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我走“丝绸之路”word教案(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设计说明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重点在于“沟通”和“丝绸之路”。
三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连。
“丝绸之路”和“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2.通过《丝绸之路图》《汉朝海上航路图》等图片,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3.通过张骞和班超等人的事迹,感受他们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多媒体课件、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等。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欣赏古罗马壁画中穿丝绸衣服的女人,并讲述这是一幅绘制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壁画,壁画中的女人身穿丝绸衣服。
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在欧洲是珍稀之物,因此,穿丝绸衣服成为当时欧洲人高贵身份的象征。
二、预习检查1.张骞曾几次出使西域?目的分别是什么?2.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2021年5月京新高速临白段通车的视频。
教师过渡:从2012年9月开始动工,到2021年6月30日全线建成通车,京新高速历尽艰辛终于完工。
其中的临白段途经五百多千米的无人区。
如今,国家为了东西交通、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把“路”修到了新疆。
但在古时候,没有京新高速,人们是如何到达新疆的呢?这条沟通东西方的道路是谁开通的,又是何时开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将古丝绸之路与如今的高速公路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2.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一、导入新课利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高效课时通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张骞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阳关_和_玉门关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西域_。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历史,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于推动中外文明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教学课件,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基本路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重点介绍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提出成绩:考虑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2)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商品不同和意义相反(3)引导先生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具体路线。
经过比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加深先生对知识的记忆。
3、重点讲授丝绸之路的意义。
(4)提出成绩:为甚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5)侧重分析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5、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6、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
(9)经过播放视频,辅助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10)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难?
使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培养先生观看视频学习的能力和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7、张骞打败困难的缘由与表现的精神。8、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1)提出成绩:张骞能够打败重重困难的缘由是甚么?(12)提出成绩:表现着哪些精神?(13)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有甚么样的意义?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4、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6) 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甚么?(7)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甚么?(8)简单介绍大月氏与匈奴直接的血海深仇,并指点先生对“大月氏"进行注音。
带领先生简单回顾西汉建立之初的局面和对匈奴的政策,从而引导先生考虑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ppt课件
说说“丝绸之路”的历 史意义。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河西走廊 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 90公里处。 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70公里处, 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寻访“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线(长安—敦煌) 丝绸之路的南线(阳关—葱岭)
张骞
张骞(?—前114年), 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 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他 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 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他官 至大行(负责外交事务,位列 九卿),随卫青出征匈奴有功, 封博望侯。
张骞拜别汉武帝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 双方交换礼物。
丝绸之路的北线(玉门关—葱岭) 丝绸之路的国外部分
西安,古称 长安,为中国六 大古都(北京、 西安、洛阳、开 封、南京、杭州) 之首,与世界名 城雅典、开罗、 罗马齐名,并称 世界四大古都, 闻名遐迩的“丝 绸之路”就是从 这里开始的。 西安 鼓楼
河西走廊
河西四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 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 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 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 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 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 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线为海上 丝绸之路
1.时代背景 在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各部落连年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 落,占有了他们的家园。月氏也未能幸免,逃到东汉领土的月氏人惊魂 未定,他们恐惧地告诉汉朝的居民,他们自己的部落被匈奴人击败,人 民遭到了屠杀,他们的部落首领被匈奴人砍下了头颅,还用头骨制成了 酒壶。剩下的人们四处逃散,但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 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 他们,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汉武帝及时发现了这个好机会,他准备了一封请求结盟的书信,准 备派人送往月氏部落。他召集心腹的王公大臣,希望找到能当此大任者。 张骞主动请缨,他当时还只是御林军的将领,在史书中,甚至连张骞具 体的出生年月都未有表述。但多年以后,史官们在史籍中这样描绘张骞: “张骞,成固人也。为人强大有谋,能涉远。”张骞正是武帝寻找的人 选。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 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中亚,就要穿 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而且在当时, 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 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出guo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2 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 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丝绸之路教案
初中历史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贸易商品
3. 能够解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 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贸易商品
3. 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2. 掌握丝绸之路各主要线路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活动
教学准备:
