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悲剧中的“美”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悲剧,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和艺术形式,源自古希腊。
虽然最初只是指古代希腊剧院上演的戏剧作品,但如今悲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悲剧的名词解释,以及悲剧对美学的影响。
悲剧这一词汇最早的含义是指特定类型的戏剧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主人公因自身悲惨命运和道德困境而导致的不幸结局。
悲剧的情节常常围绕着主人公的错误决策、悖论选择或者遭遇到的命运不公进行展开。
从这一角度而言,悲剧被视为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让观众领略英雄般人物的悲剧命运,引发了深度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悲剧逐渐扩展了其意义,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
现代的悲剧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通过以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悲剧的主题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得以追溯,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电影或音乐中找到悲剧的影子。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变化,悲剧在美学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原理和规律。
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悲剧通过其所独有的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
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悲剧时,往往能够从文本和情节中领会到作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悲剧中所展现的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复杂心理使得观众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悲剧通过人物命运的不幸和悲痛,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困境,并且在其中找到一丝共鸣。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于人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从而对美的价值有所启发。
同时,悲剧也扮演了在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类命运和道德选择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还可以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拓展。
因此,悲剧被看作是一种教育和启迪的力量,对于美学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雷雨》是剧组家曹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悲剧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戏剧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研究这部作品也会对我们有着很多借鉴意义和启发。
而在这里,我则选取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雷雨》的悲剧。
在这里我所说的悲剧,是美学中美感经验的一种,它和喜剧相互对立,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而《雷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悲剧感,而在这里我要探究的也是这一点。
《雷雨》中的命运悲剧《雷雨》的作者曹禺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 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还说:“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美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称它‘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 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这句话,也就揭示出作者在创作《雷雨》时就是在创作一个“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它认为人生是由神决定的或由某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所支配的,这种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决定的,无法掌握也无法逃避,这种命运往往是注定了一个人的毁灭或不幸。
而“芸芸众生在欲望和命运的苦难中, 徒劳地挣扎搏斗, 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①这样造成的不幸人生,就是一种悲剧。
而在《雷雨》中,人物也是在收着命运的拨弄,侍萍在三十年后回到周公馆又和周朴园相遇是命运,而她的女儿又在周公馆做女佣是命运,四凤又重蹈母亲的覆辙爱上了周公馆的少爷是命运,四凤和周萍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却相爱甚至还有了孩子是命运,这一切巧合都显示着命运的安排。
美学范畴分析悲剧的几种类型
此外,悲剧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压抑。悲剧通常使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压抑观众的情绪,使其感受到极强的悲伤和痛苦。这种艺术效果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对人生本质进行深刻的思考。
3.现代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现代悲剧通常具有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观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地理解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4.科幻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以科幻元素为背景,描绘人类在未来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科幻悲剧通常具有极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让观众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时也可以对人类未来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
美学范畴分析悲剧的几种类型
在美学范畴中,悲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悲剧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下所述:
