0 0 8年 第 3期 ) 和林继军的《 从 小说 ( 第十个人 ) 看二元 对立 模式 的艺术 魅
语境 下考察格林与英 国文学传统 的关系及其在战后英 国文学 多元化建构过程 中所起 的作 用。
[ 关键词] 格雷厄 姆・ 格林; 翻译; 英国 文学 传统; 文学多 元化 [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4 ) 0 1 — 0 0 7 9— 0 2
的喜爱。这种 现象 恰恰证 明 了格林 作为 一个创造 性作家 的
时 自觉借助多种 当代批评理 论对文 本进行新 的 阐释。但大 多数文章热衷于对 格林生平 的描述 和条 目式 的介 绍。讨论 的作 品也 比较集中 , 主要是“ 宗教 四部 曲” 。 格林创作的总体风 格是 寓深刻于浅 显、 融抽象 与具 象。 他 向侦探小说和电影借鉴了许 多表 现手 法 , 形成 了 自己非常
篇故事 ( 艾奇韦尔 路不远 的小地方 ) 》 ( 《 传 奇 ・传记文 学选 刊( 理论研究 ) 1 2 0 1 1 年第 2期) 中以格雷厄姆 ・ 格林 的短篇 故事《 小地方 》 为研 究文本 , 重点 剖析 了故 事 中的“ 怪诞” 特 点, 几种艺术手 法 的巧 妙和精 湛运用。此外 , 比较 新颖 的文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作者:徐晗员含笑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摘; 要:格雷厄姆·格林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虽然是以长篇小说的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塑造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文学形象。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儿童形象的塑造,他们都不同程度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从格林短篇小说集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作为参照,主要从儿童人物的形象特征、生成因素和塑造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格林对生命的怀疑和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格雷厄姆·格林; 短篇小说; 儿童形象中图分类号: I106.8;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1-0081-05作为二十世纪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格林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特,被评论家称为“格林之原”,压抑、焦虑、恐惧的氛围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恶”是无处不在的,暴力、犯罪、堕落更是比比皆是,他总是冷静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这个病态的社会发笑。

在他塑造的一系列站在道德悬崖上挣扎的人物形象中,儿童的形象则以其独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脱颖而出,通过对儿童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同时也可以窥探到整个二十世纪笼罩在战争中英国社会的心灵图景。

一、儿童形象的表现特征在格林一系列描写儿童形象的作品中,根据写作背景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真”的反叛型,他们生活在战后的废墟上,心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憎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成人的世界对抗。

另一类是沉默的孤独者,他们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在自己的家里也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终只能在孤独恐惧中死去。

无论是《毁灭者》里的特弗雷、《地下室》里的菲利普或者《散场》里的弗朗西斯,他们表现出的令人惊异的冷漠、暴力以及孤独,都打上了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而从孩子的视角窥视成人的世界,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战争阴霾下人们心灵的荒芜。

美国100部推理小说排行榜

美国100部推理小说排行榜

美国100部推理小说排行榜这份书单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简称MWA)票选出来的史上最经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说排行榜。

评选过程极为复杂,首先由推理协会选出本格派、硬汉派、惊悚派、间谍小说等推理小说十个主要流派的十个代表作家,再由这十个作家选出各流派的十部代表作品,然后由协会会员投票排出名次。

所以这份书单不仅仅有总的一百强排行榜,还有各个不同流派的十大杰作排名,其中本格和硬汉两派由于名作数量远远超出其它各派,所以都各排了二十部作品。

后来美国出了一本书《The Crown Crime Companion: 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收入了这几份排行榜,每一部入选作品还由编Otto Penzler写一段短短的书评,介绍该书。

除了名作排行外,这本书中还收入了一些比较另类的排行榜,包括票选历史上“最适合谋杀的城市”、“最佳凶器排行”、“最佳侦探电影排行”以及与名作排行相关的“史上最佳男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女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男侦探”、“史上最佳女侦探”排行等等。

——荐书堂1.《福尔摩斯探案全集》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英)推理小说中的《圣经》,也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

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福尔摩斯影响力早已越过推理一隅,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无数人凭它跨入推理之海,排名第一,名至实归。

2.《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美)推理小说流派众多,旁支横斜,但解谜本格始终占据着正统主流的地位,唯一有能力分庭抗礼的唯有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撑起的硬汉派了。

