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银行动态模型下资本监管、流动性需求和税收相关影响的报告

合集下载

2024(最新)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基础》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

2024(最新)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基础》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

2024(最新)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基础》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汇率的波动幅度、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等,这些安排或规定称为()A.汇率制度B.汇率的作用C.汇率的决定D.汇率的影响2.短期信用的借贷期限通常在()A.一年以内B.10年以上C.1~10年D.5年以内3.一国经济增长通常用()来衡量。

A.人均GDP的增长率B.失业率C.通货膨胀率D.就业率4.如果国家规定黄金作为铸造货币的材料,那么这种货币制度称为()。

A.金银复本位制B.银本位制C.金本位制D.信用货币制5.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A.无穷大B.负利率C.正利率D.零6.()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

A.金融制度B.金融市场C.金融机构D.金融体系7.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属于()A.公司债券B.活期存款C.货币市场工具D.资本市场工具8.将两国货币兑换比率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A.间接标价法B.汇率标价法C.利率平价理论D.直接标价法9.与投资实物、购买股票和债券等财富贮藏形式相比,贮藏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

A.高风险性B.高安全性C.高收益D.低收益10.下面哪个参与者对债券发行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对债券的募集发行以及买卖等经营行为的监管,维护债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A.投资者B.中介机构C.管理者D.发行者11.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发挥的是()职能。

A.交易媒介B.支付手段C.贮藏D.计价单位12.()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的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但目前盈利水平不高的企业股票。

A.收入型基金B.成长型基金C.契约型基金D.平衡型基金1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作为一个平衡项目的是()A.净误差与遗漏B.金融账户C.资本账户D.经常账户14.充分就业通常以()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

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

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

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大调整。

巴塞尔协议Ⅲ(Basel III)的出台被视为全球宏观审慎监管的里程碑,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以及该行业的应对措施。

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10年12月发布的一项国际银行监管协议。

该协议旨在增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巴塞尔协议Ⅲ更加严格和全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

具体而言,协议将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要求提高至7%,Tier 1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提高至8.5%。

这意味着银行需要增加自有资本以覆盖更多的风险,降低资产负债比例,从而提高偿付能力。

其次,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协议规定了两个关键指标,即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和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比率(High Quality Liquid Assets,HQLA)。

NSFR要求银行确保长期债务的融资可以稳定,而HQLA要求银行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负债到期时的偿付需求。

第三,巴塞尔协议Ⅲ增加了对市场风险的监管要求。

协议要求金融机构使用内部模型来计量市场风险,同时加强了市场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管理。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对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首先,中国银行业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低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

因此,中国银行业需要增加自有资本以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其次,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溢出效应研究

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溢出效应研究

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溢出效应研究1. 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溢出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数字货币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的溢出效应。

这种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二是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三是汇率变动的溢出效应;四是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为了深入研究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的溢出效应,我们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分析数字货币发展对宏观金融形势的影响机制。

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大国数字货币对小国宏观金融形势的溢出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我们需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1.1 数字货币的概念及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逐渐引起了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关注。

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的虚拟货币,其价值主要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而不是法定货币或实物资产。

数字货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比特币(Bitcoin)的出现,随后出现了以太坊(Ethereum)、莱特币(Litecoin)等其他加密货币。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如跨境支付、智能合约、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领域。

全球主要央行已经开始研究和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路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项目自2014年开始研究,现已进入试点阶段。

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

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现有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系列重大缺陷,这包括:缺乏减轻金融体系顺周期性、避免危机发生时风险快速传递的有效政策工具,银行业机构资本质量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足于应对危机,场外衍生品、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未得到有效监管,薪酬制度过度激励风险行为,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等。

为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降低由内部关联性和顺周期趋势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性环节。

2009 年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吸取危机教训,启动了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修复金融监管体系漏洞为主线的大规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2010 年,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强化对冲基金和评级机构监管、改革薪酬制度、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取得改革突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有关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制定了关键性的金融改革动议,主要国家在相关改革立法上也已取得显著进展。

