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人体经络穴位图谱12肝经
第二节 足厥阴腧穴
本经一侧14穴 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 2穴分布于腹、胸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肝胆、 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 部位的其他病证。
1.大敦* 2.行间* 【定位】 【定位】 【主治】 3.太冲* 【主治】 【定位】 【操作】 【主治】
【配伍】
【操作】
Dà dūn (LR 1) 井穴 Xí ngjiān (LR 2) 荥穴(肝经子穴)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寸(指寸) 。 在足背侧,当第 1、 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疝气,遗尿,癃闭,经闭,崩漏,月经不调,阴挺 Tà 癫痫 (LR 3) 输穴,原穴 ichōng 主要用于肝实证。(郁结、阳亢、肝火、肝风) ● 中封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 浅刺 0.1~0.2寸,或点刺出血。 用于治疗肝实证以及寒滞肝脉、肝虚证(肝血不足) ● 月经过多,崩漏,痛经,经闭,带下,疝气, ●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青盲,咽喉干痛, 小便不利,尿痛 ● 中风,癫痫 耳鸣,耳聋 ● 胁肋疼痛,急躁易怒,黄疸 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1. 配泻丘墟、阳陵泉,清肝泻火,类龙胆泻肝汤; ● 癫痫,小儿惊风,中风 ● 胁痛,郁闷,急躁易怒 配泻丘墟、百会,清肝泻火,通络止痛,治疗厥阴头痛。 太冲 ● 配泻风池,补复溜,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类镇肝熄风汤 2. 下肢痿痹 直刺 0.5~0.8寸。 0.5~1寸。
二、足厥阴经脉病候
张介宾说,“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 疒贵与颓同,小肠下坠于阴囊或腹股沟。妇女子宫脱垂 古称“胞落颓”,亦属此类。 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 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闭为小便点滴不出,癃为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面垢如尘,神色晦暗。 狐疝:七疝之一,其症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 飧泄:飧音孙。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癃闭又泛指尿不通或淋沥不畅。 像狐之出入无常。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四
收头 留
,,
面腰
口背
合委
谷中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常灸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 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疏风解表——风池,曲池 清热/散寒——大椎,神阙
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 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 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
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胸椎,约与肩平齐。
1、循法 按经络路线 轻揉循按,便于得气。
2、弹法 轻弹针尾, 使针身振动,催气行气补 气。
3、刮法 固定针尾, 指甲刮针柄,便于得气传 导。
留针、出针
留针:得气后,(1)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时间。 (2)可作间歇行针,以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针刺 持续作用,加强疗效。(一般5-10min)
出 针 : 一般缓慢捻转提至皮下,静候片刻,然后 拔离,同时用棉签压住针刺部位。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十二经起止点表格
十二经起止点表格一、起止点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决策,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起止点。
起止点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划未来的目标。
同时,起止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过去的经历和成果。
二、十二经的起止点在中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十二经”。
这是人体经络的分布图,将人体分为十二个主要的经络系统。
每个经络系统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和身体部位相连,起到调节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每个经络系统都有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
起始点通常位于手指、脚趾或头部的特定位置,而终止点则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这些起止点的位置和功能都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下面是十二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经络系统起始点终止点手太阴肺经末指甲内侧肺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指端大肠经经脉足阳明胃经人中穴胃经经脉足太阴脾经大趾甲外侧脾经经脉手少阴心经小指甲内侧心经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甲外侧小肠经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直肠门膀胱经经脉足少阴肾经小趾甲内侧肾经经脉手厥阴心包经中指背侧心包经经脉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甲外侧三焦经经脉足少阳胆经睛明穴胆经经脉足厥阴肝经大趾甲内侧肝经经脉四、起止点的影响起止点的选取对经络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起止点选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经络系统的功能受阻或失调。
而准确选取起止点,则可以帮助经络系统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因此,对于中医师来说,准确选取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对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症和病人的情况来判断和选择起止点。
总结起来,起止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起止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决定了经络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作用。
因此,准确选取起止点是中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准确选取起止点,才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重视起止点的选择,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展开全文【井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
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人体的十二井穴定义及作用: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络,这些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
井穴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对调节人体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井穴的定义:古人将经脉比作河流,血液便如河水一样流淌其中。
体表的经脉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的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暗流。
井穴便是沟通这两条河流的“井口”。
《灵枢》中说:“以上下所出为井。
”井穴多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中的必经之路。
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经脉的“根穴”,主管着十二经脉中的支脉。
十二经脉与其井穴是一一对应的。
2.井穴的清热作用:通过刺激井穴,可以起到清热的效果。
一般来说,每一个井穴都可以治疗所属经脉、脏腑的热证。
比如少商可以清肺热,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喘。
对于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引起的咽喉肿痛,在少商穴针刺放血,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井穴不但可以清泻所属脏腑经络的火热,还可治疗以全身发热为主的病症。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
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里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索,少商穴在大指内,去指甲角韭叶明。
二手阳明属太肠,臂前外侧须审量。
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肉,偏历腕上三寸量,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胭端详,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入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讫穴君顺明,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临,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髀关膝上交分取,伏兔膝上起肉形,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再下一寸下巨虚,踝上八寸丰隆盈,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五寸明,陷骨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顺记清。
四是脾经足太阴,下肢内侧向上循,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商丘踝前陷中线,踝上三寸散阴交,踝商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箕门鱼腹大筋内,冲门耻骨上边缘,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騈,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洇,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十二经脉走向、穴位定位操作评分标准
2分
洗手。
病人
5分
按穴位取舒适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局部皮肤,保暖。
操
作
流
程
操作
83分
1.在人体上指出十二经脉走向及交接规律(8分,各2分)
2.在人体上分别指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名称及分布规律(12分)
3.在人体上分别指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名称及分布规律(12分)
4.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穴位(18分,一个穴位3分)
十二经脉走向、穴位定位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者考核时间分数
项目
总分
要求及分值
扣分
扣分卡、自我介绍、双向核对患者信息,心理状况,环境。
素质要求
2分