1.传统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基于古希腊悲剧模式而创作的,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考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传统悲剧通常以英雄人物为中心,描绘他们在某种困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苦难。
2.历史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描绘人类历史上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悲剧通常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
同时,悲剧还可以通过角色的转变和矛盾冲突来描绘人类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通常经历着巨大的心理转变,并在内心深处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冲突。这些转变和矛盾冲突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并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深刻的思考。
窗体顶端
在文学中悲剧的名词解释
在文学中悲剧的名词解释令人沉思的悲剧:带给文学创作深度与触动的绝美形式导语:悲剧是文学中一个富有魅力和广泛探索的主题。
它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情感和真实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矛盾冲突、人性的探索以及生死存亡等课题,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及其对命运的无可抗拒。
本文将解释悲剧的含义,揭示悲剧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其创作方式与人类的情感共鸣。
一、悲剧的含义与演变悲剧,最初源于古希腊,其字面意思是“悲痛”之剧。
悲剧通过展示主人公的错误决策、命运的无情以及终极结局的悲哀而引人深思。
在古希腊时期,悲剧演出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能够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剧的定义逐渐演变,不再局限于宗教范畴,成为文学创作中一种独特的形式。
二、悲剧中的矛盾与冲突悲剧的核心是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它通常由主人公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或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
这些冲突形成了故事的主线和情节的展开,使得悲剧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矛盾重重,他必须面对对杀父仇人的渴望与对自己良知的顾虑,这种内在的矛盾将他推向了灾难的边缘。
三、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悲剧深入探究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并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与无奈。
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悲剧让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性中的善恶、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等课题。
例如叶芝的《荆棘鸟》中,主人公哲学家塞巴斯蒂安被命运之网所束缚,他的奋斗和追求只能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悲剧故事引导读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反思,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四、悲剧创作的艺术之美悲剧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高难度的艺术形式。
悲剧片刻停留在人物的痛苦和苦难中,通过心灵的震撼引起读者的共鸣。
悲剧剧本的选题、人物塑造、剧情发展以及情感表达,都需要作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如若细细品味莎士比亚的作品,他对悲剧的创造方式与情感呈现可谓独步文坛,他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展示出来,每一句台词都体现了人物情感的极致。
浅谈《骆驼祥子》的悲剧美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审美情感、美学意蕴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通常以抒情为主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些情感类型包括爱慕、思念、忠贞、怨恨、痛苦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则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遗憾。
这些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有的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
这些情感既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激情、执着的一面,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如真诚、美好、感人心魄等,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之作。
在文学方面,这些作品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悲伤,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同时,它们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合理现象,如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为后人提供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哲学方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的爱情悲剧中蕴含着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极尽荣华富贵中却深感人生的虚无和幻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面临爱情与道德的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入思考。
《茶花女》:欲望与牺牲的悲剧之美
茶花女:欲望与牺牲的悲剧之美导言《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修甫尔于1848年所创作的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以玛格丽特(Marguerite)为中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欲望与牺牲、社会阶层冲突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世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茶花女》中透露出的欲望与牺牲之美,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包含的深刻意义和社会背景。
