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_劳动法学(简述)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和案例)
三、名词解释★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行政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一招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劳动法学体系:是批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对待。
★就业服务:是指法定机构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培训,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是指根据社会各种职业需求以及要求就业的失业者和在职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其进行的培养和提高基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劳动合同:也称为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国外还称为雇用合同、雇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劳动合同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劳动法
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劳动法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劳动法在现代社会,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
本文将对劳动法的含义、历史背景、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常见的劳动法规进行介绍。
一、劳动法的含义劳动法,顾名思义,是一门以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为核心的法律学科。
它旨在建立和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并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的历史背景劳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随着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劳动条件的恶化,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工人阶级开始发起各种抗议和斗争。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各国纷纷出台了第一批劳动法规,旨在限制工时、确保工资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倡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关系,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2. 公正原则:劳动法强调公正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在雇佣和解雇劳动者时公正、透明、合法,并向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劳动条件。
3. 保护原则:劳动法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护,包括但不限于工资、工时、休假、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权益。
4. 双方自愿原则:劳动法注重劳动契约的自愿性,将劳动关系视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平等协商达成的合同关系。
四、劳动法的主要内容1. 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等各个方面的事项,确保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得到平等保护。
2. 工时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权益。
3. 工资和福利:劳动法明确了劳动者应享受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并规定了正常工资支付和应急工资支付等相关规定。
4. 劳动保护: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预防职业伤害和事故,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培训。
五、劳动法的意义与影响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增加了劳动力的保障感和获得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劳动法学简答题整理
劳动法学简答题整理1、简述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答:(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
(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
(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2、简述各国劳动法立法的趋势。
答:(1)世界各国均已颁布适合本国特点的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3)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
(4)当代各国劳动法加强了责任条款及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
(5)为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各国劳动法一般均规定了各项主要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
(6)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对各国劳动法的影响。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1)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如劳动合同制的实施,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等等。
(2)该法内容体系结构完整,囊括了涉及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所有内容,并规范了解决争议的程序、法律责任、监督检查等内容。
(3)该法原则上规范了最低工资、工时休假、职业安全与卫生、女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工奖惩等重要劳动标准。
(4)该法为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就业的总体形势特点,在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等项规定上,突出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4、简述国院劳工组织的性质。
答: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是普遍的、官方的国际劳动立法组织,它不是民间的地区性的国际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必须是独立的国家,现在已有一百多个会员国。
简述《国际劳动宪章》的9项原则。
(1)在法律上和事实上,人的劳动不应视为商品;(2)工人和雇主都有结社的权利,只要其宗旨合法;(3)工人应该得到足以维持适应生活水平的工资;(4)工厂的工作时间以每日8小时或每周48小时为标准;(5)工人每周至少有24小时的休息,并尽量把星期日作为休息日;(6)工商业不得雇佣14岁以内的童工,并限制14-18岁男女青年的劳动;(7)男女工人做同等工作应得到同等的报酬;(8)各国法律所规定的劳动状况标准,应给合法居住该国的外籍工人以同样的待遇;(9)各国应设立监察制度以保证劳动立法的实施,监察人员应有妇女参加。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规定的与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它们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劳动法律法规的背景、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等方面。
一、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逐渐复杂化,劳动者的权益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各国纷纷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尤为重视。
二、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在获取就业机会、劳动条件、报酬福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无论性别、种族、年龄、宗教和残疾状况等,都应受到公平对待。
2.合同优先原则:劳动法律法规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劳动关系的合法稳定。
3.尊重劳动者权益原则: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支付、工时安排、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的权益。
4.法律保护原则: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益保护机制和违法行为处理方式,确保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三、主要内容1.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要求、签订程序、解除程序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2.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3.劳动报酬制度: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方式以及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报酬。
4.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的义务,保障劳动者在意外事故和疾病等情况下的权益。
5.劳动保护制度: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必要的职业卫生、职业安全措施,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务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殊的劳动服务,用人单位依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