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开展的大规模金融监管改革,反映了其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以及其在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上达成的共识。

改革有利于修补原有金融监管体系漏洞,提升金融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2010 年的系列改革开启了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幕,为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及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金融危机后,加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当局认识到,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已不足以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顺周期倾向和高度的关联性,局部冲击会通过机构和个人的顺周期行为得到加强并扩散至全球,通过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反馈效应蔓延至实体经济。

宏观审慎政策寻求将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评估以及提供适当的政策反应,目的是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减轻由内部关联性和顺周期趋势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与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与影响

前言世界经济、金融在向着多极化、区域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步走向一体化,同时伴随西方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从经济发展所需资本来看,国际间资本流动量加大,速度加快,覆盖面扩大。

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中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且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增长活力,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资本流动在近几年表现出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

我们应对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和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加以研究,以便在今后的引资问题上加强计划性,预防盲目性,防止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做到更加积极、合理和有效地利用外资,以便加快我国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步伐。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21世纪以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以惊人的速度冲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市场运作以及产业结构方式。

国际资本的流动在此时进入了全新的全球发展阶段,必然出现很多新的特征。

总的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规模迅速增长,投资主体多元化2002年以来,在债券和银行贷款的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快速增长,其中,以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最为活跃。

2002年到2006年期间,新兴市场资本流动增长了6倍,而此时,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出现了规模性的增长,储备经营压力不断增加,资本流动也持续加速。

这期间,外国直接投资也有了相同的发展势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到200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02年,跨国公司已有6.4万家,其中分支机构87万个,这是20年前的6.7倍和14.5倍;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收入也相当于全球总出口的2.7倍。

[1]跨国公司是90年代后期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力量,通过全球战略布局,跨国公司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和销售、售后等服务环节,这样一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生产投资和贸易,出现了研发、营销、服务和消费全球化的新趋势。

冰岛次贷危机的发展与影响

冰岛次贷危机的发展与影响

冰岛次贷危机的发展与影响冰岛次贷危机是指在2008年发生在冰岛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严重冲击了冰岛的经济,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冰岛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其对冰岛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冰岛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03年。

当时,冰岛银行系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海外投资成为银行业务的核心。

冰岛政府在吸引外资方面采取了大力的宣传和优惠税收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资者。

冰岛银行利用这些境外资金迅速扩张,不仅进军了北欧行业,还涉足了全球市场。

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冰岛次贷危机逐渐显现。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极度动荡,资金供给紧张。

冰岛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短期资金,使得其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冰岛银行风险管理不善,不具备足够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此外,冰岛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也暴露出来,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部分经济领域泡沫迅速形成,并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破灭。

2008年9月29日,冰岛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的雷克雅未克银行宣布破产。

随后不久,冰岛政府不得不宣布对其他两家大型银行进行国有化。

此时,冰岛次贷危机已经无法控制,冰岛经济一度陷入瘫痪状态。

冰岛次贷危机对冰岛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

危机导致冰岛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幅下降,并持续了数年。

高失业率和通货紧缩也成为危机的后果。

此外,冰岛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以避免经济彻底崩溃。

在全球范围内,冰岛次贷危机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冰岛银行的破产使得全球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各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受到冲击。

冰岛的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国际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此外,冰岛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也提出了重要的挑战。

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体系的漏洞和弱点,引发了对金融监管的重新思考。

国际社会开始加强监管措施,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并加强合规和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冰岛次贷危机是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冰岛经济,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与救援