哈米特不是第一个写硬汉小说的作家,但他是第一个给硬汉小说注入文学素质和心理深度的作家,为推理小说开辟了另一块战场。

格林的宗教小说_问题的核心_的文本分析_王士红

格林的宗教小说_问题的核心_的文本分析_王士红

第7卷第6期2007年10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K u n m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7,N o .6O c t .2007收稿日期:2007-09-24作者简介:王士红(1971-),女,江苏涟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格林的宗教小说《问题的核心》的文本分析王士红(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1815)摘 要:格林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问题的核心》是一部宗教小说。

从同情和怜悯,道德焦虑、宗教情怀及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位知名作家的了解。

关键词:格林;同情和怜悯;道德焦虑;宗教情怀;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 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7)06-0069-05T e x t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H e a r t o f t h e Ma t t e r ,a R e l i g i o u s N o v e l b y G r e e nWA N GS h i -h o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N a n j i n g A u d i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J i a n g s u 21001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H e a r t o f t h e M a t t e r i s a r e l i g i o u s n o v e l b y G r a h a mG r e e n ,a f a m o u sB r i t i s hn o v e l i s t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t h e n o v e l i s e x p l o r e di nt h e a r t i c l e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s y m p a t h y ,m o r a l a n x i e t y ,r e l i g i o u s f e e l i n g a n d r e a l i s t i c w r i t i n g s t y l e s w h i c h h e l p u s d e e p e n o u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a b o u t t h e f a m o u s w r i t e r .K e yw o r d s :G r e e n ;s y m p a t h y ;m o r a l a n x i e t y ;r e l i g i o u s f e e l i n g ;r e a l i s m 当代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 r a h a m G r e e n e ),1904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伯肯斯特德,1991年初,在他的第二故乡法国病逝。

《问题的核心》中的“对话”哲学

《问题的核心》中的“对话”哲学
的根源。
二 、 我 一它 ” 婚姻 关 系 中 的体 现 “ 在
抚她 , 说出一大堆甜 言蜜语 取悦她 ; 为了能让 苦 闷的露易 丝躲开周 围人 的 闲言碎语去度假散心 , 他甚 至不惜 牺牲 自己职业 生涯 的正 直和诚 实 , 向无
斯考 比与妻子 的关系就是 “ 一它” 我 的关系。他从未 把妻子嚣 易丝看 耻 的钻石走私贩尤塞夫借 钱, 以至后 来被 敲诈勒 索; 在生命 最后时刻 , 为了 作是 与自己平等的主体 , 有独立思想和独 立行动 能力 , 以承担 责任 , 可 安排 让露易丝安心 , 不受痛苦 , 他甘愿带 着 罪去领圣 体 , 怕永世被 罚入地狱 , 哪
马 丁 ・ 伯 的 “ 话 ” 学 布 对 哲 牙颜色……” 这是她 以自己的丑陋引起他 爱怜 的时刻 ; 每到这样 的时刻, 他 就激化而升为爱情。 “ 对话” 哲学( hlsp yo il u ) p i oh f ao e 是德国哲学家马丁 ・ o d g 布伯 ( 88~ 对她的怜悯和责任 感, 17 16 ) 出的。在《 95 提 我与你》 这本诗化的文体 书中, 布伯指 出, 与周围世界 人 在维系夫妻的感情 中, 斯考比没有从 内心真正 去尊重和欣赏妻子 的女 而只是怜悯妻子的丑 陋 , 孤单 和不幸。斯 考比没 有以真 实的生 相处 的关系通 常表现 为两种 : 我 一它”的关系和 “ 一你 ” “ 我 的关 系。这代 性 的柔美 ,
体现在他的婚姻关系 中, 也体 现在他 的情 爱关系 中。正是这 样的关 系, 导 真实情感隐忍下去, 力安慰她照顾她 , 以为这就是给她 幸福。 尽 并 致他一直活在 自我独 白的世界里 , 既看不 到别人 变化 发展 的可能性 , 看 也 为了让鼹易丝 觉得幸福 。 斯考 比做 了很 多 自己不愿意做 的事 : 管他 尽 不到 自己生活的希望和生命意义 , 以最终 走上绝路。这就是他悲剧 命运 很讨厌回家 , 所 但回家后他 总是假意 摆出一 副乐呵 呵的笑脸 , 强打起 精神安

