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十年,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一方面,在课程理念的影响下,高中数学课堂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得到了强化,课堂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另一方面,这也是很现实的一个方面,即高中生依然面对着很强的竞争和很大的压力,三年的学习之后仍然要面对高考,而要想在高考这座“独木桥”的竞争中出类拔萃,提高数学成绩又必然是重中之重.同时,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概念性较强,知识较为晦涩,教师的教学效果很难谈得上较好.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既遵循课程改革的精神,又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题串”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普及,使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和教师在数学这门课上都花费了大量时间,但结果却是事倍功半.从这个角度
来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极为重要的问题,虽不新鲜,却必须坚守.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串”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什么是“问题串”?问题串又叫问题链,顾名思义,“问题串”就是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之间往往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往往是层层递进的,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逐步前进,就像一个无形的线串起了一个个珠子一样.同时,这些问题内容又必须是围绕当前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双曲线、渐近线是高中数学较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我们以双曲线、渐近线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双曲线和渐近线的相关概念,现在请同学们将双曲线
x 22-y 2
2
=1的图象画出来,然后仔细观察.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当双曲线两端无限延伸后,双曲线的图象将
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斜率应该会逐渐变小,就像两条直线一样.
教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函数曲线里面,有哪些曲线和这种曲线是相似的呢?
学生:指数函数,还有反比例函数.教师:有道理,大家再想想看,这些曲线在无限延伸后,它们的斜率确实会越来越小,但是它们最后会变成直线吗?
学生:不会,只是无限趋向于直线,而不会变成直线.指数函数图象趋向于x 轴,反比例函数图象趋向两条坐标轴,而双曲线图象则趋向于y=-x 和y=x 两条直线.
教师:同学们能确认是趋向于y=-x 和y=x 两条直线吗?下面我们转动一下反比例函数曲线和坐标轴.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反比例函数曲线和双曲线图象重合了.
教师:这样我们就验证了上述说法,我们可以把y=-x 和y=x 两条直线叫做双曲线的渐近线.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
x 22-y 2
2
=1的渐近线.(学生在演算纸上将双曲线的渐近线画出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浅谈
刘正岳
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226500
摘要:传统的数学解题方法都是“模式化”的,高考数学题灵活多变,如果学生没有发散性思维,则很难应
对高考.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禁锢的数学学习思维中解脱出来,也充分地发挥了学
生的潜力,对于高考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教学策略的优化不是凭空乱造,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
策略的调整,以达到优化的水平.关键词:教学策略;优化
教师版£中等教育£
24
教师:那么同学们,“渐进”这个概念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无限接近但是不可能相交.上面我们详细分析了一个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串的例子,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是问题串前后要联系紧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运用问题串进行数学教学主要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其次是问题应尽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相符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将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如果问题太难,可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解答,这样问题串的适用性就不会很强,大多数学生由于不会解答,即使跟随教师的问题学习效果也是很差,应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反而不好;第三,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不及待地就给出答案,显然教学质量不会很好,教师应注意留出一定“余地”,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发挥.
展性知识教学的应用
大多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认为除了教材之外的知识都是没有用的,学习那些知识是浪费时间,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环境下,尤其是在当前能力导向的高考模式下,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教师太过看重分数,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能只会“依葫芦画瓢”,一旦题目发生改变,学生在解题时就会遇到困难,所以,为拓展性知识进行教学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总认为拓展性就是用相似的习题堆积起来,而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如何进行拓展性知识教学呢?我们可以以“函数周期性和对称性关系”一节课为例来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是因为函数这部分知识是
高中数学的重点,在高考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一定应用.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首先用PPT 给学生展示一些图形,这些图形的特点就是具有中心对称性或者轴对称性,这样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可以顺利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接下来,教师给学生举一些函数的例子,例如y=2x 3、y=x 2等,让学生自己画出图象,并去判断哪些函数具有对称性,这些函数都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够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信心也被建立起来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函数具有对称性,那么是否就说明这些函数具有周期性呢”,这样就通过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中.
然后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我们定义一个奇函数f (x ),取值范围为全体实数,如果这个函数的图象是关于x=2对称的,当x 处于[-2,2]的取值范围内时,f (x )=x 2
,那么这个函数是周期函数吗”,
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画出函数图象,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将上述问题做一定变化,将难度稍稍增加,以留出一定的思考余地,供学生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上述是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拓展性知识进行教学的例子,其实也就是一种拓展性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是由浅入深的,并且是一种自主学习到共同学习的转变.因此,拓展不是简单的习题的堆砌,也不是简单的由一题向其他类似的习题扩张,而是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为拓展依据,顺着学生的思维向外拓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习题储备、问题储备是基础,而对学生思维的观察是核心,真正的课堂呈现其实只是拓展的结果.
究学习在高中数学
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是课改以来倡导的学习
方式,但现在对合作探究似乎有一种批判的态势,认为合作探究并不适合班级授课下的学习,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有失公允的.合作探究学习其实在于关键点的落实,这个关键点就是合作探究的时机把握与过程控制.
在学习完“直线方程和位置关系”这一课后,课本上有如下问题:已知线段AB ,端点坐标分别为(3,4)和(-1,2),如果直线L :ax+y+2=0和上述线段相交,a 的取值范围如何?笔者以为这道题目比较好,适合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探究过程大体如下:
首先,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人数要控制好,先给每位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中的解决步骤进行探究.如建立线段AB 的表象,建立AB 与L 相交或不相交的表象,猜想a 的取值范围等,以得到解题方法(可以提出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其中两线相交的条件即有公共解是探究的重点;最后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学生最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些解题方法:(1)线段和直线交点P 的横坐标在(-1,3)的取值范围内;(2)PA 的斜率为-4,PB 的斜率为2;(3)L 的斜率为-a ,且满足-a >2
或-a <-4的条件,即a <-2或a >4;(4)a 的取值范围为(-∞,-2)∪(4,+∞).
上述就是合作探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组,通过自主思考、推理演绎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到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得到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传统的数学解题方法都是“模式化”的,高考数学题灵活多变,如果学生没有发散性思维,则很难应对高考.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禁锢的数学学习思维中解脱出来,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力,对于高考是大有益处的.
教学策略的优化不是凭空乱造,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策略的调整,以达到优化的水平.以上所述为笔者浅显的经验,若有不当,还请同行指正!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