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2011.11.30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你应该去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苏联卫国战争”“柏林战役”等背景知识。
2、你应该品味小说的语言,推敲一些重要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叙述和抒情的特色。
3、你应该把握人物的形象:索科洛夫、凡尼亚、朋友家的女主人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你要能够走进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过程和方法:1、建议你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解读作品。
2、细节是读懂本文的钥匙,建议你预习时把文中生动感人的细节画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研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读了本文,你对战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为什么当年德、日全民族走向疯狂呢?人类应作何反思呢?中东、非洲、中亚、台海等地区依然不能实现永久和平,人类如何才能阻止下一场战争悲剧的发生呢?2、索科洛夫失去了亲人,但他没有丢失的是什么呢?你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什么呢?三、相关链接:1956年我在《真理报》上读到这篇小说,当即被它深深感动。
我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一直替《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月刊翻译有关战争的电讯、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印象深刻,关于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敌和壮烈牺牲,脑子里也留下不少难忘的场景。
但是,在读《一个人的遭遇》时,我的内心怎么也无法平静。
我立刻把它译成中文,译文很快就在《世界文学》上发表。
我在翻译时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
书中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打动我的心。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粗略估计超过四千万人,因此战后几乎家家餐桌上都留有一个空位子,摆有一副没人动用的餐具。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景象。
索科洛夫的遭遇,是当年千百万苏联人的遭遇,具有普遍性。
战前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过着美满的生活。
德国入侵苏联,索科洛夫参了军,但不久敌机把他的家炸成一片废墟,妻子和两个女儿炸得影踪全无,儿子当时不在家,总算活了下来,而且也参了军。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1教学内容: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二、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一、导入: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三、字音字形四、整体感知1、文章包括几部分内容,找出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2、理清情节:索科洛夫有哪些遭遇?3、索科洛夫的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并根据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五、文本分析1、索科洛夫以一种什么样的口吻谈到自己的儿子?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他“老头儿的梦想”?骄傲、欣慰。
索科洛夫“老头儿的梦想”反映了他对和平安宁的战后生活的憧憬,这与下文突然接到儿子战死的噩耗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战争带给俄罗斯人民的苦难。
2、在乌留平斯克领养儿子凡尼亚,请找出描写索科洛夫心理活动的句子。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作者为何要将这一遭遇写得如此详细呢?索科洛夫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
3、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这样的情节还有一些,请再举一例。
从俘虏营逃回后却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收养凡尼亚后刚过上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
4、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遭遇了战争,而凡尼亚自从有了爸爸而不再叹息,但索科洛夫却有怎样的表现?“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补充】第二次世界打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60多个国家参战。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4.5亿人卷入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8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故事的情节,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艺术(2)探讨了解人物内心世界,认识到战争给人的精神的摧残的罪恶(3)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联想、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研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探讨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2)品析细节描写一、导入(1)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开头部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节选部分(2)和平时期的我们谈谈对战争的感受二、研读课文要求:(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描写很感人,将它们划出来。
(2)索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浅析课文(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有哪些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找出反映人物心情的句子)得知家遭德军轰炸毁灭;儿子牺牲,希望破灭;领养孤儿凡尼亚本文感人细节很多,要按情节的发展来找(2)索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苏联人,战争带给他严重的心灵创伤,他具有“坚韧的俄罗斯人性格”,他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有过惊恐和胆怯,但最终他顽强地忍受了命运带来的苦难,富有同情心地收养了孤儿凡尼亚。
四、作业(1)找一处能触动你心灵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2)想象一下孤儿凡尼亚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课外阅读阅读读本56页《记得那年清早》。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训练学生的合理的想象能力一、导入上一节课要求大家找一处能触动你心灵的细节描写,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讨论。
二、交流(1)教师示范能触动老师心灵的一处是:41页凡尼亚“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粉红的手。
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1][2][3][4][5]下一页。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知识。
了解小说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阅读与文本产生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法:阅读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难点:通过研读,对战争和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对于战争,我们没有直接的印象,更多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了解战争的。
(播放幻灯)有人写了一首题为“和平与战争”的诗歌,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当第一枪打响时,和平就没有了,人类的牺牲就开始了。
人们将失去可爱的家园,失去亲爱的祖国。
失去朋友和亲人……青翠的树林焦黑了,彩色的农田荒芜了,凄惨的哭喊替代了愉悦的歌声,轰鸣的炮火替代了朗朗的读书声——世界变成人间地狱,人类的悲伤啊,被无限制地放大,人类的苦难啊,如海深……”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
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共同学习前苏联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遭遇》。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二、文本研习(一)初步感知(1)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播放幻灯)师:本文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遭遇多指遇到不幸的事)那么这个人是谁?故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填空:索科洛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失去妻子女儿、失去儿子板书: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2)了解了索科洛夫的遭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索科洛夫的不幸,战争的残酷。
)(二)局部理解1、文中写索科洛夫失去亲人、家园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文章哪些段落呢?(文章1-10节)(1)请同学们从这些段落中找出反映战争残酷的细节,并说说从这些细节中你看到了战争究竟残酷在哪里?(找2-3位同学交流)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一个人的遭遇对其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内容:1. 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包括他的环境、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3. 阅读和理解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