3、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一些国家称雇佣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就双方权利和义务达成的协议。
4、一般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5、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规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数量。
6、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7、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8、加班是指劳动者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工作9、加点是指劳动者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一个标准工作日之外延长的工作时间10、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1、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暂时中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2、劳动争议又叫劳动纠纷,在国外也称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议简答题1、用人单位禁止行为包括:(1)禁止提供虚假信息(2)禁止招用无合法证件人员(3)禁止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4)禁止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5)禁止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6)禁止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2、劳动合同无效的原因:(1)合同当事人欠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最新劳动法学劳动法的
员工奖惩规则法
生育保险法
养老保险法 失业保险法 工伤保险法 疾病保险法 遗属津贴
调解
劳动争议
仲裁 司法
集体合同争议 利益争议
权益争议
监检查机构
监督检查职权
4、劳动法的渊源: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部门规章 E、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F、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G、地方规章 H、国际法律文件 I、国际惯例
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劳动 者之间
劳动者与用人 单位之间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 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空间适用范围
凡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劳动法律和由国务院发布的劳动 行政法规、决议、命令,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适用我国全 部领域。 凡属地方性法规,只适用于当地人民政府行政管辖区域之内;民 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适用于 该民族自治地方。
劳动法律关系
1、概念:指劳动法律关系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 和劳动义务关系。
2、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劳动法律关系是 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2)区别:
A、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以劳动为内容的、不具有国家强制 力的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B、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一 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劳动法学劳动法的
第一篇 劳动法总论
劳动法
狭义:法典式的劳动法。在我国指1995年1 月 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宪法中的相关规定
广义: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第一篇:劳动法学名词解释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
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
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
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
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来源: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来源: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概述深入解析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概述深入解析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概述深入解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法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本文将对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原则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解析。
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法是指国家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谐关系的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文件。
它的目标是确保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工作条件和权益,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劳动法的主要原则1. 平等自愿原则劳动法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等方面享有平等自愿的权利。
在劳动关系中,双方应自由选择和签订劳动合同,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合同的履行。
2. 保护优先原则劳动法倡导保护劳动者的原则,着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利益。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待遇和福利。
此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隐私权和尊严,用人单位不得侵犯其权益。
3. 合理就业原则劳动法强调合理就业原则,鼓励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并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面试和招聘程序。
劳动者应按照能力和潜力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4. 广泛参与原则劳动法主张广泛参与原则,鼓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开展协商和沟通,共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问题。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供有效的投诉渠道,促进劳资双方的和谐合作。
三、劳动法的重要性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通过规定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条款,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益,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 规范劳动关系劳动法明确了劳动合同的签订、执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范,促进了劳动关系的良好发展。
《劳动法学》(LaborLaw)
《劳动法学》(LaborLaw)第一篇:《劳动法学》(LaborLaw)课程名称:《劳动法学》(LaborLaw)课程代码:EN031120B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选课对象:法学专业学生修读要求:学生需先修《民法学》、《经济法学》内容提要: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较为深入的了解劳动法学的全部内容,熟悉劳动法的体系结构及重要的劳动法律规范,能够运用劳动法的专业知识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及各项劳动制度,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疑难案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法概述;劳动法的历史;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就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
考核方式:该课程采用考察方式考核。
考核形式多样,可用写课程论文、分析劳动法案例等形式进行,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综合评分。
使用教材: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1、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郭婕编著《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篇:劳动法学花腾011104041104《劳动法学》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一种基于我国现行法的考察一、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界定(一)休息的概念休息,“休”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讲,人紧靠树木,从人从木,意为人劳动累了依靠树小憩。