欲望之美欲望在《茶花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驱动故事发展以及塑造人物命运的主要力量之一。
- 法国上流社会对于性爱和物质追求的欲望:在19世纪的巴黎社交圈中,享乐主义、流行时尚以及奢侈品汇聚成法国上流社会对于性爱和物质追求的强烈欲望。
这一欲望在玛格丽特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是巴黎社交界的名妓,以美丽和风情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 真爱的欲望:另一方面,玛格丽特渴望找到真正的爱情,摆脱作为妓女的身份束缚。
她与阿尔芒(Armand)相遇,并深陷于他所提供的真挚感情中。
通过描写玛格丽特对爱情的渴望,小说探讨了欲望和真爱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牺牲之美《茶花女》也揭示了牺牲与自我奉献所蕴含的美感和力量。
- 玛格丽特对个人幸福的牺牲:玛格丽特深知自己作为妓女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和幸福,为了爱情和阿尔芒,她不惜放弃舒适、奢侈的生活,并最终选择牺牲自己心灵深处对阿尔芒无尽地痴恋。
- 阿尔芒为了爱情而做出的牺牲:与此同时,阿尔芒也在情感的角逐中作出了自己的牺牲。
他放弃了繁华的巴黎生活,在玛格丽特身边守护,为她承受屈辱和社会的谴责。
悲剧之美《茶花女》被认为是一部悲剧,其中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无法挽回性以及社会对情感关系的限制。
悲剧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等级对爱情产生的阻碍: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父权制度、道德约束、经济压力以及社交圈的限制,最终导致了他们分离与牺牲。
- 玛格丽特与周围人关系的悖论:作为妓女,玛格丽特始终处于被社会唾弃和排斥的角色,然而她却有着众多追求者,这种矛盾给故事增添了更多悲剧元素。
【作文素材积累】有关悲剧之美
悲剧之美浅谈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人失足后的灾难,是对人生结局的一种评价。
悲剧在小说家笔下,则又是一种伤情的挥洒。
悲剧不像喜剧单知道汲引笑料以填充生活枯乏,悲剧以真情动人,以朴美感人,以内在的精神特质启发人。
人生是玄秘深广的海,在海里夜行,触礁在所难免。
人生有时很奇妙,让人进入一种雾的缥缈之境,注定归结到悲剧里。
所以,大凡人类莫不有过伤悲。
审阅名家笔下的经典,与先知先觉通融思想与情感,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和回味。
中国自远古始,就孕育了丰富的悲剧经典。
那个因了海水吞食自己肉身的精卫,每天用嘴衔木叼石往海里投,可海至今没被填平。
这故事和西方那被天神责罚的西绪弗何其相似?同样面对命运的打击,同样体现意志的坚不可摧。
凡事勿论成败,事实上,矢志不渝的抗争精神足以让我们从悲壮中看到生存的伟大!悲剧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离骚》、《水浒》、《红楼梦》,哪一部作品经不起时间考验?不论是抒写个人心智力的愁肠百结,还是描绘英雄的失落王朝的颓坍,还是以优柔之笔极写儿女私情的期期艾艾,社会结构的纷繁芜杂,这些个作品无一不在向我们透露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当我们读完它们,第一感觉竟是潜意识里认同了那些个儿真实人物的存在,我们明明知道小说里藏着虚构,却又非常迫切地给自己一个纠正,仿佛真人真事反不如自己读来的更真、更有力。
外国的悲剧比之于中国更具有宗教色彩和这学意味。
自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以文学的形式呈于世人,它所激起的情澜,荡漾恒久而永不磨灭。
悲剧因为经历了时间的发酵,遂构成一种浓缩多味的酒曲,虽然辣的很,但值得一品。
阿喀琉斯的英雄主义,俄狄浦斯的宿命结局,正阐释出这样一种悲剧的思考。
尤其是后者,集中体现了先人面对生活的手足无措。
命运是个无限大的牢笼,关押了一批又一批走进去的人。
那些悲剧人物,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抑或是作为文学虚拟出现,总是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情态,给予后人永不困乏的好奇,永无休止的观探。
古代的屈原、刘备、籍康、林冲、唐婉……近代的有殷夫、柔石、林觉民、秋瑾等,外国的如拜伦、维特、普希金……这些人虽然经历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但至少,他们丰富了人性,凸显了血肉灵魂的具体意象,所以他们又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实在。
西方古典悲剧美学
《略论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伏涤修,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1期,2004年3月1、创作理念与宗旨: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
西方悲剧大多流露出作者对命运无法抗拒、难以主宰的无奈。
实际上西方许多悲剧作家本身就是思想家,他们的悲剧是为了表达一个哲学或道德伦理观念而作的艺术化的阐述,是理念先行的产物。
戏剧的存在基础在于冲突,黑格尔认为冲突构成美,而冲突不能离开理性和理想性的旨趣,他说:“在真正的美里,冲突所揭露的矛盾中每一对立面还是必须带有理想的烙印,因此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辩护的道理。
各种理想性的旨趣必须互相斗争,这个力量反对那个力量。
”因此,理性探索成为西方悲剧的一个鲜明特色。
西方悲剧注重写崇高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通过摹仿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因此,西方悲剧往往注重从人物个性、心理冲突上去寻求悲剧的根源,理性探索意味很浓。
西方悲剧的悲剧性结局显示了他们利用戏剧探索人生命运、传达启蒙精神的追求目的。
2、选材与主人公塑造:贵族,与神、与命运抗争。
3、审美效果:西方悲剧对人的命运的理性探索精神比较强,结局往往写主人公的毁灭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
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威名显赫的英雄,他们为了执着的追求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奋斗不是为了自身生命体的自然存在与延续,而是为了某种理想、道德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与残酷不公的命运、邪恶的势力、与自己懦弱的个性进行抗争,他们的事业很崇高,冲突也就很尖锐悲壮。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戴玉竹,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6期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一种在文学、戏剧和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不仅引人深思,还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生命和世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1. 悲剧的内涵悲剧作品通常以主人公的失败、苦难或死亡作为故事结局,揭示出人生的脆弱与苦难。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常常深深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并引发观众对生命、命运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在悲剧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和挑战,他们在争扎中挣扎、迷茫、痛苦,最终通常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