20世纪英国文学作者及作品

20世纪英国文学作者及作品

er
爱德华· 摩根· 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通称E. M.Forster,1879~1970)是20 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 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 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 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 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 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 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 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 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 《莫利斯Maurice》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 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 的流传。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 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 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 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A Passage to India
小说以印度城市为背景,写治 安法官的母亲与未婚妻阿拉德 到印度去看他,在一次历游山 洞时,阿拉德在幽暗的山洞里 恍惚中感到有人侮辱了她,从 而引起纠纷,使印度医生阿齐 斯蒙受了不白之冤。这部小说 展示了英国与其殖民地印度两 个民族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充 满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抒情、 含义深远的象征和富有哲理的 预见。是英国20世纪最后一本 成功的传统小说。
To the Lighthouse
wrence
戴维· 赫伯特·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文学家,诗人。 为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 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笔下有许 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的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928),《儿子与情人》, 《虹》(1915),《恋爱中 的女人》(1921),《误入 歧途的女人》等都有中译本。

《恋情的终结》读书有感

《恋情的终结》读书有感

《恋情的终结》读书有感关于爱情,我又想起了你。

格雷厄姆·格林,一位传奇大师,我专门从百度上搜寻了这位令人敬佩不已的人,想看看他到底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

于我而言,他就是一个神话。

格林 1904 年出生于英国中部赫特福德郡。

曾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攻读历史,当过记者,信奉天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军情六处的官员被派往非洲。

战后他创作了大量的间谍小说,被指控为间谍作家。

他是作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正如大冰所说,总有人在过你想要的生活,他完全就是我生活目标的偶像。

格林的作品探讨了当今世界充满矛盾的政治和道德问题,他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能力使他获得了广泛好评。

格林是一个天主教徒,宗教主题是他最擅长的创作主题,但是他强烈反对人们将他描述成天主教作家。

他最著名的四部以天主教为主题的小说是《布莱顿硬糖》《权力与荣耀》《问题的核心》以及《恋情的终结》。

格林患有躁郁症,这对他的写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他的“性格和家庭生活格格不入”,他还说:“不幸的是,这种毛病也是一种财富。

”格林出生在英国赫特福德郡伯克姆斯特德,全名亨利·格雷厄姆·格林,共有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

他的弟弟休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理事长,他的哥哥雷蒙德是一个著名的医生和登山运动员。

他的父母,查尔斯·亨利·格林和马里昂·雷蒙德·格林,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家族中的表兄妹,这个家族里包括英国知名品牌“格林纳大王”啤酒厂的业主、银行家还有商人。

查尔斯·亨利·格林是伯克姆斯特德学院副校长,校长是托马斯·弗莱博士,他娶了查尔斯的表妹。

格林以二级乙等的成绩从历史系毕业之后开始接触新闻事业,早先在《诺丁汉日报》担任副编辑。

在他同事维维安·戴雷尔·布朗宁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天主教,1926 年初改投天主教门下,2 月接受洗礼。

从悲剧理论研究格林的《第十个人》

从悲剧理论研究格林的《第十个人》

王延慧内容摘要:《第十个人》是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暴行下人性的反思。

本文从悲剧理论角度,分析了《第十个人》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挖掘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第十个人》悲剧理论格雷厄姆·格林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是当代文学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不仅仅是源于他出身书香门第,而且在牛津大学受教育,在《时代》杂志工作过,还因为他曾经在英国大名鼎鼎的军情六处供职,在五大洲都有过间谍生涯。

他的文学创作更是引人注目,他一生创作的25部作品,居然21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第十个人》(The Tenth Man, 1985)是格林的一个中篇小说,虽然不是他最擅长的间谍小说题材,但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1988年,这篇小说被好莱坞搬上了荧幕,有当时最有实力的男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

由于作者格林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执着于宗教意义上的“恶”的观念,并常常从这一观念出发来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把“恶”看作造成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

因此,对于格林作品的研究,多为道德伦理、宗教善恶或者是二元对立的研究,但《第十个人》这部小说,显然也具有悲剧性因素,从悲剧理论来着手,该作品有其深入挖掘的价值。

一.悲剧性亚里士多德把最早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第十个人》正是体现了这种悲剧性质。