“息”喘也,从心自由,意为劳动者获得精神释放。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劳动。
所以休息在语义上讲就是指人在工作、活动后,进行的体力和脑力上的修整。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权利。
”《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②也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从工作时间与休假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可见,休息权不仅是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法定权利。
劳动法学基本原理
劳动法学基本原理劳动法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和劳动关系调整制度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平等原则劳动法学中的平等原则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平等原则要求雇主在用工录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方面不得歧视劳动者,也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保护。
二、自由原则自由原则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能强制雇佣劳动者。
在劳动合同的签订上,双方应该自愿达成协议,不得强迫或施加压力。
三、保护原则保护原则是指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
劳动法学中的保护原则包括保护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等权益。
同时,保护原则也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四、合理原则合理原则是指劳动法规的制定和应用必须合理、公正和合法。
在制定劳动法规时,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平衡,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劳动报酬等方面的权益。
合理原则也要求劳动法的执行和适用在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具有合理性。
五、协商原则协商原则是指劳动关系调整应当尊重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纠纷。
协商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争议解决和关系调整时应当平等协商,共同达成解决办法,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总结起来,劳动法学基本原理包括平等原则、自由原则、保护原则、合理原则和协商原则。
这些原则确保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在实践中,应当遵守和应用这些原则,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持续发展。
劳动法学 硕士
劳动法学硕士劳动法学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劳动权益保护以及劳动法律制度等问题。
劳动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劳动关系、劳动权益保护以及劳动法律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关系。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作为劳动者的雇主,依法提供劳动机会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劳动者则以提供劳动力为对价。
劳动法学研究劳动关系时,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等问题。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解决是解决劳动关系纠纷的渠道,包括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仲裁等方式。
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则涉及劳动者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包括工资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安全和职业健康等方面。
劳动权益保护是劳动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他们的劳动生活质量。
在实践中,劳动权益保护主要体现为劳动法律的保护机制和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劳动法律的保护机制包括劳动合同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标准制度等。
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法权益,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保险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待遇。
劳动标准制度则是确保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假等劳动条件符合法律要求。
劳动法律制度是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律制度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和劳动法律责任等方面。
劳动法律法规是国家对劳动关系的规定和制约,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监督机制是指国家对劳动法律实施的监督和检查机构和机制,包括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
劳动法律责任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可能受到的法律惩罚和赔偿责任。
劳动法基本知识概述
劳动法基本知识概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劳动法就像是一把保护伞,保障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但你真的了解劳动法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劳动法的世界,对其基本知识做一个概览。
劳动法,简单来说,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劳动者的权利是劳动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这意味着在求职过程中,不应因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受到歧视,每个人都应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工作机会。
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更是至关重要。
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工资、奖金、津贴等,而且工资支付应当按时、足额,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
休息休假权也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之一。
我们常说的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病假、产假等,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恢复精力,同时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同样不容忽视。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除了上述权利,劳动者还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以及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而用人单位在劳动法的规范下,也有着相应的义务。
首先,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这些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要向劳动者公示。
在招聘环节,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情况。
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的规定。
例如,签订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法定的条款,如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
法学专业书中的劳动法律要点解析
法学专业书中的劳动法律要点解析劳动法是法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研究劳动关系、劳动制度和劳动保护的法律学科。
本文将着重解析法学专业书中的劳动法律要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览。
一、劳动合同的要素与内容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它包括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内容。
劳动合同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主体、目的和形式。
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等方面。
1. 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主体是指劳动双方,即劳动者和用工单位。
劳动合同要明确劳动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用工单位要明确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
2. 劳动合同的目的劳动合同的目的是明确劳动者提供劳动和用工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目的和内容。
劳动合同要明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