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与救援
日本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导致经济长期低迷。应对措施包括政府实施扩张性货 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改革等。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教训
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提醒我们,过度的资 本流动和无序的金融市场会给经济带来负 面影响。资本的过度流入可能导致资产泡 沫和通货膨胀,而资本的突然流出可能引 发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
通过识别可能导致资本流动性 危机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应 对措施,如限制资金流动、实
施外汇管制等。
临时性的资本管制
为防止资本大量外流,采取临 时性的资本管制措施,如限制
跨境投资、调整关税等。
增加外汇储备
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提高国家 经济实力和金融稳定性,增强 应对资本流动性危机的能力。
中长期改革策略
调整经济结构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成员国应对资本流动性危机,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
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区域性经济组织
如欧盟(EU)、东盟(ASEAN)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应对资本流动性危机。
05
案例分析:国际资本流动 性危机的应对措施
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与救援
2023-11-06
目录
• 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的概述 • 资本流动性危机的成因 • 资本流动性危机的救援措施 • 资本流动性危机的防范与应对 • 案例分析: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的应对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的概 述
定义与特点
• 定义:国际资本流动性危机是指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无法 获得足够的融资来满足其短期债务和对外支付的需求,从而 导致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枯竭和经济衰退。

金融机构的监管原理与发展历程

金融机构的监管原理与发展历程

金融机构的监管原理与发展历程系统风险主要通过金融系统传递。

银行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已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主要的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已成为国际金融批发市场上的主力,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出现破产或有几个这样的机构同时受到波及,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国际金融业监管史表明,银行业监督和证券业监管的协调与资本标准的统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引起人们对金融市场稳健性和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从那时起,这个议题即成为西方七国领导人每年高峰会上讨论的重点,尤其是如何加强监控国际性金融机构的问题。

而这要求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监管机构通过他们各自的国际组织——巴塞尔银行委员会(Basle Committee)、国际证券委员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 IOSCO)及国际保险监管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IAIS)采取一致措施来监控跨国公司。

改变监管方法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实践证明银行和证券等不同领域的监管者要协调一致还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阐述了国际金融监管的原理背景、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监管的目的在展开讨论前,先对下面两个问题探讨一番不无裨益。

为什么政府监管在金融市场是如此普遍?为什么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府监管金融市场的理由,被广为接受的有三个:1. 系统安全——确保金融系统以一个安全和稳健的方式运作,避免由一个公司或一个市场蔓延到其他地方的传染性倒闭风险。

2. 投资者保护——确保金融市场的普通私人客户能得到银行或投资顾问的公平对待,并在这些银行和投资顾问公司倒闭时为其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其风险损失。

3. 市场完整——确保金融市场在尽可能有效的情况下运作,防止操纵市场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以保护投资者信心。

此外,当监管对象同时涉及国内和国外机构时,监管机构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

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

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
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是一套由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的规则和准则,为银行业提供监督和监管。

这些标准旨在维护银行的健康和稳定,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并保护银行的客户利益。

以下是一些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关键内容:
1. 资本充足性要求:银行需要维持一定比例的资本,以应对风险和损失。

这些要求通常包括资本充足比率等指标。

2. 风险管理要求:银行需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控制等方面。

3. 资产质量和准备金要求:银行需要评估和监控其资产质量,并设立适当的准备金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损失。

4. 合规和道德要求:银行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包括反洗钱和反腐败等方面。

5. 信息披露要求:银行需要向监管机构和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包括财务报表、风险披露和治理结构等方面。

6. 跨境银行业务要求:银行在进行跨境业务时需要遵守特定的要求,包括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

这些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
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机构制定,并被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采用和实施。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银行监管与自律)模拟试卷1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银行监管与自律)模拟试卷1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银行监管与自律)模拟试卷1(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 ),按监管主体数量划分法又称为单一全能型,即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无论审慎监管还是业务监管,都由一个机构负责监管。

(分数:2.00)A.统一监管型√B.多头监管型C.“双峰”监管型D.双线监管型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统一监管型的概念。

按监管主体数量划分法又称为单一全能型,即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无论审慎监管还是业务监管,都由一个机构负责监管。

目前有英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实行这种模式。

2.关于巴塞尔委员会,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分数:2.00)A.巴塞尔委员会的职责是加强全球银行业的监管标准、监督管理和管理实践,旨在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B.巴塞尔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是提供联系的渠道.以保证各国的银行均受到有效的监管C.巴塞尔委员会在开展工作中始终遵循着两个基本原则:没有任何境外银行机构可以逃避监管:监管必须是强制执行的√D.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提出了“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概念,认为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必须具有统一的、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使参与监管的各个机构拥有操作上的独立性和充分的资源解析:解析:巴塞尔委员会在开展工作中始终遵循着两个基本原则:①没有任何境外银行机构可以逃避监管;②监管必须是充分有效的。

