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二章原文富贵不能

孟子二章原文富贵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句话传达了孟子对于人性、人生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坚持。

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尊贵的人,应该具备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的能力。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享受荣华富贵还是承受贫贱困苦,他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准则,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强和清正。

同时,他也应该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胆识,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这种精神和品质的塑造,不仅能够使个人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孟子强调了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他认为贫贱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只是改变了他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贫穷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同样,富有也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只有一个人内心真正强大,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

其次,孟子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威武不能屈,意味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才能在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面前不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清正和坚强。

最后,孟子的这句话还蕴含着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真正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他强调了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这种观点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浩然之气的特征是_____(原文回答) 2浩然之气的养成: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2、浩然之气的养成: A、由义与道辅助,在人的心中形成 B、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要不断地去培养) C、要靠内在培养,而不能靠外力;不能刻意追求、 违背规律去帮助它成长。
孟子的思想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仁政”、 “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思想。 在“仁政”思想中,突出“民”的地位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 本”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 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君主只要将自己的 仁德推广,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由爱护自己的家人, 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孟子赞同若君主 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 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思考:在说理方法上,本文 与上文有什么不同?
1、上文以比喻来说理,把生和义比作鱼和熊掌, 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好恶(舍鱼取熊掌)作比喻, 说明了“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 2、本文以寓言故事形象说理,运用“揠苗助长” 的寓言说明“义”一定要在内心不断地培养,不 能刻意追求、违背规律靠外力助长的道理。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形象说理的方法,化抽 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四、关于文章论证特色 论证方法多样;论证层次清楚,论证严密; 多角度说理,说理性强;语言富于雄辩性和说
服力。 1、从论证方法上: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使论证充分,有说服力。 喻证;对比论证;归谬法 2、从论证角度上: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理 和 从社会生活实例的角度说理。严密的理论和生动 的事例使论证有说服力。 3、从论证层次、结构上:(分析见前——略) 4、从论证的语言上:排比、反问、对偶、对比 等句子,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富有雄辩性,增 强感染力:孟子与《孟子》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常常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蔡仲巾千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古诗孟子二章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二章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二章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b/20058。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知识点

孟子二章知识点

《孟子二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提出仁政的思想观点。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政治活动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一、解释加点字三里之.城:的环.:围池.:古、护城河今、池塘兵革..:兵指兵器,革甲胄,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域.:限制固.:巩固。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之,占地利的城市。

威.:形容词作动词震慑道.:仁政;得道..:实行仁政;得道者..:之,到;至,极点。

...:实行仁政的君主;寡助之至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畔.:通叛,背叛;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天下顺之..:顺,归顺;之,实行仁政的君主;故.君子有不战:故,因此;二、课文理解作者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提出战争的三个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通过列举占天时,却攻城不胜的事例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接着作者又列举占地利却弃城而跑的事例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作者又通过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进一步论述地利不可依的道理。

然后作者又提出如何获取人和,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有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没人帮助他)。

施行仁政的好处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不实行仁政的坏处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

“道”在孟子的心中代表着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张,在今天,它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

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得到人们的支持,而做不正义的事被人们反对。

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这可以用失道者寡助来形容它的处境,而中国推行和平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支持,这可以用得道者多助来形容。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事例论证:摆同类事实 6个 事例论证: 个 道理论证: 二、道理论证:归纳基本论点 正反论证; 三、正反论证; 从个人作为到治国之道 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四、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 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先举同类事例, 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然后理论 论证。 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 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域 古义:界限,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 今义:地域 是 古义: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通假字。 畔通“ 背叛。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虚词。 之 亲戚畔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1.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郭 古义: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 今义:姓氏 池 古义: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 今义:池塘 去 古义: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 今义:到……去 去 亲戚 古义: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 今义:委任
1.词性活用: .词性活用: 空乏、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 词的使动用法,译成“ 词的使动用法,译成“使……” ”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国 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恒亡。 国家 国恒亡。 拂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行 乱其所为。 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 同“弼”,辅弼 3.通假字。 .通假字。 曾同“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 梗塞,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佛士 拂同“
得 道 多 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失 道 寡 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 攻方: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论据
守方: 守方:地利不如人和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下畔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4.虚词。 .虚词。 于 舜发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 故天将降大任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 在 ---而死于安乐也 而死于 而死 以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