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说课稿 -参考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运动和力这两个概念展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运动,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的特点;同时,学生也会学习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物体、形状等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明白科学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引入运动和力的概念。
2.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课时,分别是《运动和静止》、《力和运动》、《摩擦力》和《惯性》。
这些内容环环相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运动和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是直观的、表面的。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和惯性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运动和力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和惯性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和惯性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使学生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全面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教学手段: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基本知识,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实验现象和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修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引导语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分水岭镇中心小学校的科学教师高菊梅,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摩擦力》,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等八大板块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生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为后面《运动的小车》做了铺垫。
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打乱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甚至腐烂。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特点,认识到不同阶段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恰如其分的教育。
在这节课之前,四年级上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有滑动与滚动的方式以及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
具备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进行测量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物体有摩擦现象的生活经验。
并且拥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深入,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学情,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时目标拟定为以下四维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接触面会摩擦,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摩擦力小,滑动时摩擦力大。
2、科学探究目标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3、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轮子的发明,提高了人类社会的运输效率,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出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
力与运动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B.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P113第一大题.
教后反思
C.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才有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例题2: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力( )
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例题3:下面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科学家使用了几个非常典型的物理学方法.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定律的发现过程,依然能感受到物理学方法的魅力.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没有使用下列物理学方法中的()
A.理想化实验法B.推理法
C.类比法D.观察法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汽车受到重力
C.汽车具有内能
D.汽车具有惯性
知识点3:力的合成
问题3:什么是合力?我们可以按怎样的步骤来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
4.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
B.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会改变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
说课人:赵小鑫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
器材: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
空塑料瓶、纸、气球等.
实验探究:分别对以上物体施加力,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什么发生改变?
得出结论:汇报探究结果
这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活动中分类整理和归纳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运动和力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准确表达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和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实验探究: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
4.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5.知识总结: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单位等知识点。
6.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正文第一篇: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一册,第十二章“力和运动”中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运动的描述说课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一节,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多提供多媒体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实例分析抽象形成概念——举例描述运动理解概念,提高认识,准确描述运动——通过具体实例解释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分层巩固练习。
一、情景导入通过小故事引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四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3.学习二力平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原理。
4.简单机械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稿1一、课程标准分析学校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表达的:“通过常见实例或试验观看,熟悉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学问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行能在一开头就完好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同学从熟识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同学对其共性的思索,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互相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识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转变运动状态和转变物体样子),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同学渐渐地熟悉力.二、教法分析本节教材中学问的获得都是以同学熟识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同学的生活阅历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培育同学的探究爱好.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留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试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同学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留意订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熟悉.在熟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详细内容,知道物体样子发生改变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改变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三、学法分析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试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熟悉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四、教学目标睇学问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互相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五、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试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洁描述出所观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熟悉.(2)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六、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活动,培育同学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加物理学科的观看、试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育同学严谨、规范的科学看法.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力和运动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班级物理下册。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八年级《物理》中《运动和力》课程的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的基础,更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力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本节课进行复习的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最简单情况,是在学生学习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无论是牛顿第一定律还是二力平衡,均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物理知识设下伏笔,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教材特点及相关的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现对本节课制定以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惯性定律;知道惯性,能解释一些与惯性有关的简单现象。
②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
•③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④能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领略物理规律中所蕴涵的科学真谛;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有两个: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解释。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出现的惯性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推断能力也仅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并没有完善,无法用物理的规律来理性的分析。
因此,如何利用惯性这一物理来规范的解释惯性现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受力分析和以后学习其他相关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分析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学生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往往无从下手,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单元解读》优质说课稿
《运动和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参加到“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合教学”中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四上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解读,本次我将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阐述:1.单元设计概述、2.分课时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通过小车这一研究对象来了解运动状态及其收到的力以及能量的存在形式,其目标便是认识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
在研究方法上延续三年级《物体的运动》单元研究方法,就是建模,从一些复杂的情景转化为简单的情境进行研究,第二个就是能够经历项目式学习的过程,项目式学习指向的是概念性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些事实性知识,比如本单元中出现的“力”和“能量”,这是两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都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力,力在哪里,因此如果说只是死记硬背,那是很难理解进去的,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拥有了一些顽固的前经验,有些前经验其实是存在偏差的,比如:他认为小车运动了就是有力的作用,因为他生活中见过的运动都是有摩擦力的存在,所以他看到的运动都是受力的,而他不知道当小车没有受力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然这其实是在七年级下册《运动和力》单元才会学习到的知识,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与初中知识点的衔接;还有就是他们容易认为一个物体静止时就不受力,忽略了重力和支持力,因为它看不见。
所以在本单元中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转换这些有偏差的前经验,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知道这样关于力的一些顽固经验,有很多孩子得了高中都还会错。
本单元共有八节课,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主要研究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而且细心的老师们应该也能发现,这几课和我们旧教材没什么不一样,就是多了一课第六课《运动的小车》,尽管它的活动有相似的地方,但实际上新教材无论是在立意上还是着力点上都和之前的教材有很多地方不同,具体如何我会在后面说到。
《力》说课稿范文精选(最新)
《力》说课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1、力的方向.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2、力的大小.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3、力的作用点.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八年级物理-力的说课稿
《力》说课稿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力》,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力的概念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节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因为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所以力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力的定义及性质。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力的受力分析及更高的与力有关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4、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对生活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行区分。
做好施力物与受力物分析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情景化教学,这是弗莱登塔尔的观点。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知识。
依据《课标》要求,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更直接的呈现力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各种性质。
3、直观性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具呈现了力的性质。
这种直观性教学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和运动》说课稿 |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
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
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
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
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