4. 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训。
5. 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短文。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遭遇,一个人的遭遇可能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阅读与分析:2. 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分发小说的摘录或关键章节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帮助他们理解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其影响。
4.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讨论与总结:5. 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总结,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写作练习:7. 解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短文。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展示对遭遇的理解和思考。
8. 学生独立进行写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9. 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总结与反思:10.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
1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提供反馈和答疑。
教学资源:1.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摘录或关键章节。
2.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工作表。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反馈表。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回答质量。
3. 学生写作练习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简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简案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2.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0.5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读对字音。
邂逅..胳.肢窝如鲠.在喉..送丧.耽搁窒.闷着.想模.样小雏.儿狼吞虎咽.埋.怨胡诌.吝啬....哽咽2.“一个人”指的是谁?3.“一个人”经历了哪些遭遇?二、导入新课三、作者与背景四、检查预习五、文本研习1.面对这些遭遇,他的心理、情感有何起伏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3.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六、合作探究1.关于领养凡尼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索科洛夫是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2)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3)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4)收养凡尼亚之后,索科洛夫真的开心起来了吗?2.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七、回顾小结八、作业:(1)完成《课时导学案》相关作业。
(2)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注意与本文比较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2一、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二)、作者简介: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
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思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一个人的遭遇》第一课时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2012—11--21【教学目标】:1.阅读作品,试着概括人物的遭遇,把握索科洛夫的内心变化;2、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反思战争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
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
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壳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
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重点
体味课文中四处跟眼泪有关的情节,感受索科洛夫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体会人物内心的悲喜。
难点
理解“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含义,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是节选内容,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由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是出现了“听故事人”,因而节选后阅读理解上可能会有障碍,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阅读“前文梗概”和课文来把握情节。再重点品味精彩的细节,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反思
“一个人的遭遇”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苦难,战争更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也是整个人类的噩梦。课堂上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在战争中,最不幸的不仅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还有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与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主人为什么会哭。
与同时代战争题材作品相比,该小说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不是直接描写战争图景,塑造惊天动地的正面英雄人物,而把视角转向普通人。作品与其说是描写战争,不如说是回味战争,表达出作家对于战争的感受和对于历史的深沉思考,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挖掘蕴藏在普通人身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张扬关心人、爱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细节学习,读懂索科洛夫的故事,感受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五、小说主题
出示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概括提炼主题。
学生概括,课堂交流
把握主旨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是一篇经历了十年时间的构思与锤炼,在基本消除了激动情绪的状态下完成的史诗性质的短篇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及说课稿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教材和教法说明(一)对课文的简介《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版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版块之首。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长达8页的课文,,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抓住文章的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所体会呢?我觉得抓住一个灵巧的切入点很重要。
抓好切入点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快速准确的给整篇文章进行解剖,并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符合长文短教的要求。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心”的变化,结合其他人物和主人公的关系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洛霍夫,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
作家用了十年时间酝酿,完成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在语文教参中,对于本专题有这样一些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情感;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语文学科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是: 1.能复述《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2.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叙述语言。
将两者结合之后,再加入自己的教学想法,我认为这篇作品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塑造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所以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从这两个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学中对索科洛夫心理变化的梳理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那么,整个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了,教学重点就在于此。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4.培养学生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境?这个困境是怎样的?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遭遇和解决方法。