这种对矛盾、挣扎、失败和死亡的描写,旨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纷扰和不幸,引发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2.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境界。
在观赏悲剧作品时,人们常常深陷于对人物遭遇的悲惨命运的共情之中,从而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坚韧。
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引领人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悲剧性的结局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还让人们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悲剧中的悲伤、痛苦和抗争,通常能够触发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唤起对美、真、善的向往和追求。
3. 悲剧的美学表现悲剧作品通常以高雅的语言、精妙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展现出对人性、道德和生命命运的探索。
在悲剧的创作和表现中,艺术家们通常通过复杂的人物形象、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意义深远的背景描写,展现出悲剧的伟大魅力。
悲剧性的结局往往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人类的悲悯和勇气,启示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崇高追求。
悲剧中的“悲”与“剧”完美结合,展示出人类文化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戏剧艺术形式,通过对生命的苦难与悲剧性结局的揭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命运和美的思考,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和道德注解,使得悲剧成为文学和艺术中的永恒主题,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从《天边外》浅析奥尼尔戏剧的悲剧之美
从《天边外》浅析奥尼尔戏剧的悲剧之美【摘要】奥尼尔戏剧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和《天边外》作为代表作,展现了悲剧之美。
在奥尼尔戏剧中,悲剧常常通过角色的命运展现出来,如《天边外》中的角色们承受着悲剧的命运。
悲剧中所展现的美感不仅体现在情节上,更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之中。
悲剧之美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奥尼尔戏剧中悲剧之美具有独特之处,体现在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命的尊重上。
奥尼尔戏剧中悲剧之美具有永恒的价值,对现代戏剧有着启示作用,正因如此,奥尼尔戏剧永远流传不衰。
悲剧之美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命运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奥尼尔戏剧、《天边外》、悲剧之美、角色命运、美感、深层意义、独特之处、永恒价值、现代戏剧、启示、流传原因。
1. 引言1.1 奥尼尔戏剧的深远影响奥尼尔戏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扣人心弦的情节布局和独特的悲剧美感而深远影响了世界戏剧史。
作为20世纪美国戏剧的先驱,奥尼尔的作品不仅在剧院舞台上引起轰动,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戏剧创作和表现方式。
他的悲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触及到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奥尼尔戏剧中所展现的痛苦、挣扎、绝望以及对生存的追求,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矛盾,引发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奥尼尔戏剧的深远影响在于其对人性、社会、生命等重大议题的探讨和反思,以及对悲剧美感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1.2 《天边外》作为奥尼尔戏剧的代表作《天边外》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其戏剧创作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于1920年首次上演,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天边外》以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家庭故事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
在这个家庭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痛苦、挣扎和无奈。
作品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在痛苦中的掙扎和追求,展现了悲剧的真实和深刻,体现出奥尼尔对人性的思考和洞察力。
《雷雨》的悲剧性人物研究所带来的美学意义
一、悲剧形成原因从表面上看,周家的主人是周朴园。
此人狡诈阴险,狠毒至极,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竟强迫妻子吃药。
也可以说,他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喜欢上了女佣鲁侍萍,却因为那时家庭秩序严酷,周朴元没有勇气带她离开,导致两人的爱情无疾而终。
紧接着,鲁侍萍被赶出周家。
崩溃之余,鲁侍萍立下誓言,决意不再见周家人。
由此可见,周朴园的人生也充满了悲剧。
在男权社会中,像周繁漪这样的女人数不胜数。
由于社会地位较低,女性遭到抛弃之后,只能沦为弃妇。
不过,周繁漪怀有强烈的爱憎。
她发觉周朴园不怀好意,便开始着手反抗,最终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周繁漪拥有一颗炙热的心。
她接受新式教育,思维转变极快,彻底摒弃了“三从四德”,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简单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予了周繁漪反抗的勇气。
不过,她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致使自身成为一个受害者,并引发了毁灭别人的后果。
(二)命运之“家”驱使悲剧形成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童年家庭的影响。
曹禺诞生三天后,母亲因病逝世。
因此,年幼的曹禺只能跟在继母身旁。
他听奶妈说过,现在的母亲并非生母。
对幼儿来说,这样的事实很难令人接受。
曹禺指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生母离世有关”[1]。
在现实生活中,母爱是正常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曹禺的童年与其他幼儿存在显著差异。
庆幸的是,父亲与继母待他很好。
不过,曹禺并没有产生任何归属感。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喜怒无常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气氛变得颇为怪异。