3.伞形监管模式是( )的银行监管体制。

(分数:2.00)A.中国B.美国√C.澳大利亚D.荷兰解析:解析:美国的银行监管体制有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和伞形监管体制;澳大利亚和荷兰是“双峰”监管型的代表:我国实行的是多头监管的监管体制。

4.《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是( )发布的指导各国完善银行监管体系的国际标准。

(分数:2.00)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D.世界银行解析:解析:《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简称《核心原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97年9月1日发布的成员国国际银行监管领域里一份重要文献,1997年9月1日正式生效。

2022-2023(二)金融市场学B期末考试

2022-2023(二)金融市场学B期末考试

2022-2023(二)金融市场学B期末考试一、单选题(每题1分)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指的是()。

[单选题] *A 资金运用业务(正确答案)B 中间业务C 资金来源业务D 存款业务2.商业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高而收益最低的资产是()。

[单选题] *A 短期证券B 现金(正确答案)C 活期存款D 票据贴现3.下列不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是()。

[单选题] *A 商业银行B 信贷协会C 保险公司(正确答案)D 储蓄贷款协会4.关于投资银行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 主要向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B 其资产以贷款投资为主C 承销债券、股票的金融证券(正确答案)D 专门投资实业5.()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旧股。

[单选题] *A 封闭型基金(正确答案)B 开放型基金C 收入型基金D 契约型基金6.下列不属于共同基金特征的是()。

[单选题] *A 分散风险B 安全性高C 成本较高(正确答案)D 专业管理7.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目标是()。

[单选题] *A 实现利润最大化B 供给政府财政所需要的资金C 指定、实施、实现财政政策目标D 指定、实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正确答案)8.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提供贷款常用的方式是(). [单选题] *A 公开市场操作B 集中存款准备金C 票据贴现抵押D 票据再贴现、再抵押(正确答案)9.不能通过资产组合分散的风险是()。

[单选题] *A 主观风险B 信用分线C 系统风险(正确答案)D 非系统风险10.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当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时,市场利率将()。

[单选题] *A 下降(正确答案)B 上升C 不变D 可升可降11.由政府或金融管理部门确定的利率是()。

[单选题] *A 实际利率B 公定利率C 浮动利率D 官定利率(正确答案)12.下列关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 面额较大B 可以提前支取(正确答案)C 可以在市场上流通D 实质上是银行的定期存款13.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临时性短期借贷活动是()。

国际货币体系论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组织机制重构

国际货币体系论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组织机制重构

国际货币体系论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组织机制重构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问题备受关注。

除了实体性的国际货币金融机制外,作为组织支撑的国际货币组织机制也亟需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下简称IMF)作为最大的国际金融组织,近年来金融监管低效、危机防控失当,其组织机制重构势在必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机制的重构,是更清晰地定位IMF、提高其运作效率、增强其危机防控能力的必然要求。

是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一环。

该重构直指IMF双重属性的实质、撼动美国金融霸权的地位,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实力和战略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组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问题备受关注。

除了实体性的国际货币金融机制外,作为组织支撑的国际货币组织机制也亟需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下简称IMF)作为最大的国际金融组织。

近年来金融监管低效、危机防控失当,其组织机制重构势在必行。

一、IMF组织机制之局限1944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出台,开启了机制化国际货币合作的序幕,奠定了以IMF为协调中心的、基于规则之上的多边合作格局。