[1]《第十个人》的故事发生在纳粹占领时期,纳粹为了报复游击队的袭击,随机抓了30个法国人作为人质,并叫嚣要在每十个人中的一个人处死,而这个人是谁就由这些人质抽签决定。

巴黎中产阶级律师夏沃抽到了死签,他害怕极了,不惜用全部财产诱使一个贫病交加的年轻人詹维尔来顶替他赴死。

夏沃的财产和房产被交由詹维尔的母亲和姐姐管理。

从《文静的美国人》透视“第三势力”

从《文静的美国人》透视“第三势力”

从《文静的美国人》透视“第三势力”摘要: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威廉·斯潘诺斯认为,格雷厄姆·格林的《文静的美国人》着重表现了在20世纪中叶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国家刻意培植“第三势力”的真实意图。

因此,当反对恐怖主义的呼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兴起之际,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威廉·斯潘诺斯《文静的美国人》越战第三势力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威廉·斯潘诺斯(williamv.spanos)在文化研究中反复强调,“越战”是美国经历过的所有战争中(包括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在内),国内反响最大,造成的历史创伤最严重的一次战役。

本文通过解读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文静的美国人》,从一个全新角度向世人展现了这段错综复杂的亚洲历史。

一迷雾下的边陲小国《文静的美国人》以1946-1954年之间,处于战乱时期的越南为创作背景,描述了上世纪中叶发生在越南首都西贡的一件离奇凶杀案。

1952年,就在越南人民英勇抵抗法国殖民统治,即将获得全面胜利的前夕,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艾登·派尔受美国政府的派遣来到西贡。

32岁的派尔对世界充满幻想,他怀揣“济世救民”的愿望,希望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计划,使越南人民远离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生活状况。

派尔在异国他乡结识了《伦敦时报》的特派员——福勒,后者在越南已经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人脉关系很广,颇有社会经验。

国内工作的单调乏味,与妻子婚姻关系的名存实亡,以及情人的相继离去,种种不如意让福勒对未来深感困惑、迷茫,以至于他最后选择远离家乡,来到越南这个惨遭炮火蹂躏的神秘国度。

在西贡,福勒重新找回了曾经迷失的自我,爱上了一个年轻漂亮,名叫“凤凰”的舞女。

“凤凰”是古代神话里一种美丽、孤独的鸟,主要生长在阿拉伯沙漠,每五百年自焚为灰,然后从灰烬中得以重生。

小说中的“凤凰”有着跟西贡一样神秘美丽、充满异国情调的独特气质,她和福勒在一起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满足:福勒为她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而她则让对方彻底改变此前颓废的精神状态,重新感受生命雨露的滋润。

残缺童年下的人性迷失

残缺童年下的人性迷失

残缺童年下的人性迷失【摘要】《一支出卖的枪》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早期的消遣代表小说。

本文认为,这部“游戏之作”其实包蕴着很多严肃的因素。

格林在刻画主人公莱文形象的时候注入了自己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精神,他重新剖析了人类灵魂善与恶的复杂本质,认为人性不是黑白分明的。

格林并且在小说中批判了肮脏破败、腐朽黑暗的社会,借此强调了美好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一支出卖的枪》蕴含了格林深切的人文精神关怀。

【关键词】格雷厄姆·格林;人性;人文环境《一支出卖的枪》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早期“消遣小说”的名作,小说讲述了一场因一起国际暗杀案引发的双重追捕的故事。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认为“一部严肃小说也可以是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历险小说同时也能成为深刻的理念小说。

”用这句话来诠释《一支出卖的枪》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部通俗文学同样具备令人反思的严肃内涵。

在《一支出卖的枪》中,格林通过刻画童年误入歧途的“少年撒旦”莱文重新剖析了人类灵魂善与恶的矛盾,探讨了人性本质的复杂性,并借此强调了美好的人文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让我们获得对生存本质永志不忘的领悟。

一、凶残的“少年撒旦”:一个下地狱的人“失落的童年”是格雷厄姆·格林早期作品中经常书写的一个主题。

在格林早期的小说中,格林刻画了一系列儿童群像:他们多半有着可怜的身世,家庭贫困,失去双亲,不得已他们只能过早的失去童年,背负起命运的重压。

这些孩子生性都是善良无辜的,然而在恶劣、贫瘠、肮脏、破败的生存环境中,他们的性格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人生走向了最后的荒芜。