3. 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形式是指劳动合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口头约定或书面合同。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一些特定情况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如劳动期限超过三个月的、未成年劳动者的等。
4.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等方面。
工作内容要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和项目;工作条件要包括工作地点、工作设备等;工作报酬要明确工资水平、支付方式等;工作时间和休假要遵循国家法律规定。
二、用工单位的劳动保护义务劳动法律中,用工单位负有重要的劳动保护义务。
用工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收取劳动报酬,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 劳动报酬保障用工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不能拖欠或减少劳动者的工资。
劳动报酬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确定,并通过合法的方式支付给劳动者。
2. 工作环境保障用工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用工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落实。
3. 合法权益保障用工单位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劳动者的休假权、请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保险权等。
劳动法学概述
劳动法学概述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学科。
它涉及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条件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的发展旨在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护,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者在面临剥削和虐待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法律保护。
因此,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劳动法规,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劳动法的制定和发展取决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劳动法的核心原则是公平、公正和平等。
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解决了劳动关系中的争议和冲突。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和签订的程序,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解雇和辞职的程序和条件。
劳动法的实施机构通常是由政府设立的劳动部门或委员会。
他们负责解决劳动争议,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提供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等职责。
在一些国家,还设立了劳动法庭或仲裁机构,用于处理劳动争议的纠纷。
劳动法的发展受到国际劳动组织的推动和影响。
国际劳动组织是一个由各国政府、雇主和工人组成的组织,旨在推动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
国际劳动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国际劳动准则和公约,要求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确保其实施和执行。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关系。
随着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新的劳动模式和就业形式出现,例如临时工、兼职工、远程工作等。
因此,劳动法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的需求。
总之,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学科。
它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解决了劳动关系中的争议和冲突。
劳动法的发展旨在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护,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劳动法的发展受到国际劳动组织的推动和影响,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
劳动法学
1(名)狭义上是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这样的法律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进行统一调整2(名)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3(名)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劳动就业权在劳动者享有的各项劳动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4(名)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在就业机会面前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等人的自然差别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5(名)法律劳动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6(名)用人单位的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享有用人的资格或能力。
用人单位的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行使招收录用劳动者、变更和解除及终止劳动关系行为的能力。
7(名)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8(名)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9名)职业介绍:是指有关部门或机构依法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与就业所提供的就业中介服务。
10、(名)境外就业中介:是指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11(名)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一些国家称雇用(佣)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就双方权利和义务达成的协议。
12、(名)无效合同:是指当事人违法法律、行政法规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
13(名)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士、保险福利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劳动法学定义
劳动法学定义劳动法学是研究劳动法的法学科目,也是社会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法学主要研究劳动法的起源、发展、规范对象、内容、适用范围、实施方式以及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等问题,并探讨劳动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劳动法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为了保护工人的权益,各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
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劳动法的制度体系、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等。
劳动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其中,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合同是劳动双方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雇主的责任和义务。
劳动法学通过研究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问题,探讨劳动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劳动法学的适用范围涉及各行各业的劳动关系,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家政服务、劳务派遣等。
劳动法学通过研究劳动法的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和适用效力,为不同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劳动法学的实施方式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和社会监督等。
劳动法学通过研究劳动法的实施机构、实施程序和实施效果,提高劳动法的实施效力,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学与其他法律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法学通过研究劳动法与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的关系,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劳动法学是研究劳动法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
劳动法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学的发展将继续为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时和休假
一、我国现行工作时间立法的基本内容
(一)标准工时制 (二)计件工时制 (三)缩短工时制 (四)其他: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
二、加班加点制度
(三方协商原则:用人单位、工会、劳动者。)
每日不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见《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 超过3小时,每月合计不得超过36小时