IMF的介入改变了过去国际货币合作监督与协调不足的状况。

但IMF 组织机制也存在种种局限。

(一)IMF决策规则的不公平IMF采用加权表决制。

各成员国拥有的投票权由份额票和基本票两部分组成。

但迄今为止,基金组织投票权的总蕾增加了37倍,而基础投票权被严重稀释——在总投票权中的比重从IMF成立之初的11.3%下降到2.1%。

成员国的投票权主要由其所持基金份额的大小决定。

另外,IMF需要有85%以上的多数票通过的事项不断增加,使成员国之间决策权的失衡进一步加剧。

美国占有16.77%的投票权,这意味着它对重大决策享有一票否决权。

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概述

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概述

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概述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指的是其资产和负债在面临未预期的现金流出时,无法迅速有效地满足支付和债务服务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成为了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和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流动性风险的评估和度量,其次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这种风险。

评估流动性风险涉及到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和可支配流动性资源的分析,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流动性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减轻流动性风险。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制定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策略,确保其在面临流动性挑战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保持正常运营。

监管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都要求金融机构制定并执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并根据其规模和性质要求监控和报告其流动性风险状况。

监管机构通常会设定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和限制,以确保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市场冲击和风险暴露。

监管机构还会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以评估金融机构在不同市场情境下的流动性风险敏感性。

为了更好地监管和管理流动性风险,国际上也建立了一些标准和指南。

例如,巴塞尔协议第Ⅲ章节要求银行对其流动性风险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估和监测,并为其确定合理的流动性缓冲区域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措施。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结算银行家协会(BIS)等机构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南和研究报告,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

总的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是金融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的评估和监控流动性风险,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以及遵守相关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其正常的运营和稳健的发展。

继续写相关内容可能会超过本回答限制的300字,但我将尽力提供详细的信息。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主要体现在其资产和负债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转化为现金以满足支付和债务服务的需求。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研究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研究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研究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再一次被高度关注。

为有效评估各国金融体系蕴涵风险,推动金融部门稳健运行,1999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FSAP,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的金融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监测和协助强化金融体系。

目前,在初期项目试点的基础上,FSAP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员国中全面推行,已有100多家成员国完成了首次FSAP。

FSAP是对各国金融体系优势和薄弱环节的全面评估,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并通过来自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标准制定团体的专家实施的项目,是一项需要同参评国当局密切合作的工作。

一、FSAP的评估框架FSAP通过三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是否稳健。

一是宏观层次,衡量宏观审慎监测的效果,旨在监测潜在宏观和制度因素(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对稳健性(风险和脆弱性)和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编制和分析金融稳健指标判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承受损失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评估冲击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二是微观层次,判断金融基础设施是否完善。

主要内容有:(1)金融的法律基础设施,包括破产体制、债权人权利和金融安全网;(2)系统流动性基础设施,包括货币和外汇操作,支付和证券清算系统,货币、外汇和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3)透明度、治理和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体制、对金融和非金融企业的市场监督安排以及征信体系。

通过对照国际标准与准则,检验一国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等是否完备。

三是监管层次,评估金融部门监管是否有效,旨在管理风险和脆弱性,保护市场操守,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金融机构良好公司治理提供激励。

重点评估对银行、证券、保险、支付体系的监管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对被评估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报告。

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

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

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

它们承担着重要的金融中介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涉及巨额资金和重要的社会责任,国际社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愈发严格,也产生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

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机构间达成的协议、规范和准则等文件中。

这些文件通常由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BIS)等颁布。

国际金融机构间达成的协议和准则为各国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帮助其规避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这些国际标准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合规及内控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最基本的监管要求之一,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制定了《资本协议》,规定了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综合资本充足率等指标。

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确保其资本水平不低于最低要求,以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运行。

其次,国际金融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或金融危机爆发时容易产生流动性危机。

为了预防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国际金融组织和监管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流动性管理要求,包括要求金融机构制定合理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流动性缓冲的要求等。

这些要求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金融危机,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监管要求的重点。

金融机构面临多种类型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为了规范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国际金融组织和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准则和要求,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

其中,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控制和报告的制度,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持续的风险监测和评估。