与此同时,曹禺也对这样的环境产生了厌恶和反感。
所以从本质上讲,《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
在剧中,时代主题、角色欲望、人性特点以及家庭伦理是作者的主要创作内容。
在创作过程中,曹禺赋予了“家”更深层次的内涵。
不仅如此,曹禺还以“家”为基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情节。
剧中的“家”,仿佛变成了一张巨网,控制着周家和鲁家所有人的命运。
它虽然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构成的,但一旦构成,就成为执导生活在其中的人命运的强盛外力。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人性探讨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人性探讨引言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悲剧是其中最为著名而深具影响力的一类。
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叙述方式,通过描绘人性中深层次的冲突、欲望和矛盾来吸引读者和观众。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作品中对人性进行的探索。
1. 人性的复杂性莎士比亚通过他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展现了人性极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面。
他不仅关注了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深入揭示了人性中黑暗和邪恶的部分。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角色既有深思熟虑又有疯狂无常之处,这样饱含冲突性格使得他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并且深具现实代表性的人物。
而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以其渴望权力的欲望而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反面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野心。
2. 冲突与抉择莎士比亚所写的悲剧作品常常描绘了角色们在复杂冲突面前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这些选择通常牵涉到伦理、道德和个人忠诚等问题。
例如,在《奥赛罗》中,奥赛罗与他信任的朋友以及自己所爱的妻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
这些角色们面临着痛苦而严峻的抉择,必须在不同价值观之间做出取舍,并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3. 欲望与矛盾莎士比亚对于人性中欲望和矛盾元素的揭示也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经常通过角色内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欲望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奥赛罗》中的奥赛罗被嫉妒和怀疑之火驱使,导致他产生了暴力行为;《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既渴望权力又害怕后果,并不断陷入自我纠结和内心挣扎。
4. 后果与教训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角色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往往会带来悲惨的后果。
通过这些后果,莎士比亚告诫我们在面临抉择时要谨慎思考,并意识到每一个行动都是有代价的。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们由于误解和冲动而导致悲剧结局,这给我们带来了关于爱情和信任的深刻思考。
结论莎士比亚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戏剧表达方式,在他的悲剧作品中深刻探讨了人性多样化、复杂性和冲突等问题。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doc
皖西学院课题论文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姓名:学号: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摘要:《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
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
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
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
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
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
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一、悲剧的定义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
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
”④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敏锐的文字表达能力,创作出众多令人震撼的作品。
其中,小说《祝福》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悲剧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展现出深刻的悲剧美。
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生活陷入困境。
虽然她勤劳善良,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在世人冷漠的目光中,她最终孤独地死去。
这个情节让人深感悲剧美,使读者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心。
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众多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主人公祥林嫂命运多舛,但她的坚韧和顽强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卫老婆子热心肠,但世故圆滑,她的存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为整部小说增色不少。
鲁迅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得到一丝同情和安慰。
然而,人们却对她冷漠甚至嘲笑。
这种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剧美,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冷酷和社会的无情。
在《祝福》中,鲁迅运用了深情而沉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深刻的情感。
他描绘出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使人们为她感到无尽的悲哀。
同时,鲁迅也通过这些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在结尾部分,《祝福》以一种悲凉而又深沉的方式,让人物和情节相互呼应,使整部小说的悲剧美得到完美的呈现。