1. 丝绸地图
2. PowerPoint演示稿
3. 丝绸之路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
教师通过PowerPoint演示稿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丝绸之路的各主要线路、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
三、讲解(1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各主要线路的地理位置、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
四、练习(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并在课堂上展示。
2. 学生通过丝绸之路地图标注各主要线路和重要城市。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性。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并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论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情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情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人民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通过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远古的传说,夏商西周的更迭,百家争鸣,秦统一全国,东汉的兴衰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学生已经知道学习历史,要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及意义。
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西汉的强盛,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准备了雄厚的财力。
汉武帝才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陆路丝绸之路。
自学本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电视等,对丝绸之路问题很感兴趣,这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效果分析总的来说,效果较好。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运用课件和视频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学——组内交流——以小组形式回答”的方式进行。
把课题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我不参与,此时我只是个引导者,引领学生完成各环节的任务。
在解决问题环节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把问题交给他们解决,同样会非常精彩。
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渲染中受到熏陶;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提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改精神。
新课标倡导我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图文并茂,构思精妙,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统编版七上整本教材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同时,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营造古代丝绸之路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
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历史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城市和贸易物品。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
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三、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的基本事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学习张骞、班超的事迹,感受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二)讲授新课1.张骞通西域(1)教师活动阅读下则材料,概况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材料2: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学生活动①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7—79及视频观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6)学生活动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辅导资料07 教学设计_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1、张骞通西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现实意义。
3、掌握汉朝管理西域的措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阅读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会透过历史现象观察其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播放《一带一路公益广告》。
让学生更加直观去感受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益处。
深刻理解丝绸之路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开展“我是丝路上的小商人”等活动了解了丝路上物品往来的情况。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解决了张骞的品质,丝绸之路的意义,西域的范围等相关情况。
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第一次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张骞在逆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开拓、不畏险阻的品质;学习丝绸之路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学习我国开拓疆土,维护主权等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体味“丝路”历史现实意义。
从而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的时代内涵,努力学习,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一)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情况。
(二)难点: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及汉朝管理西域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播放多媒体视频,设计学生讨论发言、我是小商人等活动。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计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为增强教师的“教”,我将微课程与教学PP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西汉管理西域的相关措施,学习张骞、班超等人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观察地图,对比秦与西汉的疆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呢?答案提示:多了西域地区。
教师指导:通过地图可以看到,与秦朝相比,西汉疆域有了较大拓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大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本课共分为几个子目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张骞通西域后,一方面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版图,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答案提示: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78思考,匈奴与西域各国、西汉的关系如何?答案提示:匈奴控制奴役西域各国;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
教师指导:通过解读材料“由于苍天降福保佑......现已消灭了月氏,其部众已全部被杀或投降,月氏已被我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附近的二十六国,都已归匈奴统辖。
”可知当时西域各国备受匈奴压迫。
通过关键词“不断侵犯、抢走、毁坏”可知当时匈奴仍然不断进攻中原。
②【史料实证】基于上述关系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汉朝的丝绸之路》word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汉朝的丝绸之路》word教学设计学科:七年级科目:历史主备:吕雪宁批阅:张鑫审定:张小美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差不多史实(重点)。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难点)。
学习过程一.乐趣导入二.自主学习1. 西汉时,把()成为西域。
2. 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3.()设置了西域都护。
4. 丝绸之路从()动身,通过(),越过今天的()境内,运到(),再转运到()和()。
5.中国内地第一座寺院是()6.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时期。