国际金融的风险与防控措施

国际金融的风险与防控措施

国家层面金融监管机构
负责监管本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与全球和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保持联系。
联合调查和执法
当出现跨国金融违规行为时,各国监管机构可以开展联合调查和执法行动,共同打击跨境金融犯罪。
信息共享机制
各国监管机构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流监管信息,加强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合作。
共同标准和准则
02
CHAPTER
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的定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给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带来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
03
汇率风险的防控措施
对于汇率风险的防控,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选择稳定的货币、使用外汇远期合约、购买外汇保险等。
01
汇率风险的定义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给国际贸易或跨国投资带来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
制定共同的金融监管标准和准则,以便各国监管机构遵循相同的监管要求,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巴塞尔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监管组织之一,其目标是确保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定和透明。该委员会制定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为银行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金融市场稳定论坛(FSF)
FSF是一个由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组成的合作机制,旨在协调全球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透明。
总结词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资产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尤为突出。当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无法在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出售时,就会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等因素。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压力时,由于负债的不可靠或无法按照合理利率借入资金,导致其无法满足债务或流动性需求的风险。

银行监管体系概述

银行监管体系概述
跨境风险传递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境风险传递成为银行监管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防范 和应对跨境风险传递成为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银行业务复杂性和风险隐蔽性的挑战
随着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和风险隐蔽性的提高,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监 管技术,以识别和防范潜在的风险。
我国银行监管的改革方向
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风险。
提高透明度和披露要求
要求银行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增加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05
未来银行监管的发展趋势
金融科技的崛起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业务 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深刻变 化,对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挑
战和要求。
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监 管需要更加注重数据收集、 分析和利用,提高监管的实
全球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监管标准和规则,提高监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人工智能在银行监管中的应用前景
0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银行监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 工具,可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02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风险识别、预警和监测等方 面,帮助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
03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方面,帮 助监管机构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和风险状况。
目的
银行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 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 融风险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银行监管的体系构成
监管机构
各国政府或监管机构设立专门的 银行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 银行监管政策,对银行进行监督 和检查。
监管法规
银行监管机构制定一系列的监管 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银行的业 务活动和经营行为,确保银行遵 守相关法律法规。

国际十大金融事件

国际十大金融事件

国际⼗⼤⾦融事件2019-10-14[编者按]从16世纪的荷兰“郁⾦⾹事件”,到1929年的⼤萧条,再到此次的全球⾦融海啸,细数国际⾦融史的历次危机,其在使经济承受⼤幅波动后,紧随的必定是较之之前延续更长的危机余波,以及对应当次危机的监管及各项经济⾦融体系改⾰,不断加固应对风险的本国乃⾄全球的安全体系。

在皆认同危机最艰难之时已过,全球媒体报端已⽤“后危机时代”之词的2010年,其也如同往次危机,在全球整体经济已经企稳的⼤势下,余波与变⾰也在同时兴起。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看似前景⼤好的欧盟模式遭到质疑,⽽⾝为全球领袖的美国则由于持续低迷的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迟缓,使得“⼆次量化宽松政策”被再次祭出,⽽美元的⼤笔涌⼊全球,⼜使得原本受危机影响最⼩的新兴经济体通胀频起,国际⾦价及⼤宗商品价格屡创新⾼,同时也引发了各国为保护⾃⾝贸易经济利益⽽硝烟四起的货币战争。

⽽另⼀⽅⾯,针对当次危机的多项改⾰也相继出台,美欧监管改⾰议案、巴塞尔协议Ⅲ、国际⾦融体系改⾰也成为构建国际经济⾦融安全⽹的新型⽀柱,⽽应对此次危机中凸显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针对此的宏观审慎监管也成为国际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探讨的重点。

为此,本刊延续历年惯例在2011年第⼀期从余波频出和变⾰频起的2010年诸多事件中选出“⼗⼤国际事件”,以使读者对过往的⼀年得以通晓概览。

“巴塞尔协议Ⅲ”出炉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暴露了⾦融市场的缺陷和⾦融监管的漏洞,作为国际银⾏业监管基础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也因监管标准的顺周期性和监管要求的风险覆盖能⼒不⾜⽽⾯临实质性调整。