服装鞋帽整洁,修剪指甲;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温柔,态度和蔼。
操作前准备
物品
10分
3分
流水洗手,用物备齐(小方纱、治疗盘)携至床旁(1分);核对病人,再次介绍并解释、核对医嘱执行单、保护患者隐私(2分)。
5.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汇穴位(9分,一个穴位3分)
6.骨度分寸法(9分):
中指同身寸法(3分);拇指同身寸法(3分);横指同身寸法(3分)
7.考官任选三个穴位,指出正确取穴方法及简易取穴法,并询问患者的感受(15分)
穴位:
操
作
后
整理
3分
1分
协助患者舒适体位,再次核对;整理床单元 、物品,正确处理用物。
洗手
1分
洗手。
记录
1分
记录部位、并签名。
总分
100分
针灸穴位图解ppt(共107张PPT)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 Piānlì
【穴名解释】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 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 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穴方法】 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针灸穴位图解
LOGO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 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手三阴经从 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
足三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足阳明胃经 4.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主治疾病
【穴名解释】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 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 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 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 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大全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大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经手腕背面,沿前臂外侧中线,即尺骨、桡骨之间。
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向前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耳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又折向后下方,过颊,下颈,与前脉合于缺盆后,入体腔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行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自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頦唇沟相交于承浆穴,返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至额前。
分支:自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咙向下,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经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经的⾛向动画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7点)⼗⼆经的⾛向动画图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点-7点)⼗⼆经的⾛向动画2016-5-16 11:55:30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献上⼗⼆时⾠和⼈体经络时表,希望⼤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阳明⼤肠经卯时(5点到7点)—⼤肠经旺。
卯时⼤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肠相表⾥。
”肺将充⾜的新鲜⾎液布满全⾝,紧接着促进⼤肠进⼊兴奋状态,完成吸收⾷物中的⽔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便。
养⽣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然后奔进厕所把⼀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年⼈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多选择:茄⼦、菠菜、⾹蕉、蘑菇、⽊⽿、⽟⽶、扁⾖、豌⾖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肤⽆光泽、肩酸、喉⼲、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疼、⽪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阳明⼤肠循⾏路线:⼿阳明⼤肠经起于⾷指挠侧尖端(商阳⽳),沿⾷指挠侧上⾏,经过合⾕(第⼀、⼆掌⾻之间)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前,经肩盂⽳(肩端都),过肩后,⾄项后督脉的⼤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前⾏内⼈⾜阳明经的缺盆⽳(锁⾻上窝),络于肺,下⾏通过横膈,属于⼤肠。
⼿阳明⼤肠分⽀:⼿阳从缺盆上⾏,经颈旁(天⿍、扶突)⾄⾯颊,⼊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通过⾜阳明胃经地仓⽳,绕⾄上唇⿐中央督脉的⽔沟⽳(⼈中),左脉右⾏,右脉左⾏,分别⾄⿐孔两旁(迎⾹⽳),与⾜阳明胃经相接。
⼿明⼤肠联络脏腑:属⼤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阳明⼤肠经络动画⽰意图:【语译】⼿阳明⼤肠经: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中府: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中府: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扶突: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0.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巨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上直瞳孔。
大迎: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
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气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气户: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库房: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屋翳: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膺窗: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乳中: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不容: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承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关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髀关: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阴市: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梁丘: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上巨虚: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条口: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丰隆: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地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箕门: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食窦: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天溪: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胸乡: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周荣:在胸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手少阴心经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青灵: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灵道: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阴郗:脘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少府: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少冲: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后溪: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腕骨: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小海: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臑俞:臂内收,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天宗:在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垣: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天窗: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天容: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颧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
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包的背俞穴。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的背俞穴。
督俞: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的背俞穴。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的背俞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的背俞穴。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的背俞穴。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膀胱俞: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中膂俞: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
白环俞: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4骶后孔。
上髎:第1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次髎: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中髎:第3骶后孔中,次髂穴下内方,约当中膂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下髎:第4骶后孔中,中髂穴下内方,约当白环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浮郗: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