背景3:在北京最近举办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招聘会的一位组织者对 就业歧视的提法不能认同。他说,就以这次招聘会为例,90%以上的用 人单位都对应聘者提出了关于身体、外形等方面的限制规定。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有用人自主权,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来决 定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不能算是歧视。
职业安全卫生
一、职业安全法律保障(基本内容)
(一)工厂安全技术规程; (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 (三)矿山安全法律保障;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二、职业卫生法律保障
(一)防止粉尘危害的规定;(二)防止有害有毒物质中毒的规定; (三)防止噪声和强光刺激的规定; (四)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的规定;(五)通风照明方面的规定; (六)个人防护用品和保健方面的规定; (七)职业病防治及处理规定(10大类,115种)
三、《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一、最低就业年龄的规定 二、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见P263) 三、定期健康检查
1、安排工作岗位之前;
2、工作满1年;
3、年满18周岁,距前次的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
职业纪律法律保障
1982年《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C、自愿申请职业技能鉴定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社会各类人员。
4、职业资格证书: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高级 技师。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法律保障 (一)定义: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 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 其他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 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5、关于未成年人就业的特殊规定
6、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障
就业歧视
热点话题
背景1:天津女孩张静,因相貌不佳,10年内求职千次, 均遭拒绝。此事曝光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纷纷捐钱捐物,更有多家医疗整形机构表示愿免费帮助 张静变美。当张静几经犹豫,决定接受整形手术后。
背景2:在湖南省益阳市组织的公务员招聘考试中,综合成绩排名第一 的高才生樊四平因为身高1.595米,比标准身高差了0.005米而被淘汰出 局。同出一辙,因为身高只有1.48米,品学兼优的浙江温州女生何健被 西南政法大学拒之门外。
②退役志愿兵:由原征集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安排工作;遇有特殊情 况可由上一级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自愿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 给予鼓励并发增发安家补助费。
③退役军官:由国家安置。
4、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保障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及上级国家机关隶属的在民族自治 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
劳动法学
第三篇 劳动标准法
主要内容
就业保障和职业教育 工资法 工时和休假 职业安全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职业纪律
就业保障和职业教育 一、就业保障
又称就业促进,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实现劳动权所采取的创造就 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一)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
1、行政配置劳动就业制度模式;
二、职业教育
识记以下要点: 1、职业培训的分类(就业前、就业后); 2、职业培训形式(学徒培训、学校培训、就业训练中心培训、社 会力量办学、劳动预备制度、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职工培训); 3、职业鉴定的对象: A、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毕(结)业生,凡属技术等级考 核的工种, B、企事业单位学徒期满的学徒工,
(二)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的区别 (三)具体保障(见P167—168)
工资法
(一)工资分配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 2、宏观调控原则
(二)我国的工资形式
以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为主,以奖金、津贴为辅。
(三)最低工资制度
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的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 资。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完成了正常 劳动;②最低工资由政府制定;③用人单位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 政府规定的标准。
case:在某IT行业著名公司,某女职员产假 过后,被调换了工作,并被口头告知她不胜 任IT行业紧张的工作,要求其自动离职,并 保证给予优厚补偿。因对公司调换工作及要 求自动离职不满,该职员回外地老家休养。 一个月后返京,但公司以其违反劳动纪律, 旷工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该职员虽提起劳 动仲裁,但因旷工问题而败诉。
点工资、特殊劳动条件的工资、津贴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 福利待遇。此外,最低工资也不应包括以下情况:①劳动者在工 作时间有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②下岗在企业内待 业人员;③放长假和病休的人员;④处于非带薪假期间的人 员;⑤按规定处于息工期间的人员;⑥处于停工期间的人员。
公司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工资及奖金发放办法 和奖励机制,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给员工发放的最低劳动报酬不应低 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因此,方某有权要求公司发放8月至12月的 工资,其数额至少不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未按期支付前述工 资,造成员工工资收入损失的,公司还应按照员工应得工资收入向员工 支付25%的赔偿金。
2、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
(二)职业介绍机构
1、境内职业介绍机构; 2、境外职业介绍机构
(三)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
1、妇女的就业保障
①男女就业平等; ②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职工; ③不得以性别为由提高对女职工的录用标准; ④不得安排禁忌妇女从事的劳动; ⑤用人单位不得非法辞退司销售代表,根据公司规定,销售人员每月必须向 公司上缴销售利润5000元作为承包基数,完成这个基数才能按比例提取个 人所得,如果没有完成,公司将不发工资。方某从2000年8月至12月均未 完成承包基数,结果未领到一分钱。
最低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但不包括加班加
解析
三、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职业安全教育制度
(三)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制度
(四)职业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1、对企业安全卫生生产资格的认证;2、对特殊岗位或特种作业人 员的资格认证;3、对特殊危害的设备或产品的安全认证。 (五)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残疾人就业的保障
①就业方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鼓励自谋职业。 ②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优先安排、给予照顾帮助等。
③保护措施:各方面不应受到任何歧视;对于国家分配的大中院 校毕业生不得因其有残疾而拒绝接收。
3、退役军人就业的保障
①退役义务兵: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义务兵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工 作,保证义务兵的第一次就业。
(六)安全卫生检查与监察制度
(七)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注意:1、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2、伤亡事故的处理应当在90日内结束,在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80日。
女职工特殊保护 一、禁止女职工从事的劳动范围(见P258) 二、对女职工生理变化过程的保护
(一)经期保护; (二)孕期保护; (三)产期保护; (四)哺乳期保护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一)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企业单位。
(二)奖励制度
1、奖励条件(见P275—276) 2、奖励种类:记功、记大功、晋级、通令嘉奖、授予先进生产 (工 作)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3、奖励办法(见P276)
(三)惩罚制度
1、处罚条件(见P277)
2、处罚种类:
(1)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 开除。 (2)经济处罚:罚款(不得超过标准工资的20%)、停发工资、 降级(最多不超过两级)、赔偿经济损失(每次扣除金额不超过 月工资的20%)。 (3)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