2008年4⽉,⾦融稳定论坛(FSF)向G7国家财长和央⾏⾏长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监管框架及其他政策措施存在问题,如‘巴塞尔Ⅱ’框架等,也是⾦融机构风险敞⼝加⼤、过度涉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薄弱的因素之⼀”,并建议“强化对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的审慎监管”。

在此背景下,为了进⼀步加强对银⾏部门的监管和风险管理,巴塞尔银⾏监管委员会(BCBS)以“巴塞尔Ⅱ”为基础,制定了⼀套全⾯的改⾰措施,即所谓的“巴塞尔Ⅲ”。

银行压力测试

银行压力测试

银行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银行压力测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

压力测试中,商业银行应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

欧盟国家将要求国内最大型银行接受所谓的“压力测试”,来评估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否隐藏更多一旦曝光将是外界不乐见的问题。

压力测试是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二周前提出的“金融稳定计划”其中一项重点,当其时分析员预期,这项测试将为银行是否国有化留下开放式答案。

步骤和程序一般来说,压力测试有几大步骤:确定测试对象,即进行压力测试的机构的资产/负债组合,比如某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识别影响该组合的主要风险因子,比如房价:设计压力情景,比如房价下跌的幅度:计算压力情景下相关指标的可能变动: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如可针对某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

压力测试有着重要的功效。

首先,压力测试是金融稳定性评估的重要工具。

在总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IMF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了“金融部门评估计划”,通过压力测试、金融稳健指标、标准与准则评估三个分析工具,对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其中最为核心的工具即为压力测试。

其次,压力测试在监管机构评估监管资本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作出了相关规定。

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相关风险参数进行压力测试,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时,要进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的不利事件出现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额,监管当局根据测试结果,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额资本。

再次,压力测试也是银行自身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测试结果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估计,加上已知损失和尚未确认的损失,全球所有金融机构的损失总额将达到令人震惊的4.1万亿美元。

压力测试的统计范围较小,只是美国银行19家未来两年在糟糕但非灾难性情况下所面临的未确认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MF发布《资本监管、流动性要求和税收对银行实现社会价值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一、概述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鉴于危机前的银行监管框架被认定为不足以应付大型金融冲击,因此催生了银行业监管改革。

巴塞尔协议Ⅲ框架提高了银行资本要求,并引入了新的流动性要求。

最近还有建议提出利用税收途径来筹集专项基金,以支付困难时期的危机解决成本,并用以控制银行风险行为。

然而迄今为止,相关的大量文献尚没有对银行的角色及其暴露于多种来源的风险进行动态建模。

因此该研究主要通过设定和分析银行动态模型来展开相关分析。

该模型的研究步骤为:首先,分析了银行将短期负债动态转换为长期非流动资产且其转回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其次,对银行的经营困境进行了模拟,以检验出银行在此情况下是否、何时以及如何继续运营的最优选择;再次,还从银行的社会价值方面对银行监管和税收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评估。

最后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一是如果资本要求比较“温和”,银行倾向于贷款投放且其违约率较低;二是流动性要求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放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三是公司所得税的增加也对银行信贷投放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模型简介
该研究首先设定银行收到一笔随机数目的短期存款,其能够
用于发放短期贷款、进行资产投资和短期债券投资。

因为银行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其股东是风险中立者。

下文将对具体受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方,当银行收到存款后,可以用于投资流动性的一年期债券,从而产生无风险的固定利率rf,在风险资产组合中被计为“贷款”。

接着定义Bt为该无风险债券的票面价值,且Lt为贷款额的票面价值(t为未偿付时间,Lt≥0)。

继而设定收益函数“假设1”,设定贷款投资的总收入为Ztπ(Lt),在此,π(Lt)满足条件π(0)=0,π>0,π′>0,且π″<0.在负债方,银行在开始期t的时候收到了随机数值的存款Dt。