祥林嫂在孤独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曾经对她冷漠的人也继续过着他们的生活。
这种结局让人深感无奈和悲哀,使读者对悲剧美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鲁迅的《祝福》,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在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同时,鲁迅在描绘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悲剧美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摘抄1. “悲剧是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以悲剧性为基本特征,通过揭示人生中的苦难、矛盾和冲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诗学》2. “悲剧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的超越,它通过对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矛盾中寻求和谐。
”——王国维《人间词话》3. “悲剧美学的核心是悲剧精神,它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承受、对命运的挑战。
”——黑格尔《美学》4. “悲剧是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它通过对生命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5. “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生命的伟大,从而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鲁迅《呐喊》二、感悟1. 悲剧美学的启示悲剧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使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时,更加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其次,悲剧美学教会我们勇敢面对人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反思和成长,寻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悲剧美学让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生命的伟大,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悲剧精神的力量悲剧精神是悲剧美学的核心,它具有强大的力量。
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悲剧精神使我们能够勇敢地承受、顽强地生活。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精神让我们在毁灭中看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美好。
3. 悲剧与人生的关联悲剧与人生息息相关。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悲剧美学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
悲剧让我们在痛苦中成长,在挫折中奋发,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4. 悲剧美学的审美价值悲剧美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通过对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矛盾中寻求和谐。
这种审美体验让我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5. 悲剧美学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悲剧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比较视野下悲剧艺术美学特质的探索的开题报告
中西比较视野下悲剧艺术美学特质的探索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中西悲剧艺术美学是包括中国和西方在内的两个不同文化领域值得
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泛指人类认识存在、发展、和终极问题的艺术形
式中的悲剧美学系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戏剧等多个领域。
其中,中国和西方在悲剧艺术美学领域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中西悲
剧艺术美学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探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悲剧美学特质,还可以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思路,拓展中西文化交流领域。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为通过对中西悲剧艺术美学特质的比较分析,探索中
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悲剧美学特点,并深入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悲剧艺
术美学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价值借鉴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
1.中西悲剧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中西悲剧的文化背景与特点
3.中西悲剧艺术美学的比较分析
4.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悲剧美学特质的联系与区别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中西悲剧的相关文献、历史演变过程、文化背景
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比较研究法:对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悲剧美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探索中西悲剧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中西悲剧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基于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悲剧美学特质探讨的理论体系,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思路和实践参考。
同时,本文也将深入探究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视野下悲剧艺术美学特质的联系和区别,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解读余华《活着》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解读余华《活着》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小说用不到13 万字,叙述了福贵艰难困苦的一生。