在极端不公平的社会中,他们总是被鄙视,从来就没有过人之为人的尊严。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泯灭性格中的温情,成为了无比乖戾、狠毒和残忍的少年撒旦。

正如爱尔兰诗人乔治·拉塞尔在《萌芽》一诗中所说的那样:“在古老的阴影和微光中/童年已经误入歧途”。

英语读书报告《赤诚之心》

英语读书报告《赤诚之心》

英语读书报告《赤诚之心》《赤诚之心》(The Heart of the Matter)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于1948年出版的小说。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非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英国内地官员的道德困境和心灵追求的故事。

下面将从情节概述、主题探讨以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来展开对该作品的读后感。

情节概述本书以主人公亨利·斯科菲尔德的观点为中心展开。

他是一位英国内地官员,被调派到位于西非殖民地塞伦盖特的一个偏远岛屿。

斯科菲尔德的日常工作涉及到贫困、疾病和军事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同时他还要面对来自内心的困惑和道德抉择。

故事情节中的一个关键角色是布克医生,亨利的妻子谢丽尔和布克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感染了传染病的儿童们需要布克提供抗生素才能幸存,而政府却禁止私自贩卖药物。

亨利为了挽救这些孩子们的生命,为布克提供了抗生素,从而卷入了一系列道德和法律的困境之中。

主题探讨《赤诚之心》从宗教、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赤诚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斯科菲尔德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常常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他在处理职责和救助他人之间的矛盾中,展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斯科菲尔德和其他人物的刻画,格林还着重探讨了内心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作品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爱、背叛、信仰和欺骗等主题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斯科菲尔德的心理描写,使读者反思人类的动机和道德选择,并对其产生共鸣。

人物刻画《赤诚之心》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其中,主人公亨利·斯科菲尔德是一个备受痛苦折磨的人物,他努力追求着内心的真实与赤诚。

斯科菲尔德深陷于救助他人与守护自己教义之间的矛盾中,他面对着一系列的挣扎和妥协,最终直面了自己内心的真实。

此外,布克医生是一个饱受痛苦折磨的角色。

他为了治愈患病的儿童而违反了政府的指令,为他们提供药物。

布克医生的举动引发了道德争议,并使他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摘要:1.格林兄弟的简介2.格林兄弟的成就3.格林兄弟的著名作品4.格林兄弟的影响正文:1.格林兄弟的简介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 年1 月4 日-1863 年9 月20 日)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 年2 月24 日-1859 年12 月16 日),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童话作家。

他们出生于德国哈瑙,自幼对语言和文学感兴趣。

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整理成了著名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2.格林兄弟的成就格林兄弟在语言学、童话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格林定律”(Grimm"s Law),揭示了日耳曼语族语言的语音演变规律;编纂了世界上最大的德语词典《德语词典》(Deutsches Wrterbuch),为德国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童话文学方面,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和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

这些童话故事成为了世界童话文学的瑰宝,影响了无数读者。

3.格林兄弟的著名作品除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之外,格林兄弟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作品。

例如,雅各布·格林还整理出版了《德国神话》,该书是研究德国神话的重要资料。

威廉·格林则撰写了《德国语言史》,对德国语言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4.格林兄弟的影响格林兄弟的研究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语言学研究为日耳曼语族语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启发了后来的语言学家。

而在童话文学方面,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成为了世界童话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童话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黑色电影角度看《艾奇韦尔路不远的小地方》中的焦虑

从黑色电影角度看《艾奇韦尔路不远的小地方》中的焦虑

2016.11一、引言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探讨的主题涉及宗教与间谍,关注当今世界充满矛盾的政治和道德问题,尤其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

格林的长篇小说研究丰厚,但是短篇小说却少之又少。

《艾奇韦尔不远的小地方》是格林创作于1939年的短篇小说,以颇具黑色电影的写作特色叙述了落魄焦虑的主人公在剧院与小矮人的一段奇遇记,一步步走向疯狂崩溃的过程。

主人公是一个远离社会主流,游离在边缘处的落魄者,加之荒凉昏暗的背景,共同营造了主人公挥之不去的焦虑。

二、黑色电影黑色电影发端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其时出现的文艺批评,尤其是战后法国的学术文章,对美国电影的新动态进行评论,由此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黑色电影。