总结起来,在t-1期,当银行投资和金融决策实施时,资产负债平衡公式为:
其中K表示普通股注册价值,或银行资本。

(二)银行现金流。

设Zt为随机的当期“信贷冲击”,当Zt和Dt+1在第t期出现时,当前的情形(在作出相关后续活动前)可表达为一个矢量xt =(Lt,Bt,Dt,Zt,Dt+1)。

其中Lt、Bt、Dt分别是银行在第t期的贷款、债券和存款数。

此时银行的内部总现金流为:
(三)普通股及其评估。

设E表示银行普通股的市场价值,在xt =(Lt,Bt,Dt,Zt,Dt+1)的情形下,普通股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四)效用和社会价值指标。

本节的一个标准评估概念是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E(x)+ F(x)。

银行的企业价值被定义为V(x)= E(x)+F(x)-B,该公式适合表达银行的效用。

研究将银行的“福利”称为“社会价值”,即银行对政府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总和,其社会价值由三个公式表达而成。

一是政府收益:
二是普通股的上市成本价:
三是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总和:
三、银行监管
这部分对资本和流动性要求进行了相关定义,说明了其对银行可选择项的意义,以及银行在高度简化模型中的最优政策选择。

(一)资本要求。

研究将银行在开始期所需要的资本Kd设定为至少为贷款的k比例数额。

因此,在资本监管下,银行可选择的设置为:
(二)流动性要求。

在该模型中,流动覆盖率应当至少不低于监管者所制定的l水平。

因此银行在遵守监管规定时的可行性设置应为:
四、银行监管和税收的影响
首先,该研究采用了美国银行业的数据作为基准参数,并参考一些以往的研究、近期的监管和税收参数来进行模拟实验。

从而得出银行的最优策略和效用、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继而探索出银行监管和税收对银行最优信贷政策选择和效用、社会价值的影响。

(一)相关基准参数。

该模型建立在三个基准参数上,即:一是使用了美国银行业1983-2009年期间的数据;二是参考了以往的一些研究文献;三是依据相关监管规定,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和流动性覆盖率。

(二)监管措施的影响。

该模型有助于对商业活动和流动性循环进行评估。

模型设置了三个情景,一是当没有监管限制时,二是仅存在资本监管时,三是同时存在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约束时。

研究显示,与未受监管限制相比,银行处于“温和”的资本监管时多倾向于投资于贷款和持有更多的债权,其中放贷的增长量多于持有债权。

然而,当提高资本要求时,银行相关战略的成本被抬高,因此其不等不减少贷款。

当银行同时处于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约束下时,银行放贷显著减少,而又由于这种资金紧缩,其对于企业、政府和社会的价值相应降低。

从该分析中可以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资本要求能够限制银行的过度风险行为,且有助于提高银行效用和社会价值;但该要求如果过严,则资本监管的益处将丧失,且效用和社会价值的代价也将显著提高。

二是流动性要求使银行信贷、效用和社会社会价值大幅减少,但其带来的相关益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社会成本。

(三)税收的影响。

税收被认为可以使银行失败所产生的消
极外部性内在化,因此其成为了迫使银行注重风险的潜在监管措施。

该研究通过比较公司所得税率增加可能产生的后果,发现提高所得税对信贷、效用和社会价值存在消极影响,但该消极影响比非存款负债税相对较小。

五、结论
该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监管资本比例和银行贷款、效用、社会价值间存在着倒U形的关系,这种结果揭示了一个最优监管资本水平的存在,而这个水平的值需要高度依靠银行经营战略的风险状况来决定。

相似的,研究发现过高的流动性要求具有一定的负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有些学术论点关于资本要求可以替代流动性要求的主张。

最后,出于提高税收收入的目的,该研究认为企业所得税比非存款负债税更为适合,这是因为前者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和较低的效益、社会价值损失。

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实施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和税收产生的代价有可能会比这类政策支持者所考虑到的要大。

因此,该研究建议,为更好地实现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和税收等政策措施的社会价值,上述意在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要求至少要做到能够弥补其所带来的代价和成本。

资料来源:
/external/pubs/cat/longres.aspx?s k=2576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