他的年少轻狂给自己换来了倾家荡产,“败家子”的名声远近闻名,后来他改邪归正,却又目送身边所有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然后再亲手一个一个将其掩埋。
他背负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坚忍地活着,踽踽独行。
整部小说如同戏剧一般,将生活高度集中化,所有的矛盾冲突、一生的荣辱得失并收于十几万字之中,作者用十分极端而又冷静的笔触描写了一连串的悲剧。
其实人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不可能再活着回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可是当人活着的时候,一切又都是不确定的,只有将死是确定的。
既然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人注定要死去,而且死活由不得自己主宰,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自身,那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人明知自己的最终归宿是幻灭与虚无,为何还要不停地繁衍生息,自己承受苦难还不足,还要让后代继续品尝苦涩。
说到底,活着是一个比死亡更沉重的话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四百多年前,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成了穿越时空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这应该是哈姆雷特预想之外的,也肯定是莎士比亚所始料未及的。
“生存还是死亡”,这的确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
实际上不只在四百年前,从几千年前开始,哲学家们就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探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是哲学上的终极疑问。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奥西安尼德斯之歌仿佛可以述说一下福贵的命运或者人类的命运——朋友啊/ 看天意是多么无情/ 哪有天恩扶助蜉蝣般的世人/ 君不见孱弱无助的人类/ 虚度着如梦的浮生/ 因为盲目不见光明而悲伤/ 啊/ 无论人有怎样的智慧/ 总逃不掉神安排的定命。
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曾潸然泪下,向自己的叔父说:“当我想到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地悲哀。
悲剧研究现状
悲剧研究现状
悲剧是一个深受欢迎的文学体裁,其研究已经有着相当的历史。
现在,我们可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研究这个主题,并更好地理解这个
艺术形式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悲剧最初是在古希腊文化中产生的。
在雅典时代,悲剧
是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对人类存在和命运质疑的一种形式,使用由三
个戏剧家展开的竞赛来展现。
后来,悲剧在欧洲各种文化中都有了自
己的发展和演化。
在当代,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从古希腊和欧洲悲剧发展扩大到全球,包
括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区。
这些研究涉及到悲剧的发展、传统、
主题、手法以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现代悲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悲剧的发展:这个主题主要探讨悲剧作品的演变和发展,以及
不同文化下的差异和相似点。
学者们考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古希腊戏剧中的《俄狄浦斯王》。
其次,悲剧的主题:这个主题主要探讨悲剧作品所关注的主题,并且
通过此展示悲剧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
一些研究集中在探索悲剧中的虚荣、命运、权力、残酷等主题。
第三,悲剧作品的手法:这个主题集中研究悲剧作品中的复杂手法和结构,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手法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悲剧作品。
包括观点、简洁性、意象和对话等等。
最后,悲剧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个主题主要研究悲剧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悲剧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广泛的主题。
学者们使用各种方法来研究这个主题,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来更好地理解悲剧这一文学体裁的本质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悲剧中的“美”
我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故事描写了一段因为封建势力的阻扰而使两位主人公未能在一起,最终一个郁郁而终,另一个殉情而死的凄美爱情经历。
无独有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描写了一段类似的爱情故事。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悲剧结尾,或者说,整个故事就是以“悲”为基调的。
然而,恰恰因为“悲”的存在,才使得这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人们非但没有受这种情调的影响,反而从中看到了美好事物的存在,比如爱情的坚贞,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等。
那么,这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其中的“美”,正是悲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悲剧这种审美价值类型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的兴盛为基
础的。
因此,要探究悲剧的本质,就必定得从优秀的悲剧戏剧中读来。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概括了悲剧的本质,他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他认为,悲剧是写人的,是写那些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在道德上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悲剧不是惨剧,虽然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悲惨的情节就能上升到美学的范畴。
它并不能仅仅以渲染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为满足,只有真,善,美的有价值的人的悲惨遭遇才能构成美学悲剧的基础。
而判断一部悲剧是否达到效果,不是看我们的情感是否得到慰藉,而是看悲剧本身是否引起怜悯和恐惧。
这就与悲情联系在了一起,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忧郁时,指出叔本华和尼采这些浪漫主义诗人均崇拜忧郁,歌唱忧郁,忧郁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同于肉体上的宣泄,肉体的宣泄无法到达一种超脱,一种理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东坡的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叙写内心极大痛苦的同时,带给人一种理解,一种超越,因此能感受到深沉的审美愉快。