格林是一个十分贴切的黑色电影作家,他写过许多电影剧本,很多长篇小说也被导演们翻拍成电影,评论文章也专门谈到过格林与电影的关系,表达了“格林一代英国战后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及文化的失望与批判态度”;纵观来看,该短篇小说也是极具黑色电影特色的一部作品,格林借黑色电影的风格,动态地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焦虑,侧面折射出当时英国主流社会带给主人公克雷文这类阶层人民的不幸与磨难。

黑色电影往往在主题和视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反乌托邦的色彩:“阴暗污秽、经常下雨的城市,苟延残喘、永无新生的社会。

”这是外部世界的特点。

主人公也是“颓废且经常遭受性压抑的人物”,内心世界充满暴力,创伤与梦魇。

黑色电影的“色调比前期好莱坞电影要阴暗,主题围绕人性的堕落、失败和绝望,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必须有幸福结局的观念”。

外部环境上,主人公独自走在这凋敝破败的环境;内心世界里,焦虑与悲观厌世情绪占据了克雷文的脑海。

小说反映了底层穷苦人民窘迫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腐化的社会使得克雷文这一类的人们没有保障安全感,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没有存在感,乃至这副恶心的躯壳,唯一真切感受到的只是内心的焦虑。

他们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游离在主流社会的外围不被关注,每况愈下,直至精神崩溃。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举着三观的⼤旗,重新看影视剧、读⽂学作品的风潮已经风靡⼀阵⼦了。

《英国病⼈》《包法利夫⼈》这类包含婚外恋情节的作品成为“三观不正”重灾区。

部分⽹友对《英国病⼈》的评价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世界上最会写偷情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就永远没有出头之⽇了。

偷情的戏码⼏乎出现在格林的每⼀本书中。

在《恋情的终结》⾥,⼩说家莫⾥斯和公务员亨利的妻⼦萨拉相爱,萨拉去世后,亨利邀请莫⾥斯搬来和他⼀起住。

在《喜剧演员》⾥,主⼈公布朗与南美某国驻海地的⼤使夫⼈玛莎⼤胆偷情,不是为了爱情,⽽是为了寻找成就感。

在《⽂静的美国⼈》⾥,英国战地记者⽼男⼈福勒有家室,但仍与多名⼥性保持不正当关系,来到越南后还想占有越南姑娘凤⼉。

在《问题的核⼼》(⼜称《命运的内核》)⾥,英属西⾮殖民地副专员斯考⽐在妻⼦和情⼈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电影版《恋情的终结》⽽且,格林虽然皈依了天主教,但是经常在书中“背叛”⾃⼰的信仰。

长篇⼩说《权⼒与荣耀》被列⼊天主教禁书名单。

英国主教长写信给格林,⼤骂格林这个叛徒。

如此“毁三观“的作家却是⼆⼗世纪最伟⼤的英语作家,莎⼠⽐亚奖、耶路撒冷⽂学奖、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师奖获得者,诺贝尔⽂学奖⽆冕之王(21 次提名),马尔克斯的偶像,拒绝希区柯克的⼤师……头衔和称赞多得⼀个腰封根本放不下。

腰封不仅如此,他还相当能写,活到85 岁,写了59 年,不算影评、剧本等其他⽂字作品,光⼩说就写了26 部。

他的间谍⼩说能和“詹姆斯·邦德”系列同台竞技,他以⼉童视⾓创作的剧本《堕落的偶像》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剧本奖。

能把“三观不正确”搞得如此优秀的格林究竟是何⽅神圣?格林出⽣在英国赫特福德郡的“贾家”。

格林家族的产业包括英国最⼤、最悠久的酒⼚“格林王”。

像传说中的那些家族故事⼀样,秉着“肥⽔不流外⼈⽥的”的原则,⾃家⼈与⾃家⼈结婚成为不成⽂的规定。

格林的⽗母是表亲,这为格林的躁郁症埋下了基因炸弹,⽽引爆它的是校园霸凌。

格雷厄姆简介

格雷厄姆简介

格雷厄姆简介介绍格雷厄姆是英国经济学家,也是投资家。

他被认为是价值投资的创始人,并且被广泛认为是最杰出的投资者之一。

他的经验和方法论对投资界影响深远,并且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生平格雷厄姆于1894年出生在英国伦敦。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学生,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并且在那里学习数学和哲学。