三.合作探究填写下列表格梳理知识:重要人物时刻要紧事迹结果意义张骞班超四.展现讲解五.系统总结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总结,其他人补充,并选派优秀的上台展现。
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A.可汗 B.单于C.赞普D.大王2、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因此具有正义性,是因为()A.爱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融合C.爱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3.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白登之国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4.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5.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截了当目的是()A.进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形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D.开创丝绸之路加大中外联系6.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D.丝绸之路的开创7.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A.秦 B.西汉C.东汉D.新朝二、古为今用:查资料,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风景名胜。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游客”加以介绍。
课外拓展: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
七年级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一带一路的古代版,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且通过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利用本课的学习知道: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开展的深刻内涵。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三个板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来讲解。
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学习张骞身上的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制作教案课件,配以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20xx年来,“一带一路〞就频繁的出现在新闻中,初一年级的学生也听过,并且也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泼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
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案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
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答复下列问题积极的群体,他们愿意表达自己;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
从学生的兴趣点导入教案,在师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掌握本课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的开辟、班超出使西域等根本史实。
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初始使西域图》《张骞出示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忠于国家、牢记使命的优秀品质。
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局部,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
通过比照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
活动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利用地图来认识神奇的丝绸之路。
2、领略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之处
3、学习按专题收集、整理和编辑图像资料的方法
活动方式:
专题图片展览
活动资源:
1、课本内的插图
2、教师用书和地图册
3、图书馆的图片资料
4、电脑网上的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⒈全班同学分四个小组选择有关丝绸之路图片展览的参展主题,如: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汉代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今日丝绸之路风光等。
⒉各小组同学根据所定专题内容,通过书报刊物剪辑、图书资料查询、电脑网上下载等方式、收集课本外的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图片信息资料。
⒊各小组将所收集的图片信息资料汇总,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专题壁报(或板报),要求主题突出,图片附说明文字,图文并茂。
⒋召开图片交流与评选会:进行丝绸之路风物的观赏活动,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为观赏作解说;评出“最佳设计”和“最佳制作”。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我走丝绸之路”的体会与收获。
⒌老师对“我走丝绸之路”专题图片展览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
⒈沙漠里的明珠——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距市区25公里,开凿于断崖上,崖顶便是沙漠千里。
从前秦起开凿一直延续到元代。
有石窟的崖面全长1700米,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长1000余米,分布有487个石窟。
北区长700余米,分布着第461-465窟,还有200多个石窟鲜为人知。
(右图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⒉课本98页敦煌莫高窟第259窟北魏时期的彩塑佛像,造型古朴典雅,衣纹自然流畅,面目秀丽安详,露出和蔼的微笑,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⒊楼兰故国:楼兰王国建于公元前176年,楼兰古城,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枢纽城市,为古代新
疆与内地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但是这样一座活跃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到公元四世纪后竟然完全消失于历史记载,沦于沙漠中。
斯文.赫定发现它时,覆沙已经退去,漏出了真迹:街道整齐,屋宇完好,屋内陈设物有各种农用工具,甚至储粮的瓮,瓮内还盛着籽实。
好像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使人们来不及搬运和逃生便湮没了!考古学家在楼兰古城发现了数十万计的大批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毛丝织品、古尸、古代文书等珍贵文物,对研究东西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有重要的价值,成为考古学家与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在当今的楼兰文物仍然是遍地皆是。
⒋嘉峪关:嘉峪关是长城西部的终点,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的嘉峪山东南麓,河西走廊的尽头。
其南为祁连山脉,其北为龙首山、马鬃山。
嘉峪关高踞其间,与山相连,形势险要,古为军事要地。
嘉峪关城楼的匾额上书“天下第一雄关”,则是现代之作。
说是雄关,其实并不为过。
因为城楼建立在一片戈壁滩上,显得格外雄伟,不象山海关都市化了。
只是嘉峪关一切的表面都是黄色的,因为戈壁的沙土给它披上了一层外衣,有点苍凉。
⒌河西走廊:从长安出发,溯渭河西行,越过秦岭,然后再折向西北,渡过黄河,到了甘肃境内的河西地区,这里河流纵横,山岭连绵。
在西北部的祁连山以北,有一条狭长的绿色地带,(重要的城镇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这是当时通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匈奴人控制着这个咽喉地带,继河西走廊继续前进,便进入了西域。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02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传千古。
玉门关,也叫“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现存关址呈方形,墙身全为黄胶夯土版筑,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因墙土部分坍塌,形如土洞,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
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现仅存断垣残壁,犹可见当年气势。
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踩出的便道。
游客租用越野车,需请当地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阳关古城
在敦煌市西古董滩上。
在玉门关之南约20公里,故名阳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
1972年勘察,它的遗址在古董滩之西不远,还残留城堡遗址,有几处发现古线、陶片、箭镞等。
古代有出阳关去西域的南道,出玉门关去西域的北道,后因两道逐渐荒废,西域亦趋荒芜。
这里曾是送别友人分手之处,故唐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千年流传。
教后一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走出课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运用多种手段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