那么为什么悲剧是美的呢?或者说,我们能从悲剧中看到怎样的一种美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定义是这样的:“那么,那就是道德美和高尚,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原因而为人向往,同时那也是赞美的,或者说,其为善,是因为善而令人愉悦。
”(2)将他的话转化,我想可以得出美的这样的一个定义:美是本身具有价值同时又令人愉悦的事物。
显然,作为以“悲”为基调的悲剧,是不符合美的定义的。
因为它本身并不令人愉悦。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悲剧不在美的范畴?答案是否定的。
尼采在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探讨中提出,悲剧能给予人“形而上的慰藉”,以此来肯定人生,来解决人生的悲剧性同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想调和的问题。
毫无疑问,悲剧诞生在希腊。
希腊是一个敏感的民族,能感受到最细腻的痛苦。
然
而,希腊人并没有逃避人生的悲剧性,相反,他们创造了许多艺术作品,来给在遭受着巨大痛苦的人们一个心理缓冲。
“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诞生之夜。
对于泰坦诸神自然暴力的极大恐惧,冷酷凌驾于一切知识的命运,折磨着人类朋友普罗米修斯的兀鹰,智慧的俄狄浦斯的可怕命运,驱使俄瑞斯忒斯弑母的阿特柔斯家族的历史灾难……。
”(3)也就是说,希腊人创造了许多的神话故事,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的巨大痛苦的描写,来表现自身心境中苦难和恐惧。
而英雄们所经历的这些悲剧性的痛苦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
所以,人们会获得崇高感,在感到痛苦的同时感到一种愉悦感,那么这时候,悲剧的美便体现出来了。
悲剧在给人以“形而上的慰藉”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悲剧表现了冲突与毁灭,抗争与拼搏。
这也是悲剧能具有美学价值的一个本质的原因。
恩格斯曾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既“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
(4)所谓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正义但是弱小的一方,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即指强大的黑暗势力。
当这两方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正义的一方遭到毁灭,于是就形成了悲剧。
纵观中国的历史,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因为冲突而引起的,而在革命的过程中,总是有许多的悲剧发生,比如太平天国的没落。
恶势力不可能轻易被打倒,他们采取的手段一贯都是残酷镇压。
而同时,前仆后继的革命者不怕牺牲,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这就使得悲剧本身更加壮烈。
而愈壮烈,人们从中能获得的精神力量便愈充足。
也正是这种壮烈,带给人们鼓舞,带给人们希望。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但是这种毁灭不是纯粹的毁灭,它必定经过了一个痛苦挣扎的过程,是需要经历抗争和拼搏的。
这也显得毁灭的过程更加轰轰烈烈。
就以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为例,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乾隆皇帝纳含香为香妃,使得与含香从小便产生恋情的蒙丹尤为痛苦。
小燕子紫薇等一群人听了蒙丹的讲述之后,对自己的皇阿玛这种棒打鸳鸯的行径深恶痛绝,于是他们策划将香妃偷偷送出宫。
但在事成之后,自己却遭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们开始浪迹天涯,每天过着逃犯的生活,同时又打抱不平,与社会上的恶势力作斗争。
我们暂且不谈这样一段故事能否上升到美的高度,但是,它体现了一种抗争与拼搏的精神,这种拼搏是惊心动魄的,是轰轰烈烈的,正是这种为真爱而奋不顾身,为人间正义打抱不平,同时在此过程中遭受追杀、生死的考验的勇气,才使得爱情以及正义本身更加美丽。
再比如说文章开头提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祝英台追求爱情,在封建势力的淫威下,坚决抗婚,她没有委曲求全,而是怒斥上天之不公,触杯殉情,壮烈而死。
因此,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构成了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6)如上所述,希腊人创造了富有悲情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与现实中的人们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距离,因为有距离,使得人们不至于陷入现实的反映,所有的罪恶与善良,狂暴与摧残,苦难与血泪,都因为拉开了距离而使得人们能够客观的看待,
这种审美是不带功利性的。
因此,我们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这不同于现实中的悲剧。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们的愤慨,而同时,人们也将采取行动来阻止悲剧的继续蔓延,。
因此,它就不具有审美性质了。
从中我们能看出现实中的悲剧与艺术中悲剧的区别:(一)一个是现实层面的,另一个是审美层面的(二)一个具有功利性,一个不具有功利性。
(三)一个能通过努力来改变,而另一个是必然的,是无法改变的,只能任其发展。
举一个例子,在某个小镇上,人们正在观看演员表演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当看到“奥赛罗”不辨是非将“苔丝德蒙娜”活活掐死的时候,人们情绪激昂,有的哭泣,有的唏嘘,这时,一个军官冲进剧院,掏出一把手枪将“奥赛罗”当场击毙。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由此演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惨剧。
这里面,观众情绪激昂是基于审美层面的,是无功利性的情感,是把这一切当做“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来对待。
而军官的行为是带有功利性的,是把这一切当做真实来对待的,他甚至希望采取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阻止悲剧的发生,事实上,他也的确这样做了。
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就属于“现实生活中的惨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悲剧是需要有距离的,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看似一句玩笑话,其实也蕴含着美的哲学。
注释:(1)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449页
(2)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1366页
(3)周国平选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6年第11页
(4)中共中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四卷第560页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97页
(6)王晓旭《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