他在大学学习期间也接触到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并且被其中的价值投资思想所吸引。

毕业后,格雷厄姆成为了一名教师,不过很快他被英国政府征召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勋章和荣誉,不过在战争中他也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和战友,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格雷厄姆回到了牛津大学,并且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

他的研究重点是价值投资和证券分析,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为他带来了全球的赞誉和声誉。

贡献格雷厄姆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价值投资方法论的发展和推广。

他提出了“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股票或是其他类型的投资品的当前市场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一个程度。

这样一来,即使市场价格下跌,投资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因为这种投资的实际价值已经被低估了。

格雷厄姆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崇尚投资者要对市场保持谨慎态度的人。

他认为证券市场是波动剧烈的,往往会存在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这些波动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格雷厄姆鼓励投资者要秉持理性而不是情绪,不要盲目跟风。

总结格雷厄姆无疑是经济学和金融投资领域的巨匠级人物。

他所提出的价值投资和谨慎投资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他为后来者奠定了一种成功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然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格雷厄姆格林有何作品
格雷厄姆格林生平
格雷厄姆格林生平十分精彩,他出生在英国中部赫特福德郡,生日是1904年10月2日,公元1991年4月3日逝世。

他曾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攻读历史系,并且信奉天主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雷厄姆格林被派往非洲,二战结束后他创作了大量的间谍小说,因此被指为间谍作家。

格雷厄姆格林不仅仅是作家,同时他还是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因为自身经历格林的作品充满了对世界矛盾、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并且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获得了众多好评。

格雷厄姆格林患有严重的躁郁症,这对于他的写作和生活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一点在他文学里也可以找到一定的依据。

1925年,就读于牛津大学的他完成了处女作诗歌集《潺潺的四月》,1929年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The Man Within》,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是1930年出版的《行动代号》和1932年的《黄昏的谣言》却以失败收场。

格雷厄姆格林生平第一部实际意义上成功的作品是他1932年写的,书名是《斯坦布尔列车》,这本书在1934年被改编为电影《东方快车》。

随后格雷厄姆格林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格雷厄姆格林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当做小说写作的素材,从而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上就是格雷厄姆格林生平事迹。

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
对于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这一问题,世人并无争议,他是英国人。

1904年他出生在英国中部的赫特福德郡,并且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攻读历史。

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生中当过记者、间谍,信奉天主教,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异于常人的经历,那就是他曾经作为军情六处的军官被派往非洲执行任务,这使得他在小说方面能够更加深入的刻画人物感情。

格雷厄姆格林非常喜欢旅行,并且他旅行的地方都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原始和偏远的地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爱好,使得
他的姐姐将他介绍进英国军情六处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一名间谍,他被派往塞拉利昂地区,并且与军情六处的金·菲儿成为好朋友。

作为一名合格的间谍,首先要做的就是隐瞒自己的身份。

在塞拉利昂做间谍期间,他也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因为他的上司是他的朋友金·菲儿,使得格雷厄姆格林最后成功的变成一个苏联双重间谍。

在他做间谍期间,他的个人资料全部是绝密档案,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被抹去的。

他一直对外公布的只能是军方提供给他的假身份,所以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在二战期间是不确定的,他可以在这里使用这一身份,在另一地区就换为别的身份。

但是战争结束后,他的身份便被重新恢复,现在可以很肯定的说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人。

这便是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这一问题的答案。

格雷厄姆格林作品
格雷厄姆格林被人们称为间谍作家,同时他还是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在文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

格雷厄姆格林作品,很多都被改编成电影,并且拥有很好的票房。

提到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身份。

他是一个天主教徒,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宗教为主题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莱顿硬糖》、《权利与荣耀》、《问题的核心》和《恋爱的终结》,但是他个人非常反对人们将他划入天主教作家的范畴。

他的人生中有一段做间谍的日子,所以他的这一经历能够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代表作是《机密打理》、《第三者》、《任性的因素》。

格雷厄姆格林的处女作是一本诗集,名字是《潺潺的四月》,第一本小说出版的小说是《The Man Within》,第一部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则是《Stamboul Train》另外还有他的影评《小威廉奇遇记》等,他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

当然他的小说被人们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型,即侦探小说和悬念惊悚小说,二者的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他的侦探小说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悬念惊悚小说则更注重文学性,同时作品中都包含有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