2.导入小说(10分钟)3.阅读小说(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小说的电子版或印刷版,让学生独立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遭遇的原因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4.分析小说(15分钟)1)主人公的遭遇和困境有哪些?这些遭遇和困境是怎样导致的?2)你认为主人公是怎样克服困境的?他从中学到了什么?5.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讨论自己对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生困境和成长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人生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大,思维更加活跃。
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四单元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情感目标: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3.能力目标:心理描写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1.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苏联卫国战争”“柏林战役”等背景知识。
2.品味小说的语言,推敲一些重要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叙述和抒情的特色。
3.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件1-5)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请大家谈谈看过哪些反映战争残酷的影片。
二、介绍作者(课件1-5)三、背景介绍,了解苏联的卫国战争 (课件6-11)四、检测预习情况(课件12)五、文本研读,阅读文章(课件13-15)1、思考:(1)、文章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划出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2)、索科洛夫的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并根据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让学生根据幻灯片15找出相关的主人公心情的语句。
2、概括主人公的遭遇(课件16)六、重点研讨:(课件17-27)1、本文中,索科洛夫向“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由此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2、说说你在这篇小说中,最喜欢的细节是什么?3、为什么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为什么他要这样做?5、文章结尾的探讨:“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为什么要转过脸去?七、人物形象分析(课件28-41)八:能力迁移:1、提问:本文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学生一下子能回答出来2、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索科洛夫一个人么?3、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九、作业布置:1、 1942年,记者罗伯特·雅各布森在欧洲某地拍下的照片,孩子哭喊着:“爸爸,别去!”请揣摩“爸爸”此刻的心理活动。
高一语文下册《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下册《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必修2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中的第一篇课文。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也同时展现了其在灾难面前流露出的人性的坚韧与伟大!2、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样篇幅较长的外国战争小说,且要在一课时内消化吸收有一定难度;另外小说是节选,用的又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相似,因此阅读理解上肯定会有障碍,所以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预习。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学会通过对细节的品读来体会人物的心灵世界与高尚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要有充分的预习,学生能对文本有整体感知;课堂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品读感人细节与精彩语段,学会精读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感受战争中人性的光辉,珍视生命珍爱和平。
4、教学重点:体会深重的战争创伤以及人在灾难面前所展现的高贵品质。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人物品性的坚韧与伟大。
5、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对于新时代和平时期的学生来说,这种体验有点遥远而陌生,所以文章结尾处作者的心愿抒发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6、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新课程主导一切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研读探究讨论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受战争的罪恶与人性的光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二.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
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
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
“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
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
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
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
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
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
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四)预习检测
1.字词:
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
胳(gā)肢窝窒闷(zhì)着(zhuó)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n sè)如鲠(gěng)在喉哽咽(gěngyè)
2.“一个人”指的是谁?
(安德烈·索科洛夫)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家
破人亡――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因车祸外出谋生)
(五)课文研习
1.面对这些遭遇,索科洛夫都有哪些表现。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我的心才痛得这么厉害吧)
【追问: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
不是,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连这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⑤领养孤儿(<p17,18>我的心里快乐极了,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
【追问:为什么变轻松了,变软了?】
因为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
【追问: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
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他是一个勤劳、朴实,平凡、普通的俄罗斯人。
勇敢、刚强,有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
索科洛夫还是一个富有感情、同情心的人。
)
3.他这样子的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
(①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②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
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
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②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解读: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死去的人,而是存活下来却举目无亲的鳏寡孤独之人。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不是)
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还是仅指索科洛夫吗?(像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
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
(①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②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③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
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六)回顾小结
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灾难与苦痛。
这灾难,不只是夺取人的生命,还有存活下来的人们的痛苦。
而当我们坐在课堂上了解战争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
所以,我们更该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和平。
并为这和平缔造与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附:板书设计
【受伤被俘】
成功逃亡——激动万分
家破人亡——穿心的痛
找到儿子——喜气洋洋
儿子牺牲——埋葬欢乐
领养孤儿——轻松光明
车祸后外出谋生——悲愁的心。